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应适合学生,顺应学生,服务学生

合集下载

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兴趣爱好。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追求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追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和学习效果的持久影响。

教师应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完善自己。

三、循序渐进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该分析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通过适度的挑战和复习巩固,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四、灵活多样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灵活多样,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评价指标。

五、启发思考与合作交流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

六、关注情感因素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关注情感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创设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自尊自信。

教师还可以通过选取适合学生的教材和案例,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追求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循序渐进、灵活多样、启发思考与合作交流以及关注情感因素。

道法合一,育德无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个“合一”

道法合一,育德无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个“合一”

42小学菠学列究道法合一,育德无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个“合一”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周丽红【摘要】教育方法要遵循教育之道,道和法融为一体,学生才能和谐发展。

德育作为培育人的德性的工程,更应讲究“道法合一”,达到“育德无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做到“趣思合一”“玩学合一”“身心合一”“正反合一”。

【关键词】“道法合一”“趣思合一”“玩学合一”“身心合一”“正反合一”我国古人提出“道法合一”,认为道和法融为一体,万物才能和谐地发展。

教育亦如此理,我们在教化培育人的过程中,也应做到“道法合一”,教育方法要遵循教育之道,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才能和谐健康发展。

当前一些学校教育出现了“道法”分离,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逻辑,导致教育产生负面效应。

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背离,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错误思想,重结果轻过程的急功近利倾向。

德育作为培育人的德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片面极端,更应讲究“道法合一”,达到“育德无痕”,不能夸夸其谈地空洞讲授,要用巧妙的方法把道理讲明白,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立足儿童立场实施教育,要像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良好品德为目标,是德育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教学质效,宜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优劣。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务必设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效,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笔者受“道法合一”思想的启迪,悟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道”与“法”,并将两者有机融合,有序共生。

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个“合一”。

—、趣中诱思,趣思合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时,教师都会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手段。

趣味课堂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娱乐性,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娱乐场,一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过浓,从头到尾学生都是喜笑颜开,课堂氛围活泼热闹。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四项原则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四项原则
满足 不 了 当前 的需要 。 这就 需要 我们 要 坚持 开放 的原 则 , 建
定权利 。 要让 他们 在平 等 的基础 上来 规 范 自己的行为 , 张扬
自己的个性 , 强 自己的 自信力 。 就 要求 我们 在做 学 生的 增 这
立学 校— — 家庭— — 社会 德 育 网络 比如我 针对 学 生经 常 上 网这一 问题 , 要求 学 生利 用双 周 日深入 网 吧、 我 家庭 调 查
的主体 , 有做 人 的尊严 。在 法律 地位 上 , 都 都平 等地 享 有法
四、 坚持 开放 的原 则
在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方式、 生存
理念 都发 生着 很大 的变化 , 与人之 间的 沟通与 交往 也 日益 人
频繁 , 生 的思想教 育工 作仅仅 局 限于那些 条条框 框是远 远 学

留守子女来 说 , 仅依靠 言谈 说教 , 仅 以居高 临下 、 绝对权 威 的
姿 态 来说 服教 育学 生往 往 激起 学 生的逆 反 心理 。 学生 的思 想 教育 需 要规矩 , 是更 需要 从 学生 的实 际 出发 , 但 尊重 他们 的人格 , 使每 个学 生都 能健 康成 长 。
尊重和 理 解 。
倾听 学 生的意 见 , 止单 一 的批评 说教 , 行成 人 化教 育 。 防 进 学校要积 极构 建人文精 神 的氛 围, 学校 人文精 神 的形成 在 一定程 度上 说是最 能感染 每一个 学生 , 生在人 文精 神熏 学 陶 之下 学会 自我 约束 , 学会 自主 管理 。 我在 平时 做 学生思 想 工 作 时 ,让 学 生将 自己该做 的事 情 和不 该做 的 事情记 录 下 来 , 得怎么样 , 做 每到周 末进 行总 结, 给 自己一个 客观 的评 要 价 。原 来那 些 比较 调皮 的学生 , 逐渐 改掉 自身 的缺 点 , 让他

顺应天性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顺应天性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顺应天性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人的天性是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塑造形成的,它决定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

在教育中,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利益,让他们更容易地获得自信、自尊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成长。

首先,顺应天性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调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和了解。

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经验有关联时,他们会对学习更感兴趣和投入,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顺应天性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在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从而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这种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未来各种挑战。

第三,顺应天性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在学习和成长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如果教育只注重绩效和成绩而不关注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学生可能会受到压力和挫折,进而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

而顺应天性的教育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价值,在教育中体验多样性的确立和包容性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心,更好地面对人生挑战。

最后,顺应天性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价值观。

当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发掘个人潜力的机会时,他们会更容易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和成长,同时,也会形成追求知识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和意识可以伴随他们一生,使他们不断地探索和学习,迎接未来不同的挑战与机会。

综上所述,顺应天性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在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尊心,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和价值观。

适合学生的教学之意蕴

适合学生的教学之意蕴

适合学生的教学之意蕴
司成勇;徐旭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质量。

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和因素,如师资、设备、课程、教学文化等等。

但教学作为培养人的主要途径,它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是否具有适切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可以说,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好的教学,不适合学生的教学往往就是失败的教学。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是适合学生的教学呢?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们在关注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笔者以为,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服务化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互动化的教学,自主化的教学,和谐化的教学。

【总页数】4页(P7-10)
【作者】司成勇;徐旭
【作者单位】筅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筅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教育教学应适合学生,顺应学生,服务学生——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的一点感想
2.问题情境亲近学生教学方式适合学生——“认识键盘”教学实践与思考
3.教学适合学生:理想与现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学术委员
会“适合学生的教学”学术论坛综述4.为适合学生而教--教学适合学生的依据与策略5.建构和运用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学教学原则

教育学教学原则

教育学教学原则
1.教与学相结合原则:教师应该将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既有针对特定问题的直接经验,也有综合的、理性的理解。

2.适应学生发展特点原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兴趣和潜力,设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发展。

3.学生为中心原则: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课堂中与其互动、交流,多了解、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4.强调重视教育的素质与质量:教师应该强调教育目标的本质、教育任务的主导作用,坚定不移地把质量的保证作为一项重要原则。

5.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原则:教师应该采用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6.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性和不同课程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适宜的教育结构。

7.师德师风原则:教师应该坚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道德规范,秉持良好的教育学问,带动学生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奋发向上,在教育路上砥砺前行

奋发向上,在教育路上砥砺前行

奋发向上,在教育路上砥砺前行作者:李红梅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28期从毕业以来,我一直从事高中化学教育,自认为一直都很努力,很上进,也很勤奋。

不管未来如何,我始终坚持,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前行。

面对学生,我把我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他们去感受。

我也用心去聆听他们的心声,不断进行改进。

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把我的一些感悟写出来。

一、理论支撑很重要调查发现,现在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还没有转变过来,仍然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以听为主。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机会少,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是听众和看客,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很多学校的课程结构不利于教学效果最大化。

老师们占用学生其他课余时间用于本学科辅导,或利用本学科自习课时间讲课等现象还比较普遍。

大多数学生自主复习、整理、巩固、练习、查漏补缺、弥补弱势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的时间不够,没有给学生提供利于其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条件。

特别是优秀学生每个学科的最后 5-10 分主要是靠学生自学自悟出来的,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是感悟领会,特别是顿悟。

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时间管理,为不同类型学生特别是清北苗子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

在大学上课的时候,上教育教学论的老师曾经告诉我们,教无定法。

教了这么几年的书,我也渐渐发现,有些老教师说的“杀猪杀跨跨,各有各的搞法”,感觉就是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就是好的方法。

一个老师的高招,并不适合所有的老师,会因人而异。

从这件事情可以窥见老师很自由怠慢的一种心态,没有理论支撑,各自为营。

在一篇报道上学习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一组数据触目惊心:学生听讲,课后的留存率平均只有5%;学生阅读,平均留存率为10%;学生视听,平均留存率20%;学生演示,平均留存率30%;学生讨论,平均留存率50%;学生实践,平均留存率75%;学生教授他人,平均留存率90%。

只有面对这么强大的理论基础,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知识讲解的老师们是不是在自娱自乐呢?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的接收程度却很差,得不偿失啊!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知识的学习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实践,去试错,慢慢陪伴他们成长,来成全我们的高效课堂。

以学为本,为学服务

以学为本,为学服务

以学为本,为学服务作者:付尚春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7年第04期2015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之本”。

“以学为本,为学服务”,就是学校和老师要把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学生当作服务对象,竭诚为学生提供热情而合适的服务。

为此,教师应该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彼此共振共鸣。

一、以学为本,为学服务,创设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只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才能获取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进而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为学服务,语文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完美演绎课堂教学的合作者、指引者角色。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让学生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讲一讲、编一编。

画一画,即让学生把书本中的内容及对文章的理解,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绘画中学到知识;唱一唱,就是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曲子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唱出来。

这一设计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演一演,就是演课本剧,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演才能;讲一讲,即开发课堂,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

这一设计开放性很强,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编一编,也就是让学生续编故事,这一设计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得以训练和发展,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二、以学为本,为学服务,努力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究其实质,乃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敢大胆发言,才敢自由争辩,才敢放飞自己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渊源、框架体系及教师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渊源、框架体系及教师角色

一、理论渊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指导和引导整个教育领域发展的主流思想之一。

基础教育方面,自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7世纪初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在基础教育领域萌芽并逐渐起到主导作用,而赫尔巴特的“课堂、教师、教材”“三中心”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基础,从“三中心”的内容可以看到,其核心是教师,要通过教师将课堂、教材等联系起来。

高等教育方面,古典大学以及教学型、应用型大学中,都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加之盛行于一定时期的教授治校等理念的出现,更加强化了高等教育中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为中心”也是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逐步更新,从基础教育领域看,美国哲学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但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彻底颠覆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教育理念,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参加哈佛大学举办的一场学术研讨会时,在大会报告和专题演讲中,首次提出教育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与会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一事件被称为教育史上著名的“罗杰斯挑战”。

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理念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教育究竟应该以谁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渊源、框架体系及教师角色惠霞(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观的转变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

梳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论渊源,能够准确勾勒出这一理念的构成要件,即学习主动性、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主要构成要素,而明晰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者、服务者和支持者角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把握学段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把握学段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把握学段特点,进行有效教学新课标强调: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学段特点,善于利用学生知识的起点与内在的需要,设计出符合学生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本人在低学段的数学教学,谈谈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起点,确定有效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对学生已有基础的分析是把握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

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分析所要学习的内容,前面了解学习这些内容从知识的角度、技能的角度、思维方法的角度等都需要有哪些基础?学生是否具备学习这些新知识所必须的基础条件?以及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等等,以此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依据学情安排教学顺序。

如在《时分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按照“认识钟面的结构-教学时、分的含义和进率-教学看钟表的方法及时间的写法”的顺序编排。

执教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了看钟表的生活经验,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就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生长点,对学生的学习不利。

于是,我将看钟面上的时刻作为教学起点,进行了如下调整:首先通过师生谈话,由学生试着读出情境中所给的钟面时刻,自主介绍时刻的方法。

当学生对一些钟面上时刻的读法有争议时,再要求4人小组合作研究钟面的结构,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将有关钟面的知识直接填在书上。

汇报交流后,在读之前有争议的钟面时刻。

在引导学生再次看钟面时刻时,而且会巧看时刻。

接着,在进行钟面时刻表示方法的教学时,让学生回忆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表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最后,通过创设情景亲身体验,建立1分时间里所做的事情结合课堂小结巧妙自然地进行时间教育。

下列古文能反映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是

下列古文能反映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是

下列古文能反映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有哪些?1. 引言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指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选择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古代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反映这一原则的古文,通过对这些古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2. 古文一:《论语·为政》2.1 选择合适的学生孔子说:“年少时的孩子们,要教给他们学习。

”这句话表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2.2 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还提到:“用其志,有其道,只贤与之。

”孔子认为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志向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3 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还强调:“诗不可意会,这些东西很难在口头上理解,必须要实际操作才能理解。

”这表明孔子注重实践教学,认为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古文二:《大学》3.1 学习阶段的选择《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应该从个人修养开始,然后才能逐步拓展到家庭、国家和全球层面。

这种从狭义到广义的渐进式教育,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3.2 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大学》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采用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扩大知识面,并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3.3 知行合一的培养在《大学》中还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说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

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德育和品质培养。

4. 古文三:《孟子·离娄上》4.1 了解学生的特点孟子在《离娄上》中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是一句古训,但至今仍然发扬光大,成为教育界的指导思想。

这句话意味深远,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要价值取向。

生命是最宝贵的,而学习是教育的核心。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贯穿整个教育工作的理念。

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所体现的意义也是非常深刻的。

“以生为本”,意味着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差异,以及关注和保障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底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有自己的独特需求和发展轨迹。

我们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把孩子们都塞进同一个模子里去塑造。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需求和特长,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个性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以学定教”,意味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发展学生的潜能。

教育而非知识的传授。

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牢记的宗旨。

学习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

而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底线和宗旨。

只有牢记这句教育箴言,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身作则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正是因为这句话的指导,才使得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要求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关注他们的需求和特长。

这是对教育者的一种要求,要求教育者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去真正的关注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哪些原则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哪些原则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哪些原则在教育领域,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关乎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那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有哪些原则需要遵循呢?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当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因此可以采用游戏、故事、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可以更多地运用讨论、探究、自主学习等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有的学生擅长听觉学习,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视觉或动觉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目标导向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讲授法、练习法等可能更为有效;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那么探究法、项目学习法等可能更合适。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某个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详细的讲授和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但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寻找解决方案。

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三、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当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性。

新时代,新教育,新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追求教育的本真、顺应时代的发展

新时代,新教育,新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追求教育的本真、顺应时代的发展

新时代,新教育,新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追求教育的本真、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不断更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同时,中高考改革也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要想在这个新的考试制度下取得好成绩,学生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核心素养。

教育的本真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技巧。

因此,减负也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教育现代化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总之,教育工作者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变化,追求教育的本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新一代优秀的教师人才,引导更多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在招聘、培训和评价教师方面下足功夫。

同时,也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研究成长。

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不确定的。

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下,学校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呢?首先,学校需要重构和顶层设计课程,加入更多科技方面的内容,例如3D打印、飞行器、手机编程等,搭建学生接触科技创新的机会。

其次,核心素养水平将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应该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最后,教师素质和水平也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评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中,只抓分数是一条捷径,但代价却很惨痛。

学校应该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正确的研究观,培养好人的核心素养。

同时,希望在人才选拔上也要更加地多元化,真正地能考察出学生的能力素养。

教育的执行者教师也需要拥有高素质和高水平,学校应该注重教师培训和评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道法完美的教师心得体会

道法完美的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事业的伟大与神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着“道法自然,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追求完美。

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道法自然,关爱学生道法自然,即顺应学生的天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学生,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我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下,我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我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紧跟教育改革步伐。

同时,我注重与同事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堂上,我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

我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课外,我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合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不断反思,追求卓越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语文教案设计的五大要素详解

语文教案设计的五大要素详解

语文教案设计的五大要素详解语文教案设计的五大要素详解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语文教案设计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教案设计中,要素的平衡与融合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五个要素做到完美的结合,才能达到一个优秀的教案设计。

本文将从五个要素的角度来对语文教案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要素一:知识点的明确教案设计的第一个要素是明确知识点。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确定需要教授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知识点如何被组织起来,并能够清晰地表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知识点的明确需要有一个广泛而系统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在教学过程中。

在明确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应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不会显得孤立性,且更有针对性。

要素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设计教学方案中,教师需要考虑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以确定哪些方法最适合学生以及特定的学习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因过于枯燥、缺乏互动和参与等问题而难以得到学生的接受。

因此,教师需要多样化措施,如增加趣味性、互动、多媒体等,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自由地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技术也应运而生,例如在线教学、虚拟现实和智能化学习以及现代技术等等,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掌握有关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要素三:交互式教学教师只是教授者,学生则是参与者。

交互式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增强沟通和合作能力,加强思维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习成为自己的经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交互式教学可以计划好一些特定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素四:评估与反馈评估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评估体系,以及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反馈和指导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应适合学生,顺应学生,服务学生
摘要:就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提出了教育教学中应适应学生,顺应学生,服务学生的观念。

以此,对教师提出了必须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事业;合作方式
任何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顺应学生,服务学生。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也很辛苦,但是我们教师要有以苦为乐,乐在其中的心境,因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了苦孩子,甘为骆驼”的胸怀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大爱,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要想做到教育教学适合学生,顺应学生,服务学生,我们教师必须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但是还有教师具有以前那种传统观念,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

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地淹没,只能导致师生间的隔膜、对立甚至怨恨。

只有师生平等、和谐地交往,才能让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

教师千万不能认为学生是小孩。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小孩不小歌》里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便比小孩还小。

”“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充分体现陶行知先生的那种师生平等、和谐共处的博大情怀: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
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教师只有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氛围,才能创造有利于学生求知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高效教学。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过程中的领导者、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

在当今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配角,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

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我们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充满求知欲的强烈心境。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相互启迪,产生共鸣。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
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的挑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

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高效学习。

培根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教师要善于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适当的奖励。

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不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就是没有
人本精神的人,肯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就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和阳光,才能枝叶茂盛,如果忽视了它们的任何一种需要,它们就会死去。

学生同样需要适宜的学习环境,他们有身心两方面的需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视角去全面理解学生。

在备课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问题出发,时时刻刻,处处围绕学生转。

教师要积极地走到学生中,去发现、察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去思考、选择,从而使施教更适合学生,顺应学生,服务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外国语实验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