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

'摘\xa0 要:大宁河古栈道遗址,按其主要功能,可以宁厂古镇后溪河口作为分界,划为北上段和南下段。经实地考察并结合有关历史考古资料分析可知,北上段古栈道主要是运盐通道,而南下段则是供架设枧竹管道输送宝源山麓天然盐泉至巫山大昌坝及巫山城郊等处煮盐的输卤栈道。从对栈道南北两段石孔的实际测量及相关比较,可进一步了解古人凿孔架设不同功用栈道的工艺差异。

关键词:栈道遗址\xa0 北上段\xa0 南下段\xa0 枧竹管道\xa0 输卤

\xa0

宁河即大宁河,古称盐水、巫溪水、昌江,自宋代置大宁监后始称大宁河,系长江三峡流域北岸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巫溪县境内的高楼乡新田坝与和平乡大、小龙洞两个地方,前者为龙潭河,后者为汤家坝河。两河皆自西向东,顺山势流至中梁乡龙头嘴,汇合后称西溪河,再东流至两河口,与东溪河汇合后始称大宁河。东溪河,位于巫溪县白鹿区境内,发源于高竹乡龙竹坝李子垭口东侧,沿猫儿背山脉北麓东流至徐家坝转而南下,穿七蟒峡、荆竹峡至两河口与西溪河汇合,全长59.9公里。

东、西二溪汇合后之大宁河,转而南流,经县城出庙峡,进入巫山县境内,过水口、大昌,穿滴翠峡、巴雾峡、龙门峡后汇入长江。从源头至河口,大宁河全长202公里,流域面积4180.87平方公里。其中,巫溪县境内主河道长29.5公里,天然落差54米,平均比降1.83‰,多年平均流量每秒65.24立方米。巫山县境内主河道长54.9公里,天然落差90.7米,平均比降1.6‰,多年平均流量每秒98.4立方米。

在大宁河沿岸的峭崖绝壁上,凿有古栈道的方形石孔,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据《巫溪县志》载:“南下段从宁厂起,沿大宁河右岸南下,至巫山龙门峡口,全程旧称270里,岩壁上现存架木石孔6800余个。”[[1]]另据《巫山县志》载:“自龙门峡起沿大宁河西岸绝壁北上,均匀排列石方孔,一般距水面20米左右……至大宁盐厂共有6888个。”[[2]]最难得的是,巫山县原旅游局长龚源鼎先生,曾于2000年4月20日,亲自带领几个年轻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孔一孔地数,一段一段地查,获得了“从龙门峡口至涂家坝50公里长的小三峡,共有栈道孔4288个,占大宁河古栈道孔6888个的62.3%”[[3]]的准确数字。巫山境内的河道约占大宁河主河道全长的三分之二,所以,上面的三组数字是基本吻合的,如果再把北上段的石孔数字加上,石孔总数当在10000个以上。至于栈道建于何时、是何功能,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它与宁厂镇的盐业有关,然皆语焉不详,致使不少人仍心存怀疑。本文将从实地考察结果、并结合有关输卤工艺及历史、考古资料等方面着手,剖析它与巫溪、巫山盐业的关系,为进一步揭开这个千年谜底作一些新的探索。

首先从古栈道的起点说起。考察发现,古栈道的起点就在千年盐业古镇——宁厂镇(旧时称大宁场)。宁厂古镇位于巫溪县城北15公里处的大宁河支流后溪河下游,距大宁河不到两公里,白鹿盐井就在北岸的宝源山麓。而这里所说的“白鹿盐井”,其实乃是指始于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年—994年)大宁监官雷说所建之“龙池”,涌流不绝的天然盐泉即由山麓岩洞流入龙池之中。龙池高于河面7米左右,而古栈道起点第一孔就在“白鹿盐井”附近。现因井前修建了公路,挡土堡坎遮住了井前原有地貌,改变了部份地貌特征,尽管这样,现在见到的距“白鹿盐井”最近的石孔,也只有60米左右(见图一)。我们且将它视为起点第一孔。从照片上看,第一孔的下游方,有上下左右一大片石孔,很显然,这是分送卤水的地方,在此将卤水分送至厂区及厂外各地,这说明古栈道的起点确实在大宁盐场。既然起点在大宁盐场,就证明古栈道与宁场的盐业直接有关。说它有关,主要是指与运盐和引卤有关。

纵观栈道全程,它以大宁盐场为源头,从宁厂古镇起,至后溪河口转而进大宁河后,分别沿大宁河南下、北上,分成南北两段。细考之,南北两段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南下段由宁厂镇至巫山县的龙门峡口,栈道石孔位置的水平和间距排列十分整齐,石孔的形状和大小

也非常统一,而北上段则大不一样。北上段从宁厂古镇沿大宁河北上,转西溪河及主要支流东溪河而西进,至湖北竹溪县羊角洞、陕西镇平县大河乡母猪洞和小榆河、重庆城口县东安乡亢河一带,栈道连接山路,纵横交错,不下千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栈道网。与南下段不同的是,栈道石孔的排列有高有低、孔距或远或近、孔径若大若小、孔眼亦浅亦深,与南下段石孔的整齐划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我们在考察古栈道遗址现场时,发现古栈道遗址在两河口处(即西溪河与东溪河的交汇处)即一分为二。于是,我们先走东溪河。

在东溪河荆竹峡中一处叫风大笼的地方,在其西岸的陡崖上,有上下三排各自独立的栈道孔(见图二),上排离河面高约40多米,中排距上排约30米,距下排10多米。下排位于离河面仅1米左右高的位置上,经实际测量,其孔径大的有23厘米,小的仅16厘米,中等的在20厘米左右;孔距长的有两米多,短的不足50厘米,最短处只有20-30厘米。对于这种极不寻常的排列及如此大的悬殊,初觉蹊跷,后经多方考证才发现,原来这里是分岔处,即栈道至此一分为三:上排西进,因该段河沟不长,故石孔位置较高,以便于上山连接西去的山路;下排就地下到河边,然后涉水过河,连接河东各条山路,直至湖北竹溪县和竹山县的部分地区;中排则顺东溪河西岸继续北上,至白鹿一带与湖北竹溪县羊角洞山路连接,又沿河道在白鹿折而向西,进至陕西边境与镇平县的母猪洞和小渝河山路相连。

从两河口再沿西溪河南岸西进,古栈道遗址,时断时续,一直连接起通往城口县的东安乡、亢河一带的山路。在两河口顺西溪河西进约7公里,有个叫老龙皮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古栈道遗址显得格外别致而奇特:栈道石孔的主干线在离水面约60多米的绝壁上,从主干线到河面,有一道呈之字形的栈道石孔沿壁而下,直至河面(见图三),原来这里是连接渡口的岔道。从岔道下至渡口,渡河后即可与北岸山路相连。

由上述考察可知,北上段两河栈道与各条山路实际上连成了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山地交通格局。这样,就可将宁场古镇所产食盐以及其他日用生活所需物资运到后溪河以北、大宁河上游各地及周边各省、县销区,又可从这些地区贩运回当地所产物资。正如清嘉庆年间严如煜所云:“山民饘粥之外,盐、布、零星杂用,不能不借资商贾。”[[4]]可见,北上段铺架于绝壁上的古栈道,对于连通各条山路,扩大宁厂古镇的盐业运销、增进与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流和

交往、促进当地经济

,均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这种状况足以证明,北上段的栈道主要是为贩运食盐等物资的通道。

当然,栈道既能运盐,就必能行人,亦能过兵,但军事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临时性,军队行动时,在行进路线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可走的路线较多,只有在被敌人逼得无路可走或为隐蔽接敌、出奇制胜,以及在防守期间预留退路时,才会在悬崖绝壁上抢修临时通道,但不需要也不可能修建这种长距离的栈道。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认为,宁河北上段栈道并非为满足军事需要而修建,相反,对于食盐贩运业而言,则显得格外重要,当初建造它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解决运盐等问题,就它的主要功能而言,乃是运盐通道,其它皆为附属功能。由此可以认定,北上段直接与运盐有关。

而南下段则与引卤直接相关。下面将重点探索南下段栈道与引卤的关系。

先从南下段栈道孔排列的状况看,石孔的位置是在一条直线上,犹如用水平仪测量过的一般(见图四)。但从全程考察,它是按一定的坡度在逐渐下降。从现场了解到的数据得知,宁厂古镇栈道石孔起点位置的海拔高度在237 米左右,末端的龙门峡口处,石孔位置的海拔高度只有140 米左右,全程80 公里(旧称270 里),自然落差97 米,降幅为1.21‰,所以,在小范围内看,几乎是水平的,且中途没有高低起伏,这正是古时引卤之必须。

现在称引卤为输卤,输卤的主要设备自然少不了管道,旧时的输卤管道与现在的输卤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