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农林复合的基本原理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与稳定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运行与它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决定了功能的优劣。

只有各组分结构协调、合理,才能发挥稳定、持续和高效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水平、垂直和多层次)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食物链)结构。

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系统中各部分要素简单相加之和。

而一个结构合理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必定大于各部分独立存在时的功能之和。

相反,一个结构不合理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则很可能小于各部分独立存在时的功能之和。

生态系统也不例外。

例如,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群体产量的形成绝非各个体单独种植时产量的简单相加。

对于农作物种植系统而言,在氮、磷、钾均缺乏的情况下,不论单独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肥料,都能够获得作物产量的提高;但是如果采取氮、磷、钾科学配比,综合优化施肥方案,就会取得比三种肥料分别单独使用时产生的增产量之和更高的增产量。

反之,如果各种肥分搭配不当,安排不合理,完全有可能出现整体效果小于部分之和的情况。

农业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只有在具有一个能保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畅通的良好结构,才能产出更多的产品,更好地发挥各种有益的效能。

常规现代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因为这种农业模式盲目地追求高投入、高产出;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和地力衰退;不加选择地滥用杀虫剂、除草剂,导致有害昆虫天敌数量的下降,使得虫害的发生更加频繁,损失也更加严重。

生态农业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替代农业经营方式,它主张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并强调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以追求长期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二、系统的生态效率原理在生产力生态学中,生态效率是通过计算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的能量的比值而得到的。

农林复合的基本原理总结课件

农林复合的基本原理总结课件
品种A的单位面积间作产量 品种B的单位面积间作间产量 LER 品种A的单位面积单作产量 品种B的单位面积单作产量 20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 种间他感作用原理
种间作用方式: 物理机械作用、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
生物化学关系又称为他感作用,是指供体植物通 过分泌生化活性物质对受体植物产生毒害作用或 促进作用。 萜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
系统的基本特性:
组成成分方面 结构特性
动态平衡特性 系统演替
开放性 组分间相互作用
5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 结构与功能原理: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反映。
n
W> pi i 1,2,, n i 1
n
W pi 0i 1, 2,3, , n
i 1
乔灌结合的防护林系统
n
W< pi 0i 1,2,3,, n
应用——种植密度
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 ① 种群的结构和繁殖特性; ② 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等物理环境因子; ③ 种内和种间因素。
29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II 生态场理论(例)
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充分利用光、水、肥等资源,是提高玉米 产量的重要环节。 种得太稀难以高产、高效;种得太密易造成的空秆、秃尖,遇 到不良环境条件还会出现倒伏、病害重等情况,同样会造成减 产。那么,究竟该怎样确定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呢?
rm2 N 2
K1 K2
NNKK1211NN21
Ln((K N ) / N ) a rt
(N sn N sn1 ) /(tn tn1 ) rs N sn1 (K s N sn1 N mn1 ) / K s
(Nmn Nmn1 ) /(tn tn1 ) rm Nmn1 (Km Nmn1 Nsn1 ) / Km 18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



不管怎样理解,以上概念都强调逆转退化生态系 统的发展方向,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理想的 状态才为生态恢复。 但是,现实中这种理想状想很难实现,原因在于: 缺乏对生态系统历史的了解、恢复时间太长、生态系 统中关键种的消失、费用太高等。

这种理想状态不容易达到,于是有了下面的定义:
生态恢复是帮助退化、受损或毁坏的生态系统恢 复的过程,是一种旨在启动及加快对生态系统健康、 完整性及可持续性进行恢复的主动行为。
2.50/500法则:Franklin(1980)提出小族群管理的 50/500法则,其主要论点如下: 为了防止族群在短期内出现近交衰退的情形,族群 中至少必须维持50只个体。
由于圈养动物每代会丧失2%-3%的遗传变异(由果 蝇突变率的资料推论),因此,长期而言,族群中至 少要有500只个体,才足以保持族群的遗传变异性。
2.2 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1)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
(2)限制因子原理 (3)生态系统结构理论
(4)生态适宜性原理
(5)生态位理论 (6)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7)生物多样性理论 (8)景观生态学理论

(1)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 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生的理论,也在 生态恢复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自我设计理论:只要有足够时间,退化生态系统将 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最终改变其组分。 人为设计理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 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性。 两种理论的区别: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 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子库的情况,其恢复 的只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 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结果可能有多 种。这两种理论均未考虑人类干扰在整个恢复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

(整理)农林复合技术

(整理)农林复合技术

卷一一、名词解释1.生态农业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的农业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建立具有结构合理、功能持续、经济可行的农业体系。

2.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从属生态过程的多度和频度。

3.庭院复合经营在农村农民的住宅及院落的周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劳动、技术、资金和劳动时间,从事农林牧副渔和加工业的复合经营活动,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和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

4.物种竞争指两个物种在所需要的环境资源及能量不足时,或因某物种必需的环境条件受到限制或空间不足而发生的相互关系。

5.物种均匀性一个群落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

6.林牧复合经营指在林业、牧业及其他复合生态系统中,以林业为骨架发展草、农、副业,为牧业服务的经营模式。

二、简答1.简述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与生态农业之间的联系。

都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重视发展与保护,强调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获得。

核心: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

提供多种产品,满足农村或社区多方面的需求。

需要政府的支持(投资、技术、政策)与自身积极参与相结合。

都可以应用到不同等级上:庭院经济、田间生态系统、小流域。

2.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与生态农业之间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必须有多年生木本植物,生态农业可有可无。

(3)范围不同: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包括农、林、牧、副、渔;生态农业既有农、林、牧、副、渔,还有农产品加工、商业、运输业、文化、教育、人口、能源等。

3.农林复合经营在农、林、牧业中的作用。

(1)农林复合经营能够保证粮食供应、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能力。

(2)农林复合经营能够有效解决就业、贫困和风险威胁问题。

(3)农林复合经营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4.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生态学方面可能出现的限制因素。

(1)树木与下层农作物争光会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树木与下层农作物争夺土壤养分。

第二章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ppt课件

第二章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0
(1)物种层次的恢复
1.恢复物种聚集地和种群,保持遗传多样性。需选取用 乡土种并达到一定个体数量。
2.50/500法则:Franklin(1980)提出小族群管理的 50/500法则,其主要论点如下:
为了防止族群在短期内出现近交衰退的情形,族群 中至少必须维持50只个体。
由于圈养动物每代会丧失2%-3%的遗传变异(由
其次——恢复它的生态结构,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
再次——恢复生态的可持续性,一方面是指生态的 抵抗能力,另外一方面是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
最后——还要考虑恢复它的文化、人文特色。
精选PPT课件
9
2.1.4 生态恢复的三个层次
(1)物种层次的恢复 (2)种群层次的恢复 (3)景观层次上恢复
精选PPT课件
19
(3)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所谓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在 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 的方式与特点。 •具体来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物种结 构(又称为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由那些生物种群 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时空结构 (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和时间上的 分布,构成了生态系统结构上的特征。)、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 群以食物营养关系所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 统的营养结构。
果蝇突变率的资料推论),因此,长期而言,族群中
至少要有500只个体,才足以保持族群的遗传变异性。
精选PPT课件
11
(2)种群层次的恢复
a.恢复最终的产物必须是能自我维持的种群或群落。
在给定的运行规则下,恢复必须使栖息地能处于自我维持 的半自然状态。

农业复合系统

农业复合系统

复合系统一、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一)定义及特征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非生物因素构成,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不断干预和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体。

它既不是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完全是人工生态系统,而是自然与人工的复合系统。

从宏观角度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部分组成的综合体,各组成部分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而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在对自然生态系统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不同。

在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中,只有符合人们需要的植物、动物才得以扶持和发展,而妨碍此类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害虫、病菌、杂草等则被抑制和消灭。

因此,系统中生物少而单调,食物链短,反馈机制弱,自我调节能力差,稳定性低,易遭受不良环境因素的损害。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其开放状况,是通过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实现的。

系统生产的生物量中,相当一部分以农产品形式输出到系统外被人们利用;同时,人们从系统外输入各种有机肥料和化学物质,以补充土壤养分的消耗。

由于人们采取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加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能源、物质、资金、劳动力等,因此,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比自然生态系统高很多。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在人类干预下由自然生态系统脱颖而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带有强烈的人为性,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均会深刻地影响它的组成、结构和生产力。

[1](二)应用意义传统农业是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农业动力,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地位的农业。

由于能源、肥料等农业生产要素短缺,生产者不得不重复利用秸秆、人畜废弃物等资源,以维持农业生产力水平,因此,传统农业已具备了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创造了多种传统复合农业模式,如平原地区的稻一猪、稻一渔、稻一菇、草一鹅一稻、桑基鱼塘草一渔等模式,丘陵地区的甘薯一猪一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等,这些模式基本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利用,保持了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清洁生产。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课件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课件
强化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供强有 力的科技支撑,促进其持续发展。
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共同推动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技术风险
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可能带来技术风险,如病虫害暴发、生态平衡 被破坏等,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
资金投入不足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 建设、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投入,资金不足制约了其发展。
对策与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 策和规划,引导和推动其发展。
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与 调控
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1 2
生态优先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 善,同时要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整体性原则
系统设计应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农林牧各子系 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体最优。
3
地域性原则
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 会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CHAPTER 03
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效益
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够合 理配置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够带来 更多的农产品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来源。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够带动 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加工、销售、 物流等,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社会效益

农业复合系统

农业复合系统

复合系统一、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一)定义及特征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非生物因素构成,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不断干预和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体。

它既不是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完全是人工生态系统,而是自然与人工的复合系统。

从宏观角度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部分组成的综合体,各组成部分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而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在对自然生态系统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不同。

在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中,只有符合人们需要的植物、动物才得以扶持和发展,而妨碍此类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害虫、病菌、杂草等则被抑制和消灭。

因此,系统中生物少而单调,食物链短,反馈机制弱,自我调节能力差,稳定性低,易遭受不良环境因素的损害。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其开放状况,是通过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实现的。

系统生产的生物量中,相当一部分以农产品形式输出到系统外被人们利用;同时,人们从系统外输入各种有机肥料和化学物质,以补充土壤养分的消耗。

由于人们采取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加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能源、物质、资金、劳动力等,因此,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比自然生态系统高很多。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在人类干预下由自然生态系统脱颖而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带有强烈的人为性,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均会深刻地影响它的组成、结构和生产力。

[1](二)应用意义传统农业是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农业动力,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地位的农业。

由于能源、肥料等农业生产要素短缺,生产者不得不重复利用秸秆、人畜废弃物等资源,以维持农业生产力水平,因此,传统农业已具备了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创造了多种传统复合农业模式,如平原地区的稻一猪、稻一渔、稻一菇、草一鹅一稻、桑基鱼塘草一渔等模式,丘陵地区的甘薯一猪一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等,这些模式基本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利用,保持了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清洁生产。

简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简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2 . 1 . 1 系统 性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 多目标 、多功 能、多层 次的生态系统, 因 此, 分类应 能体现 出系统 内各组分 的结 构和功能 , 全面 系统地 反映农林 复 合 生 态 系 统 的 现状 。 2 . 1 _ 2 有序性 农 林 复 合 系 统 是 由 多级 子 系统 组 成 的较 为 庞 杂 的 系 统 , 分 类 应 有 明 确 的等级顺序 , 找 出主要 因子和次 要因子, 建立有序的、 由高到低 的多等 级分类体系 , 并能反映出上下等级间的联系。 2 . 1 . 3 景观性 农林 复合 生态 系统是一种土地利用技术 ,是在 同一土地单 元上 , 把 多年生木本植物 与草本植物和动 物在空 间上按 一定的 时序 安排在 一起 进 行管理 , 因此 , 分类 时要考 虑各产业组合情 况及其在景观 格局 中的优 势。 2 . 1 . 4 准确 性 分类 是为了更好 的服务于科学研究和劳动实践 , 所做 的分类 应能使 农林复合 生态 系统各生产模式和结构得 以准确 的表达 , 真 实地反映各模 式的结构功能特 征。
2 . 1 分 类 原 则
建立 的农林 复合 生态 系统分类 体系, 首先应充分反 映系统 内部各 组 分 问的关系 、 结构和功能特征 , 其 次应反映 出它 的环境特 点和生物群 落 的特征 , 再次 , 应 便于 理解和应用, 利于对农林复合系统进行 更加深 入系 统地试验研究 、 分析 总结及借鉴推广 。因此 , 紫色土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分类应遵循如下 原则 :
简 析农 林 复合 生态 系统
何 承 涛
( 三 都 县 国有 拉 揽 林 场 贵州 都匀 5 5 8 1 0 0 )
摘 要: 农林 复合生态 系统是一 个多组分 、 多层次 、 多生物 种群 、 多功能 、 多 目标 的综 合性开放 式人工 生态 经济 巨系统 , 农林复 合 生态系统 的应 用范 围随着科 学技术和生产 力水平的不 断发展而 日趋扩大 , 形成 了多种 多样的类 型、 模式 以及各物 种 的时空配置方 式, 介于 如此庞杂 的体系 , 为了使科研 人员更有条 理 的进 行深入 的验 研究和 分析评价 , 也为 了能够有助 于劳动 者进行 实践总 结和借 鉴推 广, 本文 简要分析 了农林 复合生态系统 的分类体系 以及 其组合结构特 征。 关键词 : 农林复合生态 系统; 紫色土 区; 分类体系 ; 结构特征 中图分 类号 : S 1 8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7 3 4 4( 2 0 1 3 ) 1 6 — 0 2 4 0 — 0 2

农林复合技术与经营管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农林复合技术与经营管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农林复合技术原理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农林复合系统?复合农林业,又称农林复合系统,是一种采用适合于当地栽培实践的一些土地经营方式,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作物与林木或牲畜同时结合或交替生产,使土地生产类得以提高的土地持续利用系统。

2、我国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历史时期?(1)原始复合农林业萌发时期大约发生在旧石器时代中后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是刀耕火种,可称为游耕或轮垦方式。

(2)传统复合农林业形成时期发生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经历公元前25~21世纪)。

(3)现代复合农林业蓬勃发展时期(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至今)3、我国现代农林复合业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原始的复合农林业萌芽时期(旧石器时代的中后期——新石器时代)方式:①游耕:在开垦的地上种植农作物,1—2年后另寻土地开垦种粮。

②轮垦:在同一个地方间隔若干年重新复垦。

(2)传统能力复合形成时期(公元前2000年前后开始——解放前)该时期,缩短土地休闲期,延长耕作年限,使得森林减少,所以需人工种植林木,实行农作物与经济林间作。

夏朝:出现以家庭为单元的私有制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庭园经营、间作套作→东汉:在人、水的情况下形成桑基鱼塘→唐宋时期:“麦桑复合”→清:“桑、羊、猪、渔结合”、桑、羊(湖羊)互惠结构(3)现代复合农林业蓬勃发展时期(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至今)①局部试点,重点突破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初——50年代末)“防沙治沙,保护农林业生产”、“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②扩大规模,普及推广阶段(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后期)“改善农田小气候,防御自然灾害”,此时期出现了“综合防护林体系思想”,次时期防护林的特点:窄林带,小网格为主。

③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简称“三北局”,位于宁夏。

“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4、什么是农林复合系统的物种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食物链结构?及技术结构?(1)物种结构:是指复合农林业系统中生物物种的组成、数量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第章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课件

管理学第章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课件

②农牧型: 林区耕地不足,提高单产尤为重要。
• 保障高产农田。增加农业投入,扩大高产基本农 田面积,保证粮食生产基础上,退耕造林种草;
• 在粮食、饲草、燃料等增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 以牛、羊、兔、猪、禽等为主的畜牧业,改善畜 禽结构。
③林牧型: 自然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络最复杂,但其生物
种群几乎都是自然选择的野生自然种群
2、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化肥使用过多,大量的 NH4+、K+和土壤胶体吸附的Ca2+、Mg2+等阳离子发生 交换,使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
3、有害物质对土壤产生污染。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 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它们 随施肥过入农田土壤造成污染。
4、农产品品质下降。化肥的肥效较快,对作物前期生长作 用明显,而作物养分积累不利,化肥部分物质被作物吸收积 累到植物体中,影响产品品质。
一户家庭大农场,两口子经营了1万英亩的土地,相当于 6.06万亩土地,种植了苜蓿、西红柿、青椒等,最忙的时 候,也只不过雇佣20人左右帮工。
美国式“无人农业”离不开大型机械设备。这些他们应有 尽有,甚至飞机也雇来喷洒农药。这样的农业被国内的农 业专家奉为农业的最高境界。
该种农业的弊端——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一个人耕作上万 亩的耕地,除了粗放还是粗放,单产和作物多样性性下降 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浪费了土地资源。其次,毕竟是机 器收储运,现场的浪费就很严重。
• 林牧模式就是依据自然种群的组合原则,用人工食物 链取代自然食物链,既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 该类型常见模式有:林-昆虫-鸡-貂;林-畜-蚯蚓;林 -鸭-鱼等
(3)案例:山东省五莲县位于鲁中南山区,全县以山地为
主,总面积1501.54km2。其中山地面积占34.2%,丘陵面积占 59.7%,全县总耕地面积4.15万hm2,人均0.08hm2。

农林复合经营

农林复合经营

问题与建议
问题与建议
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高效的土地利用途径已广泛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但是农林复合经 营在研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基础理论及系统研究不够、农林复合经营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种群互作、化感作用及养分循环机理等。缺乏 区域的最优化模式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各个区域内现有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比较,而 缺乏对当地最优模式的探讨。社会经济学与生态学等理论研究不够林农复合经营在农村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学(社会 效应经济效应)研究不够,研究方法不完善,导致人们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的总体效益,对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效应也研究较少,因此建立客观的总体效益评价指标至关重要。缺乏品种和无性系层次上研究。缺乏立 地生产力长期变化及可持续经营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林农复合经营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等,但这一结论并 未没有长期跟踪研究的试验证据。
经济效益
农林复合经营是以系统性、社会经济可行性、效益最高及长短利益结合为原则,根据经营目的主要从物种组 成、空间结构及时间变化等方面来设计的,因此农林复合经营可实现一地多用和一年多收的目标,促进了资源的 高效利用尤其在造林初期间农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中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达到以短 养长;同时对林下农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可以耕代抚,改善了幼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幼树的成活 率,也可降低抚育成本。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主要特点分析
主要特点分析
农林复合系统的种间互作
农林复合系统中存在多种生物,一种生物通过改造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相邻生物,即种间互作,其作用 方式有减弱光强、改变光质、蒸腾水分、改变土壤湿度、吸收限制性养分、提供固氮、遮荫或防护牲畜、促进或 削弱病原体活动、增加土壤有机物、解毒以及改变土壤反应等。根据种间互作发生的空间位置可分为地上部分互 作和地下部分互作两大类。前者主要是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通过改变小气候来影响林下的农作物,后者则是林木 与农作物对土壤中水分及养分资源的竞争或互利,两者共同决定了农林复合系统的资源利用模式。

探讨农林复合模式

探讨农林复合模式

探讨农林复合模式探讨农林复合模式摘要:本文对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定义,发展历史、经营类型进行了简单阐述,对其系统结构、生物物种设计原则、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林复合模式类型结构效益评价近年来,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森林面积的锐减,耕地面积的减小,粮食能源日趋紧张,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土地利用从过去传统单品种栽植向多种经营、从单层结构利用向立体复合式结构利用转化,在注重当前利益的同时更侧重于长期综合效益。

因此,农林复合经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形式的农林复合经营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又称混农林业、农用林业、林农间作等,指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上,以生态经理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把林、农、牧、渔等多种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组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实践证明,经过在空间上的科学配置与时间上的合理设计,农林复合模式把农业、林业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力高、综合效益大、稳定持续的生产体系。

1.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发展历史在北魏《齐民安术》中就有记载,记载的是桑园间作的经验。

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从来就是以农林结合的形式发展至今。

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史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复合经营阶段、传统农业复合经营阶段、现代农业复合经营阶段。

“刀耕火种,游种轮作”是原始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方式;定居种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则是传统农林复合模式的写照;而现代农林复合模式始于商品生产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追求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开发资源、争取资源永续利用等。

2.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类型通常根据农林复合经营的经营目标、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和特种农—林复合型。

(1)林—农复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单位上,通过时间序列、空间配置,进行结构搭配,相继把林木与农作物结合在一起的种植方式。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论农林复合经营的作用和发展的理念论文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论农林复合经营的作用和发展的理念论文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论农林复合经营的作用和发展的理念论文1 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农林复合经营是一个专用名词。

它是有目的地采用时空排列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1年生作物或牧草等组合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构成一个生产多产品,充分利用土地潜力,保持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平衡的高效能复合生态系统。

2 农林复合经营的作用复合农林经营不是农业和林业的简单相加,它的实质是在考虑森林的作用和效益的基础上,发挥林、农二者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承的作用,以至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新意的产业结构。

这在系统学理论上将会出现增益作用,产生增益效益,即是1+1>2的效果。

3 农林复合经营的重要意义农林复合经营不仅产生了显着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使生态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善。

研究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成后,对农业生态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局部小气候因子、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降尘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

还有研究表明,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战略措施[2]。

3.1 生态效益农林复合经营在水土保持、土壤肥力、防风、净化空气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后,树冠能有效地拦截降雨,从而改变雨滴落地的方式,枯落物和低矮农作物构成的地表覆盖物还可降低雨滴的冲击力及片蚀,同时枯落物也是土壤养分来源之一,其分解后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增大土壤团聚体大小、稳定性和孔隙度,提高土壤渗透性,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从而改善林下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3]。

森林资源在调节气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生态价值,是难以用经济价值来估算的,同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宜林地,大力开展更新造林,加速培育速生丰产林,改造低价林、劣质林,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 经济效益农林复合经营是以系统性、社会经济可行性、效益最高及长短利益结合为原则,根据经营目的主要从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及时间变化等方面来设计的,因此农林复合经营可实现一地多用和一年多收的目标,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在造林初期间农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中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达到以短养长;同时对林下农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可以耕代抚,改善了幼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幼树的成活率,也可降低抚育成本。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讲稿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讲稿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一、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意义与特征(一)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农林复合经营,人们又称为农用林业、混农林业或农林业。

混农林业是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上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或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在这些系统中,木本成分与非木本成分之间必然存在明显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互作用。

中国是进行农林复合经营最早最富于成就的国家之一,农家早就有农林间作的丰富经验,随着农业与林业的发展,农林复合经营的技术也不断进步,将会在21世纪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

(二)农林复合经营的意义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在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进行农林复合经营在山区既可获得粮食又可发展商品经济。

山区因山高坡陡,粮食生产十分困难,加之商品经济不发达,难以摆脱贫困。

其根本出路是打破封闭的自然经济,改传统林业的单一生产结构为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利用林地、灌丛地套种间作,生产更多的粮、油、瓜果、茶、菜、药、杂的大量商品,甚至生产一些出口创汇的产品,大大增加经济收入。

这样也就有了发展加工业的基础。

我国山区现在已建立了大量的经济沟,农林牧果副综合发展,使农民得以脱贫致室,就是进行农林复合经营的结果。

2.有些平原区,如云、贵、川等省的一些坝子,人多地少,仅种粮食很难脱贫。

如能进行农林复合经营,则可以在立体种植情况下,对空间多层利用。

如北方的林-粮-食用菌等。

在同一块地上于不同层次的空间生产多种产品,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值。

在一个小小的庭院,种上果树、瓜类与葡萄,树间种菜,棚下种药材,菜叶和杂草还可养兔,不但可以不断吃到鲜菜、鲜果,而且还有一笔不少的收入。

3.农田配置上完整的防护林带,在干热风严重的黄淮海平原,会很好地减免干热风的危害。

如能进行泡桐或枣树与作物间作,则增产的效果更为明显。

4.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是以短养长,解决育林资金,扩大林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在幼林地上间种农作物与经济作物,能够以耕代抚,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可以加快林木生长,既可减少营林支出,又可在短期内得到一些效益,较好地解决育林资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 边缘效应原理
i 加成效应 生态位扩宽 ii 协合效应
Hale Waihona Puke 新有机整体的协同作用 iii 富集效应 向边缘区域移动
26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 边缘效应原理(例)
在混交林中,不同混交树种其混交边缘行林木生 长量有的高于纯林,有的低于纯林。可见,树种 间关系是否适应决定着边缘效应的正负效应。
29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II 生态场理论
物理学中的场是指力的作用空间和范围 生态干涉力的作用空间范围即为生态场 生态干涉力是生物内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存在的内在原因
应用——种植密度 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 ① 种群的结构和繁殖特性; ② 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等物理环境因子; ③ 种内和种间因素。
农林复合原理与技术
Agroforestry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程系
生态
王进鑫 李 明
农业
环境
1
第二章 基本原理(Fundamental)
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其规划设计、 结构配置和模式优化、可持续经营管理等实践过程同 样也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涉及系统论、 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系统工程学以及 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和领域。
19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V 种间竞争与互补关系原理(例)
8 6 4 2 0 0 -2 -4 2 4 6 8 10 12
y = -0.8389x + 6.1715 R² = 0.936
20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V 种间竞争与互补关系原理(例)
双方受益型
单方受益型
双方受损型
损益互存型
Mead等(1980)提出利用土地当量值(LER)来表示
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三个层次。
森林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28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I 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原理(例)
东北地区野生人参濒临绝迹,但通过林参复合系 统进行人参的人工栽培,有助于保存人参的基因, 因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
萌发,幼苗生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长 马尾松、猪屎豆、 天 兰 苜 蓿 、 紫 花 萌发 对马尾松促进,其他抑制 苜蓿等
他感作用随受体植物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也有所变化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拓宽和深入。 Luo S. 2013. Allelopathy in South China Agroecosystems. Allelopathy. 145-157. 24
( N sn N sn 1 ) /(t n t n1 ) rs N sn 1 (K s N sn 1 N mn 1 ) / K s
( Nmn Nmn1 ) /(tn tn1 ) rm Nmn1 (Km Nmn1 Nsn1 ) / Km
生态要素2 w x 10 15 10 5
y 5 12
求: (1) A、B物种分别对于生态要素1和2的生态位宽度及归一化 生态位宽度 (2) A、B物种的整体生态位宽度及归一化的整体生态位宽度 (3) A、B物种分别对于生态要素1和2的生态位重叠度及整体重叠 15 度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格局
31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II 生态场理论(例)
树种 杉木 柳杉 水杉 池杉 密度(株/亩) 74-167 74-167 64-110 18-110 株行距(m) 3×3—2×3—1.4×4—2×2 3×3—2×3—2×2 3×3.5—1.5×4—2×3 3.5 × 10.5 — 4 × 6 — 3.5 × 3.5 — 3 × 4 — 3 × 3— 2× 3 — 1.5 × 4 — 1.5 × 2 × 6 (宽 窄行) 3×4—1.5×4—2×3 1.5×2.8—1.5×2—1.3×2(林-参间作)
4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六大组成成分
• • • •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非生物成分 气候因素 生产者 (producer) • 消费者 (consumer) 生物成分 • 分解者 (生物群落) (还原者) (decomposer)

三大功能群
①生产者:自养生物,主 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 括蓝绿藻和一些能进行光 合作用的细菌。 ②消费者:异养生物,主 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 种动物。 ③分解者:异养生物,把 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 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 放线菌和动物等。
6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 结构与功能原理: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反映。
n
W> pi i 1,2,, n
i 1
W pi 0 i 1, 2,3,
i 1
n
, n
乔灌结合的防护林系统 W< pi 0i 1,2,3,, n
n i 1
7
W代表整体功能,Pi为第i组分的功能,n为系统组分数目。
生态学原理
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
2
生态系统工程学原理 社会经济学原理
第一节 系统论原理 (Systems theory)
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3个条件: ①具有组成系统的多种要素; ②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组成要素的有机整体各具特定功能。
系统的基本特性:
目的性 有序性 集合性 层次性 相关性 整体性
东北地区东部山坡地,选择红松、落叶松、云杉、 水曲柳等树种进行带状混交,形成较大的边缘地 带,实践证明,不仅森林病虫害明显减少,而且 获得了较高产量,实现了长短结合。
黑龙江省宝清县兴国村的稻—苇—鱼—鹅—貂生 物循环系统。
27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I 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 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group
iii 生态位部分重叠
iv 生态位邻近 v 生态位完全分开
2
) 资源轴(group 1)
12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
假设:环境已充分饱和
i 生态位完全重叠 ii 生态位包含
iii 生态位部分重叠
iv 生态位邻近 v 生态位完全分开
13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22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 种间他感作用原理(例)
23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 种间他感作用原理(例)
原料 刺槐根 介质 水 对象 茅草根茎 小麦种子 茶树种子 指标 生根、发芽 萌发 结果 抑制 出处 王九龄 1986
泡桐根、苹果根、 水 杨树根和桃树根 橡胶叶片 芒萁植株 水 水
抑制,桃根 > 杨树根 > 苹果树 祝心如等 1997 根>泡桐根 曹潘荣等 1997 叶居新等 1987
II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测度(measure)
i 生态位宽度 任何一个有机体单位对资源利用的多样化程度
Bi 1
2 p ia a 1 n
( Levins,1968 )
Pia表示物种i利用资源a的比例;n为资源状态数
Pia N ia
ii 生态位体积 iii 生态位重叠 iv 生态位距离
N
j1
n
ij
14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测度1
物种 A B a 15 1 生态要素1 b c d 5 13 12 3 5 8
Bi
e 10 20
2 p ia a 1
n
( Levins,1968 ) N ia Pia n N ij
j1
物种 A B
q 5 10
Shagar 和 Patten(1972) 提出以生态位位置、生态位 宽度及种群在最适生境的丰富度作为描述混合种 群内各物种间相互关系的生态位格局
16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格局(例)
沈泽昊, 方精云. 2001. 基于种群分布地形格局的两种 水青冈生态位比较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5(4): 302-308.
17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I 食物链原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麻虾吃泥巴 i 加环 ii 减耗 iii 交换链
18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V 种间竞争与互补关系原理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model) dx/dt=rx(1-p)
K1 N1 dN1 rm1 N 1 dt K 1 K2 N2 dN 2 rm2 N 2 K dt 2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 边缘效应原理
Beeher(1942) 在鸟类研究中发现,在群落交错地 带鸟的数量比邻近群落的多 两个或多个不同生物地理群落交界处的复杂结构, 不同生境的各类共生种群密度变化较大、某些物 种特别活跃、生产力亦相应较高的现象称为边缘 效应。
一是边缘效应带的群落结构复杂
二是边缘效应使边缘地带常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三是边缘效应以强烈竞争开始,以和谐的共生结束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niche)原理——概念 Grinnell于1917指出生态位表示栖息地再划分的 空间单位,定义其为是指物种的生物群落中的 地位和作用。 Elton(1927) 关系 Dice(1952) 空间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 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 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