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箱庭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儿童箱庭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儿童箱庭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儿童箱庭疗法个案分析报告作者:曹丽影孙秀颖李亮李明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3期摘要:箱庭疗法的趣味性,非言语性,很适合给儿童尤其内向的儿童,通过箱庭作品的治疗,揭示深层的心理问题,沟通意识与无意识,经过18次箱庭治疗,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

关键词:儿童成长问题箱庭干预1.引言本研究采用通过对咨询现场的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探讨箱庭疗法对儿童父母教养方式造成的性格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治疗过程和效果。

2.个案基本情况2. 1 接待许某的母亲电话咨询本校心理咨询中心,许某在学校情绪紧张、不合群;在家情绪不稳定,波动极大;害怕狗、下水管子。

2. 2 成长经历及现状许某出生后,基本都由母亲照顾,父亲工作忙,孩子很少见到父亲。

在幼儿园时,由于身体或情绪不适,很少上幼儿园,离开母亲后哭闹。

小学期间, 在校情绪紧张,与同伴交往有困难。

放学后,不能离开妈妈,否则哭闹。

初步印象:安静、胆怯,与母亲分开有分离焦虑。

2. 3 心理评估根据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EMBU)和儿童十四种人格评价量表(CPQ)诊断结果:EMBU:母亲过度保护,但不理解孩子;父亲严厉、拒绝,不理解孩子。

CPQ:敏感性、紧张性、焦虑性为高分项,有恒性、稳定性、敢为性为低分项。

许某的问题缘由:母亲过度保护,和孩子缺乏沟通;缺少父亲的爱和影响。

3.治疗工具3. 1 箱庭材料沙箱:2 个玩具模型:共有人物、动植物、交通工具等类别。

3. 2 记录工具数码相机、箱庭记录表3. 3 治疗者治疗者为某大学心理硕士研究生,具有2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受过箱庭和学家庭治疗系统培训。

4.治疗过程整个治疗过程历时4 个月,共18 个治疗单元。

4. 1 治疗过程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 母子箱庭2 次;2 家庭箱庭 1 次;3 个体箱庭15次。

4.2 箱庭制作4.2.1 箱庭指导语个体箱庭请把手放在沙子上,闭上眼睛,去感觉沙子的质地、温度、触感带给你的感觉。

一名13岁适应性障碍女孩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

一名13岁适应性障碍女孩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

一名13岁适应性障碍女孩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发表时间:2018-02-07T11:34:50.13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6期作者:刘兆庆1 郑汉峰1 肖德蓉2 [导读]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是一种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常影响到社会功能,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1]。

(1重庆合川康宁医院精神科重庆 401520)(2北碚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重庆 400712)【摘要】本研究使用箱庭治疗对13岁女来访者的适应性障碍进行干预。

从结果来看,箱庭疗法有效的改善了来访者的适应性障碍。

随着治疗的进行,来访者的焦虑症状得到了缓解和消除,并逐渐实现了与自我和他人的和谐相处。

由此可知,本研究表明箱庭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个体的适应性障碍症状。

【关键词】适应性障碍;箱庭治疗;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326-04 1.引言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是一种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常影响到社会功能,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1]。

常指与适应新环境有关的心理反应。

这些处境包括离婚、工作与居所的重大变化(如升学、移民)。

临床表现包括焦虑、担忧、注意力难以集中、抑郁、易激惹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唤起而出现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和震颤等。

也可能出现攻击行为,单次或反复的蓄意自伤[2]。

本研究采用箱庭疗法(sandplay therapy)对一名适应障碍女中学生进行心理治疗,考察箱庭疗法的治疗过程特征和效果。

通过对咨询现场的过程记录和分析,为适应性障碍的心理治疗探究新的思路和方法。

2.心理评估与确立治疗方案2.1 心理评估治疗者(小C)在父亲陪伴下来诊,通过第一次咨询及后续的治疗,获得相关背景信息和主诉问题。

背景信息:小C是某重点中学初一女生,性格内向,朋友少,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家境一般,独生女。

箱庭疗法改善ADH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箱庭疗法改善ADH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箱庭疗法改善ADH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作者:马志强梁晓燕王素萍殷琪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15期〔关键词〕ADHD;箱庭疗法;情绪行为问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常见的儿童期发展障碍。

又称“轻微脑损伤或功能障碍”“儿童期运动机能亢奋反应”等,在中国称为“多动症”。

我国学者何侃调查指出,我国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率为4.31%~5.83%,居于学龄儿童精神障碍发病率的首位[1]。

ADHD儿童的临床表现为完成任务时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心,手上的动作过多,不能安静地坐着,这样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学习,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也伴随产生,严重时会影响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2]。

目前,针对这类儿童的干预主要有心理干预、家庭干预、社会技能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3]。

其中箱庭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在ADHD儿童的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

“箱庭疗法”,又称为“沙盘游戏”。

来访者在沙具架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或厌恶的沙具,在咨询师的陪伴下任意的在沙箱中创作作品,咨询师通过沙具与来访者交流,理解了来访者赋予的象征意之后,体验来访者的情绪情感,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发展与变化[4] 。

箱庭疗法在ADHD儿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游戏是儿童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天然通道,游戏是激发儿童兴趣的载体,也是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载体[5],箱庭游戏的这种特殊制作过程和治疗形式可以较大程度地吸引儿童(尤其是ADHD儿童)的注意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针对ADHD 儿童专注力低、自制力弱及多动多话的问题,咨询师要与其进行咨询并没有那么顺利,而箱庭游戏可以给ADHD儿童创造放松的环境,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交流就可以将其注意力聚焦在咨询中。

最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抽象难懂的语言无法真正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运用沙具、沙子这些工具可以将无法靠认知理解的问题转化成可见的形态。

第三编箱庭疗法的个案研究汇总

第三编箱庭疗法的个案研究汇总

第三编箱庭疗法的个案研究第十三章对A君的箱庭疗法(治疗者:张日昇)本个案是笔者在日本对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箱庭疗法的治疗记录。

来访者A君选修了笔者担任的“自我与社会的心理分析”主题讲义的课程,无论在课上的性格分析还是课下的表现,笔者都认为需要给他以适当的心理援助,他本人也非常期待笔者能提供给他这样的心理援助,表现出对箱庭疗法的兴趣和关心。

在笔者的安排下,A君开始每周一次的箱庭疗法。

第一节个案介绍笔者担任“自我与社会的心理分析”主题讲义的课程前半部分,选修课程的学生要完成三个心理测验,即Y—G性格测验、树木绘画测验和九分割统合绘画测验,对自我进行心理分析。

一、关于来访者A君,男性,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家中有父亲、母亲。

父亲在电气公司工作,因工厂倒闭,刚转到新的工作单位。

母亲打一些小时工。

兄弟三人,大哥和二哥都已工作。

自己是老小,入学前与二哥同屋住,关系比较好。

现在A君自己一人住在大学附近的公寓。

二、临床表现A君因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感到困惑,加上对心理学感兴趣,于某年9月选修了笔者担任的课程。

在实施的Y—G性格测验时,A君被判定为典型E型特征。

E型的主要表现为,情绪不安定因子中的抑郁性高,又有较强的自卑感和神经质倾向。

社会不适应因子中的主观性强,非协调性、非活动性,为内省和内向型。

A君谈起自己做的三个心理测验,觉得由三个心理测验反映出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信,尽管这是自己在做心理测验前朦朦胧胧所知道的,但对结果还是感到痛苦。

如果在大学毕业前,在就职面试前不解决没有自信的问题的话,第一次就职面试过不了关,最终就非常有可能被淘汰。

可以看出来,A君有些焦急的样子。

九分割统合绘画测验的中心是星星,命名为“复杂的星”。

A君解释说不仅仅是星,而且是两个重叠的星,表示对自己心的制约或限制。

他谈起之所以在中心画星,且是“复杂的星”,是因为中学三年级的时候所发生的“事件”导致给自己的“制约”和很大程度的罪恶感。

“成人式”的时候,曾见过当事人,感到当事人好像还在记恨着自己。

箱庭体验自我分析范例1

箱庭体验自我分析范例1

一了解箱庭疗法的理论背景箱庭疗法(sandspiel,sandplay technique,sandplay therapy)(也称沙盘游戏治疗)是指来访者在治疗者的陪伴下,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装有细沙的沙箱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特征是在心理分析之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在“沙盘”中发挥原型和象征性的作用,实现心理分析的治疗效果,箱庭疗法的形成:劳恩费尔德的世界技术(Lowenfeld World Technique)卡尔夫的沙疗[K alff Sandspiel (Sandplay)]“受保护与自由的空间”河合隼雄将箱庭疗法引入日本并得以发展。

箱庭疗法是沟通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座桥梁。

其目标之一就是是来访者的无意识原型意识化,实现个体与其心灵的“对话”。

当然,箱庭疗法要实现“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这一目标,其前提是唤起来访者的积极想象,让来访者进入到类似于梦的状态中,来访者才会自发的产生一系列幻想,这些幻想给来访者带来的体验会影响其意识过程,进而将幻想中的各种心像组合、构造、创造出衣服内心世界的心理图景。

因此,箱庭疗法就是要让来访者体验“睁着眼睛做梦”。

荣格认为,个性化的特点就是把精神的各种非自我方面如阴影、人格面具、阿妮玛、阿尼姆斯,以及在人格中不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和功能类型等等加以强化、区分和整合,使之成为意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对各部分有关情结的整合,使它们成为一个在心理上不可分的整体。

所以,“个性化意味着成为一个单一的、同质的存在。

就‘个性’包含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最终的和无与伦比的独特性而言,它也含有成为一个人自己的自性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把个性解释为达到个性或自性的实现”。

多拉.卡尔夫是沙盘游戏治疗的正式创始人者。

卡尔夫认为,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沙箱中的沙可以给来访者提供一定的可能性,使其建立起与自己内心世界相对应的世界。

用这种方式,通过自由、创造性的游戏,无意识过程得以在三维的图画世界中显现,就像梦的经历一样。

一例留守儿童敌对心理的箱庭干预报告

一例留守儿童敌对心理的箱庭干预报告

一例留守儿童敌对心理的箱庭干预报告摘要:箱庭疗法又称沙盘游戏法,是心理咨询的辅助方法。

本案例以箱庭疗法为主对一例敌对心理的留守初一男生进行系列心理干预。

对来访者进行了6次箱庭疗法干预。

在箱庭“自由且受保护的空间”里,来访者的情绪得到合理有效的宣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心理状态有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箱庭疗法可有效缓解或消除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关键词:留守儿童;箱庭疗法;敌对心理一、个人情况小K,初一年的男孩(实际是初二年级,因身体发育迟缓申请重读初一),是家中的长子,还有一五岁妹妹,从小父母生意忙长期在外地工作,由爷爷奶奶帮忙照顾,后寄读学校,在家中很少跟父母交流。

小学二年级被诊断为多动症,服药三年后,症状缓和,能正常生活学习,学习较慢,存在困难,自卑。

但小学时与同学关系较为融洽。

上初中后人际关系紧张,因服药,身高发育较晚,初二年申请重读初一,因此同学们也对他另眼相看。

在班级里,同学都不肯跟他玩,自己也觉得和同学没有话题可谈,经常自己看书,虽住校但喜欢回家。

平时同学的评价,他自己忍受,表现为咬牙齿,颤抖等行为,不能和同学较好地进行沟通交流。

近期因同学给他取绰号,在班级扬言要自杀。

班主任劝其父母带其回家,劝退。

第一次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十大因子中,成阳性因子的是敌对,分值为2.67,评估显示来访者对一些给自己打击的人或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产生敌对情绪,认为有些人总是居心叵测或者有意针对自己,防范心理相对较严重。

可能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就与人发生口角,甚至摔物或争斗。

情绪容易激动,不易控制,存在一定人际关系。

二、家庭情况小K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小时候寄养爷爷奶奶家,后来便送来学校寄宿。

周末回爷爷奶奶家,父亲为人较为严厉,平时很少言语;对小k的学习不太关心,也较少与小K交流,经常严厉责骂小K。

而母亲在孩子诊断出多动症后就经常抽空回老家照料孩子,小K对母亲过度依赖,甚至与五岁妹妹一起争宠,撒娇。

幼儿箱庭结果与分析

幼儿箱庭结果与分析

有幼儿箱庭疗法结果与分析幼儿箱庭的制作是一个动态的游戏过程,既充满乐趣,也发人深省,透过幼儿的箱庭制作和箱庭作品,我们发现它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幼儿箱庭的导入研究发现,幼儿箱庭的导入,即给初次体验箱庭的幼儿介绍箱庭的制作,使他们投入到箱庭游戏中,其形式有以下六种(如表73)。

幼儿箱庭的导入以见证人引导、见证人与父母合作为主,共有8人;从导入方式看,以沙具和言语的结合为主,共有6人。

表7-3幼儿箱庭不同导入的情况导入者导入方式言语沙具+言语见证人引导 3 1见证人与父母合作引导 1 3见证人与同伴合作引导0 2注:表中的数字为采用某一导入方式的幼儿人数。

二、制作时间在本研究中,幼儿制作箱庭的时间最长的用了75分钟,最短的用了10分钟,10个人的平均用时32.4分钟。

10名幼儿在制作完一个箱庭作品后都表示非常喜欢这种游戏形式,不想离开,想拆除后重新摆。

三、沙具的移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都移动过沙具,或者是将已摆上的沙具移动位置,或者更换沙具,如表74所示。

移动最少的在5次以下,有2人,其余8人的移动都在5次以上,其中5人在10次以上。

表7-4幼儿移动沙具次数统计表移动次数1~5次6~10次10次以上人数235四、作品的基本构成(一)沙具数量和种类10名幼儿箱庭作品中沙具总数及各类别沙具的百分比如表75所示。

8人使用最多的是动物类沙具,其他类别的沙具数量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数量上排第二位的沙具种类有人物类(3人)、植物类(3人)和用品用具(4人)。

表7-5作品中的沙具总数(个)和各类沙具占总数的百分比(%)编号总数人物植物动物建筑交通家具用品军用自然00134290530693000024459800700000033213331634122000041051354641118580055702346411185800653424214042300007161169337941911008398156453300000954674620020019010892803931002170(二)沙箱的使用虽然比起成人来说,幼儿接触沙的机会要更频繁,如在工地的沙土堆旁玩沙,在幼儿园的沙池中玩,在河边或海边的沙滩边玩,但当告诉这些孩子,让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沙具在沙箱中随便摆个什么或做个什么的时候,他们却很少动沙,更不要说利用沙来堆山或挖河(如表76所示,表中的数字指的是人数),10个孩子中只有3个人曾经动沙,一人是挖沙做河流,一人轻轻地将沙聚拢起来形成小山丘,另一人则是用勺子舀沙玩。

对一名受虐男孩的箱庭治疗

对一名受虐男孩的箱庭治疗

1引言儿童虐待(childmaltreatment)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作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伤害的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经济剥削(WHO,1999)。

研究发现,虐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情绪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恶劣影响。

受虐待儿童表现出较低的智力和认知水平[1],比非受虐待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更多的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2]。

受虐待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差、遭同伴拒绝[3]。

也表现出更多的低自尊、无希望感和低自我价值感[4]。

目前,对受虐儿童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2]。

一类为认知行为治疗、团体咨询等,以改善受虐儿童自我控制、人际交往等外显行为问题。

另一类包括游戏、艺术及箱庭疗法等,关注受虐儿童的抑郁、焦虑、低自我价值感、内心的需求及冲突等各种内隐症状。

考虑到受虐儿童的消极情绪、创伤经验难以用语言表达,本研究采用箱庭疗法(sandplaytherapy)对受虐儿童进行心理治疗,考察其治疗效果和过程特征。

2背景与评估2.1受理在对某中学初一学生的受虐待情况的调查中,接触到一个13岁男孩,其在家受到母亲的严重打骂,表现出强烈焦虑,并急切表达想得到帮助,班主任则认为该生行为问题较多,需要心理干预。

遂与该男孩确立了咨访关系,为其进行心理干预。

2.2背景信息通过对来访者、教师及家长的访谈,收集到来访者的基本信息。

来访者小N,男,13岁,初一学生,独生子。

父亲是工人,高中文化。

母亲无业在家,初中文化。

小N在学校的学业成绩差,是全班倒数的学生,常常不能按时交作业;在班里受到同伴拒绝,其他同学不与其一起游戏与活动。

小N在家常常受到母亲的打骂,这种情况从其2、3岁时就开始了,母亲通常用手、脚、鞋子、木棍打小N的臀部、腿、胳膊等部位,最频繁的时候是小N上3、4年级时,大约3天一次。

这种情况在上初中后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现在小N在家与母亲很难沟通,常常吵架,情绪容易激动且不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儿童箱庭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作者:曹丽影, 孙秀颖, 李亮, 李明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刊名:
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09,""(33)
引用次数:0次
1.约翰.麦克劳德.心理咨询[M]伦敦:SAGE出版社,2003
2.侯志瑾.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
3.张日.箱庭疗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期刊论文迟希新.Chi Xi-xin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江西教育科研2006,""(2)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2.期刊论文迟希新.CHI Xi-xin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17(6)
家庭教育的缺席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3.学位论文张勇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调查研究2007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异地务工连续时间半年以上没有回户籍地农村老家团聚,而被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指导者。

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共同生活是儿童成长最理想、最自然的环境,然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这将给这些儿童的生活安全保障、身体健康发育、品德行为塑造、心理情感培养、知识学习等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

由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可知,重庆三峡库区农村人员的素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而这些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将来大多要承担起建设家乡的重任,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他们人力资本的提升,如果他们的发展状况堪忧,将来就很难提升库区农村经济的竞争力,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如果解决不好今天的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就很有可能为明天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埋下隐患。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相关领域的学者围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文献;第三部分笔者从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基本现状来研究其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库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

通过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缺位等家庭因素导致他们与非留守儿童在成长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缺陷主要体现在监护不力、品德行为发展不良、学习意识淡薄、心理与情感负担沉重、成长环境不和谐等;最后,针对库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提出:通过整合影响库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家庭、社区、学校及政府等相关因素来构建和谐的“一缺四补”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环境,并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对策。

本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本研究既能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理论成果,也以此希望引起重庆三峡库区当地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关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库区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政策,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也为国家及其它地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借鉴。

4.期刊论文秦晓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探析-总裁2009,""(10)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伴随物.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并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长期阻隔,使得大量的问题伴随着留守儿童的成长而产生.在对西部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表现形式的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期对解决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有所帮助.
5.期刊论文刘美玲.李忠伟.LIU Mei-ling.LI Zhong-wei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介入的模式探索——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z1)
通过对实地调查问卷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出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的负面环境.在探索解决策略上,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一个规范的制度化模式的构想,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并论证其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专业手法融人服务中,在满足留守儿童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为其提供一个心灵归属的港湾.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克服成长中的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同非留守.儿童一样茁壮成长.
6.期刊论文刘明兰.陈旭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2(7)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和父母亲情呵护的缺乏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7.期刊论文张莎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分析与对策-管理与财富2009,""(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l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
8.期刊论文王锋生.孙业桓.杨林胜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与健康危险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把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他人代为照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对儿童的年龄界定有不同的方法,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目前全国留守儿童已达2 000多万,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省留守儿童占当地
儿童总数的50%左右[1],并且其数量正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9.期刊论文焦荣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现代企业教育2007,""(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存在许多问题,其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既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的必然现象,也以传统的城乡对立思维模式为其深刻的背景.解决这一问题,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10.期刊论文乌云特娜.Wuyuntena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流浪儿童成长问题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8,30(2)
流浪儿童是俄罗斯处境不利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活、教育、安全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全面关注流浪儿童的成长,本文从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流浪儿童成长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等几个角度对此进行探析.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lkxwz20093318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2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