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地缘政治呈现“新常态”.doc
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演进及其对中国地缘战略的启示_李华锋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Journal o fUn i v ersity of I nternati o na lRe lations,2007N o16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演进及其对中国地缘战略的启示李华锋(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百年演进包括早期发展和多样化复苏两个阶段,其演进状况启示中国的地缘战略必须具有全球观念和立体观念的宽广视野,把目标定位于维护安全、促进合作与增进公益,把科技力的提高作为根本保障,把亚太地区作为关注的首要区域,并坚持陆海兼顾、各有侧重的原则。
[关键词]西方;地缘政治思想;演进状况;中国地缘战略[中图分类号]D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489(2007)06-0001-07西方地缘政治思想既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西方大国实施地缘战略的理论支撑。
从19世纪末产生迄今的百年演进历程中,其既有对地缘政治现实的准确把握,也有对地缘政治现实的扭曲解读,既呈现出地缘政治的发展趋势,又折射出影响地缘政治的内在根源,为中国确立适宜的地缘战略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启示。
一、西方地缘政治思想演进的基本状况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百年演进并非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发展-沉寂-复苏的轨迹。
以二战后近二十年的沉寂为界,可以把其演进分为早期发展和多样化复苏两个阶段。
1、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早期发展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性国际社会的形成,从地理视角解读国际关系和外交选择的地缘政治思想开始在西方初现萌芽。
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是最早表达地缘政治思想的学者。
1890年出版的5海权对历史的影响6一书通过分析历史,详细阐述了其/海权论0思想。
基本思想是海洋权力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是世界强国必备的条件,正确的海军战略必须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虑。
[1](P.26-86)几乎与马汉同时,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也开始对地理和国际政治的关系做系统研究。
关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与演变.doc
关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与演变.doc关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与演变摘要:国家的战略力量兴衰和战略地里活动,决定着地缘战略格局和战略中心的演变,这其中大国的地缘战略活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所谓的地缘战略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构成国际间地缘关系的一种力量结构和形成的状态。
国家间的对外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的,在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们各自的力量,于是就形成了或是有好相处,或是相互对抗的一种状态,这就形成了地缘战略格局。
关键词:地缘政治东亚经济的崛起地缘战略格局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性扩张,地缘战略格局的区域性被世界性所代替,出现了世界地缘战略格局,其地缘战略的重心也总是与大国争分的地区相伴随。
在地里扩张的活动中,大国或经济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夺导致世界地缘战略格局和地缘战略重心的演变。
一、世界地缘战略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自新航路开辟的地理大发现以来,一方面促使了欧洲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先产生;另一方面通过新的生产方式把全球各个角落联系成一个整体,改变了世界彼此隔绝的历史。
所以,自那时起,欧洲不仅在经济上和政治体系上是世界的中心,而且?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世界其他地区为外围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当时就地缘战略关系来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之间构成了力量的关系格局,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利益是它们争夺的重点,对它们来说,地缘战略的重心在广阔的海外地区,最早是争夺到亚洲或美洲海上航路的垄断权,后来是争夺殖民地。
为此,海上霸权是这一时期地缘战略的主要力量支撑。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于欧洲的地理扩张已经把全世界的所谓“无主土地”分割完毕,形成了一个囊括全球的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纵向统治体系,谁在这个体系中统治更多的殖民地,取决于宗主国的实力地位。
当这个殖民体系完成的时候,按照列宁的说法,这就。
地缘政治学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空中进攻的目标包括工商业设施、重要公私建筑、运输干线和交通枢纽以及 某些特定的居民区。
总的看来,杜黑的论点主要是围绕“制空权”这个中心主题展开的。事实证明,制空权的确是战争中一个非 常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太空武器飞速发展的今天,杜黑的理论与核时代的战略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亨廷顿还认为,冷战后将出现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国际体系,西方仅为其中之一。西方的文化价值不具普适 性,其影响力已呈下降趋势,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同化、整合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非西方社会也将越来越伸张 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硬要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 其结果将适得其反,将会激化矛盾,引起文明冲突。当然,亨氏宣扬他的观点,绝非反对西方文明的统治,他只 是善意地提醒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决策者们,不要被冷战的胜利冲昏头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免把 战线拉得过长,树敌过多,陷入被动境地。显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没有摆脱冷战的思维方式,在冷战后西 方国家内部凝聚力下降的情况下,他企图树立起非西方文明作假想敌,以维护西方的内部团结和美国的霸权地位。 《文明的冲突》面世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恶化的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特别 是9.11事件)似乎验证了亨氏理论,也使得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
从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 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 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 家的政治行为。
当代世界和东亚的地缘政治局势和变化
当代世界和东亚的地缘政治局势和变化近年来,当代世界和东亚地缘政治局势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一变化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的趋势,以及各国间的博弈和角力。
这些变化给当代世界和东亚地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对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产生了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和适应这些变化成为了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从当代世界的角度看,近年来国际局势趋于复杂,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
与此同时,美国的全球地位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俄罗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崛起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而且,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在不断调整平衡,这种局面正在对国际秩序和稳定产生影响。
从东亚地区的角度看,地缘政治局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中国的崛起,日本对地区安全的关注和推动,韩国与朝鲜半岛问题的对立等都是该地区的典型案例。
中国的崛起使得东亚地区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了中国与各个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忧虑。
在此背景下,东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需要各国的合作与协调。
而在这种新的背景下,东亚各国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
亚洲国家的崛起使得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尤其是日本和韩国这样的亚洲经济大国。
同时,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日俱增,这也对该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在这一进程中显得相对落后,需要在区域经济和政治合作方面进行更多的努力。
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各国应该采取何种战略,应该团结起来还是抱团取暖,这些都是东亚地缘政治局势的实际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对于东亚地区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国际合作与协调是解决之道。
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安全和利益已经越来越相互关联,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的命运和前景
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的命运和前景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的命运和前景随着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不断变化,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的命运和前景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本文将探讨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的变化趋势、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地缘政治是指国际政治中,由于土地、水源、自然资源等条件的分配不均或者国界的不同,形成的各种地缘关系。
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地缘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秩序的多极化。
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欧盟等传统大国的相对衰落,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转变。
这种多极化趋势既带来了新的合作机遇,也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2.区域一体化的加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加强,尤其是欧洲、亚太等区域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
这种区域一体化既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可能引发地缘政治上的冲突和博弈。
3.在线世界的兴起。
随着信息、通信、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世界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在线世界不仅引发了传统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也带来了新的网络战争、网络安全和数字隐私等问题。
二、战略安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战略安全是指国家或者国际组织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安全保障。
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数字化等趋势的影响,战略安全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当务之急。
1.传统军事方面的挑战。
尽管现代战争越来越注重网络、智能、无人机等技术手段,但传统军事力量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各国要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战略防卫能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能。
2.网络安全方面的挑战。
随着在线世界的兴起,网络攻击和信息泄漏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各国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建立国家级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并加强国际网络安全合作。
地缘政治学论文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地缘政治学,又称为地理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在所著《论国家》一书中提出。
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
它不仅是地理或是政治,它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
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共和制国家。
其地处北美洲,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
美国地处北美洲,与欧亚大陆板块远隔万里重洋。
并且是整个美洲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在美洲处于实际的霸权地位。
整个美洲大陆没有任何国家能与之匹敌。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其政治和军事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在理论上来说,美国其实是世界的边缘地带,而不是世界的中心。
自从美国建国以来就是如此。
所以美国建国后就确立了重工业强国的国策。
在世界第一工业国家英国,由于金融霸权带来了巨大利益而逐渐荒废重工业的时候。
美国、日本、德国,却把重工业当做立国之本来建设,并逐渐赶上并超过了英国。
这时,日不落帝国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美国地理位置的优势:由于美国远离地球传统的中心——欧亚大陆板块,并且由于其国家规模的巨大,所以在美洲大陆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在美国周围,没有任何国家能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自从美国建国起就是如此。
所以美国的国家安全情况要比传统的欧亚强国要稳定的多。
美利坚合众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下述基本原则:第一,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有的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同时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
论西方地缘政治思想演变的进程和特点
南华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0 +1 2/.3,/ 4.567-859: ( ;+<5/0 ;<57.<7 =>595+.)
?+0 @ ( 2+@ ) A<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华 大学 学报 (社 会科 学版)
%&&# 年
个主要指标, 人类为了更有效地生产和控制能源这一持久 目 标塑造着历史的兴衰; 气候状况和大陆特点使北温带地区 成 为世界权力的中心, 海洋的优势使海权国家能够控制热带 地 区和欧亚大陆的周边, 并限 制心脏 地带国 家的行 径; 科学 技
[! ]
英国人费尔格雷夫是该 时期独 立于两 大视角 之外 的一 位著名地缘政治学者。他从地理资源、 气候等综合的 角度探 讨国际政治 权力 争夺。费 尔格雷 夫在 &’&) 年出 版的 《地理 和世界权力》 一书中 认为: 控制能 源的多 少是国际 权力 的一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李华锋 (&’( # $ ) , 男, 河南许昌 人,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生, 聊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讲师。
[B ] 地带” 被某个统一的力量所控制。
几乎与马汉同时,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也开始对地理 和 政治关系做系统的研 究。有别 于马汉从 历史 角度形 成地 缘 政治思想, 拉 采尔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科学中流行 的 “社 会达尔文主义” 影响至深, 他的地缘政治思想带有鲜明 的 生物学特点。在 &%’( 年出版 的 《政治 地理 学》 中, 拉 采尔 提 出以 “国家有机体” 和 “生 存空间” 为 核心概 念的地 缘政治 学 说。拉采尔认为国家是一个需要生存空间的有机体, 为了 生 存和强大国家扩张其领土是必然的, 没有正确的空间观念 必 将导致国家的衰落, 并就国家生长 (扩张) 的动力、 方 式、 条件 等提出七项原则。 显然, 拉采尔 虽然与 马汉 分析地 理与 政 治关系的视角不同, 但二者都把对地理与政治关系的思考 由 对内层面拓展到对 外层面。因 此, 尽管 “地缘政 治” 或 “地 缘 政治学” 这样的专门化词 语这时 还未出现, 实 际上旨 在探究 地理与国际权势和对外 战略之 间关系 的西方 地缘政 治思想 已经产生。 最早引入 “地缘政治” 一词的学者是瑞典政治学 家契伦。
中国的西方地平线 北京与欧亚新地缘政治
中国的西方地平线北京与欧亚新地缘政治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中国最关键的重要经济体出现了,而这正是中国与欧亚新地缘政治的西方地平线。
中国正在成为新的世界强国,这与中国的发展不期而遇。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预期,空前强势的经济发展让其走出世界经济前沿。
中国发展的西方地平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从而为世界提供着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稳定的局面,这一点也被认可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由于中国在西方地平线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也发挥了建立新的政治关系平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亚洲最大的地缘政治经济组织��原住民巴基斯坦——伊朗——中国——俄罗斯(SCO)的框架下,作为最大的实体,中国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它被认为是这一框架的支柱和动力,形成了新的政治合作模式和区域安全合作架构。
由于这些新的地缘政治平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得到了大大加强。
中国正在迅速地形成自身的新的地缘政治利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政治个性和强大的政治格局,扩大了自身的地缘政治地位,从而部署了一种“和平发展”的崭新战略。
中国主张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追求和平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方国家也正以有利的眼光看待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实力越来越强大,贸易关系也日益延伸,西方国家亦加强了与中国的关系,加强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参与G20峰会、APEC会议等,从而为世界旲摸适合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好的条件。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西方地平线上不断前进,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地平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中国也在全球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中国这条西方地平线为世界带来着新的世界格局,中国也正在立足于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和平、繁荣发展的全球大国。
地缘政治新动向——国际关系变革宏观趋势苏
世界经济论坛 (达沃斯论坛)
名为“世界经济论坛”。论坛会员是承诺
遵守论坛“致力于改善全球状况”宗旨, 并影响全球未来经济发展的1000多家 顶级公司。
2
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3
乌克兰危机使美俄关系空前恶化
(二)极端恐怖势力迅猛发展,进一步冲击中东地区格局
1
叙利亚危机久拖不决
叙利亚危机是 指从2011年年初 持续至今的叙利亚 政府与叙利亚反对 派之间的冲突。
1
乌克兰危机一波三折
世 界 经 济 论 坛 ( World Economic
Forum—WEF)是以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 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 流为宗旨的非官方国际性机构。总部设在 瑞士日内瓦。其前身是1971年由现任 论坛主席、日内瓦大学教授克劳斯·施瓦布 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1987年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 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 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 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发 表声明表示,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 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 二十国集团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美国、日本、 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以 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 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 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
1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也被称作“经济北约 ",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 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 和文莱四国发起,从 2002 年开 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 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 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 自由化。
全球战略与地缘政治分析
全球战略与地缘政治分析在当前的全球背景下,全球战略与地缘政治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一些新的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例如,贸易战争、反全球化情绪、气候变化等问题,让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感到困惑和焦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全球战略和地缘政治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全球战略的变化是由于代际政治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力量,这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在亚洲和非洲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其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规则和贸易准则。
同时,美国更加强调民族利益,不再维护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精神,这导致了全球治理需要从多边向双边和单边转变的现象。
因此,全球战略变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
其次,地缘政治决定了贸易和能源政策的形成。
特别是对于中国和美国,地缘政治因素对经济合作和贸易互惠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加重贸易摩擦,引起全球市场动荡。
此时,中国不得不考虑加速与其他贸易伙伴建立新的贸易关系,以减少对美国的贸易依赖。
另一方面,中国必须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这将促使中国扩大在中东和非洲的经济影响力。
因此,地缘政治因素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能源和技术革命对全球战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能源革命的推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能导致化石燃料的价格下跌。
这将使能够为地球提供大量能源的国家的能源出口减少,这对于影响经济的地区和国家来说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另一方面,技术革命正改变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社交媒体、智能设备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以及对人工智能的依赖,都在改变着政治和社会科学的研究。
这将引发全球战略和地缘政治的变化。
最后,为了应对当前全球战略和地缘政治的变化,国家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战略。
在贸易和能源革命方面,国家应该尝试寻求合作和建立多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百科名片地缘政治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目录基本信息主要影响主要作用政治方面展开基本信息主要影响主要作用政治方面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简介美元贬值、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生劣汰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
瑞典学者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于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
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的陆心说,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服务。
他认为德国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
此外,他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泛区域,其中整个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作为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泛欧区,德国是该泛区域的核心。
由于他把地缘政治学与A.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致使地缘政治学名声不好而一度衰落。
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应当恢复作为科学的地缘政治学的声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的媒介,其研究应当对自然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大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战略演化以美国为例
大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战略演化以美国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国崛起过程中地缘政治战略的演化,并以美国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将回顾美国从建国初期的地缘政治环境,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影响力提升,以及面对不同地缘政治挑战时的战略调整。
通过对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缘政治因素如何影响大国的崛起过程,以及大国如何利用和塑造自身的地缘政治优势。
本文将首先介绍地缘政治战略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其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我们将从美国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这包括美国在建国初期如何处理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抓住机遇崛起为全球性大国,以及冷战期间如何与苏联进行地缘政治竞争等。
本文还将探讨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角色和战略调整。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将分析美国在当前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以及其在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和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等方面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理解大国崛起的地缘政治因素提供有益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借此探讨地缘政治战略在未来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美国崛起的历史背景美国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从地理位置来看,美国位于北美洲的中心地带,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18世纪和19世纪,美国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同时,美国的历史发展也受到了其独特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套基于民主和自由原则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不仅激发了人民的创新精神,也吸引了大量的移民涌入。
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美国的社会多样性,为其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
西方地缘政治的新趋势
【西方地缘政治的新趋势】阿拉伯人和伊斯兰宗教在与西方国家和基督教的争执中,在历史上总是处于下风,但从911事件之后,渐渐有了逆袭西方国家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也正是世界重新认识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的时刻。
世界各国的政治家都意识到,不同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可能正在代替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冲突,成为未来世界最主要的政治漩涡。
这个政治漩涡的中心就是ISIS。
一个很显然的结果是,西方国家猛然间发现,他们正在面临直接的挑战。
ISIS全称“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英语: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缩写:ISIS),阿拉伯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称为“达伊沙”(DAESH),是一个自称建国的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极端恐怖组织。
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一个“大叙利亚”,即包括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内的哈里发国家。
该组织的目标是消除二战结束后现代中东的国家边界,并在这一地区创立一个由基地组织运作的酋长国。
2014年6月29日,该组织的领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称为哈里发,将政权更名为“伊斯兰国”,并宣称自身对于整个穆斯林世界(包括历史上阿拉伯帝国曾统治的地区)拥有权威地位。
为了解决这个政治问题,2014年9月,美国组建了一个包括英、法等54个国家和欧盟、北约以及阿盟等地区组织在内的国际联盟以打击ISIS,但成效不彰。
2015年5月,伊拉克拉马迪被ISIS 攻占。
驻守该地的伊拉克政府军逃散一空,整个城市到处散落被摧毁的、被丢弃的重型装备。
有火箭炮、大口径榴弹炮、主战坦克等。
这些武器里,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和伊朗武器一应俱全,堪称一景。
现在ISIS发展下去,已经渐渐成为全球性地缘政治运动。
在青年人的眼里,参加ISIS已经变成了一件“很酷的”事情了。
本来ISIS 的首领和指挥官主要是来自于沙特,而战斗人员主要为伊拉克、叙利亚的武装分子,甚至包括来自俄罗斯和德国的武装分子。
第一章 西方地缘政治学说及评价概况
麦金德及其地缘政治理论
1、马汉的海权论思想;
2、麦金德的陆权论思想;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
⑴、阿尔弗雷德·马汉;
⑵、马汉的海权论思想;
阿尔弗雷德·马汉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 汉(1840.9.271914.12.1)。马汉的思 想深受古希腊雅典海军 统帅地米斯托克利及政 治家伯里克利的影响, 主要著述有《海权对历 史的影响》,《海军战 略》等。
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构想
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因为 人口太多,国土太大的国家不容易治理,而人口太少、 国土太小的国家又不足以保证自身的防御。 理想国家还要有一个理想的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 因为,寒冷地区的人民“一般精神充足,富于热 情,……但大都细于技巧而缺少理解;……所以政治方 面的功业总是无足称道。亚细亚的人民多擅长技巧,深 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情不足;因此,他们常常屈从 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唯独希腊各种姓,在地 理位置上既处于两大陆之间,其秉性也兼有了两者的品 质。他们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健旺,所以能永保 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的发展” 。
麦金德的陆权论思想
①、提出背景;
②、麦金德的陆权论思想;
麦金德的陆权论思想
Ⅰ、提出;
Ⅱ、麦金德的陆权论思想的发展; Ⅲ、评价;
提出
1904年,麦金德在英 国的《地理学月刊》上 发表《历史中的地理学 枢纽》一文,首次系统 阐述了他的地缘政治学 论。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之后不久,麦金 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 现实》一书,麦金德在 这部书中进一步阐发了 他“大陆心脏学说”。
Ⅱ、 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 权则以防御为主;
当代世界政治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南海争端与地区稳定
南海争端的背景与现 状
南海位于中国南部,是连接印度洋和 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近年来,随 着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和军事部署 的加强,南海争端不断升级。多个国 家在南海地区存在领土争端和海洋权 益争议,包括中国、菲律宾、越南、 马来西亚等。
南海争端的影响
南海争端不仅涉及领土和海洋权益争 议,还涉及航行自由、渔业资源、海 底资源等多个方面。这些争端导致了 地区局势的紧张和不稳定,增加了军 事冲突的风险。同时,南海争端也对 国际贸易和能源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 。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大国的竞争策略,如冷战时期美苏争霸、
当前中美竞争等。
02
争夺地缘政治资源
地缘政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口等,是大国竞争的重要因
素。
03
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大国安全
地缘政治风险如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对大国安全构成威胁,促使大
国加强合作与协调。
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
地缘政治影响国际贸易
地缘政治局势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顺畅进行,如战争 、制裁等会导致贸易中断或成本增加。
地缘政治影响投资环境
地缘政治风险是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政治不稳定、社会 动荡等会增加投资风险。
地缘政治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地缘政治因素促使国家间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共同应对外部挑战 和推动经济发展。
地缘政治与文化交流
理论发展
地缘政治理论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早期地缘政治理论主要关注国家间的领土争夺和势力 范围划分;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缘政治理论逐渐转向关注跨国行实践
1 2
领土与势力范围争夺
历史上,许多国家通过战争、外交手段等方式争 夺领土和势力范围,以维护自身地缘政治利益。
西方地缘政治呈现“新常态”
西方地缘政治呈现“新常态”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5年第12期张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就是西方自由主义阵营的盟主,美国总统理所当然是西方世界的领袖。
但是对于奥巴马,这个问题却打了折扣。
以乌克兰冲突为例,俄罗斯与美欧在这一问题上的对抗无疑是冷战结束以来东西方之间最严重的一次地缘政治危机,但在2月初明斯克进行的外交斡旋上,却看不到奥巴马的身影。
不仅如此,美国甚至没有派出任何一个重量级外交官参加谈判,西方世界的代表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
很明显,西方世界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地缘政治分工,这次的明斯克谈判只是最新的表现而已。
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奥巴马对美国在全世界充当“世界警察”的兴趣,大大不如其前任小布什和克林顿。
相反,奥巴马的外交理念是他在2015年度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序言中提出的“战略耐心与坚持”。
这一“奥巴马主义”一方面重申美国要领导世界,另一方面又承认美国在很多问题上实力不济或力不从心。
因此需要建立广泛的伙伴与同盟体系。
这颇有点战略克制与谨慎的味道,美国国内因此有不少人——特别是共和党对手批评奥巴马不过是在回避真正的战略问题。
从具体政策上看,奥巴马似乎真是没有“全球治理”的雄心。
在世界政治最重要的三大板块中——中东、欧亚大陆与亚太——奥巴马真正关心的其实只有中东。
欧亚大陆的俄罗斯问题已经交给了德国领导的欧盟。
在亚太地区,所谓“再平衡”战略的调门喊得很高,但在具体投入上若有若无,不免给人虚虚实实的朦胧感。
其实,“亚太再平衡”更多的是奥巴马第一任期国务卿希拉里及其他外交顾问之意,并非“奥巴马主义”的真义。
只有在中东,奥巴马才是真正希望留下外交遗产。
但即便在中东,奥巴马外交也有极强的选择性,基本上集中在伊朗核谈判和打击“伊斯兰国”这两个问题上,不仅对传统的巴以问题没有什么兴趣(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低谷),连对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这种本应是美国收拾的烂摊子也不太热心。
未来发展方向下全球化的地缘政治变化
未来发展方向下全球化的地缘政治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地缘政治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全球化将继续对地缘政治带来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下全球化的地缘政治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
1.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将继续加深。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将成为主流。
跨国公司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他们将跨越国界进行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动全球化进程。
2. 新兴大国的崛起未来,新兴大国将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他们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些新兴大国将在地缘政治中争夺更多的话语权和权益,可能引发一系列地缘政治冲突和争端。
3. 区域合作的加强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各国将更加注重区域合作。
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将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例如,欧洲联盟、东盟等区域组织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强,同时,新的区域组织也可能涌现。
这些区域组织将在地缘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和平稳定的地缘政治格局。
4. 跨国问题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问题将成为全球安全稳定的主要挑战。
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将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未来地缘政治可能出现合作和对抗并存的局面,各国通过合作解决共同问题,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
5.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整合全球化对于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未来全球文化多样性将面临挑战和机会。
一方面,全球流行文化的传播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各国文化的独特性也将得到保护和发展。
全球文化的整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各国文化将是地缘政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未来发展方向下全球化的地缘政治变化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兴大国的崛起、区域合作的加强、跨国问题的挑战以及文化多样性与全球整合等因素将共同塑造未来的地缘政治格局。
地缘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海权
VS
陆权
从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历史情况看,海洋环境 和大陆环境的差异为完全不同的地缘政治形态 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在这两种环境中演进的文 明、文化和政治制度有着较大的区别。陆权国 家与海权国家的争斗成为世界政治的主要态势。
国际关系中的实践
伯罗奔尼撒战争;
英俄对于欧亚大陆霸权的争夺; 美苏冷战; ……
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指在民族 形成、发展直到消亡 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 不同民族和民族共同 体间在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 盾。
民族问题概念: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技术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进而影响和改变 国际政治; 技术因素能够改变地理空间的性质和意义,从 而影响地缘政治;
技术因素能够改变地理空间的性质和意义
海权论
陆权论
空权论
高边疆
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恒久的形态
⑴、海权与陆权的对立;
⑵、海权与陆权的统一;
海权与陆权的对立
①、海权 VS 陆权 ;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单极地缘政治格局
罗马帝国;
阿拉伯帝国; 大英帝国;
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可以用来表示所有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土地。罗 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地跨 三洲将地中海为自己内陆海的超级大帝国。罗马疆域的 全盛时期是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罗马帝国此时总 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 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三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 本规律
地缘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一、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二、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三、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规律;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地缘政治呈现“新常态” -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就是西方自由主义阵营的盟主,美国总统理所当然是西方世界的领袖。
但是对于奥巴马,这个问题却打了折扣。
以乌克兰冲突为例,俄罗斯与美欧在这一问题上的对抗无疑是冷战结束以来东西方之间最严重的一次地缘政治危机,但在2月初明斯克进行的外交斡旋上,却看不到奥巴马的身影。
不仅如此,美国甚至没有派出任何一个重量级外交官参加谈判,西方世界的代表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
很明显,西方世界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地缘政治分工,这次的明斯克谈判只是最新的表现而已。
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奥巴马对美国在全世界充当“世界警察”的兴趣,大大不如其前任小布什和克林顿。
相反,奥巴马的外交理念是他在2015年度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序言中提出的“战略耐心与坚持”。
这一“奥巴马主义”一方面重申美国要领导世界,另一方面又承认美国在很多问题上实力不济或力不从心。
因此需要建立广泛的伙伴与同盟体系。
这颇有点战略克制与谨慎的味道,美国国内因此有不少人――特别是共和党对手批评奥巴马不过是在回避真正的战略问题。
从具体政策上看,奥巴马似乎真是没有“全球治理”的雄心。
在世界政治最重要的三大板块中――中东、欧亚大陆与亚太――奥巴马真正关心的其实只有中东。
欧亚大陆的俄罗斯问题已经交给了德国领导的欧盟。
在亚太地区,所谓“再平衡”战略的调门喊得很高,但在具体投入上若有若无,不免给人虚虚实实的朦胧感。
其实,“亚太
再平衡”更多的是奥巴马第一任期国务卿希拉里及其他外交顾问之意,并非“奥巴马主义”的真义。
只有在中东,奥巴马才是真正希望留下外交遗产。
但即便在中东,奥巴马外交也有极强的选择性,基本上集中在伊朗核谈判和打击“伊斯兰国”这两个问题上,不仅对传统的巴以问题没有什么兴趣(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低谷),连对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这种本应是美国收拾的烂摊子也不太热心。
以此观之,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战略实际上是对前任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失败进行一系列“再平衡”的结果――不独亚太,对中东、欧亚大陆乃至拉美地区(与古巴关系正常化即是一例)都在进行“再平衡”,只不过在奥巴马心目中还是中东地区最重要罢了。
这一系列再平衡的结果,是欧洲不得不重新负起处理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重任。
这一分工的变化在冷战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在亚欧大陆遏制苏联是美国冷战外交战略的核心。
现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是实际上的欧洲领袖,需要处理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希腊债务危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棘手问题。
由于沉重的历史负担,德国领导人本极不愿意在国际事务上太过积极,更别说当头了,但这两年来的时局变化――特别是“奥巴马主义”的“战略耐心”――硬是把默克尔逼到了欧洲领袖的位置上。
在美德对中东与欧亚大陆分工的格局下,另一值得注意的变化是老牌大国英国影响力的急剧下降。
无论是在中东还是欧亚大陆,几乎都看不到英国领导人的身影,英国似乎在国际政治中“消失”了。
英国的“离岸平衡”外交在近代欧洲外交史上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英国本身是现代文明与工业化的发祥地,又曾维持庞大的以殖民与贸易为使命的“日不落”帝国,这些都深刻影响了近代国际关系史的进程。
虽然英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开始衰落,但它深厚的外交底蕴使它总能发挥超出其客观实力的影响力。
直到本世纪初期,布莱尔领导下的英国仍是仅次于美国的西方强国,其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用即是一例。
但现在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却玩起了孤立主义,甚至提出英国是否应退出欧盟的问题。
美国强调耐心、德国不得不重新当头、英国基本消失――这就是这两年来西方地缘政治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