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人文传统

合集下载

清华校风八个字

清华校风八个字

清华校风八个字导语:清华校风之魅力与影响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校风一直备受关注。

清华校风八个字,即求真务实,刚正不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不仅是清华大学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广大清华师生的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探讨清华校风八个字所体现的内涵与影响。

一、求真务实:清华人追求真理的精神清华校风中的“求真务实”是清华人追求真理的精神内涵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清华师生秉持着对真理的追寻,不断深化学问,探索未知领域,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他们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努力将学术成果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在学习中,清华学子秉持着严谨的态度,踏实勤奋,培养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

二、刚正不阿:清华人追求正义的勇气清华校风中的“刚正不阿”代表清华人追求正义的勇气。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社会实践中,清华人始终坚持原则,勇于直面困难和挑战,敢于站出来维护正义。

他们将仁义礼智信融入日常行为准则中,不做迎合权力和利益的媚俗之徒,用坚定的信念和理性的思考为社会进步发声,为真理发声。

三、严谨求实:清华人追求严谨的学术态度清华校风中的“严谨求实”体现了清华人严谨的学术态度。

清华师生在研究和学习中,注重思维方法的严谨性和实证性,以客观的态度对待问题,勇于批判性思考。

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使清华大学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术精英,推动了学术界和科研领域的发展。

四、追求卓越:清华人追求全面发展清华校风中的“追求卓越”体现了清华人追求全面发展的追求。

清华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思辨和批判能力的培养。

不仅关注学术成就,还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他们追求卓越,不仅在学习中努力取得好成绩,在各个领域都能有所建树。

五、清华校风八个字的历史渊源清华校风八个字代表了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的办学理念和校风,源远流长。

清华大学于1911年创建,追求真理和秉持正直从一开始就成为清华人的共同追求和行为准则。

清华精神与文化基础知识讲解

清华精神与文化基础知识讲解
人文、文化: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势;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周易》
绪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人生智慧秘诀 ·掌声之道:
“挺胸抬头、手心相对于胸、双脚平踏于地”---
头顶百会天,劳宫、膻中养心静心人,三里厚德地; 王道贯穿天、地、人,居中心、如来心,忠恕“吾道一以贯之”
·智慧课程口诀:“心要空、意要恭、身要松、舌要通” ·我们简化掉了什么?
五千年中华文明--百年清华的创新源泉、文化命脉!
1.3.1清华精神:“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 国耻纪念碑 • 美国人的希望:“我们现在能够使用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
---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 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 季羡林“惊艳一跪”; • 梅贻琦的“四爱”:爱学校、爱祖国、爱同事,爱青年学生(“不倒 梅”) • 1997年97岁的陈岱孙弥留之际的留恋…;曹禺逝世前失忆四个月后的 自我介绍… • 彭桓武“好奇怪”、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韦杰三烈士“我心甚 安”、钱三强所见叶企孙先生“泪如雨下” …23位“清华英烈 祖国 儿女” • 1936~1937清华人的飞机梦(航空之父冯·卡门、华敦德教授与清华 25个学生), • 钱伟长们“愤而撕掉赴美签证护照” •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清华人在西 部……
之器” 4、内省为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
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 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知天命:“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 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九思成圣:“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 忠,事思敬,疑思问,愤思难,见得思义。”

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刍议

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刍议

114美学2019/10二零一九年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十余名中层干部在学校党委书记张祖武和校长张洪波的亲自带领下,游学清华园,时仅七日,然同行者皆觉终身受益,笔者在培训学习之余,有幸漫步清华园,得以略览二校门、古月堂、水木清华、近春园、清华学堂、清华大礼堂、清华日晷、清华校训石等清华著名景观,深为水木清华之精神所感染。

多年前也曾研读国内外著名大学校训,对清华校训略有考究,今秋有幸求学于清华园中,得以驻足校训石畔,不禁深受震动,启迪思悟。

因此,特对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作初浅探讨,略述志念。

一、“自强不息”的人文内涵(一)刚健有为、奋发图强《周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象辞》说道:天道刚健,运行不已。

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

《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大自然(太阳星辰等)之运行总是无止无息、生生不已、不知疲倦、惠泽万物。

人的活动乃是效法于大自然的,亦应像大自然一样,刚健有为、运行不息、奋发图强。

这里的“自强不息”实则是中华文化精神“刚健有为”等的形象概括,它包含着自尊、自信、自主、自立等意蕴。

这一精神强调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永不停息,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勇于质疑并探索真理,积极建功立业。

孔子倡导“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并躬身力行,孟子高扬“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大旗,荀子则坚守“制天命而胜之”的信念,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之精神推上了新的高度。

清华之前贤后学承传中国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髓,以百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涵养自信,以水木清华的精神特立独行,以革故创新的活力勇立时代的潮头,把困难和挫折作为前行的动力,把质疑和探索作为人生的追求。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14位清华人,他们胸怀祖国,坚守“干惊天动地事”的坚定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美好的生命时光,义无反顾地选择“做隐姓埋名人”。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暨历史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暨历史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1.清华大学二校门:二校门是清华的象征性建筑物,乳白色的石门流露出清丽庄严之美,之门上端“清华园”三字出自时任军机大臣、中堂那桐之手。

二校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校园历史坐标点。

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属于古典西洋砖石结构,巴洛克风格,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学校大门。

二校门原为封闭式建筑,两侧有短墙连接东边的邮局和西边的守卫处。

当年清华学堂门纪严格,中等科低年级学生未经批准不得出校门。

后来1933年学校扩大,修建了新的校门即现在的清华大学西校门,人们便将原来大门称为二校门。

20世纪50年代曾把大门两侧的短墙拆除,只留中央主体部分,但校门庄重肃美如故。

而十年动乱它却未能逃过劫难,被红卫兵彻底砸烂。

90年代,在校友的积极倡议与集资筹备下,学校依据原始图片重建了这一校园文化。

现在的二校门已经成为新时代清华的标志性景观,同为台湾清华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的标志。

许多校友回到清华都会来此拍照留念,以寄托对母校的思念之情。

2.清华学堂:清华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学堂。

此楼为德国古典风格,轻装红瓦,坡顶陡起,被称为“一院”或“一院大楼”。

清华学堂西部建成后成为高等科学生的教师,东部建成后曾是高等科毕业班的学生宿舍,所以历史上也称“高等科”。

高等科宿舍的设施相当华丽舒适,有打蜡地板,双层拉窗。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的梁实秋先生回忆:“这一部分的宿舍有较好的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

”1925年起,学校在这里开设“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赵元任,在这里汇聚,太阳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除中国通史在同方部外,其余课程均在清华学堂117号楼教师讲授,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任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

清华学堂未作早期清华的象征,始终套吃着她那特有的历史魅力,留在了一代代清华学子的心中。

3.清华大礼堂:清华大礼堂坐落在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之一。

人文日新

人文日新

人文日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从今天起,你们正式成为了“清华人”。

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清华人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弘扬“人文日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很多同学在走进清华园之前,已经对百年清华的精神传统,包括校训、校风和学风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天当同学们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之际,我重点就如何践行“人文日新”的精神,与大家谈谈心。

首先,践行“人文日新”,就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二字出自《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可以看出,“人文”概指人类一切文化创造。

人文日新,就是指文化的创造、传承与涵养要日新月异、不断进步;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使人文精神不断发扬,不断提升。

早在 1948 年,我校的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做过一篇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讲演,谈的是过度专业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今天,这个命题依然发人深省。

推动时代变革、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成为素质全面、视野宽阔的一代新人,更需要同学们做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并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目前中学教育的文理分科以及紧张的高考复习,都对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进入大学后,希望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与社会知识的学习,文科学生也要对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家都要注重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全球化的时代,弘扬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任教于西南联大时所提出的,要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抱持一种“温情与敬意”,从民族历史的进步中获得教益,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汲取营养。

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文化包容的气度,才能成为心胸宽广、气魄宏大的栋梁之才。

第二,践行“人文日新”,就要自觉提升道德情操。

《易经》有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清华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现状

清华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现状

清华的历史
2,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1949-1976) • 清华园解放时,地下党做了大量工作,动员 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留下来。 • 梁思成教授为首的建筑系教师设计了国徽;张 奚若教授提出的国名建议,得到采纳。 •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高等教育的 发展有积极作用;对于清华大学的发展有严重 损失。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沿革
• 1994年组建生命科学研究院, 1999年组建 医学科学研究中心, 2001年10月成立医学 院 • 1998年成立传播系,2002年4月成立新闻 与传播学院 • 2000年组建土木水利学院 • 2004年组建航天航空学院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现状
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初步形成
4,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 学校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工 作中强调从高等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本校实 际出发。对学校历史用“三阶段、两点论” 的观点对待,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重视实践环节,理工科有实验、 实习、设计,文科也有案例教学、社会调查、 社会实践。 “行胜于言”成为清华人的座右铭。
1931年梅贻琦任校长,延聘名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占领 北平。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经长 沙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在 艰苦条件下,办学成绩昭著,培养 了大批优秀人才。
• 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三校分别迁回原 校址。清华园在日寇占领期间,沦为日军 伤兵医院,学校受到严重破坏。 • 1946~1948年期间,学校设有文、法、理、 工、农5个学院,学生总数2300人 (其中工学院1200人) • 1948年12月,毛泽东致电四野领导“注意 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等”。 12月15日清华园解放。

北大清华游学攻略

北大清华游学攻略

北大清华游学攻略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北大清华游学攻略)清华大学:清华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

清华建筑是欧式风格,是美国人设计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一百年来,清华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奠造了宝贵的人文传统。

知名校友如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胡适、梁启超、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闻一多、曹禺、梁实秋、李健吾等。

清华大学:理科楼、图书馆、大礼堂、同方部、清华学堂、水利实验馆、土木工程馆、世纪鼎、日晷、二校门、闻一多像、清华池、水木清华、工字厅、古月堂、荷塘月色、近春园遗址公园。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担任了先锋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现有155个博士点、177个硕士点、86个本科专业,以及涵盖139个专业的29个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8人,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0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

拥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及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北京清华北大参观攻略)。

清华词条55条

清华词条55条

清华词条55条
清华词条55条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信息: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文日新”、“双肩挑”、“又
红又专全面发展”、“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无体育,不清华”等词条在清华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些词条不仅在第一课堂里被反复提及,也在第二课堂里,如校园文艺演出里被清华人讲述和传承。

2.清华有很多校风和学风,例如“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
透”、“刚毅坚卓”、“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等,这些都是清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清华也有一些著名的传统和活动,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等。

4.清华还有很多有名的口号,如“不要推销‘清华香肠’”、“爱
国奉献、又红又专、实事求是、深入群众”、“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清华大学官网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漫谈清华历史与文化

漫谈清华历史与文化

梁启超举荐陈寅恪
1925年,国学研究院建立之初 曹云祥(清华校长):陈先生是哪国的博士? 梁启超: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他有何著作? 梁启超:他也没有著作。 曹云祥: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启超:我梁某也不是博士硕士,著作倒可称等身, 但加起来还不如陈先生数百字有价值。如果你不请, 就让他在国外给人家效力吧!

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 元任
梁启超(不必介绍了) 王国维,字静安,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我国近 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 等方面的学术巨子。著有《静安文集》、《人间词 话》等。 陈寅恪,江西修水人,通晓三十多种文字,对史学、 文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校勘学都有精深 的研究。对梵文、突劂文、西夏文、满文的佛教经 典,也都很熟悉。 赵元任,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开山鼻祖,在汉语方言 调查方面尤其有着特殊的贡献,是用现代科学方法 调查研究汉语方言的第一人
1919年5月9日,“国耻纪念会”后在西大操场焚烧日货
口血未干,丹诚难泯, 言犹在耳,中岂忘心。
背面:
FAGTA NON ∀匚 RBA
行胜于言——清华校风
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清华的精神是实干。”
1920级学生的毕业纪念物——日晷
清华早期四大建筑(1916至1920年间兴建)之 大礼堂
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高44米,至今仍是校 内会议、讲座及娱乐演出的重要场所

清华学堂——“背负着民族耻辱的学校”
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培养留 美预备生。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迁入清华园,‚清华学堂‛ 建立。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这是清华历史的开 端。 辛亥革命后,游美学务处撤销。1912年10月,清华学 堂改名为清华学校。

选择清华的理由

选择清华的理由

选择清华的十二大理由选择清华—因为第一、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第二、清华是最具有高等学府精神的大学第三、清华具有一流的人文社会学科第四、清华是中国理工学科最好的大学第五、清华拥有最出色的经济管理学科第六、清华拥有最好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七、清华拥有国内大学中最雄厚的师资力量第八、清华拥有国内最好的教育培养环境第九、清华拥有最好的生源质量,半国英才聚清华第十、清华学子拥有最好的毕业发展前景第十一、清华拥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校友群体第十二、清华园是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第一、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一部清华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的自强史,就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历史。

清华,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九十余年来,清华为中国培养出了最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材、治国栋梁,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最多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奠造了最宝贵的人文传统。

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现代大学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制度架构,被学者认为是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所大学,开创了现代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史。

在历史长河的每个阶段,清华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从媒体报道和社会认可度来看,清华是国内外公认的最优秀的,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是获得最多的“第一”的中国大学,在多个大学评价体系中均名列榜首,是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领军者。

第二、清华是最具有高等学府精神的大学梁启超先生曾引用《易经》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先生所言,影响深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即成为清华永远的校训。

清华以紫荆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

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参观清华北大的感受这里的人文素养

参观清华北大的感受这里的人文素养

参观清华北大的感受这里的人文素养这周五妈妈带我们去北京游玩。

到北京的第一天,我们就去参观我一直向往的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西校门高大雄伟,两头威武雄壮的石狮子忠实地守护在两旁。

走进大学校园,这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真是个好地方!虽然是暑期见不到清华师生,但三五成群的游人仍然沉醉在这孕育中国顶尖科学人才的摇篮中。

从西校门往里走不多远,就到了荷塘月色,好幽静的环境啊!在清澈的水面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荷叶,有深绿的,有嫩绿的,随风摆动。

妈妈也触景生情吟诵了一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下又把清华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妈妈给我们当起临时讲解员,讲清华的历史、学校著名的老师及有成就的学生等。

我们边听便走,走着走着遇到一座奇怪的雕塑,一看说明才知道,原来是日晷一古代计时器,是1920届毕业生献给母校的礼物,日晷下方有四个字“行胜于言”代表着清华学子立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决心。

告别清华进入北大。

我们随着导游来到人文素养浓郁的北大图书馆前,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大学图书馆,是亚洲所有学府中最大的图书馆。

房顶仿造天安门房顶大小设计。

如果从上空俯视,图书馆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

我多么希望自己将来坐在里面读书啊!
清华、北大是梦想,承载着我无限的想象。

清华、北大是力量,给予我追梦的勇气。

清华、北大是目标,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清华校史

清华校史

1、清华园内第一批入校女生是从1928年。

2、2001年底,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清华名列其中,上榜的建筑有同方部、清华学堂以及早期四大建筑。

3、“清华八斋”指的是“前五斋”明斋、新斋、善斋、静斋、平斋,均建于解放前;“后三斋”指的是强斋、诚斋和立斋,均建于解放后。

4、1957年以前是京张铁路的路基是现在校园内的南北主干道(学堂路)5、工字厅大门处“清华园”三字为(咸丰)皇帝所题。

6、1914年11月10日,(梁启超)来到清华学校,发表以《君子》为题的演说。

激励清华学子崇德修业,发奋图强,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7、清华大学的学风为(科学、严谨、求实、创新)。

8、(叶企孙)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被誉为“科学馆主”。

9、1926年3月18日,(韦杰三)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

10、王国维墓碑碑文是由(陈寅恪)在1929年撰写,其中最为有名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清华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清华大学校长中,(梅贻琦)担任该职务的时间最长。

12、1949年,针对最初拟定的新中国名称“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清华教授(张奚若)提出,最科学的叫法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3、“考古不是挖宝”是我校校友,“七国院士”夏鼐的一句名言。

14、国庆六十周年游行中,清华新生参与的游行方阵为(“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

15、“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浑的诗:“惠风荡繁囿,白云曾存阿,寒裳顺兰沚,水木湛清华”。

16、二校门的“清华园”和研究生院的“清华学堂”题字是清末要臣那桐所写,选清华园为校址就是经他批准的。

17、在1935年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前夕,爱国学生喊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名言。

这句名言见当年清华救国会出版的刊物《怒吼吧》第一期《告全国民众书》一文。

18、1948年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海淀,清华园解放。

19、1949年6月28日,根据中共北平市委的指示,清华地下党正式向全校公开,从此,清华党组织结束了秘密工作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了创建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伟大征程。

三世清华泱泱大风

三世清华泱泱大风

三世清华泱泱大风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是国内外广大学子所向往的地方。

自创建以来,清华大学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清华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国内科研教育的领军者。

这一时期是清华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高校之一,清华大学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清华大学在教育体制上进行了改革。

校方通过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引进国际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在学生培养方面,清华大学推行了“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清华大学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清华大学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和教学方法,并开展了师资培训活动。

清华大学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清华大学还加强了学术研究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支持。

清华大学还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还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积极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和学者来校交流学习。

清华大学还定期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为师生搭建了与国际学者交流的平台,拓宽了学术视野。

清华大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学校的优秀学生和教师团队的努力。

清华大学学生具有卓越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丰硕成果,还在社会实践和公益事业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清华大学教师队伍中拥有一大批在各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和专家,他们为学校的教育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以其出色的教育质量和学术声誉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尖学府之一。

清华校园景点及介绍

清华校园景点及介绍

清华校园景点及介绍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拥有许多令人向往的校园景点。

下面是一些值得一游的清华校园景点及其简要介绍:
1. 清华园:清华园是清华大学的主要园林景点,是一个占地广阔的传统园林。

园内有各式各样的植物、花卉、池塘和展览馆,提供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供人们散步和休闲。

此外,园内还建有一些建筑物,如锦秋堂、玉蟾堂、思源堂等。

2. 五道口:五道口是清华大学校门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区。

这里有许多商场、餐厅、咖啡馆和夜生活场所,吸引着许多学生和游客。

3. 校史馆:清华大学校史馆是一个展示清华大学历史和发展的场所。

馆内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以及关于校园建设和教学研究的实际展示。

通过参观这个馆,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术传统。

4. 竺可桢纪念馆:竺可桢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清华大学杰出的校友和科学家竺可桢而建立的。

馆内介绍了竺可桢的生平和成就,展示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这个纪念馆不仅向大家展示了竺可桢的个人故事,也展示了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影响和推动。

5. 主楼:清华大学主楼是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是学校的行政中心。

这座大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典型的中国西方混合建筑风格。

主楼的外观极具特色,内部设有一些办公室和会议室。

游客可以在主楼内追溯清华大学的历史,并欣赏到一些艺术品和文物。

以上只是清华大学校园的一部分景点,清华校园还有其他许多美丽的地方,等待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无论是学生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样的震撼性和优美的环境中享受到深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然之美。

清华的校训是哪个字

清华的校训是哪个字

清华的校训是哪个字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

清华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11工程、985工程,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扩展资料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

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清华建校初期,以外籍教师为主。

后来,中国教师逐渐增多并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干。

在教学上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教材、教学法等仿照美国,重视英文训练,教学严格,考试频繁,淘汰率高。

北大清华历史介绍

北大清华历史介绍

北大清华历史介绍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

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道光年间,把熙春园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园,东边的还是叫熙春园。

后来咸丰皇帝即位,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这就是我们今天清华园的由来。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遭到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当时一个美国政府就得到了3200万两,美国政府觉得赔款较多,决定拿出一半赔款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

1908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没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院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

知道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当时设立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研究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型大学过度。

(北大清华历史介绍)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才算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7奶奶是清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民主治校,而且还建立了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

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抗战胜利以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调出农、文、理、法等学科。

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作者:酒店预订达人()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中国综合性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以及整体办学条件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0余人。

全国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

在校全日制学生27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8600余名,博士生4600余名。

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300余名,远程教育学员7500余名。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网上研究中心6个。

北大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

北大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

北大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欧阳哲生一㊁从北京大学校训谈起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治校宗旨㊁历史传统㊁人文精神诸项内涵的高度集中概括㊂它往往以言简意赅㊁富有哲理㊁蕴涵古典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自我激励或催人奋进的作用㊂北京大学的校训是: 爱国㊁进步㊁民主㊁科学”㊂这是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定下来的,当时经过了一番讨论,最后平衡各方面的意见,定下这八个字㊂我个人感觉语意表达不错,惟用词稍欠典雅㊂我们来看一下兄弟院校的校训㊂清华大学校训为 自强不息㊁厚德载物”,此语出自‘周易“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㊂据说,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学堂发表题为 君子”的演讲,引用该语鼓励清华学子㊂南开大学的校训为 允公允能㊁日新月异”,此语出自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宣布 公”和 能”为南开校训,公即为 公而忘私” 舍己为人”; 能”是指训练青年 文武双全” 智勇兼备”,为国效劳的能力㊂中山大学的校训是 博学㊁审问㊁慎思㊁明辨㊁笃行”,此语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㊂”它是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孙中山亲笔题写㊂从清华㊁南开㊁中山这三所大学的校训可以看出,1920 1930年代大学的校训均出之有故㊁出之有典,富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文化蕴涵㊂再看我们北大校园前身 燕京大学的校训: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 r e e d o m T h r o u g h T r u t h F o rS e r v i c e)㊂燕京大学为美国新教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这句校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燕大欲集东西文化于一身㊁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价值取向㊂再看看国外一些名校的校训,哈佛大学的校训是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L e tP l a t ob e y o u rf r i e n da n d A r i s t o t l eb u t m o r el e t y o u rf r i e n db et r u t h)㊂学习理 [作者简介]欧阳哲生(1962-),男,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871)㊂科的同学也许对此会有意见,柏拉图㊁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我想此语不过是借这两位古代希腊哲学家的大名,强调思想和独立思考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㊂牛津大学的校训是 上帝乃知识之神”(T h e L o r dI s M y I l l u m i n a t i o n)㊂剑桥大学的校训是 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F r o m h e r e w er e c e i v el i g h ta n ds a c r e dd r a u g h t s)㊂德国的柏林大学被誉为近代第一所现代化大学,他的创始人洪堡提出 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 教育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三原则,发出 为科学而生活”的呼喊,这句口号遂成为柏林大学的校训㊂可见,欧美大学的校训主要是强调大学的求知功能,大学是智慧的源泉,大学是追求真理之地㊂1949年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大学受到了意识形态的规训,普遍表现出附应意识形态的倾向,故在办学取向㊁办学功能上普遍强调政治第一的目标,大学的专业化㊁学术化要求居于其次㊂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做了相当的改进,但离理想的要求似还有相当的距离㊂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结束出现的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大学在改革与保守之间进退维谷㊁左右为难㊂大学制度的革新成为高校师生和社会有关人士关切和热议的一大难题㊂北大校训可以说是在这一语境中各方角逐㊁妥协的一个产物㊂二㊁维新遗腹子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可以说是应改革之运而生㊂关于北京大学的历史起源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创办,北京大学的历史自然应从戊戌变法这一年算起㊂这是民国以后新派的意见,也是一种主流的意见,蔡元培㊁胡适这些人就是持这种观点㊂民国以来北京大学就是沿用这种观点来办理自己的校庆活动,如民国六年(1917年)的二十周年校庆㊁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二十五周年校庆㊁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三十一周年纪念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五十周年校庆,都是以此为根据举办校庆纪念活动,出版校庆纪念刊㊂1998年北京大学举办了举世瞩目㊁空前盛大的百年校庆活动,掀起了中国大学校庆的高潮,也是沿用民国时期的惯例㊂按照这一说法,北京大学的历史并不长,至今不过121周年㊂在世界大学中,不要说与欧洲那些古老的名牌大学,如英国的牛津㊁剑桥大学,法国的索邦大学㊁巴黎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意大利的萨劳诺大学㊁波罗利亚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相比,北大的历史要短,就是与美国的哈佛大学㊁耶鲁大学等常春藤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相比,我们北大的历史也要短㊂真是相形见绌!用胡适当年的话说,北大在世界大学中,只是一个小兄弟㊂1936年9月,哈佛大学举行三百周年纪念活动,盛情邀请世界上各大学派代表参加校庆活动,结果有五百多所大学派代表前往道贺㊂胡适代表北大参加这一活动,各校代表按校龄排座,北大排在第419号㊂作为中国高校龙头老大的北大排在这个位置,胡适感到很惭愧,他经常向国人谈及这个故事㊂1948年12月北京大学举办五十周年校庆,胡适感慨地说: 在世界大学的发达史上,刚满五十岁的北京大学真是一个小兄弟,怎么配发帖子做生日,惊动朋友赶来道喜呢!”有一些先生不同意上面的意见,他们认为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作为中国大学的老大 北京大学,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这实在说不过去㊂早在西汉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中国就创办了古代的大学 太学,晋朝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设立了国子监,也可以说是那时的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太学或国子监,这样自然可以将北大的历史拉长㊂如依这种说法,北大的历史就有两千年,至少也有一千七㊁八百年㊂已故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㊁季羡林先生就持这种意见㊂冯友兰在‘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一文中认为: 北京大学的校史应该从汉朝的太学算起㊂” 我所以认为北京大学校史,应该从汉朝的太学算起,因为我看见西方有名的大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北京大学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这同中国的文明古国似乎不相称㊂”季羡林先生在为郝平的‘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作序时也明确表示 北大的校史应当上溯到汉朝的太学”㊂如果这样算的话,北大就比英国的牛津㊁剑桥,德国的柏林这些欧洲大学的历史要长了,美国的哈佛大学就更不在话下了㊂北大不仅是中国的老大,而且在世界大学中也位居前列㊂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北大的历史追溯到晚清的同文馆㊂同文馆设立于1862年,最初只是一个语言学校,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发展为一所多种学科的㊁综合性的高等学堂㊂京师大学堂创办时,同文馆还存在,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㊂我以为京师大学堂与同文馆的主要区别在:同文馆是以西学为主,而京师大学堂是中西并用,或中西并举,这也是北大的一个传统㊂当然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对其学风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京师大学堂对西方语言文化的教学高度重视,与此有一定关系㊂但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带有一定的殖民色彩,北大人不认同它作为自己的源头㊂我本人倾向于现在通行的意见㊂‘诗经㊃大雅㊃文王“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㊂”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作为中国文明精华承载体的北大,她是为维新㊁革新而来,她的历史使命是在创新,北大精神贵在革新,北大的前进动力和她的生命力正在于此㊂将北大的生日定在戊戌维新这一年,表达了对北大精神的这样一种理解㊂维新运动可以说是北大自我定位㊁自我塑造的第一个关键步骤㊂大家知道,1898年这一年是戊戌维新㊂在康有为㊁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皇帝在短暂的 百日维新”里就下达了上百条变法令,其中一条就是7月4日设立京师大学堂㊂京师大学堂按照梁启超所拟定的章程,有两个不同于中国传统学校和书院的重要特点:一是中西并用,不得偏废,表达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意向;二是讲究实事求是,不像过去的书院虚应故事㊂京师大学堂尚在议定酝酿之中,变法就因慈禧太后的政变而中止了㊂在这不幸之中包含一个万幸,就是慈禧废除了新政,但唯独保留了京师大学堂㊂所以,胡适称北大是戊戌维新的遗腹子㊂1898年11月,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㊂初办的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以经学㊁理学㊁掌故学㊁诸子学和初等的算学㊁格致学㊁地理学㊁文学㊁体操为普通学科,以高等的算学㊁格致学㊁政治学㊁地理学㊁农学㊁矿学㊁工程学㊁商学㊁兵学㊁卫生学为专门学科㊂初创时还带有一定的旧学气息,但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毕竟初具雏形㊂以后,北大又历经磨难,八国联军侵华时曾一度停办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5月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㊂严复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传播西方学术㊁思想最力的第一人㊂严复在北大任期很短,他为北大争取经费,不致使北大停办,做出了特殊贡献㊂民国初年,由于北京处于袁世凯的严密控制之下,北大虽有所发展,但校内的守旧气息浓厚㊂直到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北京政府的人事发生新的更动,范源廉就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被起用担任北大校长,北大才出现新的可能改观的契机㊂三、蔡元培将北大改造成一个现代型的大学中国近代大学起源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初期的大学大多为外国教会所创办,本国官办的大学(如京师大学堂),虽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体制上取法欧美或日本,但仍然受到自身旧体制的约束,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㊂作为一个职业型的教育家,蔡元培对教育的兴趣 偏于高等教育”,对大学制度的设计自然成为他的专业兴趣所在㊂蔡元培留德期间,即有意考察德国大学制度,他对德国大学制度的考察成果从他的译作‘德意志大学之特色“(1910年12月)可以窥见,此文系德国著名教育家巴留岑(F r i e d r i c h P a u l s e n,今译包尔生)所著‘德意志大学与大学学习“的引言,德国大学制度给蔡元培留下了深刻印象㊂蔡元培有关高等教育的思想最初体现在民国初年担任教育总长时制定的‘大学令“,这项法令不太为人们所注意,实际上它包含了蔡元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思路和主张,在当时具有法律效应,故蔡元培一再向人们强调这份法令为他所起草和签署,其中缘由正是基于此㊂‘大学令“第一条 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强调大学的学术性质;第二条 大学分为文科㊁预科㊁法科㊁商科㊁医科㊁农科㊁工科”,废止经科;第三条 大学以文㊁理二科为主”,强调基础学科建设;第六条 大学为研究学术之蕴奥,设大学院”,鼓励学术研究;第十六条 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以随时齐集评议会,自为议长”,构建大学民主管理体制㊂这些举措,均在凸显教育自身的主体地位和学术性质,以而使高等教育适应新的民主共和政体,走上学术化㊁民主化的正途㊂1930年蔡元培为‘教育大辞典“撰写词条 大学教育”,此条本为介绍世界大学而言,其中也蕴含了蔡元培的大学理念,表现了蔡先生对现代大学的理解㊂如他提到 吾国今日之大学,乃直取欧洲大学之制而模仿之,并不自古之太学演化而成也”,明确现代大学与古代 太学”之间的区别㊂介绍 欧洲各国大学,自牛津㊁剑桥而外,其中心点皆在智育㊂对于学生平日之行动,学校不复干涉”,这一点在他任北大校长时亦模仿之㊂提到 大学生注重体育,为各国通例;美国大学,且有一部分学生,特受军事教育者”,中国大学亦师法此意㊂ 德国各大学,或国立,或市立,而其行政权集中于大学之评议会”,这实际交代了他在北大设评议会的制度来源㊂ 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 大学自然为教授㊁学生而设,然演讲既深,已成为教员与学生共同研究之机关”; 受大学教育者,亦不必以大学生为限,各国大学均有收旁听生之例”㊂这些原则实际上在他任北大校长时均予以取法㊂在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中,蔡元培作为北大一校之长,有其一套大学理念和办学思路㊂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可以说是北大自我定位㊁自我塑造的第二个关键步骤㊂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㊂1916年9月,正在法国流亡的蔡元培接到新任教育总长范源廉的来电,促其回国担任北大校长㊂蔡于12月中到达上海,他在沪征求友人的意见,有人主张他不要去北大,因为北京也好,北大也罢,都是腐败不堪的地方㊂也有人认为,腐败的地方总要有人去整顿,不妨试一试㊂当时孙中山先生就认为蔡元培应该去,说这有利于向北方传播革命思想㊂可见,蔡元培的上任,有秉承革命党人意旨的一面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孙中山先生曾致电北大的同志,呼请 率三千子弟,助我革命”㊂这是后话,暂且不表㊂蔡元培大学理念的具体操作和真正实施,是在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㊂为治理㊁整顿北大,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对现代大学 学术化”的理想追求㊂1.阐明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术人才,而非变成升官发财之门梯,培养学生以钻研学术为指向的学习志趣㊂京师大学堂的官僚习气很重,学生都把大学堂当作做官的敲门砖,无心治学㊂学生们都愿意做官品较高的老师的门生,因为这样可以在毕业后有好的出路㊂蔡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出改造北大的三项要求: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友”㊂揭破 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旨意㊂他说: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㊂”而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㊂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包括实行选科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课程的兴趣㊂创办各种刊物,诸如‘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国学季刊“等,傅斯年等新潮社成员创办‘新潮“杂志,蔡先生从北大年度4万元的经费中拨出2千元资助,为师生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园地㊂鼓励创办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㊂创建研究所,为师生提供进一步研修的学术机构㊂通过这些举措,校园的学术空气逐渐浓厚起来㊂2.教师聘用视其才学为原则,聘请学有专长的人来校任教,这是对京师大学堂所积官僚旧习的一次重大改革㊂为培养校内的学术空气,蔡元培在教员聘请方面,延聘学有专长者来校任教,辞退旧教员中滥竽充数者㊂蔡元培最先请到的是陈独秀,他当时正办‘新青年“杂志,影响很大,是思想界的一颗明星㊂但陈独秀没有教过大学,又忙于办杂志,不愿意来北大㊂蔡元培就亲自登门拜访,他的诚恳约请打动了陈独秀㊂蔡元培为表示邀约的诚意,他说:你来北大,杂志也可拿到北大来办㊂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也跟着他由上海搬到了北大㊂所以,蔡请陈,等于是将新思想的重心由上海转移到了北京,这真正是高明的一步棋㊂蔡元培还聘请了李大钊㊁周作人㊁刘半农㊁胡适等人来校任教,这样在北大文科就形成了一个新派阵营㊂其中胡适㊁陶孟和两人作为美国㊁英国留学生的代表,又向蔡校长推荐了一些在美㊁英留学且品学兼优的 海归”学生㊂蔡元培请人,主要是看其是否有一技之长㊂有一些旧派人物,如他确有专长,蔡也请他㊂这方面最典型的两例就是辜鸿铭㊁刘师培㊂辜氏以清朝遗老自居,到了民国,仍在脑后保留一根辫子,加上他是一个混血儿,他的出现是校园内的一道风景㊂但他的英文堪称一流,所以蔡先生仍然请他作英文教授㊂刘师培则因名列筹安会,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被国人诟骂,遭到通缉后躲在天津闲居,刘的中古文学修养甚深,所以蔡先生请他来北大教国文㊂有些外国教员不学无术㊁滥竽充数,蔡元培顶住压力,把他们给裁掉了㊂有位被裁掉的英国教习与英国公使朱尔典有关系,朱出面干预,威吓蔡元培说: 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了”㊂蔡先生不予理会,一笑置之㊂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员的结构,蔡元培做出了六条特别规定: (一)本校专任教员,不得兼他校教科;(二)本校教员授课以二十小时为度;(三)教员中有为官吏者,不得为本校专任教员;(四)本校兼任教员,如在他校兼任教员,如在他校兼任教科者,须将担任钟点报告本校;(五)兼任教员,如在本校任课十二小时者,兼任他校教科钟点,不得逾八小时以上㊂(六)教员请假过多,本校得扣其薪金或辞退㊂”这六条中,特别是第三条,即 教员中有为官吏者,不得为本校专任教员”,对旧的官僚习气是致命的一击㊂按照这一成规,如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先生,因在政府部门任职,故只被聘为北大的兼任讲师㊂3.为发展学术,给学术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特别提出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㊂大学者,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㊂‘礼记“‘中庸“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㊂’足以形容之㊂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㊂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㊁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屿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㊂”这是蔡元培的一段名言,也是他治理北大的指导思想㊂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蔡先生对各种思想㊁各种主义㊁各种见解都取一种包容的态度,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生长地和外来思潮的主要输入者㊂蔡元培在北大的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使北大成为各种新思潮的源头活水㊂因此,人们把蔡先生看作是新文化运动的保护人㊂4.在校内实施 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㊂北大原有管理体制是师法日本,如设立学长,各学科称 门”㊂近代大学制度起源于德国,蔡元培曾在德国大学访学,对德国近代大学的精神有深入的体验㊂他主张学习德国,兼收美国㊁法国大学的优长㊂在管理方面,设立评议会㊁行政会议,其精神实质是教授治校㊂在教务方面,实行选科制,设立研究所,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渠道㊂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这在中国大学是开创性的㊂还有废门设系,调整学科结构,以利管理㊂这些都使北大真正从旧的官僚体制中摆脱出来,脱胎换骨,北大的整个管理面貌焕然一新㊂5.调整北大学科,确立以文㊁理两科为重点的发展方向㊂关于大学的学科设置,蔡元培有一基本看法: 学与术虽关系至为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㊂文㊁理,学也㊂虽亦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研究真理为的,终身以之㊂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㊂法㊁商㊁医㊁工,术也㊂直接应用,治此者虽亦可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不服务于社会;转以服务时之所经验,促其术之进步㊂与治学者之极深研几,不相侔也㊂鄙人初意以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㊂”故蔡先生强调大学,特别是像北大这样的大学应该以基础学科建设为主,民国初年他担任教育总长时制订的‘大学令“第三条规定 大学以文㊁理二科为主”,也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㊂北大原有文㊁理㊁法㊁商㊁工五科并立,学生为谋求仕途,都愿选择法科,文理科门庭冷落㊂冯友兰先生述及他报考北大时,当时大家都愿意报考法科,而冯先生则选择了哲学门,招考官颇为诧异冯友兰的这一志愿,劝导他改报法科,但冯友兰义无反顾地坚持要入哲学门㊂这样,中国少了一位法官㊁一位律师,但多了一位大哲学家㊂冯先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详细谈及这一故事㊂蔡元培原来设想:(一)扩充文㊁理两科,(二)法科预备独立,(三)商科归并法科,(四)截止办工科,(五)改革预科㊂实际推有(一)(三)(四)(五)项㊂蔡先生这种以文㊁理科为主,重视基础学科研究的构想对北大以后的学科建设影响深远,北大学科的发展基本上沿承了蔡先生指定的这一方向㊂纯正的学术志趣㊁浓厚的学术空气㊁自由的思想氛围㊁民主的管理制度㊁重视文理科建设,这些是近代大学的基本要件,也是蔡元培整顿北大所追求的目标㊂蔡元培先生的上述改革,主要是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特别是德国大学制度)的影响㊂蔡先生在北大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确立现代大学教育制度㊂蔡先生全面整顿北大,不仅是洗荡了学校的旧习气,而且取法欧美的大学办学方法,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体制,成为中国大学的一个范型㊂正因为如此,蔡元培虽然不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也不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但是他为北大所进行的改革,使北大真正成为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所以我们北大人习惯上称他为 北大之父”㊂四、新文化运动将北大文科推向前沿新文化运动是北京大学自我定位㊁自我塑造的第三个关键步骤㊂所谓新文化是相对旧文化而言,陈独秀在回答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曾如是解释: 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㊁宗教㊁道德㊁美术㊁文学㊁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㊁宗教㊁道德㊁文学㊁美术㊁音乐等运动㊂”他强调新文化运动 要注重团体的活动”, 要注重创造的精神”㊂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认定 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㊂这种新态度可叫做 评判的态度’”㊂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㊂”胡适与陈独秀不一的地方,他是一个渐进改革者㊂他认为 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㊂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㊂他将新文化的推进分成四步: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㊂陈㊁胡的意见大体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的思路㊂新文化运动的领导核心是‘新青年“,这个杂志由陈独秀创办,最初给这个杂志投稿的主要是陈独秀的一些安徽同乡㊂陈独秀进入北大后,这个杂志的主要撰稿人就是北大的新派教授和受到他们影响的学生㊂因此,一般来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大都与‘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有着密切关系,就是基于这一缘由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首先应推介的是陈独秀㊂他曾在日本留学,参加了辛亥革命㊂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始㊂在运动中,陈的主要功绩为:(1)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打出了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㊂(2)号召青年进行 伦理的解放”,从旧家庭㊁旧习俗㊁旧制度的奴役中摆脱出来,做一个时代的新青年㊂在这一点上,他对儒家伦理和传统的礼教给予了猛烈的批评㊂(3)推动 文学革命”,使新文学运动迅猛地展开㊂(4)宣传革命观念,提倡法国㊁俄国式的革命,使新文化运动向法㊁俄型的革命方向发展㊂陈独秀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组织者,他担任的‘新青年“主编和北大文科学长这两个职务,使他在新文化阵营中扮演了一个导演的角色㊂。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它们也常被相提并论,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

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风格的不同。

有两个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北大人回答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清华人冷冷地回答道:“我看见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

"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你们也许会问:“这两个人的看法哪个比较正确啊?"答案是:“两个人都对。

"在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情况,尤其是困难的事情,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1)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从两校的历史看,北大是戊戌变法留下的“新政”之一,最初的目的是培养清帝国的高级官吏;清华则是靠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起家,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外向型人才”,充作留美预备学校.因此有人说最初的北大是“封建主义"的桥头堡;而最初的清华则是殖民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试管婴儿.直到今天,往往仍然可以从两校找到这两种不同力量的残余影响。

北大的革命是蔡元培所开创的。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前,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学生对读书毫无兴趣,整天打麻将、吃花酒,把上大学当成进身之阶;教师中也有不少人不学无术,得过且过。

而蔡元培先生来北大后,逐步使北大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

他首先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观念;他延聘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马叙伦、辜鸿铭等;他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发起很多学会、研究会,使学生的精神爱好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正当的文体活动上来……在蔡先生的主持下,民主、科学蔚然成风,北大名副其实地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的人文传统(本文根据张岂之教授在清华大学2010秋季学期《新人文讲座》系列之(九)“大学文化与清华精神”的演讲整理)【演讲人简介】张岂之先生出生于1927年11月,江苏南通人。

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西北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

兼任教育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自著并主编有:《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变迁》、《中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六卷本)、《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青鸟集》等书,并主编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华夏文化》杂志。

一、人文基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创立于1911年,名清华学堂。

1925年成立大学部,随之改名清华大学,其中有三部: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研究院讲师(即导师)。

研究院存在的时间不长,1929年停办,但其影响深远,探讨清华的人文传统,不能不从国学研究院开始。

梁启超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结不解之缘,是清华人文传统的奠基者之一。

他于 1911年到清华讲演,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后来成为清华的校训。

他最早在清华提出将传统与当代、中学与西学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王国维也有类似思想。

这些在国学研究院中得到体现。

例如,研究院聘请导师,有严格的条件,要求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全体”(整体)有所研究,不是一点一滴,也不是一鳞半爪,能够把握其总体精神。

还要求导师们能用新方法去梳理中国的传统学术,同时了懈世界学术发展之趋势,从而开辟新的研究路径。

倡导导师与学生个人接触,在人品上和学品上给予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所有这些并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付诸实践的。

80年过去,今天我们看上述四位导师在国学研究院开出的门类繁多的课程,仍然会惊叹他们学问的渊博、境界的开阔。

国学研究院在短短几年里培养出不少优秀的人文学者,这和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国学研究院为清华奠定了人文传统的深厚基础,她的精神后来为清华中文、外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群所继承和发扬。

清华校史上繁花似锦的人文课程和成果,是国学研究院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需要从更加开阔的历史背景上去思考国学研究院的内在价值。

二、学术创新清华校歌中有一句:“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这八个字体现了清华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

这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只知固守国粹,而是东西文化的会通与创新。

以下以王国维和陈寅恪为例做简要说明。

王国维在中国经学向近代学术转型中有首创之功,在人文学科的主要领域都有创造性贡献。

他了解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方法,对中国新史料又有特殊的感情和兴趣,认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王国维遗书》五《静安文集续编·最近二十年中国发现之学问》),指出: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而近代则有殷墟卜辞、流沙坠简、敦煌写本和边疆民族碑刻等史料出现,可称之为新史料发现的时代。

他对甲骨卜辞、钟鼎款识、封泥玺印、秦砖汉瓦、石经木简、玉贝古钱、历代权衡、碑刻铭志等都进行过研究,特别是研究了甲骨卜辞和流沙坠简,并把它运用于古史探索。

从甲骨卜辞中,王国维发现《史记·殷本纪》等古书所载商王世系基本可信。

他又把甲骨文与《山海经》、《竹书纪年》、《楚辞·天问》及《吕氏春秋》等传统性的古史互证,从而证明这些古史传说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由于王国维善于利用新史料,他的史学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具体的学术观点)能够发前人之所未发,提出比他同时代人更加准确、更接近历史真相的上古历史的演变线索。

正如郭沫若所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异样的光彩。

”(《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又说:“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的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振玉)、王 (国维)二家的业绩为起点了。

”(《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陈寅恪研究中古文化史,史料范围极为广泛。

他在刊载于1930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二册的《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利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才会有学术创新。

他所作《静安先生遗书序》又指出,王国维之所以能够取得学术研究上超越前贤的成就,原因之一是他善于利用地下实物资料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

陈寅恪自己研究中国中古文化史,并不限于旧有的材料。

他曾说旧有的文化史研究,材料半出于廿二史中儒林、文苑等传及《文献通考》、《玉海》等类书,而他不但利用正史类书,而且还用了诗文别集,乃至敦煌写本。

他从元稹、白居易的诗词中发现唐代艺术文化的前后变化,又从元、白的乐府中考察唐代史事,以文证史。

他在中国中古文化史研究上的贡献,与他这种开阔的学术胸襟密切相关。

我在以上所写关于清华国学院导师们在学术上会通创新的一点一滴,只能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他们和其他清华人文学者在学术创新上曾经作出过很大的功绩,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可惜这方面的学术历史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真有些愧对前人了。

三、自强不息清华的人文传统还表现于:师生们力求在人品和学品上自强不息、追求完美。

按照上个世纪30年代清华的规定,教授们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学术休假,由学校资助去外国访问进修。

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于1931年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伦敦大学注册旁听。

据《朱自清日记》于该年十月记述,他有两次夜梦清华未能继续聘他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国文学的学养上尚有不足。

梦醒,全身冷汗,深感不发聘书颇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伦敦的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自己。

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不足”,并非真的来自清华,而是朱先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反映。

从清华人文学科的许多著名学者、教授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闪光。

人们会问:为什么如此?清华人文学者自身的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体验到“学、然后知不足”的真理,而且生活、工作在一个有着优良学风、校风的环境里,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精神的继续和发扬,被归纳为一种教育理念,这就是194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一文中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此理念说明:专家和大师不同,大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成果,具有宽广、深厚、会通、创新的特色,而专家只是在某些点上有所研究并作出成绩。

在人文学科方面,清华人文学科出现的大师不是一两位,而是群星灿烂。

他们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局限,但他们的学术遗产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俗语云:“严师出高徒”,清华人文学科中培养出的佼佼者,不是少数。

如钱钟书于 1929年考入清华外文系,他在大学时期即表现出刻苦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当时发表了许多文章,有关于中国古典文学、西方哲学、美学问题、翻译问题等等,说明他具有宽广深厚的学科基础,这些和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密切相关。

还有1931年考入清华外文系、主修德文专业的季羡林,从他的《清华园日记》(大学三、四年级时所写日记)中可以看到,他读书的范围相当广泛,在学生时代即开始文学翻译,对教授们的讲课敢于评论,直抒己见。

清华毕业后他在济南工作一年,考取官费留洋,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东方语言,研究东方文化,后来成为著名的东方学学者。

他写过多篇关于母校清华的回忆文章,其中一篇名《梦吟水木清华》的散文中写道:根据他亲身受教的体验,清华的校风用“清新、活泼、民主、向上”这八个宇表述最为恰当,这正是关于清华人文传统的一种概括。

四、最高表现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她总是和具体的历史条件相联系,也可以说是时代精神的一种表现。

清华的人文传统在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得到更大的发展,用冯友兰的话说,西南联大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大学的“最高表现”。

清华大学在战争烽火中南迁,历经艰难险阻,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师生汇合,于 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开学上课,文学院设在离长沙不远的南岳。

这里的条件跟清华园无法相比。

当时清华中文系闻一多教授在给他夫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在南岳一天喝不到一次真正的开水,至于饭菜真是出生以来没有尝过的。

饭里头满是沙子,肉是臭的,素菜大部分是奇奇怪怪的树根、草叶一类的东西。

一桌八人,共吃四个荷包蛋,而且不是每天都有的。

总之,我们在这里并不享福,但是我的精神非常充实,在南岳所开两门功课听讲的人数很多,似乎是这里最大的班。

听得也很集中,我讲得也很起劲。

”由此可以想见,闻教授在讲授《诗经》、《楚辞》时,其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听课的大学生们。

1938年战火逼近长沙,学校向西南转移,多数教授选择步行,不愿坐车。

当有学生问闻一多为何不坐车,他回答说:“困难之中走几千里路算不了受罪,虽然是中国人而对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太少,多走些路没有坏处。

”1938年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培育了西南联大,将三校各有特色的人文传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融合,表现了中国大学在国难当头时的卓越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从1938年至1945年,西南联大在八年间培养了三千毕业生。

正如曾经在西南联大读过本科又取得硕土学位的杨振宁所说:“这三千人为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我曾再三讲过,我一生非常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过书,因为西南联大的教育传统是非常好的。

这个传统在我身上发挥了最好的作用。

”(《21世纪的中国靠你们来建设》,见《海外学者论中国》,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这可能也是西南联大毕业生们的共同感受。

冯友兰教授曾经从民族复兴的高度,以独特的方式撰写了西南联大八年的纪念碑,碑文是:“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之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事隔数十年,今天我们再读此碑文,不能不深深钦佩冯先生的高瞻远瞩,他的预言正在实现中。

五、任重道远新中国建立之初,清华奉命实行院系调整,文科均合并于北京大学,但此举并没有使清华的人文传统中断,清华用政治方向与精湛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为祖国培养出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

1994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清华开始全面恢复和重建文科院系,十年来,成绩斐然,清华人文传统得到提升和发展:清华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见《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第1期),认真落实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努力提高清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并试验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加以结合 (见顾秉林《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16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