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巴丹吉林沙漠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4高考地理微专题复习沙尘暴1

2024高考地理微专题复习沙尘暴1

2024高考地理微专题复习沙尘暴1 【沙尘暴风知识点】1.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2.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沙源, 地面上的沙尘物质。

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

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

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

3.沙尘暴发生的季节: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这是由于冬春季半干旱和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极其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当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有大量沙尘被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

4.沙尘暴形成的人为因素: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5.沙尘暴的分布:(1)我国沙尘暴主要分布区域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

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国沙尘暴的移动路径---西路、西北路、北路、北偏东路。

我国北方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到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

甘肃北部至内蒙古中部和宁夏,新疆东部至甘肃北部,新疆吐鲁番盆地是西北地区强沙尘暴的三个高频区。

(2 )世界四大沙尘暴源地: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大洋洲、中亚以及中东地区。

①北美洲的沙漠主要分布于美国西部和墨西哥的北部。

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沙尘暴,被称为黑风暴,大平原损失了3亿吨的肥沃土壤。

②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区沙尘暴最为频繁。

山西省长治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仿真第四次备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长治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仿真第四次备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长治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仿真第四次备考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巴丹湖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缘,湖泊被沙山分为东湖和西湖两部分(下图),两湖水体性质受盛行西北风的影响而产生明显差异。

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右图示意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据此推断Ⅰ、Ⅱ、Ⅲ阶段的盛行风向分别是A.西南风;东南风;西南风B.西南风;东南风;东北风C.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D.东北风;西北风;东北风2.巴丹湖冬、春季节水位较高,其主要原因是A.地下水补给量大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量大C.大气降水量大D.气温低,蒸发量小3.东湖比西湖水位高、盐度低的原因是①湖盆底部西高东低,东湖接受浅层地下水补给量大于西湖②东湖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大,湖水补给量大③该地盛行西北风,沙山阻挡,导致风力东湖较西湖弱,水分蒸发弱④西湖沿岸地区人类活动频繁,用水量大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1.C2.D3.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要素的相互影响。

1.沙丘凸向即风来的方向。

因此可以得出阶段Ⅰ是东北风;阶段Ⅱ是西北风;阶段Ⅲ是西南风。

故选C。

2.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季节变化小,A错误;本题是冬春季节,题目条件中也无从得出该地冬春降雪丰富,且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发生在春季,B错误;另外本地位于内蒙古沙漠地区,干旱是主要特征,降水量有限,C选项大气降水量大,不符合题意。

冬春季节,气温低,蒸发量小,故D正确。

3.由图可知湖盆底部西高东低,东湖接受浅层地下水补给量大于西湖,①正确;本地位于西北内陆,夏季风难以到达,②错误;两湖水体性质受盛行西北风的影响,西北风使得西湖蒸发旺盛,东湖受沙山阻挡,风力较西湖弱,蒸发量较小,③正确;巴丹湖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缘,人类活动较少,④错误。

A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甘肃省嘉峪关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最后模拟卷含解析

甘肃省嘉峪关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最后模拟卷含解析

甘肃省嘉峪关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最后模拟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巴丹吉林沙漠(103°E,42°N)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约40-80mm,蒸发量达到3000mm。

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080-1590m)环抱湖泊的景观。

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mm,全年蒸发量111mm。

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苏木吉林湖最主要补给水源是A.降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C.冰川融水D.地下水2.苏木吉林湖A.夏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B.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C.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D.主要排泄方式是外流3.苏木吉林湖区的蒸发量远低于巴丹吉林沙漠平均蒸发量,其主要原因是湖区A.海拔更高B.多阴雨天气C.植被茂盛D.风速较小【答案】1.D2.C3.D【解析】【分析】1.从材料可知,苏木吉林湖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到80毫米,降水很少,A错误;苏木吉林湖地区降水稀少,积雪融水极少,B错误;从苏木吉林湖所在地区的纬度和周围地形可知,海拔低,当地没有冰川发育,C错误;从图中可知,苏木吉林湖补给比较稳定,而地下水是河流稳定的补给水源,D正确。

故选D。

2.“年降水量约40-80mm,蒸发量达到3000mm”说明苏木吉林湖夏季降水量小于蒸发量,A错误;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错误;从图中可知,该地区有些时候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有些时候排泄量大于补给量,计算图中数据可知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C正确;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故排泄方式主要是蒸发,D错误。

故选C。

3.苏木吉林湖区和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低相差不大,对蒸发量影响差异不大,A错误;从材料可知,苏木吉林湖降水稀少,B错误;该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地表干旱,植被稀少,C错误;从材料可知,苏木吉林湖周围有高大沙山环绕,受此影响,风速减少,蒸发量的大小和风速有关,D正确。

【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巴丹吉林沙漠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巴丹吉林沙漠含答案

2021届高三中国区域地理微专题训练—巴丹吉林沙漠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沙山、湖泊是我国巴丹吉林沙漠的自然景观,该地区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部分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湖泊群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

2019年12月,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图左为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环境示意图。

图右为某沙山中含水率、温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3题。

1. 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水的主要来源是A.位于西风带,大气降水较多B.沙山海拔高,冰雪融水量大C.特殊地质结构,地下水丰富D.昼夜温差大,夜晚水汽凝结2. 沙漠中湖泊附近往往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是A.处于内陆,风力侵蚀作用微弱B.沙山内部湿润,水分对沙的吸附作用强C.植被茂盛,对风力削弱作用强D.人类活动微弱,对沙山的破坏作用较小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仅40~80毫米,理论蒸发量3000毫米。

沙漠东南部腹地有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相对高度多在200~300米)环抱湖泊的景观。

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4毫米,全年实际蒸发量1 261毫米。

如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

据此完成3~4题。

3. 苏木吉林湖近些年面积比较稳定,若不考虑下渗因素的影响,推断苏木吉林湖每年地下水平均补给量约为A.1 260毫米B.160毫米C.3000毫米D.1 100毫米4. 苏木吉林湖A.冬季湖面面积缩小B.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C.春季湖面面积较小D.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在40~109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000mm,沙漠东南部有众多起伏较大的沙山,车日格勒湖泊位于沙漠东南部,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

下图表示6月1日和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与该沙漠气温日变化。

据此完成5~7题。

甘肃省定西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考前模拟卷(2)含解析

甘肃省定西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考前模拟卷(2)含解析

甘肃省定西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考前模拟卷(2)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3000mm。

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080~1590m)环抱湖泊的景观,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163.6mm,全年蒸发量1261mm。

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苏木吉林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 )A.降水B.地下水C.积雪融水D.冰川融水2.苏木吉林湖( )A.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B.夏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C.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D.主要排泄方式是外流3.研究表明,苏木吉林湖区的蒸发量远低于巴丹吉林沙漠平均蒸发量,其主要原因是湖区( ) A.多阴雨天气B.植被茂盛C.风速较小D.海拔更高【答案】1.B2.A3.C【解析】1.据文字材料可知,苏木吉林湖和其他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一样,常年有水,但湖区的降水量远少于蒸发量,可见其主要水源并不是降水,A错误;结合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总补给量全年较为稳定,夏秋多于冬春,因此也不会是积雪融水,C错误;巴丹吉林沙漠海拔只有10多米,也不会存在永久性的冰川,D错误。

湖泊补给量在一年中比较稳定,在众多河流补给方式中地下水补给最为稳定,苏木吉林湖的主要水源补给只能是地下水,B正确。

故选B。

2.由图可知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基本相等,所以输入与输出基本对等,也即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A 对;该地区全年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所以B错;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均为夏季多与冬季,所以夏季降水多与冬季,C错。

干旱半干旱区的湖泊主要为内陆湖,材料也已知该区域湖泊多为高大沙山环抱湖泊,因为地势高所以只流入无流出,D错。

故选A。

3.湖泊位于沙漠东南部,四周被海拔一千多米的沙山环抱,削减了风速,阻挡了风的进入,减少蒸发,C 正确;湖区降水量较少,说明阴雨少,A错;湖区位于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植被覆盖率普遍较低,B错;只通过已知的信息,无法推断两地海拔差异,D错。

2023年高三地理下学期专题练习带参考答案与解析

2023年高三地理下学期专题练习带参考答案与解析

综合题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

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

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2)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2)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常见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力、流水作用。

(1)该地湖泊形成高大的沙山可从风力大小、沙源、地形等因素分析。

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风力强盛;降水少,气候干旱,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阻挡风沙,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2)沙粒粒径的大小和风速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该题的关键是分析不同位置风力的大小。

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综合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沙漠玫魂石又称“戈壁石”“风砺石”,由多片板状结晶交叉形成的一种燕尾双晶复方晶体构,是方解石(石灰岩类矿物)和沙粒的共生体,外形似玫瑰。

沙漠玫瑰多产生在沙漠与盐潮的交界地带,由于不断经历着有水和无水环境的交替,有水时富含碳酸钙的溶液在岩体表面结晶,形成方解石,无水时沙粒沉积在岩石表面,包在方解石中,两个过程交替进行,经历万年凝结形成通体呈层状交替构造的沙漠玫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沙丘微专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沙丘微专题

呼伦湖的沙丘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 湖长93 km,平均宽度25.2 km,湖水面积2 339 km2。湖区盛行西北风,风力资源丰富;西岸地 势高于东岸且坡度大,多陡崖;东岸多沙丘带分 布。近几年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下图示意呼伦 湖位置及其周围水系。
(1)分析呼伦湖东岸沙丘带的沙源。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 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4)堆积:地形阻挡,风速降低(气压梯度力、摩擦力、风源地远近、狭管效应)
2、荒漠化的危害从现象上看:农田、村庄、道路等受到威胁,地 表裸露为沙尘暴 提供沙源.
沙丘微专题
【高考真题回顾】【例1】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 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10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 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 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题。
【解析】第(1)题,分析沙源主要从河流带来泥沙、河湖底部裸露两个角度分析,注意从图中分析河流数量、河流输沙量 和沉积量、河流流量及季节变化对湖泊水位的影响。第(2)题,冬春季起沙的原因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解答的实质是 分析该湖泊冬春季节多大风的原因。可以从地形、下垫面的摩擦力大小、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①多条 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②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③错那湖水位低,因河 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①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②大风多,湖 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③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微专题透析|水体补给过程——高考命题最常涉及、最能展示综合思维的微专题

微专题透析|水体补给过程——高考命题最常涉及、最能展示综合思维的微专题

微专题透析|水体补给过程青岛第68中学刘培军【知识回顾】1.地理过程的描述方法:(1)从时段划分,不同地理过程的驱动力分析、不同地理过程的标志性特征的辨识、不同地理过程的地理意义的分析与概括等角度,观察与思考具体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演变过程相关问题。

(2)驱动力分析:需要理清驱动力的类型、大小、变化和系统对驱动力的响应,以及功能输出的类型、强弱和趋势。

(3)按“输入(组分、驱动力)一—作用(运动、过程和存储变化)——输出(结果与后果)”的思路分析。

——东北师大袁孝亭教授讲座摘要2.主要水体运动过程(1)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2)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高考题组】一、选择题(2019海南卷)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 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

据此完成1~3题。

1.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A.地下水B.大气降水C.冰川融水D.冰雪融水2.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A.冻土融化,下渗量大B.生活用水量大C.植被繁茂,蒸腾量大D.生产用水量大3.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A.森林B.草原C.荒漠D.湿地(2019新课标Ⅰ卷)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5.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26 育种基地 含详解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26 育种基地 含详解

2023地理微专题训练26 育种基地农作物南繁(我国作物榆中的专业术语),是指把北方种植一代的农作物育种材料,移至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即在南方、北方交替种植。

下图中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南繁基地,农业科研人员说它是“育种的天堂”,农民说它是“种子基地”,还有人说它是“天然温室”,从高产的玉米、水稻到抗虫害的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创造。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甲地区成为南繁基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水源丰富B.土壤肥沃C.光热充足D.地势平坦2.推测甲地区作为南繁基地最繁忙的时间可能是A.3月到5月B.9月到次年5月C.5月到7月D.7月到9月3.关于选择在南繁基地培育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或目的,说法正确是A.环境清洁,无污染,便于培育绿色产品B.加速作物世代繁殖,加快品种培育速度C.开拓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D.作物新品种资源丰富,便于杂交培育1.C由图可知,甲地区位于海南南部,纬度低,再结合材料中的“天然温室”“温暖的土地上”可推知,甲地区成为南繁基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光热充足,故选C。

2.B南繁主要是利用海南温暖的气候条件,将夏季在北方种植的一代农作物育种材料,在秋冬季节移至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故南繁基地最繁忙的时间是9月到次年5月。

故选B。

3.B由上面两题可知,将北方种子在南繁基地培育,主要是因为这里光热充足,农作物繁殖速度快,育种周期短,故建立南繁基地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作物世代繁殖,加快种子培育速度。

故选B。

海水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使用半咸水灌溉,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没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虫害,抗鸟、抗虫、抗盐碱,不用打药、不用施肥、不用除草。

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将海南的南繁作为海水稻重要的育种基地,在其它地方需要八年才能完成的品种培育,在这里三年基本上就可以完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海水稻技术主要改变了作物种植中的A.品种特质B.气候条件C.灌溉方式D.土壤肥力5.在沿海滩涂上种植海水稻,需要大量使用A.化肥B.农药C.劳动力D.淡水6.袁隆平的技术团队选择南繁为海水稻育种基地,主要看中了该地的A.气候B.地形C.土壤D.水源4.A 海水稻耐盐碱、抗鸟、抗虫、抗盐碱,这些是水稻的品质特性,A正确;海水稻技术不能改变气候条件,B错误;水稻一直生长在水里面,灌溉方式没变,只是淡水变成了咸水,是水质变化,C错误;海水稻技术对土壤肥力没有改变,只是使水稻可以适应肥力低的土壤环境,D错误;故选A。

微专题16 风沙地貌-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

微专题16 风沙地貌-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微专题16 风沙地貌【考点梳理】风成地貌是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

由于地面各种条件的差异,风力所起的作用就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一、风蚀地貌(一)概念: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同时,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和水分状态的差异,对风蚀地貌的形成和分布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1、在基岩组成的地面,岩石的裂隙发育为风力等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风向与构造方向相近的情况下,形成与风向大致平行的风蚀地貌。

2、岩性的不同,引起差别吹蚀,常常发育蘑菇石。

3、地表物质粗细与风成地貌的关系很大。

在内陆盆地外围的山前地带,多为岩漠。

从山麓至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一般由粗变细,各种荒漠依次分布,在盆地中部风蚀洼地和雅丹都较发育。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蚀蘑菇的形成原因:a.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b.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雅丹地貌:在干燥地区,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

形成过程: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与降水,形成水量丰沛的河流与湖泊,大量碎屑物质随着流水在河底、湖底堆积并慢慢固结成岩,当河湖因干旱而消亡,地壳抬升,湖盆出露,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

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风积地貌(一)概念: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2021高考地理环境保护】 荒漠化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环境保护】 荒漠化含答案

荒漠化1.胡杨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胡杨林是塔里木河下游的一道生态屏障,但由于人们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不断减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胡杨林急剧减少。

读塔里木河下游某区域胡杨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注:离河等距线指距离河道相等距离点的连线。

(1)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湿地破坏(2)胡杨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意义是( )①改善当地气候②阻挡风沙侵袭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④防止土地盐碱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单位是( )①贵州②云南③广西④四川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2)图示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现象极为严重,其自然原因有( )①土层浅薄,山多坡陡②多溶洞、暗河,地表水缺乏③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④多大风天气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木里煤矿区是青海省主要的煤矿产区之一,采用露天开采方式。

该地区地处中祁连山高海拔地区,区内人口主要集中在煤矿区,矿区周边草场发育,属于游牧区。

当地荒漠化面积经历了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

下图为木里矿业活动区内荒漠化发展趋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木里煤矿的荒漠化类型主要属于( )A.风蚀荒漠化B.水蚀荒漠化C.冻融荒漠化D.土壤盐渍化(2)对木里煤矿重度荒漠化进程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气候干旱程度B.矿山开采面积C.西北风风速大小D.毁林开荒程度(3)治理木里煤矿荒漠化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区域降水B.改变能源消费结构C.恢复植被覆盖D.改游牧为圈养4.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

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

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38 水体结冰(含海冰) 含详解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38  水体结冰(含海冰) 含详解

2023地理微专题训练38 水体结冰(含海冰)一、单选题石羊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内陆河流域,南靠祁连山山脉,北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

据近55年统计发现: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期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结冰期是指当年下半年第一次结冰出现(结冰初日)到翌年上半年最后一次结冰结束(结冰终日)所持续的日数。

右图为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石羊河的汛期出现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四地结冰初日最早的是A.永昌B.民勤C.天祝D.凉州3.影响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海拔C.坡向D.纬度1.B根据材料提示,石羊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内陆河流域,南靠祁连山山脉,北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可知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所以石羊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

故答案选B。

2.C读图可知四个地方结冰日数不同,根据对结冰期概念的理解,结冰期是指当年下半年第一次结冰出现(结冰初日)到翌年上半年最后一次结冰结束(结冰终日)所持续的日数,结冰日数大的地方,结冰初日早,结冰终日则晚,所以下列四地结冰初日最早的是结冰日数最大的天祝。

故选C项。

3.B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空间差异表现在大致从南向北递减,石羊河流域南靠祁连山山脉,北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地势南高北低,所以海拔是影响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故答案选B。

贝加尔湖处于地壳断裂下陷带,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1~5月是湖面的结冰期,但部分湖面冰层薄甚至不结冰。

每年春季湖冰消融季节,北部和西南端湖冰消融时间比中部晚。

下图为贝加尔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贝加尔湖结冰期较长,但开始结冰的时间相对较晚,主要原因是A.受西风影响,气候温暖B.距太平洋较近,受海洋影响大C.湖水盐度高,不易结冰D.湖泊蓄水量大,湖水热容量大5.贝加尔湖部分湖面冰层较薄甚至不结冰的原因可能是A.冰层形成“温室效应”B.湖底有热泉上涌C.湖水各处深度差距大D.湖泊南北跨度大6.西南部比中部湖冰消融时间较晚的主要原因是A.湖水较浅B.纬度较低C.冬季风影响小D.有河流注入4.D 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水体量大。

2021年吉林高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2021年吉林高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2021年吉林⾼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请相信,你今天流下的每⼀滴汗,最终都会替你铺就脚下的路。

在即将⾼考之前,店铺⼩编给⼤家带来了这个“2021年吉林⾼考地理真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考⽣们更好的备考。

2021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卷) ⽂科综合能⼒测试·地理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务必将⾃⼰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

如需改动,⽤橡⽪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2014年我国某科技公司在新疆建⽴了研发基地,研制适⽤于⼤规模棉花⽣产的⽆⼈机。

为推⼴产品,该公司先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机服务,后以极低的价格出租⽆⼈机,最后才销售⽆⼈机,同时对农民进⾏技术培训。

⽆⼈机的使⽤,⼤幅度减少了⼈⼯成本,改变了新疆传统农业⽣产⽅式。

据此完成1~3题。

1.新疆吸引该科技公司⼊驻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 B.政策 C.技术 D.市场 2.该科技公司提供⽆⼈机服务、租赁,同时对棉农进⾏培训,直接⽬的是() A.增强竞争⼒ B.培育市场 C.提升服务⽔平 D.提⾼效益 3.⽆⼈机的使⽤主要可以帮助棉农提⾼棉花的() A.产量 B.质量 C.利润 D.价格 陆港是指在海港以外地区建设的、代表海港⾏使报关、报检等功能的物流中⼼。

按其离海港距离可分为近海陆港(⼩于100千⽶)、远海陆港(⼀般500千⽶以上)等。

据此完成4~6题。

4.建设陆港使海港() ①扩⼤承载规模②缓解⽤地紧张③增加⽤地成本④提⾼设备⽔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与近海陆港相⽐,远海陆港更能使海港() A.缓解交通拥堵 B.提⾼通关效率 C.拓展腹地范围 D.减少环境污染 6.以下产业中,更宜依托远海陆港发展的是() A.服务外包产业 B.⾼科技产业 C.资源加⼯产业 D.前瞻性产业 相对湿度是空⽓中实际⽔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汽压的⽐值,⽤百分数表⽰。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 河西走廊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  河西走廊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河西走廊一、单选题河西走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阿尔金山和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且有“风电走廊”之美誉,但是目前河西走廊风能开发利用率低,“弃风”(放弃使用风能)现象严重。

下图为河西走廓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河西走廊铁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河流B.地形C.气候D.资源2.河西走廊成为“风电走廊”的原因是A.距夏季风源地近,风力大B.位于山脉之间,形成“狭管效应”C.植被覆盖率高,蓄积风能D.工业发达,电力需求量大3.河西走廊风能开发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风能季节差异小B.风能分布分散C.电力输送能力不足D.技术力量薄弱1.B 铁路布局一般要考虑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工程的难度、造价等问题。

图中河西走廊铁路布局沿河西走廊的低缓地形分布,沿途没有河流,这里气候干旱,气候条件与铁路布局关联度不大,铁路是为沟通西北区域联系而建,并非针对沿线资源开发而建,据此选B。

2.B 河西走廊两侧都是山地,距冬季风源地近,冬春风力大;走廊位于山脉之间,形成“狭管效应”,风从这里经过时会被加速加大,因此区域风能丰富;这里气候干旱,地表植被少;区域的工业不发达。

据此分析选B。

13.C 能源开发不仅需要区域能源丰富,而且还需要有能源市场,河西走廊风能季节差异大,分布集中,风能丰富,开发风能技术力量较强,但区域电力市场较小且电力输送能力不足,因此区域风能开发利用率低。

近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户大规模发展以塑料大棚(图10)为主的设施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限制甘肃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A.水源不足B.光照不足C.地形崎岖D.昼夜温差大5.河西走廊塑料大棚的建设不利于A.抵挡风沙B.增强光照C.保持土壤肥力D.减少水资源消耗4.A甘肃河西走廊降水少,限制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水源。

5.B 河西走廊塑料大棚的建设可以抵挡风沙、保水保肥,但塑料大棚遮挡了光照,选B。

2024届新高考地理精准复习备考-巴丹吉林沙漠

2024届新高考地理精准复习备考-巴丹吉林沙漠
(2)沙漠南部多断裂带;深层地下水沿断裂带出露地表,在低洼处形成湖泊
(3)因地制宜地设置不同类型的沙障,提高固沙效果;在流沙地段釆用机械压沙措施;充分 利用水资源,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
(4)在沙漠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等绿色能源;充分利用沙山群、沙漠湖泊景观开 发沙生态旅游;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治理流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合理即可即 可)
典型例题
参考答案: (1)是固定的;判断依据: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 石 (2)人口迅速增长,环境压力加大;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 生产活动,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和沙漠扩大 (3)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 长,提高人口素质;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
典型例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来自196个缔约
方的正式代表约1400人与会,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计。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 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性沙漠,沙漠内形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复合型沙山群。沙漠南部存在着多条断裂带,使沙山间形成大小 144个内陆湖泊景观,冬季不结冰。中国自从2010年开始,就对阿拉善旗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进行治理,如采取流沙地质 机械压沙、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植物固沙等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4届新高考地理精准复习备考
巴丹吉林沙漠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
知识点回顾 巴丹吉林沙漠,为世界第三大沙漠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银额盆地底部。

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战疫”线上教学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战疫”线上教学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高三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战疫”线上教学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在40-109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000mm,沙漠东南部有众多起伏较大的沙山;车日格勒湖位于沙漠东南部,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

下图表示6月1日和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与该沙漠气温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表示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日变化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2. 车日格勒湖区陆风最强约出现在()A. 6月1日0时前后B. 8月9日7时前后C. 6月1日12时前后D. 8月9日17时前后3. 与湖相沉积物堆积时期相比,目前的车日格勒湖()A. 面积大B. 蒸发弱C. 湖水深D. 盐度高【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水的比热容大于与沙石,因此湖泊水温的日变化幅度小于沙漠气温的变化幅度;图中四条曲线中③④曲线的变化幅度较小,①②曲线的变化幅度大,因此③④曲线应为水温日变化曲线。

6、7、8为北半球夏季,水面比热容大,升温慢,因此8月份温度应高于6月,故C正确、D 错误。

【2题详解】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形成陆风时陆面气温应低于水面;依据上一小题分析可知,①②分别代读图可知表8月份、6月份气温日变化曲线,③④分别代表8月份、6月份水温日变化曲线。

8月9日7时前后陆面气温低于水面,而6月1日0时前后、6月1日12时、8月9日17时前后陆面气温高于水面,故B正确,A、C、D错误。

【3题详解】湖相沉积应是在湖泊环境中因沉积而成,因此材料“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说明当前湖水水位下降。

湖水水位下降会导致湖面萎缩,湖水变浅,故A、C错误。

巴丹吉林沙漠深居大陆内部,该地年降水量少、年蒸发量大,且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湖面的萎缩主要是由于蒸发量大所致;当湖水蒸发后,水中所含的盐分在湖泊中累积,导致湖水盐度升高,故B错误、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中国区域地理微专题训练—巴丹吉林沙漠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沙山、湖泊是我国巴丹吉林沙漠的自然景观,该地区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部分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湖泊群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

2019年12月,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图左为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环境示意图。

图右为某沙山中含水率、温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3题。

1. 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水的主要来源是A.位于西风带,大气降水较多B.沙山海拔高,冰雪融水量大C.特殊地质结构,地下水丰富D.昼夜温差大,夜晚水汽凝结2. 沙漠中湖泊附近往往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是A.处于内陆,风力侵蚀作用微弱B.沙山内部湿润,水分对沙的吸附作用强C.植被茂盛,对风力削弱作用强D.人类活动微弱,对沙山的破坏作用较小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仅40~80毫米,理论蒸发量3000毫米。

沙漠东南部腹地有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相对高度多在200~300米)环抱湖泊的景观。

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4毫米,全年实际蒸发量1 261毫米。

如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

据此完成3~4题。

3. 苏木吉林湖近些年面积比较稳定,若不考虑下渗因素的影响,推断苏木吉林湖每年地下水平均补给量约为A.1 260毫米B.160毫米C.3000毫米D.1 100毫米4. 苏木吉林湖A.冬季湖面面积缩小B.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C.春季湖面面积较小D.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在40~109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000mm,沙漠东南部有众多起伏较大的沙山,车日格勒湖泊位于沙漠东南部,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

下图表示6月1日和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与该沙漠气温日变化。

据此完成5~7题。

5. 表示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日变化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6. 车日格勒湖区陆风最强约出现在A. 6月1日0时前后B. 8月9日7时前后C. 6月1日12时前后D. 8月9日17时前后7. 与湖相沉积物堆积时期相比,目前的车日格勒湖A.面积大B.蒸发弱C.湖水深D.盐度高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区域内大致可划分为湖泊区、外围区和周边区三部分。

湖泊区内分布着大小湖泊近百个,湖水冬季不结冰,周边区为人类居住活动较多的区域。

研究发现,湖泊区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具有“暖岛效应”。

读巴丹吉林沙漠不同区域冬季白天和夜晚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完成8~10题。

8. 推测该区域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高山冰雪融水B.地下水C.大气降水D.河流水9. 与白天相比,夜晚的湖泊区A.暖岛效应消失B.地面辐射增强C.大气层较稳定D.风力显著增强10. 相对于湖泊区,周边区昼夜温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绿洲面积大B.聚落分布多C.距离海洋近D.冬季多云雨居延城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重镇,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出塞作》中有如下描述:“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完成11~12题。

11. 巴丹吉林沙漠中藏有水草丰美的居延城,体现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2. 诗句中描述的人类活动将引发的环境问题有①草场退化②土地沙漠化③土地盐碱化④水资源短缺⑤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④⑤二、综合题。

1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见左下图)年降水量大约在40~80 mm 之间,蒸发量超过3000 mm。

沙漠的海拔在1200~1700 m 之间,主体是沙山和高大的沙丘。

沙丘内部较潮湿,沙丘顶部附近生长有一些根系发达的篙属、沙米等草本植物(见右下图)。

沙山之间的洼地分布着100 多个大小不等的永久性湖泊,冬季不结冰,多为咸水。

湖岸边生长的茂密植物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

湖泊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之地。

(1)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的形成过程。

(2)分析沙丘顶部可生长植被的原因。

(3)分析该地区众多湖泊对周边居民生活的有利影响。

1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

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

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1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中,巴丹吉林沙漠以湖泊、奇采、沙山等闻名于世。

该地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中却有100多个湖泊,其中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5个,冬季不结冰。

该地沙丘广布,最高达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

沙丘内部较潮湿,沙丘顶部附近生长有较多的植物。

12月,该地寻找饮用水源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共开掘八口井,每昼夜近1万立方米的优质矿泉水喷涌而岀。

(1)有学者认为该地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来自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试推测其依据。

(2)试分析该地高大沙丘的形成原因。

(3)你是否赞同在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大量开发地下水,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6.(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的北部,是我国第三大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境内有世界最高的沙山、蔚为壮观的鸣沙区、星罗棋布的湖泊绿洲、生生不息的沙海神泉、神秘莫刚的沙漠寺庙等,这些奇特而又迷人的景观,使得这里近年来成为沙漠探险、旅游、摄影的理想之地。

每年8、9月份的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上,精彩的摩托车、汽车越野赛,以其惊险、刺激博得了游客们的尖叫与欢呼,也尽情地展现出独特的沙漠风情。

(1)结合图片指出越野车行驶的沙丘坡向(迎风坡\背风坡),并说明理由。

(2)简述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带来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答案】1. C 2. B【解析】1.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地表径流补给少;根据图2判断,该湖泊湖水不结冰,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不断增加,说明有热能来源于地球内部;土壤含水量稳定,说明有稳定补给水源,应是地下水补给.图中有断层分布,湖水主要补给水源为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水温高是来自地下热能。

因此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

据此判断,C 正确,ABD错误,故选C。

2. 根据分析,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风沙充足,便于风力堆积形成沙山。

根据材料,沙山内部湿度较大,沙粒粘稠,固定性增强。

顶部附近植物较多且根系发达,利于沙丘固定。

植被阻挡,促使沙粒沉积堆高,沙山内部湿度大,利于植被生长,形成众多200-300米的沙山,据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3. D4. B【解析】3. 本题考查水平衡原理,若不考虑下渗,苏木吉林湖收入为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支出为蒸发,近些年面积比较稳定,湖水收支平衡;再结合材料,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4毫米,全年实际蒸发量1 261毫米,则苏木吉林湖每年地下水补给量约为1 110毫米。

故选D。

4. 冬季为12、1、2月,读图可知,该时间段湖泊总补给量大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扩大,A错;自12月至次年4月中下旬,湖泊总补给量大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扩大,所以春季湖面面积较大,C错;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湖泊蒸发量大,蒸发是其主要排泄方式,降水量少,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补给,B正确,D错。

故选B。

【答案】5. C 6. B 7. D【解析】5. 根据水体比热容大,升温与降温速度慢,陆地比热容相对水体小,升温与降温速度快,故湖泊水体日变化小于沙漠。

,①②曲线昼夜温度变化大为沙漠,③④曲线气温日变化和缓为湖泊。

且根据气温变化规律,我国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所以图中气温较高的①③曲线代表8月9日,气温较低的②④为6月1日。

综上:①为8月9日巴丹吉林沙漠日变化;②表示6月1日巴丹吉林沙漠日变化;③为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日变化;④表示6月1日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日变化.6.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原理。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陆风形成之时,沙漠气温低于湖面气温。

据图分析6月1日0时前后、6月1日12时前后、8月9日17时前后沙漠气温高于湖面气温,仅仅8月9日7时前后沙漠气温低于湖面气温。

故答案为B,ACD错误。

7. 根据材料“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在40~109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000mm,”可知该地位于中国的西北部,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当湖泊水被蒸发,湖水中矿物盐类积累下来,导致湖泊盐度升高:材料中“车日格勒湖泊位于沙漠东南部,常年积水”说明湖泊补给稳定,地处中国内陆,降水稀少,说明其主要补给形式为地下水。

材料中“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

”(湖相沉积物指湖泊中沉积的物质)说明现代湖泊水位下降,面积萎缩。

故答案为D,ABC错误。

【答案】8. B 9. C 10. A【解析】8.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这里的地形为高原,没有高山,所以该区域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不是高山冰雪融水,故A错误。

该地为沙漠,表明大气降水很少,故C错误。

当地为沙漠,地表径流较少,所以主要补给水源不是河流,故D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断,该区域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最可能为地下水,故B正确。

所以本题选B。

9. 据图可知,夜晚湖泊区的温度高于外围区,暖岛效应依然存在,故A错误。

与白天相比,夜晚的湖泊区温度较低,所以地面辐射会减弱,故B错误。

白天湖泊区温度较高,且与外围区温差较大,有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大气相对不稳定;夜晚,湖泊区温度较低,湖泊区与外围区温差小,大气相对稳定,故C正确。

夜晚温差较小,压差也较小,所以风力也较小,故D错误。

所以本题选C。

10. “周边区为人类居住活动较多的区域”,沙漠中,人类聚居在绿洲地区,绿洲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比较明显,所以相对于湖泊区,周边区昼夜温差较小,故A正确。

聚落分布多,会导致温差较大,故B错误。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可知该地距离海洋较远,故C错误。

内蒙古西部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风的性质为寒冷干燥,所以受冬季风影响,内蒙古西部地区冬季也是寒冷干燥的特点,故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