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cf15c1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a.png)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认知失调的实际运用
![认知失调的实际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f3b5696bb4cf7ec4afed05e.png)
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际运用概述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
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于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
它的基本理论是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简言之,认知失调理论主要在解释当个体知觉有两个认知(包括观念、态度、行为等)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会感觉心理冲突,促使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以恢复调和一致的状态。
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以主体内部认知要素之间的不一致来解释行为的动因,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
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姑且不管那么多烦人的专有名词,简单讲,就是认知与行为失调了——认知是我们的想法,认知可以引导行为。
例如我们上街买衣服,我们一定会买我们认为好看的衣服。
正因为我们认为它好看(认知),我们才会买它(行为)。
态度引导行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但是有些时候,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引导认知。
这就是说:因为我们先做了,为了不产生失调的感觉,我们只好改变我们的观念。
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呢认知行为失调理论告诉我们:认知一旦跟行为脱节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例如:我们买了一件衣服,回家一穿,却发现不好看,我们自然很痛苦,因为我们认知衣服是不好的,我们却买了,认知跟行为失调了,我们的举动彷佛告诉我们:自己是买错了,花了冤枉钱。
这时候怎么办改变行为拿衣服退回店里万一不能退的话呢放到衣柜不要穿万一非穿不可的话呢那么,我们就只好改变我们的认知了——我们得说服自己:这衣服虽然不是很满意,但还是有可取之处,努力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现实与结果并让自己,目的就是不要让自己的认知与行为发生失调。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0b36c6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6.png)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而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在面临冲突时产生的心理不协调状态。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该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思维和决策过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认知失调是指个人的思想、信念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冲突。
当个体面对矛盾或不一致的信息时,会经历一种心理不适应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认知失调。
人们通常会感到不安、焦虑、困惑甚至自责。
为了消除这种不适应,个体会采取各种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认知,以恢复内部的一致性。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认知失调时,他们往往会倾向于寻求一种合理化的方式,以解释或合理化他们的行为。
这种合理化的方式可能包括重新评估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
通过合理化行为,个体可以恢复一致性并减少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
首先,个体在面临认知失调时会感到心理不适应。
他们会试图找到解决方法,恢复内部的一致性。
其次,解决认知失调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改变认知元素,例如信念、态度或行为。
最后,个体会倾向于选择尽可能简单和具有合理性的解决方案。
认知失调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广告行业常常利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设计广告策略。
他们会创造一种认知失调的状态,通过购买某个产品或服务来解决这种认知失调。
同样,政治家和演讲家也经常利用认知失调理论来引导公众的认知,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此外,认知失调理论还可以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当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发生冲突时,他们通常会改变自己的信念来符合他们的行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人在作出决策后会改变他们的态度或信念。
然而,认知失调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研究者认为,认知失调理论过于简化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没有完全解释人们的行为。
他们指出,人类的认知和决策过程远比认知失调理论所描述的更加复杂。
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偏差在广告中的应用研究
![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偏差在广告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8ed69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9.png)
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偏差在广告中的应用研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广告已成为企业推广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手段。
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促使其购买,广告商们不断探索各种策略和技巧。
其中,利用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偏差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对自己的能力、特质、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上存在的偏差或不准确的判断。
这种偏差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如信息的不完全、社会比较、情感因素等。
而广告商们巧妙地利用这些偏差,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一种常见的自我认知偏差是过度自信。
许多消费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认为自己能够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广告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强调产品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让消费者觉得只有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去理解和使用该产品,从而产生购买的冲动。
例如,某些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广告会充斥着大量的技术术语和复杂的功能介绍,营造出一种只有“聪明的消费者”才能驾驭的氛围。
另一种偏差是乐观偏差。
消费者普遍倾向于认为好的事情更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坏的事情则不太可能。
广告商利用这种偏差,突出产品带来的积极效果和好处,而淡化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比如,减肥产品的广告常常展示那些在短时间内成功瘦身的案例,让消费者乐观地相信自己使用该产品也能轻松达到理想的体重。
社会比较偏差也是广告中常被利用的一点。
消费者常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状况。
广告会营造出一种“别人都在使用该产品,你如果不用就落伍了”的氛围,引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对社会地位的追求。
例如,时尚品牌的广告往往会展示一群穿着该品牌服装的光鲜亮丽的人物,让消费者渴望通过购买相同的产品来融入这个“优越”的群体。
此外,消费者还存在自我服务偏差,即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广告可以利用这一偏差,强调产品在消费者成功中的关键作用,让消费者相信购买该产品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比如,教育培训机构的广告会强调其课程如何帮助学员取得优异成绩,让消费者觉得只要报名参加就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在广告中的策略运用
![认知心理学在广告中的策略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4c05c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2.png)
认知心理学在广告中的策略运用广告作为一种商业传播手段,旨在通过刺激人们的认知过程和心理体验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学科,可以为广告制作者提供宝贵的策略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在广告中的策略运用。
一、注意力导向的策略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广告制作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力。
其中一种常见策略是使用醒目的颜色和图像,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力。
比如,在食品广告中使用鲜艳的颜色和诱人的图片,能够引起消费者的食欲,激发购买欲望。
另外,声音和音乐也是一个有效的注意力驱动因素。
通过使用动听的音乐和引人入胜的声音效果,广告能够吸引人们的听觉注意力,增强广告信息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汽车广告中使用动感的背景音乐,可以增强产品的活力和吸引力。
二、记忆与认知的策略记忆是购买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广告制作者可以利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加强广告信息在消费者脑海中的记忆。
一种常用的策略是通过重复和强化广告信息来增加记忆效果。
通过在广告中反复出现产品名称、标语和特点,并与引人注目的图像或音乐相结合,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度。
此外,情感和情绪也会对记忆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情感化的广告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从而提高广告信息在记忆中的存储和召回。
因此,广告制作者可以通过在广告中运用情感化的故事情节、亲切的生活场景等,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增强广告信息的记忆效果。
三、认知启示与引导的策略认知启示是指通过提供有关问题的相关信息,引导人们产生特定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在广告领域,这种策略被广泛运用于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例如,通过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技术参数和用户评价等,帮助消费者形成对产品的准确认知,并最终决定是否购买。
另一个有效的策略是使用社会认同的手段来引导消费者行为。
人们往往受到身边他人的影响,对社会认同多有依赖。
广告制作者可以通过使用名人代言、社会口碑等方式,塑造出产品的社会价值和时尚潮流,引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消费与广告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消费与广告心理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690c8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e.png)
消费与广告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广告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广告的创作技巧B. 消费者的心理反应C. 广告的投放策略D. 广告的法律规范答案:B2. 消费者在面对广告时,哪种心理效应最为常见?A. 社会认同B. 从众心理C. 品牌忠诚D. 价格敏感答案:B3. 以下哪个理论可以解释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过程?A. 认知失调理论B. 计划行为理论C. 信息加工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答案:C4. 在广告中使用明星代言,主要利用了消费者的哪种心理?A. 权威效应B. 社会比较C. 模仿心理D. 归属需求答案:C5. 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什么属性?A. 价格B. 品牌C. 质量D. 外观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广告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广告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B. 广告对消费者情感的影响C. 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D. 广告对消费者记忆的影响答案:ABCD7.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个人偏好B. 社会文化C. 经济状况D. 产品特性答案:ABCD8.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广告的说服力?A. 广告的创意B. 广告的重复频率C. 广告代言人的可信度D. 广告的投放时间答案:ABCD三、简答题9. 简述消费者心理在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
答:消费者心理在广告设计中至关重要,因为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偏好、动机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广告设计者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创造出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广告内容。
10. 解释什么是“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广告中的应用。
答:“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指的是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
在广告中,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可以激发消费者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的不满,从而促使他们转向广告所推荐的产品。
认知失调理论的日常应用
![认知失调理论的日常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5f1e3e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7.png)
认知失调理论的日常应用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信念、态度或价值观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应,即认知失调。
这种认知失调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调整,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
认知失调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从个人行为、社交关系和广告营销等方面探讨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际应用。
一、个人行为认知失调理论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行为改变和决策制定上。
当个体的行为与其信念、态度或价值观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失调,进而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本来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但他却每天开着高排放的汽车上班,这种行为与他的环保信念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为了减轻这种不适应,他可能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以与自己的环保信念保持一致。
此外,认知失调理论还可以帮助个体在决策制定时更加理性和客观。
当个体面临一个决策时,如果选择的选项与其原有的信念、态度或价值观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为了减轻这种不适应,个体可能会重新评估自己的信念、态度或价值观,并调整自己的决策。
这种调整可以帮助个体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从而做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决策。
二、社交关系认知失调理论在社交关系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上。
当个体的行为与他人的期望或社会规范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失调,进而影响个体与他人的关系。
例如,一个人在一个团队中担任领导角色,但他的行为却不符合领导者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与他人的期望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为了减轻这种不适应,他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他人的期望,从而维护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此外,认知失调理论还可以解释群体行为中的一些现象。
当个体的行为与群体的期望或群体规范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失调,进而影响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认知失调理论解析
![认知失调理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81e85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6.png)
认知失调理论解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该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们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冲突、不协调和不一致性。
它指出,当一个人的相互关联的认知要素之间存在冲突和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认知失调理论的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原理认知失调理论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假设:1. 人们有一种对自己和世界的一致性认知的倾向。
2. 当个体的不一致认知元素(例如信仰、态度、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会引发认知失调。
3. 为了恢复认知的一致性,个体会采取一些行为和思维上的调整。
当个体面临认知失调时,他们会感到困扰和不适。
为了减轻这种心理冲突,个体会采取三种认知调整策略:改变认知要素、寻找支持性信息,或者通过降低冲突要素的重要性来减轻认知失调。
这些调整策略可以帮助个体恢复认知的一致性,从而减轻不适感。
二、认知失调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广告营销认知失调理论在广告营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广告商通常会利用人们的认知失调心理,通过营造一种需求与满足之间的不一致感,以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例如,某品牌的广告可能通过强调消费者目前所使用的产品的不足之处,引发其认知失调,从而诱使他们购买该品牌的产品。
2. 教育培训在教育和培训领域,教师和培训师可以运用认知失调理论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对知识和观点产生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或情境,使学生的已知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进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3.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知失调理论也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研究者利用认知失调理论探索人们在面对冲突时的行为和思维调整。
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他们可以深入了解认知失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冲突解决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结论认知失调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冲突、不协调和不一致性。
广告劝服与认知失谐理论
![广告劝服与认知失谐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875d0797fd5360cba1adbd8.png)
论广告劝服中认知失谐理论的应用张惺摘要:认知失谐理论在广告中的正确应用能极大提升其劝服效果,但该理论在广告应用中也要注意一些事项如失谐点和诉求点的一致、恐惧诉求中度的把握等等。
关键词:认知失谐理论广告效果劝服广告是一门说服艺术,广告说服究其实质,就是通过广告活动,让消费者对其所宣传的品牌及企业产生良好的态度,最终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
在所有劝服消费者发生态度转变的理论当中,认知失谐理论是最受重视并且应用的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
认知失谐理论又叫认知不和谐或认知失调理论。
这一理论由雷昂·费斯廷格在1957年出版的《认知失谐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费斯廷格认为,人总是无穷尽地追求认知协调或和谐,认知一致的需要是一种影响我们行为的强大动力因素。
如果我们觉察到信念、态度或行为的不一致,我们就会有强烈的不安感(认知失谐),它会驱使我们改变所作所为,以恢复认知一致。
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
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如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
例如一个人反对战争但在当局的要求下必须当兵打仗,这时的他就处在认知失调的状态中。
另一种是人的认知体系中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之间是相协调的关系,例如:“我每天喜欢饮用少量的酒”和“适量饮酒有利健康”是呈协调关系的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
当人们认知体系内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但在很多种情况下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之间会呈不协调关系,例如一个人有这样两种认知:“抽烟能导致肺癌”,“我抽烟”,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因为由“抽烟能导致肺癌”可以推出“我不应该抽烟”的结论。
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求重新恢复平衡。
实践证明,在广告中如果能正确应用认知失谐理论的话能极大提升广告效果。
一、广告需要运用认知失谐理论来增加其劝服力:美国著名劝服学教授霍夫兰在他的名著《The Dynamics of Persuasion》一书中说“劝服是一种活动或过程,在此活动或过程中,传播者通过信息的传递,力图诱导有一定自由程度的他人和群体在信念上、态度上和行为上发生改变”。
认知失调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实证研究
![认知失调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ff66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4.png)
目录
01 一、认知失调理论概 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二、青少年网络游戏 行为的心理机制
03 三、实证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05 五、干预措施
06 参考内容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日益普遍。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日常生活。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本次演示将从 认知失调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实证研 究方法,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五、干预措施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干预措施:
1、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管 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同时,家长也应 该以身作则,减少自身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 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 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减少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日益引起。然而,过度的网络游戏 可能导致青少年认知失调心理的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中的认知失调心理,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青 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指导。
文献综述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的负面影 响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尽管已有研究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 但在认知失调心理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
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个人心理、家庭、社 会和文化因素等。个人心理因素方面,青少年的性格、兴趣爱好、自尊心和从众 心理等都可能影响他们对网络游戏的选择和使用行为。家庭因素方面,父母的监 管、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青少年的网络游戏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研究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8b12b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3.png)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研究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矛盾或不一致的信息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或困惑感。
在心理学中,认知失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个体在处理信息时的认知过程,并试图解释个体为什么会对矛盾信息产生不适感。
本文将介绍认知失调的定义、认知失调理论以及与认知失调相关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认知失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他的认知失调理论表明,当个体面临矛盾的认知元素时,会出现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需要通过改变认知来减轻。
认知失调的存在冲突着个体的认知结构,使其感到不安和紧张。
比如,一个抽烟者可能既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又无法戒掉吸烟的习惯,这种认知矛盾会引起认知失调。
其次,认知失调理论有几个重要的假设。
首先是认知一致性的假设,即个体在认知的方面倾向于保持一致。
当个体面临认知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进而尝试恢复认知的一致性。
其次是认知失调修复的假设,即个体在感受到认知失调后,会选择通过改变认知来减轻不适感。
这可能表现为个体寻求新的信息来解决认知矛盾,或者通过重新解释既有的信息来缓解认知失调。
最后是认知失调的心理影响假设,即认知失调会对个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认知失调不仅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还可能导致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发生变化。
许多研究证实了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关预测。
在认知失调的研究中,有一项经典实验是由费斯汀格和卡尔·施特勒(Carlsmith)在1959年进行的。
他们让参与者进行一个枯燥的任务,然后让他们说服下一个参与者说这个任务是有趣的。
一部分参与者只得到一美元的报酬,而另一部分参与者得到二十美元的报酬。
结果显示,只得到一美元报酬的参与者对任务的有趣程度进行了更高程度的改变,这是因为他们面临着认知失调。
为了减轻自己的认知失调,他们重新解释了任务的有趣程度,而得到二十美元报酬的参与者则没有经历这种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https://img.taocdn.com/s3/m/e147ea24e2bd960590c677b0.png)
摘要
• 消费者的认知失调,不但能巩固品牌忠诚 度,同时也能导致忠诚度转移。广告人可 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采取特殊的诉求方 式,来加强品牌忠诚度,或占领其他品牌 的市场份额。而不同卷入程度的商品,所 引起失调的时间和程度又是不相同的。因 此,广告人在利用认知失调心理时,应当 视不同商品,采用不同策略。 • 【关键词】消费者心理 认知失调 广告
• 狭义的认知失调,仅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 之后,通过减少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失调与 矛盾,来努力证明自身购买行为的正确性。 • 已选商品的优点与未选商品的缺点,肯定 了购买决策的正确性,削减了购后的认知 失调;但是已选商品的缺点与未选商品的 优点,则否定了购买决策的正确性,扩大 了购后认知失调。
购后认知失调的产生与消除过程,可以用一 张简单的示意图来描述
基于“高卷入商品的期望表现与实际表现成正相关, 低卷入商品的期望表现与实际表现成负相关”这项 理论,在整合传播营销方面,高卷入商品应该充分 利用各种途径,来塑造高期望值;而低卷入商品更 需要通过提高产品和广告的曝光频率,来削减购后 认知失调,促使再次购买。 广告人利用认知失调心理,可以让“行为的改变” 带来“思维方式的改变”。具体来说,无论是高 卷入商品还是低卷入商品,都可以让消费者先试 用产品,打破他们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认知失 调,从而促成喜好转移。
• 从认知失调的定义出发,广告人可以利用这一心 理,在购买行为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中,采用以 下特殊诉求方式,引起认知失调,刺激购买。 • (一)利用购买行为前的认知失调心理,进行广 告诉求,占领市场份额。 1. 矛盾诉求法 2. 自愧诉求法 3. 推翻习惯思维诉求法 4. 排他诉求法
(二)利用购买行为后的认知失调心理,进 行广告诉求,巩固市场份额
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市场营销,提升品牌价值
![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市场营销,提升品牌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edc8ee2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a.png)
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市场营销,提升品牌价值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品牌价值已经成为企业能否持续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提升品牌的价值,成为了众多企业所关注的话题。
而心理学则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市场营销中,提升品牌价值。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一个人在持有某种信念的情况下面临着与之相悖的信息时,其情感状态会出现混乱,进而导致对自我或周围环境的评价发生变化的现象。
而在市场营销中,企业可以运用认知失调理论来提升品牌价值。
例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芬兰的纸张制造商Armi Ratia将自己的公司名称更改为“马克”。
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Armi Ratia认为“纸张”这个名称给人的印象是过时、老旧或相对无趣的。
但是,由于二战时期瑞典发动对芬兰的入侵,使得芬兰人对瑞典品牌更加崇拜,因此,通过更改公司名称,Armi Ratia成功的将“马克”这个品牌与瑞典的品质、奢华和时尚领域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提升了品牌的价值。
二、长尾理论长尾理论是指一小部分最畅销的产品会占据市场销售的大部分份额,而剩下的大部分产品则占据市场销售额的少部分份额。
在市场营销中,企业可以运用长尾理论来提升品牌价值。
例如,亚马逊在2007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虽然畅销书占了其销售额的四分之一,但他们的“长尾”——低销售量的商品——却产生了其总销售额的40%。
这表明只要一个企业在其网站上推销更多长尾产品,它就能够在相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销售量,并增加品牌价值。
三、尽量让消费者感受到“独一无二”在市场营销中,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只是为他们而生产并专属于他们,是提高品牌价值的有效方法。
例如,一些高档品牌通过进一步个性化来扩大其市场。
这种做法借鉴了心理学中的“自我参照效应”,即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之后,个体更愿意记住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进一步地,如果一项产品、在消费者印象中具有唯一的标识符,则这项产品或品牌更容易在其中脱颖而出。
【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_1744
![【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_1744](https://img.taocdn.com/s3/m/cb966c5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8.png)
广告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创意,是现代广告创作的核心环节。
凡是那些深深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广告,无一例外的都具有非凡的创意。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明确指出:“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的商品,非要有好的点子不可,除非你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被黑夜吞噬的船只。
”新兴网络媒体中的广告,要想摆脱与其他新闻类信息相比的弱势地位,同样需要有好的创意。
认知失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有时会被拿来创意传统媒体广告。
但是通过比较人们会发现,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广告的创意更适合运用认知失调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在传统媒介广告创意中的局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并形成的一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体系由许多认知因素组成,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
而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之间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两个关联因素之间呈协调关系,二是两个关联因素之间呈不协调关系。
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和“适量饮酒有利健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认知因素;“我每天喜欢饮用少量的酒”和“适量饮酒有利健康”是呈协调关系的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而和“医生要求我戒酒”是呈不协调关系的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
当人们认知体系内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内发生了不协调,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①。
在通常状况下,人们总是习惯于在相互协调的认知体系内接受各种信息,从而使个人的认知体系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但是在现实的信息接触过程中,由于个人差异的存在以及所接触到信息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人们不可能只接触符合自己认知体系的信息。
有的信息可能完全是新信息,有的信息则可能是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相矛盾的信息。
当这种异化信息冲击个体的认知体系时,就会与原有的认知因素呈现出不协调的关系,从而导致认知失调和心理紧张。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电商广告中的应用研究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电商广告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fe7a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e.png)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电商广告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商广告已经成为现代商业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制作有效的电商广告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是每一个商家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就可以为电商广告的制作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类的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活动。
在电商广告中,主要应用的是人类记忆和注意力的一些关键理论:1. 卡斯滕森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它是指当我们在一个嘈杂的场合,忽然听到有人说我们的名字,我们会马上把注意力转向那个人,同时忽略掉其他声音。
在电商广告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效应,把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直接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2. 鲜明性(Von Restorff Effect):它是指在相似的物品中,有些谈题是“特别”或“鲜明”的,会增加人们的记忆。
在电商广告中,我们可以通过色彩、图片、文字等方面的设计,让产品与众不同,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记忆。
3. 循序渐进效应(Zeigarnik Effect):它是指未完成的任务会比已完成的任务具有更强的记忆力。
在电商广告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任务,如“半价活动即将结束,抓紧时间购买”,让广告在消费者的记忆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电商广告中的应用基于以上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电商广告的制作中,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记忆度。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1. 利用视觉上的区别吸引消费者人们对于视觉上的区别比较敏感,因此,在电商广告中利用视觉上的区别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在广告中使用鲜明的色彩和有特色的图片,从而提高广告的吸引力。
2. 利用品牌形象来进行强化宣传消费者通常会对品牌的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利用品牌形象进行强化宣传是很有必要的。
认知失谐理论在广告劝服中的应用
![认知失谐理论在广告劝服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0ba6e9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a.png)
认知失谐理论在广告劝服中的应用回忆认知失谐理论在广告劝服中的应用
随着媒体的发展,广告一直是企业界的有效沟通手段,它的宗旨,在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生活信息。
对于告诉消费者产品/服务及其属性是如何有益于他们的,广告行业至关重要。
而促进广告业务发展的核心,就是认知失谐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认知失谐理论,又称不一致理论,源自克伦威尔(1957)研究。
该理论称,人们对于不符合自己所抱持价值观以及关注领域有着对冲的感受,认知的不协调和反常都会造成这种感受。
在研究中,提出了认知失谐模型,核心在于人们心理发生不协调(cognitive dissonance)偏差时,就会出现劝服行为,即消费者最终会作出改变自己之前的态度,从而影响真实行为。
认知失谐理论在广告劝服中的应用,是企业将其做为工具,具体而言,是把“不协调”的情况和广告概念融合在一起,激发消费者反思自身行为,从而影响行为变化。
针对这一实践,企业可以打破预期的说服方式,强调用户体验的有趣性,从此出发,宣传广告产品;另外,认知失谐理论帮助企业对消费者疑虑心理进行洞察,为消费者提供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倡导市场和营销行为。
总而言之,认知失谐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有力手段,以利用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引导他们购买。
由此可见,只有运用认知失谐理论,才能更好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增强产品/服务的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认知失调心理理论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探讨
![认知失调心理理论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e57100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c.png)
认知失调心理理论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探讨
彭凯;李智
【期刊名称】《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年(卷),期】2008(000)008
【摘要】本文从三个维度上对认知失调心理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方面希望能促进认知失调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期待广告人更多关注
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广告应用。
【总页数】2页(P152-153)
【作者】彭凯;李智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3.81
【相关文献】
1.认知失调理论在达成软广告心理效应中的作用 [J], 陆红梅;张广宇
2.学习困难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基于认知失调理论 [J], 李仁照
3.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J], 张晓雪;梁艳
4.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剖析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J], 陈兰平;文军
5.认知失调理论视角下新冠疫情报道对青少年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J], 和曼;李亚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13cc12d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3.png)
作者: 张晓雪;梁艳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 2006级硕士研究生;讲师
出版物刊名: 今传媒
页码: 42-44页
主题词: 奥格威;新兴网络;认知失调理论;新闻类;认知因素;认知体系;门户网;全球因特网;好感度;互联网带宽
摘要:创意,是现代广告创作的核心环节。
凡是那些深深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广告,无一例外的都具有非凡的创意。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明确指出:'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的商品,非要有好的点子不可,除非你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被黑夜吞噬的船只。
'新兴网络媒体中的广告,要想摆脱与其他新闻类信息相比的弱势地位,同样需要有好的创意。
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中运用范文
![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中运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0d6504192e45361066f554.png)
广告心理学期末考试( 2008级)题目: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中运用一、认知失调理论定义:认知失调理论是由L.费斯廷格[1]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认知失谐论[2]:人们对于一个对象形成新的态度时会有一种倾向,这就是使新的态度与原有的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相一致。
如果感知到的新信息与原有的了解、信念或态度不一致,那么,就会体验到失调。
因而引起态度的变化。
认知失谐论把相符合或一致的认知因子称为和谐因子,而把不相符合或不一致的认知因子称为失谐因子,并且认为认知因子失谐的程度越大,改变态度的压力也就越强。
失谐程度依赖于三个因素:失谐因子对和谐因素的比例、认知因子的重要性和认知的重叠。
二、当今对于网络广告的创意要求:对于广告创意的要求,我国广告学专家作了如下总结[3]:(一)重在新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意的魅力首先在于新颖。
因为只有新颖才会有新意,才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给人以新的感受。
英国BBDO广告公司执行创意总监哈金斯·奥西亚认为:“广告要能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甚至还得有点‘疯狂’。
”可以说,新颖而美好的创意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能牢牢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二)贵在原创广告创意贵在“创”,贵在“新”。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突破常规,出人意料。
与众不同,切忌因袭雷同,似曾相识。
没有原创性,广告就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
当然,借鉴是允许的,但不能模仿照搬。
(三)力在震撼震撼性是指广告创意能够触动人的心灵深处,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冲击。
因为平庸而缺乏震撼性的广告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可以说新颖、惊奇是重要的手法。
刺激越强,造成的视听冲击力越大,就越容易给受众留下印象。
而要做到这一点,“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的产品,必须有很好的点子(即创意)不可”(奥格威语)。
NLP在广告效果上的应用
![NLP在广告效果上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fb5224eb0717fd5370cdc3f.png)
NLP 在广告效果上的应用符永道|文章出处:网络有个朋友让我帮她的广告宣传单的设计出点注意,我想到她们是做美容的,脸部的图画是少不了的,我拿了一些类似的广告单子来参考了一下,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让我想起了NLP技术中的时间线和眼睛解读线索以及感知模式的一些技巧和原理,发现一些感觉良好的广告单子无形中运用或者考虑到的NLP这方面的技术原理.在 NLP 的理念和理论中 ,其最根本的就是对人类对周边事物的感受以及体验的探索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是受时间线影响的 ,而时间线在人的大脑中分为三个分段,即左、中、右,或者下、中、上以及后、中、前。
以上三个分段都是一眼睛为中心点,当眼睛的视线焦点落在左、下或前方的时候,也就是往这三个方位看的时候,往往会回忆起一些过去的事情,而且情绪也容易低落;当眼睛的视线焦点落在中间水平线的时候,往往容易感受到当下这一刻的事文字物以及感受,也就是当下现在的事物和感觉,情绪相对容易平和;当眼睛的视线焦点落在右、上、前方的时候,往往会想象未来的一些事情,创造一些想象的事物,也就是未来的设想等,情绪容易亢奋。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事物往左边移动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后退,过时,消极的感觉,当一个事物往右边移动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恰恰相反,会感觉到向前推进,进步,积极的感觉。
因此,如果广告设计中,有移动的画面,要创造积极气氛效果,侧向右移动的画面更有吸引力一些。
如果是静止的画面,而画面上又有人体朝向的侧面图,那么正面朝右的比正面朝左的更容易给读者带来积极向上的正面动态感觉,从而到达最大的广告效果。
比方,一些会议或培训现场,讲台往往是放在舞台的右侧也就是观众的左侧,所展示的内容放在舞台左侧,观众的右侧,让观众看内容的时候有积极的激情等效果.我们看到的很多OPP广告单中,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这样的“ 动感 ” 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创意,是现代广告创作的核心环节。
凡是那些深深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广告,无一例外的都具有非凡的创意。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明确指出:“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的商品,非要有好的点子不可,除非你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被黑夜吞噬的船只。
”新兴网络媒体中的广告,要想摆脱与其他新闻类信息相比的弱势地位,同样需要有好的创意。
认知失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有时会被拿来创意传统媒体广告。
但是通过比较人们会发现,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广告的创意更适合运用认知失调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在传统媒介广告创意中的局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并形成的一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体系由许多认知因素组成,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
而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之间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两个关联因素之间呈协调关系,二是两个关联因素之间呈不协调关系。
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和“适量饮酒有利健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认知因素;“我每天喜欢饮用少量的酒”和“适量饮酒有利健康”是呈协调关系的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而和“医生要求我戒酒”是呈不协调关系的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
当人们认知体系内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内发生了不协调,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①。
在通常状况下,人们总是习惯于在相互协调的认知体系内接受各种信息,从而使个人的认知体系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但是在现实的信息接触过程中,由于个人差异的存在以及所接触到信息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人们不可能只接触符合自己认知体系的信息。
有的信息可能完全是新信息,有的信息则可能是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相矛盾的信息。
当这种异化信息冲击个体的认知体系时,就会与原有的认知因素呈现出不协调的关系,从而导致认知失调和心理紧张。
上面提到的“我每天喜欢饮用少量的酒”和“适量饮酒有利健康”是某个个体的关联协调认知。
但当出现“医生要求我戒酒”的认知时,该个体一直以来的协调认知就可能被打破。
此时,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②。
在刚才的例子中,该个体有多种选择可以恢复平衡,如遵守或忽视医生的建议等。
在传统媒体广告中,利用认知失调理论来引起受众注意,从而改变受众认知的广告创意也是存在的。
例如奥格威的名篇《穿哈撒威衬衫的男人》,就是利用了眼罩与整个画面的不协调来衬托出穿该品牌衬衫的男人个性十足。
但是由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具有主体传播性强、传受双方互动性弱等缺点,使得受众不容易消除紧张、恢复认知协调,从而限制了认知失调理论在广告创意方面的发挥。
二、网络广告的特点1994年10月,美国《热线杂志》站点卖出了全球第一个网络广告,开创了因特网的广告新时代,也标志着数字媒体开始成型。
1997年,英特尔的一幅468×60像素的动画旗帜广告贴在了Chinabyte的网站上,这是中国第一个商业性的网络广告。
经过几年的发展,全球因特网上的广告产值已经达到60亿美元,而且还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③。
而在这高速增长的背后,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所具有的鲜明特点或者说巨大优势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
⒈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
据报道,目前因特网已经连接到了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到去年年底全球使用人数超过5亿,我国更是达到了1.11亿④。
无论从传播的广度来看,还是从覆盖的人口来说,网络广告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⒉网络广告传播的非强迫性。
这一点主要是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不同。
广播电视被称做“流媒体”或“线性媒体”,意思是说广播和电视的播放像流水或直线一样一往直前。
这是因为在广播和电视中播出的节目是事先安排好的,广告也是早就设定好了,到哪个点放哪个节目是一定的,它不会因为受众不愿看所以安排好的节目或广告就不播了,受众有时是在不得不看(听)。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电视的广告传播存在强制性。
而网络世界中,由于在同一网页中可浏览的信息众多,网民可以选择不看广告,因此网络广告要想引起受众的注意,良好的创意就至关重要了。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广告传播更看重的是受众的主动点击。
⒊网络广告传播的针对性强。
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广告相比具有定向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上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网站,比如汽车类的“中国汽车网”,医疗卫生类的“三九健康网”,IT类的“中关村在线”等,即便是综合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等也有自己非常专业的下属频道。
相应的,在这些网站上投放的与之内容相关的广告就非常有针对性,因为浏览这些网站的网民不是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就是潜在消费者。
他们对该类广告信息比普通人更感兴趣,因而主动点击率更高。
另外,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商家还能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向其邮箱发送特定的广告信件,将现实世界中针对性很强的DM(直邮)广告网络化。
⒋网络广告传播的互动性强。
传统的大众传媒具有很明显的“传强受弱”的特点。
也就是说,传统的三大传媒中,传者就是媒介,受者就是公众,二者泾渭分明,是典型的“主体—客体”的传播,互动性差。
而在网络传播中,由于网民可以自由传播信息、发表评论,成为了一级传播主体,因此传统的“主体—客体”的传播就演变成了“主体—主体”的传播,传受之间互动性大为增强。
网络中的一些竞猜、投票、游戏类广告就典型的反映了这一特点。
三、认知失调理论与网络广告创意结合的可能性由于网络广告与传统的广告相比具有以上明显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克服了在传统媒介中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创意广告的种种不足,为认知失调理论的运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因而将该理论更多地运用到网络广告的创意中就成为了可能。
首先,网络广告传播的非强迫性使得认知失调理论的运用成为一种必然。
非强迫性使得注意广告成为浏览点击广告的前提,所以如何使网民在众多的网页信息中率先主动地注意到广告并产生一定吸引力就成为创意的关键。
由于人们习惯于在协调的环境中接受信息,网页中偶然出现一两条“反常态”的广告往往会迅速地抓住网民的眼球。
其次,真正的多媒体技术为认知失调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多种途径。
网络广告是建筑在高速信息通信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具有光、电、声、讯的综合动画效果,对各界网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⑤。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带宽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视频广告已经出现在了网络中。
可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能在网络广告创意中尽情地展现各种认知失调的表现形式。
再次,网络广告中强烈的主体与主体间的互动为认知失调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认知失调后的认知恢复是受众对广告创意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媒体广告创意中认知失调运用受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性差,失调之后受众往往嫌麻烦不愿或很难找到合适的途径恢复平衡。
比如报纸广告有时故意设置悬念造成受众的认知失调,而受众又不会通过主动寻找更多的信息去恢复它,因此很多人选择了回避广告,从而影响了广告效果。
但在网络中,各种悬念广告、游戏广告、投票广告等,受众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得到答案从而恢复平衡。
因此,网络广告中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简单了,人们就更愿意接受这种方法了。
四、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创意网络广告的几种常用方法⒈设置悬念。
悬念广告是指通过在广告中设置悬念,引起受众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的关注情绪,然后通过解释悬念,使受众记住相关的商品或劳务信息。
传统的媒介广告中,广告信息通常不是一次,而是通过系列广告,由粗至细、由部分到整体,或者说,随着广告系列的发展,广告信息逐渐充实和完善⑥。
如此一来,受众可能会由于一次或几次连续解不开悬念而选择放弃。
相比之下,由于网络悬念广告的答案就隐藏在链接背后,受众只需点击就能解悬,所以更受网民的欢迎。
例如某家网上购物公司为了征集注册会员,选择在一家门户网站上发布了一则悬念广告,标题一语双关——《就怕你不“点”我》。
此题一出,立刻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好奇心,短短一天注册人数就达上千人。
⒉比例失调。
现实世界中,人们对物体大小的知觉是有一定认知习惯的,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人们的认知失调。
以前有个“声乐”牌的旅游鞋广告,主画面就是运用了一支高达4米的巨鞋来突出这个品牌。
网络广告中也经常使用类似的手法。
例如人们在网站上看到的旗帜广告大都采用648×60的横幅形式或120×270的对联形式,而IBM公司推出AS/400电子服务器的时候,大胆采用了148×800的长幅形式。
它通过纵向的延伸,可以表达的内容比普通广告多,对于产品和品牌的宣传也是如虎添翼。
同时,这种形式的广告在国内几乎没有,可以很好地满足网民的好奇心理。
⒊合成艺术。
该手法是将商品通过某种方式“注入”到人们熟知的艺术作品中去,构成新的整体。
由于被“注入”商品本不是该艺术品的一部分,使人觉察到与原作品的差异,产生认知失调。
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还能帮助建立商品与该艺术品的联系,使商品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艺术作品声誉的迁移,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度。
由于网络广告是一种基于电子技术的新型广告,利用各种图形软件合成形象十分方便,所以合成广告在网络世界中比较常见。
例如达·芬奇的著名油画《蒙娜丽莎》就曾被许多商家利用进行广告宣传。
其中一则网络广告便是给蒙娜丽莎佩戴上了一只钻戒,让闪闪发光的钻戒和蒙娜丽莎的微笑发生关系,以此凸显出该品牌钻戒的珍贵。
【韩国整形医院】⒋版面失调。
运用这种手法的前提是网民在浏览网页时,特别是一些经常访问的网页,往往感觉会有一些固定的版面安排,比如搜狐和新浪的邮箱总是在最上方,搜狐的首页新闻在屏幕的左侧,而新浪的在屏幕的右侧等。
但是一旦有一天以上的安排突然发生变化,可能就会导致网民对熟悉的网站很不适应。
所以除非极个别情况下(比如“雅虎中国”由于对网站定位把握不准,先后将主页由综合门户网站变为纯粹的搜索引擎,后来又变为半门户半搜索主页),网页版面的总体安排一般很少发生变化。
但是广告与新闻不同,网民不会按部就班地去浏览它。
在旗帜广告被广大网民习惯性的接受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时候,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不定时地插入一些“另类”旗帜广告就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一汽马自达6新款汽车的网络旗帜广告就曾经以汽车的形状出现在新浪首页中,完全摒弃了传统旗帜广告周边的条条框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反时空、语言失调、倒置失调、生理失调等也是认知失调的一些方面,也经常运用在网络广告创意中,具体的运用方式可以由以上四种触类旁通,在此就不再做过多的赘述了。
总之,认知失调理论是广告创意的一个重要心理学基础理论,特别是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该理论对广告如何引起受众的注意和认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