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专科毕业生理论课补考安排 .doc

2017届专科毕业生理论课补考安排 .doc
2017届专科毕业生理论课补考安排 .doc

2017届专科毕业生理论课补考安排

备注:1.参加补考的应届生必须携带学生证或身份证,结业生必须携带身份证,无证件的学生不

2017年3月13日

2017景观建筑硕士毕业答辩稿

景观建筑硕士毕业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

2017景观建筑硕士答辩稿篇一:

答辩委员会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叫XX,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建筑。我的题目为《区域景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滨水区控制要素研究--以重庆两江新区御临河沿岸景观概念规划为例》,从确立选题、搜集资料、构思提纲到撰写、修改及定稿,我的导师朱捷教授给予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请允许我向导师表示真心的感谢,同时向在我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直接或间接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向所有参加我答辩的各位老师、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就本的选题原因及意义、选题背景、研究框架、主要内容及研究缺陷等方面进行简要陈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感谢你的观看

首先,本的选题原因、意义及选题背景。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稀缺的公共资源,是最具有开放性和吸引力的自然、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其不仅有美化城市、修复河流生态等效果,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满足了人亲近自然、亲近水的要求,体现了河流与城市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同时也是社会、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良好的城市滨水区景观是城市活力的集中表现和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承载网络,同时也是提升文化氛围、展示形象的城市重要场所。

由于部分地区对滨水景观的打造还处于较为片面的认识中,一些城市在打造滨水区景观时侧重于防洪、水运、灌溉等价值,将滨水区环境作为工程实体看待,单一的对其中某一段进行分别设计;滨水中央公园、滨水景观大道等描绘城市名片的词语频频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滨水区的空间品质,但是由于设计繁琐、各种设计手法堆砌、仅注重局部等倾向,往往导致景观破碎、形象缺失、可达性差等令人遗憾的局面。例如中外驰名的京杭大运河,在滨水区更新过程中,两岸景观变得五花八门,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设计元素统统往上堆叠,有的河道出现了左岸历史、右岸未来的景观设计,有的甚至将欧洲小镇搬到了大运河边上。面对这些问题,排除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最不

感谢你的观看

可忽视的原因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城市滨水区缺乏整体的规划控制。

传统意义上的滨水区景观规划主要是针对物质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种以蓝图式的成果为最终导向的实践行为,但随着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开发商的融资能力与拓展计划千差万别,原本的终极蓝图往往只能搁置于规划阶段,无法在场地设计和空间规划中予以落实,使理想与实践出现了巨大落差。对大尺度地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来说,由于设计面积大,建设周期长,中间环节多,过程变数大,因而不能靠蓝图式的设计图纸一成不变地指导下位规划设计和实践。

基于以上情况,客观上需要为随时变化的市场需求提供易于操作的规则和平衡机制,就像城市设计承担的任务一样,城市滨水区规划也需要这样一种以控制和引导为实施手段,通过规划编制一系列的约定的方式--达到控制效果的同时也可以应对多变的市场因素。当然,在制度层面进行优化探索固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是受城市规划体制背景和法规背景的限制,这种探索任重道远,而着眼于技术层面,将视线集中于设计控制要素,在目前具有更现实的操作意义。控制要素在规划设计的运作中扮演了桥梁和媒介的角色,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可以通过控制要素对未来项目的空间形态、使用状况进行清晰的预测和控制。

感谢你的观看

从功能角度出发,城市滨水区包括生态型、商务型、娱乐休闲型、居住型等,城市滨水区可以由以上功能单一组成,也可以是多种功能复合而成,多种功能的混合带来了复杂的景观要素,如空间的开放性、环境的生态性、绿地系统的完整性、绿色廊道、驳岸形式、天际轮廓线、交通设施、防汛设施等等。如此众多的要素使得设计显得千头万绪,因此在滨水区景观规划中,针对设计对这些要素进行选取、分类和策略探讨是进行详细设计以前最重要的前期工作。

目前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在设计方法、视觉形象方面和景观生态领域对景观结构及其生态问题的探讨方面已经做了极为详尽的研究,而将城市滨水区作为区域景观规划的工作展开整体性探索,以及相关控制要素如何筛选、规划成果如何指导下一步设计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的规划实践中开始得到重视,也有了一些相关的实践案例。

笔者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及区域景观规划实际项目的参与,从区域景观规划的视角出发,采用区域景观规划的方法途径,综合城市滨水区的特性、问题研究,结合一个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实践案例,及以这一案例为上位规划指导落实的详细设计案例,着重探索控制要素的组成、筛选及图文导则对下位规划设计的指导作用。研究的意义在于从中总结出普遍的规律,为今后的项目提供一定参考。

感谢你的观看

纵观城市河流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前工业化时代-以自然发展为主-逐水而居依水筑城:

水最基本功能是灌溉、生活供水及排水、航运功能。这一时期,许多城市选址都在江、河、海等水陆交汇处,并成为当时人口集聚及商品交易中心,同时在长距离贸易、对外贸易体系中占据举重要地位。11世纪到14世纪,城市滨水区的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际性贸易集市以及港口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这些滨水区最初通常是一种自发的发展态势--港口与城市生活混合,同时是贸易枢纽和军事要塞,并拥有港口、公共空间的功能。

②工业化时代-工厂、码头和仓库成为标志性景观-业盛水污:

这一时期水的首要作用转变为交通运输、工业供水和排水功能。城市滨水区的首要职能是产业空间,工业区向滨水区聚集,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控制处于主导地位,滨水生活功能受到排斥。港口成为实现货物快速集散的中转地,迅速发展起来的内河

感谢你的观看

运输、铁路运输也主要为大城市港口区服务。城市滨水区成生产、交通核心,大量的资本要素在滨水地带聚集,带动城市进入工业化时代,同时工业废水、废气以及垃圾的排放也使这一时期的城市滨水区出现严重污染。

③后工业化时代-游憩和景观成为首要功能-人工治水,水清城兴: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经历了逆工业化的过程。资源枯竭、轮船吨位提高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使得港口和其附属产业从城市中心地段加速外迁(从城市迁移到郊区或迁往发展中国家),此时旧港区衰败,土地闲置。

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复兴运动的发展,许多城市重新发现了旧港区处于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与土地价值,开始对滨水区进行改造。同时在这一时期,劳动方式改变带来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崛起,市民的闲暇时间增多,因此追求回归大自然、对滨水区生态环境、旅游和休闲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前提之下,最先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再生改造成功的是北美地区(如巴尔的摩内港),此后,这种滨水区改造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65年以来美国就有上千个城市滨水开发案例,仅1993年日本就有63个记录在册的城市滨水区开发案例)。

感谢你的观看

其次,本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本文试图从区域景观规划的视角出发,从更宏观的层面进行统筹,对控制要素的选取、图文导则的构建、控制策略对下位规划设计的指导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结合重庆市两江新区龙盛片区御临河沿岸景观概念规划以及这一案例指导下实施的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对景观控制要素在实际案例中的操作流程进行实例研究,对控制要素在规划设计中扮演的桥梁和媒介角色进行验证,以期对今后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结构遵从提出问题--分析与借鉴--解决方法与策略探索--实际案例验证的纵向逻辑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章,主要为基础研究与共性问题归纳整合,明确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相关概念,归纳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特性,提出目前滨水区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

第二部分为第三章,首先明确了区域景观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复合系统和操作流程,同时对三个国内外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开发案例进行了剖析,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

感谢你的观看

鉴。

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城市滨水区景观规的研究框架,结合景观设计的中心议题研究,提出影响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生态、功能、形象、文化相关要素,并对其控制策略、实施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

第四部分为第五章、第六章,通过《两江新区御临河沿岸景观概念规划》明晰景观控制要素选取、图文导则在设计中的运用,并以《两江新区御临河(影视城段)滨河绿地景观设计》对控制要素对下位规划设计的引导进行分析,最后在结论部分对的主要成果与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和陈述。

第三,本的研究缺陷。

在三年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跟随导师完成的实际项目是促成方向的主要原因,三年的学习经历中导师传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令我受益匪浅,但是由于笔者自身在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写作能力上的欠缺,整个研究过程和逻辑难免存在一些纰漏与有待商榷之处,在研究的深度上也有所不足。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工作框架的逻辑建构方面、方法的抽象描述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只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改善。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2017景观建筑硕士毕业答辩稿(2)

最后再一次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我并参加今天答辩会的各位老师,我的陈述完毕,谢谢!

2017景观建筑硕士毕业答辩稿篇二:

答辩委员会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叫XX,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建筑。我的题目为《古村落景观特质研究--以京西川底下村为例》,从确立选题、搜集资料、构思提纲到撰写、修改及定稿,我的导师xx教授给予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请允许我向导师表示真心的感谢,同时向在我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直接或间接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向所有参加我答辩的各位老师、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鞠躬)下面我将就本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研究缺陷等方面进行简要陈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首先,本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如果说,古典园林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雅致精巧的审美追求,那么,古村落则代表了普通百姓质朴实用的居住情趣。是一种与环境高度和谐的人居模式。保存至今的古村落往往在偏远之处,现代交通不发达,与外界沟通有限。这往往源自建村先民在战时迁徙或避世的需求。正因为这样,古村落并没有在上个世纪初参与产业革命,从而将沿袭多年的生产生活方式保留下来,成为宝贵的遗产。但我国在二十世纪中期及后期,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生产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些都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在改革开放十数年后,城市向周边快速发展,一大批古村落出现在人们的视线。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冯骥才先生曾透露过一组数据,二十一世纪初,华夏大地存在自然村落约360万个。十年之后的今天,数量下降致270万个,每天平均消失个数超过百个。其中许多村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物质或非物质遗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古村落远不如古城、古镇集中,有规模。

其价值也没有很好的背被世人认清。因此,楼庆西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师从梁思成先生,八十年代起投身乡土建筑及村落保护)曾言保护古村落比保护故宫还难.要保护,应该先理解。辨析出古村落真正的景观特质和文化内涵,才能保证保护的针对性和利用的适宜度。

川底下是典型的北方山地聚落。保存状况较好,是首批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的村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识别川底下的景观特质,不仅能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也能为其他地区山地聚落的保护,提供支撑。

据统计,目前中国至少有10000个村庄,大约有3000000的人口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走上了致富路。

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一个组合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突破口,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渠道,可以加快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的步伐。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加速旅游产业的发展。宣传标语确定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川底下村位于京西,距离城市中心约90km.改革开放初期,快速的城市化,带动了古村落的大量劳动力走出山区,进入城市寻求发展,空村现象开始出现,直到90年代初京郊旅游开始兴起时,空村现象发展到了极点。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川底下村免受人为的破坏而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成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的川底下人选择回到家乡,旅游接待逐渐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旅游的发展要求古村落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各类休闲设施。盲目的新增或改造势必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何避免建设性破坏的出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村落景观,辨析村落现有问题,提出合理的利用策略,是本文研究的第二个目的。

其次,本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研究的川底下古村落拥有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文明,是首批进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的村落。保留了良好的山地古村落整体景观风貌。村落中的民居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街巷空间及村落结构保存完好。这些遗迹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川底下位于北京近郊,旅游发展前景很好。完整保存村落景观也具有深远的文化以及经济价值。

本文以古村落景观特质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村落重点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首先,梳理了古村落景观成因、景观构成以及景观特质的辨析方法。接下来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将构成景观的各元素进行分类描述。并运用构建的方法进行辨析。最后在研究现有保护发展制度,发掘现状景观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前文梳理出的景观特质,提出相应的发展保护建议。为古村落的有效保护和良性发展作有益的探索和补充。

①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川底下村历史悠久,许多传统和历史已经消失。通过阅读《北京古村落--川底下》、《门头沟文化志》等专著及其他科研文献,使作者在调研之前对川底下村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了解,同时也对本文中关于川底下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宗教等方面的阐述提供了基础的文献资料。

彭一刚教授关于传统村镇聚落景观研究的结构体系为本文的结构与研究走向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且逻辑清晰的研究框架。对类似题材的硕博的进行类比分析与研究,掌握自身研究重点,也是得出本文框架的重要途径。而具体到川底下古村落景观的研究,则主要建立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解读吸收,总结与归纳之上。

②实地调研法

古村落景观具有丰富的要素和强烈的空间感,只通过文献的阅读理解得到的形象较为单薄,而难以对研究对象形成全面客观的了解。只有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将文字结合实地情况去感受和理解,才能对古村落及其环境产生最直观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因而有助于写作更好的进行下去。作者针对川底下古村落以及对比村落做了实地调研,内容包括基础文字资料与图纸的收集,自然地理环境的探查,重要广场节点与重点建筑空间的测绘,乡土植物的收集与认知,古村落旅游发展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当地村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民俗文化的深入了解。这种实地考察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古村落立体丰满的直观感受与文献资料的结合,使的写作更为顺畅。

③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来源十系统科学。产生十二战前后,可以横跨多个学科。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观察思考整个世界。这种方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思考从实体为中心发展至系统为中心.将整个川底下村看做一个系统。同时在不同层面又有其子系统:宏观层面主要包括构成村落山水格局和前景、背景的自然环境、村落主体即聚落建成环境。中观层面包括街巷空间、建筑格局等。微观层面主要指一些细部兀素和设施。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运用系统分析法研究川底下村的景观构成,有利十层层剖析,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解读。

④对比研究法

对比研究法,作为科学几个基本的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对比研究法做为本文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包括南北村落的对比及村落现状与原始状况对比等。这对村落景观的形成因素的归纳、村落的发展优劣的评判很有意义。

访谈调查研究法主要应用在关于保护现状及问题识别的部分。通过对旅游人群的抽样问卷调查及当地居民、管理人员的访谈,从不同角度辨析出村落保护的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应保护及改进策略。

第三,本的研究缺陷。

笔者常年生活学习在南方,在感受川底下村落景观时,仅注重了传统与现状的对比,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对比研究还不够。降低了的可读性和科学性。文中选择的两种辨析方法均以定性研究为主,文中所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比较简单(平均分排序)。另外,由于时间及条件限制,在问卷调查中,样本数偏少。

对于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我将不断完善。

最后再一次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我并参加今天答辩会的各位老师,我的陈述完毕,谢谢!

《水分析化学1》理论课讲稿

《水分析化学-1》理论课讲稿

第一次课(2h) 一、自我介绍 二、课程介绍 1、提问: (1)纯净水、自来水、地下水、矿泉水、河湖水、海水、城市污水等本质的区别是什么?科学的鉴别方法是什么? (2)环境水体质量如何表征?水中有哪些污染物?含量是多少?对环境、生物有没有危害?(3)城市给水、污水处理工艺的确定依据是什么?处理效果的如何评定? 春秋时的管子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 2、课程定位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十门骨干课程之一。 ?教学时数5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 ?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3、水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目标:“6、2、1“ ?掌握6个基本点: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方法、操作、技能 ?注重2个培养:注重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分析化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数据是决策依据和技术参考 ?树立1个“量”概念:强化并树立准确“量”的观念——避免工作失误 4、本课程与传统分析化学的关系 建立在传统分析化学基础之上,以水质指标体系为讲授脉络,突出水质指标的工程应用地位,由水质分析技术引出相关的分析化学理论内容。 5、授课内容及安排

?*第1章绪论(6h) ?*第2章酸碱滴定法(4h) ?*第3章络合滴定法(4h) ?阶段复习与习题课(2h) ?第4章沉淀滴定法(2h) ?*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6h) ?容量分析法总结与讨论(2h) ?*第6章吸收光谱法(4h) ?第7章电化学分析(2h) ?*第8章色谱法与原子吸收光谱法(6h) ?总复习(2h) 注:带星号章节为重点内容。 6、实验内容及安排 ?实验一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2h)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2h) ?实验三水中碱度的测定(酸碱滴定法)(2h) ?实验四水中硬度的测定(络合滴定法)(2h) ?实验五水中Cl-的测定(沉淀滴定法) (2h) ?实验六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或BOD5)(2h) ?实验七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2h) ?实验八分光光度法测水中的铁(2h) 7、教学方式

春季学期补考通知

春季学期补考通知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文件教务字[2015]21号关于做好2014-2015学年度春季学期补考工作的通知全校各单位:于本学期推迟一周开学,为了确保后续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本学期补考时间不再顺延,仍然安排在校历第三周和第四周周末进行。现依照《北方民族大学补考工作实施细则》相关要求,将补考事宜通知如下:一、补考范围 1. 2014-2015学年度秋季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2. 2011级学生一、三、五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二、考试时间公共基础课补考于3月21、22日进行;专业必修课补考于3月28、29日进行。具体时间如下:上午8:00-10:00 10:30-12:30 下午13:30-15:3016:00-18:00 晚上

19:00-21:00 三、工作安排 1. 课程归属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补考的组织实施。 2. 考试安排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大学英语》、思政类课程、《阅读与写作》不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安排,考试信息在教务处网站或教务管理系统中另行通知。《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组织补考,不及格学生参加基础教育学院安排的自主上机学习后进行考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3. 参加补考的学生名单以教务管理系统为准,各学院不能对名单进行调整。 4. 各教学单位须做好补考试卷出卷、印刷、装订等工作,试卷的出题难度、格式、制卷、保管与领取、阅卷、装订等与期末考试要求相同。同一门课程的试题命制一套,可单独出卷,也可抽取期末考试中未使用的另一套试卷,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处将对补考试卷开展抽查与评估工作。 5. 补考施行交叉监考,专业课考试中第一监考为开课学院教师,同时负责到学院办公室或其它指定地点

理论力学授课教案

《理论力学》教案 使用教材:《理论力学》 (哈工大主编) 第一篇静力学 第一章静力学 一、目的要求 1.深入地理解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等重要概念。 2.静力学公理(或力的基本性质)是静力学的理论基础,要求深入理解。 3.明确和掌握约束的基本特征及约束反力的画法。 4.熟练而正确地对单个物体与物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 5.掌握力多边形法则及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条件。 二、基本内容 1.重要概念 1)平衡: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在静力学中,若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平动,则称物体处于平衡。 2)刚体:在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刚体是静力学中的理想化力学模型。 3)约束:对非自由体的运动所加的限制条件。在刚体静力学中指限制研究对象运动的物体。约束对非自由体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反力。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碍的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力: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其作用效果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使物体产生变形。前者称为力的运动效应或外效应,后者称为力的变形效应或内效应,理论力学只研究力的外效应。力对物体作用的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个要素,且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故力是定位矢量。 5)力的分类: 集中力、分布力 主动力、约束反力 6)力系:同时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按其作用线所在的位置,力系可以分为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按其作用线的相互关系,力系分为共线力系、平行力系、汇交力系和任意力系等等。 7)等效力系:分别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两组力系,如果它们对该刚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则此两组力系互为等效力系。 8)平衡力系:若物体在某力系作用下保持平衡,则称此力系为平衡力系。 9)力的合成与分解:若力系与一个力F R等效,则力F R称为力系的合力,而力系中的各力称为合力F R的分力。力系用其合力F R代替,称为力的合成;反之,一个力F R用其分力代替,称为力的分解。 2.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 公理1:二力平衡条件 指出了作用于刚体上最简单力系的平衡条件。对刚体而言,这个条件既必要又充分,但对非刚体而言,这个条件并不充分。 公理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此公理是研究力系等效变换的依据,同样也只适用于刚体而不适用于变形体。 推论1:力的可传性 表明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烹饪专业理论课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烹饪专业理论课教学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烹饪专业理 论课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教学质量也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仍存在一 些问题,如教学观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水平的提升等,直接影响到教 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新课程烹饪专业理论课教学观教学方法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172-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的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逐步走进课堂,逐步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在新 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改革已有了很大的进展,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存在 不少问题有待我们去揭示和认真分析,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一真正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 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形成共识,实现教学 相长和共同发展。然而,在烹饪专业理论教学的实践中,不少教师只热衷于操作 层面上的外形改革,过分追求一种外在形式的模仿,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 有真正被激活,也就达不到创新意识的发挥。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还没有从根 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老路仍在走,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还在主导着他们的 思想和行为。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 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探索精神、行为培养等全面予以关注。在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更要关注对他们 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合 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等。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 发挥的催化剂,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这就 要求我们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 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切实把教学 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 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而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做到教学相长。 二确实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 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逐 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虽力求改革,但实质上仍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其一,总跳不出灌输式教学的框架。学生总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死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 (附实验教学大纲,8学时) 一、课程名称:理论力学B Theoretical Mechanics B。 二、课程编号:1701105。 三、学分学时:4.5学分/ 72学时。 四、使用教材:《理论力学》,武清玺、冯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理论力学》,武清玺、徐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理论力学》,许庆春等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必修。 六、教学对象:大禹、水工、土木、港航、海洋、交通、农水等专业本科生。 七、开课单位:力学与材料学院工程力学系。 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等。 九、教学目标: 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既是后续力学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也为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十、课程要求: 本课程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讨论、课后练习和集中答疑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能较熟练和较灵活地应用矢量方法求解各类典型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力学分析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课前较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学等课程的有关知识;课内主动参与讨论;课后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为: ?完成140~160题作业; ?二次课堂测验;

课程补考、清考及重修管理办法

课程补考、清考及重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 为规范和加强单位(以下简称“学院”)考试管理,加强考场纪律,激发学生积极性,根据《教学管理制度》,《单位创收项目费用支付标准》(院发[2015]24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承担课程补考、清考以及重修的部门及学生。具体涉及课程补考、清考以及重修业务的管理。 第三条定义 (一)补考:各系为考试不及格或因故未参加考试的学生而举行的考试。学生经期末综合考核后,成绩达不到及格标准的,要参加下一学期开学后三周内组织的补考(仅一次补考机会)。学生经补考后,成绩仍然不合格者,要重修该课程; (二)清考:学生下厂实习以后,经重修后仍有不及格科目且不及格科目数达不到留级(每年4月统计达到七门及七门以上不及格者)、劝退(达到留级标准并有违纪情况者)标准的,由教务处组织学生对不及格科目进行清考。成绩合格后,方能毕业; (三)重修:某一门课正考、补考均未通过,下一个学期或学年重新参加该课程授课学习,并重新进行考试称为重修。成绩合格后,方能毕业。 第二章职责与权限 第四条教务处负责补考、清考业务的归口管理,主要负责:组织做好学生补考和清考管理工作。 第五条系负责补考、重修的统计、报名、阅卷、成绩上报工作;重修课

程的安排与实施工作。 第三章重修管理 第六条重修对象 重修指对教学计划内规定的课程未能取得课程成绩和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重新学习和考试。符合以下情况的学生必须重修:(一)所学课程未取得合格成绩,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 (二)学生缺课累计超过该课程课时数的三分之一而被取消考试资格者,不得参加补考,重修该课程; (三)擅自缺考或考试违纪者,除了给予纪律处分外,该课程成绩按“无效”记,同时取消补考机会,重修该课程。 第七条重修方式 (一)跟班重修:每学期经补考后需重修的学生,继续跟着原班级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重修不及格科目。(4月份统计的留级重修者除外); (二)留级重修:每年4月经补考后所需重修课程在七门及七门以上者,要留级重修所有不及格科目(本学年不再缴纳重修费用),所留年级为当年所在年级。 第八条课程重修流程 (一)重修课程统计与发布 教务处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4月份及第二学期的10月份进行全校重修课程的统计与发布,各系组织班主任第一时间书面(含电子版)通知学生本人及家长。 (二)重修课程相关手续 各系根据教务处每学期公布的重修名单,通知学生办理相关手续。4月份公布需要留级的学生,系通知学生及家长于6月份底前在学生处办理留级手续。需要劝退的学生,结合学生在校表现,由系确定处理意见,经学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在金融专业的定位:中央银行是对金融系统和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部门,在我国高校本科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有“中央银行学”这一课程。从一个国家的银行系统来看,银行机构体系大致分为管理性机构和经营性银行机构,商业银行属于商业经营性银行机构,政策性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业务经营机构,而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属于管理性机构。在银行体系中经营性机构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金融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与此对应,金融管理性机构主要是中央银行,所以中央银行学也是应该是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既要懂得微观银行业务经营,也要懂得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而金融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所以深入了解中央银行的业务运作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中央银行主要业务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掌握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与体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掌握有关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和运作框架;掌握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以及央行的金融稳定职能。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有关宏观金融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中央银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四个板块:中央银行业务、中央银行制度与体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其前期基础课有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学、金融市场学和国际金融等。具体模块和课时分配如下: 模块顺序课时 中央银行业务模块(资产负债业务与其他业务)8 中央银行体制模块8 货币政策运作框架12 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模块6 总课时34课时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央行的业务和货币政策运行这两个模块。 教学难点在于:

《中药化学》课程理论课教学实践与体会

《中药化学》课程理论课教学实践与体会 针对当前社会对中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教学现状,从讲好第一课、类比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归纳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以及精做练习题等方面对《中药化学》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探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Abstract]To satisfy the demand of the current socie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talents,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the theory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is discussed in many ways,such as talking about the first lesson,analogy teaching method,stimuational teaching method,case teaching method,inductive teaching method,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a students-centered approach and doing exercises.So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s stimulated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Theory teaching;Practice;Experience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以及结构鉴定等。《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据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是沟通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制药技术的桥梁,尤其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形势下,《中药化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1]。但是《中药化学》的理论课内容繁杂而抽象,晦涩难懂,教师讲解难,学生理解难,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为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中药化学》理论课的教学特点,结合中职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特点,借鉴国内同行的教学经验[2-3],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讲好第一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中职生由于基础较差,提到“化学”二字,学生的感觉是知识抽象、内容复杂,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精心准备第一课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摆脱“化学”二字,从熟悉的“中药”二字出发,用大量的实例吸引学生的眼球,用精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列举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等诸多与《中药化学》相关的故事:如中国古人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获取没食子酸,用升华法制备纯化樟脑,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德国科学家从阿片中分离吗啡的故事等等,同时列举一些常用药物,如麻黄碱、咖啡因、阿托品、可待因、利血平、小檗碱等都是从民间植物药中发掘出来的,教师通过以上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药化学》其实就在身边,明白了要学什么。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中药化学》的意义,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介绍,列举了黄芩的炮制、乌头的炮制、中药“十八反”的配伍机制,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初公共基础课免费补考考试时间安排.doc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初公共基础课免费补考 考试时间安排

说明: 请各学院尽快安排好本学院考试日程,尽可能早些通知学生。理论课考试全部完成时间在2019年3月3日。上机等课程考试完成时间2019年3月5日。 教务处 2019年1月10日泉州市鲤城区教育局文件 泉鲤政教〔2019〕106号 泉州市鲤城区教育局关于鲤城区小学、幼儿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工作安排的 通知 各小学、幼儿园: 现将我区小学、幼儿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工作安排的通知及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校历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遵照执行,具体安排、部署本单位工作。 一、工作日程安排 1.期末复习考试工作:小学毕业班6月10日-14日总复习,6月15日(星期六)考试。小学1—5年级6月21日—6月27日学期总复习,6月28日(星期五)学期考试。 2.学期结束放假:小学于7月2日学期结束,学生放假;幼儿

园于6月29日学期结束,幼儿放假。幼儿园教师7月2日离校,小学教师7月3日离校。 3.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小学具体见《泉州市鲤城区教育局关于2019年秋季鲤城区小学招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泉鲤政教[2019]78号);幼儿园具体见《泉州市鲤城区教育局关于2019年秋季鲤城区幼儿园招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泉鲤政教[2019]77号)。各小学、幼儿园必须按照文件要求,规范招生行为,确保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4.新学期报到时间: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各小学、幼儿园9月1日开学,9月2日正式上课。8月30日各小学、幼儿园行政人员报到,8月31日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报到,组织集体备课,制订各项工作计划及期初准备工作。 二、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 (一)市级抽查工作 1.学科及年级 (1)语文、数学(六年级) (2)科学(四年级) (3)英语(六年级) (4)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2.各科抽查内容及形式 (1)语文、数学 以现行使用的六年级语文、数学教材的内容为参考,质量抽查为水平性测试,抽查内容及要求以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注意体现课改理念,以笔试、闭卷的形式,试卷难易程度按8:1:1分配。 (2)英语

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初探

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初探 摘要:结合专业考试进行问卷调查、将专业知识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将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等三个方面的改革实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兴趣性、启迪性,有利于高职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新体系建设。 关键词: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如何对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扩展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进一步体现高校教育功能、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理论课教学、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改革,也会对实践课教学、素质课教学等方面产生以线带面、举一反三的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有了发展,但其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建设还远未完善,距离构建服务型教育机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目标还相去甚远。几年来,我们在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考试试卷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结合专业考试进行问卷调查 为了适当调整、丰富专业考试试卷内容,探讨本地青年学生在直观色觉、审美情趣、感情倾向、人文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现状,了解他们对于颜色的喜好具有哪些倾向、特点、感悟,我们在2002年11月至2004年5月期间,在相关专业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中,进行了“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的问卷调查,并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问卷调查涉及“染整工艺”、“针织服装”两个专业7个班级的230名同学,问卷题目分别在“针织物染整”、“染料化学”课程的期末试卷中给出,问卷题目的分值在100分试题中占2分。本次问卷中,被青年学生所喜欢的颜色居前六位的分别为蓝、红、白、绿、黑、黄,它们的被选率分别为28.70%、21.74%、18.26%、10.87%、8.26%、7.83%。参加问卷的学生在回答为什么喜欢某一种颜色时,主要是从颜色的象征意义方面进行回答,如红色之热情、绿色之悦目、黑色之稳重等,但仍有不少同学在回答了颜色的象征意义之后,又从专业角度,如互补色、色牢度、环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作阐述、说明,使回答内容更加充分、理性。本次问卷活动中,发现一部分同学对这样的考试题目投入了很大热情,产生了较大兴趣,并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水平。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所书写的文字并不单单是为了得到试卷中的2分成绩,而是对于某一种向往、某一种心情的充分宣泄、自由畅想。针织服装99—1班沈燕群同学的现场答卷就很能说明这种倾向,“我喜欢绿色,因为它是象征生命与希望的颜色,看到绿色总会让我感到生命的美好与活力,看到绿色总让我觉得春天不会太遥远、希望就在不远处。它是蓝与黄的中和体,蓝是天空的颜色,黄是大地的色彩,绿拥有着蓝的宁静、高远,承继了黄的博大、深沉,却又把活力与激昂溶进了自己的血液。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绿、我心中的绿,它是一面生命的旗帜,它是希望的号角。想一想,浩渺大沙漠中的一株绿草将会给几乎绝望的旅人多大的信心与勇气;春天,冰雪还未消融的硬土下倔强冒出的第一个绿芽儿,又将给翘首

理论力学第七版答案

8-5 杆OA 长l ,由推杆推动而在图面内绕点O 转动,如图所示。假定推杆的速度为υ,其弯头高为a 。试求杆端A 的速度的大小(表示为由推杆至点O 的距离x 的函数)。 题8-5图 【知识要点】 点得速度合成定理和刚体的定轴转动。 【解题分析】 动点:曲杆上B ,动系:杆OA 绝对运动:直线运动 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牵连运动:定轴转动 【解答】 取OA 杆为动系,曲杆上的点B 为动点 v a = v e +v r 大小: √ ? ? 方向: √ √ √ v a = v 2 22222cos :a x va a x v a x va v v v e e e a +=+=+==ωθη 8-10 平底顶杆凸轮机构如图所示,顶杆AB 可沿导轨上下移动,偏心圆盘绕轴O 转动,轴O 位于顶杆轴线上。工作时顶杆的平底始终接触凸轮表面。该凸轮半径为R ,偏心距OC =e ,凸轮绕轴O 转动的角速度为ω,OC 与水平线成夹角?。求当?=0°时,顶杆的速度。 【知识要点】 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解题分析】 动点:点C ,动系:顶杆AB 绝对运动:圆周运动 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牵连运动:平行移动

题8-10图 【解答】 取轮心C 为动点,由速度合成定理有 v a = v e +v r 大小: √ ? ? 方向: √ √ √ 解得: v a = v e , v r =0, v e =v a =ωe 8-17 图示铰接四边形机构中,O 1A =O 2B =100mm ,又O 1 O 2=AB ,杆O 1A 以等角速度ω =2rad/s 绕O 1轴转动。杆AB 上有一套筒C ,此筒与杆CD 相铰接。机构的各部件都在同一铅直面内。求当?=60°时,杆CD 的速度和加速度。 题8-17图 【知识要点】 点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合成定理 【解题分析】 动点:套筒C,动系:杆AB 绝对运动:直线运动 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牵连运动:平行移动 【解答】 取C 点为动点,杆AB 为动系 (1)速度 v a =v e + v r , v e = v A = A O 1?ω s m v v e a /1.060cos 0=?= (2) 加速度 a a = a e +a r ,A O a a n A n e 12?==ω 20/35.030cos s m a a n e a =?=

《理论力学》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理论力学》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理论力学》课程在 - 的重点课程建设阶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 成绩。在校级重点课程的基础上, 又经过了 - 的优秀课程的建设阶 段, 取得了进一步的成绩。在项目建设期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由王剑华教授 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偶对称性及其应用的研究》( 10447005) 在 年经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结题验收, 由任亚杰教授主持的教育厅课题 经过了具有厅的结题验收; 课题组成员在此期间共发表论文 45篇, 其中 SCI 和 EI 论文 18篇, 获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两项( 王剑华教授均为第 一完成人) , 获得学校科研成果特别奖 18项, 获得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两项、 二 等奖一项, 取得国家专利三项。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的主要工作有: 由王剑华教授主持的校级教改 项目《构建我校物理学优势专业品牌课群的策略研究与实践》经过了学校的结题 验收; 课程组成员任亚杰教授、 王剑华教授参加了黄新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级教改 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学(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得了国 家教育部立项。在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教材建设方面取 得了重要的进展, 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的撰写方面取得了突破 性的进展, 例如, 由 05届学生刘鹏完成的毕业论文发表后被 SCI 收录, 09届学 生马凯完成的两篇课程论文已经分别投送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 SCI 期刊源期刊 发表。《理论力学》课程在完成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所取得 的成绩比较可观, 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1师资结构 教师 姓名 王剑华 任亚杰 王亚辉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9.12 1964.8 职称 学科专业 物理学 物理学 物理学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 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 理论力学讲授,网站维护 队伍 情况 教 授 授 师 男 教 讲 男 1978.11

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史清文李力更霍长虹张嫂丽李作平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石家庄050017) 摘要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及专业人才需求,通过对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思想的人才。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对培养和造就2l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l-2J。 天然药物化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是药学专业教学中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整个药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和药剂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多学科的交叉重组,天然药物化学所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扩充。天然药物化学本身也已不再是仅为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结构鉴定等研究内容,而是逐步发展为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化学成分的检识及含量测定。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结构修饰、半合成和全合成,生物合成途径等方面的内容;研究的对象也由高等植物扩大到低等植物、动物、微生物,特别是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本学科也已成为与其他学科如药理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分类学、生态生物化学、生物有 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将药物功效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中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开发研究、医院药房、药厂、营销等工作,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将药物功用与药物化学成分等结合;护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级护士,教学内容应侧重在护理和预防上,应加强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及中毒解救措施等内容的教学。因此,各专业、各层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取舍,学时分配上也应有所不同,以适应本专业、本层次的教学需要。 DiscussionontheReformoftheTeachingContentofTCMPharmacy HONGYin (SchoolofPharmacy,Zhejia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ThereformoftheteachingcontentisthekeytotheimprovementoftheteachingqualityofTCMpharma-cy.Thepharmacyteachingshould,fromtheadoptionofthedrugcombination,embodytheoverallconceptofthe dialecticaltherapyinTCM,sLrcss pathology,treatment,prescription,medication andtheoverallconceptofthegroup,linkclinicalpracticeandsupplementofthenewusageoftheclinicalmedicinetoenrichthecontentofteaching.ItalsoneedstointroducethenewknowledgeoftheinterrelatedsubjectstoprovethefunctionandtheUse ofthetraditionalmedicines.Inaddition。the teachingshouldbeadjustedtoestablishareasonableconstructionoftheteachingcontentbasedon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anddifferentlevels.TheteachingcontentofTCMpatina-cyshouldbereformedfromtheabovefiveaspectstomeettheneedsoftheteachingofmodemChinesemedicine.Keywords:TCM;Reformoftheteachingcontent;Teachingquality 收稿日期:2007?10-23。 作者简介:史清文(1964一),男.河北省沧州人.教授.博导,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一34— 万方数据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汪建丰,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沈月娣,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副院长,教授,硕士;孙和平,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湖州/3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Y2008005)结题成果之一。摘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等院校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 式改革则是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论述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特点 入手,分析了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本科 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及其效果评价,从而对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 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索。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之后,目 前已经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通观世界各国高等教 育的发展经验,要实现上述转变,其基础工作是抓好本科教学,其核心工作是要大力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为此,各地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质量提升工程,而在本科教学中,课程教学 模式改革是加强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渠道,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 式改革更是其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即通过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新的全面提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 方法。 一、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主要特点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进行体验、感悟与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 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教育思想和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 智力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 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通过不断的积极实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经验。它注重学 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努力帮助学生投身 到与他们将来需要有关的、各种有一定难度的真实任务或解决难题的社会活动中去。基于这 种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 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具有多元智力的每个人都有不同 的智力强项和优势,要给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相同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 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采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并且能各自发挥自 己的特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创造学习环境的方 法来提高学生的多元智力,使学生各自的智力潜能都能够得到开发和互补。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是一种新的 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各种能力为目的,而不是把获得知识作为学习唯一重要目标,注重学生各种 能力的培养。三是学生主要通过参与项目来获取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系统知识 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反而是通过项目的参与实现的。

理论力学第七版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哈工大理论力学(I)第7版部分习题答案 1-2 两个老师都有布置的题目 2-3?2-6?2-14?2-?20?2-30?6-2?6-4?7-9??7-10?7-17?7-21?8-5?8-8?8-1 6?8-24?10-4? 10-6?11-5?11-15?10-3 以下题为老师布置必做题目 1-1(i,j), 1-2(e,k) 2-3, 2-6, 2-14,2-20, 2-30 6-2, 6-4 7-9, 7-10, 7-17, 7-21, 7-26 8-5, 8-8(瞬心后留), 8-16, 8-24 10-3, 10-4 10-6 11-5, 11-15 12-10, 12-15, 综4,15,16,18 13-11,13-15,13-16 6-2 图6-2示为把工件送入干燥炉内的机构,叉杆OA= m在铅垂面内转动,杆AB= m,A端为铰链,B端有放置工件的框架。在机构运动时,工件的速度恒为m/s,杆AB始终铅垂。 设运动开始时,角0=?。求运动过程中角?与时间的关系,以及点B的轨迹方程。 10-3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放1 均质三棱柱A,在其斜面上又放1 均质三棱柱B。两三棱柱的横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三棱柱 A 的质量为mA三棱柱 B 质量mB的 3 倍,其尺寸如图所示。设各处摩擦不计,初始时系统静止。求当三棱柱 B 沿三棱柱 A 滑下接触到水平面时,三棱柱 A 移动的距离。 11-4 解取A、B 两三棱柱组成 1 质点系为研究对象,把坐标轴Ox 固连于水平面上,O 在 棱柱 A 左下角的初始位置。由于在水平方向无外力作用,且开始时系统处于静止,故系统 质心位置在水平方向守恒。设A、B 两棱柱质心初始位置(如图b 所示)在x 方向坐标 分别为 当棱柱 B 接触水平面时,如图c所示。两棱柱质心坐标分别为 系统初始时质心坐标 棱柱 B 接触水平面时系统质心坐标 因并注意到得 10-4 如图所示,均质杆AB,长l,直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求它从铅直位无 初速地倒下时,端点A相对图b所示坐标系的轨迹。 解取均质杆AB 为研究对象,建立图11-6b 所示坐标系Oxy, 原点O与杆AB 运动初始时的点 B 重合,因为杆只受铅垂方向的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6/2/2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授课时间:星期一7-8节/1-18周授课地点:松山湖校区6B406 授课对象:2017级环境工程专业4班 开课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陈贵/副研究;许海涛/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面对面答疑12E407,周二全天;网络答疑,随时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张文勤等编《有机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苏志平主编,《有机化学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第四版,中国水电水利出版社,2014。 邢其毅等编:《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常雁红等编:《有机化学》(第一版),冶金工业出版社。 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课程。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主要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作为一条主线,把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地阐述清楚、讲够、讲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有机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理解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国内外现状及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方面的应用知识,能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出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还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具有运用相应知识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过程中问题的能力,具备现代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3.通过灵活生动的教学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兴趣,使得学生对于本课程表示认同,并具有分析及评价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高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等;更需要具有开展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改造、系统优化分析等工作的初步应用能力。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授课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填写此栏): ■核心能力1.具有运用数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核心能力2.具有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数据分析、信息综合等能力; □核心能力3.具有工程实践所需技术、技巧及使用工具的能力;■核心能力4.具有设计工程单元(设备)、流程或系统的能力;□核心能力5.具有项目管理、有

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教学大纲结合我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石家庄市将建成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药都”,积极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建设。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适用范围 化工系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药物制剂、精细化工专业。 三、课程性质和目标 有机化学是化工系化学制药、药物制剂、精细化工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是后继课程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精细有机合成等必不可少的基础。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工生产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医药营销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化工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 该课程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为基础。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1.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清楚的认识。 2.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清楚的认识,有比较熟练的基本技能。 3.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 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部分学时安排及考核办法

一、教学学时及学分 理论72,实验30,共102学时6学分。 二、理论学时分配一览表 三、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将实验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乘以相应的权重0.2、0.2、0.6后,它们的和作为学期总成绩。 实验成绩有实验报告、参观日记、实习报告、实验小论文、口试、基本技能操作、综合操作和参加学校技能大赛等方面;平时成绩包括课上回答问题、讨论发言、向老师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 第三部分教学基本要求 在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中,主要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和制备。重点是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