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岁时记》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有很多传说故事,大家来了解一下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的传说故事1、屈原投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2、伍子胥尸体投河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

4、白娘子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

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返回目录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古文探奇】春联-燕京岁时记

【古文探奇】春联-燕京岁时记
蛐儿聒聒儿油壶卢金钟儿梧桐咬嘴祝顶红老西儿燕巧儿诸条记载人们收养虫鸟风气
品 READ 读
春联
【古文探奇】春联 -燕京岁时记
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 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作者简介
《燕京岁时记》是一部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其中有很多关于民俗学的资料。如“耍耗子、耍猴儿、耍苟利子、跑旱 船”条,生动记载了民间驯兽杂耍艺人的表演;“风筝、毽儿、琉璃喇叭、咘咘噔、太平鼓、空钟”条记录了当时的儿童游戏玩 具;“蛐儿、聒聒儿、油壶卢”、“金钟儿”、“梧桐、 咬嘴、祝顶红、老西儿、燕巧儿”诸条记载人们收养虫鸟风气;“扫晴娘”、“丢 针”条记载京师妇女习俗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 作者富察敦崇,晚清文人,满洲镶黄旗,曾任兵部主事、奉天巡防营务处提调等职。1926年于北京西直门外高粱桥下投河自尽。个 人年谱名《思恩太守年谱》,敦崇于此书中记录了众多与晚清历史有读好诗词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 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就要来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你了解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宝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压岁钱的来历故事

压岁钱的来历故事

压岁钱的来历故事压岁钱的来历故事压岁钱的来历故事1一、压岁钱的来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

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

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期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

”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以后,方孔圆钱基本取消,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如今的纸币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纸币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压岁钱的故事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

端午介绍简短100字

端午介绍简短100字

端午介绍简短100字
端午介绍简短100字: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

”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
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周作人:结缘豆

周作人:结缘豆

周作人:结缘豆周作人:结缘豆范寅《越谚》卷中风俗门云:结缘,各寺庙佛生日散钱与丐,送饼与人,名此。

敦崇《燕京岁时记》有舍缘豆一条云: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拈毕煮熟,散之市人,谓之舍缘豆,预结来世缘也。

谨按《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刘玉书《常谈》卷一云:都南北多名刹,春夏之交,士女云集,寺僧之青头白面而年少者着鲜衣华屡,托朱漆盘,贮五色香花豆,碟漫于妇女襟袖之间以献之,名曰结缘,妇女亦多嘻取者。

适一僧至少妇前奉之甚殷,妇慨然大言曰,良家妇不愿与寺僧结缘。

左右皆失笑,群妇郝然缩手而退。

就上边所引的话看来,这结缘的风俗在南北部有,虽然情形略有不同。

小时候在会稽家中常吃到很小的小烧饼,说是结缘分来的,范啸风所说的饼就是这个。

这种小烧饼与洞里火烧的烧饼不同,大约直径一寸高约五分,馅用椒盐,以小皋步的为最有名,平常二文钱一个,底有两个窟窿,结缘用的只有一孔,还要小得多,恐怕还不到一文钱吧.北京用豆,再加上念佛,觉得很有意思,不过二十年来不曾见过有人拿了盐煮豆沿路邀吃,也不听说浴佛日寺庙中有此种清事,或者现已废止亦未可知,至于小烧饼如何,则我因离乡里已久不能知道,据我推想或尚在分送,盖主其事者多系老太婆们,而老太婆者乃是天下之最有闲而富于保守性者也。

结缘的意义何在?大约是从佛教进来以后,中国人很看重缘,有时候还至于说得很有点神秘,几乎近于命数。

如俗语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又小说中狐鬼往来,未了必云缘尽矣,乃去。

敦礼臣所云预结来世缘,即是此意。

其实说得浅淡一点,或更有意思,例如唐伯虎之三笑,才是很好的缘,不必于冥冥中去找红绳缚脚也。

我很喜欢佛教里的两个字,曰业曰缘,觉得颇能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仿佛与遗传及环境相似,却更带一点儿诗意。

日本无名氏云:虫呵虫呵,难道你叫着,业便会尽了么?这业的观念太是冷而且沉重,我平常笑禅宗和尚那么超脱,却还挂念腊月二十八,觉得生死事大也不必那么操心,可是听见知了在树上喳喳地叫,不禁心里发沉,真感得这件事恐怕非是涅磐是没有救的了。

《燕京岁时记》中饮食类民俗语汇浅析

《燕京岁时记》中饮食类民俗语汇浅析
。 _
l l一≯ 薯¨ l


曩 i套
_ 爹 警 “ - 赫 囊 _ 曩- - 篡
蔓 善
语言文学研究

《 燕 京岁时记》 中 饮 食 类 民 俗 语 汇 浅 析
张 亚 红
( 西南科技大学 文 学与艺术学 院 ,  ̄ I t J l I 绵 阳 6 2 1 0 0 0 )
的饮食方 面民俗语汇 , 窥探 清代 时期北京 的岁 时民俗文化 , 了解 当 时 百 姓 的 生 活 状 况 和 美 好 愿 望 。


《 燕 京岁 时记 》 清 代 富察 敦崇 所作 , 是 一 部 按 一 年 四 季 节 令 顺 序 记 叙 清 代 北 京 岁 时 风 俗 的 杂 记 。按 作 者 跋 尾 所 说 : “ 此 记 皆 从 实 录写 . 事多琐碎 , 难 免 有 冗 杂 芜 秽 之 讥 。而 究 其
摘 要 : 《 燕京 岁时记》 清代 富察敦 崇所作 , 是一部按 一年四季节令顺序 记叙清代 北京岁时风俗 的杂记 , 其 中记载 了很 多 关于 民俗 学的资料 。 尤其是 岁 时民俗 , 作者“ 岁时而记游 览, 似 属 于例不合 。然各处游 览多有定期 , 亦与 岁时相表 里” , 对于我们 了解 当时的民风 民俗具有 重要 的 史料价值 。 关键 词 : 《 燕京岁 时记》 饮 食 民俗语 汇 《 燕京岁时记》 简介 材料 与加工也 发生 了重大 的变 化 。我们 旨在通 过文 中记 录
民俗语 汇是 民俗 语言学 巾一个非 常重要 的概念 ,透过 民俗 语 汇 我们 可 以挖 掘 一个 地 区的 民俗 概 貌及 其 文化 特 征 。民俗语言 学者 曲彦斌 教授在 《 民俗语 言学 》 中指 出 : “ 一 般来 说 .是指 那些反应 不 同习俗惯制 主要特 征或 民俗事象 的词 语 . 包 括成 语 、 谚语、 歇后语 、 惯 用语 、 俚语 等俗语 , 和 一

322燕京岁时记清·富察敦崇

322燕京岁时记清·富察敦崇

322《燕京岁时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清?富察敦崇◎元旦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

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均应入朝朝贺。

朝贺已毕,走谒亲友,谓之道新络绎不休。

喜。

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

貂裘蟒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诚太平之景象也。

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

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按,《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先于庭前燃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又《玉烛宝典》: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八宝荷包每至元旦,凡内廷行走之王公大臣,以及御前侍卫等,均赏八宝荷包,悬于胸前,部院大臣不预此例。

◎祭财神初二日,致祭财神,鞭炮甚夥,昼夜不休。

◎破五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互相道贺。

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

春日融和,春泥滑氵达,香车以及各宦室等冠帔往来,绣宪,塞巷填衢。

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人日初七日谓之人日。

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

按,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其日清明,则所生之物育,阴则灾。

◎顺星初八日,黄昏之后,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

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奥以至大门,燃灯而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

亦辟除不祥之意也。

按,《帝京景物略》:正月十三日,家以小盏一百八枚,夜燃之,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

其聚如萤,散如星。

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又甚贫者无。

此条所记与今大略相同,但未得其详细耳。

◎打春(节令无定期,姑录于正月之内,馀仿此)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

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

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

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和七十九回赏析课件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和七十九回赏析课件

背景
•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亦称《凹晶馆联 句》)诗作于抄检大观园之后。抄检大观园,是贾府中 主与主、主与奴、奴与奴之间各种矛盾激化尖锐的必 然结果。这场轩然大波,是贾府“一败涂地”的直接 原因。自此,昔日鼎盛兴旺的贾府家运乖蹇,颓象丛 生。贾府中的人们,一个个或病或死,或驱或撵,一 套“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封建秩序被打乱了。贾 府正处在风雨飘摇中。
9.“骰彩”句:滥喧:频敲。
10.“晴光”句:光、素彩:都说月光 。乾坤:天地。
11.“赏罚”句:上句仍说行酒令。无:不分。序仲昆:分出高下,评定优劣。
12.“构思”句:拟:摹拟,想象。“景”,程高本作“句”。
13.“酒尽”句:更残:夜将尽。谖:忘记,引申为停止。
14.“渐闻”句:雪霜痕:喻照在景物上的月光。古人常用雪霜形容月色洁白。
29.“赑屃”句:赑屃(音币戏),传说龙所生的怪物,像龟,好负重,石碑下当座的大龟即是。这里指代 碑石。罘罳(音浮思),古代宫门外或城角上有网孔的屏。这里泛指门外有孔的垣屏。章太炎《小学答 门》:“古者守望墙牖皆为射孔……屏最在外,守望尤急,是故刻为网形,以通大镞,谓之罘罳。”
30.“振林”句:啼谷一声猿,大观园是不会有哀猿长啸、空谷传响的。但是,诗不妨那么写。
32.“钟鸣”句:钟鸣拢翠寺,妙玉所住的拢翠庵居然像深山古剎,也是理想化了的。
33.“有兴”句:“继”,程高本作“极”,与“有兴”矛盾,因为“悲何极”通常的意思是“悲伤哪里有 个完呢”。今从脂本。
34.“芳情”句:芳情,雅趣是互文,指芳洁的情感和风雅的情趣。意谓心怀芳情,只有自己排遣,又能对 谁讲呢?遣,排遣,寻找地方寄托。
联句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一般是由一人出上句,对者续 下句成联,再出上句,这样轮流相继,往复成篇。《红楼梦》中两处写了联句, 一是芦雪庵即景联句(五十回),一是本回。

燕京岁时记

燕京岁时记
谨按,《日下旧闻考》:护国寺元曰崇国寺,明曰大隆善护国寺,今只曰护国寺。乃元丞 相脱克脱之故宅。寺中千佛殿旁立一老髯,幞头朱衣;一老妪,凤冠朱裳,即其夫妇之像。 今已无存矣。隆福寺乃前明景泰四年建,役夫万人。寺中白石台栏,乃英宗南内翔凤殿故物 也。本朝雍正元年重加修葺,用世宗御制碑文,较之护国寺尚为完整(隆福寺于光绪二十七 年十月二十二日毁于火)。
1
燕京岁时记 │ 清·富察敦崇
肆张灯。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兵 部灯于光绪九年经阎文介禁止)。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 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市人之巧者,又复结冰为器,栽麦苗 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 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 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名目。富室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 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自白昼以迄二鼓,烟尘渐稀,而人影在地,明月当天,士女儿 童,始相率喧笑而散。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又有卖 金鱼者,以玻璃瓶盛之,转侧其影,大小俄忽,实为他处所无也。
◎筵九 十九日谓之筵九。每至筵九,皇上幸西厂子小金殿筵宴,看玩艺贯跤。蒙古王公请安告 归。臣工之得著貂裘者,尽于是日脱去,改穿白锋毛矣。民间无事可纪,游赏白云观者谓之 会神仙焉。 按,《帝京景物略曰》:燕九又曰宴邱。今则曰筵九,究未知其孰是。 ◎开印 开印之期,大约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三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日时,先行知照,朝 服行礼。开印之后,则照常办事矣。 ◎打鬼 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 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朝廷重佛法,特遣 一散秩大臣以临之,亦圣人朝服阼阶之命意。打鬼日期,黄寺在十五日,黑寺在二十三日, 雍和宫在三十日。 按,《宸垣识略》:东黄寺在安定门外镶黄旗教场,顺治八年奉敕就普净禅林兴建,康熙 二十三年重修。寺西有琉璃门,曰清净化城。后有石坊二座,石台一座,石塔一座,高八丈, 雕镂精工,上有金伞,光华夺目。相传为班禅佛塔。班禅佛又曰瘢疹佛,盖因出痘而示寂也。 塔傍有经幢四,乃乾隆四十八年彭元瑞书;御制清净化城记,在台东,系满、汉、蒙、梵四 体字。塔后有楼曰慧香阁。雍和宫在东直门内北新桥正北里许,乃世宗宪皇帝藩邸也,登极 后命名曰雍和宫。黑寺在德胜门外西北三里许,前寺曰慈度,后寺曰察罕喇嘛庙。所谓黑寺 者,盖指铁色琉璃而言,今亦无之矣。后寺有铁香亭一,乃康熙乙卯年造。 ◎填仓 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鞭炮最盛。居民不尽致祭,然必烹治饮食以劳家人, 谓之填仓。 按,《北京岁华记》云: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 谓之填仓。此条所记与今大略相同。惟富贵之家从未有食牛肉者,亦未有客至苦留之说,乃 记者一隅之论也。 ◎大钟寺 大钟寺本觉生寺,以大钟得名,盖岁时求雨处也。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日。 十日之内,游人坌集,士女如云。长安少年多驰骤车马以为乐,超尘逐电,劳瘁不辞。一骑

中秋节的来历,为了纪念谁?

中秋节的来历,为了纪念谁?

中秋节的来历,为了纪念谁?“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燕京岁时记》中饮食类民俗语汇浅析

《燕京岁时记》中饮食类民俗语汇浅析

《燕京岁时记》中饮食类民俗语汇浅析作者:张亚红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2期摘要:《燕京岁时记》清代富察敦崇所作,是一部按一年四季节令顺序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其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民俗学的资料,尤其是岁时民俗,作者“岁时而记游览,似属于例不合。

然各处游览多有定期,亦与岁时相表里”,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燕京岁时记》饮食民俗语汇一、《燕京岁时记》简介《燕京岁时记》清代富察敦崇所作,是一部按一年四季节令顺序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

按作者跋尾所说:“此记皆从实录写,事多琐碎,难免有冗杂芜秽之讥。

而究其大旨,无非风俗、游览、物产、技艺四门而已。

”[1]P99《燕京岁时记》中有很多关于民俗学的资料,尤其是岁时民俗,例如煮饽饽、龙须面、五毒饼、花糕、腊八粥等反映了一些节日饮食风俗;散小人、打鬼、土地庙、祭马王等反映了一些节日信仰风俗。

作者“岁时而记游览,似属于例不合。

然各处游览多有定期,亦与岁时相表里”[1]P99。

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

另外,《燕京岁时记》除了记载当时北京的一些风俗之外,其中大多数条目同时还引征他书,如《荆楚岁时记》、《玉烛宝典》、《日下旧闻考》、《居易录》等,兼述前代有关的习俗制度,有的还穿插有考证。

所以,这些征引和考辨为我们了解某些习俗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二、民俗语汇的概念及《燕京岁时记》中的饮食类民俗语汇1.民俗语汇的概念民俗语汇是民俗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透过民俗语汇我们可以挖掘一个地区的民俗概貌及其文化特征。

民俗语言学者曲彦斌教授在《民俗语言学》中指出:“一般来说,是指那些反应不同习俗惯制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的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俗语,和一些江湖切口、行话、隐语等社会习俗语。

民俗语汇是语词中同风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

”[2]P71同时,在他另一篇文章《论“民俗语汇”——人类最基本的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指出:“民俗语汇,是各种反映了民俗事象或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汇。

重阳节关于赏菊的诗句

重阳节关于赏菊的诗句

重阳节关于赏菊的诗句赏菊是重阳节流传千年的习俗,赏菊品诗,历来密不可分。

下面给大家盘点一些重阳节关于赏菊的诗句,欢迎欣赏。

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2.《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3.《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5.《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6.《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7.《重阳后菊花三首》范曾大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8.《菊》刘克庄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9.《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10.《瘦菊为小婢作》陈佩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11.《黄花》朱淑真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延伸阅读:重阳节赏菊来历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元宵节的灯》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元宵节的灯》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元宵节的灯》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宵节的灯肖复兴①在老北京,上元灯节最辉煌要数明朝,最早起于宫廷而逐渐流入民间,是在明末清初,一直绵延到民国前后。

我小时候,赶上灯节的尾巴。

北京城灯节最热闹的地方,早已经从灯市口转移到前门,灯火最为灿烂的,要数廊房头条、大栅栏、西河沿和西打磨厂这几条街。

那时候,我家住在西打磨厂,买灯、看灯的好地方。

买灯笼,要到廊房头条,那里被称之为灯笼街,短短的巷子里,最多的时候曾经集中了二十多家灯笼铺子,可以说是鳞次栉比。

其中好多家灯笼铺子,一直开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移至珠市口,成立了北京宫灯厂。

②去廊房头条买灯笼,大多是买卖人家,个人去,得是有钱的主儿。

反正,我是一次也没有去过那里买灯笼。

我们大院里的孩子,只是用彩纸(好一点儿的用电光纸,差一点儿的用糊窗户的高粱纸),自己糊个简单的灯笼,在里面插上支红蜡烛,拎着它满院子满街地跑,照样一个乐和,那是我们孩子的灯节。

③有时候,我们也到前门看灯去,穿过廊房头条,卖灯的吸引不了我们多少目光,我们主要是到大栅栏看灯。

大栅栏里,老店铺多,瑞蚨祥、同仁堂、马聚源好多家都在那里;广德楼、三庆园、同乐等几家老戏园子也在那里,它们的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映照得大栅栏一条街灯火辉煌,看得人眼花缭乱。

④那时候,那么多灯,只知道看热闹,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认识的,只有一种叫做“气死风”的灯笼,一种是走马灯,觉得这两种灯已经很高级了。

⑤“气死风”,只是一种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提灯。

说它“气死风”,是说你提着它怎么跑,风也吹不灭,不过是夸张而已。

这种纸做的灯笼,跑不了多久,只要风稍微一大,里面的蜡烛一歪,灯笼就着了。

不过,这种“气死风”,一般物美价廉,有各种图案和造型,其中金鱼灯最受老幼欢迎,老人图它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孩子则图它好看玩着痛快,即使最后被风吹得呼呼地燃着成一个火球,也会让孩子在大呼小叫中获得一种难得的快乐。

孙雄《燕京岁时杂咏》译文

孙雄《燕京岁时杂咏》译文

孙雄《燕京岁时杂咏》译文《燕京岁时杂咏》的译文:
腊八粥香飘满京城,家家户户喝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送走灶君后便要过年。

除夕夜全家人团圆,守岁辞旧迎新年。

正月初一拜新年,亲朋好友来拜年。

正月初五过破五,吃饺子祭财神。

正月初七人庆生,这一天人人过生日。

立春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

二月二日龙抬头,人们剃头理发庆祝。

清明节气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悼念故去。

五月端午节来临,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

六月六日晒衣节,家家户户晒衣物防霉。

七月七日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鹊桥。

八月中秋节到来,赏月吃月饼团圆美满。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赏菊敬老尊贤。

十月一日寒衣节,祭奠祖先送寒衣。

十一月冬至日来临,吃饺子汤圆迎接冬至。

十二月二十四日小年,祭灶神迎接新年的到来。

车驰马骤【十二生肖成语】释义出处示例

车驰马骤【十二生肖成语】释义出处示例

车驰马骤【十二生肖成语】释义|出处|示例
词目车驰马骤
发音chē chí mǎ zhòu
1典故出处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2成语资料成语解释:形容车马奔驰迅猛。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示例清钱谦益《南征吟小引》:“当其(袁可立子)督饷辽左,历览关塞,指雇毳幕,筹策表饵,欲以尺组系单于,故其诗纵横顿挫,若田僧超临阵作壮士歌,使人有车驰马骤,投石横草之思。

”敌寨不及防备,猛被元兵攻入,~,扫了一个精光。

蔡东藩《元史通俗演义》第五七回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车驰马骤,风掣电驰,所过各部落,毫无防备,由他进行;稍强横的部民,拦阻马头,不是被刀杀死,便是被箭射死。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谨按,《日下旧闻考》:前明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亘二里许,南北两廛,即今之灯市口也。市之日,凡珠玉宝器以逮日用微物,无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数行,相对俱高楼。楼设氍逾帘幕,为宴饮地。一楼每日赁值至有数百缗者,皆豪贵家眷属也。灯则有烧珠、料丝、纱、明角、麦秸、通草等,乐则有鼓吹、杂耍、弦索等,烟火则以架以盒,盒有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自初八日起,至十八日止,乃十日,非五日也。至百货坌集,乃合灯与市为一处。今则灯归城内,市归琉璃厂矣。
按,《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先于庭前燃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又《玉烛宝典》: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八宝荷包
每至元旦,凡内廷行走之王公大臣,以及御前侍卫等,均赏八宝荷包,悬于胸前,部院大臣不预此例。
◎祭财神
初二日,致祭财神,鞭炮甚夥,昼夜不休。
◎破五
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宦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春日融和,春泥滑氵达,香车绣宪,塞巷填衢。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谨按,《日下旧闻考》:华严钟铸于前明永乐时,高一丈五尺,径一丈四尺,纽高七尺,厚七寸,重八万七千斤。内外勒楷字法华经一部,字大五分,密如比栉,乃学士沈度书。嘉靖间悬于万寿寺。后言者谓京城白虎方,不宜有金声,乃彻楼卧钟于地。国朝乾隆八年,移置于觉生寺,即所谓大钟寺也。在德胜门外七里,土城西北曾家庄。雍正十一年建钟楼,高五丈,下方上圆,四面皆窗,后有旋梯,左升右降。钟悬于中,竟体纯铜,端正细腻,诚至宝也。惜未听其一鸣耳。前殿有雍正十二年翰林院编修张若霭撰碑。
谨按,《礼部则例》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尹率僚属朝服迎春于东直门外,隶役舁芒神土牛,导以鼓乐,至府署前,陈于彩棚。立春日,大兴、宛平县令设案于午门外正中,奉恭进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配以春山。府县生员舁进,礼部官前导,尚书、侍郎、府尹及丞后随,由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府尹乃出土牛环击,以示劝农之意。又《涌幢小品》载,前明正统中,每岁立春,顺天府别造春牛春花进御前及仁寿宫,凡三座。每座用金银珠翠等物,费钱九万余。景皇即位,谕明年春日当复增三座。宛平坊民相率陈诉,乃以时花充用。
◎筵九
十九日谓之筵九。每至筵九,皇上幸西厂子小金殿筵宴,看玩艺贯跤。蒙古王公请安告归。臣工之得著貂裘者,尽于是日脱去,改穿白锋毛矣。民间无事可纪,游赏白云观者谓之会神仙焉。
按,《帝京景物略曰》:燕九又曰宴邱。今则曰筵九,究未知其孰是。
◎开印
开印之期,大约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三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日时,先行知照,朝服行礼。开印之后,则照常办事矣。
◎人日
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
按,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清明,则所生之物育,阴则灾。
◎顺星
初八日,黄昏之后,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奥以至大门,燃灯而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之意也。
◎填仓
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鞭炮最盛。居民不尽致祭,然必烹治饮食以劳家人,谓之填仓。
按,《北京岁华记》云: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谓之填仓。此条所记与今大略相同。惟富贵之家从未有食牛肉者,亦未有客至苦留之说,乃记者一隅之论也。
◎大钟寺
大钟寺本觉生寺,以大钟得名,盖岁时求雨处也。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日。十日之内,游人坌集,士女如云。长安少年多驰骤车马以为乐,超尘逐电,劳瘁不辞。一骑之费,有贵至数百金者。岂犹有金台市骏之遗风欤!
至于旧磁一类,甚属寥寥,已多为外洋买去矣。
谨按,《日下旧闻考》:琉璃厂东有辽御史大夫李内贞墓,乃乾隆三十六年工部郎中孟氵皓得其志石于土中,有葬于海王村之语。
◎东西庙
西庙曰护国寺,在皇城西北定府大街正西。东庙曰隆福寺,在东四牌楼西马市正北。自正月起,每逢七、八日开西庙,九、十日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之一大市会也。两庙花厂尤为雅观。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至于春花中如牡丹、海棠、丁香、碧桃之流,皆能于严冬开放,鲜艳异常,洵足以巧夺天工,预支月令。其于格物之理,研求几深,惜未有著书者耳。尝观泰西农学书中,谓一粒之获可得十万粒,如以花之法之,定能远过其上。但是人工既贵,灌溉亦难,以之治玩好则可,以之治稼穑则断断乎其不能也。即如冬瓜、王瓜、茄子、扁豆之类,皆能于严冬栽植,色味俱佳。但价值太昂,不能尽人而食,是亦不能行之明证也。
按,《帝京景物略》:正月十三日,家以小盏一百八枚,夜燃之,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又甚贫者无。此条所记与今大略相同,但未得其详细耳。
◎打春(节令无定期,姑录于正月之内,馀仿此)
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罗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燕京岁时记》
清﹒富察敦崇
正月
◎元旦
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络绎不休。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均应入朝朝贺。朝贺已毕,走谒亲友,谓之道新喜。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蟒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诚太平之景象也。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谨按,《日下旧闻考》:护国寺元曰崇国寺,明曰大隆善护国寺,今只曰护国寺。乃元丞相脱克脱之故宅。寺中千佛殿旁立一老髯,幞头朱衣;一老妪,凤冠朱裳,即其夫妇之像。今已无存矣。隆福寺乃前明景泰四年建,役夫万人。寺中白石台栏,乃英宗南内翔凤殿故物也。本朝雍正元年重加修葺,用世宗御制碑文,较之护国寺尚为完整(隆福寺于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毁于火)。
◎小药王庙、北药王庙
小药王庙在东直门内路北,北药王庙在旧鼓楼大街。自正月起,每朔日、望日有庙市,市皆妇女零用之物,无甚可观。
◎厂甸儿
厂甸在正阳门外二里许,古曰海王村,即今工部之琉璃厂也。街长二里许,廛肆林立,南北皆同。所售之物以古玩、字画、纸张、书帖为正宗,乃文人鉴赏之所也。惟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列市半月。儿童玩好在厂甸,红货在火神庙,珠宝晶莹,鼎彝罗列,豪富之辈,日事搜求,冀得异宝。而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搬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翡翠之外并重料壶,然必须官窑古月轩者方为上品,新料不足道也。盖玩好之物,风尚不同,乾隆间重珊瑚,贱碧霞玺。后又重碧霞玺。近更重翡翠石及料壶。风雅之士亦间有重旧玉者。笛头剑隔,古色盎然,而真伪殊不易辨。故予尝曰:“物而能言,免去许多聚讼。”盖指此也。
按,《居易录》:京师花儿市鬻黄鸽二,毛羽作黄金色,索价甚高云云。盖京师多好蓄鸽,种类极繁,其寻常者有点子、玉翅、凤头白、两头乌、小灰、皂儿、紫酱、雪花、银尾子、四块玉、喜鹊花、跟头花、脖子、道士帽、倒插儿等名色。其珍贵者有短嘴、白鹭莺、白乌牛、铁牛、青毛、鹤秀、蟾眼灰、七星、凫背、铜背、麻背、银楞、麒麟、斑西、云盘、蓝盘、鹦嘴、白鹦嘴点子、紫乌、紫点子、紫玉翅、乌头、铁翅、玉环等名色。凡放鸽之时,必以竹哨缀于尾上,谓之壶卢,又谓之哨子。壶卢有大小之分,哨子有三联、五联、十三星、十一眼、双筒、截口、众星捧月之别。盘旋之际,响彻云霄,五音皆备,真可以悦耳陶情。至前辈所谓架鸽者,今无之矣。又《余氏辨林》云:“京师孟春之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曰闹嚷嚷,即古所谓闹装也。是即绫绢花之滥觞欤!
谨按,《日下旧闻考》:白云观乃元太极宫故墟,内塑邱真人像,白面无须眉。正月十九日,都人致酹祠下,谓之燕九节。真人登州栖霞人,名处机,号长春子。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岁在己卯,元太祖自奈曼遣使召之;使者未至,真人语其徒曰:“速促装,天使召我,我当往。”翌日使者至,乃与弟子十八人同往,经数十国,行万余里,始达雪山。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真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告以敬天爱民为本。问及长生久世之道,则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大悦,命左史书诸策。真人乞东还,遂赐号曰神仙,封为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使居燕之太极宫。后改为长春宫,即今之白云观也。真人年八十,尸解仙去。
◎打鬼
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朝廷重佛法,特遣一散秩大臣以临之,亦圣人朝服阼阶之命意。打鬼日期,黄寺在十五日,黑寺在二十三日,雍和宫在三十日。
按,《宸垣识略》:东黄寺在安定门外镶黄旗教场,顺治八年奉敕就普净禅林兴建,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寺西有琉璃门,曰清净化城。后有石坊二座,石台一座,石塔一座,高八丈,雕镂精工,上有金伞,光华夺目。相传为班禅佛塔。班禅佛又曰瘢疹佛,盖因出痘而示寂也。塔傍有经幢四,乃乾隆四十八年彭元瑞书;御制清净化城记,在台东,系满、汉、蒙、梵四体字。塔后有楼曰慧香阁。雍和宫在东直门内北新桥正北里许,乃世宗宪皇帝藩邸也,登极后命名曰雍和宫。黑寺在德胜门外西北三里许,前寺曰慈度,后寺曰察罕喇嘛庙。所谓黑寺者,盖指铁色琉璃而言,今亦无之矣。后寺有铁香亭一,乃康熙乙卯年造。
◎曹老公观儿
曹老公观在西直门内路北。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半月,游人亦多。惟殿宇坍塌,墙垣不整,古佛零落,殊无可观。有碑二,左刻乾隆御制七律二首,右无字,后殿有铁香炉一,乃前明万历辛卯年造。中殿有铁香池一,乃崇祯九年管理御马营太监孙继武等造。
谨按,《日下旧闻考》:曹老公观名崇元观,乃明曹化淳兴建,国朝乾隆二十三年重修。规模壮丽,法相庄严。百余年来,倾圮殆尽,无复旧观矣。或谓化淳兴时有窖金,藏之观中,以备将来重修之用。故京师有“里七岁,外七步,观儿倒,观儿修”之谣,然其言究无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