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关键词版-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
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答案:C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个体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答案:A4.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A.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 按需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 按资本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 按贡献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答案:A5. 我国的根本任务是:A.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改革开放D. 维护社会稳定答案:A6-40. (略)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41. 简述我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
42.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43.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我国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材料:(略)答案: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其次,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论述题参考要点
一、论述题(50分)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0分)答题要点: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二,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制定和坚持贯彻这条思想路线,其目的是为了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找出其固有的、能够作为我们行动向导的客观规律性,用以指导实践、求得现实问题的解决。
第三,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逻辑起点,贯彻毛泽东思想的始终。
实事求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出发点、根本点。
2、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谈一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30分)答题要点:说明:此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考生结合实际,论述的合理、合情、合法,逻辑清楚,就可以适当给分。
二、材料分析题(50分)1、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论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20分)答题要点:第一,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
狭义的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与经济、政治并列,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
中国文学经典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答题格式
中国文学经典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答题格式
总要求
字数要求:名词解释200-300,简答500-700,论述1000到1500,具体要求根据分值进行调整。
条理清晰,多段式,突出关键词与重点。
字迹工整漂亮。
名词解释
分为以下三类
考察人物:所处年代+创作特征+地位影响+代表作品
考察流派、思潮:时间+性质+主要理念+影响(当世+后世)、地位+代表作家作品
考察事物:时间+提出者+内容+特点+影响(当世+后世)+代表作家作品
简答题
分点作答,条理清晰
每点结构如下:关键词+关键句+代表作家作品
考察人物:
1、出处
2、身份(贵族/小人物等)
3、人物性格
4、代表了哪一类人物(作者创作意图、后世有没有与这一人物
相似的(代表作家作品))
5、影响(当世、后世)
考察作品
1、时期
2、作家
3、艺术风格
4、流派
5、对后世影响
考察流派
1、时期+一句话概括是什么
2、创作目的(理念)
3、艺术特征
4、代表作家作品
5、地位与影响
论述题
可以看成式名词解释+简答题的升华版,简答题不需要过多的例子,论述题需要论据来进行支撑。
开头:对题目中的人、作品、观点、评价先做一个简要的名词解释。
中间:分点论述,建议三段式,不建议用数字进行序号分点,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
每一点的具体结构如下中心观点句+具体的作品(情节简述、名句、代表性篇目、文章名)+其余名家的评价。
结尾:简明扼要地概括,加上对后世的贡献、影响,其自身的地位。
史纲往年试题
三、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题意。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共1题,每题25分。
21.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四、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共1题,每题25分。
22.分析下列材料:(1)1958年8月1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报道,湖北省麻城县平靖乡第二农业社早稻平均亩产一万六千二百六十斤;8月13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报道,湖北省麻城县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斤。
8月2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发表了刘西瑞的来信,其标题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2)195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载了新华社驻陕西记者的报道:“白天,大道小径车水马龙,为钢铁元帅运‘粮饷’的人们络绎不绝;夜晚,万山灯火辉煌,成千上万的人为钢铁彻夜奋战。
”9月2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社论“关键在于大搞群众运动”,提出“要使钢铁产量猛烈上涨,关键在于全国范围内认真贯彻办钢铁工业的群众路线,真正形成一个全民办钢铁的群众运动。
”请回答:(1)以上材料中所反映的是什么情况?(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运动的认识。
三、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题意。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共1题,每题25分。
21.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出现的严重曲折?四、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共1题,每题25分。
22.分析下列材料:(1)1946年政协会议召开时,中国民主同盟等主张“以民主的方式争取民主,以合法的的行为争取合法的地位”,并表示要走中间路线。
——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251页。
(2)针对1947年10月27日,蒋介石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并对该盟人员实行进一步的迫害,新华社在同年11月6日发表的时评《蒋介石解散民盟》中写道:“民盟方面现在应该得到教训:任何对美国侵略者及蒋介石集团或其中某些派别的幻想,都是无益于自己与人民的,应当清除这种幻想,而坚决地站到真正的人民民主方面来,中间道路上没有的。
西南政法考研法理学内部资料 –判断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整理
1.法律即主权者的命令法理学创始人奥斯丁的观点。
突出了法律与公共权力、强制的关联性。
不足之处:忽略了法律与“权利设定”的关系2.法律以社会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观点。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一种制度。
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最终意义上决定着法律的本质。
法律不仅仅是消极地反映社会,而是对社会起着强大的反作用,或者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者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4分)4.法律解释应当以立法者意图为标准解释目标理论中的“立法者意图说”。
按照现代社会的人民主权原则和权力分立原则,立法者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因此,法律解释应当以立法者的意图为准,才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
法官在解释法律时也应该以立法者的意图为准,否则僭越了自己的职权,侵犯了立法机关的权力。
当然确定立法者意图本身,仍然存在难题。
二、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法律行为就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直接的对客体发生作用的方式进行的活动。
(×)在现代法理学中,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和属性,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积极的、直接的对客体发生作用的方式的行为是作为的法律行为。
(3分)2.法律的作用具有局限性。
(√)法律作为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有自己的调整领域,它并不可能取代道德、习惯、风俗、纪律等社会规范的作用,也不可能做到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法律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它自身的僵硬性和不可避免的漏洞的存在,使它对千变万化的人类事务的调整并不可能非常完美。
(3分)3.程序法即使离开实体法也有其存在价值。
(√)程序法不能完全被理解为实体法的附庸,程序法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地位,通过程序实现正义也是程序法的目标。
程序正义可以独立于实体正义而存在。
(3分)4.不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就不具备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概念不同于法律知识。
毛概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毛概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论述题1、论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1、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联系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谈谈你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认识与理解。
2、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主要内涵: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战略所要达到的社会发展状态。
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既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内容,体现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本质特征。
3、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断。
这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试题)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试题)一、辨析题1、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密切的结合着并兼并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二、论述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三、材料分析题1、材料:(1)我党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4联合第三国际。
……――据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英文译稿》(1921年7月)材料:(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
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家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国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据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评述材料1的主要内容?(2)比较材料1和材料2,分别说明中共二大对于一大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分析原因。
2、材料: (1)伟大的湖南农民暴动,不但惊吓了资产阶级、地主军阀,甚至惊吓了共产党的指挥者,那时正是各地共产党员群众力争这个运动的发展,……然而中央受着国民党领导的恐吓犹豫的影响,不能提出革命的行动纲领来解决土地问题。
――摘自《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材料: (2)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申论测试题及答案
申论测试题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3题。
材料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据某市交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市交通拥堵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材料二: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该市交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公交线路、增加公交车辆、提高公共交通的准点率等。
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交通拥堵问题依然存在。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产生的原因。
2. 结合材料二,评价该市交通部门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3.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二、论述题请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论述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案例,回答4-5题。
案例:某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数据安全问题、技术更新换代的成本问题等。
4. 分析该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一、材料分析题1.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机动车数量激增;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市民对私家车的依赖度高。
2. 该市交通部门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但效果有限。
改进建议包括:加强交通规划,优化道路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实施交通限行措施,减少私家车出行。
3.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包括: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吸引力;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如自行车、步行等;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二、论述题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论述题一、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1、概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消极后果: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试论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总述: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分述:(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交换体现商品经济的本质,而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同时,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若私人劳动得到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矛盾得以解决;(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和命运。
二、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两重性)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精品课程课后习题整理
第一章二、辨析题1.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3.“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质上是一致的。
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简答题1.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及指导意义?五、论述题1.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3. 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六、分析题(1)如何理解“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和“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解决三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指明了方向?(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第二章二、辨析题(辨别对错,简要分析):1.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2.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 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法宝。
三、简答题: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3.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四、论述题:1.论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内在联系。
2.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概论》考试材料分析题
一、材料分析题:材料1: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70页。
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试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教材11页)(2)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第一,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二、论述题: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是这个过程中先后产生的理论成果。
课程模拟试题二
课程模拟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将其代号填入相应括号,每小题1分,共20分)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于()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2.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必然不同。
这体现了理想具有()A.阶级性 B.预见性 C.时代性 D.主观性3.下列关于信念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信念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想法 B.信念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C.信念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D.信念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4.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
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这里强调说明的是()A.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互助 B.艰苦奋斗是革命斗争成功的传家宝C.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坚定的信念是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5.斯大林曾经说过:“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
”高尔基也曾指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会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这说明()A.理想等同于现实 B.理想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C.理想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D.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目标和动力6.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实现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樱桃好吃树栽,不下功夫花不开。
”理想是美好的,但美好的理想是不会自动实现的。
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A.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C.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D.逐步确立坚定信念8.邓小平曾经指出:“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这说明,在当代中国()A.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B.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是一致的C.爱国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D.爱国主义与爱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9.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归祖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论述题答题策略—观点提炼》(复习课)
例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发展。 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年平均 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 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正进入全面小康社 会;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成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 使主权,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迈 出重要一步。
9、祖国统一
(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步:遴选史实,论证观论点 述题满分三步法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要记住,孤证不立, 需围绕观点,遴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论证。所遴选的史实,其中 一个可以来源于材料,另一个来源于所学知识。不论是观点提炼还是论据选 取,都应与“材料主题”有关,切忌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课本知识乱发挥。
观点2: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观点3:经济特区解放了生产力。 观点:4:经济特区是触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观点5:经济特区能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类别观点举例
1.改革、革命类观点: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改革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3)、改革旧制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4)、只有变革旧制才能长治久安; (5)、墨守成规只会停滞不前。
从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进一步扩大开放,最终扩展到 整个区的政策,彻底告别旧体制,全初步形成从东到西 有重点、多层次、梯度推进的格局,迎来了整个中国经济腾 飞的新时代。表明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成功的,并向全国辐射 ,成为对外开放的一面镜子。
结论:综上所述,经济特区是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窗口 。
例2:1979年,深圳还只是南方 沿海地区一个贫穷的小镇。改革 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到2006年,地区生产 总值达到5800多亿,在岗职工 年平均工资达到3.5万元。深圳 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 “全国第一”,如最早建立“劳 务市场”“原料市场”等,闯出 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瞭望周刊》
毛概#必考#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范本模板】
毛概#必考#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古的优秀文化之中。
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
党的建设理论。
7。
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七下历史期末考试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
1.什么叫观点论述题?观点论述题是一种考查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形成观点并进行完整论述的能力。
通常表述为“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根据材料论述历史观点2.观点论述题解题三步走第一步:观点: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2、找出材料关键句、关键词,概况材料大意①、对材料的分析,要注意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个历史要素。
②、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③、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④、注意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可在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论证:选择史实,论证观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
要记住,孤证不立,需围绕观点,遴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论证。
所遴选的史实,其中一个可以来源于材料,另一个来源于所学知识。
不论是观点提炼还是论据选取,都应与“材料主题"有关,切忌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课本知识乱发挥。
第三步:结论:总结升华,再现观点。
最后,要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总结归纳。
注意不是重抄一遍,重抄不得分。
要求:结语以综上所述,说明+重申观点,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温馨提示:一定要紧扣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观点论述题(共10小题)1.(2023•姑苏区校级一模)清朝前期,中国仍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材料二:如图材料三:如果将康、雍、乾时期纵向与汉唐时期相比,无论是人民的精神风貌,还是统治者的气度胸襟均相差甚远,难以并称“盛世”;如果与同时代欧洲社会比较,无论在科学成果上还是社会发展上,康、雍、乾三朝都已逐渐被西方列强抛在后面,也难以自称“盛世”。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一、选择题1.根据古德莱德课程实施层次,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是()。
A.理想的课程 B. 正式的课程 C. 理解的课程 D. 运作的课程2.“四书”作为我国元、明、清三代的考试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春秋》3.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为过‘完满生活’做好准备”,为人类种种生活做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家是()。
A.施瓦布 B. 斯宾塞 C. 博比特 D. 查特斯4.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 《师说》5.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是()的出版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斯宾塞的《教育论》6.通常我们所说的备课,要“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A.研究学生 B. 设计作业 C. 设计评价 D. 指导学法7.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包括()。
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组织得好⑤学生掌握所有教学内容⑥教学效果好A.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⑤⑥C. ①②③④⑥D. ①③④⑤⑥8.“跳一跳,摘桃子”是因为学生存在()。
A.关键期 B. 高峰期 C.平衡期 D.最近发展区9.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育家是()。
A. 洛克B. 赫尔巴特C. 夸美纽斯D. 卢梭10.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是儿童中心、经验中心、()。
A.教师中心 B. 书本中心 C. 课堂中心 D. 活动中心11. 古德莱德认为,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是()。
A.正式的课程B.理解的课程C.运作的课程D.经验的课程12.六书是中国第一套较为完整的教科书,主要包括:《诗》、《书》、《礼》、《易》、《乐》()。
A.《大学》 B. 《中庸》 C.《孟子》 D. 《春秋》13.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近代史纲要习题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论述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本身密切相关。
2、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3、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的资产阶级。
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三、材料分析题。
1、“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进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页。
请回答:请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请回答: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是怎样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2、评价侵略有功论。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论述题。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具有什么意义?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帝国主义之所以保全清政府而不是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实行“以华治华”对自己更有利。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技;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且还要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三、材料分析题。
形势与政策考题与答案
形势与政策考题与答案形势与政策考试答题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对象:2010级全体学⽣⼀、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我国新⼀轮收⼊分配改⾰,为什么要确⽴以中等收⼊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2、为什么说中美⽇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但未来中美关系需要重新平衡?⼆、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1、党的⼗⼋⼤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式,就必须全⾯深化经济体制改⾰。
试结合这⼀论述谈谈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经济增长⽅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2、2013年5⽉9⽇上午10时左右,台湾渔船“⼴⼤兴28号”在屏东县鹅銮⿐东南⽅约180海⾥处遭菲律宾军舰射击,65岁船员洪⽯成中枪死亡。
“⼴⼤兴28号”事件发⽣后,中国外交部和国台办都严厉谴责了菲⽅的暴⾏。
台湾媒体民调显⽰,有7成台湾地区受访者认为,假如菲当局对事件没有⼀个令⼈满意的交代,那么希望两岸合作起来对付菲律宾。
这样客观上形成了两岸联⼿维护中华民族共同财产和“历史性权利”的强势局⾯。
试结合这⼀事件谈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三、材料分析题(共1题2⼩问,第1⼩问14分,第2⼩问6分,共计20分)材料⼀:2013年5⽉30⽇,外交部发⾔⼈洪磊主持例⾏记者会,就仁爱礁、钓鱼岛问题等答问。
问:有外电报道称,近⽇中国渔船、海监和海军舰艇在南沙群岛仁爱礁附近活动频繁,阻⽌菲船只向在仁爱礁废旧登陆舰上的⼈员运送补给。
中⽅此举可能成为南海紧张局势升温的导⽕索。
中⽅对此作何反应?答: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可争辩的主权。
1999年,菲律宾⼀艘军舰以搁浅为借⼝,在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法坐滩。
中⽅多次向菲⽅提出严正交涉,要求菲⽅拖⾛该舰。
菲⽅称未将该舰拖⾛是因为“缺少零部件”,并表⽰没有在礁上建造任何设施的打算,也没有任何挑衅倾向。
历史论述题格式简洁版
暴君成在材料中把这些词圈画出来有助于我们提炼观点时辅助进行思考划出关键句结合关键词来找有可能出现在段首或者段末关键句判断性的句子或者带有转折词的句子总结中心思想如何写出有观点味道的观点采用连接词造句的形式可以避免写出陈述史实不符合观点特点的弊端以下提供几个模板供参考a
• 1-5 DACAB
材料题: 1.瓦子 2.①苏轼:豪迈而飘逸;②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 ③辛弃疾:豪放 3.关汉卿:《窦娥冤》 4.①图一代表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图二代表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世界 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③图三代表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例文: 观点:只有坚持开放,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使社会进步、国家强大。 论述: 当欧洲近代大学兴起,建立起近代教育制度,西方社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成为这个时 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人类新文明的曙光。而这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乾隆时期,还在顽固地坚持已经 落后腐朽的科举制度,统治者固步自封,陶醉于粉饰的太平盛世,却看不到世界发展的脚步,不知已 经被远远抛下,晚清屈辱的历史早已埋下伏笔。 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古老的封建国家,但进入近代后,日本很快发现自己和西方的差距,开始在 经济、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向西方学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走上了一条强大的道路,国力日渐 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 近代化。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将自己孤立于世界发展之外只会导致国家落后,只有加 强和世界的联系和交往,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使保持国家真正的强大。
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 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 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 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 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 唐朝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 识加以论述。 观点:对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论述: 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到了日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十七大,一大法宝,必须继续;1(定义)指导~大破习主束缚~新新2(理论)实事求是~本质要求+前提条件~不可能做到3(实践)改革开放~实践理论工作~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4(理实)常提常新~重大课题~不断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探索5(总结)中特的思想保证1、【论】论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经济结构看,三种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个资)社国营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个体经济占绝对优势2阶级结构看,与经济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是工农资(其它小民族),农手个体不代表独立的发展方向,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3因此矛盾集中表现为资社两条路、资社两阶级的矛盾。
土改后我国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4当时我国社因素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居统领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条件,为了生产力为了国家民族,必须适时地过渡5属于社体系,是逐步过渡到社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1、【论】论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1定义2(地位)(要根、本石、路源)(是兴国之要,是党国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2立国之本,是党国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3强国之路,是党国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3(关系)一~两~相~辩~必须全坚一贯(1离开,就会失去物质基础,2离开,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4(一个中心)我国基本国情基本矛盾都没有变,根本任务是解发,中国一些都要依靠发展,所以必须坚持以~5(两个基本点)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6(概括)实践证明,是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国生命线、人群幸福线。
1、【论】论述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深刻原因(国内国外党内另外(内在要求应有之义)2改革的性质和目的3改革的成绩4事实雄辩地证明:是关键~是实现中特伟大必由之路,只有社救中,只有改发中社马!1、【论】论述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地位)毫不动摇地鼓支引是坚完社初基制的一条基本原则。
2(范围)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私和混中的非3(根本原因)我国不发达不平衡,给广阔空间,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原因1)从经济上看,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论述②通过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竞争力。
+论述③外资企业进入所带来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一些先进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方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借鉴。
+论述5(原因2)从社会上看,非公有制经济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综上,非公有制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形成社会创造活力。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
2、【材】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包括发挥市场和政府和作用)1(定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所有制基础和物质基础决定的。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2按劳分配以外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
)3个人收入出现差距,有合理或合法的原因,也有因为不合理或不合法导致的。
+材料分析(1)合理或合法的原因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有所不同;②人们拥有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③市场经济发展中,优胜劣汰。
(2)不合理或不合法的原因包括:①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竞争,如行业垄断;②再分配过程中手段单一,如高收入调节不力,低收入保障不足;③偷税漏税、走私贩假等非法行为。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与“共富”是有机整体,“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公平和效率有机结合,要发挥市场和政府和作用: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论】论述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城乡居民收入。
(往前提)【必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一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二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三要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四要取缔非法收入;五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
3、【论】论述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
答:(1)①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地包含了追求社会公平。
②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追求社会公平,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标准。
(2)①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②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又是上述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保障是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石。
①社会保障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②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在于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创造好环境,增强有序性,促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4)综上所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和归宿。
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构建社会正义和谐社会之中。
●和谐包含公平,社保体现公平;和谐-民生-社保;社保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社保是途径,公平和谐是目的。
【2011材】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论】论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答: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定义)创新型国家,一般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目标任务)党和国家提出用15年(2006~2020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3(内涵)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来讲(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大力推进理论、制度、科技的创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另外,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4、(原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1)这是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2)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3)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4)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5、(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1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即形成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互动的社会系统。
2必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即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等。
6、(方向)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为此,必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思想。
【2010论】论述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超2011考纲,略)5、【材】结合材料,分析“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的思路。
(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A(地位)三农问题~革建改根本问题~小康关键问题。
B(现状)1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增收困难2基础支撑~最大潜力~重点难点(在)C基本途径:统筹城乡经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构,建设社新农。
D总要求: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物质基础基本尺度~政治保证)E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社新农as战略任务~中特农业现代化道路as基本方向~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as根本要求~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F是贯科重大举措~全建小重点任务~构和重要基础~现代化必然要求6、【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①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②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③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④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⑤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①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②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③建设资环事关中民族生存发展、现建事业、人群根本利益,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意义。
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能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缓解能源资源匮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