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肴之战的归类
崤之战知识点总结

崤之战知识点总结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93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
本文将对崤之战的背景、战争经过和影响进行详细总结。
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裂最严重的一个时期之一,各个诸侯国争夺霸权。
秦国和齐国都是当时实力强大的国家,两国之间存在着长期的领土争夺和势力扩张。
在崤之战之前,秦国已经先后征服了韩国、赵国和魏国等周边国家,势力急剧扩张,而齐国还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强大的国家。
双方实力的悬殊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战争经过:崤之战发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周边地区。
秦国的主要指挥官是白起,齐国的主要指挥官是田单。
双方在崤山地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崤之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军攻势猛烈,秦军利用优势兵力快速推进,占领了齐军的大片领土。
第二阶段是齐国反击,田单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战术,在山林地带进行游击战,使秦军陷入被动。
第三阶段是秦国最后的反攻,白起利用秦军的精锐部队,突破了齐国的防线,最终将其击败。
崤之战是一场血腥而残酷的战役,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最后,秦军凭借更强大的实力和白起的出色指挥,取得了胜利,齐军大败。
影响:崤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崤之战标志着齐国在政治上的衰落。
齐国在战国时期一度是中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崤之战后,齐国失去了对秦国的抵抗能力,逐渐沦为秦国的附庸。
其次,崤之战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秦国利用胜利后获得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征服了其他的诸侯国,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统一,建立起了全国性的中央集权政权。
最后,崤之战也对秦国自身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国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军事优势,白起的指挥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这为秦始皇将白起任命为将军奠定了基础,白起成为了秦国统一中国过程中的重要将领之一综上所述,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对战国时期和秦国统一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也塑造了白起的英雄形象。
(完整word版)高三语文下册《秦晋肴之战》知识点

高三语文下册《秦晋殽之战》知识点高三语文下册《秦晋殽之战》知识点【原文欣赏】《秦晋殽之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秦晋崤之战

战争背景:
❖ 秦、晋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是颇为特殊的。 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又用“联姻”的形 式来巩固这个联盟。
❖ 在外流亡了19年的晋文公得以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 争夺君位。
❖ 晋文公因为强调不忘秦国的恩惠,跟秦国的关系处 理得相当好。但随着他打败南方的强楚,晋国一跃 而成为中原霸主,秦晋双方争夺中原霸权的矛盾就 逐步激化起来。
内容总结
本篇记叙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 原霸权的战争,作者以蹇叔论战为纲,以秦 军东征的始末为线索,解释了战争胜负的因 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方可百 战不殆。
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以蹇叔论战为纲,通过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 高犒师、皇武子辞客、先轸论战等情节,来一一印证 蹇叔的预言。至于战争的具体经过则不是叙述的重点, 所以一笔带过。这种对战争题材的处理手法对后世的 历史散文有很大的影响,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 写法。
❖ 不着重写交战情景。
蹇叔阻战
❖ 观点:劳师以袭远,未所闻也。 ❖ 理由:
对秦: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对郑:远主备之,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对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一谏:直谏 二谏:哭师 三谏:预言
人物形象:蹇叔——忠君爱国,老谋深算
秦王——刚愎自用,利令智昏
王孙满观师议师
❖ 观点: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 理由:轻则寡谋
❖ 面对这一情势,秦穆公担心郑穆公的亲晋势必危 及秦国在郑国的利益,杞子等人不可能长期戍守 郑国都城的北门,加上错误的估计了晋国新值国 丧,一定无暇外顾的局势,就认为应抓紧时机袭 郑,错过了机会,就会永远丧失争霸中原的机会。
❖ 这种担心,就使秦穆公利令智昏,听不进蹇叔的 意见,作出悍然出兵袭郑的错误决策。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第一篇: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发兵(2)秦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6)子墨衰绖: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10)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2、名词作状语:(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2)入险而脱:险境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5)未报秦施: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5、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6)败秦师于肴:使……败(7)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6、为动用法(1)秦不哀吾丧:为……哀悼(2)蹇叔哭之:为……而哭(3)可谓死君乎:为……死(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
秦晋崤之战试以四字短语为标题,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秦晋崤之战试以四字短语为标题,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按照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由开头至“秦师遂东”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卜偃传命、杞子密报、蹇叔哭师三个情节,这是战争的酝酿阶段。
文章以晋文公出殡开端,卜偃假借晋文公的神灵告诫晋国大夫:“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这表明秦晋两国争霸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这是觳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文章故意颠倒事件发展顺序,次写秦国决策,而把卜偃的预见放到最前面,对于揭示战争起因、渲染战争气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谓“柩有声如牛”,以卜筮之官的预言说明秦要伐晋,使文章一起笔就充满怪诞神秘的色彩,这也是《左传》叙事的常用手法。
第二个情节写杞子给秦送密报。
杞子等三人是秦穆公在郑国的内线,他们骗取了郑国信任、掌管了郑都北门的锁钥,以为袭郑时机已经成熟,就派人给秦穆公送信。
信中提出“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暗示秦穆公尽快出兵、夺下郑国。
这个情节虽然只有一句话,却是导致觳之战的直接原因。
紧接着写蹇叔对秦穆公的劝阻。
蹇叔是秦国元老,在秦国享有很高威信。
秦穆公“访诸蹇叔”,问他袭郑与否。
蹇叔坚决反对,指出:“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秦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郑国对秦国潜师偷袭的意图必然得知而有所准备,内线密报的准备就等于白白浪费。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指出晋国必然密切注视秦军态势。
蹇叔深谋远虑,他的战略分析鞭辟入里,颇中肯綮。
但穆公野心膨胀,拒绝劝告,一意孤行,悍然出师。
“蹇叔哭师”的场面描写尤为生动深沉。
怀着拳拳忧国之心.这位近百岁的老人痛哭流涕地送秦师于东门。
他先对孟明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明确地指出秦军必丧。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秦穆公傲慢无礼的回答让他伤心不已,于是他哭送随军出征的儿子,更是老泪纵横:“晋人御师必于彀,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不仅表达了父子诀别的悲痛,更从地理形势、敌我部署等方面对秦军必败的预言作了,具体说明:此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完全是按照他的预言发展的。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崤之战是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秦晋崤之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秦晋崤之战的分析中文名称:秦晋崤之战参战部队:晋国、秦国战争结果:晋军全歼秦军时间: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地点: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人物:晋襄公秦穆公秦晋崤之战的详情秦是春秋时的西方大国,穆公在位时又以贤名著称。
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一批贤臣,国势渐强,从此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
他先后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二位国君归国,其目的也正在于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在东方寻求盟国或立足点。
晋在文公时,同秦国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
在城濮之战中,秦又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 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怀有二心。
晋军驻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北方面围郑;秦军驻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从西面围郑。
郑文公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烛之武劝说秦穆公: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
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
而晋国力量的增强则是秦国力量的削弱。
如果不灭郑国,而留下它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何况,贵君曾有恩于晋君,晋君答应割给秦焦、瑕之地,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
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请贵君考虑吧!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如梦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了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
秦军撤退后,晋大夫狐偃等对穆公的背信弃义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
晋文公则从大处着眼,认为秦有恩于晋,攻击秦军是不仁。
同时,晋为保持中原霸权,失去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也是不智。
秦晋崤之战

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姜,氏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 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
第三、四段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 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 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 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 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 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 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来 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以黑衣服为丧 服。
第三部分:秦军在归途中遭遇晋军伏击, 大败。 此时,战争的结果,证实了蹇叔、 王孙满的预言,秦师大败。
第十一段
文嬴请三帅,曰:“彼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 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 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 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 (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 (满足),为何劳驾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 之志,若何 ?”公许之。 们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 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 先轸朝,问秦囚。公 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 曰:“夫人请之,吾舍之 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 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 矣。”先轸怒曰:“武夫力 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短暂的时间就把他 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 们放走,毁坏了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 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 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 吐了口唾沫。 无日矣。”不顾而唾。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春 秋 五 霸
战争背景
•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国为 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以及杞子, 逢孙,杨孙等人在郑颇得信任,乘杞子 在郑掌管北门锁钥的便利,不听蹇叔的 劝阻,悍然向郑进军。秦国的东征军来 到郑国,知道郑已经有所防备,便灭滑 国而还,途经过崤山,遭遇晋国军队的 伏击。秦晋崤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 发生的。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崤之战是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秦晋崤之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秦晋崤之战的分析中文名称:秦晋崤之战参战部队:晋国、秦国战争结果:晋军全歼秦军时间: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地点: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人物:晋襄公秦穆公秦晋崤之战的详情秦是春秋时的西方大国,穆公在位时又以贤名著称。
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一批贤臣,国势渐强,从此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
他先后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二位国君归国,其目的也正在于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在东方寻求盟国或立足点。
晋在文公时,同秦国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
在城濮之战中,秦又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 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怀有二心。
晋军驻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北方面围郑;秦军驻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从西面围郑。
郑文公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烛之武劝说秦穆公: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
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
而晋国力量的增强则是秦国力量的削弱。
如果不灭郑国,而留下它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何况,贵君曾有恩于晋君,晋君答应割给秦焦、瑕之地,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
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请贵君考虑吧!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如梦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了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
秦军撤退后,晋大夫狐偃等对穆公的背信弃义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
晋文公则从大处着眼,认为秦有恩于晋,攻击秦军是不仁。
同时,晋为保持中原霸权,失去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也是不智。
《秦晋崤之战》课件

义词解
析
国可得也:古指都城,今泛指国家。
4
蹇叔之子与师:古指参加战争,今指加 入队伍或军队。
3
穆公访诸蹇叔:古义为访问、咨询,今 常指访问某地。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 解析
超乘者三百乘:古指跃上兵车的勇士,今不常用。 无礼则脱:古义为失礼或不谨慎,今多指行为不检点。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古指做买卖,今指商业活动。 以乘韦先:古指四张熟牛皮,今常指车辆。 为从者之淹:古义为随从人员停留时间长,今不常用。
历史地位
作为第一部详尽编年体史书,开史书叙 事先河,对后世史学与文学发展有重大 影响。
课文分析
01
秦晋崤之战矛 盾梳理
前四段焦点:秦与 郑的矛盾、秦国内 部主张与反对出师 的冲突。
02
后续矛盾揭示
秦与晋、晋内部伐 秦师与纵秦囚的分 歧成为核心。
03
文章主旨探究
以蹇叔论战为线索, 揭示战略眼光的重 要性,强调知己知 彼的战争原则。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文言文陈述语气 格式
常用有“有以”“无以”“有所”“无所”等,表 示“有”或“没有”用来做什么。
文言文疑问语气 格式
“奈何”“何如”“如……何”等,用于询问方式或 结果。
文言文感叹语气 格式
“何其”“一何”“何……之”等,表达惊讶或强烈 情感,意为“多么”或“怎么”。
文言文反问语气 格式
02
不替孟明:古指不撤换将领,今不常用。
一词多义
01
焉的多义词解析
作语气助词,不译;作兼词,表 地点;作代词,他们、其。
02
且的多义词解析
连词,况且,表递进;连词,并 且,表并列;副词,将要。
03
以的多义词解析
《秦晋崤之战》课件

为了维护国际秩序和和平稳定,国际 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非常重要。在《秦 晋崤之战》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国际 法规,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基本的战 争规则和道德准则。在现代国际关系 中,各国应该遵守国际法规和准则, 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战争与和平的抉择
在《秦晋崤之战》中,秦穆公在战争与和平之间进行了抉择,最终选择 了战争。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并努力避免战争,通过 外交和谈判等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左传》的文学价值
叙事技巧
《左传》在叙事方面采用了多种技巧,如倒叙、插叙、伏笔等,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 入胜。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忠诚稳重
蹇叔对秦穆公和国家忠诚 不二,处事稳重,深受秦 穆公的信任和倚重。
外交手腕
蹇叔在外交场合表现出了 高超的谈判技巧和手腕, 为秦国争取到了有利的地 位。
先轸
勇猛善战
重情重义
先轸是晋国的一位名将,具有出色的 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战斗精神,为晋国 立下了赫赫战功。
先轸为人正直,重情重义,对国家和 民族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
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曾多次合作对抗其他诸侯国,但也有过一些矛盾和争斗。
战争的直接原因
01
崤之战前,秦国为了扩张领土, 向东进攻郑国,而郑国是晋国的 盟友。
02
晋国为了保护自己的盟友和阻止 秦国的扩张,派遣军队在崤山地 区与秦军展开激战。
战争前的国际形势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激烈 ,领土扩张和势力范围之争是普
人物刻画
生动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 活动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
明。
性格突出
《秦晋崤之战》课件

战役结果
秦国胜利
秦国成功取得战役胜利,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结论和启示
1 历史意义
《秦晋崤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重 要的战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 领导力和策略
战役中涌现出了优秀的领导者和战略家,值 得学习和借鉴。
《秦晋崤之战》PPT课件
《秦晋崤之战》是中国战国时期一场重要的战役。本课件将介绍战役的背景、 概述、兵力对比以及关键战役节点,最后总结出结论和启示。
战役背景
《秦晋崤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和晋国之间。双方势力争夺地盘,为 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战役概述
《秦晋崤之战》是一场以争夺地盘为目的的战役,双方都希望扩大自己的势 力范围。这场战役非常激烈,影响深远。
双方兵力对比
秦国
兵力庞大,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晋国
精锐部队,出奇制胜,军事技术领Leabharlann 。战役过程进攻与反攻
双方交替进攻,争夺控制权。
阵地战
双方依靠阵地进行激战。
围城战
双方围绕城市展开激烈的攻防战。
关键战役节点
1
攻城战
秦军成功攻占晋国重要城市。
2
晋军反击
晋军凭借出色战术反击秦军。
3
决战在即
双方决定在一处关键据点展开最后的决战。
秦晋殽之战经过

秦晋殽之战经过秦晋殽之战,首见于《春秋左传》,乃是秦国与晋国之间所发生的一场大战。
此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郑穆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三年、晋襄公元年)。
战地位置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属秦岭支脉,分东西两崤,延伸黄河、洛水之间,长160余公里,山势自西南向东北走向,高峰有青岗山和冠云山等。
战争前因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周襄王二十二年、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时,晋文公率兵入侵郑国首都,进行武力包围。
而秦穆公也应晋文公所请,也率兵加入包围行列。
而秦晋两国围兵于郑的原因有二:郑国当年对晋文公无礼。
对晋国有贰心,私底下和楚国亲近。
当时,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郑文公去请托烛之武,烛之武认为自己年轻时就不受重用,直到老了,国家有难才任命他,所以不愿意去。
郑文公先卑微地道歉,但却以郑国即将灭亡,会损害烛之武的身家性命,加以要胁。
烛之武于是奔到秦营,主要说辞如下:郑国灭亡对秦国没有半点好处、只是单独图利晋国,使其增加领土。
郑国的地理位置在齐、楚、晋的边境上,烛之武暗示秦穆公将来有一图中原的野心时,郑国是秦国的后勤中心。
烛之武把利害说完后,再批晋国向来不守信用。
当年晋惠公不守当年与秦穆公说好的条件,将焦(今河南陕县附近)、瑕(今山西运城附近)两城池送给秦国的事,暗示就算郑国被灭了,秦国也拿不到好处。
烛之武最后语重心长的说:晋国要扩张领土,首先吞并郑国的时候,下一步就是对着你秦国的领土。
而秦穆公听后不仅答应退兵,甚至还派遣三位将军:杞子、逢孙、杨孙三人率军防卫郑国;而晋文公的舅舅子犯知情后,请求攻击秦军,但是晋文公以不能恩将仇报、亦不能失去盟国等两大理由拒绝,并随之退兵。
不过,可以想见的是:此事之后,秦晋两国的邦交关系已然出现裂痕,并且亦为尔后的殽之战埋下了伏笔。
战事之前到了公元前628年(鲁僖公三十二年、周襄王二十四年、郑穆公元年、秦穆公三十一年、晋文公八年)冬季时,晋文公薨逝,公子欢继位,是为晋襄公。
崤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

崤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一、战争背景崤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纷争时期,各国相互争斗,争夺地盘,争取霸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战争成为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段。
崤之战的发生,也是总结了前一阶段晋国和秦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矛盾和磨擦。
1.晋国与秦国的关系晋国与秦国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两国之间经常发生领土、势力和利益的争夺。
在晋国实力逐渐壮大的同时,秦国也在积极扩张势力范围。
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崤之战正是这种敌对关系的产物。
2.晋国对秦国的态度晋国在这个时期,国势不断强大,对周边邻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而对于秦国而言,晋国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所以在两国关系中,晋国对秦国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态度,也是导致崤之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军事准备晋国为了应对秦国的威胁,也在此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准备和军事演习,为进行崤之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史实分析关于崤之战的史实,我们主要依靠史书记载和历史文献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和总结。
史书中有关崤之战的记载较为详细,下面我们将从史实的角度对崤之战进行详细的分析。
1.战争原因崤之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秦国对晋国的侵略。
在史书中有记载,秦国在向晋国的地盘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这引起了晋国的不满和愤怒。
因此,晋国发动了一场反击,最终在崤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2.战争过程崤之战的具体过程,史书中有关记载较为详细。
在战争初期,秦国的军队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在一些战场上取得了一些小胜利。
但随着战争的进行,晋国的军队逐渐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最终在崤之战中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3.战争结果崤之战的最终结果是晋国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北方的霸主,而秦国则被迫接受了晋国的霸权地位。
这个结果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各国的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
三、人物分析在崤之战中,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秦晋崤课件

秦晋崤之战的导火线
争夺战略要地崤山
崤山是连接秦晋两国的重要战略要地 ,控制了崤山,就掌握了通往晋国的 门户。秦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和加强 对晋国的控制,决定夺取崤山。
晋国内部动荡
当时晋国发生了政治动荡,国力衰弱 ,无法有效应对秦国的军事压力。秦 国趁机发动了对晋国的战争,企图通 过战争手段夺取崤山地区。
战争对科技发展的推动
秦晋崤之战中,双方使用了当时的先进武器和战术,如弓 箭、战车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古代科技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作用。这表明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 进步和创新。
THANK YOU
02
秦晋崤之战过程
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战争起因
秦国为了阻止晋国继续扩张势力,出兵 攻打郑国,晋国为了救援郑国而与秦国 发生战争。
VS
战争经过
晋国军队在崤山地区设伏,成功击败了秦 国军队,并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大将。
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斗
重要战役
晋国军队在崤山地区设伏,利用地形优势击败了秦国军队。
重要战斗
来的战国时期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03
秦晋崤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政治影响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对 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战后 ,秦国势力受到重创,失去了向东扩张的实 力,而晋国则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 原地区的霸权地位。
军事影响
秦晋崤之战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战略的 重要性。此战中,秦国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其 战略失误和轻敌所致,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 的战争教训,强调了知己知彼、谨慎用兵的 重要性。
秦晋崤之战
contents
目录
• 秦晋崤之战背景 • 秦晋崤之战过程 • 秦晋崤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 秦晋崤之战的反思和评价
崤之战简介,崤之战故事介绍

崤之战简介,崤之战故事介绍在这一站中我们将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的一次战争——殽之战。
此战中,晋军利用秦国劳师袭远,士兵疲乏的弱点,适时出击,一举战胜了强秦,活捉强秦的三大主帅。
地处中原西部的秦国本开是一个落后的小国,周平王东迁时,才受封。
但经过几代国君的苦心经营,秦国终于也逐渐强盛起来,并不断向中原扩展势力也企图称霸中原。
晋献公时候,妄杀长子申生,次子重耳被迫在外流亡。
重耳在流亡中得到秦穆公的礼遇,并娶穆公的女儿文赢为妻。
后来,重耳回国继位,他整饬内政,国力大大增强。
晋国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以其流亡途中郑国无礼以及城濮之战中郑国叛晋助楚为借口,联合秦军围困郑国。
郑国派使者劝秦国退兵,秦、晋联盟被瓦解。
后来,秦国背着晋国私自和郑国结盟,又派人带兵驻扎、控制郑国,与晋国为敌。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先后去世。
在郑国驻守的杞子报告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来驻守他们国都的北门,要是带兵突然袭击,郑国的土地就属于秦国了。
”就此事,秦穆公向蹇叔询问。
蹇叔说:“带领大军劳师动众去攻打一个远方的国家,我可没听说过。
士兵疲劳,远方的国家又有所防备。
恐怕事情不成?我军的行动肯定被郑国知道,让军队劳苦却毫无收获劳,士兵肯定会心存怨恨。
何况千里行军,谁能不察觉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
他派大将孟明、西乞、白乙率军从东门出发攻打郑国。
蹇叔得到消息说:“孟子(即对孟明的尊称),我今天看着你们出征,却再也看不到你们回来了!”秦穆公得知后派人对他说:“你懂得什么,要是你只活到七十岁,现在你墓前的树都有一搂粗了!”蹇叔唯一的儿子跟随出征,蹇叔哭着对他说:“晋国肯定会派兵在殽山设伏,殽有南北两座山,你肯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里,我会到那里为你收尸。
”第二年春天,秦军通过了周都城的北门。
在经过滑国时,郑国商人弦高遇到秦军。
他一面派人去给郑国报信,一面稳住秦军。
郑穆公得到秦军来袭的消息,派人去杞子等人的住所查看,发现他们已经做好战斗的准备。
崤之战叙事手法

崤之战叙事手法
崤之战叙事手法:
1.顺叙法:顺叙是按事件发展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的一种写作
方法。
先叙述事件的起因,然后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最后叙述事件的结果。
这种叙述方法犹如登山观景,由远而近,自下而上,从点到面把整个事件生动地映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倒叙法: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生、发
展和经过。
倒叙往往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的情节提到最突出的位置上。
3.插叙法: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
时中断主线而插入一些与主要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情节发展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丰富、更自然。
4.补叙法:补叙是在叙述到一定的阶段,为了使叙述更加完善和周
严所进行的叙述。
它与插叙不同,插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而补叙则是作者写作过程中顺笔偶带,不是刻意营构之功。
在“崤之战”中,作者采用了顺叙法,先叙述秦军的进攻和晋国的应对策略,然后叙述双方军队的交锋和晋国的胜利,最后叙述晋国对俘虏的处理和秦国的反应。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阶段的情况。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倒叙法和补叙法,
比如在描写秦军进攻时,先提到秦军的失败和晋国的应对策略,然后才详细描述秦军的进攻过程和晋国的抵抗情况。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细节和发展过程。
古代战争故事:秦晋崤之战

古代战争故事:秦晋崤之战战争概述:秦国在晋文公逝世后重新燃起了插足中原事务的争霸野心。
公元前627年,秦国派大将孟明视率兵袭击郑国,被郑国商人弦高伪装郑国使者犒军智阻,秦军回撤,顺便灭掉亲晋的滑国。
随后晋军在崤设伏,截击秦军,全歼秦军。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将均被俘。
崤之战利,晋国以胜利有力地阻止了秦国势力向东的扩张,巩固了霸业。
将帅星数:先轸孟明视精彩星数:政治影响星数:综合星数:5.5战争类型:伏战——百里奚对儿子说过晋军会在崤山设伏,但孟明视就是躲不过。
战争深度解析:俗话说人生三大快事——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红红的大烛还在房中烧着,洞房中俏坐着如花的新娘怀赢公主,而新郎重耳却在洞房门口踱着步。
里面坐着的不是一位新娘,而是重耳心中的一道坎。
作为流亡公子,重耳是一路艳遇。
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重耳先后三次走进洞房,前两次分别是在姥姥家狄国、齐国。
重耳并非不解风情之辈,对于在狄国、齐国的妻子,重耳在离开时总是显得恋恋不舍。
离开狄国的时候,他要妻子等他二十五年再改嫁;而在齐国,他死活不愿意离开美丽齐姜的温柔怀抱,他的流亡部下们不得不和齐姜合谋在他醉后骗其离齐。
在秦国,重耳第三次当上了新郎。
可这一次,他一点都笑不起来。
因为他的新娘,是当年秦国人嫁给晋怀公子圉的妻子。
子圉与重耳是什么关系呢?叔侄。
从这层关系上讲,是大伯娶了侄儿媳妇。
重耳与怀赢是什么关系呢?秦穆公娶的是重耳的姐姐(至少名誉上讲是),重耳得叫秦穆公姐夫,可怀赢却是秦穆公的女儿,怀赢得叫他舅舅才对。
这乱套了,全乱套了。
秦穆公说我们秦国没有这些凡礼俗套,你不是想要晋怀公子圉的江山吗?那子圉在秦国的女人也得一起给你。
重耳可以拒绝吗?如果能拒绝,他就不来秦国了。
秦穆公是真的不知道中原的婚嫁礼仪?还是本来就以此为试探,试探这位已经六十二岁的流亡老公子的态度?不管怎样,为了那帮跟随他流亡多年的部属和兄弟,为了他重兴晋国的理想和在有生之年回到晋国,最终,重耳还是推开了那扇门。
崤山之战_历史故事

崤山之战导读:崤山之战,即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0xx年),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秦国的大军想偷袭郑国,晋国那边早就得到情报。
晋国的大将先轸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好机会,劝说新即位的晋襄公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崤音yáo)地方拦击。
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开到崤山。
崤山本是形势十分险要的地方,晋军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秦军到来。
孟明视他们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
秦国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全都被活捉了。
晋襄公得胜回朝。
他的文嬴(音yíng)原是秦国人,不愿同秦国结仇,对襄公说:“秦国和晋国原是亲戚,一向彼此帮助。
孟明视这帮武人为了自己要争功,闹得两国伤了和气。
要是把这三个人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不如把他们放了,让秦君自己去惩办他们。
”晋襄公听母亲说得有道理,就把孟明视等三个俘虏释放了。
大将先轸一听让孟明视跑了,立刻去见晋襄公,说:“将士们拼死拼活,好容易把他们捉住,怎么轻易把他们放走呢?”一面说,一面气得向地上吐唾沫。
晋襄公听了,也感到后悔,立刻派将军阳处父带领一队人马飞快地追上去。
孟明视三人被释放之后,使劲地逃跑。
到了黄河边,发现后面已经有晋兵追上来。
在这紧急的关头,幸好有一只小船停在河边,他们就跳了下去。
等阳处父赶到,船已经离了岸。
阳处父在岸边大声喊叫:“请你们回来!我们主公忘了给你们准备车马,特地叫我赶来送几匹好马,请你们收下!”孟明视哪里肯上这个当。
他站在船头上行了礼,说:“承蒙晋君宽恕了我们,已经万分感激,哪里还敢再收受礼物。
要是我们回去还能保全性命,那末,过了三年,再来报答贵国吧。
”阳处父还想说什么,那只小船哗啦哗啦地,已经越划越远了。
阳处父回去向晋襄公回报了孟明视的话,晋襄公懊悔不及,但也无可奈何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晋肴之战
目录[隐藏]
【原文】
【译文】
【作者简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文学常识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一、词类活用:
二、通假字:
三、特殊句式:
【原文】
【译文】
【作者简介】
1、文学常识
2、古今异义
穆公访诸蹇叔 (询问) 蹇叔之子与师 (在部队里)
超乘者三百乘 (一跃而上登车 一车四马) 无礼则脱 (粗疏 不谨慎)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满足,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难道不)是忘记了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还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说什么恩惠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3、一词多义
一、词类活用:
二、通假字:
三、特殊句式:
秦晋崤之战《左传》 [编辑本段]【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必定回卷土重来以报今天的耻辱!”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编辑本段]【译文】 鲁僖公三十二年的 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将会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打,必大获全胜。”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 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后,大量文献失传。左丘明在鲁国时无意发现了春秋,认为其相当珍贵,所以为其整理诠释。之后,相继又有人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相传《国
《左传》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
方面的一些事件。春秋是列国兼并时期,记述战争是《左传》的重要内容。 《左传》写了400多次军事行动。写战争,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善于刻画人物。善于记外交辞令。善于写细节,也善于写大场面。 [编辑本段]2、古今异义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国可得也(国都)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阇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阇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当时还没有纸张,人们的书写需要在竹简上一笔一划地刻,因此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当时,秦晋肴之战在孔子所书的春秋上只有简单的一句话。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争。文章依次叙写了蹇叔哭师、秦师骄狂、弦高犒师、晋伏秦师、晋释秦帅等细节,无不情节逼真,委婉动人;又巧设谜局,引人入胜。不仅揭示秦师败灭原因,而且借战争申发劳师袭远、以贪勤民者必败的战争观和政治观。同样作者的用意在于战争胜负的原因,对于真正过程则尽量略写,未冲淡主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战胜)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难道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抵抗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您将要行军
语》亦出于左氏之手,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传说《左传》的作者是和孔子同时的左丘明。它是战国初年的人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所编写出来的。作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作者在叙述历史事实时,对于那些历史事件是鲜明地表现了他的肯定或批判的态度的。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于他的儒家的观点的东西。他肯定“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一类的论理道德,他也从那些论理道德的观点出发肯定了“利民”②和“卫社稷”③一类对人民有利的东西。他批判了那些破坏论理道德的所谓“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左傅》隐公三年)之类的所谓“逆德”,他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佚的败行。这部书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从这些方面表现出来。 [编辑本段]1、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