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重点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

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与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1、发展经济学:就是以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在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战略、政策和实践。

简言之,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

(狭义)广义:研究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包括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研究的是一般规律。

2、发展经济学繁荣期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1)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钱?市场?)(2)认为投入三要素中资本的多寡及其形成的快慢是发展中国家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计划配置资源)(3)强调内向型发展战略。

即:发展进口替代性产业。

(市场)3、发展经济学的调整期60年代中期以后至80年代初发展战略为“重视市场机制”、“对外开放”、“自由贸易”。

4、发展经济学的深化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5、为什么说发展问题很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民族国家生产力水品低下。

如何让本国的经济和社会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从而在国际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发展上的主要目标。

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完成工业化这个目标,与世界富国的差距反而有了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上的进展缓慢,带来负面效果:从国内讲,民族自信心受打击,使本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难以满足,从而在政治稳定上带来不可测因素;从国际上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这是对世界长期的稳定和发展也构成了不利的因素。

第二章1、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于1990年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一种指标体系。

该指数有三个指标构成: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平。

2、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更广泛的结构性变迁的内涵(1)投入结构的变化:劳动手段、方法、投入、技术、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

发展经济学重点(考试专用)

发展经济学重点(考试专用)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即国民生产总会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我们称为外延(粗放)型增长;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我们称之为内含(集约)型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经济增长的模型:一:哈多模型:它以下列假设为前提: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3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不变,即规模报酬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优点:简洁性缺点:这个模型不具备自身调节的能力,一量出现不均衡,就只能任其发展下去二:索洛模型:总量生产函数、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结论:人均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劳动倍增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罗斯托主认为一个国家要顺利实现经济起飞,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人类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成熟、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

波特的竞争发展理论:四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衰落阶段或财富推动阶段。

刘易斯指出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由原来的储蓄和投资占不到国民收入的4%~5%的社会变为一个自愿储蓄增加到国民收入12%~15%以的经济的过程如何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利用汇率进行换算,进而就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部分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某一特定要素投入量之比资本(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什么是资本形成?它的过程?资本形成是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1.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经济增长理论探讨什么因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例如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效率等。

主要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

2.西方经济发展历史: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包括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经济崛起等,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3.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有许多经济学理论,例如罗斯托学派的现代化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比较等。

这些理论为了解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提供了依据。

4.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涉及到教育、培训等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5.贫困与不平等:发展经济学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实施扶贫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供社会保障等措施可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6.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了解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帮助解决农民问题、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7.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发展经济学研究如何推动工业化过程,以及怎样加强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8.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金融发展可以促进资金的配置和创新,提供融资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9.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对于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影响。

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全球产业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10.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经济发展需要兼顾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发展经济学研究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发展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增长、贫困与不平等、农业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金融发展、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重点整理: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2.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其后进行了一些修正。

由三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准,人类发展指数只是用来度量相对的人类发展水平,而不是绝对的人类发展水平。

3.库兹涅茨假说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贫穷),收入分配较为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后期阶段(富裕),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

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答: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均GDP不到发达国家的1/10,且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全,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低,贫富差距大。

科技不够发达,例如,苹果,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而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其专利权可以什么也不做就从中国工人累死累活生产得到的利润中拿走大约70%到80%,而工人的工资在扣除其他零零碎碎的费用只剩下皮毛。

中国现在的经济大多是这样,帮人生产,缺少智力成果。

而且发达国家人民工资高,蓝领(技术人员)工资不必白领低,有一些留学生宁愿在发达国家洗碗也不愿回国。

建国初期: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使因五年计划取得初步发展的经济成果遭到严重败坏,未按照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并且破坏了自然环境,阻碍了可持续发展,例:黄河水位上涨,沿岸居民受到侵害,造成经济损失。

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发展。

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小康社会。

但现在是总体小康(即低水平,差距大,发展不全面),东西,城乡差距大。

贫困本质;中国贫困的本质是实行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大量的财富和改革的成果被少数人窃取,其他人再分配其他的部分,因此,只进行再分配是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的,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生产力属性资本两大属性生产关系属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具有内在的否定性,这种内在否定性通过生产方式内部的两个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辩证法表现出来。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归纳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归纳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归纳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投资、劳动力率、科技进步等方式实现。

2.发展: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社会和人类发展指标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和提高。

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综合概念。

3.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选择实现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发展模式包括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技术创新驱动型发展等。

4.结构转型:结构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过程。

结构转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基础。

6.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提高社会公平和满足下一代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经济学的重要议题。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是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等。

8.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贸易可以带来资本、技术、市场和劳动力的流动。

9.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指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产业和就业机会,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10.贫困陷阱:贫困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为贫困和落后而无法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恶性循环。

贫困陷阱可以通过改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来打破。

以上是一些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的归纳,每个概念都对于理解发展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将有助于制定和实施发展政策,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1.发展经济学: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研究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叫发展经济学。

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2.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3.经济发展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4.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output)的增长4.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文明程度低,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

5.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生产率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比城乡发展失衡,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状况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市场不发育与市场体系极不健全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6.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区别:区别: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广;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

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如果出现有经济发展而无经济增长的现象,那一定是个别的、短暂的、反常的现象,而决不是一般的、长期的、正常的现象。

7.贫困恶性循环8.“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大推进”理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9资本形成的来源:形成资本来源的一般公式I=S+(M-X) 资本形成最初来源于生产剩余即储蓄,再由储蓄转化为投资,最后才转变成物质资本一国的投资能力(即资本形成的能力)决定于国内储蓄水平加上国外的净资本流入量(进口大于出口是一国取得国外资本的唯一方式)10.资本形成的3个阶段:储蓄,把产出的一部分节省下来,不用于消费;储蓄集中,金融机构通过使零星的储蓄汇集起来;投资,将资金贷给厂商购置机器设备、建设厂房、基础设施等,以增加资本存量11.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12.劳动力的闲置就是失业,有自愿闲置和非自愿闲置之分。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1.初级贫困:家庭收入不足以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必需。

2.次级贫困:家庭贫困本可以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必需,但由于一部分收入被额外的话费掉了而没有达到。

3.绝对贫困:缺乏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资源。

4.相对贫困:缺乏为了参与社会广泛认同的活动和享受社会公认的普通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资源。

5.功能分配:产出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即不同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等各自按其对生产的贡献所得的报酬。

6.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得到的收入。

7.相对收入原则:如果一个国家所有人的收入或财产一夜之间翻了一番,我们认为分配的不均程度没有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分配不均程度与收入水平无关,只有收入份额才有意义。

8.累退原则:若甲的收入或财产不高于乙,从甲到乙的收入或财产转移称为累退原则。

累退转移使分配状况恶化。

如果一种分配状况能够由另一种分配状况通过累退转移得到,则前者比后者更不均等。

9.传统部门:以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农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土地和劳动作为主要投入。

10.现代部门:以现代化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资本和劳动作为主要投入。

11.生存工资: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工资又被称为生存工资。

12.生存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又被称为生存部门。

13.进口替代: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

14.出口促进:15.外援:发展援助,以减少贫困和促进发展为目的,通过货币或实物形式进行的从较发达国家向较不发达国家的资源转移,包括捐赠和优惠贷款两种方式。

16.外债:是指在任何特定的时间,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负债。

17.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以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18.自然资本: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19.正规制度: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以正式形加以确定的行为规则,包括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正式合同等,以及根据法律而实施制度的的机构,如企业。

发展经济学 终极重点!

发展经济学 终极重点!

发展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临界最小努力:通过大规模投资,使投资水平或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

进入这一阶段后,降低收入的力量小于提高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的增长不会被人口增长的负作用所抵消,从而形成一个“临界最小努力”,推动经济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实现长期、稳定地经济增长。

2,通货膨胀税:纸币实际价值下降,减少的部分价值,以增发的纸币集中到国库。

3,金融抑制:是指整个经济中非货币经济比重很大,金融关联比率小,货币数量、利率等货币机制和法定准备率、信贷等货币政策的作用很小,导致金融体系实际增长停顿甚至收缩、金融中介活动的职能难以扩大、资金利用率低、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也称之为“金融浅化”。

4,金融深化: 是指针对金融抑制,加快金融资产积累速度,提高金融关联比率,增加货币经济比重,以充分发挥利率等货币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5,劳动不得其用: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加在一起统称为劳动不得其用。

6,智力外流:指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学成后,不能为本国或本民族所用而为他国提供服务的一种智力流失行为。

7,教育深化:现代部门就倾向于雇佣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去做原来由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所作的工作。

8,余额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投入增长率,这两者之间的差额被称为余值增长率。

9,中间技术:是介于先进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一种技术。

10,适用技术:发展国家应根据最小成本或最大收益的经济原则,考虑本国的生产要素状况、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最切合本国国情的技术,充分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

1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弱可持续发展:是指把发展置于首位,为了发展可以适当降低生态环境要求,减轻它们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

13,,生态持续性: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1.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其中最著名的是新古典增长
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新技术进步理论。

这些理论探讨资本积累、劳动力
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发展经济学模型:
3.发展政策和策略:
4.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
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经
济学研究这些领域的理论和政策,包括对外援助、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
让等问题。

5.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研究农村发展、城
市化和城市贫困、社会保障等问题。

此外,发展经济学也研究了环境和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

6.发展经济学的历史: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上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践中,发展经济学家还需要运用各种统计和计量技术来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实
地调研来获取经济数据和情报。

通过这些研究,发展经济学为制定经济政
策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

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特性发展经济学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发展为富足,由落后发展为先进的一门经济科学.1.研究对象:(1)有关发展中国家特点的描述.(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过程,(3)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发展要素剖析.(4)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政策研究.2.主要特性:(1)发展经济学着重于长期研究。

西方经济学偏重于短期和中期的经济问题,对人口和技术进步等都作为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而发展经济学则研究长期问题,人口和技术是其研究的重点.(2)发展经济学强调发展中经济的特点。

在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时总是结合发展中经济这一特定条件加以取舍.发展经济学注重发展中国家的个案研究,其一般原理虽然可以普遍运用于各发展中国家,但更强调各国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阐述.(3)发展经济学注重非经济因素。

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分析各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变革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二、发展的含义(如何正确认识什么是发展?)(1)发展本质是人的发展,即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全面改善。

(2)不管发展如何定义,发展的意义如何解释,经济增长都是必要的。

(3)发展首先应该是经济发展,只有在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只有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后,才谈得上其他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来衡量发展?(一)国民生产总值1.优点2. 缺陷(1)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福利的情况.(2)由于统计技术上的困难,地下经济无法计算在内.(3)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都市化和人口增长所付出的社会代价.(4)进行国际比较时汇率不能反映国家间的真实收入差别.(5)难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貌,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的动态内容.(二)物质生活质量指数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用人们在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数都用百分制表示每个国家的成绩。

发展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

发展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

发展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第一章1、现代经济增长是指从18世纪末开始,以工业革命为起点,以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为范围的一个特殊的时代。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于人口增长迅速增加;(2)生产率快速增长;(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范围有限。

2、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1. 低下的生活水平2. 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 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 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5. 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 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3、衡量发展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系列指标4、千年发展目标首先,根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其次,普及初等教育。

第三,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

第四,降低儿童死亡率。

第五,改善母亲健康。

第六,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

第七,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八,建立全球性的发展伙伴关系。

第三章1、什么是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用两个指标衡量:部分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2.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中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非经济因素,另外一些则兼有二者的性质。

在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

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结构变迁涵盖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

3、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

不同的增长方式反映着不同的增长源泉以及由增长源泉所制约的增长结果。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国际国内贫富差距巨大,短期内不会大幅度减少。

发展中国家定义:①车维汉:原先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②刘易斯: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③世界银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划分标准逐年变动④谭崇台:[1]低下生活水平[2]低下生产率[3]高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比[4]较严重劳动力不得其用[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6]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研究对象:①广义: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及一般规律②狭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战略、政策和实践。

学科发展意义:①内在需求②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诉求③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④出于对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考虑⑤不发达的永久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并不是改善大众生活水平的充分条件经济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描述国家内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各种定义:①熊皮特:对现存劳力、土地、资本服务实现新的组合创新②古雷特:生存、自尊、自由③阿码蒂亚·森:基本需求改善,扩大人民权利和能力发展必要条件:生产要素组合变化发展目标:①经济增长和收入得到理性的公平分配②经济结构的改变发展道路:初级产品→发展初期→制造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库滋涅茨共同发展模式: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罗斯托增长阶段论:传统阶段→过渡阶段→起飞阶段(工业化过程)→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费雪—克拉克的部门学说:①进入工业社会是摆脱贫困循环的重要途径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结构的改变也可以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扩)工业化与增长:①卡尔多增长规律:资源转至工业活动时,增长加快且生活水平提高②农业部门的需求决定早期的工业增长速度③出口和规模经济推动后期的工业增长速度产出结构的多样化:人均收入达到相对高的水平后,产业机构再次出现专业化硬着陆:经济急剧衰退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标准后增长急剧放缓中国目前的危机:内需+外需的不足标准:生活水平、人均收入及发展人均收入(GDP)计量中的问题:①收集数据②未记录的交易→影子经济③GDP的模糊意义→无环境估算④生活需求⑤国与国间数据比较衡量社会福利: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①婴儿死亡率②预期寿命③基本识字率2)人类发展指数:健康、只是、人均收入3)人类基本需求发4)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综合指标体系5)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人类贫困指数:①预期不会活到40岁的人口所占比例②成人识字率③剥夺指数目前无法找到可被共同接受的指数来表述人类发展的构成.衡量不平等:1)收入分配:①库滋涅茨曲线:早期不平等→后期平等②收入不平等的表示:洛伦茨曲线→越弯曲越不平等③基尼系数:高收入国家系数小,低收入国家中情况不统一绝对平困的定义:由于生活条件阻止了一个人生而具有的潜力的实现贫困的计量:①人类发展指数②消费贫困线③实践中绝对贫困计量的两个标准古典观点:①亚当·斯密:资源+能力=财富②大卫·李嘉图:边际利益递减③托马斯·马尔萨斯:长期增长的前景很悲观④卡尔·马克思:资本主义的周期性萧条导致政治危机增长模型:①哈罗德·多马模型[1]社会只产一种产品[2]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3]生产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4]规模报酬不变[5]不考虑技术进步[6]不存在折旧问题[7]劳动力增长率固定为n[8]认为经济增长稳定的条件→合意增长率=实际增长率=自然增长率②索罗模型[1]资本-劳动比率也是一个变化的量[2]索罗余值等③内生技术变革和新增长理论[1]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增或不变[2]经济增长率可以持续的增长时期:①40—60年代:结构主义时期②70—80年代末:新古典主义时期③80—现在: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早期:强调资本形成的绝对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及80年代后: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20世纪50年代:二元经济(现代和传统)两个部门20世纪670年代:依存理论工业化模型:1)面对的现实因素:补充性、不可分割性、市场不完善、基础建设和储蓄↑评价↑:忽略对外贸易作用、不一定非要巨额投资、政府政策无效论均衡增长:类似于大推进的观点①区别:强调私人投资、同时考虑农业非均衡增长给战略部门或主要部门一个推理从而创造联系以促进新工业产生资本:1)资本积累:①物质资本②基础设施③人力资本、社会资本2)资本生产率→技术进步3)概念:①狭义:机器、工具设备等②广义:人的技能、教育、健康等③金融意义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①不单纯取决于投资②资本可以引进新技术③资本的利用收到一国的限制④被看作是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的一条出路基础设施投资:①对国家的发展计划贡献②提高私人部门生产率③对农民更友好④更容易获得公共服务政府决策考虑:①社会目标②吸收能力限制的瓶颈或缺陷③最佳投资时点项目分配资本的标准:①吸引投资的能力②创造的就业或出口③利用特定技术的能力④带来的总产出或人均产出项目的评估:成本收益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储蓄:①国内储蓄[1]个人或家庭的储蓄[2]企业以利润形式积累的储蓄[3]税收或借款积累的储蓄②国外储蓄养老金的涌现:成为储蓄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化国家的大型金融基础设施:①银行[1]桥梁作用[2]管理储蓄和风险[3]脆弱的体系②保险公司③投资银行金融抑制:经济政策或其结果导致市场利率被压得过低①原因:[1]对金融活动的限制[2]通货膨胀[3]负的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改革:①含义:肖→解除对于实际利率的限制②表现:[1]货币流通的交易比例增加[2]金融中介机构不断发展[3]各种类型金融资产发展[4]金融深化是发展的指示器③测度标准:[1]利率、汇率的弹性域水平面[2]资产的存量与流量[3]体系的规模和结构[4]市场的运作和功能④政策主张:[1]允许市场决定利率[2]尽可能少地对贷款进行直接分配[3]降低存款准备金以降低市场利率[4]减少对金融交易的征税[5]核心:自由化机构和市场⑤经验教训[1]高利率不一定调动储蓄[2]银行不是简单储蓄受托人[3]忽视了高实际利率对经济的成本和需求水平产生的负面影响[4]利率可以达到市场均衡水平不一定可以使资源配置更有效⑥前提条件:完善的监管体制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旧观点:马尔萨斯困境(人口陷阱)①人口过量带来战争和饥饿②收入提高带来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均收入回到原来水平新问题:①人口转折:出生率和死亡率同高→出生率超过→恢复②技术可以使一国避开人口陷阱③政府在降低人口增长中的作用人口问题:AIDS、妇女失踪、饥饿人口流动和城市化:①城市化总趋势:[1]中高收入国家→大大超过支持性基础设施的建造[2]低收入国家→农村内部及城市内部②流动的动力:[1]推力→农村地区条件恶化;动力→城市地区的完善条件[2]传统与现代部门现实收入的差别[3]消费结构的变化③城市化后果:[1]失业[2]地区条件恶劣④解决办法:[1]额外投资和完善的机制[2]整修农村经济中心人力资本:①概念:[1]人口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2]人力资本形成→教育、保健[3]特点→连续性、动态性、受益者与投资者不完全一致、政府提供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①卢卡斯模型健康和健康护理:①原因:[1]环境因素、妇女问题和健康问题、AIDS②改善方法: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教育投资:私人收益、社会收益(生产率、税基等)教育成本:个人成本及社会成本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与对策:①需求导向型义务教育②教育渠道拓展③教育私有化④女性的去贫困化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①超收益②政治压抑③对国外教育资源文化的需要正面效应: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减轻发展中国家的问题:①空气污染和水污染②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压力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影响:①疾病→降低健康→降低工作能力和受教育的能力→劳动力素质下降②治疗疾病→支付大量的医疗费用→资金短缺和债务压力→生产活动③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土地的产出量和人口承载能力④资源枯竭的危险→出口减少经济收入不断减少⑤政府财力和精力的分心→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环境与发展:1)环境账户和国民账户①国内生产总值重新计算:—矿产资源耗尽的费用—有生产性活动造成的土地、水和空气质量下降所带来的环境成本2)环境和经济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3)资源定价:评估和衡量通过市场交易来体现的成本和收益市场失灵的原因:①环境资源等公共资源难以确定产权②市场交易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能力不对称③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不完善解决外部性的方法:市场和政府①市场方面→外部性内部化②政府方面→对私人活动的规制、公共物品的管理和控制全球环境和多边行动。

延边大学2024级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延边大学2024级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延边大学2024级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延边大学2024级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一、文章概述本文旨在为延边大学2024级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提供《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的重点。

文章将按照课程内容的结构,详细介绍每一部分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二、课程主题解析1、发展经济学概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目标。

这一部分将探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以及发展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地位。

2、经济发展理论:我们将学习关于经济发展的各种理论,包括传统经济理论和演化经济理论。

请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我们将探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如贫困、不平等、失业、基础设施不足、环境问题等。

请注意,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4、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将学习各种经济发展战略,包括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结构调整战略、市场化战略等。

请关注各种战略的优缺点以及实施条件。

5、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这部分将探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全球化机遇实现经济发展。

请关注全球化的利弊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角色。

6、可持续发展:最后,我们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实现途径。

请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期末复习重点1、熟练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尤其是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理论。

2、深入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3、理解并掌握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的原理、实施条件和优缺点。

4、分析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全球化机遇实现经济发展。

5、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实现途径,并能够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

四、总结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制定出更为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本文档旨在整理发展经济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该学
科的重要内容。

1.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其重点包括
经济增长、贫困与不平等、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社会经济转型等。

2. 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在一
定时期内的增加,而发展则包含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因素。

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发展,但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

3. 贫困与不平等
贫困和不平等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贫困指的是人们
没有足够的收入或资源来满足基本需求,而不平等则是指社会资源
在个体、群体或地区之间的分配不均。

4.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的教育、技能、健康和其他能力,对经济发
展和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投资于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提高劳动生
产力和经济竞争力。

5.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通过创新和采用新
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6. 社会经济转型
社会经济转型是指国家或地区从一种经济结构和模式转变为另
一种的过程。

社会经济转型可能涉及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社会
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变化。

总结:
发展经济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学科,包括了经济增长与发展、
贫困与不平等、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转型等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机制和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投资的影响:在人均收入既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越不平等,能够跨过银行信贷市场的初始财富门槛的阶层的人数越少,社会的总投资规模也就越小,经济增长越慢。反之,如果收入分配较为平等,中产阶级规模较大跨过投资门槛的人就会较多,投资就会更活跃,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所以,对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而言,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措施,不但有利于增加储蓄,而且对投资、经济增长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8、收入分配的两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收入分配有两种类型:功能性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传统指之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直接的分配。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参与的经济活动。个人收入分配是由功能性新收入分配演变而来的,功能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决定着个人收入分配
洛伦茨准则:如果一条洛伦茨曲线的每一点均落在另一条洛伦茨曲线的右侧,那么前者比后者的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
假设曲线L(X)上的每一点都落在曲线L(Y)的右侧,根据洛伦茨准则,前者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高于后者。但可以发现,通过一个收入转移,L(X)曲线可以由L(Y)曲线得到,而这种收入转移是累退性转移。根据达尔顿准则,如果一种收入分配状态是由另一种收入分配状态经过一系列的累退性转移得到的,那么前者的不平等程度一定要比后者高。以上分析表明,洛伦茨准则与达尔顿准则是完全一致的。(P68页第三段)
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投资过程也叫资本形成过程,投资结果即为资本形成。 高储蓄率为资本形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但是否会形成资本,这主要是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是否通畅,而这个转化机制又决定于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完善程度,经济金融体制等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的条件下,产品市场总是均衡的,那时就有储蓄等于投资。资本形成的来源: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判断3.单项选择4.简答题5.论述题一、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及性质(一)定义: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研究方法:在借鉴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进行特殊研究。

研究目标: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外延(性质):多学科交叉型学科总结: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门所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容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学。

(二)性质:发展经济学从大一统的宏大经济理论式中走出,分化出若干个专业化的关于发展问题的子分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跨经济分析与非经济分析的边缘性的综合学科。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及历史差距(一)现实差距:1、收入水平、生产力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同,而且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结构2、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3、人口聚集效应发展中国家普遍为负(二)历史差距 1.资源禀赋差距——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2.相对的人均收入和GDP水平 3.气候差异 4.人口规模,分布,增长 5.国家移民的历史作用 6.国际贸易引擎作用的限制7.基础科学研究及发展能力弱8政治和社会制度稳定性和灵活性9国经济效率三、50、60年代和70、8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理论特征(了解)(一)1、50、6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瑟~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R.纳斯克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W.W.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以R.普雷维什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2、理论特征:(1)反对单一的新古典主义传统,倡导双元经济并存,即经济学至少可以划分为发达国家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学(2)注重结构主义分析,主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3)强调向发展战略,主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4)试图建立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适用的宏大发展理论体系(二)1、70、8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美国的T.舒尔茨、G.哈伯勒、A.C.哈伯格、G.M.迈耶、缅甸的明特2、理论特征:(1)主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2)反对国家的干预,主自由竞争、自由放任(3)主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三)1、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培刚、科斯2、理论特征:(1)把发展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中小型发展中国家是的研究。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第一章1.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1)低下的生活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

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

最后,大范围的贫困。

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

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

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中份额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要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简答题:1简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1)人口和人均GDP加速增长;(2)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在不断下降中。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4)伴随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快速变化。

(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

为了获取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以及推销工业品的有利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家向世界其他地区不断扩张。

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现代科技,尤其是运输和通讯手段向世界各地扩张。

(6)现代经济增长的有限扩散。

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范围内,这部分人口享有全球收入的75%。

2简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创新”概念首先由熊彼特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创新――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

创新的概念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

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验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

(3)开辟一个新市场。

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

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存在过,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

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

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

除利润动机外,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机是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首创欲,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

熊彼特将创新与发明两个概念区分开。

他认为,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而创新是指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

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才成为“创新”。

因此,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发明”是一个技术概念。

3简述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关系。

教育深化: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过度投资引发教育供给超过需求出现种种不平衡,造成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雇员从事以前由低学历雇员从事的工作。

知识失业:受过较多教育的人挤在现代部门寻找工作,而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结果一部分受过教育的人沦为失业者。

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的一个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不切合实际需要的扩张。

在教育发展初期,失业者主要是文盲,为了免遭失业的危险,人们把子女送去上小学,于是,小学教育扩大。

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上升。

为了防止失业,小学毕业生不得不进入中学,于是中学教育扩大。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也要继续扩大,一方面使找不到工作的文盲接受初等教育,另一方面为进入中学准备升学的阶梯。

到了中学毕业生也难以找到工作时,他们要求升入大学,于是大学教育扩大。

与此同时,中学也自然要继续扩大。

总之,在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扩大大学教育,也不得不扩大中、小学教育。

就业状况的每一次恶化,都要求把各级教育作一次扩大。

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种似乎难以置信的情况:某一级教育作为一个终点变得对该级毕业生就业越不利的时候,上一级和这一级教育就越迅速发展,对政府扩大教育投资的压力就越大。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知识失业,但反过来,知识失业又助长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相互作用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配置不当,教育投资效率低下。

4简评“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是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状态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状态转变的过程。

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个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这一时期,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应该指出,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下降是与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死亡率下降相对缓慢。

第三个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这一时期,由于生育成本高,生育观改变等原因,出生率下降,以致人口增长率下降。

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过程,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的三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

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第三阶段:20年代60年代后。

第二阶段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上没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依然很低,但是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费用的降低和国际援助的支持,使许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控制,甚至灭绝,从而导致了死亡率的急剧下降,造成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但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下降几乎完全是医药卫生与健康保障事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二阶段出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死亡率大幅下降的同时,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落后的经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的第三个阶段分为A、B两大类型。

A类国家和地区中,现代化控制死亡的方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在一起,使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

但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属于B类,外部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止,而普遍的贫困和低下的生活水平,使高出生率持久存在,导致人口增长率停留在较高的水平上。

人口转变模型从现象上描述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发展的趋势变化,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不断提高主要是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生率居高不下造成的。

然而这一模型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为什么居高不下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简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在其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关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两个公理:(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两个级数:(1)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2)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由于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为了维持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的平衡,又提出三个命题。

三个命题:(1)人口增长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定会增长除非受到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占优势的人口增长,为贫穷和罪恶所抑制,致使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同步;(这些抑制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这三个命题后来被分别概括为:限制原理、增殖原理、均衡原理,合称为人口原理。

两种抑制:一是积极的抑制,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灾荒和战争等手段去阻碍人口的增加。

二是预防的抑制,指通过禁欲、晚婚、不生育等预防人口增加,又称为道德节制。

结论:长期内人均收入将保持在仅能维持生存的水平上。

评价:(1)低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

(2)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具有时代局限性,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必定增加,没有现实支撑。

(4)积极意义,人口增长应和物质资料增长保持比例。

·简述刘易斯模型中“工业部门扩张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

前提: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生存工资(subsistencewage)=平均收入;在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得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工业工资略高于生存工资且固定不变:工资水平保持不变;略高于平均水平。

OA农业部门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实际收入,OW表示工业部门实际工资,WSS’是工业部门劳动供给曲线,D1K1,D2K2,D3K3表示不同资本量投资水平下工业部门劳动需求曲线,在OW工资下,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具有完全弹性。

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水平的直线WS,假定工业部门在初始阶段资本量为K1,当资本投资量固定在K1而逐渐增加劳动投入的时候,按照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降低,如D1K1所示,这条曲线也是工业部门劳动需求曲线,工业部门雇佣劳动力的数量由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的曲线焦点决定。

资本量为K1时,雇佣劳动数量OL1,工业部门总产出相当于OD1FL1部分,付出的总工资量OWFL1部分,剩余产出即利润D1WF部分。

假设资本家将全部利润用于投资,则资本总量由K1增加到K2。

重复这一过程,就使工业部门资本量持续增加,雇佣劳动力数量随之增加,利润额不断扩大,工业生产规模扩张。

·简述早期发展经济学的资本形成作用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只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两者比率固定;(3)规模收益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产出比不变;(5)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折旧,所有的投资都形成新增资本即I=ΔK。

基本公式:g=s/v g表示经济增长率,s表示储蓄率,v表示资本-产出比(1)经济增长唯一地决定于储蓄率也即资本积累率。

(2)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

(二)“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理论依据:(1)基础设施供给方面的不可分(2)需求方面的不可分性(3)储蓄的不可分政策主张(1)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大推进(big push)”即同时对消费品工业、资本品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进行大规模按比例投资。

克服供给方面的不可分性,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增强产品销售市场的互补(3)政府干预,筹集资金(三)“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结论:(1) 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论证了贫困的原因(2)人均收入低下的根源又在于资本匮乏2、政策建议----平衡增长战略(1)全面投资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业和农业)克服发展中国家市场狭小造成的投资引诱不足问题可获得外部经济效益(2)大幅度提高储蓄率,大规模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3)强调政府干预来筹集有限资本(四)经济增长阶段论:1、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

以农业为主(主导部门),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人均收入低,仅够维持生存。

(2)“起飞”准备阶段-食品、烟草等工业(3)起飞阶段(take-off)--纺织工业(4)成熟阶段--重化工业(5)大众高消费阶段--汽车工业(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2、起飞阶段(1)起飞——指在工业化初期较短时期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