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posome脂质体表征
pH敏感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pH敏感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4a047136edb6f1aff001f96.png)
pH敏感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10072855 王剑磊高材075摘要:本文对脂质体,着重对pH敏感型脂质体以及pH敏感型类脂组的系统组成作了一个较简单的介绍,并阐述了临界pH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关键词:pH敏感型脂质体、pH敏感型类脂组成的系统、临界pH的影响因素脂质体(Liposome)是利用磷脂双分子层膜所形成的囊泡包裹药物分子而形成的制剂。
由于生物体质膜的基本结构也是磷脂双分子层膜,脂质体具有与生物体细胞相类似的结构,因此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脂质体进入人体内部之后会作为一个“入侵者”而启动人体的免疫机制,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中靶向性地富集。
这就是脂质体的被动靶向性。
脂质体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其类似细胞膜的微球体。
20世纪年代末Rahman等人首先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应用。
70年代初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包埋淀粉葡萄糖甘酶治疗糖原沉积病首次获得成功。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使药物靶向网状内皮系统、延长药效、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疗效、避免耐受性、改变给药途径等优点,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仍存在对有些疾病的靶向特征不理想、体内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欠佳等缺点,因而限制了脂质体的临床应用和工业化生产。
近年来人们逐渐研制出长循环脂质体、前体脂质体、聚合膜脂质体等新犁脂质体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设计开发了温度敏感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磁性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以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
本文将着重对pH敏感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pH敏感型脂质体(pH—sensitive Liposomes )pH敏感型脂质体是指在低pH时脂肪酯羧基质子化而引起六角相形成,导致膜融合而达到细胞内靶向和控制药物释放的功能性脂质体,是用含有pH敏感基团的脂质制备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溶酶体降解并增加包封物摄取量和稳定性,有效地将包封物转运到胞浆。
基于肿瘤间质液pH比正常组织低,应用pH敏感型脂质体载药能获得较非pH敏感型脂质体更好的转移效果。
脂质体综述
![脂质体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a11e6611ed9ad51f01df22a.png)
中药脂质体摘要: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一线化疗药物因为其毒性作用及多药耐药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而新型抗癌药物成本高昂、研发周期过长,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因此利用新的剂型如脂质体,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作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关键词:脂质体、肿瘤、靶向性、化疗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类似于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可以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主要材料是磷脂和胆固醇。
在给药系统研究领域中,脂质体非常引人瞩目,一是因为所用材料磷脂和胆固醇是生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机体内源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无毒无免疫原性;二是脂质体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细胞相似,易与细胞发生吸附、融合、脂交换、内吞而被细胞摄取;三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变形性,比相同粒径的其他类型的纳米粒容易进入病灶组织,如透过肿瘤组织的毛细血管壁进入肿瘤组织[1]。
此外,脂质体表面还很容易进行修饰,如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用对特定组织或细胞有特异结合性的配基进行修饰的主动靶向脂质体,双层脂膜掺入胆酸盐之后形成的柔性脂质体,以及掺入带碱性脂质成分制备的用于基因转染的阳离子脂质体等[2]。
通过选用合适的磷脂成分以及调整磷脂成分、胆固醇的用量比例,还可以制备pH敏感、热敏感的脂质体,利用病变局部pH、温度等的改变而在该处选择性释放药物。
大量试验证据表明,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药物毒性、减少副作用、具有靶向性、可缓释长效以减少药物剂量、具脂质体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等特点。
中药脂质体的疗效是由脂质体所包裹的中药成分所决定的,目前脂质体主要用于包裹毒性大、不稳定或吸收效果差的中药,中药脂质体在抗癌、抗菌、免疫调节、酶系统疾病治疗、镇静方面以及肝炎治疗中都有所应用[3]。
脂质体具有的独特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其具有如下特点:①靶向性。
脂质体能选择性地分布于人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俗称药物导弹。
脂质体转染
![脂质体转染](https://img.taocdn.com/s3/m/2747c803ccbff121dc36830d.png)
外源基因进入细胞主要有四种方法:电击法、磷酸钙法和脂质体介导法和病毒介导法。
电击法是在细胞上短时间暂时性的穿孔让外源质粒进入;磷酸钙法和脂质体法是利用不同的载体物质携带质粒通过直接穿膜或者膜融合的方法使得外源基因进入细胞;病毒法是利用包装了外源基因的病毒感染细胞的方法使得其进入细胞。
但是由于电击法和磷酸钙法的实验条件控制较严、难度较大;病毒法的前期准备较复杂、而且可能对于细胞有较大影响;所以现在对于很多普通细胞系,一般的瞬时转染方法多采用脂质体法。
利用脂质体转染法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其毒性,因此脂质体与质粒的比例,细胞密度以及转染的时间长短和培养基中血清的含量都是影响转染效率的重要问题,通过实验摸索的合适转染条件对于效率的提高有巨大的作用。
一、实验材料1、宿主细胞CHO(贴壁细胞)2、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invitrogen公司)3、6孔细胞培养版4、无血清培养基OPTI-MEM(GIBICO)5、转染级质粒二、实验步骤invitrogen的LIPOFECTAMINE 2000说明书上列举了24孔、12孔、6孔......板的实验体系,因为需要转染的细胞量大,所以一直采用的是6孔版做的转染。
以下是以6孔板为例说明一下我的体系和方法吧!1、转染前一天,以合适的细胞密度接种到6孔培养板上。
(我的接种密度是3~4*105/ml.)转染时,细胞要达到90~95%的融合。
2、溶液1:240ul 无血清培养基+ 10 ul lipofectamine 2000 per well (总体积250 ul)(温育5min)3、溶液2:X ul 无血清培养基+ 4 ug 质粒per well(总体积250 ul)4、将溶液1与溶液2混合,室温下置20min。
5、与此同时,将6孔板中的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冲洗细胞两遍后,加入2ml 无血清培养基。
6、将溶液1与溶液2的混合液逐滴加入孔中,摇动培养板,轻轻混匀。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8b92cf9856a561252d36fab.png)
PLD 50mg/m2四周方案与 传统多柔比星60mg/m2三周方案等效
总生存时间比较(OS)
HR = 0.94 (95% CI for HR 0.74–1.19) Annals of Oncology 15(2004): 440–449
PLD较传统多柔比星心脏毒性低
PLD单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心脏毒性极低
统蒽环类药物获得更好的疗效.
里葆多® 在各适应症应用中的优势
里葆多®在乳腺癌中应用优势
里葆多®在卵巢癌中应用优势 里葆多®在血液肿瘤中应用优势
里葆多® 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优势
里葆多®在乳腺癌中应用优势
PLD与DOX单药治疗对比
用药方法:
PLD组:50mg/m2,28天为1周期 DOX组:
PLD 联合卡铂(C-D方案)治疗铂类敏感复发卵巢癌
疗效优于 紫杉醇联合卡铂(C-P方案)
2009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bstract#LBA5509
研究设计
以铂类为基础方案治疗后6个月以上复发的患者 (n=976) PLD +卡铂(C-D方案)
里葆多®在人体中的作用途径
A.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保持稳定 B.避免被巨噬细胞识别摄取循环时间延长
C.穿过肿瘤血管内皮向肿瘤组织富集
D.多柔比星在肿瘤组织中释放作用
® 里葆多 的治疗优势
应用广泛: 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是目前使用最广泛、 最有效的脂质体抗癌药物,适应症极为广泛.
毒性小: 它克服了游离的阿霉素药物心脏毒性大的缺 陷,其他如脱发和呕吐等毒性反应明显减少.
里葆多® LIBOD (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
【2017年整理】脂质体和阿霉素的分离LipsomeADM
![【2017年整理】脂质体和阿霉素的分离LipsomeADM](https://img.taocdn.com/s3/m/f34fb85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46.png)
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磷脂类:包括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二类。
磷脂的结构特点为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组成的亲水性基团,以及由两个较长的烃基组成的亲脂性基团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人工膜。
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
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生物学定义: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
药剂学定义脂质体 (liposome):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
磷脂是构成脂质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卵磷脂。
卵磷脂主要来自蛋黄和大豆,制备成本低,性质稳定,属于中性磷脂。
磷脂酰胆碱是形成许多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也是制备脂质体的主要原料。
胆固醇也是脂质体另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它是许多天然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本身并不形成膜结构,但是能够以1:1甚至2:1的摩尔比插入磷脂膜中。
加入胆固醇可以改变脂膜的相变温度,从而影响膜的通透性和流动性。
因此胆固醇具有稳定磷脂双分子膜的作用。
脂质体的分类按脂质体的结构和粒径分类o单室脂质体: 药物溶液仅仅被一层类脂双分子层膜包裹。
根据直径大小,单室脂质体又可以分为小单室脂质体和大单室脂质体。
o多室脂质体:又称多层脂质体是药物溶液被几层脂质双分子层所隔开形成的不均匀聚集体。
o多相脂质体:指的是以单室或者多室脂质体为主,包含少量油包水或水包油型乳剂的多相分散体系。
∙按脂质体性能分类o一般脂质体o特殊性能脂质体:包括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磁性脂质体等∙按脂质体电荷性分类o中性脂质体:脂材为卵磷脂等中性磷脂,表面不带电荷的脂质体。
o负电性脂质体:在脂材中掺入磷脂酰丝氨酸等酸性磷脂,脂膜带负电荷的脂质体。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9f54aaa03d8ce2f01662321.png)
全新的脂质体靶向化疗药物
精选课件
1
目录
-阿霉素简介
-脂质体药物简介
-里葆多® 简介
-里葆多® 的优势和适应症
-里葆多® 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
-里葆多® 在各适应症应用中的优势
-里葆多® 的推荐临床剂量
精选课件
2
阿霉素简介
性状:橘红色针状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
疗效更好: 由于能够持续向肿瘤组织聚集,肿瘤局部
药物浓度更高,抗肿瘤活性更强,并能部分逆转以P-
gp膜蛋白泵为主导的多药耐药.
精选课件
14
里葆多® 的主要适应症
乳腺癌 卵巢癌 恶性淋巴瘤(NHL) 多发性骨髓瘤(MM) 其他:非小细胞肺癌、肝癌、神经胶质瘤、
上消化道癌、头颈部肿瘤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16
里葆多® 在各适应症应用中的优势
里葆多®在乳腺癌中应用优势 里葆多®在卵巢癌中应用优势 里葆多®在血液肿瘤中应用优势
精选课件
17
里葆多® 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优势
精选课件
18
里葆多®在乳腺癌中应用优势
PLD与DOX单药治疗对比
用药方法:
➢ PLD组:50mg/m2,28天为1周期 ➢ DOX组: 60mg/m2,21天为1周期
缺点:有明显的心脏毒性和重度脱发等副反应,病人难
以耐受
精选课件
3
脂质体简介
定义:脂质体(Liposome)是磷脂依靠疏水缔合作用在 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分子有序组合体,为多层囊泡结构, 每层均为类脂双分子膜,内外表面均为亲水性,组成膜的 双分子膜之间为亲脂性,膜厚度约4nm.
脂质体的分类:
脂质体的现代研究应用
![脂质体的现代研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ce654dac1c708a1284a4488.png)
脂质体的现代研究应用作者:王小菊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通过分析脂质体的特点,如总结其在现代药物研究应用中具有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关键词】脂质体;复方脂质体;复方制剂;中药制剂;靶向性;缓慢释药1 脂质体脂质体最初是由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在1965年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1]。
经过对脂质体双层膜特性、溶液相图、热力学行为等表征研究,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了“Liposome”这个名称。
2 脂质体的现代研究应用随着对于脂质体的深入研究,复方脂质体作为较新的研究分支,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复方脂质体是指在同一脂质体中同时包封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脂质体。
通过复方脂质体这个载体,一方面,用药后可让多种药物同时作用于同一病患部位,提高药物靶向性;另一方面,利用不同药物的互补特性,发挥协同或相加作用,可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目前复方脂质体在抗癌药物的应用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并且已经扩展到了治疗癌症等的其他疾病领域,而中药复方的引入更是为复方脂质体增添了活力,中药复方具有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基础,并且中药复方脂质体的开发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1 脂质体的特点在中药应用中的优势脂质体自身具有靶向性强、毒性低、延缓释药时间、利于吸收等优点。
靶向性强。
静脉注射脂质体易浓集于网状内皮丰富的肝、脾、骨髓,然后经循环系统迅速消除,用于治疗网状内皮系统疾病[2]。
此外,静脉注射脂质体还可进入实质性肿瘤、炎症组织和高血压血管损伤部位。
原因在于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比正常组织血管通透性高,应用脂质体携载治疗药物更易聚集在病灶部位,发挥更强的药物作用。
毒性降低。
由于脂质体药物靶向性很强,从而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减少了剂量,也使得变态或免疫反应减轻[3]。
缓慢释药。
药物对淋巴系统的指向性和对靶向组织的亲和性,使药物能在靶向组织中长时间维持较高浓度,提高了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延缓肾排泄和代谢,再利用长循环材料[4]制成长循环脂质体的话,可大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f1f0a1669dc5022abea008e.png)
6
里葆多®简介
里葆多® (LIBOD)即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
射液,又称为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PLD,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是一种采用
先进的隐形脂质体技术包封,具有被动靶向特性
的多柔比星新剂型,用于传统蒽环类药物(多柔
比星、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的更新换代,在肿
大单室脂质体(LUV):粒径小于200nm~ 1000nm的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MUV):粒径在1μm~5μm
完整ppt
4
脂质体的结构
药物
磷脂双分子层
Lipid Membrane
完整ppt
5
脂质体药物传输系统的优势
由磷脂在水中自发形成,制备工艺相对简单
在人体内具有无毒、无免疫原性,可降解、缓释等特点
延长循环时间
• 药物在到达肿瘤组织前保持脂 质体形态
Serum Proteins
完整ppt
药物不断向肿瘤组织富集
9
里葆多®能向肿瘤组织靶向性富集
肿瘤组织血管内皮
正常血管内皮
From: Hashizume et al, Am J Path 156, 1363 (2000)
完整ppt
10
里葆多®能向肿瘤组织靶向性富集
不能通过正常血管内皮间隙 (≤40nm)到达正常组织 85-100nm均匀超微粒径
血浆中93%-98%的多柔比星 以脂质体形式存在,在抵达 肿瘤组织后才释放。
高相变温度磷脂双分子膜
显著降低心脏毒性和脱发、 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最大累积剂量>950mg/m2
多柔比星
靶向性地通过肿瘤新生血管 内皮间隙(≥500nm)到达肿 瘤组织
脂质体制备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重医大选修课试题)
![脂质体制备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重医大选修课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2a161acff00bed5b8f31d35.png)
脂质体制备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一、脂质体脂质体(liposome )是一种人工膜。
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OOnm不等。
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
①、生物学定义: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
②、药剂学定义: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
、脂质体的制备一般脂质体的制备都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①、脂质体原料的溶解、水合和非均质囊泡的形成;②、囊泡均质化;③、脂质体囊泡分离或分散到某种介质中。
脂质体制备常用的方法(含举例)主要有下列几种:(一)、设备强化法1. 超声波分散法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然后加入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的溶液中。
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将残液经超声波处理,分离出脂质体,再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脂质体混悬型注射剂。
例如,氨基酸脂质体的制备,取氨基酸50mg溶于pH为7 . 1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到由磷脂25mg、胆固醇4. 2mg、磷酸二鲸蜡脂2. 8mg,溶于5. 5ml氯仿环己烷制成的溶液中,蒸发除去环己烷,残液经超声分散,分离出脂质体,重新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
该脂质体在4C能贮存一个月,可供口服或注射给药,具缓释作用。
2. 冷冻干燥法将磷脂经超声处理,然后高度分散于缓冲盐溶液中,并加入冻结保护剂(如甘露醇、葡萄糖、海藻酸等),冷冻干燥后,将干燥物分散到含药物的缓冲盐溶液或其他水性介质中,即可形成脂质体。
例如,维生素B。
脂质体的制备,取卵磷脂2. 89分散于100mmol / L磷酸盐缓冲液(pH为7)与0 . 9 %氯化钠溶液(1 : 1)的混合液中,超声处理后与甘露醇混合,于真空下冷冻干燥,随即用含12 . 5mg维生素Bt。
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脂质体
![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脂质体](https://img.taocdn.com/s3/m/b6bd75fbaef8941ea76e05b8.png)
药学与临床研究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2010多柔比星(Doxorubicin )是1969年从松链丝菌浅灰色变株(Str.peucetius var.caesius )中提取分离到的蒽环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化疗指数较高,临床上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各种恶性肿瘤。
多柔比星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它主要通过嵌入DNA 碱基对之间并与DNA 紧密结合,从而阻止DNA 的复制,抑制DNA 依赖性多聚酶的作用,干扰RNA 转录过程。
这种阻止细胞分裂的作用,并不能选择性地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因此与大多数化疗药物一样,多柔比星的不良反应很多。
除呕吐、恶心、脱发等常见副作用外,还由于阿霉素类化合物与心肌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并能通过半醌代谢物损害心肌细胞,从而带来严重的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1]。
虽然通过减少累积给药剂量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阿霉素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但同时会降低对肿瘤的控制效果。
近年来,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载体,可以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在肿瘤药物开发中备受重视[2]。
大量研究表明,脂质体技术对克服阿霉素心脏毒性尤为有效,阿霉素脂质体因此迅速成为各大制药公司开发的热点,先后有多个药物上市,进入临床应用,其中以多柔比星脂质体为最多。
1脂质体制剂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
最初是在1965年由英国科学家Bangham 和Standish 等发现的。
他们用电镜观察到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由厚度约为4纳米的双分子层组成,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3]。
1971年Ryman 等人提出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以提高药物靶向性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此后对其研究日益深入,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与传统剂型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4]。
Liposome脂质体表征
![Liposome脂质体表征](https://img.taocdn.com/s3/m/fedb916f1711cc7931b716e6.png)
背景介绍
脂质体(liposomes) :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
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也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磷酸骨架
亲水的头部
磷脂 脂质体 胆固醇
水溶性分子(胆碱、丝氨酸、季胺盐等)
疏水的尾部 两条脂肪酸链,(10-24个C原子,0-6个双键)
HO
磷脂结构示意图
胆固醇的结构图
2.
在样品传输、进样、TEM观察的过程中始终 保持低温。
对于囊泡类样品的观察,通常使用这种方法。
高压冷冻仪可与超薄切片机及冷冻样品杆配合,进行低温透射电镜观测
外部资源:
• •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同济大学
Sugikawa K et al.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6. Jonas Gustafsson et al.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995
1.脂质体干燥过程中会发生结构变化。 2. 对小颗粒分辨率不高。100nm左右。
常规SEM
AFM
1. 将含有脂质体的样品滴在干净的硅片上面 2. 晾干或者烘干 3. 对其进行喷金处理(增强样品的导电性) 1.把样品稀释为浓度1Wt%左右 2. 样品滴在云母片上 3. 放置待溶剂挥发干后进行测试
1.只能看表面结构,不能区分脂质体和其它纳米颗粒 2.脂质体不导电,需要喷金处理。 只能看表面结构,X,Y轴不灵敏,分辨率低 探针难控制
对被包裹物质提供保护 脂质体可以将油性原料分散在亲油层中,也可以将水性原料包裹在脂质体球心。 而磷脂则可以将有效成分与空气隔离开,使有效成分更长久的保存,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也可以延长涂 抹在皮肤上后的有效时间。
脂质体制备工艺流程
![脂质体制备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b4c1a1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0.png)
对制备得到的脂质体进行全面的性质表征,以评估脂质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四、结论
脂质体制备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脂质选择、溶剂选择、药物加入、脂质体形成、分离和纯化、性质表征等因素。只有在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和选择合适的方法的情况下,才能制备出高质量、稳定性好的脂质体。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流程对于脂质体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合适的脂质是制备脂质体的首要步骤。常用的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等。脂质的选择要考虑其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制备成本等因素。
2. 溶剂选择
溶剂的选择对脂质体的制备过程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常用的溶剂包括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溶剂的选择要考虑其对脂质的溶解性和对药物的稳定性。
3. 脂质溶解
将选定的脂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形成脂质溶液。溶解的温度和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控制,以保证脂质的完全溶解。
脂质体制备工艺流程
一、概述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由脂质双层组成的微小囊泡,可以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等领域。脂质体制备工艺流程是指通过一系列步骤将药物包封在脂质体中的过程。本文将详细介绍脂质体制备的工艺流程及相关要点。
二、脂质体制备工艺流程
脂质体制备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脂质选择
7. 脂质体性质表征
对制备得到的脂质体进行性质表征,包括粒径测定、形态观察、药物包封率等。性质表征的结果可以评估脂质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8. 脂质体应用
制备好的脂质体可以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等领域。具体的应用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治疗需求进行设计和优化。
三、注意事项
在脂质体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选择
选择合适的脂质和药物,要考虑其相容性、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等因素。
脂质体(教资材料)
![脂质体(教资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4b6f2c0b80eb6294dc886c50.png)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
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
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
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
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
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脂质体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给药系统成为靶向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脂质体的靶向性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另外,还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优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携带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1.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
脂质体不仅是肿瘤化疗药物的理想载体,也是免疫激活剂的理想载体。
2. 隔室靶向性是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过各种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不同的隔室位置产生靶向性。
在组织间或腹膜内给予脂质体时,由于隔室的特点,可增加对淋巴结的靶向性。
3. 物理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应用某种物理因素的改变,例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
脂质体
![脂质体](https://img.taocdn.com/s3/m/2a49b90952ea551810a6875a.png)
2 主药含量测定和释放度测定 3 包封率测定
W包 W总 W游 Q w% 100% 或Q W 100% W总 W总
Q 渗% W 总游 W 始游 W W 100% 或Q% 包 贮 100% W包 W包
4 渗漏率测定 5.药物体内分布
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静脉给药
优点 口服给药
药物
磷脂类
附加剂
组成
脂质体组成、结构
脂质体分类
小室单室脂质体( SUVs ):20~80nm 大单室脂质体(LUV):100nm~1μm 多室脂质体(MLV):1~5μm 多孔脂质体(MVV):1~5μm
脂质体特点
靶向性
细胞亲和性
长效性
特点
降低毒副作用
保护稳定性
组织相容性
脂质体应用
抗癌药 物脂质 体
脂质体 Liposomes
CONTENTS
1 2 3 4 5 6 脂质体基本概念 脂质体组成与结构 脂质体的剂型特点 制备方法、质量标准 脂质体制备原理 应用前景
脂质体概念(Liposome)
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
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如磷脂、胆固醇等)双分子层内形成 的微型泡囊。
叶酸受体介导pH敏感型分子靶向阿霉素脂质体的表征与含量测定法的建立
![叶酸受体介导pH敏感型分子靶向阿霉素脂质体的表征与含量测定法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61ff90e481c758f5f61f673c.png)
药物分析杂志 Chin J Pharm Anal 2013,33( 2)
Key words: receptor - mediated; pH - sensitive; 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 targeted liposome characterization; HPLC; content determination
doxorubicin liposome containing F - PEOz - DSPE*
XIA Gui - min1 ,AN Zhi - jiao1 ,ZHAO Chen2 ,LIU Tong1 ,LI Mei1
( 1. Institute of Medicinal Bio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50,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Oncology,Cancer Institute &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21,China)
胞外叶酸( F) 分子靶向、肿瘤细胞内通过 pH 响应性 载体分子 PEOz 实现药物速释的双功能特性( 中国 发明专利公开号 CN102604083 A) 。其后,本课题组 利用此全新脂质体材料构建了新型的叶酸受体介导 pH 敏感型双功能分子靶向阿霉素脂质体( 以下简 称“分子靶向阿霉素脂质体”,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 CN102600190 A) 。前期的药效学相关研究结果显 示,此分子靶向阿霉素脂质体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 pH 敏感性,具有潜在开发价值。为全面评价该制 剂,本课题组开展了该脂质体的表征和含量测定法 的建立等质量研究工作。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2fac779ccbff121dd3683bc.png)
整理版
18
里葆多®在乳腺癌中应用优势
PLD与DOX单药治疗对比
用药方法:
➢ PLD组:50mg/m2,28天为1周期 ➢ DOX组: 60mg/m2,21天为1周期
观察目标:
➢ PFS,OS ➢ 毒副作用:心脏毒性、骨髓抑制、脱发等
观察病例人数:
➢ PLD组:254人 ➢ DOX组:255人
大单室脂质体(LUV):粒径小于200nm~ 1000nm的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MUV):粒径在1μm~5μm
整理版
4
脂质体的结构
药物
磷脂双分子层
Lipid Membrane
整理版
5
脂质体药物传输系统的优势
由磷脂在水中自发形成,制备工艺相对简单 在人体内具有无毒、无免疫原性,可降解、缓释等特点 能够增强所载药物在人体内的稳定性和药理作用,使药物
毒性小: 它克服了游离的阿霉素药物心脏毒性大的缺 陷,其他如脱发和呕吐等毒性反应明显减少.
疗效更好: 由于能够持续向肿瘤组织聚集,肿瘤局部
药物浓度更高,抗肿瘤活性更强,并能部分逆转以P-
gp膜蛋白泵为主导的多药耐药.
整理版
14
里葆多® 的主要适应症
乳腺癌 卵巢癌 恶性淋巴瘤(NHL) 多发性骨髓瘤(MM) 其他:非小细胞肺癌、肝癌、神经胶质瘤、
缺点:有明显的心脏毒性和重度脱发等副反应,病人难
以耐受
整理版
3
脂质体简介
定义:脂质体(Liposome)是磷脂依靠疏水缔合作用在 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分子有序组合体,为多层囊泡结构, 每层均为类脂双分子膜,内外表面均为亲水性,组成膜的 双分子膜之间为亲脂性,膜厚度约4nm.
脂质体的分类:
脂质体(liposome)课件-精品文档
![脂质体(liposome)课件-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aec13efbb4cf7ec4bfed00e.png)
脂质体的分类
• 1.脂质体按照所包含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 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小单室脂质体 (SUV):粒径约0.02~0.08um;大单室脂质体 (LUV)为单层大泡囊,粒径在0.1~lum。多层双 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 (MIV),粒径在1~ 5um之间。 • 2.按照结构分: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多囊 脂质体 • 3.按照电荷分:中性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正 电荷脂质体 • 4.按照性能分:一般脂质体,特殊功效脂质体
制备方法
• 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 •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临床应用 1、抗肿瘤药物载体:阿霉素脂质体和顺铂脂质体已在国 外上市。 2、抗寄生虫药物载体:苯硫咪唑脂质体和阿苯达唑脂质 体等。利用脂质体的被动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 用度,减少用量,降低毒副作用。 3、抗菌药物载体:庆大霉素脂质体和两性霉素B,可减 少药物的耐药性,降低心脏毒性。 4、激素类药物载体。
质量控制
•
•
• • •
• •
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采用扫描电镜、激光散射法或激光扫描法测定。根据给药途径不同要求其粒径不同。如注射给 药脂质体的粒径应小于200nm,且分布均匀,呈正态性,跨距宜小。 2、包封率和载药量 包封率:包封率=(脂质体中包封的药物/脂质体中药物总量)×100% 一般采用葡聚糖凝胶、超速离心法、透析法等分离方法将溶液中游离药物和脂质体分离,分别 测定,计算包封率。通常要求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达80%以上。 载药量:载药量=[脂质体中药物量/(脂质体中药物+载体总量)]×100% 载药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故载药量愈大,愈易满足临床需要。载药量与 药物的性质有关,通常亲脂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较易制成脂质体。 3、脂质体的稳定性 1)、物理稳定性:主要用渗漏率表示。 渗漏率=(放置前介质中药物量-放置后介质中的药量)/制剂中药量x100% 胆固醇可以加固脂质双分子层膜,降低膜流动,可减小渗漏率。 2)、化学稳定性: (1)磷脂氧化指数:氧化指数=A233nm/A215nm;一般规定磷脂氧化指数应小于0.2。 (2)磷脂量的测定:基于每个磷脂分子中仅含1个磷原子,采用化学法将样品中磷脂转变为无机 磷后测定磷摩尔量(或重量),即可推出磷脂量。 4、防止氧化的措施: 防止氧化的一般措施有充入氮气,添加抗氧剂-生育酚、金属络合剂等;也可直接采用氢化饱 和磷脂。 5、脂质体的灭菌: 灭菌的一般方法有过滤除菌、无菌操作、-射线照射(60钴15~20kGy)、121℃热压灭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 鞘磷脂(sphingomyelin,SM)
特性:酰胺键和羟基基团之间形成氢键相互作 用,因此,比PC具有更高秩序的胶相。
CH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H3
+
N CH3
O
O
PO
O HO
NH O
R
SM
负电荷磷脂(酸性磷脂)
H O O PO O
HO
HO O
OH HO
OH
O PO
O
OO OO
OO OO
➢ 提高吸收效率 脂质体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非常接近,提高脂质体的经皮吸收效率。 ➢ 对被包裹物质提供保护 脂质体可以将油性原料分散在亲油层中,也可以将水性原料包裹在脂质体球心。
而磷脂则可以将有效成分与空气隔离开,使有效成分更长久的保存,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也可以延长涂 抹在皮肤上后的有效时间。 ➢ 降低配方难度 由于卵磷脂独特的亲油亲水性,脂质体可以随意分散在水中,不增加乳化工作。
+ NH3 H C COO
O O PO
O
OO OO
RR
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PA)
RR
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 inositol,PI)
RR
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 serine, PS)
电荷增加脂质体透皮吸收
磷脂酰胺 (Stear amide, SA)
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链排列改变
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
至一定温度
相变温度 Tc
膜的物理性质改变
膜的横切面增加、双分子层厚度减少、膜流动性增加
Tc以下时,为“胶晶态”(脂肪链全反式,排列紧密,刚性和厚度增加) Tc以上时,为 “液晶态” (脂肪链伸缩、弯曲、外扭) 磷脂发生相变时, “胶晶态” “液晶态” “液态”共存, 出现相分离,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导致内容物泄漏。
相变温度与脂质体膜稳定性
磷脂含量
Zeta电位 粒度 形貌 包封率
电镜法
Fig 1 脂质体的TEM
Fig 2 脂质体的SEM
Fig 3 脂质体的AFM
测试项目
样品制备
1. 样品一般需要使用磷钨酸染色(负染) 常规TEM 2. 将样品用稀释到合适的浓度,1Wt%左右 Fig 1 脂质体的TE3M. 用毛细管滴到铜网上,晾干或烘干
常规SEM
1. 将含有脂质体的样品滴在干净的硅片上面 2. 晾干或者烘干 3. 对其进行喷金处理(增强样品的导电性)
缺点局限性 1.脂质体干燥过程中会发生结构变化。 2. 对小颗粒分辨率不高。100nm左右。
1.只能看表面结构,不能区分脂质体和其它纳米颗粒 2.脂质体不导电,需要喷金处理。
AFM
1.把样品稀释为浓度1Wt%左右 2. 样品滴在云母片上 3. 放置待溶剂挥发干后进行测试
化妆品:脂质体的透皮吸收和缓释作用是重点,修复性,保护性,增效性
角质 脂质体
柔性 脂质体
脂质体 形式
醇质体
亮剑之旅
拓展训练课
程
脂质体
磷脂药物
前体
复合物
脂质体
变换形式
磷脂凝胶
膏霜类化妆品一般加多室或多囊脂质体
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
脂质体
升高温度
(a)全饱和磷脂 (紧密排列)
(b)非饱和磷脂 (不能紧密列)
磷脂脂肪链的饱和度对磷脂膜排列的影响
⑵ 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 ethanolamine, PE)
+ NH3
O
特性:头部基团小; 非饱和的PE容易形成非双层结构型 --六角相(制备特殊脂质体)
O PO O
OO OO
六角相
RR
脂质体材料
中性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PE) 磷脂酰胆碱(PC)
鞘磷脂(SM)
负电荷磷脂 (酸性磷脂)
磷脂酸(PA) 磷脂酰甘油(PG) 磷脂酰肌醇 (PI) 磷脂酰丝氨酸(PS)
正电荷脂质
硬脂酰胺(SA) 胆固醇衍生物
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 胆固醇(Ch)
大豆甾醇葡萄糖苷(SG) 大豆甾醇SS
不同材料,形成不同结构的脂质体
时晓芳 2016.6.8
背景介绍
脂质体(liposomes):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
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也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脂质体
磷脂
亲水的头部
磷酸骨架 水溶性分子(胆碱、丝氨酸、季胺盐等)
疏水的尾部 两条脂肪酸链,(10-24个C原子,0-6个双键)
胆固醇
磷脂结构示意图
HO
胆固醇的结构图
胆固醇衍生物CDBA和CTBBA
Liu XM, Yang B, etc.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5, 1720(1-2), 28-34. Liu XM, Yang B, etc. Chem Mater, 2005, 17(11), 2792-2795.
包裹物质 不能包裹物质
双分子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胆固醇分子的亲水基团 相结合,形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排列,则形成双分子结构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
胆固醇与磷脂的排列示意图
脂质体形成示意图
Liposomes
脂质体
组成
磷脂和胆固醇
结构
双分子层
中心区域 水相,可容纳亲水性药物
⑴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
①天然的PC
a. 从蛋黄、大豆、牛心脏和脊髓提取 b. 每一种PC具有不同长度、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链
植物性PC的脂肪链具有高度不饱和性 动物性PC的脂肪链大部分是饱和的
②合成的PC 二棕榈酰胆碱(DPPC)、 二硬脂酰胆碱(DSPC)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
脂溶性药物 定位于双分子层脂质膜间 水溶性药物 包裹在水相 两性化合物 定位于水相与膜内部交界磷脂上
在水相和有机溶剂中都不溶的物质 在两种介质中溶解性都非常好的物质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
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
在护肤品领域,一般是指用卵磷脂类形成双分子层微囊,把需要被皮肤吸收利用的原料 包裹在其中;将对皮肤有养护作用的原料,用卵磷脂包裹后,有这样几个好处:
Micelles
胶束 表面活性剂
单分子层 疏水区,可容纳疏水性药物
单室脂质体
小单室SUV 20-100nm 大单室LUV 100-1000nm
结构和粒径
多室脂质体MLV 1~5μm 洋葱式、管状、球形、椭球形
多囊脂质体MVV 1~5μm 缓释效应和储库效应
洋葱式
管状
球形、椭球形
多囊
Akbarzadeh et al.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2013,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