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地革命战争中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情况的整理

合集下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摘要: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农民运动,也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是,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存在着表面化,有国民革命失败时才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并下决心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土地问题,从而展开了土地革命。

关键词:土地革命、土地问题引言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二、土地革命的含义、背景、原因、区域、阶级路线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四、土地革命的影响和作用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1、土地问题的来源:像对中国农村的大多数问题一样,解决土地问题并非是共产党独有的主张。

在中国历史中,自古代的“井田制”后,有若干朝代曾实行“均田”或类似的制度;其后也有多次农民暴动提出过土地的要求;仅近代以来,孙中山即明确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为此毛泽东评论说∶“耕者有其田”,是一切革命民主派的主张,并不单为共产党人所有。

所不同的,只有共产党人把这看得特别认真,不但口讲,而且实做。

由此看来,这一主张也不是在本世纪才由外国传入,尽管当时中共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很大影响;归根结底,土地问题是中国自身存在的一大问题,既现实又古老,国际因素的介入给它平添了某些色调。

2、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中国革命中有极端重要性(1)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制度严重阻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一个严重障碍。

因此,对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推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的工人运动的同时,党内已有一部分同志开始到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随着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兴起,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李大钊、瞿秋白、澎湃、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发表一系列文章,进一步阐述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党史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述

党史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色区域横跨〃六县一山〃,即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以及井冈山,湖南的茶陵、鄱县。

井冈山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 余万人,割据势力曾扩展到安福、吉安各一小部。

万安、泰和、桂东、资兴等县边界属根据地的外围屏障。

创建背景1927年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

至此,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归于失败。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错误并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

毛泽东在会上发言,着重提出:秋收暴动非有军事不可,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并筹备和领导秋收起义。

初步开创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争取到井冈山绿林首领袁文才、王佐的支持。

1927年10月27日,工农革命军正式进驻井冈山,开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创建。

1928年2月,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个县的红色政权,〃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始初步形成。

全盛时期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

会师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

朱毛会师后,南京国民政府十分恐慌,发动对井冈山的第一次反革命〃会剿〃。

1928年5月上旬,红军在黄坳设伏挫伤敌人锐气后,又取得五斗江战斗的胜利。

特别是获得龙源口大捷后我区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鄱县东南部,是为边界全盛时期〃。

曲折发展1928年6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要求红四军立即向湘南发展。

但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军攻占鄱县后,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和派充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导扬二十九团官兵的回乡情绪,将部队拉往湘南,致使部队在湘南失利。

根据地总结

根据地总结

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

1927年10月,毛泽东等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12月彭德怀等率领红五军到达井冈山,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中央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1927年10月至1928年6月赣南、闽西地区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起义,建立了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基础。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进军赣南和闽西,先后形成了赣南和闽西两块根据地。

1930年11月,党中央决定全国农村根据地划分为六个区域,并以赣西南和湘鄂赣两特区为中心区即中央根据地。

1931年两地连成一片,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中央根据地最大时辖21个县城,250万人口。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留下少数红军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琼崖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海南岛。

1927年9月中共琼崖特委领导农民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和琼崖根据地。

1932年秋因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根据地大部丧失,留下少数人在冯白驹等领导下在山区长期坚持武装斗争,直至全国解放。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1927年10月广东省海丰、陆丰等地农民在彭湃等领导下举行起义,在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

1928年4月根据地在敌人进攻下失败,部分红军转入附近山区坚持斗争。

1935年,根据地全部丧失。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共产党先后领导了湖北黄麻起义、河南商南起义和安徽六霍起义,陆续开辟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根据地。

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创建与坚持

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创建与坚持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鄂豫皖苏区创建初期形势图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鄂豫皖苏区全盛时期形势图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2、鄂豫皖苏区有比较强大的武装力量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 在黄( )、商 地。在黄(安)麻(城)、商(城)南、六 (安)霍(山)三次武装起义基础上建立的 工农革命武装,经过几年时间发展很快, 工农革命武装,经过几年时间发展很快, 1931年11月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 1931年11月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 军, 的红 军, 193 年 月,红 军( ),1 军 军( ),1 国 立 , 1 , 。 红军 , 大 、 立 武装, 力的地 武装, 立 , 军 时 1 。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①、8个军事家
徐向前
李先念
徐海东
陈 赓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①、8个军事家
王树声
曾中生
蔡申熙
许继慎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②、参与苏区创建在斗争中成长 起来的红军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他 们中有:潘忠汝、吴光浩、吴焕先、曹 学楷、邝继勋、郑位三、王秀松、王平 、 、 、 、 人、 、 、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③、还有一批参军后屡建战功、崭露 还有一批参军后屡建战功、 头角的人物,如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 头角的人物,如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 陈再道、詹才芳、秦基伟、洪学智等, 陈再道、詹才芳、秦基伟、洪学智等,他们 后 人 军的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摘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为实现土地革命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以及后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思想,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土地革命来推进。

土地政策的影响和意义在于为农民赢得了土地所有权,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土地政策也存在局限性和问题,如土改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示和展望方面,还需继续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后续发展、总结评价、启示和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重要革命斗争,这场斗争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在当时,中国社会呈现出极度不平等的土地制度,绝大多数农民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

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农民们勉强糊口,生活贫困,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改革的信念,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战争,试图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和农民的自主经营。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土地政策,为土地革命的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成为了革命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政策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对于理解中国革命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基本原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复习

第五章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南京国民党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然互相对峙。

经过几番周折,宁、汉合流。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

(选择题)P71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选择题)P71★★1、国民大革命后,国民党政府如何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2012、4简答)(2014、1简答)P72(1)建立庞大的军队。

据1929年3月的官方材料,“全国军额达到二百万”。

实际兵员数远不止此。

国民党还大力加强地方反动武装。

各县民团统称保安队。

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2)建立密布全国的特务系统。

如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中统”)和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军统”),其主要任务就是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份子。

(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

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共具联保联坐切结”。

(4)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官僚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这就是蒋介石反对政权的经济基础。

(选择题)P72★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国民党政府将原北洋军阀的两大金融支柱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控制起来。

随后,又成立了“国家的”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

以“四行二局”(二局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

发行“法币”,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选择题)P72例题: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选择题)A.重工业方面开始的B.商业方面开始的C.轻工业开始的D.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土地革命介绍

土地革命介绍

土地革命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基本简介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2历史背景四一二事变后,位于南京的国民政府一方面镇压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继续对奉系军阀作战,以其完成统一全国的目标。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

3主要步骤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1、中央苏区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始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底至1931年秋,经过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央苏区经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至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

此后,中央苏区组建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开始领导留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苏区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

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湘赣苏区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

湘赣苏区比较稳定巩固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战争。

1934年8月,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六军团西征,湘赣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3、湘鄂赣苏区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跨湘、鄂、赣3省边境20余县,人口约300万。

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成为中 央革命根据地可靠的西部屏障和巩固的战略侧翼,同时也是沟通中央 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桥梁。
全国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位于陕西北 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它 北起长城线上的陕北府谷、横山 ,南至关中淳化、旬邑,东濒黄 河与山西隔水相望,西临宁夏豫 旺、甘肃固原,面积约十三万平 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万。在抗日 战争期间,它居于特殊而重要之 战略地位。林伯渠曾经说过,边 区"一方面成为保卫西北的北门锁 钥,另一方面又成为坚持华北抗 战的重要后方。边区在军事上说 来,它是绾毂华北与西北的战略 支点"。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 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 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 产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 还很长。也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 的革命道路。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
❖ 意义:皖江根据地经济呈现出 一片繁荣景象,不仅保证了第 七师和皖江根据地各级党政机 关的需要,而且还上缴新四军 军部,支援兄弟地区。
❖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包括洪湖区[石首、监利、沔阳(今仙 桃、洪湖)、江陵(今江陵县、荆州区、沙市区)、公安 、华容、南县、安乡、潜江、天门、京山、汉川、汉阳、 应城、云 梦、孝感等县全部、大部或一部]、湘鄂边区( 鹤峰、桑植、石门、慈利、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建 始、巴东、大庸、龙山等县大部或一部)、巴(东)兴( 山)(秭)归区、鄂西北区(房县、均县、竹山、谷城、 保康等县大部或一部)、荆当远区(荆门、当阳、远安、 宜昌、南漳等县部分)、松(滋)枝(江)宜(都)区、 洞庭特区(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岳阳、湘阴 、益阳、沅江等县部 分)、鄂北区(襄枣宜区,襄阳、枣 阳、宜城、钟祥等县部分)以及黔东区。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主要内容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主要内容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主要内容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建设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重要思想。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组织等各个方面。

政治: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首先必须由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要建立巩固的革命政权,要加强领导机构的建设,建立完整的政治、民事、军事、文化等机关体系,确保政权的有效运转。

政治工作要密切结合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扩大革命影响。

军事: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离不开建立一个强大的人民军队。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要抓好武装斗争,建立健全农村地方武装,积极发展游击战争。

要注重武装斗争的政治工作,打破军队和群众的界限,尤其要大力发扬群众战争的民主,实现民主集中制,提高战斗力。

经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要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

为了在农村中确立权威,共产党必须注意帮助农民,强调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改变土地拥有者和无地人口之间的关系,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农民逐渐发展成为带领贫苦农民奋斗的领袖人物,创造新经济模式,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的繁荣。

文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要重视文化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

要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创造新的文艺风格。

同时加强新的思想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推广新思想、新文化。

组织: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要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

要建立和加强党组织,使之成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党的领导力量能够发挥得充分而有序,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和组织群众,为革命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还要建设能够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的基层领导机构体系,为全局充分发挥和更好地服务工作。

总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事件。

通过建立受人民欢迎的政权,革命根据地为全国的革命事业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是对中国共产党所遵循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具体实践。

土地革命,武装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武装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武装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他们是互相依赖、互相发展的统一的整体,是缺一不可的。

扩展资料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二)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

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二)红军长征时期;(三)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都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

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

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据地的退缩和坚持阶段。

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阶段。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淮北抗日根据地·广东抗日根据地·琼崖抗日根据地·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河南抗日根据地·闽浙赣抗日游击区·东北抗日游击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老区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年上报材料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县(市、区、旗),其中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09个,50—8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86个,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19个,9%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75个。

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二节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1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古田会议3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4克服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黄公略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土地法?土地革命路线?意义二土地革命的深入?从1930年12月到1931年9月蒋介石对红军和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三次反革命围剿?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三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1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蒋介石于1931年4月又纠集二十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战略战术思想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以少胜多战役上以多胜少战略上的防御战战役上的进攻战战略上的持久战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2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1、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 在遵义召开了具有重要 意义的扩大政治局会议
1、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背景: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 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 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 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 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 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 黔北重镇遵义。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 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 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 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 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王明左倾 教条主义
1、王明左倾教条的危害

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创建与坚持2

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创建与坚持2

主讲人:程仪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北(鄂)、河南(豫)、安徽(皖)三省边界相邻的大别山地区创建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它是以黄麻起义为发端,汇合了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的力量,在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和土地革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斗争是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鄂豫皖苏区的历史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习了解鄂豫皖苏区的历史,有助于加深对以大别山精神为核心内容的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

一、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1、鄂豫皖苏区有很大一块地盘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在打破三次反革命“围剿”后,进入了发展的极盛时期,苏区的范围东起安徽淠河,西至平汉路,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拥有黄安、商城、英山、罗田、霍邱5座县城,在黄安、光山、六安等26个县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

鄂豫皖苏区创建初期形势图鄂豫皖苏区全盛时期形势图2、鄂豫皖苏区有比较强大的武装力量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

在黄(安)麻(城)、商(城)南、六(安)霍(山)三次武装起义基础上建立的工农革命武装,经过几年时间发展很快,1931年11月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下辖两个军(6个师),1个少共国际团和4个独立师,共10个师,45000多人。

除正规红军外,还有大批分布广泛、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地方武装,各县独立团有20多个,赤卫军最多时编成15个师。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徐向前李先念①、8个军事家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①、8个军事家王树声曾中生②、参与苏区创建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红军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他们中有:潘忠汝、吴光浩、吴焕先、曹学楷、邝继勋、郑位三、王秀松、王平章、周维炯、陈定侯、戴克敏、徐朋 姜镜堂、肖方、高敬亭等。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人、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③、还有一批参军后屡建战功、崭露头角的人物,如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陈再道、詹才芳、秦基伟、洪学智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革命根据地分析

革命根据地分析

10/30/2018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 大别山区,全盛时期包括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350万 人口,主力红军达4.5万余人。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 军,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
三起(之 起南周 义浩 块义安、 义商维 *、 苏*)余年*南炯年开戴年 区开霍道 开部、月辟克 革辟(江月辟地徐 了敏月 * 命了山等*了区其徐鄂等* 形皖)领舒豫的虚 豫领潘 子 势西农导传东农等 边导忠 清 蓬根民了贤南民领 根的汝 、 勃据、安、根、导肖据农、 发地士徽周据士了 地民吴 方 展*兵六狷地兵河、;起光 。 ; 11 1929 1929 5 1927 11
1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018
巩固和发展阶段(1930年7月—1932年6月)。在这一阶段, 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后,于1930年10月18日指示,将鄂 豫皖革命根据地划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在1930年10月 至1931年3月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红1军与从蕲黄 广过来的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第一次反“围剿”共歼敌 1.3万余人,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人口达200 万。经过1931年3月至5月的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红 军发展到4个师,近2万人;根据地扩大到东西长300多里, 南北宽150余里,人口近250万。1931年初中共六届四中全 会后,成立了鄂豫皖中分局及鄂豫皖省委。1931年2月河 南新集(今新县)的解放,并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 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10/30/2018
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与湘、鄂、贑三省交 界,毗邻长沙市。辖27个乡镇、一个省级工业园 和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 总人口106万。 古属三苗国,秦属罗县,东汉末年设县,后唐定 名平江相延至今,建县历史1800多年。汨罗江自 东向西贯穿全境,承载着屈原、杜甫两位世界文 化名人的忠魂皈依,是湘楚文化源头之一,被誉 为“蓝墨水的上游” 。历代平江人秉承屈、杜骚 风,文人蔚起,才士笃生,有“中华诗词之乡” 的美誉。

浅谈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浅谈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浅谈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作者:陈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6期【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建立了井冈山、海陆丰、洪湖、赣西南等大小十几块根据地。

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对中国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所以党在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初,就把根据地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这也是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基础。

认真研究这个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对于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进行国家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领导并发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提出了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和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这为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建议。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建设之初,中央领导人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将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短短几年中就开创了十几个红色根据地,并于1931年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当时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情况非常艰难,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苏区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加上红军的物资供给不足,使得红军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为支持边区军民在那里好好生活生产。

这些就要求当时能有一个相对适时的革命根据地经济环境来支撑。

(一)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革命根据地财政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根据地群众生活困难,需要休养生息,不具备向民主政府交纳相应税收,当时的民主政府是就根据党中央的历次决议的精神,并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实际,主要采取了打土豪筹款和向捐款的办法来取得财政收入。

(二)土地革命战争中期的革命根据地财政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期,反“围剿”成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内容。

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红军提供军需物资,保障反“围剿”斗争顺利进行。

这时期打土豪筹款和捐款仍然是保障革命战争供给的主要来源。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

1、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2、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3、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

4、主体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正确答案:23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首先由苏维埃共和国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工农兵代表,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在此基础上,逐级召开区、县、省和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区、县、省和全国苏维埃政府。

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选项2和4正确。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和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的国家政权。

选项1不正确。

土地革命战争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因此,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

所以,正确答案是2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革命战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基本建设情况土地革命战争即1927年到193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接着,又取得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路上举行的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克服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在此期间从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先后建立起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分别成立了各级地方工农民主政权,主要根据地的具体情况如下文。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扩大了井冈山的斗争,建立了湘赣边界井冈山根据地。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与郭滴人、张鼎丞、邓子恢发动的农民起义队伍一起,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到一九三一年与赣南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

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随后根据地不断扩大,全盛时期,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县,吉安、安福两县一部分,遂川县北部等地。

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

1927年9月及其以后,湘鄂赣边界10多个县的农民举行起义,组成几支游击队,从此开始了湘鄂赣边地区的游击战争。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推动了这一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

11月,红5军主力转往井冈山后,留下的一部红军编为红军支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

1929年9月,根据中共湘鄂赣特别委员会决定,红军支队编入由湘赣边转战到湘鄂赣边地区的红5军。

之后,红军分兵展开活动,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扩大根据地。

至1930年6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西北的修水、铜鼓、万载,以及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这一广大地区内,除部分城镇外,都已成为革命根据地。

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组成,李宗白任书记;10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组成,赖汝樵任主席。

根据地在反对国民党军“清剿”、“围剿”的斗争中,得到了发展。

从1933年9月开始,红军和地方武装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遭受严重损失,至1934年8月,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

红军及游击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边界地区。

全盛时期包括横峰、弋阳、崇安、开化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100万人,红军发展到万余人。

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了江西横峰、弋阳农民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福建崇安等地党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创建了闽北革命根据地。

1929年底,中共赣东北特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

1930年7月,闽北党组织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同时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十军,周建屏任军长,胡庭铨任代政委,不久邵式平任政委兼前委书记。

1930年11月,成立赣东北省委,唐在刚任书记;同时成立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

1932年底,赣东北根据地扩大到闽浙赣三省。

1934年11月,红十军同寻淮洲、乐少华率领的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同时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

先遣队在转移中因遭优势敌人围攻而失败,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在粟裕、刘英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全盛时期包括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350万人口,主力红军达4.5万余人。

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洁、戴克敏等领导了湖北黄(安)麻(城)地区的农民起义,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1929年5月,徐子清、肖方、周维炯、徐其虚等领导了河南商(城)南部地区的农民、士兵起义,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1929年11月,舒传贤、周狷之、余道江等领导了安徽六(安)霍(山)农民、士兵起义,开辟了皖西根据地。

他们各建立了一个师的红军。

1930年4月,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特委,郭述申任书记;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委兼前委书记;6月,成立了鄂豫皖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为主席,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0年11月,鄂豫皖边特委改组,曾中生任书记。

1931年1月,红一军与蔡申熙、陈奇领导的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邝继勋任军长,余笃山任政委。

1931年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张国焘任书记兼军委书记。

1931年11月,成立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

1932年1月,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沈泽民任书记。

由于张国焘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政策,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1932年10月,主力撤出根据地,向西转移,留下的红军重组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徐海东、王平章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

1934年6月,中央派程子华来鄂豫皖根据地,担任军事领导工作。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转移北上后,留下的部分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在高敬亭等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五湘鄂西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割据范围最大的三块红色根据地之一。

鼎盛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曾覆盖58个县市,拥有2万正规红军和近5万地方武装。

1928年,贺龙、周逸群、邓中夏、段德昌、贺锦斋等在湘鄂边领导进行了游击战争,并开创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改为河邺军)。

此后于1930年开创了洪湖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7月,河邺军、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孙德清任参谋长,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从此,湘鄂边、洪湖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革命军事委员会等机关。

1931年7月至1932年4月,湖北监利县周老嘴成为湘鄂西苏区的首府,后迁至洪湖瞿家湾,相继成为根据地的中心。

从1932年5月开始,夏曦先后共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肃反”,胡慎己、万涛、周小康、尉世筠、张昆弟、汤慕禹、刘革非、彭之玉、彭国材、戴补天、柳克明、段玉林、张宗理、栩栩、周容光、王恩平、唐赤英、王炳南、段德昌、叶光吉等一大批英魂苌弘碧血,演绎出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一幕,致使第四次反“围剿”失败,洪湖苏区失陷。

夏曦、贺龙、关向应率红三军移转湘鄂边,1934年开辟黔东特区,10月与红六军团会师,创建湘鄂川黔苏区,至此,坚持数年之久的湘鄂西苏区完全丧失,红三军踏上新的征途。

六左右江根据地1929年12月邓小平、雷经天、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百色起义,成立了红军第7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0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领导龙州起义,成立了红八军,开辟了左江革命根据地。

同年3月,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左江根据地丧失。

11月,红军余部编入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根据地,于1931年7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

留下的部队由韦拔群等率领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

1932年冬,右江根据地完全丧失。

七海陆丰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位于广东省的海丰、陆丰地区,亦称海陆丰苏区。

1927年东江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领导9月7日农民起义后,又于10月30日领导由南昌起义军第24师余部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2师和农民自卫军及农民群众,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海丰、陆丰两县全境11月13~16日,陆丰县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陆丰县苏维埃政府。

11月18~21日,彭湃主持召开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海丰县苏维埃政府。

随后,两县深入开展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分子,巩固苏维埃政权,扩大农民自卫军,支援工农革命军作战,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扩展到普宁、惠来、潮阳、丰顺、五华、紫金、惠阳等县境。

1928年1月,广州起义军一部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4师进入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1929年冬,海丰、陆丰两县苏维埃政府在根据地恢复活动。

1930年春,海丰、陆丰两县苏维埃政权之下的人数达三十余万。

海陆丰人民迎来了第二个革命高潮。

1930年夏,立三"左"倾错误影响到海陆丰。

红军热衷于攻打城市,部队和根据地都受到损失。

10月,海陆紫特委并入东江特委。

11月初,南方局派李富春同志到大南山召开闽粤赣边区党代会,传达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束立三"左"倾错误。

会后,东江特委撤销,分设西南、西北分委。

在西南分委领导下,海丰、陆丰、紫金合并为海陆紫县,成立海陆紫县委、县苏政府。

同时,省委将东江红军改编为第六军第二独立师,师长彭桂,政委黄强,下辖两个团,原四十九团编为第一团,彭桂、黄强分别兼任团长、政委。

为使海陆紫与大南山根据地连成一片,1931年1月划陆丰东南部六个区与惠来边界一个区为陆惠县,随后成立了陆惠县委、县革委。

5月,西南、西北两分委撤销,恢复东江特委。

在结束立三错误路线后,红军和根据地逐渐恢复,并有新的发展。

1932年,广东的反动统治趋于稳定,他们集中兵力大规模进攻红色区域。

春末,张达师及张瑞贵师一部进八海陆丰,疯狂"进剿"、"清剿"、"屯剿"。

另方面,王明"左"倾路线在前一年的夏秋间贯彻到东江,错误路线执行者大打所谓AB团、社会民主党,使海陆紫、陆惠地区的反"围剿"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随着敌军在根据地周围构筑封锁线,村庄被毁,群众被杀或被赶走,我军的活动十分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