【涨知识 - 湖南的山、水、人】血战湘江背景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简介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万余人,开始长征.红24师和10多个独立团等共万余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0月17日,中央红军南渡贡水.21日晚,中革军委以红1方面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2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开始抢渡信丰河,于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但在随后的行军中,由于部队、机关人员众多,携带了大量笨重的物质器材沿山路行进,拥挤不堪,行动缓慢.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城口间通过第二道封锁线.15日在良田至宜章间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这种大搬家式的转移和甬道式的行军队形,增加了部队的疲劳和减员,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蒋介石欲围歼我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于11月2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西路军和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77个团进行“追剿”;令粤军陈济堂部进至粤、湘、桂边进行截击;令桂军白崇禧以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洲至黄沙河一线,扼要堵截.11月19日,何键将“追剿军”分为5路:第一路司令刘建绪,率4个师由湘赣边向全洲以北黄沙河地域集结,筑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个师又1个支队由茶陵、衡阳进至零陵地区结集;第三路司令周浑元,率4个师由资兴、郴县向道县方向追击;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个师与第三路配合,由桂阳向宁远方向追击;第五路司令李韫珩,率1个师协同粤军和桂军,由郴县、桂阳向江华方向追击.11月18日,中央红军分两路继续西进,右路22日袭占道县,左路24日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军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兴安一线南下龙虎关、恭城一带,以阻止我军西进,并防止乘机进入广西.这样,全洲、兴安一线敌兵力比较空虚.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洲之间抢渡湘江,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此时,何键也令其第一路2个师由东安进至全洲、咸水一线;第二路一部进至零陵、黄沙河一线;第三路由宁远尾追红军;第四、第五路由宁远向东安集结.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2、第4师个一部顺利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脚山铺之间地域.这时,后续部队因道路狭窄,辎重过多,未及时赶到渡口.次日,敌“追剿军”第一路由全洲向脚山铺地区的红军第2师发起进攻,敌桂军主力由龙虎关、恭城一带向兴安、灌阳以北进击.接着,2路敌军在飞机支援下,向湘江两岸红军阵地发起全面进攻,企图夺回渡河点,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红军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经新圩、古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阻击了数十倍于红军的优势之敌,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12月1日渡过了湘江,进至西延地区.但红5军团第34师、红3军团第18团被敌阻于湘江东岸,虽经英勇战斗,予敌以重大杀伤,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师长被俘,后遭杀害.其他各部也遭到惨重伤亡.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这是当时中央领导人执行逃跑主义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25日抢渡湘江.12月1日,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万人锐减到3万人.。
血战湘江英雄的传说
血战湘江英雄的传说深秋的湘江,波澜壮阔。
这是一段英雄无畏、血战到底的传说,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
湘江战役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战役,以无数共产党战士的英勇奋斗为基础,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湘江是位于中国湖南省和江西省之间的一条重要江河,地势险要,困难重重。
在解放战争时期,湘江成为中共中央领导下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较量的战场,双方激烈交火,硝烟弥漫。
为了捍卫革命事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他们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英勇和顽强。
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不畏艰险,选择了用血肉之躯筑起胜利的长城。
湘江的水面上,弹雨如注,炮火连天,但红军战士们咬紧牙关,奋力冲锋。
他们用生命书写着对革命事业的热爱,用血肉之躯捍卫着人民的利益。
湘江的夜晚更加黑暗,但红军战士们的信念始终坚定。
在洪水泛滥的江面上,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冲刺,攻克了一个个敌人设下的防线。
湘江的血战中,更凸显出红军战士的集体英勇,他们互相激励,奋勇向前。
在这场以湘江为舞台的战役中,红军战士不仅仅是拯救自己的命运,更是在努力创造中国人民幸福未来的希望。
临近胜利的那一刻,湘江边沿上繁星闪烁。
红军战士们终于攻克了最后一道难关,夺回了湘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湘江成为英雄们的圣地,见证了他们的勇气和无畏。
湘江战役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战役,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抗争。
湘江英雄的传说,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
湘江的浩荡波涛,字里行间流淌着红军英雄的鲜血,铭刻着解放军的峥嵘岁月。
血战湘江英雄的传说将永远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他们的胜利,是英雄永垂不朽的象征,是革命火种不灭的力量,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壮大的重要里程碑。
湘江英雄以他们的热血和勇气,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
纵览湘江的壮丽,我们追溯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怀念着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英雄。
湘江的英勇壮举,给我们敲响了革命的号角,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
血战湘江课件
国民党军的战略
以重兵进攻,企图歼灭红军于湘 江以东地区。
国民党军的部署
第1路军由何键任总司令,指挥3个 纵队共16个师,约20万人。
中国共产党军队的部署与抵抗
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战术
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以少数兵力节节抗击,迟滞国民党军 的进攻。
中国共产党军队的部署
以红1、红3军团为中路,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红5、红6军团 为左翼,向敌之侧后攻击;红8、红9军团为右翼,阻击敌人 的进攻。
血战湘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影响
01
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发 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被迫长征,与国民 党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入侵,为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02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启 示
湘江战役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道 路的艰辛与曲折,促使党更加深入地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03
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弘 扬源自血战湘江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要点一
促进了党的思想解放
湘江血战后,中国共产党从失败中汲 取经验,认识到只有解放思想,才能 找到新的出路。
要点二
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 成熟
湘江战役的失败,促使毛泽东对革命 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逐渐形成了毛泽 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要点三
提高了党员的组织纪 律性
湘江惨败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强组织纪 律建设,提高党员素质,为革命的胜 利奠定了基础。
血战湘江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背景介绍 • 战役经过 • 人物事迹 • 历史反思 • 现实意义
01
背景介绍
湘江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湘江地理位置
湘江发源于江西省,流经湖南省,全长864公里。它流经湖南 省的多个城市,是湖南省的重要水系之一。
血战湘江一部英勇抗战史诗的再现
血战湘江一部英勇抗战史诗的再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被誉为“血战湘江”。
这是一部英勇抗战史诗的再现,以其激情和牺牲精神震撼世人。
本文将以故事的方式呈现血战湘江的壮丽场景,向读者展示中国人民的顽强意志和追求和平的信念。
1949年12月,中原解放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湖南进军。
国民党军队意识到形势的紧迫,并决定在湘江进行最后的抵抗。
湘江,是鱼米之乡,地势险要,水位高涨,为国民党军队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然而,解放军并不畏惧困难,他们决心夺取湘江的胜利。
第一幕:孤军奋战在湘江西岸,一支由千余名解放军官兵组成的部队迅速布阵。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也开始集结,并派遣大批精锐部队进驻沿江地区。
湘江两岸的战壕中炮火四起,枪声隆隆,硝烟弥漫。
周荣武,一个年轻而勇敢的士兵,被派遣到位于湘江最前线的一处阵地上。
他带领着一支小分队,不畏艰险,奋勇前进。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炮火,他们迅速设立了防线,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了激烈交战。
然而,由于国民党军队占据有利地形,形势对解放军并不利。
周荣武深知这一点,他敏锐地发现,只有占领湘江对岸的高地,才能改变战局。
于是,他带领部队冒着炮火和铁丝网的阻碍,进行了凶险的渡江行动。
周荣武带领部队踩着敌人的尸体冲上对岸,展开了一场血战。
解放军官兵们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湘江上的一篇英雄史诗。
第二幕:火力压制面对解放军的英勇抵抗,国民党军队陷入了困境。
他们意识到,单靠阵地战斗已经远远不够,需要更强大的火力来进行压制。
火箭炮,成为了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道杀手锏。
如同暴风雨来袭,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军发起了猛烈的炮击。
湘江两岸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炮火口径声混杂在一起,整个战场一片混乱。
周荣武看到此情此景,深知必须尽快解决这一威胁。
他立即调集了自己手下的炮兵,对准了国民党军队的火箭炮阵地。
就在枪林弹雨中,解放军炮兵们奋力操作着火炮,向敌人的火力点开展了迅猛的还击。
历史巨作血战湘江抗战时期的光辉篇章
历史巨作血战湘江抗战时期的光辉篇章历史巨作:血战湘江—抗战时期的光辉篇章血战湘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段光辉的历史篇章。
这场战斗发生在1939年秋,是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丽实践。
血战湘江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也为日本侵略者带来沉重的打击。
一、湖南的重要战略价值湖南位于中华大地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抗战初期,湖南地区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前沿阵地,掌握湘江交通线成为战略首要目标,这对保卫我国中部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
二、战争的爆发与背景1939年秋,日本侵略军企图突破中国军队的重点阵地,进一步侵占中国腹地。
中国军民迎头痛击,于湘江上展开了浴血奋战的血战湘江。
三、战斗的胜利转机湘江战斗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战斗素质迎击敌人的进攻。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依靠地理优势和灵活战术取得了阻击和消耗日军兵力的重要成果,也令日军陷于被动局面。
四、抗战获全国赞誉血战湘江的胜利将中国抗战英勇精神彰显于世。
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骤然升高,中国军队的抵抗精神和牺牲精神受到普遍高度赞扬。
血战湘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五、历史意义与影响血战湘江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丽史册,也对整个抗战局势起到了积极影响。
这场战斗使日本侵略者明白,中国人民有着不屈不挠的抵抗意志,决不容忍日本军国主义肆意蹂躏中国的现象。
六、湘江精神的延续血战湘江的湘江精神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人民抗争敌人侵略的精神象征。
湘江精神代表了中国军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不惧艰难困苦的斗争精神。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湘江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战斗,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血战湘江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的巨大里程碑,充满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彰显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也给予了中国人民对胜利的信心。
血战湘江的历史光辉将永远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湘江战役(1):湘江上游的地理位置和国民党军的布置
湘江战役(1):湘江上游的地理位置和国民党军的布置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所打的第一场大仗;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时,中央红军都没有打什么大仗。
湘江战役,也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为惨烈、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斗;突破三道封锁线时,因落伍、逃跑、伤病、急行军以及战斗等原因,红军减员2.2万人,也即是说,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红军的总人数是6.4万人,湘江战役之后,红军总人数是3.5万人,湘江战役使得中央红军折损近3万人;“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是湘江战役后在当地人中流传的一句话,用以形容牺牲人数之多。
湘江战役,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之战--“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若不能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中央红军可能就如蒋介石所愿。
今天开始盘点一下湘江战役的相关情况:湘江战役的地理状况、国民党军的布置、中央红军的突破安排以及具体突破过程、打响的战斗、中央红军牺牲的指挥员和人数统计,以及湘江战役损失惨重的原因、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湘江上游的地理状况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至全州县之间渡过湘江上游。
湘江上游,位于湘南桂北地区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两大山脉之间的“湘桂走廊” 谷底。
湘江,发源于桂东北海洋山的海洋河(有新说法是,湘江发源于潇水,源头在湖南的蓝山县境内),与桂黄公路(从桂林通往湘南经过边境黄沙河)平行,由南向北穿越桂北的兴安、全州两县进入湖南省境,与湘南道县接连的灌阳县位于湘江东岸。
二、国民党军的布置1934年11月6日,中央红军还未完全通过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必会沿着红六军团行走的路线,从兴安县、全州县之间经过;因此,蒋介石命令各部围追堵截,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漓江以东地区。
1934年11月12日,蒋介石委任湘系军阀何键为“追剿”总司令,中央军周浑元和薛岳部统归何键指挥,并让何键务必消灭中央红军于湘江、漓江以东地区。
血战湘江课件
对革命的反思
02
01
通过对湘江之战的历史分析,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当时的情况和决策。
历史的客观分析
湘江之战的经验教训成为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一课,为后来的革命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历史的经验教训
湘江之战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它促进了革命的转变和成长。
历史的意义挖掘
对历史的反思
05
血战湘江的影响
中央红军的生存危机
血战湘江后,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的处境更加困难,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生存危机更加严峻。
红军的重大损失
血战湘江中,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大量有生力量被消灭,武器装备损失严重。
革命形势的严峻
血战湘江后,革命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中央红军需要尽快摆脱困境,继点,标志着中央红军进入了一个更加困难和危险的阶段。
01
02
03
由于在湘江之战中损失惨重,红军不得不改变行军路线,向贵州、云南等地区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过湘江之后
红军战略转移
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长征胜利
血战湘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世界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世界革命的新篇章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长征的转折点
血战湘江是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挫折,使人们对革命前途的悲观情绪加重。
中国革命的挫折
血战湘江中,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思想上得到了锻炼和考验,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简介一、湘江战役前的敌我态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加之共产国际派到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李德和党中央代理书记博古(秦邦宪)的错误指挥,致使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场上屡遭失利,最后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4年10月16日前后,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等组成两个纵队以及中央红军5个军团12个师共8.6万余人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在这支队伍中的主要领导人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聂荣臻、彭德怀、陈云、杨尚昆等。
当时的目的是去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
经过近一个月的一路奋战,红军连续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由湘南的汝城、宜章一线向临武、蓝山、道州行进。
中央红军的大规模西进,暴露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于是,蒋介石开始调兵遣将,紧急部署第四道封锁线,妄图迫使红军在湘桂交界的湘江以东地域与之决战。
辎重缠身、非战斗人员众多的红军队伍行动缓慢,途径湘南地区就走了二十余天,于11月22日才进抵潇水之滨的道州,在敌人三路围击的紧急情况下,中央红军作着进军桂北、抢渡湘江的准备。
而此时,敌人已抢占有利地形,只等红军钻进号称“铁三角”的包围圈。
此时的中央红军在战略上的完全处于被动。
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军阀分析判断红军过境是势不可挡的,他们害怕红军进入广西腹地,为保存实力和地盘,11月20日桂军以李宗仁名义发电给蒋介石,以龙虎关、富川、贺县吃紧为由,请求将其主力移师桂林、恭城附近。
在得到蒋介石同意后,即于22日下午将桂军主力撤离湘江防线。
至此,从兴安到全州60公里湘江防线已无重兵防守,湘江防线向中央红军敞开了。
可是,当时的中央红军最高领导机关“三人团”对敌情的这一重大变化并不了解,未能利用时机快速过江而耽误了宝贵的三天时间。
二、湘江战役的经过11月25日,湘江战役打响。
中革军委正式做出决定: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向西翻过越城岭进至湘西南地区,以期与贺龙、肖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师。
湘江战役,8.6万红军剩3万: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8.6万红军剩3万: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再没有像湘江战役这样惨烈了,也没有哪一支队伍像红34师这样壮烈了。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实行战略性转移。
在长征途中,湘江战役无疑是中央红军经历的最为惨烈的一战,出发时的8.6万人,渡过湘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以后,只剩下了3万人,损失极其惨重。
而负责为整个中央红军强渡湘江突围殿后的红5军团34师,更是红军作战史上无法述说的惨烈与悲壮。
经过激烈的战斗,除最后只剩下寥寥3人跳崖幸存外,自师长陈树湘以下6000热血将士几乎全部阵亡牺牲。
导致湘江战役历史背景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在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的参谋下,蒋介石亲自坐镇指挥,以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何键为西路军总司令,调集了100万兵力(其中50万主攻中央苏区),采取堡垒主义的战略,步步为营,逐渐压缩中央红军的战略生存空间,力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影响,加上李德、博古“左”倾冒险主义以及“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军事指挥路线,在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下,中央苏区损失惨重,不得不于1934年10月放弃中央苏区,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这也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发生的原因。
1934年10月10日夜间,8.6万余人的中央红军从瑞金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只为渡过湘江为了阻止红军战略转移,蒋介石部署了三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是由陈济棠的粤军防守,第二道封锁线,北路为中央军,南路是粤军,由于在1934年10月5日陈济棠和红军达成了秘密的《筠门岭协议》,所以,这两道防线均被红军顺利通过。
第三道封锁线同样也是由粤军防守,在守军放弃防地以后,红军主力得以顺利通过,进入湖南零陵地区。
突破这三道封锁线,红军也是付出巨大牺牲的。
血战湘江
红军长征之──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因为其主要战事发生在广西全州,因而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
其时,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
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希望在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4师各一部渡过湘江,迅速控制全州脚山铺至界首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渡口,并与红3军团在左右两翼掩护中央纵队渡江。
11月28日,国民党军分别由全州、恭城向红军猛扑,中央红军则在新圩、古岭头、界首、脚山铺等地与之展开激战,阻止敌军的轮番攻击。
红军勇士用血肉之躯硬是在狭窄的地域中堵住了数倍国民党军的围攻,至12月1日中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各军团大部渡过湘江。
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由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后据准确考证,中央红军过前三道封锁线损失2万人,整个湘江战役损失3万人)。
担任后卫的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隔断在湘江东岸,全军尽没。
红8军团第21师完全损失,第23师严重减员,整个军团不足2000人,被迫撤销建制。
时任红3军团第4师政委的黄克诚回忆:“自开始长征以来,中央红军……以通过广西境内时的损失为最大,伤亡不下两万人。
而界首一战,则是在广西境内作战中损失最重大的一次……”
但红军硬是从国民党军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其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湘江血战中再次浴血升华。
当年两军厮杀的硝烟,如今已弥漫成安详的炊烟;当年湘江一带的战场,如今成了青青稻田。
七十余年的岁月,就这样静静地流淌,但湘江战役留给后世的惨烈却并没有因为岁月消逝而消减分毫。
湘江战役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湘江战役简介本文导读: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史称“遵义会议”。
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战役背景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3道封锁线后,由湖南省南部向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前进。
蒋介石为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5路专事“追剿”;并令桂军5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令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令贵州省“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总兵力近30万人。
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等,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为实现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中央红军分两路前进;右路红1军团第2师22日袭占道县,左路红9军团24日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红8、红9军团西出永明(今江永)。
长征途中的故事:血战湘江
长征途中的故事:血战湘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伟大而壮阔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壮丽凯歌。
那你知道长征途中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长征途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长征途中的故事:血战湘江湘江战役是红军在左倾军事路线指导下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一次作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仗。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时候,国民党军是摸不清红军的去向的。
但是中央红军一路西行,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以后,蒋介石判断明白了,红军是西进。
这样为了歼灭红军,他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利用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
1934年11月27日、28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红三军团的各一个团,抢在国民党军到达之前渡过了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堡”60里之间的一段渡河口,这段湘江河流比较浅,有四处浅滩可以徒步涉水过江。
同时红军还在湘江上架设了五座浮桥。
但是,由于博古、李德采取大搬家的方式,和实行消极避战逃跑主义,部队连印钞机、X光机、没有炮弹的大炮都要带上,所以行动非常的缓慢。
这样国民党军二十五个师分为五路,迅速赶往湘江,拦截红军。
红军渡过江的部队,为了保卫中央党政机关组成的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和主力过江,在湘江两岸和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血战。
当时国民党军有飞机,先是炸掉浮桥,然后向红军往江边运动的部队狂轰乱炸,而红军抬着大量的行李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蠕动,飞机一来,一炸,那就成片成片的倒下,到了江边的部队,浮桥已经被炸掉,只能涉水过江,涉水过江的时候,空中的飞机轰炸,国民党的机枪大炮扫射,所以伤亡非常的严重。
担任阻击任务的各个红军主力团,伤亡都超过半数,有的团一天之中牺牲两任团长。
在12月1日战况是最激烈的,12月1日凌晨一点到三点,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给红军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下达了两份急电,要求无论如何要确保渡口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保证西进的道路是畅通的,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
2024精美血战湘江(2024)
展望未来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红色文化产业将成为文化产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产业的
高质量发展。
红色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将更 加多元化和国际化,展现中国红 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世界价值。
2024/1/29
27
THANK YOU
2024/1/29
2024精美血战湘江
2024/1/29
1
2024/1/29
• 湘江战役背景与意义 • 2024年精美血战湘江项目介绍 • 精美血战湘江创作过程与团队介绍 • 精美血战湘江艺术表现手法探讨 • 观众反馈与作品评价 • 总结与展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
革命精神
2
01
湘江战役背景与意义
2024/1/29
激烈。观众表示,影片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03
感人至深的情感共鸣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被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
故事情节所打动,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承革命先烈的伟
大精神。
21
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观点汇总
2024/1/29
2024/1/29
12
团队成员组成及分工合作情况
2024/1/29
团队成员组成
2024精美血战湘江的创作团队由历史学家、艺术家、编剧、导演等多个领域的专 业人才组成。
分工合作情况
在创作过程中,历史学家负责提供历史背景和史料支持;艺术家负责设计场景、 人物造型等视觉元素;编剧负责构思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导演则负责整体把控 和调度。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这部作品。
雄浑激越的血战湘江红军英勇浴血的壮丽卷
雄浑激越的血战湘江红军英勇浴血的壮丽卷近代中国历史上,红军长征是一段壮丽而悲壮的征程。
而在长征途中的血战湘江,则是红军英勇奋战的重要一站。
血战湘江的壮丽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展现了红军战士无畏的英勇和坚定的意志。
本文将以纪实的方式,向读者描述当年英勇浴血的场景,回顾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血战湘江发生于1934年11月,红军在长征途中穿越湖南境内时,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追堵截。
在敌军的包围圈中,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生存的艰难。
然而,红军顽强的斗志却没有被压倒,他们发起了一场壮烈的血战。
红军战士们在血战湘江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红军奋勇抵抗,力图突破封锁。
他们以坚实的意志和战斗技巧,与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双方血肉横飞,形成了惨烈的战场。
红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壮丽的英勇之歌。
在战斗过程中,红军指战员们的血肉之躯在炮火与枪林弹雨中犹如铜墙铁壁,挡住了敌军的进攻。
他们用尽全力,保卫着红军的队形和领袖们的安全。
在势同虚设的死亡线上,红军将壮烈的革命信仰化为战斗的力量,向敌人展示了无坚不摧的决心。
红军不仅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了过人的毅力和智慧。
他们利用地形,灵活运用战术,使敌军陷入被动。
红军用巧妙的策略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摧毁了敌军的防线,打破了包围圈,最终脱离了湘江战斗。
血战湘江的胜利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里程碑,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战斗的胜利本身,更在于坚定了红军军心,激励了红军队伍向前奋进的信念。
红军在湘江的血战中夺取了对敌军的重大胜利,同时也团结了更多的群众力量,为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
血战湘江的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反思与启示。
红军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仍能坚持战斗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他们用铁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完成了伟大的长征。
血战湘江的英勇壮丽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国内外无数革命志士的楷模。
今天,我们纪念血战湘江的英雄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血战湘江
• 红军突破湘江防线的战役, 号凌晨打响, 红军突破湘江防线的战役,从1934年11月28号凌晨打响,到 年 月 号凌晨打响 12月1日中午中央红军渡过湘江,摆脱敌人的追堵,转向越城岭 日中午中央红军渡过湘江, 月 日中午中央红军渡过湘江 摆脱敌人的追堵, 山区,浴血奋战了四天三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湘江战役中, 山区,浴血奋战了四天三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湘江战役中, 还有一段更为惨烈的历史,鲜为人知。 还有一段更为惨烈的历史,鲜为人知。 • 就在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之后, 月 日下午 日下午, 就在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之后,12月1日下午,湘江渡 口相继失守。担任后卫任务, 口相继失守。担任后卫任务,在广西灌阳县参加新圩阻击战的红 34师和红 师十八团没有来得及渡江,被敌人包围在了湘江东岸。 师和红6师十八团没有来得及渡江 师和红 师十八团没有来得及渡江,被敌人包围在了湘江东岸。 英勇的红军将士与穷凶极恶的敌人继续奋战,弹尽粮绝, 英勇的红军将士与穷凶极恶的敌人继续奋战,弹尽粮绝,直至战 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 • 英雄的红34师全师约 师全师约5000人,是在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下 英雄的红 师全师约 人 是在毛泽东、 建制的,主要由福建闽西子弟兵组成。 建制的,主要由福建闽西子弟兵组成。他们一直担任中央红军的 断后任务。走在队伍的最后,处境最危险,打得也最艰苦, 断后任务。走在队伍的最后,处境最危险,打得也最艰苦,最后 的结局也最惨烈…… 的结局也最惨烈 • 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的全体将士没有能过江, 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的全体将士没有能过江, 陷入重围, 月 日凌晨四点钟 日凌晨四点钟, 陷入重围,12月3日凌晨四点钟,红三十四师收到红军总部发出 的最后一封指示他们转移的电报, 的最后一封指示他们转移的电报,随即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 系。
长征主要战役:血战湘江湘江战役
长征主要战役:血战湘江湘江战役在长征这段时间,红军们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大的小的基本上数不清了。
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长征主要战役:血战湘江,希望对您有帮助。
血战湘江——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
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
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
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
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
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
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
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
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
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
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
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
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
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
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
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
血战湘江调研报告
血战湘江调研报告1. 背景简介血战湘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1949年10月上旬至12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最终解放了湘江流域,为中国共产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血战湘江战役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以及对今天的影响。
2. 战役历史背景1949年,中国共产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国共内战的局势对中国国共两的胜利趋势有利。
但国民仍然控制着重要的经济和交通要地湘江流域,成为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难题。
为了最终解决湘江流域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展开一场决战。
3. 战役战略意义血战湘江战役被认为是解放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它具有以下方面的战略意义:- 彻底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比。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军队的重要战力,从而实现了全国的基本解放。
- 打击了国民的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的威信和声望。
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表现出色,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优秀的战斗力,彻底打击了国民的士气,为中国共产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领导地位增加了信心和力量。
- 形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风格和经验。
血战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战役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今后作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4. 对今天的影响血战湘江战役对今天的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激励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血战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实现中国共产的理想和目标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斗争。
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强化了国家安全意识。
血战湘江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一场歼灭战,它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国家安全意识。
在今天,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坚定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
- 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血战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财富,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血战湘江的文化遗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铭记历史,增强社会团结和民族凝聚力。
血战湘江
•
在大崖洞临时指挥部,朱德指着铺在地 上的军事地图,向 周恩来、王稼祥、博古、 李德做着敌情分析和战斗部署。在这种险 恶的处境下,原来高傲自信的李德一筹莫 展,而朱德临危不乱,同周恩来等一起, 指挥各战斗部队顽强抗击敌军,掩护中央、 军委纵队渡江。
• 周恩来说:“正如朱老总 周恩来说: 所分析,情势万分危急, 所分析,情势万分危急, 我们已没有犹豫和选择的 余地,必须甩掉坛坛罐罐, 余地,必须甩掉坛坛罐罐, 争取分分秒秒, 争取分分秒秒,保证中央 红军和红军主力尽快渡过 湘江! 湘江!”
•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 道封锁线,25日抢渡湘江。12月1日,中央机关 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了湘江。 •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 锐减为3万余人。
• 博古:“不行,不能更改 博古: 不行, 中央的决定!那些兵工、 中央的决定!那些兵工、 印刷、造币、 印刷、造币、医疗设备物 资是我们付出极大代价从 敌人手中夺过来的, 敌人手中夺过来的,万不 可因为暂时的困难, 可因为暂时的困难,扔掉 革命的本钱! 革命的本钱!”
• 李德:革命哪能没有牺牲? 李德: 命哪能没有牺牲? 列宁说‘ 列宁说‘布尔什维克的每 一个胜利都是用鲜血浇铸 而成’,为了战略转移取 而成’ 得成功, 得成功,无论付出多大代 价也在所不惜。 价也在所不惜。
• 稼祥说:“过去的一切争 稼祥说: 论都该结束了, 论都该结束了,因为血的 教训和无可辩驳的事实已 经说明了一切。 经说明了一切。在这红军 生死存亡的关头,朱老总, 生死存亡的关头,朱老总, 你就果断地布置和指挥吧, 你就果断地布置和指挥吧, 我支持你,如果错了, 我支持你,如果错了,算 我王稼祥一份! 我王稼祥一份!”
血战湘江
血战湘江ppt完整版x2024新版
血战湘江使红军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灵活 机动的战略战术,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以保存实力、消耗 敌人。
对后世的意义与启示
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血战湘江中,红军指战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启示我们,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术、网络技术等专业技能。
创新的思维方式
信息化战争中,情况瞬息万变, 指挥员需要具备创新的思维方式 ,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加强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准备
1 2 3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通过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国防意 识和军事素质,为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提供有力 的人才保障。
红军方面
参战部队包括红一方面军和红三 军团等部,总兵力约数万人。
国民党军方面
参战部队包括中央军和地方军阀 部队,总兵力约数十万人。
战役爆发原因及过程
战役爆发原因
国民党军企图利用湘江天险消灭红军,而红军为了突破封锁、北上抗日,被迫 在湘江地区与敌展开激战。
战役过程
红军在战役初期遭受了严重损失,但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指挥下,通过灵活机 动的战术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成功渡过了湘江 。
血战湘江ppt完整版x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湘江战役背景 • 血战湘江经过 • 战役影响与意义 • 战役中的经验教训 • 对现代战争的启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深入了解湘江战役的 历史背景和经过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 民族自豪感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 红色基因
汇报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涨知识| 湖南的山、水、人】血战湘江背景从殷商甲骨文算起,中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长达3000年,其中95%的时间里,偏居内陆、既无江浙经济之利,又无京师王权之便的湖南,一直都是籍籍无名、无关紧要。
“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晚清湘籍学者王闿运著《湘军志·湖南防守篇》)。
既没有发生可以影响全国的大事,更没有出现过可以领袖和号召全国的人才。
“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
唐开科三百年,长沙刘蜕始举进士,时谓之破天荒”(语出自晚清湘籍学者皮锡瑞著《师伏堂未刊日记》)。
真正属于湖南的时间只有余下的5%,然而就是凭借这短短的150年,湖南一跃而起、成就非凡,一时间湘籍伟人辈出、叱咤风云,甚至超越北京、江浙等传统人才中心,成为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力量。
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是湖南,而非其他省份?(湖南省位置示意图,它位居内陆,邻省广东、湖北GDP都优于湖南;江西则在古代人才数量上远超湖南)(地图源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Ⅰ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则是河网密布的洞庭湖水系及长江,山与水共同围合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
(湖南省地形图,地图源自@地之图网站,星球研究所标注)幕连九山脉、罗霄山脉立于东部,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2000米,其中位于浏阳的大围山海拔1607米,每年5月杜鹃花开遍山坡,连绵数十里。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图虫账号@波哥哥benson)从空中俯瞰,红花朵朵漫山道,十分梦幻。
(摄影师图虫账号@007TM)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神农峰,又名酃峰(酃音líng),峰顶海拔2115米,为湖南最高峰,群山竞黛、云海茫茫、风光无限。
(摄影师@朱立)西部则是湖南山峰最密集、景色最雄奇的区域,著名的张家界、凤凰皆位于此处,两条巨大的山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构成了整个湖南西半部的骨架,其中雪峰山脉是中国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南段绥宁县境内的牛坡头海拔1913米,雾凇披挂山坡、一片晶莹世界。
(邵阳市绥宁县牛坡头,摄影师@杨芳斌)南部则是著名的南岭山脉,峰顶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呈东西向延伸,这里接近北回归线,是中国有冬季的最南端地区之一。
(南岭山脉北麓的莽山鬼子寨,摄影师@黄庆党)三面大山阻隔交通,难以逾越,如此畏途令古人印象深刻,当地俗语曾说(南岭山脉即位于郴州,郴音chēn)“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不仅是大山,北面的八百里洞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同样不容小觑。
(夕阳下的岳阳楼与洞庭湖,摄影师@罗铭/公众号极致光影)历代往来,湖湘的人士皆深受其苦,甚至命丧波涛。
“洞庭之水盖巨浸汪洋,绵亘数百里,狂风恶浪,发作不常,一舟覆溺则所损者多人,于是湖南士子畏怯不前,有终身未见场屋者”(语出自清代河道总督陈鹏年的奏折,当时湖南士子需要去武昌参加科考,途经洞庭,常有人翻船丧命;有删减)。
更重要的是,湖南对古代中国的战略价值严重下降,古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打破它的封闭,也就没有足够的外部人才来改造湖南。
秦、汉、唐三朝定都长安,为了经略岭南,取道湖南进入广东为最短路线,始皇帝甚至开凿灵渠,通过湘江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那时的湖南是国家的交通要道,只不过当时南方整体基础太过薄弱。
湖南并没有多少展现实力的机会,唐代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人才重心接连南移,各朝首都也不断东移,开封、南京、北京,首都到广东外贸港口的最短路线,也从湖南变成了江西(红色虚线为长安到广东的最短路线,途经湖南,黑色虚线为北京南京到广东的最短路线,途经江西;江西的地形几乎与湖南一样封闭,但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打破了它的封闭,人才得以进入,经济得以繁荣。
)(地图源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星球研究所标注)有了交通大动脉的江西,战略地位陡然上升,大量外部精英移民进入江西,文教鼎盛、人才济济,甚至一度达到全国经济、文化、人才之巅峰,唐宋八大家江西一省独占3人,包括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湖南则只能眼看着邻居迅速崛起,自己却仍是蛮荒之地、人才凋零。
(;图为湘赣两省历史人物数量对比,星球研究所制作,数据源自著名地理学家丁文江所著《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郭辉东《湖南与江西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宋代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未能真正实现)只有那些贬官罪臣和避难者,不断在此留下长嗟短叹,从最早的屈原到西汉的贾谊,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等,堪称古代湖南的一大特色。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语出自唐代杜甫《祠南夕望》,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飘零湖南,面对湘江由感而发)Ⅱ外面的人才不易进入,省内之人也难以走出去和外省交流,封闭的湖南似乎被孤立于全国之外,它只有立足内部、独立发展,即“楚学离中原而独行”(1916年湘籍学者王闿运去世,民国前国务总理熊希龄以挽联总结了湖南的特立独行)。
湖南内部的地理环境相当特别,东南西三面环山的地势形成了一个向北开口的U形,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长驱直入,与境内的暖湿气流交会,时常大雾弥漫。
(罗霄山脉茶陵县云阳山的大雾,摄影师@罗铭/公众号极致光影)或云海蒸腾。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天门山的云雾与梯田,摄影师@杨素琴)或重峦叠影,如梦如幻。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崀山,摄影师@何旭龙)水汽冷凝形成大量降水,年降水量高达1200-1700毫米,是我国雨水最多的省区之一,雨水切割大地,使得全省超过64%的面积皆为流水地貌,例如西北部武陵山脉上的石英砂岩被降水不断剥蚀,最终形成了由3000多座岩峰组成的庞大峰林,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这正是今天广为人知的张家界地貌。
(张家界天子山云海,摄影师@陈文升)南部的南岭富含红色砂砾岩层,同样被流水切割,加之风化、重力崩塌,露出壮观的丹霞地貌,山顶浑圆,四壁陡峭。
(高椅岭丹霞,摄影师@谭建民)从空中俯瞰红岩碧水、颇为奇特。
(高椅岭丹霞,摄影师@吴正杰)降水从群峰之间流出,发育出5000多条河流。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下图为湘江支流小东江,以晨雾弥漫著称,摄影师@罗铭/公众号极致光影)其中最重要的河流有四条,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澧音lǐ),它们从东到西依次分布,在沿途接纳大小溪流之后,殊途同归、万法归宗,全部汇入洞庭湖。
(湖南水系图,湖南省地图院制作,星球研究所标注)汇聚的河流也汇聚了湖南人的文化向心力,被这些河流串联起来的人家。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奉家古镇下团村桃花源民居,摄影师@刘宗华)村庄(永州上甘棠古村,一个有着1200年历史的汉族古村,河流名为谢沐河,古桥名为步瀛桥,摄影师@罗铭/公众号极致光影)古镇(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湘西著名的芙蓉镇,高约60米的瀑布穿镇而过,此时天空中还出现了火烧云,摄影师图虫账号@梦中的雪莲花)古城(怀化靖州古城,摄影师@罗铭/公众号极致光影)它们皆以地缘为纽带团结在一起,同村、同族、同乡互相帮衬、互相扶持,如果一人成事,往往会带动一片。
“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同县之人,易于合心”(曾国藩的用人方略,语出自张集馨著《道咸宦海见闻录》)。
而独立发展的湖南人,也呈现出与古代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的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为勇敢尚武、经世致用(以清代为例,全国流行考据学,在故纸堆中寻找学术价值,但湖南学者对当下的实务更感兴趣;另外,即便列强入侵之后,江西等文教氛围深厚的省份仍以科举为终极目标,湖南人却成批成批地参军)。
沉寂了2000多年的湖南,到了清代,还迎来了人口大爆发,全省耕地开发达到空前高度,以至于“野无旷土,邑无游民”(移民主要来自当时富庶、人口充足的邻省江西,至今许多湖南人的族谱还能追索到江西;下面语出自同治年间的《安福县志》)。
至此,人口众多、勇敢尚武、团结一致的湖南,爆发已经是箭在弦上,只需要一个适当的机遇,而事实上,它的机遇将高达3次。
Ⅲ第1次机遇,便是太平天国,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南中国,乱世已至长沙府人曾国藩受命组建团练。
(曾国藩老照片,图片源自@维基百科)湖南人第一次被系统地组织起来,第一次集体冲破高山与大湖的包围走向全国,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以武力扫灭那些“乱臣贼子”,战争结束之后,湘军将领迅速跻身官场最高层,大清帝国七大总督,湖南人据有其六,仅仅一个新宁县就产生了174位文官、167名武官,包括3名总督、1名巡抚、53名提督,58名总兵、56名副将参将、73名道府长官。
湖南人也开始显露出对新思想的吸纳能力,继曾国藩等人的湘军集团之后,以谭嗣同为代表维新集团开始崛起,他们在湖南建学堂、办报刊,设学会、倡办近代工矿企业。
(谭嗣同老照片,图片源自@维基百科)极为封闭的湖南由此变成了“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语出自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第2次机遇,便当仁不让地被朝气蓬勃的维新派抓住了,它便是粤汉铁路,公元1896年,洋务派大臣开始构建从武昌到广州的铁路线,选择途经湖南,还是选择传统“国道”所在的江西,成了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谭嗣同等人显然看到了铁路的巨大价值,在江西的守旧士绅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反复为铁路鼓与吹的湖南人,已经和洋务派官员敲定了方案。
(京广线示意图,粤汉铁路即为今日京广线的前身,右侧另一条南北向铁路为后来途经江西的京九线,但其地位、价值远远无法与京广线相提并论)近现代史上,铁路对一个地区的改变可谓天翻地覆,湖南从此又回归国家的交通大动脉,全国的人才、各种新思想纷纷涌入湖南。
第3次机遇,顺理成章地到来了,它便是新式教育,从湘军崛起开始,湖南人便开始积极引入新式教育,各种新式学校应运而生,最著名则是湖南第一师范,最终将改变中国命运的那些共产党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就在这里完成了他们的思想革新,一个开放的湖南诞生了。
(湖南第一师范)至此,湖南彻底完成了它的崛起之路,从1840年至1949年各领域的精英人物,湖南籍占比高达12%;1955年授衔时十大元帅中湖南占3位;十位大将湖南占6位;57名上将湖南占19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语出自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所著《湘江与湖南文化的N个侧面》),从封闭到开放,因孤立而团结,这就是湖南崛起的根本原因。
Ⅳ今天依然水秀。
(郴州东江湖与公路,摄影师@吴正杰)依然山清。
(金刚舍利塔与南岳衡山,摄影师@罗铭/公众号极致光影)依然云蒸霞蔚。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武陵源,摄影师@刘毅)(长沙橘子洲的焰火,摄于岳麓山,摄影师@孔令卫)校审:吴笛编辑:赵晨(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团委)(原标题:《横屏观看时的【湖南】→》)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