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_曾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还有从事音乐、医、星历等专门性职业的家族, 如卜、祝、相、巫( 汉有所谓巫家) 等,他们也是世代经营和 从事某一专门职业,并且因职为氏,如仓氏、庾氏、将匠氏 等,这些情况在《史记·龟策列传》、《潜夫论·志氏姓》、 《风俗通义》中均有相关记载。这几类人与经学大师一 样,依靠垄断一些稀缺社会资源的优势而受到当政者的 器重,进而在社会等级序列里面占据一席之地,最终跨入 豪族之列。
除此之外,豪族地主的来源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 一) 由当朝贵族转化为豪强地主 在东汉时期,这些豪强地主表现为宗室豪族和外戚
豪族,他们多因皇帝宠信宗室而成为豪强。东汉的外戚 几乎都是豪族,如窦融的“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封 章武侯。融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徙焉。”[2]316 窦氏家 族自窦融始,世代为河西太守,投奔刘秀后官至大司马, 为东汉著名世家大族之一。东汉时,韩棱家“世为乡里 著姓”,韩棱的父亲韩寻为陇西太守,韩棱为尚书令、司 空,棱子韩辅为赵相,棱孙韩演为太守、司隶校尉。韩氏 的另一支,南阳堵阳韩暨家也是在东汉时成为豪族的。 《三国志·魏书·韩暨传》注引《楚国先贤传》曰: “暨,韩 王信之后。祖术,河东太守。父纯,南郡太守。”韩氏家族 自王莽末年食封乃绝,失去了贵族地位,便转化为乡里著 姓,这种转化很自然,他们凭着前世的积累,仍然有权有 财,只是身份非贵族罢了。
( 二) 由官僚转化为豪强地主 商鞅变法后,由于奖励耕战的推行,官僚队伍的组 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功显赫者得到提升,继而演变成 豪族。这些功臣家族在东汉世代为官,甚至与东汉政权 相始终。如弘农杨氏家族,从杨震开始,四代三公。杨震 的“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 三) 由工商业者转化为豪强 例如李通本南阳宛人,“世以货殖著姓”[2]145。绿林、 赤眉起义时,他与弟李轶共同帮助刘秀镇压农民起义军, 打击割据势力; 刘秀称帝后,封为高官,成为东汉显赫一 时的名门大族。这类人往往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且在改 朝换代之际,能审时度势,顺历史潮流而动,与社会强人 结成巩固的联盟。在新朝代建立之后,他们成为新生政 权里面的当政者,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发生,自然会 向豪族大姓转化。 ( 四) 有些经学大师也成为豪强大族
为了更清晰地看到汉代不同时期豪族的发展情况, 我们把一些统计数字做成图 1,从而更直观地说明问题。
二 豪族大姓的发展演变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 这批将士们都成了当时社会的上层。他们与国家权力有 着天然的联系,在国家政权的保护下,完成了由官僚向士 族的转变。
从上文中豪族来源看,东汉豪族大姓的构成有四种 人: 一是开国功臣; 二是宗室豪族和外戚豪族( 从东汉皇 后的出身看,只有一、二位不是出身豪族之家[2]171) ; 三是 西汉豪族的延续,其中包括东汉初年的一部分开国功臣; 四是新出现的各种社会势力向豪族转化,包括乡里的豪 富、大工商业者等。东汉建立之初,地方豪族形成一个个 权力秩序中心,尤其是魏郡大姓,反复无常,颇为棘手; 青、徐、幽、冀四州,大姓及兵长处处并起,对抗中央; 三辅 地区,郡县大姓拥兵自重,“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 禹讨之。”[2]183东汉政权与地方土豪矛盾较多,《后汉书》
一 豪族的来源
豪强地主的主要成分是战国以来的封建旧贵族,史 称“豪滑之民”。因为这些昔日的旧贵族一度威胁到中 央政府的统治,故秦汉两王朝曾经大力打击豪强,打击的 主要手段是“迁徙”。但是,这种打击并没有彻底摧垮豪 强大族的势力。这些旧贵族依靠其传统的优势,在迁徙 地又重整旗鼓,摇身一变又发展成新的大地主。秦汉时 的巴蜀本是偏僻之地,远离中原,故秦统一后不断徙豪强 于巴蜀。如,“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 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1]卓氏因善冶铁 而成了巴蜀的豪富。以吏二千石自无盐徙蜀的公孙述, 到王莽末年已发展为割据称雄对抗朝廷的大豪族[2]137。 此种例子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比比皆是。到 东汉时期,关中地区基本上被这些豪强大族所控制。
图 1 豪族在两汉不同时期发展显示图
说明: 西汉初期指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141 年,包括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西汉 中期指公元前 140 年—公元前 40 年,包括汉武帝、 昭帝、宣 帝、元 帝 时 期,以 汉 元 帝 停 止 迁 豪 为 界 线。 西汉晚期指公元前 40 年—公元 25 年,从汉元帝停 止迁豪开始,包括成帝、哀帝、平帝、王莽新朝。东汉 初期指公元 25 年—公元 88 年,包括光武帝、明帝、 章帝。东汉中期指公元 89 年—公元 146 年,包括汉 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东汉晚期指公 元 147 年—公元 220 年,包括汉桓帝、灵帝、少帝、献
( 二) 宗族组织的构成特点 ( 1) 宗族内部有定期的祭祖仪式。《东观汉纪 ·邓晨传》记载: “邓晨,南阳人。与上起兵,新野吏 乃烧晨先祖祠堂……宗族皆怒……”邓晨为新野豪 族,其先祖祠堂被毁而引起族人的愤怒,说明邓氏族 人有着强烈的共同尊祖情感。这种较为稳定的宗教 情感,是在长期的祭祀活动和祭礼规范下形成的。 ( 2) 宗族内部有经常性的族人聚会。如《四民 月令》中所 说 的“请 召 宗 族、婚 姻、宾 旅,讲 好 和 礼, 以笃恩纪”,即为祭祀仪式结束后的例行聚会活动。 这种形式的聚会有时也被看作是祭祖活动的组成部 分。另外,还有宗族成员的饮宴聚会。《礼记 · 文 王世子》孔颍达正义曰: “假令本是齐衰( 亲兄弟) 一 年四会食,若大功( 从父兄弟) 则一年三会食,小功 ( 从祖兄弟) 则一年二会食,缌麻( 族兄弟) 则一年一 会食。”通过 宗 族 成 员 的 聚 会 可 以 起 到 联 络 族 人 感 情的作用。 ( 3) 核心家族在宗族中居支配地位。宗族内部 的“家室 尊 卑 ”决 定 了 族 人 间 社 会 地 位 的 差 别。 处 于主祭地位的核心家族与先祖有着最直接的血缘关 系,宗族 的 族 权 主 要 掌 握 在 核 心 家 族 成 员 中。如 《东观汉纪·耿纯传》云: “耿纯率宗族归光武…… 纯兄归烧宗家庐舍……恐宗人宾客,卒有不同,故焚 烧庐舍,绝其反顾之望。”从耿纯兄弟的行为中不难 看出,首领耿纯不但可以支配族人的行动,甚至能够 支配族人的财产。 ( 4) 族人的亲属范围以“九族”为限。“九族” 涉及范围历来说法不一,而且从东汉时起就有所谓 今、古 文 两 种 不 同 解 释。 郑 玄、马 融 等 古 文 学 家 认 为: “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6]75 而许 慎、应劭等今文学家则以为“九族”乃“父族四、母族 三、妻族二。”[6]77 就汉代文献中所见的“九族”及其 与宗族的关联性来看,古文学家的解释似乎更为合 理、自然。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不论汉代地方豪族宗 族组织的规模及发展趋势如何,其族人的亲属范围 不会超出“九族”之外。 ( 三) 宗族组织的主要社会功能 ( 1) 经济赈恤。田庄主有责任在经济上赈济依 附民。汉代不少贫困族人需要经常性的救助才能维 持生计,所 以 宗 族 内 部 的 赈 施 大 都 定 期 展 开。如 《后汉书·樊宏传》中樊重“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朱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 归焉”[2]426 等,这 类 记 载 在《后 汉 书》中 十 分 常 见。 在《四民月令》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
第5 期
百度文库
曾 艳: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
·123·
帝。此划分方法是为了便于研究而作的大致划分。 从图上看,汉代豪族的发展呈波浪起伏状,上升
状态的三个时期分别是西汉中期、东汉初期和东汉 末期; 与此相对的三个低点分别是西汉初期、西汉后 期和东汉中期。从总体上看,豪族的发展状态并不 是直线持续上升,显示出来的发展状况与汉代豪族 发展演变基本相符。豪族称谓出现次数多时,也是 豪族势力强大而活跃时。西汉初年,是汉代各种社 会势力最活跃的时期。汉武帝时,政府加强对各种 社会势力的限制、打击的同时又开放权力,各种社会 势力不断向豪族转化。西汉中期以后,是豪族的发 展时期,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社会动荡,豪族再次活 跃。东汉初年,国家对未与权力结合的地方豪族、大 姓经常进行镇压。经过限制,呈下降趋势。东汉中 期后,豪族与地方、中央权力的结合逐渐密切,豪族 沿着上升趋势发展。豪族发展的这种起伏说明它与 社会的发展状况及王权的支配有直接的联系。
豪强地主早在西汉后期就有很大发展,东汉时 豪强地主 的 势 力 更 加 强 大,渐 渐 形 成 一 批 被 称 为 “豪族”、“强宗大姓”的巨富。他们经济实力雄厚, 政治权力也日渐增大。同时,官吏队伍中也产生了 少数累世公卿之家。如四世三公的弘农杨姓,四世 五公的汝 南 袁 姓。 这 些 大 姓 门 高 势 重,被 称 为“门 阀”、“士族”。在“察举制”选择官吏的制度下,这些 家族里的士子很容易进入仕途。那么东汉的豪族大 姓是怎样形成且发展壮大的呢? 下面我们来详细讨 论一下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 曾 艳( 1973 - ) ,女,馆员,研究方向: 考古发掘、汉文化。E-mail: zqy864936318@ qq. com
·122·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第3 卷
一些累世通晓经学的家族,通过“明经取士”而“累 世做官”。累世经学之家,往往又成为“累世官宦”之家, 甚至“累世公卿”之家。东汉“累世公卿”的名门望族,多 出自这种拥有经学传统的“累世经学”之家。上文提到 的弘农杨氏、沛郡龙亢桓氏、汝南袁氏等都是经学世家。 桓氏自桓荣开始,世代研究《尚书》,四代为六帝经师,名 声最显赫。
上述豪强势力在西汉末年往往与统治阶级联合起 来镇压农民起义,这种联合标志着豪强地主阶级的最后 形成,而东汉政府则是他们的政治利益的共同代表。
中不乏这方面的记载。地方土豪身份复杂,他们在地方 上横行违法,因此常常是地方官为了有效支配秩序而打 击的对象。
面对东汉初年地方豪族和大姓恣意一时、信马由 缰、为害一方的局面,光武帝和明帝主要采取政治强力对 他们加以整合: 一方面打击与王权相忤的豪族,另一方面 扶植那些与王权亲近的世家大族、豪族大姓的发展。东 汉世家豪族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此时公辅者,或树 私恩为子孙计,其后累世致公卿。”[3]世官化使东汉出现 许多世族,如耿况家族世代官宦不断,“遂与汉兴衰”。 东汉的外戚豪族,更为典型,汉明帝皇后马氏是权臣马援 之女,马氏家族可上推至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 赵奢 号马服君,故其后人因以为氏) ,其后虽历经王朝变迁,其 家族却强盛不衰。到东汉时,其家族最盛。《后汉书· 马援传附子防传》曰: “防兄弟贵盛……资产巨亿,皆买 京师膏腔美田……刺史、守、令多出其家。”这样的豪族世 代垄断权力,成为世族。因其占有权力的主要手段是垄 断文化,文化垄断与权力垄断交互循环,故又称之为士 族。豪族大姓进而形成对大小权力的世代垄断,从而世 族化。当然,不是所有入仕的豪族都能够转化为世家大 族,正如并非所有的豪族大姓都会在政治上出人头地一 样。余英时认为,“士族的发展似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推测: 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 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 治上得势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这两方面在多数 情形下当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4]
三 豪族的宗族组织
中国自古就有聚族里居的传统,东汉时期也不 例外。前面提到,所谓大姓、著姓、右姓是从家族或 宗族的角度给定的概念。深入探讨东汉时期地方豪 族的宗族问题更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些强宗大姓的本 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宗族组织的发展 东汉以来,豪族的宗族组织在相对宽松的社会 环境中得到发展。史载: “董卓之乱,( 荀彧) 弃官归 乡里。 同 郡 韩 融 时 将 宗 亲 千 余 家,避 乱 密 西 山 中。”[2]589“汉末,( 许褚) 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 壁 以 御 寇。”[5] 荀 彧 和 许 褚 的 宗 族 人 口 都 多 达 千 家 或数千家,表明这些地区的居民在地域分布上已显 出同宗化的倾向。《三国志·周群传》云: “昔吾居 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姓氏构成 的单一化是宗族规模扩大的明显标志,东汉时期出 现的强宗大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从另一方 面看,随着宗族规模的扩大,宗族组织对乡村社会政 治的干预和支配能力也在膨胀。当时郡县一级的长 官虽由中央任命,但郡县属吏常出自当地的豪族大 姓。在乡里社会,乡官里胥多被强宗大姓所把持; 在 郡县掾史中,翻检《汉书》、《后汉书》,发现强宗大姓 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乡里选官的察举中,他们往往选 举代表本宗族利益的人。这些庞大的势力网,使东 汉乡里政治蒙上了浓重的宗族色彩。所有这些反映 了东汉豪族宗族势力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走向。
第 3 卷第 5 期 2 011 年9 月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 3 No. 5 Sep. 2011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
曾艳
(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 南阳 473000)
摘 要: 东汉豪族大姓主要由战国以来的封建旧贵族和随着秦汉地主经济的发展而新兴起的豪强大族构成。东汉 初,政府一方面打击那些与王权相忤的豪族,一方面又扶植、放任豪族大姓的发展。东汉中期,豪族发展呈上升趋 势,各地强宗大姓的社会、经济势力极度膨胀,对东汉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分析探讨豪族宗族组织更有利于对豪 族大姓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 东汉; 豪族大姓; 发展
与前面几类人物不同,经学大师之所以能跻身豪族 之列,靠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从汉武帝始,儒 学已经被确立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而经学又是承载 儒学的主要经典。经学大家依靠自身的学术优势掌握了 对儒学的解释权。就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大一统的 王朝时期,儒家学说往往更容易占据统治地位。统治者 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特别重视儒家思想,而作为 儒家学术解释者的经学大师自然被推到了台前,活跃在 历史的舞台上。由此观之,经学大师能跻身豪族之列也 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