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自然和社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交通
襄城县自古扼南北道路要冲,通东西舟楫之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南距煤城平项山20公里,北距古都许昌40公里,东距内陆特区城市漯河45公里,境内铁路纵横交错。漯宝、平禹铁路贯穿境内,东接京广,北通陇海,西连焦枝。G311线、S329线、豫20线、S103线等国道、省道呈米字形交汇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襄城县的风向随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多为偏南风,全年以西南风最多。年平均风速2.4m/s。夏初常出现干热风,以5月24日至29日出现频率最高。气候特征见表4。
表4气候特征表
气象要素
襄城县
气象要素
襄城县
年平均气温(℃)
14.7
主导风向
SW
极端最高气温(℃)
42.3
年平均风速(m/s)
2.4
极端最低气温(℃)
-15.3
无霜期(d)
228-249
年平均降水量(mm)
570
最大冻土深度(cm)
18
5、水文
襄城县属淮河流域。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遍及全县16个乡镇,多为西北—东南流向,总长299.5km。
距离项目最近的河流为柳叶江,位于本项目北1.9km处。经襄城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流入柳叶江,然后汇入文化河。柳叶江源于十里铺乡马冢村北,是一条流经库庄、茨沟注入文化河的季节性河道;文化河流经王洛、汾陈、库庄、茨沟、范湖、姜庄6个乡镇。
襄城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281.9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2%,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1.49千卡/平方厘米。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日照均比较充裕,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积温5463.8℃。日平均气温7月份最高27.6℃,1月份最低0.8℃。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3℃,极端最高气温42.3℃。年平均降水量570毫米。无霜期为228-249天。最大冻土深度18cm。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行政区划、人口及面积
1947年12月12日,襄城县解放,次年1月,隶属豫鄂边区,不久划归豫西第五行政区。1949年2月,河南省许昌专区成立,襄城县归其管理。1970年5月,县辖焦庄、辛南、辛北、程庄4个生产大队划归平顶山市郊区。1986年2月18日,襄城县划归平顶山市。1997年8月25日,又划归许昌市管辖。
3、文教
襄城县在“321工程”扎实推进,襄城高中顺利进入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行列;襄城实验高中易地新建工程进展顺利,并通过市级示范性高中验收;县三高成为国家级骨干县级职教中心;小学的布局调整及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2005年,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8%。全县高中在校生总数突破1万人,比2000年翻一番,中、高招成绩连年保持许昌市领先位置。
项目所在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属于伏牛山东麓倾斜平原,项目所在地周围地势较为平坦,部分地区有浅沟分布。
3、气候气象
襄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一般冬季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夏季受海洋性气团控制,春秋二者交替过渡季节。春季短,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较快;夏季时间长、气温高,雨水集中,时空分布不匀;秋季时间短,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时间长,多风、寒冷少雨雪。
5、文物古迹
襄城县文物古迹众多,人文资源丰富,其中很多古迹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主要有: 百宁岗五岳庙; 紫云山风景区; 乾明寺; 大陈闸; 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 龙王庙; 文庙; 白塔寺。
6、相关规划相符性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
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脉东端,黄淮平原西缘,东经113o22'~113o45',北纬33o42'~34o02',总面积920km2。襄城县西与郏县毗连,北与禹州市接壤,东与许昌、临颍、郾城县交接,南与舞阳、叶县、平顶山市郊区相邻,襄城县北距郑州市区113km,东距许昌市区40km,西北距洛阳市区177km,东南距漯河市区70km,南距平顶山市区28km。
襄城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园区经济为载体,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集聚集约规模化发展。以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核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城南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2010年,总控面积13.5平方公里的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初步形成从煤炭开采、洗煤、练焦、化产回收及深加工,到废气发电、新型建材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该产业园被评为“河南省首批重点产业集群”和“河南省民营科技园区”。
襄城县辖城关、王洛、颖桥回族、颍阳、紫云、麦岭6个镇和汾陈、十里铺、库庄、双庙、茨沟、范湖、姜庄、丁营、湛北、山头店10个乡,435村(街)民委员会和7个城镇街道居民委员会,计有935个自然村。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襄城县总人口671270人。
2、经济结构
2013年,襄城县生产总值达到28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9元。
6、土壤
襄城县地处黄淮平原西缘,土壤为黄洪冲积形成。据1982年土址普查,全县共有3大土类、6个亚类、24个土种,净土地总面积为111.58万亩,三大土类包括褐土类、潮土类、砂礓黑土类。其中褐土类面积最大,为全县地带性土壤。
7、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襄城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烟、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尤以烟叶种植历史久远,闻名全国,有“金襄”之称。毛泽东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视察,赞誉、勉励有加,“烟叶王国”之美名誉满神州。
2、地形地貌
襄城县处于伏牛山脉东段,县境西南部为连绵起伏的浅山区,以马棚山为最高,海拔462.7米;北部为丘陵地带,海拔90—128米;中东部为平原,海拔80—90米;东部低洼,海拔64米。全县地势呈西高东低,由西北王洛乡房村至东南姜庄乡河北五村,坡降为1:1600。
襄城县诸山系伏牛山余脉,构造为侵蚀低山区。有大小山头9座,面积80.4平方公里。分布在县境西南部的紫云、湛北、山头店3个乡镇。山脉走向大体有东西、东南—西北及少量的南北3种类型。山体物质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粉砂、页岩及暗紫红色砂岩、红黄色黄土状亚砂亚土夹砾石透明体和古土壤层组成。其中紫云山,长、高为诸山之最。令武山、首山等一般为北陡南缓。山体多为疏林、草地。山间系“山谷平原”和倾平高地,宜种烟草,其质最优。境内有首山、紫云山、令武山、孟良山(原名高阳山)、焦赞山(原名仙翁山)、龟山(原名灵泉山)、尖山、白石山、夜虎山等。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襄城县在全国的位次由2001年的700位跃到2007年的305位,前移了395个位次;2008年,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位次中,襄城县排247位,比2007年前移了58个位次。在第九届中国中部六省百强县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居第51位,比2007年的第61位前移了10个位次。在河南省2011年综合实力排序中,由2008年的27位上升到23位,曾连续两次进入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县”序列。
襄城县有海拔81—128米的岗丘7个。包括八士岗、百宁岗、风阳岗、麦岭岗、胡岗、尧城岗、灵树岗。面积共44.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多呈垄岗,部分平岗。土质为黄土亚砂土及红褐色亚砧土含礓砂,系全国最适宜植烟区之一。
襄城县地处伏牛山东麓倾斜平原。全县总土地面积134.55万亩,平原面积约101.58万亩,占总面积的75.5%。
襄城县经过长期人工垦殖,除山区尚残留小面积落叶灌木次生林和其他地方自然生长的植物外,平原、岗丘和大部分山地为人工栽植型植被,由于气候温和、雨水量较多,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县境(包括以前和近年来所引进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粮食类、油料类、烟、棉、麻类、蔬菜、瓜果类和绿肥饲料类等百余种。
根据调查,项目区周边500m范围内无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动植物。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34.5:31.5:34优化为2013年的13.2:66.9:19.9。2013年全县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6.8%,比2001年提高21.3个百分点。
襄城县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名优蔬菜、优质烟叶等产业,逐步形成了东部优质粮、北部优质烟、中部绿色菜、西部规模养殖的块状农业产业带。粮食生产连续六年保持增产,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37万亩,是许昌市“花菜药”三大特色农业之一,2009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规划基地县”。烟草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了国家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示范村。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150家。2007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林业专项资金6000多万元,林木覆盖率达到28.5%,被评为河南省林业生态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