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王弼玄学中的庄学精神(1)
【中国哲学】王弼

王弼的“贵无”思想当历史车轮碾过汉代的经学与神学杂糅的年代,过渡到魏晋时期,刚刚有稳定生活的人们转而寻求飘逸清谈,魏晋玄学应时而生。
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士族阶级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他们传承老庄思想,立论中心亦取自老庄,带来了“正始玄风”的思潮,同时玄学家会通孔老,以儒学为正统。
1 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王弼曾为《道德经》作注,他完全认同老子的“道”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
他认为,无形无名指道,而有形有名则指物,到作为形而上的形态,而物则是形下者。
但在老子那里,道与物是“本源”与“化生物”的关系(并非基督教义中的创世,而是纵向横讲的蓄养且顺其自然的“生”),王弼却将这种关系重新诠释成“本体”与“末用”的关系。
对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的解释认为“无”是万物“有”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是一种“本”“末”的区分。
《道德经》中老子认为终极的存在也应该是“无”,但却历经由终极本源演化万物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宇宙由单一走向多样的描述。
王弼这里,已经不是叙述这种时间的先后性范畴,转而为逻辑的先后性,属于认识的范畴。
万物生生不息,形态万千,却共生不害,是因为“无”的同一性,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则变成了逻辑推演的关系,万物则作为人们所认知的经验世界,可感世界。
1由于传承自老学,王弼的逻辑本体是“无”,这一方面表现王弼对经验世界的独到观点,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对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的鄙弃不屑。
2“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论取向从王弼的本体论观念中,我们已经能看出,他应经不像老子在对本体“无”的定义那样,采用独断论的方式,王弼注重逻辑的先后性,已经具有了认识论的形态。
在认识的范围内,无论如何对事物进行归纳和舍弃,最终保留的不变的应该是“有”,但这涉及到经验世界的局限。
例如我们对某类事物加以概念的解释或命名时,虽然保留了其共有的性质,却必须排除其特质,这样一来我们认识到的事物将不是完全的“本真”。
王弼(魏晋玄学家)

王弼(魏晋玄学家)王弼“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王弼奉《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又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用名辨析理的方法和许多抽象议题论辩,反复论证“无”和“有”的关系,论证自然和名教皆“以无为本”的道理,从而创建了他的玄学理论体系。
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释疑·述而》邢眝疏引)但又认为,“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是“无”。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
注曰:“责其字定所由,则系于‘大’。
‘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
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根,只是宇宙本根的一个特性———万物遵循的规律。
但是又说:无形的宇宙本根,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
王弼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
王弼的“无”,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无”,相反是本质的“全有”。
他对“无”所取的多种称谓,反映了这个“混成无形”的“无”的丰富内涵。
如“本”指事物的本质;“道”指规律,无物而不由;“玄”指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求之乎无妙而不出”(《老子指略》);“一”指主要矛盾,“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周易略例》)。
中哲(玄学、王弼)

玄学的发展及其学派•魏晋玄学思潮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何晏、王弼首倡“贵无论”时期;•第二阶段:“竹林七贤”时期,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第三阶段:裴頠、欧阳建、郭象为代表的“崇有”、“独化”论时期,主张“名教合乎自然”。
•玄学正统三派:“贵无论”、“崇有论”和“独化论”•“三玄”(即玄学三大经典著作):•《老子》、《庄子》、《周易》王弼的“贵无论”玄学(一)b“以无为本”的本体论b1、“有生于无”。
b“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之为事,由…无'以成。
”b2、“无”为本,“有”为末;“无”是体,“有”是用。
b“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
即“无之功”表现于“有之用”中;“有之用”发挥到极致,“无之功”便显现出来。
b 3 、“崇本息末” 、以“一”统“多” 的政治哲学。
b“以柔居尊,而为道损。
江海处下,百谷归之。
履尊以损,则或益之矣。
⋯⋯尊以自居,损以守之,故人用其力,事竭其功,智者虑能,明者虑策,弗能违也,则众才之用尽矣。
”(王弼《易.损注》)b“静为躁君”的运动观静为本、动为末→以静制动王弼的“贵无论”玄学(二)b“修本废言,得意忘言”的认识论b1、意、象、言的关系:意是事物的本质,而象和言是达意的工具。
b“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b2、“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b“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b3、“言不尽意”、“圣人体无”。
b“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此今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庄学

文化视点魏晋时期的玄学与庄学李月琴【摘 要】魏晋时期,玄学是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庄学是随着玄学的清淡之风的盛行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玄学演进的四段历程为线索,探析了魏晋玄学名士对庄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庄学在玄学发展中的作用,剖析了竹林时期由重《易》《老》向重《庄》转变的原因,指出中朝玄学和东晋玄学为庄学的发展注入了新质。
【关键词】魏晋时期 庄学 玄学汉末魏初,社会动荡不安,士人群体意识的开始觉醒,加之统治者的政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代经学,使得新思潮勃然兴起。
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名士为了摆脱乱世的干扰,努力寻找一条明哲保身的道路,而恰好庄子的思想符合这时期名士的需要,所以庄学逐渐盛行。
贺昌群说:“东京之末,节义渐衰而浮华渐盛,盖始于马融之倡老、庄也。
”①由此可见老、庄之学在魏晋时期正逐渐摆脱被世人忽视的地位,在文化领域和名士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魏晋时期,玄学的演进主要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中朝玄学”以及东晋以后的“江左玄学”四个阶段,在每个特定的阶段中玄学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被称之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本文主要以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为主线,随着魏晋玄学的清淡风气的盛行,来探讨魏晋名士对庄学的继承发展以及其对玄学演进的意义。
一、正始玄学与庄学在正始年间,首开玄学之谈的何晏、王弼秉承汉代名士学习老、庄精神,他们不仅积极地支持老子精神,还不断地在谈话中引用庄子的道之有无等其他的观点。
在正始初年,何晏被曹爽任命为吏部尚书, 功业彪炳、身居高位,由于他的影响,名士越来越重视老、庄之学,并逐渐渗透到其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世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何晏“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 ,②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③但是他们仍然害怕庄子的放浪形骸、随心所欲, 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
汤用彤指出:“何王虽能精, 然皆以老庄解易。
王弼“道”与“德”的玄学思想研究——以《老子道德经注》为例

王弼“道”与“德”的玄学思想研究——以《老子道德经注》
为例
沈翠梅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始玄学是
魏晋玄学的代表阶段,王弼又是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而王弼的智慧就是用“无”把儒家的“德”和道家的“道”巧妙地结合起来阐释其道以摄德,德以承道的玄学思想。
【总页数】2页(P66-66,79)
【作者】沈翠梅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5.2
【相关文献】
1.从“道”的本体论走向“无”的本体论--《老子道德经注》中的老子与王弼思想
探析 [J], 李天昀
2.王弼“道”与“德”的玄学思想研究--以《老子道德经注》为例 [J], 沈翠梅
3.王弼《周易注》与《老子道德经注》对郭象《庄子注》的影响 [J], 林理彰[加拿大]
4.王弼对老子以“自然”为核心的道德观的阐释 [J], 刘季冬
5.楼宇烈《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补正 [J], 杨鉴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5章 魏晋玄学[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5章 魏晋玄学[视频讲解]【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f965c3c9b6648d7c1c7469b.png)
第5章魏晋玄学[视频讲解]5.1 复习笔记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正始时期,这是魏晋玄学的形成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竹林时期,这是玄学的拓展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元康时期,这是玄学的成熟期,以裴頠、向秀、郭象为代表。
一、何晏、王弼1.何晏的“贵无论”在哲学上,何晏主张以“无”为立论之本,提倡“贵无论”。
“无”,是何晏对《老子》和《论语》中“道”的理解。
(1)何晏认为“道”是《周易》所形容的“元亨日新之道”;(2)何晏又借用了老子哲学的幽深玄远、不可闻见的说法来界定“道”的特点。
而从根本上讲,“道”的本性只能是“无”。
(3)何晏对“道”的强调实际上就意味着对“无”的突出。
在他看来,“有”与“无”两者之中,“无”才是根本,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所以,“无”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的依据和根源,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2.王弼(1)王弼的“以无为本”①王弼哲学的根本主张也是讨论“无”。
他提出“以无为本”“举本统末”,第一次引入“本末”概念来讨论“有无”的关系。
②其“以无为本”的主张明显带有了一种本体论的色彩。
与老子强调“无为有之始,有从无中生”的宇宙生成论不同的是,王弼更加关注的是“有”“无”何者为本、何者为末的问题。
这也是玄学区别于汉代学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2)王弼的“崇本息末”的主张王弼把本末关系看成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崇本息末”不是说只要本体,不要现象,而是说本体比现象更为重要,具有统帅的地位与作用。
他又从本体的实践功能的角度讲内圣外王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种管理智慧,即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以寡制众,以静制动,约以存博,简以济众。
(3)有、无之辩①“有”、“无”之辨存在着一个无法避免的理论难题,即:孔、老孰优孰劣?孔子在当时知识阶层甚至民众心目中的“圣人”地位早已经稳固,这几乎是不可挑战的;历史上对“无”的问题讨论得最多、最彻底的思想家显然是老子而非孔子。
庄子玄学思想的卓越之作

庄子玄学思想的卓越之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被称为庄学,强调个体自由、自然行动和无为而治。
庄子玄学思想以其深邃的逻辑和独特的观点成为独具特色的卓越之作。
一、庄子的哲学概念庄子的玄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将道看作是生命的真谛和宇宙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物、无所不能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
“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无法准确描述的,只能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来感悟。
这种超越语言的理解方式,体现了庄子玄学思想的独特性。
二、自由与无为在庄子的玄学思想中,个体的自由是至关重要的。
他主张放弃功利的追求,摒弃世俗的束缚,通过彻底的放松和无为而达到真正的自由。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避免追逐名利和功利的行为,而是要像自然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行动。
他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例,比如大树、流水等,来说明人们如何“随缘而动”,顺其自然地生活。
三、个体与宇宙的关系庄子认为,个体与宇宙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他提出了“大我”概念,即认为个人意识的边界可以超越个体自身,与宇宙形成统一。
庄子强调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个体应当与宇宙保持和谐的关系,看待世界应从宇宙的角度来思考和体验。
这种观点体现了庄子玄学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见解。
四、虚无与自由庄子的玄学思想强调虚无,认为一切的形态都是虚幻的,只有虚无才是永恒的真实。
他用“化蝶梦”等寓言故事来说明世界万物和现实生活的虚无性质。
在虚无的理解和体验中,个体自由地超越了起伏的喜怒哀乐,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这种观点对于个体的心灵解放和心境的宁静至关重要。
五、无为而治的道德观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的行动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他认为,人们当放弃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干涉,而是应该像自然万物一样随缘而动,顺着事物的发展演化来安抚和平衡社会的秩序。
这种道德观是一种超越了道德规范和权威的自由选择,体现了个体自由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六、庄子的对话文体庄子的著作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其中运用了许多幽默、夸张和寓言的手法来传达思想。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共50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国学 王弼玄学中的庄学精神(5)

国学王弼玄学中的庄学精神(5)综上所述,《庄子》思想对王弼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现存著作中对《庄子》原文的直接引用或化用,而且表现在他的思想中。
不管是在王弼的注解方法还是在其核心概念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庄学精神在王弼思想中的印记。
王弼用《庄子》,不仅玄学化了《老子》、《周易》和《论语》,而且让儒道、孔老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
蒋丽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注释:①陈寿:《三国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第292页。
②《方技传》之管辂传注引辂别传,陈寿:《三国志》卷九,第819页。
③《晋书》卷四三,陈寿:《三国志》卷九,第1223页。
④《晋书》卷五十,陈寿:《三国志》卷九,第1389页。
⑤现存《庄子》是经过郭象以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为基础,“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后的版本,而王弼时见《庄子》已不知其面目,故此处比对后的结果当比当时的实际引用更少。
⑥《三国志》注引何劭王弼传,陈寿:《三国志》卷九,第795页。
⑦《二程集》,第374页。
⑧《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端伯传师说》,第8页。
⑨《方技传》之管辂传注引辂别传,陈寿:《三国志》卷九,第819页。
⑩参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43页。
(11)《论语释疑》,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3页。
(12)朱伯崑先生认为《易传》中的“神”有四个涵义:神灵、神速、思想上深刻的领悟和神妙莫测。
显然“神道”指的是神妙莫测之道。
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16年,第109页。
(13)钱穆:《庄老通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328页。
(14)本文并不做庄子及其后学的区分,因而将《庄子》以庄子作为代表加以表述。
(15)陈鼓应:《“理”范畴理论模式的道家诠释》,《台大文史哲学报》第六十期,2016年,第52页。
(16)钱穆:《庄老通辩》,第332页。
王弼的美学思想

性与情 静与动
历史局限
一、不具有官方哲学的功能。(这个时期 的 官方哲学仍是儒家学说) 二、王弼玄学不能激发人类的神圣感。(不能 代替宗教的身上功能,没有真正意思上的彼 岸世界,所以不能代替宗教) 以上两个原因的共同结果:社会思想向 多元化发展,弱化了社会的凝聚力何整体生 存功能。
.表面上看,王弼的人生终极目标似乎 是儒道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但他的理想人格能够成为“彼岸” 吗? 王弼的双重人格的最后支点仍是生 命的自然本色。这是一个哲学怪圈, 力求超越生命的哲学思辨,经过复 杂的旅行之后,又回到了原始起点。
王弼的美学思想
1.名教本于自然 2.言意之辩 3.有无之辩 4.才性之辩
(体用本末)
1.自然与名教之辩
名教就是名分教化,指封建社会的
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 自然的意思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 它是道的特性和法则。 名教属于有为的范畴,自然属于无 为的范畴,二者是相对的。 所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 是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
象的基础上对言象的超越。 言、象即审美符号(能指) 意(所指) 言意之辩实即体、用与本、末之辩。
3.本末有无之辩
天地万物、森罗万象之上有没有一个根本的终极存 在?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个根本是有形有象的具体 事物,还是无形无象、没有任何具体规定的东西? 换句话说,天地万物的根本是“有”还是“无”?
魏晋玄学是对汉末虚伪名教的扬弃
和反叛,玄学家大多既崇尚老庄的 自然无为、追求放任自由的生活方 式,又不能完全背弃名教礼法,于 是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就成为他们必 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 们或偏重于自然,或偏重于名教, 或将二者调和起来,于是形成各种 不同的观点,这就是所谓“名教自 然之辨”。
浅析王弼的玄学文化

浅析王弼的玄学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十分先进、有深度,当代的中国哲学思想除了受西方马列影响外,仍有部分人承袭魏晋时期所流传下来的玄学之风。
中国哲学思想上可以说有三座高峰,魏晋玄学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思想上的重大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的玄学探讨上有诸多流派涌现,王弼所提出的“言、象、意”哲学范畴是中国哲学认识论上一次重大的跨越与改变。
一.魏晋时期的玄学魏晋玄学从某方面可以说是继承了先秦诸子对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问题探寻。
而在先秦典籍中,哲学思想造诣比较突出的,是《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部书,因此这三部经典到了魏晋时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玄学家构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
魏晋玄学更多受到先秦道教的影响,接受了道家的形而上学的的思想,但并不承认他们就是道家。
这是因为他们对玄学探索的原因和意义已完全不同于老庄时期。
王弼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思想是“以无为本”,但由于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乃至生活态度都已和老庄时期有很大区别,故对于在“以无为本”的前提下所折射出的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也已大相径庭。
如果说在老庄时期,道家哲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去无情而深刻地批判社会的异化,否证现实存在的合理,那么王弼则是要论证伦理名教的合理与合法,并为之寻找形上存在的根据,同时还要说明在这一存在形式下人的逍遥和自在。
二.王弼的玄学思想王弼坚持“以无为本”原则,即坚持“道”的超越本体和价值: “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
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
” “道”是宇宙的本体,也是宇宙的本真性存在,这个本真也可以叫做“至真”,即“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
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抛去这些看起来玄之又玄、又容易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话,我们用最直观的说法,以解释王弼最著名的“言意象”哲学来作为认识他和魏晋玄学的途经。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王弼提出的言象意哲学已有明显的层次及关系,这说明它已经具有了认识论的基本特质。
王弼玄学思想总结感悟

王弼玄学思想总结感悟王弼是中国玄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王弼的思想中,我感悟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观点和思考。
首先,王弼在玄学思想中强调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源和本体,是形而上的绝对存在。
"道"是一种超越一切物质和感官现象的存在,它是无形的、无物的,但又包容了一切。
在我的理解中,"道"可以被理解为宇宙的规律和运行方式,它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存在,它超越了人类的感知能力和认识限制。
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和遵循"道",通过顺应"道"的规律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和谐。
其次,王弼在玄学思想中提出了"非非"的观点。
他认为万物皆有其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能互相转化。
"非非"的思想可以用来解释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在这个观点中,王弼不否定对立面的存在,但强调了对立的互动性和相互依存性。
在我的理解中,"非非"可以被理解为相对性和变动性的观念,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再次,王弼强调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不违背自然的本质。
他强调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我的理解中,王弼的这个观点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要认识到我们与大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发展。
最后,王弼在玄学思想中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心性是人的本质和根源,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心性的影响。
他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通过修炼心性来改变个人的行为和处世态度。
在我的理解中,心性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和情操,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和境界。
百位中国思想家——王弼

百位中国思想家——王弼凡物穷则思变,困则谋通。
——王弼简介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玄学贵无论的创始者之一。
人物小记王弼在少年时就“好老氏,通辩能言”。
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虽然年纪不大,却已为《老子》作注。
当时的大学问家,正始玄学的领袖何晏,比王弼大近40岁,也曾为《老子》作注,听说王弼已为《老子》作注,大为惊奇,乃亲至王弼处。
相见之后,何晏见王弼注文,自觉精奇无比,大为叹服。
由此两人竟成为忘年之交,共同创立了魏晋玄学派。
在何晏的推荐下,王弼被任命为尚书郎。
主要思想王弼在关于“以无为本”的理论中,强调“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
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认为,作为万物之宗的“无”,不能独立自明,必须通过“有”,从天地万物的存在上去明了,“无”是万物的“所由之宗”。
王弼强调万物存在的统一根据,认为此根据表现在万物之中,只有通过万物才能把握它。
这种理论在思维上有相当的深度和意义。
但是,他把这统一根据归结为“无”,而且又把它夸大为一个不随万有变动的绝对的根据。
他说:“天地以本为心者也。
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
默非对语者也。
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
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
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王弼很强调“无”的“自然无为”,他认为万物都表现为一种必然性,即所谓“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王弼的这些思想对以后宋明理学有相当的影响。
王弼的《易》学,一反两汉象数之学,而提倡领会玄旨的义理之学。
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了“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的解《易》方法。
特别强调“得意”的重要,认为:“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
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

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末玄学,以郭象为代表的西晋玄学和以“江左名士”为代表的东晋玄学。
其中,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代表着魏晋南北朝庄学著述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主要包括王弼等人的言意之辨、阮籍《达庄论》中以文学笔法阐释《庄子》、郭象《庄子注》中的文学阐释以及玄学清谈中的《庄子》文学阐释。
虽然此期的庄学著述基本上还是以庄子的哲学思想阐释为主体,其文学阐释尚属次要的、连带的和有限的,但在整个《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上却开启了《庄子》的文学性研究,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标签:魏晋玄学;庄学著述;《庄子》文学阐释魏晋南北朝庄学著述甚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从现存文献资料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学著述,主要是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故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代表着魏晋南北朝庄学著述中的《庄子》文学阐释。
正始时期,始盛玄谈。
由此开始,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
何、王等人在东汉尤其是建安文士有关言论基础上,祖述老庄,糅合儒家经义,清谈玄理,建立了玄学。
特别是王弼通过对相关哲学问题进行抽象论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玄学理论,并提炼出“名教出于自然”的重要命题,成为正始玄学的标志性理论成果。
而随着何晏被杀、王弼病逝,正始玄学暂时休歇。
第二个时期是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末玄学。
嵇、阮等人面对司马氏专权、“名士少有全者”的黑暗恐怖局面,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经过他们的努力,原来以老子为主体的玄学至此演变为以庄子学说为主体,流行语“老庄”也变为“庄老”,从而把魏晋玄学推向新的阶段。
而随着嵇康遇害、阮籍谢世和晋朝建立,魏末玄学亦告一段落。
第三个时期是以郭象为代表的西晋玄学。
在短暂统一、相对稳定的局面下,西晋玄学对儒学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由魏末的激烈批判转而与之合一。
从儒学到玄学——以王弼玄学的生态智慧为例

从儒学到玄学——以王弼玄学的生态智慧为例
刘国贞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魏晋玄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正本清源,而并非是对儒学的简单否定.通过会通儒道的方式,玄学完成了对儒学的继承与革新.作为魏晋玄学最重要的开创性人物,王弼在对生态智慧的阐释中,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从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强调人类应该因顺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儒学对玄学的继承与革新.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刘国贞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
【相关文献】
1."由儒入道"与"非儒弘道"的歧路与会通——以阮籍与嵇康的哲学进路之比较为例探析魏晋玄学的生发理路 [J], 卢旭
2.论王弼《老子注》的形成与玄学背景下的道儒融通 [J], 刘晗;吴永
3.论王弼《老子注》的形成与玄学背景下的道儒融通 [J], 吴永;刘晗
4.王弼玄学是援道入儒 [J], 郝虹;陈梦雪
5.汉学向玄学的过渡——以郑玄的太极观向王弼的过渡为例 [J], 程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去玄的玄学解读①--简评耿宁先生的王弼研究

去玄的玄学解读①--简评耿宁先生的王弼研究
李兰芬
【期刊名称】《哲学分析》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耿宁认为,儒学中政治与道德实践的具体、实在效用,与人性、心性的
本体问题如何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打通“用”之“实”与“体”之“玄”的宋明儒学之努力,也与魏晋玄学、与王弼的探讨有关。
首先,王弼的哲学言说方式,是为其儒家的政治、伦理关怀服务的。
王弼思想之玄远,是为解决政治和伦理效用过多纠缠于具象而不能体现大效用的问题而设。
王弼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通过《老子》赋予儒家政治与伦理思想新意义,而且在于他同时通过《庄子》赋予儒家生活形式与修身功夫新意味。
正是通过《庄子》,原本被片面玄化(抽象化)理解的《老子》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作用,起到了连通道家与以孟子为中心的儒家理论的桥梁意义。
【总页数】11页(P14-24)
【作者】李兰芬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3
【相关文献】
1.从儒学到玄学——以王弼玄学的生态智慧为例 [J], 刘国贞
2.当代散曲名家佳作的萃集——徐耿华先生主编《当代散曲百家选》简评 [J], 高益荣
3.王弼“道”与“德”的玄学思想研究--以《老子道德经注》为例 [J], 沈翠梅
4.王弼“道”与“德”的玄学思想研究——以《老子道德经注》为例 [J], 沈翠梅;
5.王弼的与崇玄本理息化末的观与崇玄本理息化末的观易学倾向 [J], 高晨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王弼玄学的儒学本质

论王弼玄学的儒学本质
王艳;石磊
【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8)005
【摘要】魏晋玄学的定性一直是学界争论的传统问题.否认玄学属于儒家的观点其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玄学崇尚自然无为,而自然无为乃是道家的专利;二是儒家尊天而使玄学本无,玄学以天为有,而有生于无,置无于天地之上.事实上这两点都不构成否定玄学儒学性质的充要理由.加之王弼对纲常名教的主要教义均持肯认态度,故有理由认为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儒家学统.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王艳;石磊
【作者单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安徽合肥230013;贵州师范学院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
【相关文献】
1.从儒学到玄学——以王弼玄学的生态智慧为例 [J], 刘国贞
2.论王弼玄学的儒学本质 [J], 王艳;石磊;;
3.汉学向玄学的过渡——以郑玄的太极观向王弼的过渡为例 [J], 程强
4.玄学是儒学——从心学的角度来看魏晋玄学的派性 [J], 沈顺福;任鹏程
5.玄学是儒学——从心学的角度来看魏晋玄学的派性 [J], 沈顺福;任鹏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王弼玄学中的庄学精神(1)
正始时期,热衷谈玄的文人大多爱好老庄,比如何晏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①,裴徽“才理清明,能释玄虚,每论易及老庄之道,未尝不注精于严瞿之徒也”②,而正始之音的代表王弼虽然只为《老子》、《周易》、《论语》作注,使得他们“致有理统”,但他也善言《庄子》,《庄子》的精神不仅贯穿于他的玄学思想之中,也是他贯通儒道的重要工具。
一、王注对《庄子》的引用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王弼“少而察惠,十余岁便好庄老,通辩能言,为傅嘏所知。
”何劭《王弼传》的记载却与此不同,单提“好老氏,通辩能言”。
但《晋书》又云“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
”③在评论郭象时也说“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善《老》《庄》,时人以为王弼之亚。
”④郭象被称为“王弼之亚”,善言《老》《庄》,可见在郭象这个时期的人们也普遍认可王弼善《庄》。
此外,《太平御览》卷三八五引《列子传》中也介绍王弼十余岁时的读书爱好是《老》《庄》。
更为重要的是,在裴徽与王弼一段有关“圣人体无”的对话中,王
弼也说“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老庄并提,由此可见王弼对《庄》的理解。
事实上,我们能在王弼的《老子》、《周易》和《论语》注文中找到很多对《庄子》的引用和化用⑤。
比如,王弼《老子注》的第13、18、20、42章中,王弼就直接引用了一些《庄子》的原文,内容涉及《齐物论》、《让王》、《大宗师》、《骈拇》等篇目。
这一方面根源于老庄之学的天然脉络,另一方面也与王弼独特的注释方法相吻合。
王弼在注解《老子》时尽力以老解老,使注释更为切近原文。
比如第41章引用了第14章“听之不闻名曰希”解释“大音希声”之“希”、第25章引第4章“不知谁之子”释“先天地生”、第47章引第14章“执古之道,可以御今”释“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等等。
此外,王弼还于第20章、23章、28章、第57章注文中用“下篇”、“下章”、“上章”等语直接解释其中义理。
老庄血脉相承,引用《庄子》来解释《老子》不仅是理所当然之事,而且是最佳解答。
而在《论语释疑》中,王弼也化用了《庄子》中的《知北游》、《天下》篇的一些语句,比如“则天成化,道同自然”、“至美无偏”、“修本废言”等等,与其中的《老子》思想一起,使得他的《论语》注释具有了玄学的味道。
王弼《周易注》中也运用了很多《庄子》的原文,但是因为王弼随文做注,所以这些《庄子》的原文散落于各处,虽不成体系,却隐约可见王弼所受的《庄子》影响。
比如,注解豫卦六三爻辞“盱豫悔,迟有悔”时,王弼以“睢盱”释“盱”。
而“睢盱”一词正来自《庄子·寓言》中的“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庄子》言“鼓盆而歌”,王弼说“鼓缶而歌”(离卦注);庄子言“天钧”、“环”、“枢”,王弼说“璇玑”(《周易略例·明彖》)。
类此之例,还有多处。
难怪何劭《王弼传》说“太原王济好谈,病《老》、《庄》,常云:‘见弼《易注》,所悟者多。
’”⑥王济在王弼《周易注》中见到了老庄思想,所以心有戚戚焉。
程颐在《外书》中也说“如王辅嗣、韩康伯,只以老庄解之,是何道理。
⑦”《二程集》中亦记载有“王弼注《易》,元不见道,但却以老庄之意解说而已。
⑧”朱熹也说“《易》本卜筮之书,后人以为止于卜筮。
至王弼用老庄解,后人便只以为理,而不以为卜筮,亦非。
”可见王弼《易》注中确有用庄之实。
但是针对这种以《老》《庄》注《易》的做法,魏晋时人也有不同的意见。
比如正始九年十月,管辂就在与裴徽的谈话中说到,“若欲差次老、庄而参爻象,
爱微辩而兴浮藻,可谓射侯之巧,非能破秋毫之妙也。
”⑨在管辂看来,这种结合老庄玄言来解释《周易》的方法,只是浮辞与玄谈,并不能领会到《周易》的微妙之处。
可见,在正始年间,有一些人受当时玄谈《老》《庄》的时风所染,在谈《易》、注《易》、解《易》时以《庄》入《易》。
王弼《易》注亦是这一时风影响之下的产物,管辂之言,虽并不直接针对弼注《周易》,但却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庄子》在当时士人中所产生的影响。
如果说王弼在《老子注》中将老庄联系起来,那么他在《论语》和《周易》这样的儒家文献中熟练运用《庄子》来进行注解,就正如他将老子的思想用于解释一样,是将老庄作为一个整体,以老庄为工具,王弼将《周易》玄学化的同时,也消融掉《论语》思想与道家的冲突。
二、得意忘言
汤用彤先生将“得意忘言”看作是玄学家首要之方法,在他看来,“得意忘言之说,魏晋名士用之于解经,见之于行事,为玄理之骨干,而且调和孔老”。
魏晋言意之辨固然深得于汉魏间名学关于言意的讨论,但是及至王弼,才在《庄子》的影响下,以《老子》、《周易》和《论语》为依托,在注释中展现出的创新,
将“言不尽意”转化为自觉的“得意忘言”的方法和境界。
(一)王弼“得意忘言”的思想内容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表达了他对《周易》的象、言、意三者关系的看法,他认为: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象只是表达意的工具,而言却又是表达象的工具,所以注解和研究《周易》时,我们应关注的重心不是言辞和象的章句和象数,而应该强调其中表达出来的更为精深的“意”,即义理。
很显然,王弼的这一思想得益于《庄子·外物》和《庄子·天道》篇的启发。
《庄子·外物》云: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天道》又云: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
非其贵也。
但正如张善文在《论王弼易学之时代精神与历史意义》一文中所言,“得意忘象,王弼此说虽与庄子的论调有直接的沿承关系,但两者却不可浑同等视,更不可简单地认为王弼是毫无抉择地机械地援引老庄玄学以入《易》。
⑩”《外物》一段更多的是从境界的角度来谈“得意忘言”,而《天道》一段则打破了世俗中贵言的一般做法,指出书中真正可贵的是语言所传达的意中之不可言说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