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罗胖逻辑思维语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胖语录、罗振宇语录
很多大组织都在考虑互联网怎么转型,转型的第一件先把自己做小,小到一个人格或者一个人格体,因此在未来的世界做自己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我每天早上发微信的语音都坚持60秒,每次录十多次才能录成。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这是极苦的事情,这种死磕是为了唤醒尊重。
互联网时代一旦去中心化之后没有所谓的粉丝经济,只有所谓的社群经济,社群经济的底层密码就是让一群协作成本更低,兴趣点更相同的人结合在一起,共同抓住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
2013年出来一个词,叫“互联网思维”,它的代表性公司是皇太极、雕爷牛腩。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时代结束了。以黄太吉、雕爷牛腩,包括我的罗辑思维在内,一个点的样式崛起。
2012年的12月21日,世界末日那一天,罗辑思维出现的条件被凑齐。它们分别是,第一、土豆合并,中国最大的免费开放平台建设起来。第二,佳能公司推出5D Mark3摄像设备。第三,终于有了听得懂我话的人,叫申音,我可以在上面完成一种匠人式的生存。
什么是匠人精神
2013年罗辑思维完成了一次小小的实验,今天告诉大家,怎么打造一个匠人的精神。
一、轻薄。罗辑思维的逻辑是组织不重要,内容不重要,产品不重要,什么都不重要,制造一个叫罗胖的人格最重要,因为这是所有价值的积累点。
中国市场用30年的经验演示了整个价值链前进的方式,首先是产品为王,再过渡到渠道为王,然后再过渡到内容为王,很快过渡到社区为王。很多大组织都在考虑互联网怎么转型,转型的第一件先把自己做小,小到一个人格或者一个人格体,因此在未来的世界做自己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二、牛逼。罗辑思维找到了一个特别牛逼的切入点,《信息简史》一书中讲到,人类从口语文化的荷马史诗时代转人类文明,经历了500多年的艰难转型期,但现在另外一个进程开启了。
人类从纯粹的书写文明要变成口语文明。罗辑思维的定位非常简单:我替大家读书,作为人类从文字文明到口语文明的缓冲器,我作为有阅读能力的人,可以用口语的方式翻译给大家听,并作出相对优质的产品。
三、死磕。我每天早上发微信的语音都坚持60秒,为了做到形式上的统一化一,我每天比别的发语音自媒体的人大概要多录好几倍,每次录十多次才能录成,这就是一种死磕精神。
选择早上6点半发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我要抢上全国人民上厕所的时间,我希望争取到第一个你开始需要阅读,需要内容的时间。第二个,绝大部分媒体记者做不到像我这样连续一年,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这是极苦的事情,这种死磕是为了唤醒尊重。前三个关键词的本质都是一个:为了连接而生。
四、自恋。传统社会所有东西的本质都叫最大公约数,你必须被所有人能够包容,但互联网造就了一个全新的逻辑,就是社群,人和人之间正在迅速的无法沟通,在这样的社群时代里必须通过自恋才能构建社群。
罗辑思维本就是一个缺陷的产品,我不接受任何改进性意见,我只接受我们一起怎么进一步往下玩儿的建设性意见,这就是自恋。我们正在通过自我缺陷的设定,得到社群里的人对罗辑思维这个产品的认同。
五、分享。罗辑思维招会员并不只是一种盈利方式的创新,而是为了找到人,第一会员分两档,200元和1200元,我需要确保人们购买这个会员是认真的。这次招会员,罗辑思维要求一定用微信支付,其他支付工具一律不许可,所有招进来的会员都有几个特征:对知识性产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会员是为了彼此的信任;会员有行动的意愿,且真能付出行动。
互联网就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互联网做的事情就是让交易成本越来越便宜;世界上新冒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作威胁,用最热情的眼神,温暖的怀抱,拥抱这个世界的变化;
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助;
互联网真正的贡献就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互动;
罗振宇,逻辑思维创始人,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试水者,资深媒体人、传播专家专家。
关于个人,
他倡导一种“U盘化生存”的生存状态,个人不依附于任何组织,基于兴趣,打磨专能,与其他人进行时时协作,在市场中找到个人定价,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关于媒体的未来,
他认为互联网必然给对媒体业带来根本性的冲击。由于传播介质的互联网化,受众人群和信息消费模式都将碎片化,未来的传媒将不再以信息为核心,而代之以人格。
而关于这篇《一切产业皆媒体》,是罗振宇在传媒梦工厂的一次演讲长文,有人说它价值500万,
他把新媒体比作“传统媒体门口的野蛮人“强制强拆,异地重建;
他指出了互联网的真正贡献——突破时间跟空间实现互动;
他说出了群岛时代互联网思维应该有的逻辑
…
从不像是媒体人的媒体人角度,探究传媒到产业的秘密给我们讲了一个我们从未听过的故事......
•传统媒体进入“寒冬”?
•互联网诞生了什么新媒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好像都不是
•互动?那是电话时代开始带给我们的体验吧
•所以...其实是把传统媒体承载的信息搬到新平台上来,击破所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无限制的互动
•想想也就干了这么这一件事
•一件足以颠覆你我生活、周边的事
产业背后的道理:
“一个小女孩平时从百度音乐免费下载音乐去听,然后她会在一次演唱会去花五千块钱的门票,其中包括飞到外地的机票,一次性把它还给音乐。”
音乐没变,变的是吸引力——稀缺就是魅力!
因此,大众传播时代,自媒体声音的出现,新鲜的足够引人注目
他们具备什么条件?
郎咸平、郭德纲、周立波......
他们是粉丝达人,是大V,是舆论风向标,其实就是社群运用的主角!
所以传统媒体不应苦于缺乏新媒体的功能,而应该苦于缺乏新媒体(自媒体)的社群体验!
? “有一些报纸死掉也是必然的”“大家忽略了一点,新媒体死得更多。”
? 纸媒还是要坚持做核心的、有质感的报道。
? 我更担心纸媒最核心的价值丧失。当你不能提供
最有价值的、有厚度的内容,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你跟所有拥有手机的人有什么区别?
——媒体人白岩松
案例心得:
在“内容为王”时代,报业集团不应该丢掉所有的自信,相反应该看到自己仍保有的闪光点,正如媒体人白岩松所说的,比起报业份额的减少,我更担心纸媒最核心的价值丧失。当你不能提供最有价值的、有厚度的内容,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你跟所有拥有手机的人有什么区别? 因此还是还是这句感触,纸媒还是要坚持做核心的、有质感的报道。大家忽略了一点,或许有一些报纸死掉也是必然的,新媒体创新也需要科学的引领,而关键就在于谁的变革更“俘获”用户的“芳心”。
而另一方面,从社会现实来看,媒体其实拼的是“魅力人格体”。现在真正稀缺的已经不是内容,而是人们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有本事你就让我喜欢你,我去主动找你看,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