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宏观经济学(本科)
宏观经济学习题册+本科+参考答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单项选择题概念中最终产品包括()A.有形产品B.无形产品C.自我服务品D.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2.用收入方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
A.GDP=C+I+T B.GDP=C+I+S C.GDP=C+S+T D.GDP=C+I+G和NI之间的差额是()A.公司利润B.工资C.间接税D.利息4.用出售最终商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的方法是()。
A.部门加总法B.增值法C.支出法D.收入法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研究社会经济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 B.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行为或活动及其经济变量C.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收入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D.着眼于经济政策,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6.个人从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被称为()。
A.国内生产净值B.国民收入C.个人收入D.个人可支配的收入7.在通过国内生产净值计算个人可支配收入时,不能够()A.扣除未分配的公司利润B.加上政府转移支付 C.扣除企业的间接税D.扣除折旧8.应计入我国2006年GDP的是()A.2005年生产而在2006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2006年中国人投资于美国的厂商所生产汽车C.2006年美国人投资于中国的厂商所生产汽车 D.某人2006年自制自用的汽车9.国民收入是()A.国内生产总值减资本折旧B.国内生产净值减间接税C.一个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D.个人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入10.在两部门经济中,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是()A.I=S B.I+G=S+T C.I+G+X=S+T+M D.C+I+G+(X-M)=C+S+T1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指()A.国民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C.国内生产净值D.可支配收入总和与NDP之间的差额是()A.间接税B.折旧C.直接税D.净出口13.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XX学院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XX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课程负责人: XX 制(修)订时间:专业负责人审核: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XX年 X 月《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宏观经济学执笔人: XX 适用学期:第四学期审核人:学时: 36 制(修)订时间: XX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经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强,又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将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经济活动实践的探讨和认识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注意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中基本的分析方法的运用,经济学的宏观分析方法,一般均衡理论方法可以运用到很多专业的技术经济分析上去。
宏观经济学习题册+本科+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册+本科+参考答案第⼀章国民收⼊核算⼀、单项选择题1.GDP概念中最终产品包括()A.有形产品B.⽆形产品C.⾃我服务品D.有形产品和⽆形产品2.⽤收⼊⽅法测算的国内⽣产总值可以表⽰为()。
A.GDP=C+I+T B.GDP=C+I+S C.GDP=C+S+T D.GDP=C+I+G3.NDP和NI之间的差额是()A.公司利润B.⼯资C.间接税D.利息4.⽤出售最终商品和劳务获得的收⼊来测算GDP的⽅法是()。
A.部门加总法B.增值法C.⽀出法D.收⼊法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研究社会经济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 B.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为或活动及其经济变量C.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收⼊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D.着眼于经济政策,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6.个⼈从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被称为()。
A.国内⽣产净值B.国民收⼊C.个⼈收⼊D.个⼈可⽀配的收⼊7.在通过国内⽣产净值计算个⼈可⽀配收⼊时,不能够()A.扣除未分配的公司利润B.加上政府转移⽀付 C.扣除企业的间接税D.扣除折旧8.应计⼊我国2006年GDP的是()A.2005年⽣产⽽在2006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2006年中国⼈投资于美国的⼚商所⽣产汽车C.2006年美国⼈投资于中国的⼚商所⽣产汽车 D.某⼈2006年⾃制⾃⽤的汽车9.国民收⼊是()A.国内⽣产总值减资本折旧B.国内⽣产净值减间接税C.⼀个国家⽣产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D.个⼈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10.在两部门经济中,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是()A.I=S B.I+G=S+T C.I+G+X=S+T+M D.C+I+G+(X-M)=C+S+T11.在国民收⼊核算体系中,⼀定时期内⼀国⽣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指()A.国民收⼊B.国内⽣产总值C.国内⽣产净值D.可⽀配收⼊总和12.GDP与NDP之间的差额是()A.间接税B.折旧C.直接税D.净出⼝13.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
(NEW)克鲁格曼《宏观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答:税后平均个人收入的增长率为:(33705-6517)/6517=4.17。
学费、住宿费以及生活费总数的增长率为:(135892038)/2038=5.67。
由此可知,学费的增长率大于税后平均收入的增长率,学费的上升使得 学生支付大学学费更困难了。
11每年5月,《经济学家》杂志会刊登巨无霸汉堡包在不同国家的价格 以及汇率数据。下表列出了2003年和2007年的部分数据。请利用这些信 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全景综览第23章宏观经济学循迹第24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第11部分长期经济增长第25章长期经济增长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系统第12部分短期经济第27章收入和支出第27章附录乘数的代数推导第28章总供给和总需求第13部分稳定政策第29章财政政策第29章附录税收与乘数第30章货币银行业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第31章货币政策第32章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减缓和通货紧缩第14部分事件和思想第33章宏观经济学
b.这个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因为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总支 出与经济衰退之间的关系。
c.这个问题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它研究了单一市场上价格的 影响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74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4龄(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授课语言:中文课程网站:无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宏观经济学是金融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同时也是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更注重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分析,个量与总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
同时,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研究方法与基本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学手段,因此,本课程与各门数学课程也有很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还为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持。
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掌握乘数的计算过程和乘数计算公式;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 模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稳态分析内容;掌握BP曲线的推导;掌握IS—LM—BP模型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支撑毕业能力2.2)2.能力目标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 能够构建起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方式,具备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学院的统开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的流程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投资、货币供求理论、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图形进行分析,并能适当掌握一些数学分析方法,能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框架与方法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1.1.宏观经济的世界1.2.宏观经济学的问题1.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习题要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凯恩斯主义。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2.研究的基本思路:现象—规律—理论3.理论的基本要素:前提—推导—假说习题要点:规范科学与实证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理论的基本要素。
本章重点、难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的异同,经济学中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以及了解宏观经济学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掌握宏观经济的“三大市场”和“四大主体”是什么,能够将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联系起来。
第二章宏观经济度量衡(上):商品市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定义与核算方法2.收入法核算GDP3.支出法核算GDP习题要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和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GDP。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院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学有两大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它在经济类课程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认清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学习者借鉴,参考,择取,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改革创新的能力.《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会计学,贸易学等经济类课程有关联,在应用上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课程,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求学习者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本课程拟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由萨谬尔森编写的《经济学》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1,萧琛等译:《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4月版.2,[美]劳伦斯.迈因纳斯,凯思林.南茨著,曹祖平等译:《经济学学习指南》,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版.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阐释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以及如何用它们解释近年来许多非常重要的历史问题和政策问题.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明确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明确为完成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主要的政策工具;了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策目标间进行权衡的可能性;了解政策工具及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深入了解总供给,总需求以及宏观经济均衡;利用总供求的分析来说明经济政策和外生变量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的.一,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2,由于大萧条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认识到,政府必须更多的参与使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化的活动.当市场经济靠自身的力量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的水平,政府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失业和缩短经济下降周期.3,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周期的反复无常的变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以减缓经济活动中的这种摆动,并且尽力使GDP保持在或接近于其潜在的水平.4,劳动力分为两组:正在工作的个体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个体.失业率计量的是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的比率,既不在工作也不在找工作的个体并不列入劳动力之中. 5,稳定的物价是健康经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物价迅速变化会扭曲公司和个人的经济决策.物价总体水平最常用的衡量方法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二,总供给与总需求1,一国的总供给(AS)取决于企业能够收取的价格水平,以及经济的生产能力或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由可以获得的生产性投入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管理与技术效率本身决定的.2,总需求(AD)是指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愿意对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总额.AD受价格水平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3,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经济的总产出.全国的产出和价格水平按需求者愿意购买企业所愿意销售产品的水平来确定.直接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决定就业,失业和净出口.第二章经济活动的衡量本章内容教学任务完成后,学习者应当能够:清楚的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以及精确的衡量一国产出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明确GDP计算的产出法和收入法或成本法的定义;了解GDP计算中间产品和增加值的定义;解释名义GDP与实际GDP 之间的区别;按照生产法分析GDP的构成:消费(C),总国内私人投入(I),政府购买(G)及净出口(X),并解释其原因;了解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解释为什么一国总投资(IT)通常要等于该国总的私人储蓄(PS)加政府购买(GS);区分3种不同的价格指数:CPI,GDP缩水和PPI.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商品和服务的产量的最综合的指标.它由一国在给定年份中的消费(C),总国内私人投入(I),政府购买(G)及净出口(X)等4个部分的货币价值之和构成.2,通过使用物价指数,能够"紧缩"名义GDP(即用现价计算的GDP)以得到更准确的实际GDP(即用某一个基准年的货币购买力所表示的GDP)指标.使用这样一种物价指数可以照顾到由于价格水平变化所造成的统计尺度的变动.3,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是两个进一步推算的官方统计项目.可支配收入(DI)是指在扣除税收支付,未分配利润中的公司储蓄以及转移支付之后,人们实际上剩下来的能够用于其消费或储蓄的收入.4,根据国民帐户的规则,所计算的储蓄必然等于所计算的投资.在一个假设的只存在家庭的经济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一个完备的经济中,私人储蓄加政府盈余等于国内投资加国外净投资.储蓄与投资的恒等意味着:无论经济是处于,景气还是萧条,社会是处于和平还是战争,储蓄与投资的恒等关系都必然是成立的. 5,国内生产总值甚至国内生产净值都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真正的经济福利的指标.近年来,统计学家开始作一些修正,对一些非市场活动(如地下经济)进行衡量. 6,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时,出现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下降时则出现通货紧缩).我们用物价指数来计量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价格概念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它衡量的是消费者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与基期年份的支出之比率.第三章消费与投资通过本章内容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决定性;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的定义;将个人消费函数加总得出一个国家的消费函数,它是由可支配收入,财富,永久性收入以及生命周期假说决定的;认识到投资是全部支出的第二大组成部分,要理解经济中投资支出的水平取决于预期收入,成本和对未来的预期;将消费和投资视为总需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消费与储蓄1,消费(C)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DI)决定的,因此,消费函数把消费与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储蓄(S)是未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储蓄函数是消费函数的镜像反映. 2,边际消费倾向(MPS)是消费变化与可支配收入基本变化之比率.边际储蓄倾向(MPC)是可支配收入变化相关的储蓄变化的相应比率,MPS+MPC=1.3,可以把个人消费函数累加起来,以对全国消费函数进行估算,这也取决于可支配收入.4,消费函数是以纵轴上的消费支出和横轴上的可支配收入绘制而成的,通常,如果财富或长期收入等其他一些变量发生变化,消费函数和相应的储蓄函数,会向上或向下移动.二,投资的决定因素1,投资――对新住房,工厂,设备以及库存增加的支出,是总需求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其作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决定总需求,而且在于它与资本存量,长期经济增长和总供给的关系.2,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经济中产出或GDP的总体水平.假如经理认为其产品的销售市场坚挺,那么公司更愿意投资于新厂房和设备.因此,假如经济在增长,销售在上升,公司则更愿意投资.这种产出变化率与投资率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3,投资的第二个重要决定因素是成本.因为资本设备通常价格昂贵并能持续使用多年,公司往往通过借贷来为其投资项目融资.因此,利率是与投资相联系的一种重要成本.与投资有关的另一个成本因素,是政府对公司征收的公司税.纳税减少利润,因而减少投资项目的吸引力.替换办法是,由政府提供投资税额减免,以鼓励公司扩大投资.4,投资是总需求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这种不稳定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在确定投资水平时预期的重要性.5,投资需求曲线把利率与投资水平联系起来.该曲线向下倾斜,当经济中的产出,税率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变化时,能够上下移动.第四章经济周期和总需求理论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能够:概括出美国经济周期的经历以及原因;理解经济周期各连续的阶段;描述总供给和总需求背后的经济周期理论;要懂得使用预测经济周期行为的经济建模方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了解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的差别.一,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各不相同又各自相同.每个经济周期都有其各自的产生原因,时间长短,严重程度和发展轨迹.但是尽管存在这些不同,它们均遵循同一基本模式:陷于衰退;降到最低点;转向恢复和进入繁荣,达到顶点.之后再重新开始这一过程.虽然它们存在不同之处,但某些政策的基本模式有可能减轻周期波动的严重性.2,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有不少解释,可分为两种类型:内部的和外部的.外部的产生根源包括经济体制外发生的变化:自然灾害,战争等.内部机制包括乘数加速数原理和需求引致周期.3,经济学家们并未充分理解产生经济周期的根源.由此适当的发展了许多不同的理论.二,总需求的分析基础1,总需求包括经济各部门的全部意愿支出:消费(C),国内私人投资(I),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采购(G)以及净出口(X).2,AD曲线向下倾斜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会减少.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确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得相对稀缺或紧缩,因此货币的价格或利率就上升.各种依靠借贷资金的开支――消费,投资甚至净出口――则下降.3,微观的和宏观的需求曲线之间存在若干重要的区别.微观中,注意力集中于某种商品的某个市场.在宏观中,我们旨在获得一幅整体经济而非仅仅是一个市场的图景.4,有若干原因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其中,两种主要的变量是政策变量和外生的变量.政策变量包括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变化.外生变量是由模型之外或超出决策者控制范围的变量.第五章乘数模型本章探讨乘数模型,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点有:理解简单经济均衡状态中,S和I与C+I是等价的;解释简单经济朝均衡状态移动开始时经济是不均衡的;解释计划和实际的支出与投资之间的区别;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的值;理解乘数模型是怎样与经济中的AS-AD模型相结合的;理解政府的财政政策是怎样影响乘数模型中的产出的;理解税收乘数与支出乘数的差别.一,基本乘数模型1,在一个简单的封闭经济中,意愿投资和储蓄将确定GDP的均衡价值.为简化分析,教科书中假设投资是外生的.即把投资作为已知条件,而不由GDP决定,可以将投资曲线画成一条横线.2,通过把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C+I)与总产出相比较,发现经济的均衡状态.3,乘数与消费联系紧密.当公司多投资时,就业于投资的项目的工人将挣的更多的收入.MPC决定他们将消费多少额外的收入.然后,开支接受者将根据MPC转而支出更多.4,乘数对于产出变化的有效性,取决于经济离充分就业或潜在GDP水平有多近. 二,乘数模型中的财政政策1,乘数应用于影响和冲击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变量.外部变化包括战争,气候和石油价格变化等.影响经济的内部变量包括政府开支,税收和投资.2,政府在提供集体或公共货物以及重新分配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宏观经济理论进一步确定了包括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稳定经济的政府作用.财政政策如运用适当,对产出,就业和价格会产生重大的影响.3,政府用税收为其开支筹措款项.当政府征收一笔固定数额作为税收时,采用一次性收税法,不管经济的产出水平.这时,DI不等于GDP,而是DI+T=GDP.4,假如经济中的总支出超过产出水平,则经济将扩张.而如果C+I+G小于产出水平,则经济将收缩.5,G的变化对GDP的效应与I的变化完全一样.它表示消费函数以外或超出消费函数的支出变化.因此,1/(1-MPC)=1/MPS.6,税收乘数等于支出乘数乘以MPC.当政府改变税收时,也将对经济产生倍数效应.然而,税收乘数总是小于支出乘数.第六章货币与商业银行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理解:货币体系发展的过程;了解M1与M2的差别;利率决定货币价格的作用;货币的3种职能;了解银行系统发展的过程;明确在银行系统中货币乘数背后的数学原理;了解金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转换;了解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以及所引出股票市场价格的随机行走理论.一,货币和利率1,在我们的经济模式中,使用的货币主要形式是交易货币即M1.M1包括流通中的硬币和纸币,再加上即期和其他活期存款.M2作为广义的货币总和,包括M1,储蓄帐户和小额的定期存款.在过去的10年中,这一更广义的货币定义较之M1已成为一种更稳定的衡量货币供给量增长的指标.这一发展趋势部分是因为银行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新的支付工具所致.2,利率是货币的价格,经济中没有不变的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条件会导致利率升高:存款或贷款的到期时间越长;与这一特定贷款或金融投资相联系的风险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小;与贷款相联系的行政管理的成本越高.3,借款者和放款者同样需要关注通货膨胀对其金融资产和债务的价值的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将会下降.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4,货币作为商品没有任何使用价值,货币具有三个基本的功能:交换媒介;记帐单位;价值储藏.以货币的形式持有资产或财富的成本,是对获得更高收益率或更高的其他金融资产利率机会的放弃.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主要为:交易需求,资产需求. 二,银行业务和货币供给1,银行以无息准备金的形式持有一部分资产.这部分准备金以现金形式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或存于中央银行.持有准备金是为了符合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银行之间日拆现金的需要.2,"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使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每一笔新存款中,必须有一部分以闲置的准备金形式持有,其余的部分才可以贷放.货币供给乘数=1/存款准备金比率.事实上,如果银行持有过量的准备金或者当所有的新货币不被存入银行时,货币创造过程就会减弱.第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描述美联储的运行结构;简述公开市场的运行方式;叙述货币政策变量,政策的中间目标与目标变量的区别;解释美联储和银行系统解除管制的后果;描述货币市场供求图中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名义利率变化之间的联系;叙述银行储备的变化和货币供而引发的名义GDP的变化,名义利率,投资和其他支出与它们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化之间的联系.一,中央银行业务和联邦储备系统1,美国的货币政策由联邦储备系统的管理委员会制定.美联储根据该委员会做的决定,控制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比率.美联储通过改变贴现率,增加或减少准备金的数量,从而启动影响总需求的机制.2,从本质上讲,货币政策是为了使借款更容易或更困难而设计的一种政策.借款的人之所以借款是为了消费,因此,如果借款的数量能够得到控制,那么消费的总量也同样可以得到控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增加.3,商业银行不只是为了证明它们对银行业务系统有信心才与美联储保持一致,而是由于法律的要求,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对客户的存款留有准备金,美联储的存款是持有准备金的最便利的方式.如果美联储开始执行紧缩货币的公开市场业务时,商业银行恰好有多余的准备金.银行不会因为准备金不足而产生减少贷款和存款的压力,美联储必须继续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直到商业银行感到压力为止. 二,货币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1,随着公司和家庭借款数量的多少,货币供给可以改变.以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避免经济衰退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美联储试图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也可以随国际储备的变化而变化.货币政策影响价格,产出,增长和价格的过程称为货币传导机制.2,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实际经济情况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条向下倾斜的曲线.一条是货币需求曲线,另外一条是投资需求曲线.从长远观点看,货币供给导致名义价值成比例的变化是可能的.但没有带来产出和就业的真正改变,叫做"货币中性". 第八章失业与总供给基础本章教学要求学习者理解与掌握的重要内容有:叙述总供给背后的两种基本要素;解释有关总供给曲线古典观点和凯恩斯观点的差别;解释总供给曲线短期和长期形状的差别;理解奥肯法则;了解失业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解释失业率的计算过程;区分摩擦性,结构性及周期性失业;区分自愿性和非自愿性失业.一,总供给基础1,一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其潜在的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工资,价格在经济中的行为方式共同决定.2,古典主义的看法:工资和价格对经济反应灵敏,具有完全弹性.因此,一国经济基本上完全由其潜在GDP水平决定.即总供给曲线就表现为一条在潜在GDP水平上的垂直线.3,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工资和价格对经济的反应是缓慢的,具有粘性.因此一国经济可能在远低于潜在产出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即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水平线或一条非常平坦的曲线,至少在潜在GDP的左侧.二,失业1,奥肯法则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奇迹,它告诉我们,实际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2%,失业率就上升1个百分点.如果实际GDP与潜在GDP以相同的比率增长,那么失业率保持不变.2,失业者指那些现在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就业者指那些在劳动力市场上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根据失业的原因将失业分为3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又试图通过区分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来了解失业及其背后的原因.3,不同类型的失业要求政府作出不同的政策反应.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不会给经济带来多大的麻烦;周期性失业可通过经济政策熨平经济周期的低谷来解决.但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政府对结构性失业者进行重新培训,才能让他们找到新的工作.第九章保持价格稳定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叙述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区分温和型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叙述通货膨胀怎样对财富的分配,资源配置及相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区分惯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总供给,总需求图为背景,解释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总结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种惯性通货膨胀的作用;定义最低可持续失业率并对降低它而所面临的挑战加以解释.一,通货膨胀的本质及影响1,人们常常用某一期到下一期价格指数的变化率来衡量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并不是说所有的价格都在上涨,它是价格和成本的综合水平的上升.2,尽管历史上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但令人欣慰的是,急剧的通货膨胀不会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并不会严重到破坏相关的价格体系,而且预期通货膨胀率十分稳定且可以预见.3,均衡的通货膨胀使所有商品或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成比例上升,非均衡的通货膨胀则只影响特定的商品或商品种类.人们可以通过事先的计划安排来消除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但由于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会产生再分配效应,人们不得不采取巨大成本加以规避.因此,非均衡且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最具有破坏力.二,现代通货膨胀理论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引起的,而且经常与更高的实际GDP 和名义GDP联系在一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成本上升推动总供给上升,因此它与更低的实际GDP水平联系在一起.惯性通货膨胀率所反应的是通货膨胀的内在的比率,在这样一个比率水平上,人们可以对它产生预期.2,由于经济具有动态的本质,我们永远不能期望可以根除失业现象.要增加就业,必须保持高于企业意愿的工资率,这就对经济的通货膨胀产生向上的压力.LSUR是最低可持续失业率,这是在没有通货膨胀压力下,我们可以期望达到的最低失业率.3,菲利普斯曲线向我们展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短期看,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从长期看,惯性通货膨胀会上升,从而整个菲利普斯曲线会向上移,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将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三,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两难困境1,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经济体可采取措施使自己与通货膨胀绝缘,这些措施包括:各种转移支付,调整名义利率等.2,为了降低惯性通货膨胀率,一个国家必须承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后果.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实现完全稳定的价格和自由市场的基础上维持充分就业.第十章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政策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能够:区分结构性预算和周期性预算;解释挤出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区分内债和外债;评估管理总需求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效率;。
宏观经济学课件(高教版)
外汇市场与汇率制度
总结词
外汇市场是全球各国货币交换的场所,汇率则是各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的 经济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外汇市场是全球各国进行货币交换的场所,通过这个市场,各国可以买卖其他国家的货币。汇率则是 各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通常以某种主要货币(如美元)作为基准。汇率制度的不同选择对一国的 经济增长、就业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经济政策
政府的经济政策也会影响国民收入水 平。例如,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国民收入 水平。
生产要素的效率
生产要素的效率越高,生产出的货物 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就越高,从而国 民收入水平就越高。
国际经济环境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国民收 入水平。例如,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变 化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出口和进口, 从而影响国民收入水平。
02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这些 工具可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进而影响利率水平。
03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例如,降低存 款准备金率或再贴现率可以增加市场 上的货币供应量,从而降低利率,刺 激投资和消费;反之,提高存款准备 金率或再贴现率可以减少市场上的货 币供应量,从而升高利率,抑制投资 和消费。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衡量指标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GDP平减指数等。
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
需求拉动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
生产成本上升,企业为维持利润而提 高价格。
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
(2024年)曼昆《宏观经济学》完整版
2024/3/26
3
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 体经济行为、经济表现、经济波动以 及经济政策对整体经济影响的学科。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 总体问题,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 膨胀、经济增长等。
2024/3/26
4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
净出口
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受汇率、国际市场需求、贸易政策等 因素的影响。
17
总供给曲线形状及变动原因
• 总供给曲线形状:总供给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水平下,经济 社会愿意提供的总产量(或总收入)。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 可能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形状,因为价格水平上升会刺激企业 增加生产;在长期内,总供给曲线可能呈现垂直形状,因为长 期内潜在产出水平是稳定的。
要点三
比较优势原理的应用
比较优势原理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 基础,它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贸易会发 生以及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各国 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可以实现资 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024/3/26
22
汇率制度类型及特点比较
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 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的汇 率制度。其特点包括汇率稳定、政策 纪律性强、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等 。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致汇率失 真、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
2024/3/26
23
国际收支平衡表解读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 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 的全部记录的统计表。它反映了一国 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的总体情 况,包括贸易、服务、投资、援助等 方面的交易。
本科(或专升本、专科)《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一)及答案
本科(或专升本、专科)《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及答案本科(或专升本、专科)《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及答案姓名: 班级: 学号:答题要求及说明:1、在统⼀发放的试题和答题纸上写清姓名、班级和学号2、字迹清楚,卷⾯整洁3、试卷共四页,六类⼤题⼀、名词解释(10分)1、GDP2、总需求3、通货膨胀4、失业5、货币政策的⽬标⼆、单项选择题(40分)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1)⼀般认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既定(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资源充分利⽤的科学(2)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4)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采⽤相同的分析⽅法(5) 以上说法全都正确2、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物是()(1)马歇尔(2)萨缪尔森(3)弗⾥德曼(4)卢卡斯(5)萨⾦特3、下列哪⼀项不是转移⽀付?()(1)退休军⼈津贴(2)失业救济⾦(3)困难家庭补贴(4)退休⼈员的退休⾦(5)⽀付给公务员的奖⾦4、下列项⽬哪⼀项计⼊GNP?()(1)购买⼀辆旧⾃⾏车(2)购买普通股股票(3)汽车⼚买进10吨钢板(4)银⾏向某企业收取⼀笔贷款利息5、以下关于乘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成反⽐(2)乘数的作⽤是双向的(3)乘数反映了收⼈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4)乘数的作⽤可⽆条件地实现6、同时位于IS曲线和LM曲线下⽅的点表明()(1)投资⼤于储蓄,货币需求⼤于货币供给(2)投资⼤于储蓄,货币需求⼩于货币供给(3)投资⼤于储蓄,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4)投资⼩于储蓄,货币需求⼤于货币供给(5)投资⼩于储蓄,货币需求⼩于货币供给7、宏观经济政策的⽬标是()(1)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2)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3)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平衡(4)充分就业和公平(5)物件稳定和效率8、技术进步将导致()(1)劳动需求减少(2)就业⽔平提⾼(3)实际⼯资下降(4)总供给下降(5)以上说法均不正确9、菜单成本是()(1)菜馆菜式价格的上升(2)菜馆⼯⼈⼯资的增加(3)改变价格的成本(4)⾷品价格⽅⾯未被预期到的上升(5)购买⼀系列代表性商品的成本10、在长期,最⼤可能实现的最⼤增长率为()(1)有保证的增长率(2)⾃然增长率(3)实际的增长率(4)以上说法均不正确11、经济周期的中⼼是()(1)价格的波动(2)利率的波动(3)收⼊的波动(4)⼯资的波动(5)消费的波动12、50年左右⼀次的周期称为()(1)朱格拉周期(2)基钦周期(3)康德拉耶夫周期(4)库兹涅茨周期(5)萨缪尔森周期13、如果某⼈刚刚进⼊劳动⼒队伍尚未找到⼯作,这是属于()(1)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4)永久性失业14、经常项⽬账户上剩余为正,则()(1)进⼝⼤于出⼝(2)出⼝⼤于进⼝(3)进、出⼝都变化(4)进⼝和出⼝相等(5)以上说法均不正确15、如果经常项⽬账户上出现⾚字,则()(1)出⼝和进⼝都在减少(2)出⼝和进⼝相等(3)出⼝和进⼝相等且均减少(4)出⼝⼩于进⼝(5)以上说法均不正确16、假设美元和英镑之间的汇率是每美元2英镑。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案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及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和制定相应政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宏观经济学概述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 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1.3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2. 国民经济账户2.1 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2 国民收入和支出的构成2.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3. 需求与供给分析3.1 需求的组成及其决定因素3.2 供给的组成及其决定因素3.3 市场均衡与价格形成4. 国民收入的决定4.1 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影响4.2 净出口的决定因素4.3 多重波动原因的分析5. 货币与银行体系5.1 货币的功能与供给5.2 银行体系的作用与运行机制5.3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6.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6.1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与互动关系 6.2 汇率决定与汇率制度6.3 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与制度安排7. 经济增长与发展7.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测度7.2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经济政策7.3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表达能力为评价标准。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例案例、统计数据及相关学术文献等。
六、参考文献1. 高等院校经济学课程教材编写组. 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2. 何平. 宏观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3. 刘伟, 张旭辉, 吴刚. 经济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以上是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案安排和教学要求,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相关经济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二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大二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在大二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个大二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GDP的增长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水平。
二、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是指经济中一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了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等是大二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工具、目标和实施方式对于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必要的。
四、国际贸易和汇率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进出口商品和服务来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活动。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了解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汇率的波动对于理解国际经济关系和宏观经济的平衡是重要的。
五、劳动力市场和失业劳动力市场是指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就业和工资的市场。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没有就业的人数。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失业率的计算和不同类型的失业对经济的影响是大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之一。
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生产能力的扩大。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整体进步和改善。
了解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是重要的。
总结:大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涵盖了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汇率、劳动力市场、失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内容。
浙江大学精品课程《宏观经济学》建设项目总结
浙江大学精品课程《宏观经济学》建设项目总结根据浙大发教[2002]64号文件《关于公布首批本科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精神,精品课程《宏观经济学》项目经过2年(2002-2004)的建设,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1、按国外先进大学的要求,重新修改和制定了较高水准的教学大纲;2、教学内容力求充分体现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并能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实践,保持相应的科学性与先进性;3、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争取在三个层次上为学生打好学科专业基础——(1)使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有更深刻理解,可以为各级政府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经济意识的管理人才;(2)使学生对企业的投资环境具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和预测能力,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宏观战略眼光的投资分析和实际操作人才;(3)使学生对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可以为培养宏观经济高级研究人才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4、教学手段力求体现现代化的要求,在不断完善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积极创造条件推广双语教学;5、考试方法力求科学、公平、系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6、定期组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进行总结、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宏观经济学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7、积极培养一批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具有潜在资质的年青教师,力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梯队;8、积极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兴趣,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度,组建研究宏观经济的学术团体,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并撰写理论文章,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机制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为实现上述目标,项目组主要做了以下具体工作:1、在召开有关教学人员参加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三、理解GNP(或GDP)概念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GNP(或GO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能计入GNP(或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二)GNP(或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其市场价值就 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即GNP=ΣP*Q.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
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增加值=15000-10000=5000(万元)。
各环节的增加值一共为:3000+5000+5000+2000=15000(万元)
增加值等于最终产品价值
(三)收入法(或生产要素法):
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项收入相加。即:NI=工资+利息+地租+正常利润=GNP或GDP
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
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其中,3000斤稻
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更新版)
第一单元一、单项选择题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A、工人劳动;B、农民劳动;C、工程师劳动;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以下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A、折旧;B、原材料支出;C、直接税;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以下项目在为国民收入〔〕A、折旧;B、原材料支出;C、直接税;D、间接税。
二、判断题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
应如何计入GNP?第二单元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
2、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3、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投资增加使储蓄〔〕A、不变;B、增加;C、减少;D、不确定。
《宏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宏观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时长:一学期(约16周,每周2学时)授课对象: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二、课程目标1.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
2. 学会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3. 培养宏观经济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能够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估。
4. 了解国际经济动态和趋势,提高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周:宏观经济学导论和国民收入核算第2-3周:货币与银行体系、货币需求与供给第4-6周: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7-8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运用第9周: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与汇率第10-12周:宏观经济政策评估与调整、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第13周: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实践(小组项目)第14-16周:复习与总结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系统讲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应用和效果。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师生互动。
5. 线上学习:提供相关教学视频、课件和阅读材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2. 测验与考试:定期进行小测验,对所学内容进行检验;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项目:根据小组项目表现,评估学生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1. 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2. 助教老师协助教授进行教学,提供辅导和答疑。
3. 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阅读材料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 实验室和软件设施:配备专业的实验室和软件设施,用于宏观经济模拟和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