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
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
)
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
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
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出《景岳全书》。
张心在增润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三部九侯
三部者.上中下.即寸关尺也.每部三候.各自分天人地。
上部天以候头角.上部人以候耳目.上部地以候口齿。
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
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下部地以候肾(九候虽有数说.不如此说易晓.今亦难用.姑存之.)
王子亨云.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属阳.沉取之属阴.中得之为胃气.故无胃气则死。
2019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
齿为骨余肾所荣龈属手足两阳明精竭齿枯伤津燥龈淡血虚热肿红
(6)望咽喉
咽喉肺胃门户关虚火娇嫩色红鲜红肿化脓肺胃热灰白假膜白喉兼
3/13页
颈项循行诸阳经,瘰疬痰核肝气郁,地方水土气结瘿,气管偏移水饮气。项强风寒或落枕,神昏温邪脑髓病。项软肾亏脾胃虚,颈脉动显水肿称。扁平肺肾气阴虚,桶状久咳气不宣,鸡胸佝偻塌肺痿,一侧膨隆气胸悬。腹部膨隆多鼓胀,精气耗竭腹凹陷。
(2)嗜睡
嗜睡多眠神疲倦阳虚阴盛有湿寒身重脘闷湿困脾脾气虚弱倦懶言心肾阳衰但欲寐邪陷热谵发疹斑
(七)问饮食与口味
(1)问口渴与饮水
口渴饮水津液添渴饮多少病态关不渴喜热属寒证大渴饮冷实热烦大渴尿多身消瘦肾阴亏竭消渴传阴虚湿热不多饮漱水瘀血吐饮痰
(2)问食欲与食量
食欲食量问可知纳呆神疲脾胃虚身重便溏湿困脾厌油身黄肝热郁厌食嗳腐伤食滯胃火亢多食善饥多食易饥便溏泻胃强脾弱不化湿胃中嘈杂灼热感饥不欲食胃阴虚
(九)问经带
(1)问月经
月经正常二七流持续三五二八周经色正红无瘀块七七癸竭经必休1.经期异常
①月经先期
先期量多色深红粘稠属热血妄行量多质稀红色淡气虚不能摄血成
②月经后期
后期量少质清稀经色淡红是血虚紫暗有块寒凝滞有块深红是血瘀
③月经先后不定期
愆期量少色深红肝郁气滯乳胀痛淡红质稀量不定脾肾虚衰损任冲
2.经量异常
(2)问疼痛的部位1.头痛
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
2.胸痛
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学的精,临证才能一丝不苟。
中医诊断八字真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尽数掌握此八字,则中医入门矣。
千般变化,不越八纲之法,诊断仅此八字而矣。
看似简单,实则变化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真热假寒,真寒假热,都是经常遇见的情况。
你看到的热,可能不是热,是寒隔阳于外;你看到阳,可能不是阳,是阴虚阳盛;尽管不能一下全部掌握,但熟悉八纲辨证,入门足矣。
中医对病症的认知:1、阳虚= 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舌淡+疲劳没精神+脉沉弱无力2、阴虚= 长期容易发热+睡觉爱出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3、气虚 = 精神不振+疲之无力+面色不好+稍微劳作后就加重4、血虚= 面色发白+口唇颜色淡+头晕眼花+舌淡+脉细+女性经少5、气滞= 有胀痛感+憋闷+喘不上气+反气+情绪激动加重+时轻时重6、血瘀= 疼痛有定处+发热位置固定+像针扎一样疼+青紫+有包块7、津亏 = 身形瘦弱+干瘪+经常口渴+脉细8、血寒= 身体发冷+疼痛+麻木+暖和之后会减轻+脸色和嘴唇颜色泛紫9、内湿= 胸闷+胀闷不适+食欲不振+苔白腻+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10、心火亢盛 = 精神亢奋+情志亢盛+口舌生疮+燥热+易心烦失眠对症方法:1. 酸--弹拨;2. 痛--揉压;3. 麻--推抚;4. 木--捏抓;5. 无力--拍打;6. 胀--拿捻;7. 困--按推;8. 寒--搓揉;9. 湿--压揉;10. 风--推摩。
11. 痹在骨--沉重;12. 痹在脉--血凝;13. 痹在筋--不伸;14. 痹在肉--不仁;15. 痹在皮--寒凉;16. 春为筋痹;夏为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至阴为肌痹。
17. 风邪重--疼痛游走不定;18. 寒邪重--疼痛剧烈如锥;19. 湿邪重--四肢麻木不仁,重着不移。
20. 热邪重--关节疼痛不触,局部灼热红肿。
21. 酸痛--疲劳;少动;22. 寒湿;血少不畅。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
(2)问疼痛的部位1.头痛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6.背痛背脊多因寒湿伤背痛连项寒太阳7.腰痛腰痛绵绵属肾虚阴雨痛甚感寒湿灼热沉胀湿热痛刺痛不移是血瘀8.四肢痛肢痛风寒湿热痹疼痛性质病可知风窜寒剧热灼痛沉重酸痛属于湿9.周身痛身痛多因风寒湿凝滯经络血行迟暑湿疫毒发斑痛久病卧床营血虚(四)问头身胸腹头晕症状多因成肝亢目眩兼耳鸣胸闷呕恶痰湿盛面白舌淡血不荣耳鸣遗精腰酸软肾虚失养髓海空气机不畅胸闷心心慌不安为心悸惊悸怔忡需分清肝胆胁胀脘痞胃气滞腹胀湿重身身重因湿困阳气嗜卧懒言脾病知乏力或虚或脾湿麻木或虚或肝风(五)问耳目(1)问耳耳中暴鸣肝火攻渐鸣按轻髓不充新病暴聋肝火逆年老渐聋精气亏肾虚风邪故重听耳胀耳闭风痰湿(2)问目目痛恶呕五风障目痒羞明风热伤眩晕肝亢痰湿盛肝肾亏虚昏雀歧(六)问睡眠睡眠卫气阴阳关理出灵枢口问篇失眠嗜睡须详辨各种病因察相兼(1)失眠失眠又称不寐证阳盛阴虚不得眼惊悸纳少心脾弱心肾不交潮热烦胸闷口苦痰热扰脘胀食滞卧不安(2)嗜睡嗜睡多眠神疲倦阳虚阴盛有湿寒身重脘闷湿困脾脾气虚弱倦懶言心肾阳衰但欲寐邪陷热谵发疹斑(七)问饮食与口味(1)问口渴与饮水口渴饮水津液添渴饮多少病态关不渴喜热属寒证大渴饮冷实热烦大渴尿多身消瘦肾阴亏竭消渴传阴虚湿热不多饮漱水瘀血吐饮痰(2)问食欲与食量食欲食量问可知纳呆神疲脾胃虚身重便溏湿困脾厌油身黄肝热郁厌食嗳腐伤食滯胃火亢多食善饥多食易饥便溏泻胃强脾弱不化湿胃中嘈杂灼热感饥不欲食胃阴虚(3)问口味询问病人口味异可察病性和虚实口甜脾湿口苦热酸腐伤食淡脾虚口咸肾病与寒证临证详辨病可知(八)问二便询问二便诊病明便秘泄泻质异情便感异常与尿液多少禁痛淋闭癃。
中医诊断学歌诀(2023最新版)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四诊合参章人脉色舌体,张口视四诊。
需揣摸虚实,审玄审察真。
雌雄错人兽,不可偏执持。
神志形色动,病机爆发痕。
稍胖喜出血,瘦弱喜益气。
腹胀见过胀,面赤火气炽。
头昏怕上晕,恶水且喜食。
唇青舌苔厚,胸痛善痛胸。
舌红苔黄腻,大便热依依。
二、望诊章视目耳鼻口,察四肢爪甲。
头顶色脉隐,白显黑黯黯。
风水皮肤候,壮者披黄毛。
肥胖多生癣,薪瘦多生毒。
眼光浑圆亮,流泪爱漂流。
流泪因风火,泪多爱走针。
黑眼见五痰,黄眼为黄痰。
青眼见湿痰,白眼为水痰。
眼红看风火,目瞪为物望。
洗脸站风口,容易依风分。
耳鸣多心火,鼻燥多肺气。
口干少水分,开啼无精神。
四肢臂指刚,指刚抓可痹。
指甲色溅涂,壮者亦隐公。
指甲色壳白,弗忌看外癖。
身搔恐遗毒,身痛防骨刺。
身风多骨痹,热痒多虚病。
三、闻诊章聚识脉象散,发散浑车快。
大而弦指状,隐隐不曾过。
弦一从其发,病因得知初。
弓形徐而浑,言之无不通。
针状无弦产,见金亦隐显。
陷结小无力,气质静无出。
细迅无中度,走针为风火。
急如走水注,慢如走明水。
浑失为寒证,得和乃迂观。
中风泛泛瘦,适手浑势好。
妙指得高深,走针气顺通。
勿错若呻短,先起约真约。
脉舌望眼耳,洗脸检开口。
上诊揣纳念,自诊意无偶。
四、问诊章询问有技巧,需细心观察。
问其尺寸清,询其上下行。
问温问寒热,问舌苔历日。
问精问神志,问饭问大便。
问尿问闲话,问闻身有些。
月经需询问,不可忽略去。
多问少说话,得病非常多。
五、附件无附件内容。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无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诊断歌诀
中医诊断歌诀1、望神神是生命活动征,意有广义狭义分;两精相搏为基础,神色形态看得真。
(1)得神得神之人精神好,两目精彩身灵巧;呼吸平稳肌肉丰。
虽有疾病不用恼。
(2)失神失神之人精气衰,面晦目暗眼球呆;反应迟缓肌肉削,撮空循衣预后坏。
(3)假神假神突然起精神,面如红妆想见亲;阴不敛阳精已竭,虚阳外越死期临。
(4)神乱神乱可分癫狂痫,痰蒙心窍为根源;抑郁为癫湿痰致,兴奋为狂痰火煎。
突然昏倒吐白沫,醒后如常则为痫;肝风夹痰扰清窍,化痰开窍治为先。
2、望色面部色泽最易望,气血盛衰好端详;色为五脏发于外,泽乃气充在表彰。
(1)常色红黄隐隐为常色,五脏调和气血旺;含而不露真精采,纵然有病也不慌。
常色又分主与客,皆为正常之色泽;主色一身不可变,客随外因变些些。
(2)病色(病色主病)青色为寒气血凝,凝而不通疼痛因;本色为肝病现外,小儿见之主风惊。
赤色主热气血涌,实热征满面红;颧红阴虚火上炎,重病见之虚阳浮。
黄色脾虚气血弱,或有湿邪内停着;面目俱黄为黄疸,阴黄阳黄要斟酌。
白色为寒气血虚,阳气不中足失温煦;白阳虚有水泛,苍白阴寒血行瘀。
黑色为寒肾阳虚,或有水饮体内居;黧黑血瘀阻于内,黑而干焦肾阴枯。
3、望形体形体肥胖痰湿多,消瘦之人常有火;形气相得身体康,形胜气虚寿不多。
4、望姿态阳主动见躁不安,阴主静则身体懒;肺胀喘息难平卧,低头喜俯精气衰。
(二)局部望诊1、望头面脑为髓海精明府,囟填为实向外突;囱陷为虚精气亏,囱门迟闭称解颅。
面肿因水或热毒,要看颜色才可区;耳后肿起为痄腮,口歪中经与中腑。
2、望五官(1)望目目虽属肝分五轮,五脏之疾皆可推;全目红肿热在肝,白睛红赤热在肺。
两眦赤痛为心火,眼睑赤烂脾热为;肾精消亡瞳孔大,黑睛变浅肝精亏。
(2)望鼻鼻头青冷腹中疼,鼻头红赤肺胃热;清涕肺寒浊涕热,热甚络伤则出血。
(3)望口唇唇红脾热虚淡白,青紫心肺功能衰;口角糜烂脾湿热,口腔溃疡称口疳。
口内白斑绕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樱桃红唇煤气毒,脾阳衰竭人中满。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中医诊断歌诀
中医诊断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你要问中医诊断学?好家伙,这可不是一般的知识啊!要知道,咱们中医诊断学,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还带着点艺术气息。
看病嘛,光靠西医那套设备和化验单,确实很快,但中医讲究的可不仅仅是症状,更重要的是全身上下的和谐——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一切都要合起来才算数。
别急,咱们慢慢来捋顺,今天就用歌诀给大家聊聊这些吧,保证让你一听就懂,甭担心!大家知道吧,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这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听着有点学术?其实说白了,就四步走。
你去看病,医生先得看你。
你说他直勾勾盯着你看,不知道是不是你脸上的痘痘引人注目?嘿,错了!他是在观察你的气色、舌苔,甚至你的面部表情。
你看你今天神清气爽的,还是面黄肌瘦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身体有没有“亮点”——这就是“望诊”。
别小看这一看,能透视你体内的虚实!医生就会问你:最近怎么样?睡得好吗?肚子怎么不舒服啊?你感觉累不累?这些问题看似无聊,其实都是在帮他摸清你身体里的“谜团”。
再医生就会凭借“闻诊”来判断——闻一下你的呼吸,听听你的声音,甚至你身上的气味,都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切”了,别误会,医生可不是切东西啊,是给你把脉。
你脉搏跳得快慢,沉浮,都是有秘密的,医生一摸就能大概知道你身体的气血是不是平衡,五脏六腑有没有啥不对劲的地方。
可能有朋友会问,那这些复杂的诊断怎么记住啊?嘿,这可就得靠咱们的“中医歌诀”了。
听歌诀学中医,简直比背课文轻松得多。
就拿那个最基础的歌诀来说:“望诊看舌苔,面色气色排;闻诊听声音,嗅气要分开;问诊症状明,脉诊最重要。
”你看,记住这四句话,基本上四诊你就能记得清清楚楚了。
特别是那“望诊看舌苔”,它可不是说你舌头舔一舔就算了!舌苔颜色、形态、厚薄,几乎可以显示你体内的寒热、虚实,真是个小小的健康“指南针”。
歌诀不止这些哦!你想,要是就这么一句两句,怎么能形容咱们中医那博大精深的知识呢?再说了,中医讲究的可不是单纯的一二三,而是整体的把握和调理。
中医诊断必背歌诀,朗朗上口,简单好记!
中医诊断必背歌诀,朗朗上口,简单好记!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诊断必背歌诀,朗朗上口,简单好记!在中医诊断中,有一些经典的歌诀是医生们必须要背诵的。
中医诊断学口诀
中医诊断学口诀来源:网络1.面色主病青色寒气血痛风白色虚寒血夺气黑主水寒肾虚瘀血痛2.异常动作颤动热风虚风动蠕动阴风气血虚拘急寒凝气血虚舞蹈先天气风湿3.头之异常大头先天精水液方颅脾肾佝偻毒囟突热邪水脑髓囟凹吐泻血精髓解颅脾胃精佝偻4.面之异常面肿:心肾血瘀水凌心5.目色异常目黑肾寒欠睡眠黑睛灰白混浊——肝胆湿热邪阴虚6.目态异常瞳缩肝胆肾虚毒瞳散肾精肝胆毒目凝肝精痰热瘿露睛脾清津吐泻7.牙龈异常齿衄:脾胃内热阴虚脾8.咽喉异常乳蛾风热肺肾阴白喉疫毒热伤阴9.望舌1)舌色淡红正常或病轻淡白气血阳来虚,枯白夺气血病危红主实热与阴虚,绛里热炽盛阴虚火旺加血瘀,青紫血不畅寒热极血瘀酒毒。
2)舌形老实嫩虚胖水停痰毒瘦气血阴虚,肿胀多主湿热毒点刺脏极和血盛,裂纹阴血脾虚浸脾虚湿盛见齿痕。
3)舌态痿软伤阴气血虚强硬风痰热津包,㖞斜中风及先兆短缩寒痰血虚津,颤热阴阳血(热盛/阴虚/阳亢/血虚),吐弄闭(阳热闭郁)风(动风)呆。
10.呕吐:喷射扰神颅外髓11.嗳气:嗳食肝寒脾胃虚12.脉象:1)浮脉:浮洪濡散芤革浮表虚,洪热盛,濡虚湿,散元离,芤血阴,革脉亡血精产漏。
2)沉脉:沉伏牢弱沉里伏邪厥痛极,牢阴寒积散癥积,弱脉阳气气血虚。
3)迟脉:结涩迟缓迟寒亦见邪热聚,缓湿脾胃平亦虚,涩瘀气食精血少,结阴结气血痰瘀。
4)数脉:数疾动促数热亦见里虚证,阳疾阴竭元气脱,动脉疼痛加惊恐,促阳亢,血淤滞,痰食停滞脏衰肿。
5)虚脉:虚微细代短气血两虚细加湿,微大伤气血阳脱,代脏衰跌疼痛惊,短脉气郁与气损。
(有力气郁,无力气损)6)实脉:实长大滑紧弦实实平,滑脉:痰积实热青年孕弦脉:肝疼痰饮老年康紧脉实寒宿食疼,长阳有余热实平,大脉健康或病进。
【中医】诊断学全歌诀
【中医】诊断学全歌诀诊断学全歌诀-❶-面诊面部是人体各部位和疾病的全息缩影,人体的各个部位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上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下至五官九窍、皮肤毛发,无不息息相通。
如果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不适,就会使其他部位,甚至整体都受到干扰或影响。
面部的各个部位所代表或反映的不仅仅是这一局部,而是五脏六腑在面部这一部位的反射区。
我们很自然的能从人的面部形色,推测出对方的精神、健康状态,日常作息是否正常,一旦面部出现问题,通过调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就会使面部所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头面:额正中点。
主治:头面病、脑病。
咽喉:头面与肺的中点。
主治:咽喉炎、梅核气等。
肺:两眉端中点。
主治:咳喘、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心:位于鼻梁骨的最低处。
主治:心悸、失眠等。
肝:心区与脾区联机的中点。
主治:肝病及两胁疼痛。
胆囊:在肝区两旁。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等。
脾:位于鼻尖。
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
胃:位于脾两侧。
主治:胃痛、呕吐。
膀胱:相当于水沟穴的位置。
主治:腰酸背痛。
子宫:与膀胱区重叠。
主治:痛经、阴部痛。
大肠:颧骨下缘。
主治:便秘、腹痛、泄泻等。
小肠:在颧骨的内侧、主治:泄泻。
肾: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的垂直线相交处。
主治:遗尿等。
脐:肾区稍下方。
主治:绕脐腹痛。
胸(乳房):在目内眦稍上方。
主治:胸胀、胸闷等。
-❷-眼诊五轮学说:是根据五行观点,将眼由外向内分为内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五个部分,并配属一定的脏腑,借以说明眼的生理、病理机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等。
八廓学说:是将眼睛按照八卦的部位划分出不同的方位,然后分别隶属于六腑、心包和命门,当眼睛发病时,可以通过观察方位、色泽、粗细、多寡,为治疗提供依据。
-❷-鼻诊鼻是脏腑组织的缩影,各脏腑组织在鼻部都有一定的相应部位,这些部位系统的反映了脏腑组织的生理、病理状况。
-❷-耳诊全息耳疗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由针灸发展变化而来,通过耳穴磁灸经络传导,可以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脏腑气血运行,疏通血脉,达到寻根求源,治病治本的目的。
中医诊断歌诀电子版本
中医诊断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中医诊断学背诵版(歌诀)
中医诊断学背诵版(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中诊歌诀(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学歌诀第一章问诊1.问寒热(1)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2)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2.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
3.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
(2)问疼痛的部位①问胁部★★★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
肝络失养阴虚证,寒凝肝脉胁肋痛。
4.问睡眠睡眠卫气阴阳关,理出灵枢口问篇,失眠嗜睡须详辨,各种病因察相兼。
(1)失眠失眠又称不寐证,阳盛阴虚不得眼,惊悸纳少心脾弱,心肾不交潮热烦,胸闷口苦痰热扰,脘胀食滞卧不安。
(2)嗜睡嗜睡多眠神疲倦,阳虚阴盛有湿寒,身重脘闷湿困脾,脾气虚弱倦懶言,心肾阳衰但欲寐。
病后嗜睡正未复,邪闭心神意识障。
5.问饮食与口味★★★(1)问口渴与饮水口渴饮水津液添,渴饮多少病态关,不渴喜热属寒证,大渴饮冷实热烦,大渴尿多身消瘦,肾阴亏竭消渴传,阴虚湿热不多饮,漱水瘀血吐饮痰。
(2)问食欲与食量食欲食量问可知,纳呆神疲脾胃虚,身重便溏湿困脾,厌油身黄肝热郁,厌食嗳腐伤食滯,胃火亢多食善饥,多食易饥便溏泻,胃强脾弱不化湿,胃中嘈杂灼热感,饥不欲食胃阴虚。
(3)问口味询问病人口味异,可察病性和虚实,口甜脾湿口苦热,酸腐伤食淡脾虚,口咸肾病与寒证,临证详辨病可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5.虚脉虚脉。
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仲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6.实脉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愊bì,绷急之状)然(脉经)。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姑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元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
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7.滑脉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
漉漉如欲脱。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
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颓:颓疝)淋看尺部。
8.涩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参伍不调(素问)。
如轻刀刮竹(脉诀)。
如雨沾沙(通真子)。
如病蚕食叶。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依稀:仿佛)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凋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秒芒:禾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9.洪脉洪脉,指下极大(脉经)。
来盛去衰(素问)。
来大去长(通真子)。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10.微脉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
细而稍长(戴氏)。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潎潎(潎Pì:同“僻”,漂之意)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11.紧脉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
如转索无常(仲景)。
数如切绳(脉经)。
如纫萆(纫萆:纫,连缀。
萆bēi音卑,竹制的捕鱼工具)线(丹溪)。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脉。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脉与疝疼。
12.缓脉缓脉,去来小駃于迟(脉经)。
一息四至(戴氏)。
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
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
如微风轻飐(飐zhàn:音展,风吹物使颤动)柳梢(滑伯仁)。
[体状诗] 缓脉阿阿(阿阿:通婀,柔美)四至通,柳梢袅袅(袅袅:纤长秀美,摇曳之态)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待]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行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
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
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13.弦脉弦脉,端直以长(素问)。
如张弓弦(脉经)。
按之不移。
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
状若筝弦(脉诀)。
从中直过,挺然直下(刊误)。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
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14.濡脉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
如水上浮沤。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15.细脉细脉,小于微而常有。
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人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16.促脉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
如蹶(蹶:倒,颠仆,义同“跌”)之趣(通“趋”,疾走),徐疾不常(黎氏)。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迟可生。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五:此指气、血、痰、饮、食)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17.结脉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18.代脉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
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
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
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
女子怀胎三月兮。
19.弱脉弱脉。
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20.散脉散脉。
大而散。
有表无里(脉经)。
涣漫不收(崔氏)。
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
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
涣散不收,如扬花散漫之象(柳氏)。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七关软散胻胕(hāngfǘ。
胻为足胫,胕为足背)肿。
散居两尺魂应断。
21.长脉长脉。
不小不大。
迢迢自若(朱氏)。
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
弦则非然但满张。
弦脉与长争较起,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
即是阳明热势深。
22.短脉短脉,不及本位(脉诀)。
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23.芤脉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
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胃肠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亦淋红痢漏崩中。
24.革脉革脉,弦而芤(仲景)。
如按鼓皮(丹溪)。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
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 见扎、牢脉。
25.牢脉牢脉。
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革脉芤弦自浮起。
革虚劳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26.伏脉伏脉。
重按着骨,指下裁(通“才”,仅仅)功(脉经)。
脉行筋下(刊误)。
[体状诗]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湿]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