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人文传统

合集下载

清华校风八个字

清华校风八个字

清华校风八个字导语:清华校风之魅力与影响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校风一直备受关注。

清华校风八个字,即求真务实,刚正不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不仅是清华大学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广大清华师生的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探讨清华校风八个字所体现的内涵与影响。

一、求真务实:清华人追求真理的精神清华校风中的“求真务实”是清华人追求真理的精神内涵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清华师生秉持着对真理的追寻,不断深化学问,探索未知领域,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他们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努力将学术成果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在学习中,清华学子秉持着严谨的态度,踏实勤奋,培养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

二、刚正不阿:清华人追求正义的勇气清华校风中的“刚正不阿”代表清华人追求正义的勇气。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社会实践中,清华人始终坚持原则,勇于直面困难和挑战,敢于站出来维护正义。

他们将仁义礼智信融入日常行为准则中,不做迎合权力和利益的媚俗之徒,用坚定的信念和理性的思考为社会进步发声,为真理发声。

三、严谨求实:清华人追求严谨的学术态度清华校风中的“严谨求实”体现了清华人严谨的学术态度。

清华师生在研究和学习中,注重思维方法的严谨性和实证性,以客观的态度对待问题,勇于批判性思考。

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使清华大学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术精英,推动了学术界和科研领域的发展。

四、追求卓越:清华人追求全面发展清华校风中的“追求卓越”体现了清华人追求全面发展的追求。

清华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思辨和批判能力的培养。

不仅关注学术成就,还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他们追求卓越,不仅在学习中努力取得好成绩,在各个领域都能有所建树。

五、清华校风八个字的历史渊源清华校风八个字代表了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的办学理念和校风,源远流长。

清华大学于1911年创建,追求真理和秉持正直从一开始就成为清华人的共同追求和行为准则。

清华精神与文化基础知识讲解

清华精神与文化基础知识讲解
人文、文化: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势;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周易》
绪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人生智慧秘诀 ·掌声之道:
“挺胸抬头、手心相对于胸、双脚平踏于地”---
头顶百会天,劳宫、膻中养心静心人,三里厚德地; 王道贯穿天、地、人,居中心、如来心,忠恕“吾道一以贯之”
·智慧课程口诀:“心要空、意要恭、身要松、舌要通” ·我们简化掉了什么?
五千年中华文明--百年清华的创新源泉、文化命脉!
1.3.1清华精神:“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 国耻纪念碑 • 美国人的希望:“我们现在能够使用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
---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 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 季羡林“惊艳一跪”; • 梅贻琦的“四爱”:爱学校、爱祖国、爱同事,爱青年学生(“不倒 梅”) • 1997年97岁的陈岱孙弥留之际的留恋…;曹禺逝世前失忆四个月后的 自我介绍… • 彭桓武“好奇怪”、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韦杰三烈士“我心甚 安”、钱三强所见叶企孙先生“泪如雨下” …23位“清华英烈 祖国 儿女” • 1936~1937清华人的飞机梦(航空之父冯·卡门、华敦德教授与清华 25个学生), • 钱伟长们“愤而撕掉赴美签证护照” •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清华人在西 部……
之器” 4、内省为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
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 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知天命:“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 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九思成圣:“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 忠,事思敬,疑思问,愤思难,见得思义。”

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刍议

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刍议

114美学2019/10二零一九年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十余名中层干部在学校党委书记张祖武和校长张洪波的亲自带领下,游学清华园,时仅七日,然同行者皆觉终身受益,笔者在培训学习之余,有幸漫步清华园,得以略览二校门、古月堂、水木清华、近春园、清华学堂、清华大礼堂、清华日晷、清华校训石等清华著名景观,深为水木清华之精神所感染。

多年前也曾研读国内外著名大学校训,对清华校训略有考究,今秋有幸求学于清华园中,得以驻足校训石畔,不禁深受震动,启迪思悟。

因此,特对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作初浅探讨,略述志念。

一、“自强不息”的人文内涵(一)刚健有为、奋发图强《周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象辞》说道:天道刚健,运行不已。

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

《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大自然(太阳星辰等)之运行总是无止无息、生生不已、不知疲倦、惠泽万物。

人的活动乃是效法于大自然的,亦应像大自然一样,刚健有为、运行不息、奋发图强。

这里的“自强不息”实则是中华文化精神“刚健有为”等的形象概括,它包含着自尊、自信、自主、自立等意蕴。

这一精神强调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永不停息,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勇于质疑并探索真理,积极建功立业。

孔子倡导“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并躬身力行,孟子高扬“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大旗,荀子则坚守“制天命而胜之”的信念,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之精神推上了新的高度。

清华之前贤后学承传中国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髓,以百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涵养自信,以水木清华的精神特立独行,以革故创新的活力勇立时代的潮头,把困难和挫折作为前行的动力,把质疑和探索作为人生的追求。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14位清华人,他们胸怀祖国,坚守“干惊天动地事”的坚定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美好的生命时光,义无反顾地选择“做隐姓埋名人”。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暨历史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暨历史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1.清华大学二校门:二校门是清华的象征性建筑物,乳白色的石门流露出清丽庄严之美,之门上端“清华园”三字出自时任军机大臣、中堂那桐之手。

二校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校园历史坐标点。

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属于古典西洋砖石结构,巴洛克风格,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学校大门。

二校门原为封闭式建筑,两侧有短墙连接东边的邮局和西边的守卫处。

当年清华学堂门纪严格,中等科低年级学生未经批准不得出校门。

后来1933年学校扩大,修建了新的校门即现在的清华大学西校门,人们便将原来大门称为二校门。

20世纪50年代曾把大门两侧的短墙拆除,只留中央主体部分,但校门庄重肃美如故。

而十年动乱它却未能逃过劫难,被红卫兵彻底砸烂。

90年代,在校友的积极倡议与集资筹备下,学校依据原始图片重建了这一校园文化。

现在的二校门已经成为新时代清华的标志性景观,同为台湾清华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的标志。

许多校友回到清华都会来此拍照留念,以寄托对母校的思念之情。

2.清华学堂:清华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学堂。

此楼为德国古典风格,轻装红瓦,坡顶陡起,被称为“一院”或“一院大楼”。

清华学堂西部建成后成为高等科学生的教师,东部建成后曾是高等科毕业班的学生宿舍,所以历史上也称“高等科”。

高等科宿舍的设施相当华丽舒适,有打蜡地板,双层拉窗。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的梁实秋先生回忆:“这一部分的宿舍有较好的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

”1925年起,学校在这里开设“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赵元任,在这里汇聚,太阳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除中国通史在同方部外,其余课程均在清华学堂117号楼教师讲授,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任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

清华学堂未作早期清华的象征,始终套吃着她那特有的历史魅力,留在了一代代清华学子的心中。

3.清华大礼堂:清华大礼堂坐落在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之一。

人文日新

人文日新

人文日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从今天起,你们正式成为了“清华人”。

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清华人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弘扬“人文日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很多同学在走进清华园之前,已经对百年清华的精神传统,包括校训、校风和学风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天当同学们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之际,我重点就如何践行“人文日新”的精神,与大家谈谈心。

首先,践行“人文日新”,就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二字出自《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可以看出,“人文”概指人类一切文化创造。

人文日新,就是指文化的创造、传承与涵养要日新月异、不断进步;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使人文精神不断发扬,不断提升。

早在 1948 年,我校的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做过一篇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讲演,谈的是过度专业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今天,这个命题依然发人深省。

推动时代变革、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成为素质全面、视野宽阔的一代新人,更需要同学们做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并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目前中学教育的文理分科以及紧张的高考复习,都对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进入大学后,希望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与社会知识的学习,文科学生也要对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家都要注重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全球化的时代,弘扬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任教于西南联大时所提出的,要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抱持一种“温情与敬意”,从民族历史的进步中获得教益,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汲取营养。

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文化包容的气度,才能成为心胸宽广、气魄宏大的栋梁之才。

第二,践行“人文日新”,就要自觉提升道德情操。

《易经》有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清华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现状

清华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现状

清华的历史
2,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1949-1976) • 清华园解放时,地下党做了大量工作,动员 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留下来。 • 梁思成教授为首的建筑系教师设计了国徽;张 奚若教授提出的国名建议,得到采纳。 •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高等教育的 发展有积极作用;对于清华大学的发展有严重 损失。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沿革
• 1994年组建生命科学研究院, 1999年组建 医学科学研究中心, 2001年10月成立医学 院 • 1998年成立传播系,2002年4月成立新闻 与传播学院 • 2000年组建土木水利学院 • 2004年组建航天航空学院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现状
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初步形成
4,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 学校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工 作中强调从高等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本校实 际出发。对学校历史用“三阶段、两点论” 的观点对待,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重视实践环节,理工科有实验、 实习、设计,文科也有案例教学、社会调查、 社会实践。 “行胜于言”成为清华人的座右铭。
1931年梅贻琦任校长,延聘名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占领 北平。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经长 沙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在 艰苦条件下,办学成绩昭著,培养 了大批优秀人才。
• 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三校分别迁回原 校址。清华园在日寇占领期间,沦为日军 伤兵医院,学校受到严重破坏。 • 1946~1948年期间,学校设有文、法、理、 工、农5个学院,学生总数2300人 (其中工学院1200人) • 1948年12月,毛泽东致电四野领导“注意 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等”。 12月15日清华园解放。

北大清华游学攻略

北大清华游学攻略

北大清华游学攻略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北大清华游学攻略)清华大学:清华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

清华建筑是欧式风格,是美国人设计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一百年来,清华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奠造了宝贵的人文传统。

知名校友如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胡适、梁启超、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闻一多、曹禺、梁实秋、李健吾等。

清华大学:理科楼、图书馆、大礼堂、同方部、清华学堂、水利实验馆、土木工程馆、世纪鼎、日晷、二校门、闻一多像、清华池、水木清华、工字厅、古月堂、荷塘月色、近春园遗址公园。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担任了先锋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现有155个博士点、177个硕士点、86个本科专业,以及涵盖139个专业的29个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8人,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0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

拥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及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北京清华北大参观攻略)。

清华词条55条

清华词条55条

清华词条55条
清华词条55条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信息: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文日新”、“双肩挑”、“又
红又专全面发展”、“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无体育,不清华”等词条在清华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些词条不仅在第一课堂里被反复提及,也在第二课堂里,如校园文艺演出里被清华人讲述和传承。

2.清华有很多校风和学风,例如“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
透”、“刚毅坚卓”、“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等,这些都是清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清华也有一些著名的传统和活动,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等。

4.清华还有很多有名的口号,如“不要推销‘清华香肠’”、“爱
国奉献、又红又专、实事求是、深入群众”、“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清华大学官网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的人文传统(本文根据张岂之教授在清华大学2010秋季学期《新人文讲座》系列之(九)“大学文化与清华精神”的演讲整理)【演讲人简介】张岂之先生出生于1927年11月,江苏南通人。

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西北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

兼任教育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自著并主编有:《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变迁》、《中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六卷本)、《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青鸟集》等书,并主编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华夏文化》杂志。

一、人文基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创立于1911年,名清华学堂。

1925年成立大学部,随之改名清华大学,其中有三部: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研究院讲师(即导师)。

研究院存在的时间不长,1929年停办,但其影响深远,探讨清华的人文传统,不能不从国学研究院开始。

梁启超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结不解之缘,是清华人文传统的奠基者之一。

他于 1911年到清华讲演,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后来成为清华的校训。

他最早在清华提出将传统与当代、中学与西学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王国维也有类似思想。

这些在国学研究院中得到体现。

例如,研究院聘请导师,有严格的条件,要求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全体”(整体)有所研究,不是一点一滴,也不是一鳞半爪,能够把握其总体精神。

还要求导师们能用新方法去梳理中国的传统学术,同时了懈世界学术发展之趋势,从而开辟新的研究路径。

倡导导师与学生个人接触,在人品上和学品上给予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所有这些并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付诸实践的。

80年过去,今天我们看上述四位导师在国学研究院开出的门类繁多的课程,仍然会惊叹他们学问的渊博、境界的开阔。

国学研究院在短短几年里培养出不少优秀的人文学者,这和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国学研究院为清华奠定了人文传统的深厚基础,她的精神后来为清华中文、外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群所继承和发扬。

清华校史上繁花似锦的人文课程和成果,是国学研究院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需要从更加开阔的历史背景上去思考国学研究院的内在价值。

二、学术创新清华校歌中有一句:“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这八个字体现了清华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

这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只知固守国粹,而是东西文化的会通与创新。

以下以王国维和陈寅恪为例做简要说明。

王国维在中国经学向近代学术转型中有首创之功,在人文学科的主要领域都有创造性贡献。

他了解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方法,对中国新史料又有特殊的感情和兴趣,认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王国维遗书》五《静安文集续编·最近二十年中国发现之学问》),指出: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而近代则有殷墟卜辞、流沙坠简、敦煌写本和边疆民族碑刻等史料出现,可称之为新史料发现的时代。

他对甲骨卜辞、钟鼎款识、封泥玺印、秦砖汉瓦、石经木简、玉贝古钱、历代权衡、碑刻铭志等都进行过研究,特别是研究了甲骨卜辞和流沙坠简,并把它运用于古史探索。

从甲骨卜辞中,王国维发现《史记·殷本纪》等古书所载商王世系基本可信。

他又把甲骨文与《山海经》、《竹书纪年》、《楚辞·天问》及《吕氏春秋》等传统性的古史互证,从而证明这些古史传说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由于王国维善于利用新史料,他的史学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具体的学术观点)能够发前人之所未发,提出比他同时代人更加准确、更接近历史真相的上古历史的演变线索。

正如郭沫若所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异样的光彩。

”(《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又说:“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的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振玉)、王 (国维)二家的业绩为起点了。

”(《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陈寅恪研究中古文化史,史料范围极为广泛。

他在刊载于1930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二册的《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利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才会有学术创新。

他所作《静安先生遗书序》又指出,王国维之所以能够取得学术研究上超越前贤的成就,原因之一是他善于利用地下实物资料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

陈寅恪自己研究中国中古文化史,并不限于旧有的材料。

他曾说旧有的文化史研究,材料半出于廿二史中儒林、文苑等传及《文献通考》、《玉海》等类书,而他不但利用正史类书,而且还用了诗文别集,乃至敦煌写本。

他从元稹、白居易的诗词中发现唐代艺术文化的前后变化,又从元、白的乐府中考察唐代史事,以文证史。

他在中国中古文化史研究上的贡献,与他这种开阔的学术胸襟密切相关。

我在以上所写关于清华国学院导师们在学术上会通创新的一点一滴,只能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他们和其他清华人文学者在学术创新上曾经作出过很大的功绩,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可惜这方面的学术历史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真有些愧对前人了。

三、自强不息清华的人文传统还表现于:师生们力求在人品和学品上自强不息、追求完美。

按照上个世纪30年代清华的规定,教授们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学术休假,由学校资助去外国访问进修。

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于1931年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伦敦大学注册旁听。

据《朱自清日记》于该年十月记述,他有两次夜梦清华未能继续聘他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国文学的学养上尚有不足。

梦醒,全身冷汗,深感不发聘书颇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伦敦的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自己。

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不足”,并非真的来自清华,而是朱先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反映。

从清华人文学科的许多著名学者、教授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闪光。

人们会问:为什么如此?清华人文学者自身的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体验到“学、然后知不足”的真理,而且生活、工作在一个有着优良学风、校风的环境里,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精神的继续和发扬,被归纳为一种教育理念,这就是194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一文中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此理念说明:专家和大师不同,大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成果,具有宽广、深厚、会通、创新的特色,而专家只是在某些点上有所研究并作出成绩。

在人文学科方面,清华人文学科出现的大师不是一两位,而是群星灿烂。

他们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局限,但他们的学术遗产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俗语云:“严师出高徒”,清华人文学科中培养出的佼佼者,不是少数。

如钱钟书于 1929年考入清华外文系,他在大学时期即表现出刻苦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当时发表了许多文章,有关于中国古典文学、西方哲学、美学问题、翻译问题等等,说明他具有宽广深厚的学科基础,这些和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密切相关。

还有1931年考入清华外文系、主修德文专业的季羡林,从他的《清华园日记》(大学三、四年级时所写日记)中可以看到,他读书的范围相当广泛,在学生时代即开始文学翻译,对教授们的讲课敢于评论,直抒己见。

清华毕业后他在济南工作一年,考取官费留洋,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东方语言,研究东方文化,后来成为著名的东方学学者。

他写过多篇关于母校清华的回忆文章,其中一篇名《梦吟水木清华》的散文中写道:根据他亲身受教的体验,清华的校风用“清新、活泼、民主、向上”这八个宇表述最为恰当,这正是关于清华人文传统的一种概括。

四、最高表现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她总是和具体的历史条件相联系,也可以说是时代精神的一种表现。

清华的人文传统在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得到更大的发展,用冯友兰的话说,西南联大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大学的“最高表现”。

清华大学在战争烽火中南迁,历经艰难险阻,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师生汇合,于 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开学上课,文学院设在离长沙不远的南岳。

这里的条件跟清华园无法相比。

当时清华中文系闻一多教授在给他夫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在南岳一天喝不到一次真正的开水,至于饭菜真是出生以来没有尝过的。

饭里头满是沙子,肉是臭的,素菜大部分是奇奇怪怪的树根、草叶一类的东西。

一桌八人,共吃四个荷包蛋,而且不是每天都有的。

总之,我们在这里并不享福,但是我的精神非常充实,在南岳所开两门功课听讲的人数很多,似乎是这里最大的班。

听得也很集中,我讲得也很起劲。

”由此可以想见,闻教授在讲授《诗经》、《楚辞》时,其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听课的大学生们。

1938年战火逼近长沙,学校向西南转移,多数教授选择步行,不愿坐车。

当有学生问闻一多为何不坐车,他回答说:“困难之中走几千里路算不了受罪,虽然是中国人而对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太少,多走些路没有坏处。

”1938年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培育了西南联大,将三校各有特色的人文传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融合,表现了中国大学在国难当头时的卓越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从1938年至1945年,西南联大在八年间培养了三千毕业生。

正如曾经在西南联大读过本科又取得硕土学位的杨振宁所说:“这三千人为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我曾再三讲过,我一生非常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过书,因为西南联大的教育传统是非常好的。

这个传统在我身上发挥了最好的作用。

”(《21世纪的中国靠你们来建设》,见《海外学者论中国》,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这可能也是西南联大毕业生们的共同感受。

冯友兰教授曾经从民族复兴的高度,以独特的方式撰写了西南联大八年的纪念碑,碑文是:“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之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事隔数十年,今天我们再读此碑文,不能不深深钦佩冯先生的高瞻远瞩,他的预言正在实现中。

五、任重道远新中国建立之初,清华奉命实行院系调整,文科均合并于北京大学,但此举并没有使清华的人文传统中断,清华用政治方向与精湛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为祖国培养出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

1994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清华开始全面恢复和重建文科院系,十年来,成绩斐然,清华人文传统得到提升和发展:清华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见《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第1期),认真落实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努力提高清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并试验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加以结合 (见顾秉林《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16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