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案 (2)
2023年《黄河颂》教案范文9篇
![2023年《黄河颂》教案范文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12a73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1.png)
2023年《黄河颂》教案范文9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理解、识记、运用本课词语。
3、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状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并在朗诵中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朗诵打好基础。
2、采取听、读、诵、背等灵活多样的朗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3、在讨论交流,品味质疑探究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并献身于祖国。
2、树立对母亲河的忧患意识,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
◆教学步骤:一、引入,激发: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黄河的地理位置,并说说你对母亲河——黄河知多少?(提示:可从河长、流经省份、流域面积及人口、历史文化等方面回答)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并让学生齐读: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观看屏幕显示图片,了解黄河与华夏文明的关系:蓝田人头像;仰韶文化中的器皿;殷墟发掘的甲骨文;秦始皇兵马俑:《清明上河图》等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二、板书课题《黄河颂》,并对作者、作品、创作背景作简介:1、词作者——光未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人。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广泛传唱。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66dc2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f.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精华】《黄河颂》教案3篇
![【精华】《黄河颂》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8b53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1.png)
《黄河颂》教案【精华】《黄河颂》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河颂》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颂》教案篇1教科书分析:1、《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2、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本课学习中要突出“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这个教学重点。
3、七年级下学期,学生之前已学过现代诗歌,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揣摩诗歌精彩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不是很熟稔,因此,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细心揣摩,学会品味。
4、《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可以作为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优秀范本。
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爱朗读、好模仿,表演欲望也很强烈。
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的处理上更胜一筹;还要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2、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屈辱的历史已远。
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爱国热情。
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多种形式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黄河颂教案两课时优质
![黄河颂教案两课时优质](https://img.taocdn.com/s3/m/56275ed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d.png)
黄河颂教案两课时优质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感受《黄河颂》的音乐风格,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分析《黄河颂》的歌词结构及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黄河颂》的音乐风格及情感表达。
2.《黄河颂》的歌词结构及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黄河颂》的历史背景及创作意义。
2.分析《黄河颂》的音乐与文学特点。
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播放《黄河颂》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
2.学生分享对《黄河颂》的初步印象。
二、教学过程1.讲解《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1)介绍《黄河颂》的作者冼星海及创作背景。
(2)讲解《黄河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意义。
2.分析《黄河颂》的音乐风格(1)引导学生感受《黄河颂》的音乐节奏、旋律。
(2)讲解《黄河颂》的音乐风格特点。
3.理解《黄河颂》的情感表达(1)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中的情感。
(2)讲解《黄河颂》中的情感变化。
4.分析《黄河颂》的歌词结构及修辞手法(1)讲解《黄河颂》的歌词结构。
(2)分析《黄河颂》中的修辞手法。
5.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黄河颂》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黄河颂》的音乐风格、情感表达及歌词结构。
2.学生分享对《黄河颂》的感悟。
二、教学过程1.深入分析《黄河颂》的音乐与文学特点(1)讲解《黄河颂》中的音乐元素与文学元素。
(2)分析《黄河颂》中的音乐与文学交融。
2.欣赏《黄河颂》的其他版本(1)播放不同版本的《黄河颂》。
(2)学生分享对各个版本的感受。
3.创作练习(1)学生根据《黄河颂》的音乐风格创作一首短诗。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1)学生分享学习《黄河颂》的收获。
教学评价:1.学生对《黄河颂》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音乐与文学交融的感知能力。
3.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及创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教学过程1.讲解《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河颂》是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吗?它的作者冼星海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歌曲?”(2)学生:“抗日战争时期,冼星海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情感,创作了这首歌曲。
2023年《黄河颂》教案_2
![2023年《黄河颂》教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5192ac0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f.png)
2023年《黄河颂》教案2023年《黄河颂》教案1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
②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③理解歌词内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感悟歌词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歌词的能力课前准备歌词是贴近大众的文化样式,形式活泼,琅琅上口,深得学生的喜爱。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歌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兴趣,增加积累。
教学设计:一、导语。
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吗?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黄河以其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今天我们就是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篇——《黄河颂》二、话说黄河。
(学生自由畅谈)小结: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诗人光未然做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颂歌。
三、吟诵黄河。
1、师范读。
要求:批注重音字,语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来读。
2、探讨朗读语速,语气及重音。
3、分小组朗读、学生评价。
4、师生联读。
(配乐)四、探究黄河精神。
1、河有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写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词来替代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来发出你自己的誓言吗?(生小组合作探究)五、咏唱黄河歌曲。
六、小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中华儿女,维护的祖国的尊严。
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
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
![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426f4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c.png)
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河颂》。
(2)理解《黄河颂》的内容,了解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3)分析《黄河颂》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黄河颂》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黄河颂》的韵律和节奏。
2. 《黄河颂》的内容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黄河颂》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知识。
2. 《黄河颂》的艺术特色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黄河颂》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背诵《黄河颂》,感受其韵律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黄河颂》(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逐句翻译诗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知识。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2)分发讨论题目,如《黄河颂》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4. 分享讨论成果(1)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借鉴,提高自己的理解。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朗读《黄河颂》,注意韵律和节奏。
(2)组织学生背诵《黄河颂》,培养记忆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黄河颂》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黄河颂》的作文。
(3)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朗读和背诵《黄河颂》的准确性。
2023年《黄河颂》教案_2
![2023年《黄河颂》教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c1d3032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e.png)
2023年《黄河颂》教案2023年《黄河颂》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与黄河大合唱有关的文字及音乐资料教学方法:读中感悟,相机引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为其第二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4. “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5.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四、内容探究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4.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五、小结课文六、欣赏音乐《黄河颂》第二课时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二、学唱《黄河颂》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如能阅读和演唱结合效果更好。
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六、课后作业:弹性练笔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3.为你熟悉的一段音乐填写出歌词。
七、板书英雄的气魄英雄的故事黄河颂英雄的体魄英雄儿女2023年《黄河颂》教案2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8087b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7.png)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河颂》。
(2)理解《黄河颂》的内容,把握其主要观点和情感。
(3)分析《黄河颂》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黄河颂》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黄河颂》。
(2)理解《黄河颂》的内容和情感。
(3)分析《黄河颂》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黄河颂》中的象征意义。
(2)鉴赏《黄河颂》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河颂》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河颂》,体会作品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黄河颂》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黄河颂》中的象征意义。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5. 艺术鉴赏:(1)分析《黄河颂》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河颂》。
2. 写一篇关于《黄河颂》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青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黄河颂》教案(10篇)
![《黄河颂》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6a695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e.png)
《黄河颂》教案(10篇)黄河颂音乐教案:《黄河颂》教学设计篇一设计(一):“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录音机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一、二部)设计(二):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请文体委员指挥全体同学齐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唱毕)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板书课题)设计(三):毛爷爷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设计(四):由欣赏黄河的录像、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谈谈观后感初中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
教学设计:《黄河颂》是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2c887fec3a87c24128c419.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导入新课: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
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没有)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这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来到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一.初读课文,感知歌词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揣摩思想感情。
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自由诵读)1诗歌分为几部分?生: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
歌词分为描绘黄河,赞美黄河2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歌颂,爱国之情总结:也就是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就是“颂”。
2024年《黄河颂》教案_2
![2024年《黄河颂》教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b979e36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5.png)
2024年《黄河颂》教案2024年《黄河颂》教案篇1(约2921字)【教学构想】《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它的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然后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黄河颂》教案15篇
![《黄河颂》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6447b0f7ec4afe05a1df98.png)
《黄河颂》教案15篇《黄河颂》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说说你见到的.黄河。
2、欣赏歌曲〈黄河颂〉。
教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它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在艺术作品当中广泛出现。
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和黄河有关的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
3、让学生说说听之后的感受。
4、这首歌曲的名字是?词作者是?曲作者呢?二、介绍写作背景:先让学生介绍。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
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
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二、读,感悟。
1、解题:课文的题目为“黄河颂”,其关键词应是?课文分为两部分:朗诵词、歌词。
2、听课文配乐朗诵。
要求:(1)体会朗诵词的作用(2)朗诵者是如何朗诵的?在一些关键处做标注。
3、思考朗诵词的作用: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
他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4、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
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加强语气。
5、快速浏览歌词,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99c87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5.png)
《黄河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河颂》。
(2)理解《黄河颂》的内容,了解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河畔”、“浊流”、“慷慨”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黄河颂》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河颂》。
(2)理解《黄河颂》的内容和主题。
难点:(1)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深入理解《黄河颂》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对黄河有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黄河有什么了解和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河颂》,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黄河颂》的意境和主题。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对《黄河颂》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教师示范朗读《黄河颂》,让学生跟读并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5. 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总结《黄河颂》的意境和主题,写成小论文。
(2)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河颂》,理解诗的内容和主题,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黄河颂》教案15篇
![《黄河颂》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ef153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4.png)
《黄河颂》教案15篇黄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彰显出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黄河精神,我们可以通过编写《黄河颂》教案来加深学生对黄河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提升黄河文化的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和历史背景,激发对黄河文化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熟悉《黄河颂》这首优美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黄河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讲述黄河的基本地理和历史背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20分钟)1. 了解《黄河颂》的作者、意义和历史背景。
2. 分段讲解、解析《黄河颂》的诗意和意象,使学生理解每一段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让学生对《黄河颂》进行朗读、背诵和解说,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增进学生的理解和共鸣,同时向学生介绍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可布置课后读相关资料,深化黄河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2.要求学生体验和感悟黄河精神,结合自身体验和感悟写一篇关于黄河的文章。
【反馈与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既了解了黄河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也领略了《黄河颂》的优美和深情。
学生对黄河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得到了增强,为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黄河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例如,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为学生讲解黄河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也可以组织学生去黄河流域进行实地考察和感受,加深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认知。
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黄河文化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积极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黄河主题的文论、画作、摄影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和形式中体验黄河文化的魅力。
黄河颂教案【6篇】
![黄河颂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38755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2.png)
黄河颂教案【优秀6篇】《黄河颂》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③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学情分析1、学生13—15岁,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2、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生字词自学就可解决;3、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学生已经学习了十来篇现代诗歌,但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4、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对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那段历史,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理解诗歌情感有很大障碍,准备的视频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
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黄河大合唱》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片段)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
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5dbc9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f.png)
《黄河颂》教案教案:《黄河颂》目标:1. 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掌握黄河的地理特征和重要意义;3. 学会欣赏和理解《黄河颂》这首诗歌。
材料:1. 《黄河颂》(诗歌);2. 地图和图片,展示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3. 毛笔和纸,供学生进行黄河描绘。
活动:1. 导入(10分钟)- 展示一张黄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黄河流经的地理范围;- 引导学生回答:黄河有什么重要的地理特征?黄河对中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2. 学习(20分钟)- 学生朗读《黄河颂》;- 学生分组讨论黄河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教师注释和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3. 操作(25分钟)- 学生使用毛笔和纸,在课桌上模拟黄河的形状;- 学生描述他们创作的黄河形状,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形状;-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4. 总结(5分钟)- 提问:你对黄河有什么新的认识?你对《黄河颂》有什么感触?- 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课堂所学内容。
拓展活动:- 学生编写一首关于黄河的诗歌或歌曲,并演唱给同学们听;- 学生进行黄河文化的调研,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评估:- 学生的黄河描绘作品,包括创意和对黄河地理特征的准确表达;- 学生对《黄河颂》的理解和感悟的书面表达。
教案续写:5. 探究(2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黄河被称为"中华母亲河"?为什么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与全班分享他们的观点,进行类比和比较。
- 教师提供更多背景知识和资料,如黄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以及黄河对华夏民族的贡献。
- 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进一步研究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汇报他们的发现。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为什么被比喻为"黄河颂"中的"巨龙"和"龙腹中的秘密"的象征?6. 分析(15分钟)- 学生再次朗读《黄河颂》。
2024年初一人教版下册《黄河颂》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一人教版下册《黄河颂》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85e34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d.png)
2024年初一人教版下册《黄河颂》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颂》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朗读、欣赏和解读现代诗歌的能力。
3.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是新中国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
(2)介绍《黄河颂》的背景:这首诗是光未然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歌颂黄河而创作的。
2.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诗歌内容(1)整体感知:诗歌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分析具体内容: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黄河源头的高远和河水奔腾不息的景象。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表现了黄河流经高原的壮丽景色。
c.“黄河之滨,人烟稠密”:展现了黄河流域的繁荣景象。
d.“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
4.分析诗歌艺术特色(1)象征手法:诗人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和崇敬。
(2)拟人手法:诗歌中的“黄河”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展现了黄河的伟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排比手法:诗歌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5.诗歌欣赏与解读(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如韵律美、意境美等。
(2)解读诗歌的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
6.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未然的《黄河颂》,通过朗读、分析和欣赏,感受到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
这首诗歌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7.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黄河颂》。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520e7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a.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河颂》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黄河的理解和敬仰。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增强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重点词汇和短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准确性。
5.培养家国情怀:了解黄河在我国历史、地理、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主题:理解《黄河颂》中对黄河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家国情怀。
-写作手法:分析并掌握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3.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创设更多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分析写作手法时,教师可挑选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解比喻的运用,并让学生模仿练习。
-在学习词汇短语时,教师可通过例句和语境,让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理解不深,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黄河颂(教案)
一、教学内容
《黄河颂》教案,对应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学习《黄河颂》诗歌,理解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波涛汹涌”、“惊涛拍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
四.整体感知,教师质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黄河大合唱》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播放黄河视频,同时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此感染、调动学生。
(教师):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三、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播放媒体资源中《黄河颂》泛读,感受全诗。
2.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要求: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
——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1)要注意感情、语音和停顿。歌词与朗诵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二、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
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8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唱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诗人随军从陕西宜川县到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历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有力的船夫号子,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诗人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本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个乐章。
(2)要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来把握。
(3)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要读出赞颂之情。
(4)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感情要深沉、悲壮。
3.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4.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2)反复,如“啊!黄河!”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万丈,„„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力,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5.“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特征。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的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这是一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8、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联系时代背景,我们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诗歌最后道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9.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
(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
这些句子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认为是从哪些角度写的,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以“望”统领这一部分。用近镜头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俯瞰全景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纵向描写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河之边;横向展开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4.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从黄河的黄河在历史、黄河的地理特征、自然特点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第一层(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南北两面”):望黄河。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从“啊!黄河!”到“发扬滋长”):颂黄河。从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写。
第三层:尾声。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3、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
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序曲,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作用是点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引出下文的颂歌。
第二部分(第2节):描写黄河波澜壮阔的图景,讴歌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4.品读歌词中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抗战时期,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6.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诗歌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后两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这里用反复起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7.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诗中的比喻“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