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既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它的诞生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其长远的影响。

同时,这个影响还波及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

根据该理论自身的发展,又分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者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他们在发展心理学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60年随家庭迁居于奥地利维也纳。

1881年,弗洛伊德获医学博士学位。

1895年,他和布洛伊尔(J.Breuer)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弗洛伊德与达尔文、哥白尼齐名,都被认为是推动人类理解自身的世界级大师。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在学习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他对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的看法。

一方面,在他学医的时候,正是科学史上发现细菌病源作用的时候,人们十分热心寻找疾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积极探讨精神疾病的原因,当时他受“催眠术”和“谈疗法”的影响,以催眠和回答探究问题的方法开始研究。

另一方面,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社会禁欲非常严重,两性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很多精神病导源于性的压抑。

促使弗洛伊德从性心理方面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和对于个性发展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三部分。

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有人用图(如图3-1)来表示弗氏对人格结构的这两种描述。

图3-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示意图意识由个人当前知觉到的心理内容组成,是人能理解自己和理解环境的心理部分。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第一节成熟势力说——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一、发展的本质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格塞尔认为支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集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行为周期格塞尔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一周期:2-5岁;第二周期:5-10岁;第三周期:10-16岁。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一、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895年,他和布罗伊尔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一)佛罗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在佛罗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

后来,他又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佛罗伊德将幼儿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幼儿早期(1.5-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惑,体验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三节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一)强化作用要注意消极强化作用不同惩罚。

(二)幼儿行为的实际控制斯金纳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的,任何系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利用强化手段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程序教学:就是将学习的内容编制成一套程序,逐步提供给幼儿。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二)评价
• 1、贡献: • (1)华生的条件反射学说从总体上强调了研究对象 的客观化和研究方法的客观化 。 • (2)使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意识转向行为,推进了 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 2、不足: • (1)华生坚决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 该理论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
•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促进 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 4、内化说: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个 体就是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的。 • 5、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 (二)评价
• 1、贡献:最早将历史主义原则引入了心理学,指 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的产物。 • 2、不足:把心理机能的自然发展过程与文化历史 发展过程绝对对立起来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 (一)基本观点
• 将个体人格的发展划分为顺序固定、相互关联的 八个阶段: • 1.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 • 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 2. 自主对怀疑与羞怯(1-3岁) • 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 3. 主动对内疚(3-6岁)
•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 4. 勤奋对自卑(6-11岁)
• 2、不足
• (1)过于夸大潜意识的意义,而贬低意识的地位 和作用。
• (2)过分注重人的本能和性本能,而陷入泛性论 的泥沼。
• (3)理论缺乏实证依据。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 发展阶段理论
• 埃里克森发展并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注重 “自我”的作用。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受到生理的、 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他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他认为,除了极少数先天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多选、简答)1.教育标准要多样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的方法。

2.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用体罚来教育儿童,做法不科学且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3.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教育在培养儿童习惯时有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

4.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5.科学的性教育要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三、儿童情绪发展(单选)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进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初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如突然屏息、呼吸加快、闭眼、双手紧握或乱动、放声大哭等。

华生认为引起儿童天生惧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突然的噪声;二是失去支持。

其余的惧怕都是后天形成的。

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

例如,一个婴儿被束缚,他就会挣扎、动手动脚、哭喊尖叫、脸色变青等,这是愤怒的最初表现。

后来由于成人对孩子的限制,只要与儿童最初的身体受限制联系起来,儿童就会被诱发出各种愤怒的情绪。

3.爱最初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的表情和行为。

这些就是天生的爱。

这种天生的爱的情绪与儿童所接触的人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儿童爱的情绪的发展。

(二)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华生以阿尔伯特(年龄为7个月)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
我们知道,人们的禀赋 各异,承受应付文化要 求的能力,各有其不同 的限度。苛求于己,超 过其本性所能承担,则 将为心理症所苦。如果 人们多容忍些自己的“ 不完美”,日子就会好 过得多了。 ——弗洛伊德
一、弗洛伊德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是 捷克出生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亲经商,但收入一般。他的母亲尤其疼爱他并坚 信自己这个长子能成为伟人。 1873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对法国医 生夏科用催眠疗法治疗癔症以及他有关性在癔症中的 作用和癔症是心理失调而非器官失调的观点产生了特 殊的兴趣。 其同事布洛尔大夫所讲述的安娜的个案极大地启发了 弗洛伊德。使他意识到精神病人表面上的荒唐行为与 人的理性之间并非不存在联系,于是他也在自己的治 疗中采取了催眠下的谈话疗法。
案例
伦敦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一家大学里的学 生,租住在一家公寓。他租住后不久,来了 一位年轻的姑娘,就租住在他隔壁。那姑娘 长得很美,有着天使一般的容颜,深深地打 动了小伙子的心。他每次上楼下楼都能遇见 他,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那姑娘,可他 一直找不到借口与她相识,因而他觉得很痛 苦,郁郁寡欢。圣诞节到了,小伙子一个人 呆在房间里,举目无亲,寂寞难挨。
人物介黄松有,1957年12月出
生,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人,最 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 官,诉讼法法学博士。
1999年6月起任最高人民法 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庭庭长 。2002年12月起任最高人民法 院副院长、大法官。
黄松有终审被判维持原判无期 徒刑
黄松有生平:黄松有生平曝光 同窗称纵有才华也不 可惜
一、弗洛伊德生平
1895年出版《癔症研究》一书,此书通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 的开端。 在实践中又发展出“自由联想法”、释梦技术。1900年发表《 梦的解析》。 发现无意识、性压抑问题。 从此,弗洛伊德以性力(力比多)为支点,建立了他的庞大的 精神分析学说体系,其代表作是1910年的《精神分析五讲》( 与《梦的解析》一同被称作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两本巨著。 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最主要的贡献是他的人格观、发展观和心理 疾病与心理治疗观。这些学说和论述使他开创了用心理治疗法 治疗精神疾病的先河。 弗洛伊德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发现了研究精神疾病的 更好方法,即从心理的、社会的角度入手。他开创了在诊断和 治疗方面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崭新 思路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是新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序号 年龄
发展危机
对危机积极解决
1
0-1岁
基本信任—不信任
希望
2
1-3岁
自主对羞愧
意志和自我控制
3
3-6岁
主动对内疚
方向和目的
4
6-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力
5 12-18岁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华生1878年1 月9日出生,是 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创始人。
(1)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研究对象:行为 刺激(S)—反应(R)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1
图2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3
图4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5
图6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第三节
1.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1)华生 (2)斯金纳 (3)班杜拉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6.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是美国心理学家。 1880年6月21日生于威斯康 星州的阿尔马;1903年,格 塞尔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获得克拉克大学的 心理学博士学位。1911年, 他任教于耶鲁大学,并于 1915年获该校医学学位。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获得快乐 2.自我:现实原则 3.超我:理想部分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PPT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PPT
▪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 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 响。
三、弗洛依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 非理性主义哲学与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 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二)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1. 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 在大学期间,弗洛依德作为布吕克的助手研究过多年的生理 学。布吕克的机械论与还原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弗洛伊德是个极端的生物决定论者,他把本能看作是人的一切 行为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达尔文主义与机械论相结合的产物。
3. 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总结
▪ 综上所述,弗洛依德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有哲学思想上的渊源,也有自然科学与医学 上的来源。弗洛依德的天才之处就是他能从 不同思想来源与不同的领域中吸取养料,吸 收当时人文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先进的成果, 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 系。
——弗洛伊德,1952
三、人格发展(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把性的本能冲动看成是伊底的主要内容,因此,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 的,他的人格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所理解的性是包容广泛的,不仅包括性成熟后 的性,而且包括性成熟前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观念—它们 都通过他的性感区的概念而具有性的象征意义。
力比多:主要指性本能的能量,也常用来泛指心理活动 的能量。
性感区(动欲区)是指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 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
(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 这些部位即性感区)(erogenous zone)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ppt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ppt
? 然而,完美的爱情导致的却是不完美的结果.由于性本能受到极大的压 抑,造成人们精神上的严重紧张和冲突,性异常以及由此引发的精神疾 病非常普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产生与此种社会现象有着直接 的关系.
二、弗洛依德的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05.06-
1939.09.23],奥地利精神病 医生、心理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出 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 (Moravia ,现属捷克) 的弗莱堡( Frieberg) 市的一个犹太家庭,因 口腔癌逝于伦敦。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 神分析理论
“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 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 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 了。”
波林著《心理学史》高觉敷译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起源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于19 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了科学心理学史上的第 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即精神分析。要理解弗 洛依德精神分析的起源,我们可以主要从以 下三方面去分析。 一.社会背景 二.个人生平 三.思想渊源
一、当时的社会背景
? 十九世纪的欧洲,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兴起了一股浪漫主义思潮,它最 集中地表现在爱情及性观念方面,在社会的中上层,人们普遍崇尚和追 求一种高尚,纯洁,柔情似水并带有伤感色彩的爱情.
? 性行为一概被视为低级,粗俗和肮脏的动物本能,即使是婚姻中的性行 为也被作为繁衍后代的手段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女性被理想化为纯 洁的圣母,女性的性欲被医学家们论证为病态现象.婚姻被视为爱情的 坟墓,情侣面对新婚之夜感到的不是欣喜,而是为纯洁爱情的结束以及 在性行为中的 堕落而悲伤.为此,一些大艺术家(如歌德,贝多芬)一生 只追求 柏拉图式 的精神恋爱而终身不婚.由于这种风气最初起源于维 多利亚女王时期的英国,因而被 称为 维多利亚式的爱情.

精神分析学派的儿童发展观

精神分析学派的儿童发展观

人格发展的阶段
发展任务:满足生理需要,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 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关键:生理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
开始从语言和行动上探索环境 (前两阶段危险顺利解决)。 父母鼓励、理解幼儿,给他们
自由感,幼儿能克服内疚感
婴儿期(01岁)基本 信任对不信

儿童早期 (1-3岁) 自主对羞愧、
疑虑
学前/游戏期 (3-6岁)主 动性对内疚
4 过分强调了性在人的发 展中的作用,忽略了社 会、文化、意识、教育 对人的重大作用,以及 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条 件对人格的影响
评价.埃里克森的心理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不再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而是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2、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增添的三个成人期的新阶段,把发展界定为终生任务, 还将弗洛伊德的每一阶段的内涵扩大,给出了新的解释。 3、在对各阶段相互关系的解释上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
评价及教育启示
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
2
第一次强调早年经验对
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
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研究的 新纪元。
用,极大的影响了社会 学科的各个领域。
3
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 疗效的新途径
5 建立在成人性压抑问题的基 础之上,它的形成有其特殊 的时代背景。因此,该理论 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
精神分析学派的儿童发展观
1 代表人物
目录
2 主要观点
3 评价及教育启示
4 思考与练习
代表人物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20世纪前期,他从临床经验 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作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 精神分析理论。

发展心理学理论流派

发展心理学理论流派

(四)华生理论的运用
• 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 对幼儿的生活创造适宜的环境
二、斯金纳的理论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 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 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 应用。 • • 哈佛大学心理学 系的终身教授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小白鼠杠杆实验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他虽然似乎也重视认知因素
,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作充分的探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 依据,因而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班杜拉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言语难以传递图像及实际行动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 ,而且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 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教胜 于言教”的原则。所以,父母、教师要为儿童树立积
三元交互作用: 人
行为
社会
(一)观察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通过学习者的实际行动, 同时接受直接反馈而完成的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 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不必亲自去做出 行为,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只需观察他人 的行为及其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小宝 不认真 做作业
“周末不去游乐园了!”
痛苦
思考:如何用“负强化”取代“惩罚”?试举例说明。
(二)斯金纳理论的实际运用
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三)斯金纳理论简评
积极: • 现代认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教学辅助机、新 行为方法,都受到强化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消极: • 斯金纳过分强调由外部刺激所塑造的操作行为, 而忽视了认知因素对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 • 同时,与华生一样,斯金纳否定意识,否定儿童 发展的主动性等,这些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 个体潜意识: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
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 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 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 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 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著名的“冰山理论”:
•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 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 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 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 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 为止。
现代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 一、发展 • 二、主要人物及其观点 • 三、意义与影响
一、精神分析的 渊源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奥 地利,由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开创。严格意义上 来说,精神分析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文化 以及科技进步的综合成果。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学渊源 (二)哲学渊源 (三)自然科学渊源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 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主要观点
• 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 体行为的总目标。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 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 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 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集体潜意识:
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其创始人A·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 为都是处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曾是意动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学生。 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 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 意识内我领域。 在作为布伦塔诺门生的三年里,弗洛伊德吸收了有关意向性,能动性,以及行为与动机原理的有关观念。 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 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 象。 一、精神分析的 渊源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 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 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卡尔·荣格 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 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意义与影响

《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学的理论》
•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
1、操作条件反射----关于强化的作用 动物和人类往往重复导致愉快结果的行为, 压制导致不愉快结果的行为。
斯金纳箱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
整理课件
斯 金 纳 箱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2、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1)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2)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爱人和亲密朋友
要承担工作和照顾家庭、抚养孩子 的责任 关心的品质 爱人、孩子、文化规范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认 为它或者有意义、是成功的、幸福 的,丰富多彩;或者是失望的,岁 月蹉跎,年华虚度 智慧品质
整理课件
同一感 同一混乱
感 亲密感 孤独感
繁殖感 停滞感
完善感 失望感
(三)对埃里克森的评价
整理课件
人格结构理论
后期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格结构 由三大系统(又称“三部个性结 构”)构成:
● 本我(id) ● 自我(ego) ● 超我(superego)
整理课件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示意图
整理课件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本能我)
是原始的,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
晚期,弗洛伊德又将本能改为: 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 能(death instinct)。
整理课件
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作“力比多”(libido) ,力
比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刺激这些区域就可引起快感。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力比多是不断流动的,它集中的身体部位 也会发生变化,性感区也随之发生转移。性感区位置的变化决定 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各心理发展的理论【精选文档】

各心理发展的理论【精选文档】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一、老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一)基本观点1、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2、强调无意识作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后期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a、本我(id、本能我)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c、超我(super 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3、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唇期(0-1岁):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②肛门期(1-3岁):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③(前)生殖器期(3-6岁):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自居作用: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⑤生殖期(青春期):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固着: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百度百科)](三)评价1、优点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③重视早期经验2、缺点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一)基本观点人格发展渐成说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 心理学类型:荣格1913年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 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内倾和外倾人格。1921年他 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又做了详细的阐述。心 理学类型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态度类型, 功能类型分为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荣 格还将两种态度和四种功能类型结合起来描述了 八种不同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 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 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三,主要教育观点
(一)、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观 1、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潜意识能量的积极 引导,使人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2、潜意识能量的积极引导的关键是形成强有 力的自我,培养健康的人格 (1)健康的人格是智育的基础。 (2)道德教育即是人格教育。 3、健康人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 儿童的早期经验
—— 摘自[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瑞士心 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早年曾和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观点的不同, 两人的关系终于宣告破裂。 • 主要观点: 字词联想实验与情结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心理学类型 心理动力学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二,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是在精神病 的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以潜意识的活动为研究 对象的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其创始人 是弗洛伊德。 古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 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过渡和中介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 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主要代表 人物是霍妮、沙利文、弗洛姆、埃里克森、哈特 曼、安娜· 弗洛伊德。
(二)、以人格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观
• 1、知识的教学 • 精神分析把知识的获得与人格相联系,认为 健全的人格是获得真知的基础,为此,应注重 两种心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作用。 • (1)抗拒学习 • (2)焦虑

2022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2022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2022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先天论与习得论、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等,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其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心理发展观。

本部分仅就与小学生心理发展关系较密切的两大西方理论派别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分别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观;认知学派中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个性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结构理论;二是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提出人格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意识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2.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动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心理发展阶段组成的。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快乐中枢与性冲动从嘴部转移到了生殖器。

据此,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心理性欲发展分为以下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

这~时期儿童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诸如吸、咬、吞咽等,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121唇粘膜引起快感,口唇区域成为快感区。

弗洛伊德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0~6个月,此时期儿童还没有现实的人和物的概念,世界是无对象的,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和满足;第二时期是6~12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分化人和物,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当母亲离开时会感到焦虑不安。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2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2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2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简述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的发展。

答:(1)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包含以下观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具有决定论的论调,认为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②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③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2.论述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及其动力过程的观点。

答:(1)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的观点如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这三者之间有各自的功能、性质、活动原则、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①本我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

本我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②自我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自我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

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但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

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决定着什么行动是合适的。

③超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随着儿童对父母及其他成人规定的、针对不被社会接受行为的禁忌的内化,并在克服自我的要求中发展。

第二章 理论与派别

第二章  理论与派别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过程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过程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过程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过程)
(一)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二)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历史上,关于遗传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研究分 历史上 关于遗传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研究分 为三个时期: 为三个时期: • 20世纪初叶: “谁起决定作用” 世纪初叶: 谁起决定作用” 世纪初叶 • 20世纪中叶: “各起多少作用” 世纪中叶: 各起多少作用” 世纪中叶 • 现代(70年代以后):”如何起作用” 现代( 年代以后):”如何起作用” 年代以后):
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 理机制之一, 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 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 以他们自居, 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 象。 潜伏期( - 、 岁 ④潜伏期(6-11、12岁)latent stage 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 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 生殖期(青春期) ⑤生殖期(青春期)genital stage 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 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 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 能产生固着现象( 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
(二)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 性
身心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 身心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且 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超越性。 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超越性。 身体、运动机能:自上而下(首尾法则) 如:身体、运动机能:自上而下(首尾法则) 自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 自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 心理机能:感知→运动 情绪→动机 运动→情绪 动机→社会能力 心理机能:感知 运动 情绪 动机 社会能力 语言、交往) 思维 (语言、交往)→思维 遵循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 遵循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的发展观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6/7-11/12岁)
①图式:运算图Biblioteka 的低级水平②特点:a、具备了逻辑运算法则,思维有了可逆性、守恒性b、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皮亚杰的发展观
③实验:
a、获得各种守恒:
数的守恒5-6岁
物质守恒(质量守恒)7-8岁
面积守恒7-8岁
2、否认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 Lev S. Vygotsgy, 1896-1934
维列鲁学派:
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他的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而形成的前苏联一个较大的心理学派别。他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1、实质: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这种转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
a、心理活动的随意化
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c、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1、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ent)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一)核心思想
1、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2、强调早期经验的作用
3、强调无意识作用
4、发展是有阶段的,按照力比多投射部位的不同,可以分成5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活动不同。
(二)早期的潜意识理论
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第五节皮亚杰的发展观
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理论背景:生物学、哲学认识论、数理逻辑、儿童思维发展
第五节皮亚杰的发展观
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及其同事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别是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闻名于世,因其活动多在日内瓦大学,故称其为日内瓦学派。
特点:主要使用临床谈话法,综合运用生物学、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2、双生子爬梯研究说明了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B、环境C、成熟D、同伴
3、在阶段,儿童能够利用表征来思考客体和事件。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
4、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C、皮亚杰D、班杜拉
5、认为“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增加”,这是,的基本观点之一。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一、基本观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
区发出两种心理机能:
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因此,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二、发展的实质
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四、智力、思维的内化观
思维、智力起源于外部活动,但是外部活动并不直接转化为内部的思维和智力过程,而只是通过词或言语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三)后期划分的人格结构
(四)心理发展阶段说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0-2岁)
2、自主对羞怯(2-4岁)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7岁)
新精神分析学派
4、勤奋对自卑(6、7-11、12岁)
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①图式(Schemes):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②同化(assimilation):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③顺应(accommodation):内部图式通过改变以适应外部现实的过程。
④平衡(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
名词解释
最近发展区
维列鲁学派
观察学习
平衡化
同化
顺应
图式
客体永存性
自我中心主义
1、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叙述这5个阶段。
2、依次叙述埃里克森划分的八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危机。
简述皮亚杰认思维发展阶段
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观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1.5/2-6/7岁)
①图式:表象图式
②特点:
a、出现了符号功能(象征性功能):语言、延迟模仿、游戏、绘画、心理表象
b、没有可逆运算、没有守恒概念
c、认知不能摆脱感知经验
③实验:
a:守恒实验:数量、长度、面积、液体容积
b: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中国学者(朱智贤)的发展观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
1、将心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研究
2、将不同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强调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主要流派对比
练习
1、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遵循的是。
A、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完美原则D、主体原则
b、出现了实验能力
第五节中国学者(朱智贤)的发展观
第五节中国学者(朱智贤)的发展观
一、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a、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b、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个体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是其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否定了来自儿童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斯金纳的观点
(一)核心观点
1、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
2、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
3、强调强化的作用
认为行为是由跟随其后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观
(一)发展观点
1、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液体容积守恒7-8岁
重量守恒9-10岁
体积(固体)守恒11-12岁
b、逐步掌握分类和序列
c、掌握“同一性”如:x=y, y=4→x=4
d、摆脱自我中心
皮亚杰的发展观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2——14/15岁)
①图式:运算图式的高级水平
②特点:
a、达到了逻辑运算的高级阶段
A、自然成熟论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论D、认知发展学派
6、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仍认为它是存在的,这说明儿童已建立了A概念。
A、客体永久性B、守恒C、运算D、平衡化
7、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的经典测试是。
A、错误信念B、观点采择C、点红实验D、三山实验
8、皮亚杰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验法D临床法
从20年代起作了大量的实验,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一、基本观点
(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相互作用论
思维既不是单纯地来自于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发展的本质——适应
适应即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的手段有两个: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的发展观
四个重要的概念
6、亲密对孤独(18-25岁)
7、创生对停滞(25-60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60岁之后)
第二节行为-学习取向的发展观
华生的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连续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过程,因而不呈阶段性。否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皮亚杰的发展观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这是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2、自然经验:指个体对物体发生动作和练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经验: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4、平衡
皮亚杰的发展观
(四)对发展过程的看法——阶段论
a、划分的依据:稳定的认知结构(图式)
b、心理运算:一种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的动作
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动作(sensori-motor stage,0-1.5/2岁)
①图式:感知-动作图式
②特点:儿童只能通过感官以及感官动作去认知客体,没有表象与思维,
动作带有智慧的特点,但没有运算的性质
③实验: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object constancy),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