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日益紧迫,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储氢材料作为氢能利用的关键环节,其性能的提升和技术的突破对于氢能的大规模应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不同类型储氢材料的性能特点、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氢能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介绍储氢材料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然后从物理储氢材料、化学储氢材料和复合储氢材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各类储氢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储氢材料的性能评价指标,如储氢密度、吸放氢动力学、循环稳定性等,并探讨影响这些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展望储氢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氢能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储氢材料的分类储氢材料,作为能量储存和转换的重要媒介,在氢能源的应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根据其储氢机制和材料特性,储氢材料大致可分为物理吸附储氢材料、化学氢化物储氢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储氢材料以及纳米储氢材料等几大类。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这类材料主要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储存氢气,如活性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能够有效地吸附并储存氢气。
然而,其储氢密度相对较低,且受温度和压力影响较大。
化学氢化物储氢材料:这类材料通过化学反应将氢气转化为氢化物来储存氢,如金属氢化物(如NaAlHMgH2等)和氨硼烷等。
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但储氢和释氢过程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且可能伴随有副反应的发生。
金属有机骨架储氢材料: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以及可调的孔径和化学性质。
MOFs材料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的方式储存氢气,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和良好的可逆性。
纳米储氢材料:纳米储氢材料主要包括纳米金属颗粒、纳米碳材料等。
纳米材料在储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材料在储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寻找新型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人民的共同关注点。
其中,氢能源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能源形式,备受关注。
然而,氢能源的储存和运输一直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难点之一。
传统的气体和液态氢储存方式在储存密度、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储氢材料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氢储存方法。
本文将介绍纳米材料在储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氢能源储存问题氢能源具有高效、清洁、环保等多种优点,是未来燃料的主要候选者之一。
然而,氢能源的储存和运输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气体和液态氢储存方式存在容器体积大、储存密度低、易燃等诸多问题,因此被认为不是可持续的氢储存方法。
而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则是目前可行的氢储存方案之一。
二、纳米材料储氢原理纳米材料储存氢气的原理主要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在物理吸附中,氢分子在纳米材料表面被吸附;而在化学吸附中,氢分子与纳米材料中的原子强烈相互作用,形成氢化物。
纳米材料的储氢密度与其表面积有关。
表面积越大,储氢量就越大。
因此,采用纳米材料作为储氢材料可以增加储氢密度,在保持储氢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储氢。
三、纳米材料在储氢中的应用研究1.金属有机骨架储氢金属有机骨架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三维网状结构。
研究发现,金属有机骨架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
例如,Mg(OH)-BTB(BTB为2,3,6,7,10,11-三苯基二氮并[1,2-b:4,5-b']二嘧啶的缩写)材料具有较高的氢吸附容量和吸附热,是一种理想的氢储存材料。
2.纳米孔道材料储氢生物学家正在对许多纳米孔道材料开展深入研究。
目前,已开发出许多独特的纳米孔道材料,例如碳纤维、氧化锆等。
这些材料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和孔体积,因此可以容纳大量的氢分子。
研究发现,一些材料,如MIL-101材料,可实现高达5.5 wt%的氢储存容量。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氢的储存技术是开发利用氢能的关键性技术,如何有效地对氢进行储存,并且在使用时能够方便地释放出来,是该项技术研究的焦点。以上介绍的每一种储氢材料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制约其长足的发展。比如说,储氢合金虽是主要应用的储氢材料,但大多数储氢合金的自重大,寿命也是个问题,自重低的镁合金很难常温储放氢,大规模应用仍然有困难。碳纳米管储氢材料受到广泛关注,但基础研究不够,能否实用化还是个问题,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提高室温、常压下氢的吸附量,在吸附机理、吸附剂的合成和吸附剂的净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思路是制备新型的复合储氢材料,大部分储氢材料的性能都有加合的特点,而单一的储氢材料的性质也较多地为人们所认识。所以,复合储氢材料是未来储氢材料制备的一个走向。
有机物储氢的特点是:(1)储氢量大,苯和甲苯的理论储氢质量分数分别为7.19 %和6.18 %,比传统的金属氢化物、高压压缩的储氢量大得多;(2)储氢剂和氢载体的性质与汽油相似,储存、运输、维护保养安全方便,特别是储存设施的简便是传统储氢技术难以比拟的;(3)可多次循环使用,寿命长达20年;(4)加氢反应放出大量热可供利用。Touzani和Klvana等[16,17]系统地研究了MCH的脱氢反应,并对偶联于氢燃机上的脱氢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瑞士在研究随车脱氢,为汽车提供燃料的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35,36]。Parmaliana等[18]利用商品化的载Pt蜂窝状催化剂研究了苯/环己烷的加氢和脱氢反应,250℃~350℃,常压下,加氢效果最好。Cacciola等[19]论证了用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作氢载体的储氢和输氢的可行性。我国的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1994年石油大学进富[20]对利用Ni - Al2O3催化剂的甲苯气相加氢反应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3年,顾仁敖等[21]用共焦拉曼光谱研究了苯在光滑铂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还原行为,表明苯可直接还原生成环己烷。
氢储存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氢储存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氢气在常温下具有极低的密度和极高的爆炸性,有效、安全地储存氢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氢储存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氢储存材料的分类目前,氢储存材料主要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物理储存三大类。
1. 物理吸附式储氢材料物理吸附式储氢材料是指通过氢与材料表面之间的凡得瓦尔斯力进行相互作用以实现储氢的方式。
常见的物理吸附式储氢材料包括杂化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等。
这类材料具有储氢速率快、循环性能稳定的特点,但氢气的储存密度较低。
2. 化学吸附式储氢材料化学吸附式储氢材料是指氢气通过与材料之间的化学键形成化学复合物进行储氢。
典型的化学吸附式储氢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和金属氨基醇化物。
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但储氢和释放氢的反应过程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3. 物理储存式储氢材料物理储存式储氢材料指的是通过在固态或液态中存储氢气,如金属氢化物和液态有机化合物等。
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但在储氢和释放氢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温度和压力控制。
二、氢储存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是实现氢能经济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人们针对各类氢储存材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探索。
首先,物理吸附式储氢材料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特别是杂化材料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在储氢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材料具有高度可调性、良好的可再生性和较高的储氢容量,可以应用于氢气储集、运输和使用等方面。
其次,化学吸附式储氢材料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金属氢化物和金属氨基醇化物的化学配方和结构,以及调控温度和压力条件,提高了储氢密度和反应速率。
这类材料在汽车和电池等领域的氢能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此外,物理储存式储氢材料也逐渐受到关注。
金属氢化物和液态有机化合物等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和可逆性。
储氢材料的原理解析与研究进展
氢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储氢材料作为一种可逆的氢元素存储材料,在现代及未来的应用十分广泛。
对于储氢材料性质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推动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进步。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耗也在大幅度增加,化石能源储量减少,并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以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的绿色清洁能源是必然趋势,而氢元素一直是能源系列中的“宠儿”。
由于氢能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将在我国能源转换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氢能产业从行业圈内逐渐走向大众视野,被认为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
目前唯一存在的应用问题是氢能源的存储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储氢材料正式问世,利用金属络合物储存氢能,其质量百分密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实现了储氢材料的正式应用,而此类材料的具体应用也可以更好地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氢能的储存方式分析氢能是目前发现的能源体系中储量丰富且无公害的清洁能源,是理想化石燃料替代品,而且氢能在燃烧后的生成物只有水,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氢能的应用体系中,氢能的存储制约了氢能走向实用化和规模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诞生了储氢材料理念。
目前,有3种主要的储氢方式,分别为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
1高压气态储氢高压气态储氢是目前应用广泛、相对成熟的储氢技术,即通过压力将氢气液化至气瓶中加以储存。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充装释放氢气速度快,技术成熟及成本低。
而其缺点在于:一是对储氢压力容器的耐高压要求较高,商用气瓶设计压力达到20 MPa,一般充压力至15 MPa;二是其体积储氢密度不高,其体积储氢密度一般在18~40 g/L;三是在氢气压缩过程中能耗较大,且存在氢气泄漏和容器爆破等安全隐患问题。
2低温液体储氢为了解决高压气体储氢体积储氢密度低的问题,人们提出了液态储氢的概念,低温液态储氢将氢气冷却至-253℃,液化储存于低温绝热液氢罐中,储氢密度可达70.6 kg/m3,体积密度为气态时的845倍。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关注,氢能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清洁能源。
然而,氢能的广泛应用受限于其储存和运输的挑战。
物理吸附储氢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文旨在概述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不同材料的吸附性能、储氢容量以及实际应用前景。
我们将首先介绍物理吸附储氢的基本原理和优势,包括其相对于其他储氢技术的独特之处。
接着,我们将综述各类物理吸附储氢材料,如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MOFs)、碳纳米管等,并详细分析它们的储氢性能、影响因素以及潜在的应用领域。
我们还将讨论目前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如提高储氢密度、优化吸附动力学以及材料的成本问题等。
我们将展望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型材料的开发、复合材料的研究以及储氢技术的集成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推动氢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物理吸附储氢技术的基本原理物理吸附储氢技术是一种基于吸附剂表面与氢气分子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来实现氢气储存的方法。
这种技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性和高比表面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将氢气分子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上,从而实现氢气的储存。
物理吸附储氢技术的核心在于吸附剂的选择和设计。
理想的吸附剂应具备以下特性:高比表面积,以提供足够的吸附位点;适宜的孔径分布,以便有效地吸附氢气分子;良好的吸附动力学性能,确保氢气分子能快速吸附和解吸;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确保储氢过程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在物理吸附储氢过程中,氢气分子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理的,不涉及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因此吸附过程是可逆的。
这意味着在适当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可以从吸附剂表面解吸出来,供后续使用。
这种可逆性使得物理吸附储氢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然而,物理吸附储氢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吸附过程是基于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吸附能较低,导致储氢密度相对较低。
我国吸附储氢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3 结 论
以堇青 石 为基 体制 备 的不 同 O 助 剂含 量 的 , N 基 整体式 催化剂 ,催 化剂 表征结果 表 明 L 2, i aO 助 剂 的 添 加 促 进 了 N 物 种 在 催 化 剂 表 面 的 分 散 性 i
[ 叶季蕾 , 华超 , 2 】 段 刘鹏 翔 , . 等 【 杂 的 N -l 3 于 丑掺 i a_ 用 . 0
2 0
天然 气化 工
21 0 0年 第 3 卷 5
剂 活性 中心 的接触 面 积 。从 上述 的 X S结 果 可知 , P
有 最佳 的 甲烷水 蒸气 催化 重整 性 能 ,在 80C 0  ̄ 的反
在L a添加 的 N 及整 体 式催 化剂 , i 反应 物 甲烷 的 C — H键 更容 易发 生 极化 , 而 活化 甲烷 , 也是 L 从 这 a改
N 元 素浓 度 降低 ,这 点 可 以从 催 化剂 的 XP i s结果
看 出 , 催 化剂 表 面 , 多 的 L 元 素覆 盖 了 N 原 在 过 a i
子 ,这 使得 反应 物 不 能充 分与 活性 中心 相 接触 , 从 而 降低 了催化 剂的催 化性 能 。
m taerfr n i 0 【.A p a l , 0 7 3 6 e n o gwt C 2] pl t 2 0 , 1 h e mi h J C aA
体式 催化 剂 的催 化性 能有所 下降 。
参 考 文 献
[】 P m e , i i , o z M V M, . uyo i 1 o p oF Nc oN N S uaM e S d f h t t N
a d P aa y t s p o td o ・ 2 n r p l d i n t tl s u p r n AI a d Z O2 p i n c s e 03 a e
新型储氢材料设计研究获新进展
该 研 究 的联 合 作 者 、纽 约 大 钻 石 表 面 的 小 凹 坑 会 在 短 短 几 秒 能 源 的 开 发 已迫 在 眉 睫 。 在 众 多 t
学 化 学 系 主 任 麦 克 ・ 德 表 示 , 钟 内 消 失 。 钻 石 质 量 损 失 的 速 度 新 能 源 中 ,氢 能被 视 作 连接 化 石 沃
和 6个 H 。 研 究 人 员 提 出 C 富
新 型储 氢材 料 设 计
研 究 获 新进 展
随 着 全 球 经 济 外 一 端 能 够 形 i 成 稳 定 的 s+ p p s2新 型 结 构 ,其 吸 附 H 的 结 合 能 为 05 / 2 . e H。 2V 以 上 研 究 结 果 为 基 于 一 维 碳
米德伦说 : “ 这是 一 项 非 常 合 能 与 碳链 的类 型有 关 .呈 现 明
学 的 研 究 人 员 发 现 ,地 球 上 最 坚 实用 的发 现 ,我 们 正在 研 究 如 何 显 的奇 偶振 荡 性 质 。利 用 过 渡态
硬 的天 然 物质 钻 石并 非 人 们想 象 利 用 这 一发 现 。如 果我 们 能 够 在 理 论 计 算 r 吸 附 在 链 端 的 路 径 r i
Re e c r n幽 s ar h T e
合成 拥有 纳 米 孔 的 晶体 .就像 广 质 都 有 光 照 导 致 的 蒸 发 现 象 . 观 能 源 需 求 与 日俱 增 , 同 时 ,传 统
为 人 知 的 由 非 有 机 物 组 成 的 分 子 察 到 钻 石 也 有 这 种 现 象 还 是 第 一 的 煤 炭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等 化 石 燃
A g 2 1 u 01 .
L
纳米 材料 设计 高 质量 密度 的储 氢 计 算 机 的能 力 ,能 根 据 m R A 说 ,他 们开 发 出一 种 制作 有 机半 iN 媒 介 提供 了一 种 新思 路 。相 关 结 ( 小分子 R A) N 、蛋 白质 、小分 子 导体单 晶薄 膜 的新技术 。 T 果 发 表 在 《 理 化 学 化 学 物 理 》 如 A P等 同 时 探 测 多 种 疾 病 指 物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储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附和释放氢气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氢能源领域。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寻找新型的储氢材料,以提高氢气的吸附能力和储存密度,并且减少储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以下是当前储氢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
一、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晶体结构。
这种材料具有高度可控的孔隙结构,能够提供大量的吸附空间。
研究者已经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储氢性能优良的MOF材料。
例如,Mg-MOF-74材料具有高达7.5 wt%的氢气存储密度,在77 K、20 bar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高达6.0 wt%的氢气吸附。
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有机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共价键连接方式,其结构稳定性和储氢性能较好。
例如,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COF-5可以在77 K、物理吸附模式下实现高达7.2 wt%的氢气储存密度。
三、纳米多孔材料纳米多孔材料是一种具有高度可控孔隙结构和较大比表面积的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丰富的储氢位点,并且能够实现快速的吸附和释放过程。
例如,一些石墨烯基的纳米多孔材料已经成功应用于氢能源领域。
研究者发现,这些纳米多孔材料能够实现高达5 wt%的氢气吸附。
四、氧化物材料氧化物材料是一种常见的储氢材料,具有较好的储氢性能。
例如,氧化镁和氧化钛等材料具有良好的氢气吸附能力。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研究了稀土氧化物的储氢性能,并发现它们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实现高储氢密度。
综上所述,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纳米多孔材料和氧化物材料等新型储氢材料的开发,为增加氢气的储存密度以及减少储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相信未来储氢材料的性能将不断提高,并为氢能源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氢气在氢储存材料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研究
氢气在氢储存材料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研究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传统的化石燃料不仅资源有限,而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速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当前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之举。
氢气作为一种环保、高效、可再生的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要实现氢气能源的应用,就需要有一种高效、安全、经济的氢气储存方式。
目前,氢气储存技术中,使用氢储存材料是一种常见的储氢方案。
然而,氢气在储存时的吸附和解吸行为仍然是研究的难点之一。
氢储存材料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氢气分子在储存材料表面产生几何效应和范德华力的作用后吸附在表面上,其吸附能是可逆的;化学吸附是指氢气分子与储存材料中的活性位点发生化学键的形成,吸附能比物理吸附大很多,但解吸时条件较复杂,难以完全实现氢气的解吸。
因此,物理吸附储氢具有储氢能力高、解吸方便、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近年来成为研究重点。
物理吸附储氢需要寻找能够与氢气分子相互作用的氢储存材料。
目前,常见的储氢材料有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碳纳米管、金属氢化物等。
其中,碳基材料的储氢性能较为突出,比如活性炭在室温下即可储存大量的氢气,可成为氢气储存的一种有效手段。
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表面积、开放孔隙结构和大量活性位点的碳材料。
其表面由大量的杂原子如氧、氮、硫等修饰,这些杂原子带有孤对电子,可以参与与氢气分子相互作用。
活性炭的储氢能力与其孔径分布、表面化学性质和摩尔质量等因素有关。
理论模拟研究表明,孔径在0.7~1.1 nm之间、表面含氧官能团占比为20%~40%的活性炭对氢气的吸附性能更好。
实验结果也表明,将活性炭加热至200~300℃可提高其表面化学性质,从而增强其储氢能力。
此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也是一种有潜力的氢储存材料。
MOFs由中心金属离子与有机基团配位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具有高孔容、大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化学性质等特点。
氢储存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氢储存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近年来,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氢气本身具有极低的密度和高的易燃性,氢储存一直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难题。
因此,人们对氢储存技术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本文将就氢储存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一、氢储存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氢储存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氢化物储氢和液态氢储存四种类型。
(一)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利用固体吸附氢气的方式来实现储氢的,它的主要载体是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多孔氧化物等。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储氢技术,物理吸附具有更高的储氢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能。
(二)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通过吸附剂和氢气反应来实现氢气的储存的一种方法。
化学吸附常用的物质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氧化物和金属化合物等。
与物理吸附不同,化学吸附不需要高压气体来储存氢气,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储氢系统的压力。
(三)氢化物储氢氢化物储氢是利用氢化物储存氢气的方法。
氢化物可以分为金属氢化物和非金属氢化物两种类别。
其中,金属氢化物的储氢密度更高,但是其氢化反应是可逆的,使得循环溢出成为了储氢过程的复杂部分。
(四)液态氢储存液态氢储存是利用液态氢作为储存介质的技术。
由于液态氢密度高,因此它的储氢效率也更高。
不过,液态氢需要在极低温下储存,因此储氢设施需要复杂的加热和冷却系统。
二、氢储存技术的未来展望(一)发展方向当前,氢储存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利用电化学、热解和表面改性等技术,改善储氢材料的吸附、储存和释放能力,提高储氢密度和储氢效率;2、开发新的氢储存技术,以达到更高的储氢密度和更佳的安全性。
(二)瓶颈问题目前,氢储存技术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成本高:氢储存材料的研发需要投资大量资金,因此材料的成本很高;2、材料的稳定性:很多材料对氧和水蒸气敏感,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殊的处理;3、储氢密度:目前氢储存材料的储氢密度还远远低于理论值,需要继续加大研究和改进力度;4、储氢速度:氢储存材料的储氢和释放速度还不够快,需要加强研究;5、安全问题:氢气具有极低的点火能力和爆炸性,因此氢储存系统需要特殊的安全措施。
储氢材料发展现状
储氢材料发展现状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储氢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储氢材料作为储存氢气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和开发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目前,储氢材料主要分为物理吸附储氢材料和化学吸附储氢材料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通常是多孔材料,如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纳米复合材料等。
这些材料能够通过孔隙结构将氢气分子吸附在表面上,从而储存氢气。
而化学吸附储氢材料则是指能够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并将氢气储存在其中的材料,如氢化物和过渡金属储氢材料等。
在物理吸附储氢材料方面,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隙结构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实现高密度的氢气吸附。
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掺杂、合金化和表面修饰等手段来提高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储氢性能。
化学吸附储氢材料方面,储氢反应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一些过渡金属储氢材料如镁合金和铁钯合金能够将氢气储存为氢化物,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氢气。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新型的储氢反应途径,如储氢光催化、储氢电催化和储氢阴离子交换等新技术。
虽然储氢材料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物理吸附材料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储氢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化学吸附材料的反应动力学和循环稳定性仍需改进。
此外,储氢材料的成本和可持续性也是制约其应用的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开发。
综上所述,储氢材料作为储氢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正朝着高效、兼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不断前进。
未来,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创新,相信储氢材料的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广泛应用于能源存储和氢能领域。
氢气储存技术的新进展
氢气储存技术的新进展氢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广泛认为是未来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
但是,氢气的储存一直是其应用的一个限制因素。
传统的氢气储存方式存在着危险性和信任问题。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氢气储存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
一、氢气储存技术概述氢气储存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物理吸附法、化学储存法和物理储存法。
物理吸附法是利用一些材料(如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等)的多孔性进行吸附,将氢气储存在材料表面,所需的储氢压力较低。
但是,该方法的储氢密度较低,所需材料成本较高,吸氢的速度较慢。
化学储存法是利用一些化学物质(如氢化钠、氢化锂等)吸附氢气,在释放氢气时与水反应,制取氢气。
但是,该方法的操作过程复杂,氢气氧化物产生的废物难以处理。
物理储存法是将氢气压缩到极高压力,储存在承压容器中。
该方法的储氢效率高,储氢密度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危险性、设备成本高等问题。
二、新进展近年来,氢气储存技术得到了不断升级,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使得氢气储存技术更加稳定、安全、高效。
1. 氢化锂-氨纤维储氢技术氢化锂-氨纤维储氢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氢气储存技术。
该技术基于氢化锂-氨的吸附性质,结合纤维材料,将氢气储存在纤维材料内部,使得氢气释放速度更快,功率密度更高。
该技术具有储氢密度高、释放速度快、寿命长等优点,是一种可靠的氢气储存方案。
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具有优良的储氢性质。
该材料的孔结构可调节,可以根据所需的储氢密度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同时,该材料的制备成本较低,是一种可行的氢气储存材料。
3. 氢化物固态电池氢化物固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氢气储存技术,其储氢密度较高,安全性好,具有优良的动力性能。
该技术利用氢化物材料进行吸附储氢,并将其作为固态电池的一种储能方式。
同时,该技术实现了氢气和电能的相互转换,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三、未来展望氢气储存技术的不断升级,推动了氢能源的发展步伐。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氢气储存技术将会更加高效、安全、可靠。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储氢材料是指能够安全、高效地储存氢气的材料。
储氢技术是氢能源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够实现氢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氢吸附材料、化学储氢材料和物理储氢材料三个方面。
氢吸附材料是利用物理吸附的方式将氢气吸附储存于材料中。
常见的氢吸附材料包括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大孔材料、以及碳基材料等。
MOFs是由有机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组成的晶态多孔材料。
由于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可调节的孔径大小,使其成为理想的氢储存材料。
大孔材料如金属有机配合物和多孔晶体材料,具有较大的孔径和孔容,能够提供更高的氢吸附容量。
碳基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是一类常见的功底途材料,如碳纳米管和活性炭等。
化学储氢材料是将氢气通过化学反应储存在材料中。
该类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金属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金属氢化物具有高储氢密度和可逆的吸放氢性能,但其储氢温度较高,不利于应用。
为此,研究者针对金属氢化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性,如添加催化剂、改变晶体结构和尺度效应等,以提高其储氢性能。
金属化合物如过渡金属硼化物、过渡金属卡宾化物等也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反应活性。
有机化合物如酰胺、石蜡和脂肪酸等也被研究用作化学储氢材料,其具有储氢容量大、反应温度低等优点,但其稳定性较差,需要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循环寿命。
物理储氢材料是利用吸附、吸气和共存(吸气和吸附的结合)三种方式将氢气储存于材料中。
常见的物理储氢材料主要有活性炭、多壁碳纳米管等。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可调节的孔径大小,能够通过物理吸附将氢气吸附储存于其表面或孔道中。
多壁碳纳米管是一种碳基纳米材料,具有极小的孔径和大的比表面积,能够通过吸附、蓄存和自发释放的方式储存氢气。
总结来说,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氢吸附材料、化学储氢材料和物理储氢材料三个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正在不断寻求新的储氢材料,以提高储氢容量、降低温度和压力等方面的要求,为氢能源的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研究利用氢气固态吸附-解吸过程实现储存的新技术
研究利用氢气固态吸附-解吸过程实现储存的新技术氢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氢气的低密度和高压传输的困难,氢气的储存和运输一直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
近年来,备受关注,为解决氢能源的储存与运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氢气储存技术的现状与挑战氢气储存技术是氢能源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传统的氢气储存方法包括压缩氢气储存、液态氢储存和固体吸附储存等。
压缩氢气储存需要高压容器,存在安全隐患和能量损耗大的缺点;液态氢储存需要极低的温度和高昂的成本,也存在安全隐患;固体吸附储存技术则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固体吸附储存技术通过在特定材料中吸附氢气分子,在低温或低压条件下实现氢气的储存和释放,具有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等优点。
然而,固体吸附储存技术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材料的选择与合成。
当前常用的固体吸附材料包括碳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过渡金属化合物等,但是这些材料的吸附容量、吸附动力学性能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吸附-解吸过程的稳定性。
固体吸附-解吸过程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储氢系统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因此如何提高吸附-解吸循环的稳定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三是材料的再生问题。
随着吸附-解吸循环的进行,固体吸附材料会受到疲劳和衰减,如何实现材料的高效再生与利用也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
二、氢气固态吸附-解吸过程的机理与影响因素氢气固态吸附-解吸过程是指氢气在固体吸附材料表面吸附与脱附的过程。
在吸附过程中,氢气分子从气相迁移到固相表面,并与固体表面形成一种物理或化学结合,释放出吸附热;在解吸过程中,氢气分子脱离固体表面,并返回气相,吸收外界热量。
影响氢气固态吸附-解吸过程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固体吸附材料的化学成分、孔径结构等。
温度是影响氢气固态吸附-解吸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提高温度有利于氢气的解吸,降低温度有利于氢气的吸附。
大连化物所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最近 ,中科 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邓伟侨所 在的研究组及合作者使用锂离子掺杂技术 ,提高 微 孔 共轭 聚 合 物对 氢 气 的 吸附 焓 ,从 而提 高 材 料
的储 氢量 。理 论模 拟发 现 ,锂 离 子 在 共 轭 体 系 上 对 氢 气有 增 强 的 吸 附作 用 ,可 以使 氢 分 子 更 牢 固
的碱性 活 性基 团碳 碳 叁 键 吸 附锂 离 子 。锂 离 子 有
集团将投入专 门的鱼雷罐车和运输车头 ,用 于新 奥集团负责的世博加氢站 的氢气运输 ,同时还将 提供备用氢源 ,以保障世博会氢能汽车正常运行。
效提高 了材料对氢分子 的吸附焓。研究表 明当锂 离 子 的掺 杂 比例 在 0 5 ( /v 时 ,材 料 储 氢 . % w  ̄) 能力最强 ,对氢气的吸附焓为 8 1k m l . J o / 。该 材 料在 7 7 K和 1br a 条件 下 ,储 氢 量 高达 6 1 .%
行业的无序竞争和投资过热。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 肖华表示 ,产业联盟 的成立是应对 国际行业竞争的有效方式 ,对 于中
国光伏 产 业发 展 具 有 里程 碑 意义 ,标 志着 中 国光
到设计要求。该项 目以 3 O万 t 合成氨装置 副产气 体为原料,变废为宝 ,实现 了节能减排 ,每年还
( / ,刷 新 了 同等 条件 下 的物 理 吸附 储 氢 的纪 w w) 录 ,远 远 高 于碳纳 米材 料和 金属 框架 化合 物 。
燃料 氢气 中微 量 C O去 除成功
大 连 化 物所 日前 实现 室 温条 件 下 的分 子 氧 高 效 活 化 ,从 而 高 效 去 除 燃 料 氢 气 中 的 微 量 C O
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存储和转换方式,可以在可再生能源产生过剩时存储能量,并在需要时释放。
高容量储氢材料是指能够以较高密度吸附或储存氢气的材料。
以下是一些关于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1. 金属有机框架(MOFs):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簇引导有机配体组装而成的晶格材料。
一些MOFs具有高度可调节的孔隙结构和表面积,能够提供大量的吸附位点以吸附和存储氢气。
2. 碳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提供许多吸附位点用于储氢。
此外,通过功能化或调控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强其储氢性能。
3. 金属氢化物:金属氢化物是一种传统的储氢材料,具有高储氢容量。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合金化、纳米化和结构调控等手段改善金属氢化物的储氢性能,提高其反应动力学和循环稳定性。
4. 氮化硼(BN):氮化硼是一种具有高度稳定性和独特结构的材料。
研究表明,氮化硼可以以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方式高效吸附和储存氢气。
5. 金属有机骨架(MOBs):金属有机骨架是一类由过渡金属离子与多种有机配体组装而成的晶格结构材料。
一些MOBs展示了良好的储氢性能,具有高表面积和调控孔隙结构的能力。
这些是仅仅涵盖了几个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材料和方法来提高储氢容量、改善循环稳定性和降低成本。
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对于发展氢能源技术和实现清洁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工业和人类生活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氢能源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氢气储存技术是氢能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深入和应用广泛,不断发展。
本文将对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1. 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非常特殊,对储存方式造成了很大挑战。
目前,氢气储存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吸附法、化学吸附法、液态储存法、固态储存法等。
各种氢气储存技术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应用进行选择。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几种氢气储存技术。
1.1 物理吸附法物理吸附法是利用某些材料对氢分子的物理吸附力,将氢气吸附在固体储存材料中,从而实现氢气储存的技术。
物理吸附材料一般是多孔材料,如碳纳米管、硅材料等。
碳纳米管等材料表现出了很好的氢吸附性能,但是其制备成本较高,且生产难度较大。
此外,物理吸附法的主要问题是吸附热较大,氢气放气速度缓慢,吸附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2 化学吸附法化学吸附法是利用催化剂对氢分子的化学吸附能力,实现氢气储存的技术。
化学吸附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金属有机框架、金属-有机配合物等。
金属氢化物的氢化反应比较稳定,但是其操作温度较高;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致密,吸附容量较大,但是其操作温度过低受到限制。
化学吸附法的优点是从分子层面实现氢气的储存,具有高储氢密度、低分子量等特点,但是其运行复杂度较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失活问题也是需要面对的难题。
1.3 液态储存法液态储存法是利用液态储存剂将氢气储存为液态氢气的技术。
液态氢气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和理想的释放储氢性质,但是也具有其本身的缺陷,需要通过压缩氢气来提高储氢密度,同时还会有液态氢的挥发问题。
此外,液态氢气的制备和储存操作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安全隐患。
1.4 固态储存法固态储存法是利用膨胀的合金储存氢气的技术,该技术基于合金在吸氢过程中体积的增大。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面及内部大的空腔使碳纳米管能吸附大量的氢,其高储氢 量、低质量密度和化学稳定性使其在车用储氢系统中具有 良好的应用前景。 受碳纳米管研究的启发,利用其它具有微纳米结构材料作 为纳不明贮米确氢纤。材维料和的TiS研2的究纳也米相管继等展。开关,于例微如纳M米oS材2、料B储N氢纳机米理管、尚
吸附贮氢。 化学法:无机化合物贮氢、有机液态氢化物 贮氢、金属氢化物贮氢、复杂氢化物(也称 络合物)贮氢
物理方法储氢
最简单、最常用的贮存方法是气态方式。贮存压力 低于17MPa,但体积密度较小(标准状态条件下为 0.089kg/m3)是该方法最严重的技术缺陷,其应 用范围也因此受到限制。即使已经研制能承受千 兆帕级(GPa)超高压的容器,但这种方法在运输和 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仍是人们担心和关注的问 题。 液态贮氢方式的体积密度高(70kg/m3),但氢气的 液化需要冷却到(21K)的超低温下才能实现,但此 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且成本高,条件苛刻,使 得液态贮氢技术也难以广泛应用,仅用于航天领 域。
优缺点:
LaNi5 初期氢化容易, 反应速度快,20 ℃时的 氢分解压仅几个大气压, 吸放氢性能优良。 LaNi5 储氢合金的主要缺点是镧的价格高, 循环退化严重, 易于粉化, 并且储氢量偏低, 只有1.4wt%左右。
• 但是由于其优异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近 年来有仍很多对LaNi5合金改性来提高储氢 量的研究。主要改性方法是引入其它金属 元素,使LaNi5合金多元化。目前已研究的 三元系列主要有两类LaNi5-xMx(M=Al、 Mn、Cr、Fe、Co、Cu、Ag、pd、pt)和 R0.2LaO.8Ni5(R=Zr、Gd、Nd、Y、Th)。
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进展
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氢气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能源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在氢气能的应用过程中,储存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概述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氢气的储存方式氢气的储存方式主要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压缩和液态储存四种方法。
1.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将氢气吸附在材料表面,并在合适条件下释放的方法。
常用材料包括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多孔聚合物等。
物理吸附储氢具有热力学稳定性高、储氢能力强、可逆性好的优点,但存在吸附量低、放量慢、温度影响大等缺点。
2. 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利用吸附剂与氢气反应生成化合物,然后再在合适条件下释放氢气的方法。
化学吸附储氢具有储氢密度高、放氢速率快、可逆性好的优点,但存在吸附剂使用寿命短、泄漏易发等缺点。
3. 压缩储存压缩储存是将氢气压缩到高压容器内,以提高其储存密度的方法。
常用的压缩储存方式包括低压压缩储存和高压压缩储存。
压缩储存具有成熟可靠、储氢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但存在能耗大、安全性低等缺点。
4. 液态储存液态储存是将氢气液化存储的方法,可提高氢气的储存密度。
液态储存具有储氢密度高、放氢速率快的优点,但存在能耗大、保温要求高等缺点。
二、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氢气储存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储氢材料和储存方法不断涌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1.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物理吸附储氢技术近年来,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物理吸附储氢技术备受关注。
金属有机骨架是一种多孔晶体材料,其高度可调的孔径大小和表面特性使得其在储氢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研究表明,金属有机骨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进其储氢性能,如增加表面积、优化孔结构和控制表面性质等。
这些进展为提高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储氢密度和储氢能力提供了新途径。
2. 研究揭示氢气化学吸附机理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氢气化学吸附机理,以提高其储氢性能。
一个重要的突破是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吸附剂,如桂皮酸铅、改性碳纳米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期介万奇等:多元多相合金凝固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
[45]Q i n R S,W all ach E R.A Phase2Fiel d M odel Coup led w it h a
Th er m odyna m ic Database[J].Acta M a te riali a,2003,51:
6199-6210.
[46]BÊttger B,E i ken J,Stei nbach I.Phase F i el d Si m u lati on of
Equ i axed Soli d ification i n Techn i calA lloys[J].Acta Ma te rialia,
2006,54:2697-2704.
[47]N estl er B,G arcke H,Stinner B.M u ltico m pon en tA lloy Soli d i2
fication:Phase2Fiel d M odeli ng and S i m u lati ons[J].Phy s ical Re vie w E,2005,71:041609.[48]A ntonova N,F irstov S A,M i racle D B.I n vesti gati on of Phase
Equ ilibri a i n the T i-A l-Si-N b Syste m at Low Nb Con tents [J].Act a Ma teria li a,2003,51:3095-3107.
[49]H i m e m i ya T,Um eda T.Three2Ph ase P l an ar Eu tecti c Growth
M ode l s for a T ern ary E utectic Syste m[J].M ateri a ls T rans a c2
ti ons,J I M,1999,40(7):665-674.
[50]H i m em i ya T.Growth M od el s of Two2Phase E utecti c Cell i n a
Ternary Eu tecti c Syste m:a Phas e Sel ecti on M ap[J].M ateri a ls T ran s a ction s,J I M,1999,40(7):675-684.
BEPCII超导备用腔高功率耦合器测试达到400k W连续波功率日前,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自主研制的BEPCII500MH z超导备用腔高功率耦合器借助日本KEK高频测试台顺利通过了高功率老练测试,功率达到了连续波420k W以上,位于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
老练测试结果表明,高功率耦合传输稳定,高功率下高频性能和热负载承受性能良好,真空特性良好。
这表明经过反复摸索和研究,高能所加速器中心高频科研人员和参研人员已掌握了高功率输入耦合器的设计和研制技术,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艺路线。
这也标志着高能所在大型超导加速器高功率输入耦合器自主研制上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众所周知,像B EPCII这样的高亮度大流强加速器随着束流流强的不断提高,高频功率的需求将不断攀升,相应地要求输入耦合器的耦合功率能力随之提升。
输入耦合器的高功率耦合能力是大流强加速器束流流强提高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输入耦合器愈来愈成为高功率射频微波领域的核心部件之一,世界上许多大型加速器实验室投入了相当多精力对其进行性能研究和设备研制。
高功率耦合器的研制技术颇具挑战性。
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加速器实验室研制的高功率耦合器达到了连续波400k W以上。
高能所研制成功的连续波400k W功率耦合器可用于替代昂贵的同类进口设备,用于BEPCII超导高频系统运行备份和超导备用腔(均仅要求输入功率达到140k W),摸索和凝炼而成的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也可应用于其它类型的大流强加速器的功率输入耦合器,为其自主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自中国科学院网站)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氢能源作为一种零污染、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洁净能源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和热点。
储氢问题是氢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前储氢研究包括化学储氢和物理储氢两个领域。
物理吸附利用微孔材料物理吸附氢分子,因其在特定条件下对氢气具有良好、可逆的热力学吸附、脱附性能而受到广泛研究。
提高材料对氢气的吸附作用使氢分子更容易、更牢固地吸附在微孔材料的表面或孔腔中,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微孔材料储氢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最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邓伟侨所在的研究组及合作者使用锂离子掺杂技术,提高微孔共轭聚合物对氢气的吸附焓从而提高材料的储氢量。
理论模拟发现,锂离子在共轭体系上对氢气有增强的吸附作用,可以使氢分子更牢固地吸附在微孔材料中。
实验上,通过催化聚合1,3,5-三乙炔苯制备较大比表面积的三维微孔共轭聚合物(C MP)作为吸附载体,其网络结构中的碱性活性基团碳碳叁键吸附锂离子。
锂离子有效提高了材料对氢分子的吸附焓。
研究表明,当锂离子的掺杂比例在015%(质量分数,下同)时,材料储氢能力最强,对氢气的吸附焓为811kJ/mol。
该材料在77K 和011MPa条件下,储氢量高达611%,刷新了同等条件下的物理吸附储氢的纪录,远远高于碳纳米材料(310%)和金属框架化合物(215%)。
该研究工作以通讯形式刊登在近期的5德国应用化学6(Ange w.Che m.I n.t Ed.)(2010,49:3330-3333. DO I:10.1002/a n ie.200906936),并被选为热点文章。
(摘自中国科学院网站)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