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全国卷2地理试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第I 卷(选择题 共44分)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1.C2.B迁入人口比重/% 迁出人口比重/% 10【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题组难易程度:易。

【解题思路】第(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项正确。

A、B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第(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易错点拨】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2013全国各省市高考地理真题及解析

2013全国各省市高考地理真题及解析

目录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含答案) (2)(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使用) (2)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新课标卷II) (8)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安徽卷) (17)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3)北京卷地理部分 (23)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9)福建卷地理部分 (29)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广东卷) (34)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40)广西卷地理部分 (40)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省地理卷 (44)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含答案)(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使用)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1,完成1~3题。

1.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形较平B.降水较丰沛C.气温较高D.土壤较肥沃2.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航空运输D.海洋运输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A.运费低B.热量足C.技术高D.品种全图2为45º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澳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5.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6.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

2013年全国卷2分析

2013年全国卷2分析

2013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卷全国二卷第一组题本组题目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考查考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题,要求通过图表判断几个省的人口迁移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解答本题时主要看清示意图的纵横坐标表示的内容:人口迁入比重、人口迁出比重。

由于各省的人口数量不同,人口多的省份虽然人口迁移比重低,也可能迁移人口数量多。

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不大。

难度0.7.第2题,人口迁移加剧了人口迁出地老龄化,对迁出地的城市化影响不大;延缓了迁入地的老龄化,加剧了城市化。

难度0.75。

第二组题本组题目考查了我国现在许多农村地区使用地膜覆盖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推理判断能力。

第3题,地膜覆盖主要是对土壤保温、保水,我国是的大部分地区地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不需要保温,秋冬季节北方许多地区即使使用地膜覆盖也无法农业生产,春季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播种季节,气温低、雨水少,使用地膜覆盖可以保温、保水。

难度0.7第4题由第3题分析可知,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春季气温低,最适合地膜覆盖。

难度0.7第5题,本题要注意问的问题是“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的影响,它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肥运移。

难度0.6.第三组题本组题考查局部区域的气温、降水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及对植被的影响。

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6题,有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台湾岛,等温线和台湾中央山脉走向大体一致,反映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难度0.7第7期,本题问降水最少的地区,而图中并没有给出等降水量线,需要根据等温线判断地形,根据地形,结合台湾的气候特点,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难度0.65第8题,本题考查植被的地区分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带性植被,①②③④地中,④为位于热带,先排除,③海拔高,气温低,①地降水少,都不会大面积发育亚热带典型植被。

201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2卷)

201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2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第I 卷(选择题 共44分)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 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 春季B. 夏季C.秋季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 东南沿海地区B. 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迁入人口比重/% 迁出人口比重/%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台风B. 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 市。

2013年地理高考全国2卷

2013年地理高考全国2卷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新课标II)第Ⅰ卷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 春季B. 夏季C.秋季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 东南沿海地区B. 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文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台风B. 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8.樟树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而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11.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新课标2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精校word版.doc

新课标2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精校word版.doc
D
.冬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
用最显著地是
A.东 南 沿 海 地 区
B.西 南 地 区
C.东北地区
D
.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根系发育
③阻碍
土壤
水费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 ① ③
B. ① ④
C.②③
D
.②④
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2,完成6~8
量和质量。2013午4月,东北地区特续低温.大田春播
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10分)
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0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化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来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而时,就易形成
雾。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
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
.沿岸寒
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
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
富、多风、植被稀松。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
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季季
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2013年地理高考全国2卷

2013年地理高考全国2卷

2013年地理高考全国2卷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新课标II)第Ⅰ卷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 春季B. 夏季C.秋季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 东南沿海地区B. 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文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台风B. 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8.樟树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而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37.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高考真题——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7649)

2013年高考真题——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7649)

()
A .东南沿海地区 C .东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D .西北地区
5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速度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 .②④
--
参考 范例
(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Ⅱ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
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
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
参考 范例
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 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 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D .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10 . S 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 .降水较少 B .气温较高 C .风力较弱 D .光照较强
11 .夏季, S 市主要受 (
)
A .季风影响 B .西风带影响
C .低压控制 D .高压控制
第Ⅱ卷
3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
河边和海滨, 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1 . 解析: 选 C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中显示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略大于四川,
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少于四
川,故四川的迁出人口数量仍多于贵州;
同理,上海的迁入人口数量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
口比重远高于江苏,故浙江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图中信息并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2013年地理高考全国2卷

2013年地理高考全国2卷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新课标II )第I 卷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5-2010 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2题.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 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 完成3~5题3.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春季B. 夏季 C 秋季D.冬季4. 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 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5.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文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1.2005-2010 年A 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B. .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C. 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 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 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B. .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 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 辻出人口比重聪30 815 4 2•江西*ESJH江苏上海»51015 20 25图1辻入人口比重白色污染”据此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6.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 海陆分布C地形 D.大气环流7.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B. ②地C.③地D.④地8. 樟树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①地B. ②地C.③地D.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2013年全国高考课标卷II地理试题

2013年全国高考课标卷II地理试题

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新课标卷II)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 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 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台风B. 海陆分布C. 地形D.大气环流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 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10.S 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11.夏季,S 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图2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201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Ⅱ(PPT版,图文并茂)

201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Ⅱ(PPT版,图文并茂)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 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 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 量。2013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 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 ~ 10 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 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解题思路】 由题知皖、赣、黔等省人口迁出比 重大,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减少人 口总数,加重老龄化。 沪、京、津等地是净迁入区,故延 2 . 2005 ~ 2010 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 缓其老龄化进程。 B 人口迁移( )。 人口迁移降低了迁出区的农村人口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数量、增加了迁入区的城市人口数量,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故能提升两类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题思路】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 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 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春季气温回 质量。 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且大风天数 较多,表土易被吹起,再加上春季是我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地膜, 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 国大部分地区播种季节,故我国大部分 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 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春季。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 A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7°30′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 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 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 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 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 土高原地区。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一、(每题4分,共44分)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4分)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4分)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过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进程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过程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4分)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A .春季4.(4分)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 .东南沿海地区B .西南地区C .东北地区D .西北地区B .夏季C .秋季D .冬季5.(4分)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如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 6~8题.6.(4分)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台风B .海陆分布C .地形D .大气环流7.(4分)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8.(4分)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中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如图中, 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 S 市.据此完成 9~11题.9.(4分)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 .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式空气B .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 .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 .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10.(4分)S 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 .降水较少11.(4分)夏季,S 市主要受( )A .季风影响B .西风带影响B .气温较高C .风力较弱D .光照较强D .高压控制C .低压控制二、解答题(共 5小题,满分 76分)12.(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如图所示区城中, 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13.(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如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按发展选纸业的理由.(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14.(10分)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图示意神龙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1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13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16.(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每题4分,共44分)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4分)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考点】5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5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而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的是人口迁入比重和人口迁出比重,没有人口总数,所以得不出人口迁出或迁入的人口总量.【解答】解:A、迁出的人口数量与贵州和四川的总人口有关,图中只有人口迁出的比重,故不符合题意;B、迁入的人口数量与上海和广东的总人数有关,图中只有人口迁入的比重,不能计算出迁入人口数量,故不符合题意;C、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卷Ⅱ)
2013-06-11 11:00:57| 分类:2013年各省市区高|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
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
中分布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
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
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

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
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37.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
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
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6分)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6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4分)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

图9示意神龙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

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
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13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
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0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
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A
6、C
7、A
8、B
9、D 10、C 11、D
36、(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
(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

(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
分)
(3)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
(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2分)
37、(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2分)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4分)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沼泽萎缩。

(2分)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4分)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3分)
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分)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
(2分)(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2分)
42、神农架地处亚热带,(2分)山地海拔较高,(2分)植被繁茂,(2分)夏季凉爽,(2分)冬季有积雪。

(2分)
43、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2分)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3分)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

(3分)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
会降低。

(2分)
44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
健康;(2分)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2分)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2分)(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2分)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