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_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1

合集下载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观照下的晚清小说翻译解读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观照下的晚清小说翻译解读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观照下的晚清小说翻译解读邹素【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极大的解释性,试在介绍场域、资本和惯习的基础上,采用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分析晚晴小说翻译的场域斗争、资本占有及转化和译者惯习。

在翻译场域进行的各种斗争、协商、妥协或胜出,充分体现了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仅仅地描写翻译现象是不够的,对各类翻译现象的社会性解释研究才能真正推动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

%Bourdieu’ s theory of sociology has strong interpretability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studies.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ield, capital and habitu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truggles, capital possession and conversion and translator’s habitus in the field of fiction translation i n the late Qing dynasty.It showed that mere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henomenon is not enough because translation is never done in vacuum environment.Only through the sociological and interpreta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can w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总页数】4页(P74-77)【作者】邹素【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何谓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社会学何为"——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运用与启示[J], 曹祖耀2.幼儿园赞助费问题的社会学解读——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J], 李晓敏;3.略论武术发展的社会空间及其实践逻辑——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J], 王明建4.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三个维度——基于内蒙古E旗Y 社会组织的观察 [J], 魏成;王丽5.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践逻辑的构建 [J], 张鹏程; 关晓光; 吴海燕; 洪丹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habitus”的译法说起

从“habitus”的译法说起

从“habitus”的译法说起摘要:habitus是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运用布迪厄理论对翻译社会维度探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该词的理解和翻译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文章考察了该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同时参考了维基百科和专业人士的解释,比较了该词不同的译法;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术语使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尤其是在翻译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关键词:habitus,布迪厄,翻译,规范Abstract:habitus i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raised by Pierre Bourdieu,an acclaimed French sociologist whose works cover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It has led to various translations when his theories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To account for such differences,the paper first traces the origin of this word in western culture,then consults Wiki and draws from professional voices.Finally it calls for a standard and consistent translation of habitus,especially when using it to develop the theories for Translation Study.Key words:habitus,Bourdieu,translation,standard一引言habitus是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社会翻译学

社会翻译学
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河 南 新 乡 453007)
摘 要 :早在翻译学科成立伊 始,翻译 学科创 立者詹姆斯 ·霍姆斯在其 《翻译学的名与实》 一文中曾提 出,可以将 面向功能的描 写翻
译 学发展成一 个研 究领域 ,即 “翻译社会 学”或者将其不很恰 当但 更精确地称为 “社会翻译 学”,随着翻译研 究的深入及翻 译研 究跨 学科
性 日益 凸显 ,这 一 提 法 获 得 越 来 越 多学 者 的 赞 同 ,社 会 翻 译 学也 成 为 翻 译 研 究 中最 为 活 跃 的 分 支 之 一 。 本 文 拟 从 社 会 学 家 布 迪 厄 的 三 个 主
要概念 场域 ,资本和惯 习对有关社会翻译学的研 究进行梳 理,希 望对翻译研 究者有所帮助 。
早在翻译学科成立伊始翻译学科创立者詹姆斯霍姆斯在其翻译学的名与实一文中曾提出可以将面向功能的描写翻译学发展成一个研究领域即翻译社会学或者将其不很恰当但更精确地称为社会翻译学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及翻译研究跨学科性日益凸显这一提法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赞同社会翻译学也成为翻译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分支之一
· 84 ·适宣硒 窒
关 键 词 :社 会 翻 译 学 ,布 迪 厄 ,场 域 ,资 本 ,惯 习
中 图分 类 号 :G254.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026X (2011) 10—0000—02
引 言 一 .
近几 十年 , 随着 学 科 之 间 的 联 系 El益 密 切 。 任何 一 个 学 科 的研 究 已 不满 足于只局 限在 自己本学科 内的发展 ,他们希望借 鉴其他学科 的理论 来 丰富并拓 宽 自己学科研究的广度及深度。学科交叉 已成为一种普遍 现 象 ,翻译学 这一学科也 不例 外 。翻译 学 是一 门 与文学 ,符号 学 ,文 艺 学 ,美学 ,社会学 ,心理学 ,信息论 ,数控论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 联系 但 又 具有 相 对独 立 性 的综 合 科 学 。 目前 ,许 多 学 者 也 会 引 入 社 会 学 的 一 些理论来 进行翻译研究 ,在翻译学借鉴 的这些理论和概念 中,法 国学者 布迪厄的三个 主要概 念场域 (field),资本 (capita1),惯 习 (habitus) 常 常 被 引 用 ,本 文 拟从 这 三个 概 念 人 手 简 要 介 绍 引 入 社 会 视 域 下 的 翻 译 研 究 。

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分析社区口译员的自我认知

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分析社区口译员的自我认知

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分析社区口译员的自我认知社区口译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医疗口译、法庭口译、课堂口译等,目的是为了便利语言不通的交际双方的交流。

随着中国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社区口译形式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己经有不少学者在社区口译以及社区口译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对于课堂口译的研究还比较罕见。

本报告通过研究译者在中央芭蕾舞团的课堂翻译实践,从布迪厄的社会学视角入手,主要借助其场域、惯习、资本三个理论依据,探讨了译员在译前准备环节、译中进行环节和译后反思环节的自我认知,以期为社区口译尤其是课堂口译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译者通过实例研究发现,在译前准备阶段,译者自身的惯习和资本能够帮助译者进入到新的场域,而对新场域的研究学习则有助于口译任务的顺利进行;在译中阶段,译者需要不断调整翻译策略,有时需要延续从前的惯习,有时不得不打破固有的惯习,有时甚至需要快速形成新的惯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中译者的快速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在译后反思阶段,译者发现对特定场域资本的缺失是导致口译工作有缺陷的主要因素,而在此过程中积累的新资本又为下一次口译任务奠定了基础。

本报告为社区口译员的自我认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译者可借此了解社区口译员工作的全过程,使广大译者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清晰明确,避免一些对社区口译工作认知的错误。

社会学视阈下的译者显身意识与口译研究的DI范式综述

社会学视阈下的译者显身意识与口译研究的DI范式综述

社会学视阈下的译者显身意识与口译研究的DI范式综述宋维【摘要】自上世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社会学理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框架三个方面给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可能。

与此同时,社区口译研究随着社会分工更精细化的发展逐渐走向深入。

本文试图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探讨和阐述译者的显身意识和口译研究的话语互动范式(D I范式)兴起之间的必然联系。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社会学翻译;场域;译者显身;DI范式【作者】宋维【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9一、引言1972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霍姆斯(James S.Holmes)宣读了“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探讨了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之争,被视作翻译学科的独立宣言[1]。

也是在该文中,霍姆斯发出了对建构社会翻译学的呼吁。

最先提出用社会学的规律和方法来研究口译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安德森(R.Bruce,W.Anderson)。

他在1976年发表的《译员的角色视角》(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Interpreters)一文中指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角色及行为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紧密关系[2]。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乔治城大学的Roy(1989)和瑞典的Wadensjo(1992)提出了“话语互动范式”的口译研究路径,为口译研究注入了新活力。

Roy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对话口译中话轮转换(turntaking)的研究,凸显了译员在互动过程中的作用;Wadensjo基于Bakhtin的会话理论框架(dialogic theoretical framework)证实了译员在交际中非“隐形人”,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与会话进程的控制者。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

应用举例
布迪厄场域理论在翻译社会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以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 响和翻译场的形成为例进行说明。
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资本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译者 的教育背景、语言能力、文化认知等都会对翻译产生作用。例如,拥有丰富文化 资本的译者能够在翻译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 的文化习惯。相反,文化资本相对较少的译者可能会在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解或偏 差。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 理论释解
01 引言
03 理论释解
目录
02 概念阐述 04 应用举例
目录
05 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 响
07 总结
06 翻译场的形成 08 参考内容
引言
翻译社会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主要翻译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传统 的翻译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然而,随着 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社会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翻译社会 学的发展过程中,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次演示将探讨布迪厄 场域理论在翻译社会学中的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与知识 分子身份认同
在明末清初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教士科学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翻译,传教士们不仅将西方科学知识引 入中国,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的方式。他们的翻译使得中 国知识分子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提高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 化素养。
参考内容二
场域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具有广 泛的影响力。本次演示将对布迪厄场域理论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基本概念、原 则和方法,以及在文化研究、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

谈社会学视角下翻译

谈社会学视角下翻译

谈社会学视角下翻译概要: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开启了观察翻译现象的新视角,以研究翻译活动在国际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运作和规律以及在翻译活动中各种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借助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从一个更接近于翻译本质属性的角度来观察和阐释翻译活动和译者与社会、文化、全球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

近年来,翻译研究逐渐从文化视角,到语言视角,进而过渡到了社会学的视角。

译界学者从社会学理论探讨翻译的问题已经成为焦点问题,促进并推动了社会翻译学的理论建构。

布迪厄所提出的关于习性、场域与资本的观点,都可以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为社会环境制约下的译者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解读方法,为翻译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領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理论思维和视野,在翻译研究领域可谓意义深远。

[1]一、郑译和冯译的风格以及其社会决定因素郑振铎,出生于1898年12月19日,是中國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第一个翻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飞鸟集》全译本。

郑振铎提出翻译的两种目的:一是能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二是能引导中国人到现代的人生问题,与现代的思想相接触。

郑振铎认为,翻译应尽量忠实地呈现原作的原貌,他主张直译为主,在必要的时候为了流畅则可采取意译。

郑振铎采用白话文来翻译《飞鸟集》,为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新诗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新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

1927年旅居英、法。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就是郑振铎的文化资本。

郑振铎所倡导的是现实主义文学观,他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思想。

他曾说过:“文学必须具有社会问题的色彩和革命的精神”。

这便是文学场域和政治场域相互联系的情况。

冯唐,1971年生于北京,诗人、作家、医生、商人。

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

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

社会翻译学的建构与现状最近在图书馆看杂志,看了《中国翻译》上的两篇关于构建社会翻译学的论文。

认真仔细地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新颖,并使我对翻译研究的趋势和视角有了新的了解。

所以对其中的要点进行了摘录,供大家学习。

第一篇论文题为“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

该文作者对布迪厄的社会学研究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之后,对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场域,资本,惯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此后转笔进入翻译的社会学研究,指出了翻译的场域,翻译与资本以及翻译与惯习,深入探讨社会学研究理论成果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其研究内容涵盖了患于法国的艺术,教育,语言,消费,文化品位,宗教,科学等话题。

其中他的社会学理论近些年来常被翻译研究者拿来用于进行翻译研究。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术语:场域,资本和惯习。

所谓场域是指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研究的焦点是各个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商业场域,它以人脉和管理经验为规则;科学场域,它以理工科学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为运作规则。

不同的场域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互动,比如,商人的产品需要专家的推荐,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可以获取经济利益或者需要赞助。

新的场域往往是在和邻近场域的借鉴与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场域所处的社会空间也是一种场域,即权力场域,是一种元场域,指在社会中具有分配资本和决定社会结构的能力的结构空间。

所以,场域主要有三个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规则;相对独立;权力场域处于支配地位。

所谓资本主要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人们在各种社会空间之中所处的之所以地位不同,是因为在特定场域中拥有的资本不同。

三种资本可以相互转化:经济资本投资教育可以获得文化资本文凭;文化资本文凭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好工作获得经济资本;因为文凭和经济基础可以进入高级社会圈建立人际关系,形成人脉,即社会资本。

布迪厄社会理论视角下唐廷枢翻译活动探析

布迪厄社会理论视角下唐廷枢翻译活动探析

①布迪厄社会理论视角下唐廷枢翻译活动探析李小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㊀外国语学院ꎬ广东㊀珠海ꎬ519087)㊀㊀摘要:中国近代著名买办㊁民族资本家㊁洋务运动重要人物 唐廷枢ꎬ早期在香港殖民政府和上海海关担任了长达十年的翻译ꎮ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可以帮助理解他的这段经历及对他个人的影响ꎮ通过运用场域㊁惯习㊁资本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发现ꎬ唐廷枢的早期翻译活动为他进入商业场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惯习ꎬ尤其是经济资本和信息资本ꎬ而且他能进入上述翻译场域又主要得益于其早年在马礼逊学校学习时获得的惯习和资本ꎮ同时由于身份资本的不足ꎬ其翻译生涯遇到发展瓶颈ꎬ但可以说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后来杰出的事业ꎮ关键词:唐廷枢ꎻ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ꎻ场域ꎻ惯习ꎻ资本中图分类号:C912ꎻ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19)04-0011-05一㊁前言及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近年来译史研究已经成了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ꎬ并且呈现了跨学科态势ꎮ除了史学ꎬ国内外学者还将翻译史研究跟社会学㊁人类学等学科结合起来ꎬ把翻译活动放在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考量ꎬ探讨翻译与社会㊁文化㊁历史㊁宗教之间的关系ꎬ其中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最为热门ꎬ因为翻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际行为与活动ꎬ[1]2产生并作用于社会ꎮ然而ꎬ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ꎬ不管是翻译史方面的研究还是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大都集中在文化性译者及其译作ꎬ而对事务性译者和口译员的研究比较少ꎮ此外ꎬ探讨翻译行为对个人影响的研究则更为少见ꎮ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唐廷枢(又名唐亚区ꎬ唐景星)ꎬ在成为买办和民族资本家之前ꎬ曾在香港殖民政府和上海海关担任过长达十年的翻译ꎬ主要承担巡理厅和江海关的口笔译工作ꎬ属于孔慧怡所说的 事务性译者 ꎬ相比于今天口译人员令人艳羡的薪水和光鲜的职业形象ꎬ 能见度低ꎬ名字不传于世 ꎮ[2]若不是因为唐廷枢在经济史上的重要贡献ꎬ他或将不为世人所知ꎮ然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相互联系的ꎬ通常前面参与的活动会为后来的活动积累资本和惯习ꎮ因此在研究个体时ꎬ应该考察其 社会轨迹 [3]276ꎬ即个体社会化的历史过程[4]12ꎮ目前对唐廷枢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ꎬ如汪敬虞[5]㊁刘广京[6]㊁胡海建[7]等人的研究ꎬ而对他这段翻译历史的关注研究甚少ꎬ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些补充ꎮ场域㊁惯习㊁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ꎬ也是最主要的分析工具ꎮ布迪厄所称的场域指的是 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 [3]162ꎻ[4]6ꎮ惯习指的是人在成长㊁家庭教育㊁学校学习㊁工作㊁交际等社会化过程中ꎬ逐渐学习㊁内化以及强化他们所认识的社会规律而产生的一套 定势系统 [8]ꎬ每个人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而采取某些有规律可循的行为ꎮ资本是行动者的社会实践工具ꎮ不同的场域要求的资本不同ꎬ每个行动者所拥有的资本也不一样ꎬ因而在场域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同ꎮ布迪厄认为资本表现为四种基本形式ꎬ即经济资本㊁文化资本㊁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ꎮ二㊁唐廷枢参与翻译活动时所处的场域第21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 21㊀No 42019年11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Wuy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v ꎬ2019①收稿日期:2019-06-05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珠海市2017-2018年度哲学社科规划课题 唐廷枢早期翻译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批准号:2017YB098)之成果ꎮ作者简介:李小英(1982 )ꎬ女ꎬ湖南永州人ꎬ硕士ꎬ讲师ꎬ主要从事翻译史㊁翻译社会学研究ꎮ翻译的跨领域性决定了翻译活动不可能只发生在翻译场域ꎬ它还同时发生在其他场域之中ꎬ与相关场域的规则相互渗透㊁相互影响ꎮ所以ꎬ我们要考察翻译场域中的规则ꎬ就常常需要观察它与其他相关场域的关系和互动ꎮ[4]10在唐廷枢先后任职的巡理厅和江海关这两大场域中ꎬ具有分配资本和决定社会结构能力㊁在权利场域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都是英国殖民者ꎮ1841年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ꎬ英军首领义律宣布所有在港华人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ꎬ接受英国地方法官的控制ꎬ在高等法院成立以前(1844年)ꎬ该法官对所有扰乱香港社会治安和违反法律的行为具有审判权和处罚权ꎮ唐廷枢所任职的机构就是集司法和警察大权于一身的巡理厅ꎮ[9]5-6因此ꎬ该地方法院就是英国政府维护其在香港殖民统治的主要机构ꎮ江海关表面上是清政府管辖下的一个重要机构ꎬ但从1854年7月起就落入了外国殖民者之手ꎬ清政府虽然名义上保留有对总税务司的任免权ꎬ但人事任免权㊁行政事务管理权等均操纵在外国人手中ꎬ总税务司和主要骨干都是洋人ꎬ直至1929年以后才陆续有华人晋升为税务司ꎮ[10]因此ꎬ江海关虽为中国政府机构ꎬ维护的却是西方殖民者的利益ꎬ是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掠夺财富的工具ꎮ在该权利场域ꎬ处于支配地位的不再是清政府ꎬ而是外国殖民者ꎮ处在该场域的唐廷枢ꎬ利益得不到保护ꎬ虽然能力超群ꎬ除了薪酬比其他华人译员高些之外ꎬ仍然受到西方殖民者的排挤ꎬ职业发展受限ꎮ三㊁唐廷枢进入翻译场域的资本和惯习场域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ꎬ[11]而争斗总是围绕着权利的界限㊁场域的进入权㊁参与权ꎬ以及资本的数量限制等问题ꎮ由于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ꎬ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ꎬ再加上后来的«天津条约»ꎬ使得中国在与西方的博弈中败下阵来ꎬ丧失了在香港的统治权和江海关的管辖权ꎬ因而在这些场域活动的华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ꎬ在竞争中也处于劣势ꎮ在巡理厅和江海关ꎬ占支配地位㊁拥有绝对话语权的都是英国殖民者ꎮ那么唐廷枢是如何获得巡理厅和江海关翻译场域的进入和参与权的呢?这得追溯到他曾接受的六年西式教育ꎬ也正是这六年的西式教育为其积攒了进入上述场域的资本和惯习ꎮ首先ꎬ他在马礼逊学校积累了一定的跨文化惯习①和社会交往惯习ꎮ通过与布朗夫妇的交往ꎬ他形成了西方人和中国人是平等和睦㊁没有排斥欺凌的跨文化惯习ꎬ这为他后来接受殖民机构中的职位奠定了情感基础ꎮ此外ꎬ通过西方上层社会人士的到访ꎬ他看到了西方人社会交往的礼节ꎬ而通过两位汉语老师教导及诵读经典ꎬ唐廷枢懂得了中国社会的礼节ꎬ熟谙中国文人的交往之道ꎬ这对他后来与中国官员交往奠定了基础ꎮ[12]其次ꎬ唐廷枢在马礼逊学校积累了非常过硬的文化资本以及良好的社会资本ꎬ具体表现如下:1.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包括身体化文化资本㊁客观化文化资本和制度化文化资本ꎮ不同的场域要求的资本不一样ꎮ在现代社会ꎬ要进入翻译场域ꎬ参与者除需具有优秀的双语能力ꎬ即身体化文化资本外ꎬ还要有各种证书等制度化文化资本ꎮ但在当时各种证书比较少ꎬ主要靠的是双语交际能力ꎮ唐廷枢所从事的笔译当然是英汉语之间的转换ꎬ但口译主要是粤语和英语之间的转换ꎮ唐廷枢生长在广东香山ꎬ粤语是其自幼说的语言ꎬ自然不在话下ꎮ而在马礼逊学校ꎬ布朗采取的是半天汉语㊁半天英语的教学模式ꎮ上午由传统中国教员教读四书五经等经典书目ꎬ下午按照当时英美国家小学的课程设置ꎬ用英语教授阅读㊁写作㊁算术㊁历史㊁地理㊁科学等科目ꎮ正因为如此ꎬ唐廷枢的英汉语能力得到了中西方人士的一致好评ꎬ 唐景星的英文写得非常漂亮 ꎬ 这个人的英语是这样地精通(怡和洋行经理机昔) 说起英语来就像一个英国人(琼记洋行费伦) 唐廷枢熟悉中外语言文字(李鸿章) ꎮ[5]157-1582.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某个个体或是群体ꎬ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㊁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㊁彼此熟识的关系网ꎬ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ꎬ不管这种资源是实际存在的还是虚有其表的 [13]ꎮ陈雅晴认为早期华人港府译员的招募很可能不是通过固定㊁系统的考选ꎬ而相对依赖社会网络ꎮ[14]275例如唐廷植进入上海英国领事馆及巡理厅都是由于布朗的推荐ꎬ容闳进入香港高等法院做译员也是因为其旧友㊁«德臣报»主笔肖锐德(An ̄drewShortrede)的引荐[15]21ꎮ虽然没有看到唐廷枢进入巡理厅的引荐人ꎬ但以其在马礼逊学校的受教育经历以及优秀表现ꎬ不难想到是有人推荐ꎮ因此从马礼逊学校积攒的社会资本是唐廷枢进入殖民机21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构的重要因素ꎮ四㊁唐廷枢从翻译场域获得的资本和惯习(一)经济资本在香港殖民政府中的华人译员虽只属于初级公务员ꎬ但拥有政府行政人员的身份ꎬ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上都和大部分华人所属的劳工群体有着迥然的差异ꎮ[14]294-295虽然译员内部的薪资有所差异ꎬ但总体而言比普通杂务工人高出一个档次ꎬ甚至比文员㊁买办和学校教师都要高ꎮ华人译员有着非常不错的经济基础ꎬ能保证个人的安逸生活ꎬ如果管理有度应该足以拥有一定的积蓄ꎮ不少华人在担任政府译员时都有投资经历ꎮ唐廷枢也不例外ꎬ他在去上海江海关之前已投资香港的两家当铺并且都是盈利的ꎬ年利率在25%~45%ꎮ[5]3去了江海关后ꎬ唐廷枢的待遇应该比在香港殖民政府时更高ꎮ虽然没有看到其本人在江海关的薪酬记录ꎬ但从与容闳的对比可以知晓ꎮ容闳在高等法院做译员时的报酬是每月75港币ꎬ[15]211856年在上海海关任翻译时的报酬是每月75两银子ꎬ 这比在高等法院做翻译时高一点 [15]22ꎮ唐廷枢于1851年接替胞兄唐廷植担任香港巡理厅临时中文文员暨译员ꎬ年薪100镑ꎬ1855年后涨至150镑ꎬ按照一镑相当于4.8港币算ꎬ[14]271月薪只有60港币ꎬ比容闳的还低ꎮ这也许也是他离开巡理厅去江海关的原因之一ꎮ由此可见ꎬ唐廷枢做翻译时期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资本ꎬ这也是后来他得以进入商业场域做买办和资本家的前提ꎮ(二)象征资本象征资本是一种权力形式ꎮ自古以来ꎬ语言和权利都密不可分ꎮ在香港殖民政府和江海关工作的华人译员在无形中拥有了亲近权力阶层的便利和优势ꎮ作为华人中少有的掌握殖民者语言的人士ꎬ香港殖民政府和江海关中的华人译员ꎬ虽不处在支配地位ꎬ但在不会英文的普通人眼中 带有官家权利的色彩 ꎬ因而具有了象征资本ꎮ如果真正掌握权利的人士无法对翻译进行充分有效的监管ꎬ有些华人译员就利用语言优势ꎬ在中西社会交流的空隙间借机发挥自身的影响力ꎬ攫取利益ꎮ[14]2961857年ꎬ唐廷枢帮助理检察官查理士审黄墨洲的账本ꎬ也被指隐瞒了其中的证据[16]445ꎬ究竟是为金钱所动摇ꎬ还是因为那些嫌犯是华人ꎬ不得而知ꎮ(三)信息资本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中没有提到信息资本一说ꎬ但是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非常清楚信息对于做成一件事情有多重要ꎮ在此ꎬ我们把信息资本定义为任何因获悉时间不同或是否获悉而产生不同结果的消息ꎬ比如供求信息等ꎮ掌握信息的一方完全可以通过转让信息获得经济利益ꎬ或是自己捷足先登ꎬ夺取先机ꎮ虽然当时还未进入信息时代ꎬ但是19世纪60年代初期ꎬ唐廷枢得知美国因为南北战争爆发ꎬ棉花紧缺ꎬ进而促使他开了 修华号 棉花行ꎬ为怡和洋行购入大量的棉花ꎬ因此而得到怡和洋行经理机昔的赏识ꎮ[6]164具体唐廷枢是通过什么渠道获知这一消息的我们不得而知ꎬ但是鉴于他当时在江海关任职ꎬ便于了解中国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情况ꎬ尤其是国际市场紧缺的货物ꎮ更何况唐廷枢早就具有关注商业领域的惯习ꎬ其叔叔就曾是一个买办ꎬ其同乡也有不少买办ꎬ最著名的有徐润㊁郑观应ꎬ以及怡和洋行的林钦ꎮ不难推断他也会关注当时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以及买办的动向ꎮ因此翻译活动也为唐廷枢积攒了信息资本ꎮ(四)社会资本1844年香港高等法院设立后ꎬ引进了西方法律制度ꎬ这些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体现出优越性ꎬ如人们利用香港法院很容易实现他们的商业利益ꎬ所以在港经商的华人为了自身商业利益ꎬ往往倾向于利用港英政府控制下的法院进行诉讼ꎮ[17]虽然唐廷枢只是巡理厅译员ꎬ但由于当时华人译员的职责划分很不明确ꎮ巡理厅的译员经常承担高等法院的翻译任务ꎬ或直接被派去做高等法院的译员ꎮ虽然香港政府蓝皮书中没有记载ꎬ但有关唐廷枢的生平史料中ꎬ多处都有他在1856-1857年间代理香港大审院华人正翻译的记载ꎮ[18]ꎻ[5]158原因之一很可能是因为他的被殖民者身份ꎬ殖民政府虽让他做高等法院的翻译工作ꎬ但却没给其相应的职位和薪酬ꎮ因此ꎬ不管是在香港殖民政府还是在江海关做翻译时ꎬ唐廷枢都有机会接触到当时众多的中国商人和洋行经理和买办ꎬ因而为其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本ꎮ(五)文化资本前面已经提到ꎬ各场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ꎮ翻译活动的跨文化㊁跨领域特性使得译员可以涉猎非常丰富的知识ꎮ据容闳称ꎬ他去高等法院做译员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学习法律ꎮ[15]40唐廷枢做翻译时主31第21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小英:布迪厄社会理论视角下唐廷枢翻译活动探析要涉及政治场域㊁法律场域㊁商业场域(协助巡理厅及高等法院审理商业案件)以及贸易场域(江海关的职责包括对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和海务)ꎮ[19]处在法庭翻译场域中的唐廷枢ꎬ首先可以学到很多西方法律知识ꎬ尤其是商法ꎮ其次ꎬ通过在江海关工作ꎬ唐廷枢熟悉并掌握了大量海关法例㊁国际海关规章制度ꎮ事实证明这些知识在其后来的事业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ꎮ如1873年朱其昂购买的 拉普蒂克 轮船从英国抵达上海ꎮ唐廷枢和史柏丁到船上查看ꎬ看遍了船只的各个部分ꎬ发现该船所列的90a级与实际不符ꎬ便拒绝接受这艘船只ꎬ被对方制造厂家告上了法庭ꎮ唐廷枢勇敢出庭作证ꎮ他凭借深厚的船舶知识和法律知识胜诉ꎬ拒绝接受这艘船ꎮ[20]此外在其后来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和两次齐价合同中也都展示了他从翻译生涯中积累的这些专业知识与能力ꎮ五㊁唐廷枢翻译生涯的瓶颈虽然唐廷枢在殖民政府做翻译期间表现出了卓越的翻译能力和道德品质ꎬ如首席检察官在为其在黄墨洲一案中辩护时说: 唐亚区(TongAku)是在我担任首席检察官的两年半里所知的所有欧洲和华人译员中最优秀的译员ꎬ甚至包括高和尔先生在内ꎮ至于他的信念和可信度ꎬ我认为绝不次于任何人 [16]43ꎮ然而当时香港华人的被殖民身份依然十分突出ꎬ港英政府对华人的警惕和排斥从未消失ꎮ华人译者在薪酬待遇㊁地位和职业发展空间方面和欧洲人士存在较大差距ꎮ虽然华人译员的等级和薪酬有差异ꎬ 但是他们的晋升仅限于译员圈内部的等级变化而已ꎬ并不能跳出这一处理日常事务为主的初级公务员群体ꎮ而欧洲译员往往可以快速跃至管理层ꎬ成为殖民政府官员 [14]279ꎮ在江海关的情况也是如此ꎮ虽为清廷下属机构ꎬ其人事和行政权完全掌控在外籍总税务司之手ꎮ李泰国对容闳的答复就是最好的说明ꎬ不管个人能力和才干㊁道德品质有多优秀ꎬ只要是华人就无此希望ꎮ[15]22究其原因ꎬ还是在于资本ꎮ布迪厄认为ꎬ文化资本总被烙上最初获得状态的烙印ꎬ如人的口音㊁饮食习惯㊁生活起居等ꎬ无论怎样竭力掩饰ꎬ个体行动者都无法彻底抹去最初的社会身份ꎮ[21]唐廷枢虽然接受多年西方教育ꎬ但无论怎样也改变不了他的华人身份ꎮ (一名华人)可能是英国子民ꎬ但不论在穿着㊁思想ꎬ还是在习惯上都不是英国人ꎮ他们仍然臣服于满清统治者ꎬ而且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ꎬ他们还赞成纳妾和蓄婢 [14]310ꎮ«香港日报»上的这段文字充分代表了当时英国殖民者对华人的看法ꎮ因此ꎬ虽然语言这种身体化文化资本帮助唐廷枢进入了殖民机构中的翻译场域ꎬ但其身份资本决定了他在该场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ꎮ六㊁结㊀语从1851到1861年ꎬ唐廷枢从事了整整十年的翻译活动ꎮ但他这十年的翻译生涯并没有得到多少学者的关注ꎬ原因之一在于唐廷枢在其他领域的成就远大于此ꎻ原因之二应该是翻译历来社会地位都不太高ꎬ古时候在中国还有 舌人 之称ꎬ尤其他这十年的翻译生涯从事的都是事务性翻译ꎬ不像文化性译者会有译作留下来ꎬ对社会的影响更大ꎮ但是纵观唐廷枢的一生以及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ꎬ其早期翻译活动对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意义重大ꎮ一方面ꎬ进入那些重要部门做翻译让他积攒了大量的资本和惯习ꎻ另一方面ꎬ其翻译职业发展的瓶颈也恰好造就了其后来的发展ꎮ试想ꎬ倘若唐廷枢在巡理厅或江海关的翻译职业发展顺利ꎬ例如进了最高法院或是成为了一名税务司ꎬ那么他后来在洋务运动中所作出的那一番成就和贡献将不复存在ꎮ不仅其个人的历史要完全改写ꎬ连整个洋务运动的历史都要改写了ꎬ因为有人说过 洋务运动可以没有李鸿章ꎬ但不能没有唐廷枢ꎮ 正如陈雅晴所言ꎬ 对于能力优秀的双语人才ꎬ长期从事译员一职难以一展所长ꎬ甚至可以说是屈就 [14]310ꎮ因此对于唐廷枢这样一个商业奇才ꎬ如果真的埋没在了殖民机构当中ꎬ那对中国近代社会无疑将是巨大损失ꎮ注释:①作为一名双语或多语使用者ꎬ在接触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时会培养起一种 跨文化惯习 (例如译者对两种文化和语言的态度㊁偏见等)ꎬ进而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潜意识决策ꎮ参见MeylaertsR.Translatorsand(Their)Norms.In:A.Pymetal.eds.Beyond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InvestigationsinHomagetoGideonToury.Amster ̄dam:JohnBenjaminsB.V.ꎬ2008.p100.参考文献:41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1]杨自俭.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识 «自由派翻译传统研究»序[J].上海翻译ꎬ2008(1):1-5.[2]孔慧怡.重写翻译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ꎬ2005:122-124.[3]BOURDIEUP.TheFieldofCulturalProduction:EssaysonArtandLiterature[C].Cambridge:PolityPressꎬ1993.[4]王悦晨.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J].中国翻译ꎬ2011(1).[5]汪敬虞.唐廷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83.[6]刘广京.唐廷枢之买办时代[J].清华学报ꎬ1961ꎬ2(2):143-180.[7]胡海建.论唐廷枢[D].广州:暨南大学ꎬ2003. [8]BOURDIEUP.TheLogicofPractice[M].Cambridge:PolityPressꎬ1990:54.[9]NORTON-KYSHEJW.TheHistoryoftheLawsandCourtsofHongKong:Vol.1[M].London:T.FisherUn ̄winꎬ1898.[10]刘武坤.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㊁税务司名录(上)(1859年 1949年)[J].民国档案ꎬ1986(10):132-134. [11]BOURDIEUP.TheFormsofCapital[C]//HALSEYAH.etal.(eds.).Education:CultureꎬEconomyꎬandSo ̄ciety.Oxfor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ꎬ1997:102.[12]李小英ꎬ方会红.马礼逊学校教育对唐廷枢的影响[J].兰台世界ꎬ2018(12):139-143.[13]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J].理论探讨ꎬ2008(3):60.[14]陈雅晴.亦趋亦离:早期港英殖民政府的华人译者(1843-1900)[C]//王宏志.翻译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ꎬ2015.[15]YUNGW.MyLifeinChinaandAmerica[M].NewYork:HenryHoltCompanyꎬ1909.[16]SMITHC.ChineseChristians:ElitesꎬMiddlemenꎬandtheChurchinHongKong[M].HongKong:HongKongUni ̄versityPressꎬ2005.[17]杨彬.十九世纪香港法院制度的历史考察[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ꎬ2006:摘要.[18]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00:149.[19]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海务部门的设立和海务工作的设施[J].近代史研究ꎬ1986(6):94-112.[20]容闳.西学东渐记[M].恽铁樵ꎬ徐风石ꎬ译.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13.[21]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ꎬ2009:120.[责任编辑㊀李夕菲][上接第5页]由畅神与自我改造融合㊁激扬生命与理性领悟融合ꎬ激发个人活力㊁去除精神蔽障ꎬ进而达到国民素质提升和社会蜕变之效果ꎮ这些观点ꎬ可谓是梁启超作为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文化巨匠和思想家所提出来的先见ꎬ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ꎮ参考文献:[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ꎬ1999.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04:206.[3]陈伯海.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ꎬ2012.[4]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ꎬ2008:11.[5]林一民.接受美学 文本 接受心理 艺术视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ꎬ1995:12.[6]H R 姚斯ꎬR C 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ꎬ周宁ꎬ金元浦ꎬ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ꎬ1987:19.[7]鲁迅.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0. [8]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16. [9]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09. [10]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05.[责任编辑㊀李夕菲]51第21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小英:布迪厄社会理论视角下唐廷枢翻译活动探析1009-1513(2019)04-0090-03ABSTRACTSLiangQichao sAestheticsofReceptionViewedfromthe LiftingForce inHisTheoryof FourForces (byZHAONan)㊀Abstract:LiangQichaomentioned fourforces inhispaper OntheRelationshipbetweenFictionandGovernance ꎬwhichareforcestoedifyꎬimmerseꎬstirandlift.Ofthefourforcesꎬtheliftingforcereflectsthehighestextentofthereader sacceptanceꎻitisthecoreconceptofthefourforcesbecausethe liftingforceemergesfromwithin andtheinfluencingforceofwritingscanachievetheultimateeffectthroughit.The liftingforce satisfiesthereader spsychologicaldemandtobreakthroughtheexistingstatusoflivingandenableshimtoconfrontandgobeyondthenarrowworldofself.AtthesametimeꎬLiangQichao sbelievesattendingtothereader sacceptanceisanimportantconditionforthe liftingforce tooccurꎬthatisꎬliteraryworksshouldbeinteresting--butnevercontain vulgartaste . Interest isnotonlyaspecificmethodofinspiringreadersbutalsothegoaltobeachieved.Thewholeprocessof lifting isbasedon interest astheessentialfeatureofthinking.Atthesametimeꎬworksshouldbeaccessibleandopen.Inadditionꎬthe liftingforce shouldtakebeing sublime asthedirectionꎬtakeintoconsiderationsocialfunctionssothatworkscanservetoedifyꎬeducateandempowerpeople.㊀Keywords:LiangQichaoꎻ Fourforces ꎻ Lifting ꎻReceptionaestheticsReviewofDaiZhen sThoughtfromthePerspectiveoftheCommunicationbetweenChinaandtheWest:OnLiangQichao sStudyofDaiZhen sThought(byCHENXiao-yang)㊀Abstract:LiangQichao sresearchonDaiZhen sthoughtcanbedividedintotwoparts:theperiodofNewCitizenandtheperiodof1920s.WiththedeepeningofhisresearchꎬLiangQichaodiscoveredtheaffinitybetweenDai sthoughtandmodernWesterncivi ̄lization.IntermsofcontentofLiangQichao sresearchonDai sthoughtꎬhemainlycombedthroughDaiZhen sphilosophicalre ̄searchmethodsandmoralphilosophy.AsregardsDaiZhen sresearchmethodꎬLiangQichaomainlyemphasizeditsconnectionwiththewesternscientificspiritꎻasforitsmoralphilosophyꎬLiangQichaomainlyhighlighteditskinshipwithmodernutilitarianism.ThesefindingsledtothetransformationofLiangQichao sevaluationofDaiZhen sthoughtsfromslightcriticisminthefirstperiodtothelavishpraiseinthelaterperiod.ThemotivebehindwasthatLiangQichaowantedtopromotethecommunicationbetweentradi ̄tionalcultureandWesternculturethroughthepraiseandadvocacyofDaiZhen sthought.㊀Keywords:LiangQichaoꎻDaiZhenꎻDaiZhen sThoughtꎻtheCommunicationbetweenChinaandtheWestAnAnalysisofTangTing-shu sTranslationActivitiesinHisEarlyYearsfromthePerspectiveofBourdieu sSociologicalTheory(byLIXiao-ying)㊀Abstract:TangTing-shu(aliasTongKing-singorTongAku)workedasaninterpreterintheColonialHongKongGovernmentandShanghaiCustomsfortenyearsinhisearlylife.Bourdieu ssocialpracticetheorycanhelpusbetterunderstandhisexperienceinthisperiodanditssignificancetohislaterachievements.ThroughananalysisofthehistoricalmaterialsfromtheaspectsoffieldꎬhabitusandcapitalꎬitcanbeconcludedthatTangTing-shuaccumulatedmuchcapital(particularlyeconomiccapitalandinforma ̄tionalcapital)andhabitusfromhisinterpretingactivitiesꎬwhichhelpedhimenterthecommercialfieldandthehabitusandcapitalderivedfromtheSchoolofMorrisonEducationSocietyenabledhimtoserveasatranslatorfortheabove-mentionedinstitutions.Meanwhileꎬduetotheinadequacyofhisidentitycapitalꎬhispersonaldevelopmentintheinterpretingpositionshitabottleneck.Howeverꎬitissafetosaythatthisinadequacyenabledhimtomakeremarkableachievementslater.㊀Keywords:TangTing-shu(TongKing-sing)ꎻBourdieusocialpracticetheoryꎻFieldꎻHabitusꎻCapitalOn CantonesetoUpliftGuangdong(Canton) intheMingdynasty(byChenLi-juan)㊀Abstract:Theidea CantonesetoupliftGuangdong(Canton) wasputforwardbythehistoriansGuoFeiintheMingdynasty.ItmeansthatCantonesepeopleshouldconsciouslypublicizetheirlocalcultureandcreateapositiveandeffectivelocalimage.Theman ̄ifestationsofthecampaignincludedtheemergenceoflocalgazetteerscontainingalargenumberofbiographiesoflocalfiguresandthewritingofhistoriesaimedatpublicizingthenoblemoralqualitiesoflocalfiguresandtheiracademiclevelwhiletakingthecultureofthecentralplainsasorthodox.Thesestrategiesꎬontheonehandꎬdemonstratedthesophisticationoflocalcultureꎬenhancedthesenseofbelongingandconfidenceofthelocalpeople.OntheotherhandꎬtheychangedtheprejudiceoftheculturalcirclesinthecentralplainsagainstLingnancultureandenabled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GuangdongintheMingdynastyandasaresultꎬGuangdongwasnolongerregardedasthe other outsidethemainstreamculture.㊀Keywords: CantonesetoupliftGuangdong(Canton) ꎻConsciousnessꎻLocalcultureꎻSocialsignificanceResearchintoaXueHaiAcademyTestPaperCorrectedbyChenLi(byHUANGYi-mei)㊀Abstract:ChenLiꎬafamousConfucianscholarinLingnanregionintheQingDynastyꎬenteredXueHaiAcademyasastudentandlaterbecameitsprincipal.DuringhisdecadesattheacademyꎬhisacademicscopewasextensiveandhadanimportantinfluenceontheLingnanacademiccommunity.ThereexistsatestpapercorrectedbyChenLiꎬwhichwasareviewofthegeographyofrivers.Thereareseveralcommentariesinthebeginningandattheendofthepaperandsixpiecesofremarksbetween.Itisanimportantref ̄erenceforinvestigatingthestudyandteachingactivitiesofChenLi.㊀Keywords:ChenLiꎻXueHaiAcademyꎻTestpapersꎻCommentsꎻJiangYouSiZhanGanquan sIntegrationofHeavenlyPrinciplesandConscienceandtheDevelopmentofSelf-cultivationTheory(byHUANGBo-kai)㊀Abstract:ThispaperattemptstoexplainZhanGanquan sConfucianself-cultivationtheoryintheMingdynastyfromthreeap ̄第21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 21㊀No 42019年11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Wuy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v ꎬ2019。

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

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

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本论文对葛浩文所译的《红高粱家族》进行个案分析,采用社会学视角即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

本文旨在探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三要素,即场域,资本和惯习对《红高粱家族》译本的影响。

此外,作者就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提出可能的途径。

本文首先介绍了 20世纪90年代以反传统思想为标志的美国文学现状。

继而通过对《红高粱家族》译本的主题,叙述方式以及故事情节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小说中的主要元素,包括讲述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上半叶民间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情节,表现民间英雄的主题,故事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线以及涉及暴力,性的描写在内似乎与美国当时的场域相吻合,可以吸引美国读者的兴趣。

就资本而言,该案例分析的主要是原作《红高粱家族》的资本,原作者莫言的资本以及译者葛浩文的资本。

原作的资本除了原作本身的影响力,知名度,所获得的奖项之外还包括其改编的电影红高粱的资本。

莫言和葛浩文分别在文学界和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并获得各种荣誉,为他们带来了象征资本。

对于译者葛浩文惯习的分析,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分析葛浩文的生活轨迹和学术经历,早年的经历以及与中国语言文化的渊源是促使其惯习形成的源头并在一次次的翻译实践中内化成独特的惯习,具体体现在葛浩文对文本的选择的偏好,忠实与创造性叛逆相结合的翻译思想以及翻译原则。

葛浩文翻译《红高粱家族》就是这一惯习的最好体现,继而作者就文本对葛浩文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包括以读者为中心的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提出了如加强场域之间
的联系,加强资本要素,突出译者的惯习等途径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以新的启示。

浅谈惯习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浅谈惯习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浅谈惯习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作者:崔巧林,连伟璘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6期崔巧林连伟璘内容摘要: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社会学理论并被众多学者用于翻译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主要对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从惯习的定义、特点及其与规范、场域和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剖析,旨在挖掘惯习这一概念对翻译研究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布迪厄惯习关系翻译研究一、布迪厄及其社会学理论皮埃尔·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化理论批评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之一,另外两人是英国的吉登斯(AnthonyGiddens)、德国的哈贝马斯(JurgenHarbermas)。

布迪厄学术造诣颇深,他打破了学科界限,从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都有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思想理论,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个人主观性与社会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然而布迪厄却尝试去超越这种认知模式。

他认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太过于极端,个人主观主义过分强调个体的经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忽视了客观世界的作用,而社会的客观主义则过分强调客观环境的作用,认为客观环境独立于个体,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王悦晨 2011)而布迪厄将两者统一起来,具有重大的意义。

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惯习、场域、资本以及幻象等概念。

20世纪90年代末,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们借鉴其社会学概念对翻译现象进行探讨,既包括西米奥尼、塞拉·谢菲以及古安维克等著名学者,也包括名声较小的部分学者,虽然因为个人理解偏差或对其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导致在应用时存在一些分歧,然而整体而言,社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刘宇昆的译者行为分析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刘宇昆的译者行为分析

第21卷第5期2019年10月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V o l.21,N o.5 O c t.2019文章编号:2095-5464(2019)05-0616-05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刘宇昆的译者行为分析张林熹(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以在中外文坛备受青睐的科幻小说作家与‘三体“英译者刘宇昆为研究对象,以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为视角,从 译内 和 译外 两个层面分析其译者行为㊂认为刘宇昆是一位成功的译者,无论从 译内 还是 译外 角度而言,他的译者行为都是他所处的文学翻译场域,他不断被塑造的译者惯习和资本共同作用的表现㊂关键词:刘宇昆;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译者行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一㊁研究背景2015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长篇小说‘三体“英译本获得素有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世界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果奖㊂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第一部获得雨果奖的翻译小说,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㊂2016年,中国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英译本再次获得雨果奖㊂随着二人的获奖,中国科幻小说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全世界都听到了来自中国的科幻声音㊂这些荣誉的获得与华裔美籍科幻小说作家刘宇昆密不可分㊂就像没有译者葛浩文,莫言的小说无法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没有译者刘宇昆,刘慈欣与郝景芳也难以在竞争激烈的雨果奖中崭露头角㊂相比葛浩文单纯的译者身份,刘宇昆身兼译者与作者双重身份,他在翻译与写作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㊂刘宇昆的华裔美籍身份与移民经历更赋予了他独到的创作与翻译视角㊂社会学家布迪厄曾说过,任何文化活动都有它自身的游戏规则和运作策略, 游戏者 无不受到这些规则的摆布[1]㊂翻译作为一种广泛的人类社会活动同样遵循这一规律㊂20世纪70年代,霍姆斯就在‘翻译学的名与实“一文中提出了 翻译社会学 的概念㊂20世纪90年代以后,翻译研究更是掀起了社会学热潮,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翻译置于社会语境下审视,探索翻译与其他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㊂M o n aB a k e r的‘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一书标志着翻译研究的 社会学转向 进入全速发展时期㊂而在社会学诸多理论之中,被誉为引领潮流的法国社会科学家布迪厄的理论应用最为广泛㊂本文运用布迪厄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来分析刘宇昆双重身份背景下的译者行为㊂二㊁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与译者行为随着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布迪厄的核心理念被频繁引入其中㊂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是一个基于实践的行动理论,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则涉及到从文本内到文本外的整个过程㊂本文所指的译者行为是广义的,包括译者的语言性翻译行为和超越翻译的社会性非翻译行为,即译内+译外行为㊂译内行为是译者的语言性行为,处于翻译的基本层;译外行为是译者的社会性行为,处于翻译的高级层㊂因此,本文讨论的译者行为从翻译的社会学视阈出发,是对译者译内和译外行为的综合评价㊂1.场域与译者行为布迪厄把人类的社会实践场所抽象为 场域(f i e l d) 这一空间概念,认为场域是 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 (本文作者译)[2]㊂场域收稿日期:20190301基金项目:2018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8Q090)㊂作者简介:张林熹(1987),女,湖北武汉人,湖北中医药大学讲师㊂可以被视为不同类型的结构系统,社会则是由不同场域构成的,如科学场域㊁文学场域等㊂这些场域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它们有着独立的运作规则,又彼此互动相依㊂每个场域由参与者(a g e n t s)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焦点是参与者之间的关系㊂翻译学是一门文化内涵丰富的学科,是一个相对不独立的场域,与周边场域相互渗透,彼此博弈㊂译者作为翻译场域的重要参与者,其行为广泛存在于翻译场域之中㊂而翻译场域的运作法则也被称为翻译规范㊂这些规范是翻译场域主要参与者价值观与思想观的集中反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译者行为㊂译者若想在翻译场域中获得奖赏或赢得地位,则会使其行为在不同程度上遵循所处翻译场域的规范㊂翻译规范关注译者行为的共性特征与规律,因此,是一种去个性化的描写性研究,不足以解释译者林林总总的个体翻译行为㊂这就需要在研究译者行为中引入 惯习 这一概念㊂2.惯习与译者行为布迪厄认为,惯习是参与者感知世界㊁形成概念并采取行动的认知图式系统,是由一系列持久的㊁可转换的性情组成的定势系统,是一个同时既结构又被结构的结构,产生并构建实践与表达方式(本文作者译)[3]㊂在这个定义中,惯习首先是一个系统,其次它具有长期性和变化性的特征,最后它作用于实践行为㊂译者惯习是一个涉及翻译内和翻译外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系统,它可能持续很久,甚至成为译者的第二本性(s e c o n dn a t u r e) (本文作者译)[4],但也可能由于场域的演变不断发生变化㊂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译者从翻译思想(素养),到文本选择㊁翻译策略选择等一系列译内和译外行为㊂译者惯习反映了其社会轨迹,包括其社会阶层㊁教育背景㊁职业经历等㊂因此,来自相同社会阶层㊁具有相似社会经历或职业背景的译者往往具有相似的惯习㊂译者惯习基于过去的社会轨迹,在特定的场域中形成,受翻译规范的制约,反过来又促使翻译规范演变,即具有既结构又被结构的特征㊂可以说,翻译规范由一段时期内的主流惯习构成㊂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场域内外各参与者㊁各因素不断博弈,从客观上决定了翻译规范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中㊂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从而推动翻译场域的动态运作,是译者行为研究的重要支撑点㊂3.资本与译者行为与译者行为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㊂布迪厄曾提出一个经典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本文作者译)[5]㊂投射到翻译研究中即可解释为译者依靠惯习和资本在翻译场域中作斗争,进而形成译者行为实践㊂个体之所以在场域中有高低之分,究其根本,是因为其拥有的资本有多寡之别㊂场域中的资本主要以三种形式呈现,即经济资本㊁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㊂而在翻译场域中,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㊂译者的资本主要包括优秀的双语功底㊁良好的教育背景㊁与作品或原作者相关的成长环境㊁对相关领域的熟悉程度,以及过往的翻译与写作经验㊂除此之外,有些译者的资本还来自于原作者作品的象征资本,或自己对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本文作者译)[6]㊂惯习㊁资本和场域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框架下的三个核心概念㊂这三个因素共同影响着译者行为产生㊁译者实践㊂所以,对译者行为的考量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下,综合分析三者的动态关系㊂译者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需要将翻译内和翻译外研究相结合,才可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其动因与合理度㊂华裔译者具有特殊的双重文化背景,其翻译行为背后蕴含着民族文化层面的博弈,更需要从不同视角㊁多维度进行考察㊂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研究错综复杂的翻译现象和集共性与个性为一体的译者行为提供了新鲜和充足的养分,拓展了译者行为研究的边界㊂三、刘宇昆的译外行为1.小说创作刘宇昆以‘三体“译者的身份进入中国大众视野,然而,早在‘三体“英译本获奖之前,他就凭借短篇小说‘手中纸,心中爱“(T h e P a p e r M e n a g e r i e)同时获得2012年度雨果奖和星云奖㊂2013年以短篇小说‘物哀“(M o n oN oA w a r e)再次荣获雨果奖㊂他不但是一名优秀的译者,也是一名成功的作家㊂因此,在考察刘宇昆的译者行为时,有必要从他的作者身份,更准确地说,是科幻小说家身份出发,分析译外行为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㊂刘宇昆的创作经历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㊂他11岁随父母移民美国,由于语言不通,为了排解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开始与书籍为伴,这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㊂21岁那年,他进入哈佛大学,基于对写作的热爱,选择了英美文学专业㊂同时,他还选修了自己擅长的计算机类课程,毕业后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并在业余时间写作㊂716第5期张林熹: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刘宇昆的译者行为分析后来他又回到哈佛大学,进入法学院学习,随后成为一名专攻高科技专利案件的诉讼顾问㊂文学㊁计算机和法学元素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㊂刘宇昆认为,科幻小说是利用想象在构建平行世界[7]㊂科幻小说作家陈楸帆评价他: 总能用细腻文字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为作品赋予宗教般悲悯的光芒㊂ [8]这种细腻与柔软来自他的东方情怀,来自他的华裔身份㊂纵观刘宇昆的作品,东方主题是其最亮眼的特征㊂他的小说中频繁出现折纸㊁清明节㊁中国围棋等东方民俗文化主题,汉字㊁拼音㊁唐诗等东方语言文学主题,以及思乡㊁孝道㊁集体主义等东方文化价值观主题㊂正如刘慈欣所言,刘宇昆的科幻小说 充满了东方文化的色彩,小说的结构与文笔都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 [8]㊂刘宇昆的创作经历无疑对其翻译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㊂科幻小说写作为他提供了无形的翻译资本,使其能在翻译中国科幻小说时用细腻的文笔将一个个充满奇幻又饱含人类情感和人性关怀的故事娓娓道来㊂刘宇昆的翻译更是再创作,译中有写,通过翻译,把中国文化㊁中国语言以一种符合西方审美却又保留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如同他的小说创作一样㊂2.文本选择文本选择是翻译的第一步,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社会过程㊂首先,文本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惯习,而惯习的养成与译者的资本及所处的场域密切相关㊂在场域中,资本即是行动者可利用的资源㊂刘宇昆同时身处文学和翻译两个场域,他在文学场域中屡获大奖,在美国科幻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这些荣誉与名誉都为他积累了丰富的象征资本(s y m b o l i c p o w e r),并在翻译场域中转换为文化资本㊂当然,译者刘宇昆具有的文化资本更加丰富㊂他在本科阶段主修英国文学,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同时,他十分关注中国的情况和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㊂此外,他的计算机和法学背景,以及科幻小说创作经历都构成了他绝对优势的译者资本㊂在谈及为何选择翻译‘三体“时,刘宇昆提到两点原因:一是第一次尝试翻译长篇科幻小说,而‘三体“无疑是最好的起点;二是非常喜欢‘三体“,想要将它的妙处带给西方的读者㊂其实,‘三体“翻译的成功不仅与刘宇昆所拥有的丰厚资本相关,与原作和原作者所具有的象征资本也分不开㊂刘慈欣在中国科幻文坛具有执牛耳的地位,‘三体“在中国的流行,以及西方读者想了解中国历史的期待心里都赋予了‘三体“译本更多的象征资本㊂文本选择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原作者和译者若能惺惺相惜,则是一种极好的境界㊂但由于文本选择又是一个社会化过程,除了原作者和译者的契合,还必须考虑出版商这一环节㊂刘宇昆选择‘三体“离不开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出版社与美国T o rB o o k s出版社的助推,它们为刘宇昆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资本㊂由于对原作的喜爱,刘宇昆抓住了与中方出版社合作的机会,而译本在目的语文化的推广与发行则有赖于美国明星科幻出版社的光环加持㊂T o rB o o k s对‘三体“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准确定位和译文的润色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审美㊂刘宇昆曾在访谈中表示非常有幸与T o rB o o k s‘三体“的责任编辑莉兹㊃戈林斯基(L i zG o r i n s k y)合作,她对译本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刘宇昆的文本选择背后,有文学场域与翻译场域中文化资本㊁象征资本及社会资本的助力㊂四、刘宇昆的译内行为语言表达能体现出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同时构建出语言表达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识解方式[9]㊂美国科幻大师K i m S t a n l e y R o b i n s曾说: 刘宇昆的翻译清晰流畅,作品读来既有熟悉感又有陌生感㊂ [10]这种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张力让刘宇昆的译文达到一种精妙的平衡,既能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体验,又让他们在愉悦中领略中国文化和语言的魅力㊂1.译者注释‘三体“译本中的陌生感主要来自于译者对小说中历史背景和科学知识的准确还原㊂对于小说中的 文革 背景与科幻内核,原著仅有5处注释,而译本T h eT h r e e-B o d y P r o b l e m共有42处注释㊂这些大多以脚注形式出现的注释,对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的西方读者来说无疑是相当必要的㊂对文中特有人物的翻译,刘宇昆基本采取音译加注㊂如 老舍㊁吴晗㊁翦伯赞㊁傅雷 在脚注(t r a n s l a t o r s n o t e)中呈现为: L a oS h e:w r i t e r; W u H a n:h i s t o r i a n;J i a nB a o z a n:h i s t o r i a n;F u L e i:t r a n s l a t o ra n dc r i t i c㊂ 对特定历史背景,如 清华校园的百日大武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 等,刘宇昆并没有一笔带过,而是在脚注中给出了详尽的解释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迅速升到了副部级 [11]224的译文是:816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A f t e r t h e T h i r d P l e n a r y S e s s i o n o f t h e E l e v e n t hC P C C e n t r a lC o mm i t t e e,h ew a ss o o n p r o m o t e d t o t h e l e v e l o f d e p u t y m i n i s t e r.T r a n s l a t o r s N o t e:T h i s m e e t i n g m a r k e d t h eb e g i n n i n g o f t h e 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 U p p o l i c y a n d w a ss e e na s t h e m o m e n tw h e nD e n g x i a o p i n g b e c a m e t h e l e a d e r o fC h i n a.[12]320为了让西方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角色的地位变化,译者将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与大家所熟知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以突显该会议的重要性,进而简洁而完整地再现原文的隐含意义,让译文读者与原语读者产生相近的阅读体验㊂加注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但加注的文字及注释的内容却是决定译文质量的关键因素㊂注释不够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角色的把握,注释过多则会打断读者流畅的阅读㊂对此,刘宇昆曾表示: 我展示的信息正好满足了读者需要理解故事的含量,但同时,一位好奇的读者可以自己上网探讨更深的细节㊂ [13]在注释中达到微妙平衡使他的译文有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符合更多不同文化背景㊁不同领域西方读者的口味,也是译文大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之一㊂翻译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刘宇昆对原文精准的把控离不开他的中国文化背景㊁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也离不开他的科幻小说创作经历㊂2.语篇策略刘宇昆在‘三体“译本的后记中指出: 中国文学传统塑造了中国读者,反之亦然㊂而这与美国读者的期待和偏好有很大不同㊂有些情况,我会选择美国读者更熟悉的话语技巧,而有些时候我觉得保留原文风格是最好的选择㊂ (本文作者译)[12]397398由此可以看出,刘宇昆的语篇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因地制宜 的㊂如: 这是人类的落日 叶文洁轻轻地说㊂ [11]299译文 M y s u n s e t, Y ew h i s p e r e d. A n d s u n s e t f o r h u m a n i t y. [12]390这是‘三体“第一部的最后一句㊂原文隐含了小说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悲叹,而译文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她当时无助㊁悔恨的心理㊂中国文化含蓄㊁内敛,推崇集体主义精神,原文对女主人公复杂心情的描述只是冰山一角;西方文化更外露㊁直接,推崇个人主义㊂刘宇昆的增译为西方读者塑造了一个更加丰满㊁立体,更能感同身受的角色㊂再如‘北京折叠“中: 老刀知道,彭蠡会在转换前最后一分钟钻进胶囊,和整个城市数千万人一样,受胶囊定时释放出的气体催眠,陷入深深睡眠㊂ [14]译文 L a oD a o i m a g i n e dP e n g L i c r a w l i n g i n t o h i sc o c o o n-b e d a tt h el a s t m i n u t e,r i g h t b e f o r e t h e C h a n g e.L i k e m i l l i o n s o f o t h e r s a c r o s s t h ec i t y,t h ec o c o o n-b e d w o u l dr e l e a s ea s o p o r i f i c g a s t h a t p u t h i mi n t od e e p s l e e p.[15]从语意层面看,译文与原文基本一致;从语篇层面看,译者有两处比较明显的改动㊂首先,原文松散的短句在译文中以两个紧凑的句子呈现㊂汉语是意合而英语是形合,因此汉语更多使用零散的短句,而英语则更多使用连词和从句㊂在此例中,译者运用分词㊁连词和从句将原文进行整合,使译文的话语策略更符合西方文学传统㊂其次,译文第二句的主语由原文有生命的人称 老刀 变为无灵主语 t h ec o c o o n-b e d ㊂无灵主语在英语中被广泛使用,而汉语更倾向使用有灵主语,因此,刘宇昆的这一话语技巧转换使译文更符合西方文化的客体思维,也更易于读者接受㊂五、结语翻译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既要最大化地保留原语文化的印记,又要确保受众的话语共鸣和情感共鸣㊂这就需要译者综合运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表达,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不断转化身份和角色,寻求平衡点㊂刘宇昆的美籍与华裔㊁作家与译者的双重身份赋予了他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他在两种语言㊁两种文化的转换中游刃有余㊂刘宇昆在‘三体“译本的后记中表示,他的目标是做一名忠实的译者,但译者必须同时兼顾忠实㊁表达与文本的文学性(本文作者译)[12]398㊂可以说,在翻译实践中,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㊂无论从译外或是译内角度而言,刘宇昆的译者行为都与他所处的文学㊁翻译场域,他不断被塑造的译者惯习和译者资本密不可分㊂刘宇昆是一名成功的译者,他对翻译的细腻考量和他在译文中追求的 熟悉 与 陌生 间的精妙平衡,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同有极大的借鉴意义㊂参考文献:[1]杨晶妍.雨果奖与中国科幻文学外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8.[2]B O U R D I E U P.T h ef i e l do f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i o n:e s s a y s916第5期张林熹: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刘宇昆的译者行为分析o n a r t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C].C a m b r i d g e:P o l i t y P r e s s, 1993:162.[3]B O U R D I E U P.O u t l i n e o fat h e o r y o f p r a c t i c e[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77:72.[4]B O U R D I E U P.L a n g u a g e a n d s y m b o l i c p o w e r[M].C a m b r i d g e:P o l i t y P r e s s,1991:12.[5]B O U R D I E U P.D i s t i n c t i o n:a s o c i a l c r i t i q u e o f t h ej u d g e m e n t o f t a s t e[M].N e w Y o r k:R o u t l e d g e,1984:101.[6]G O U A N V I CJM.B o u r d i e u s i a nt h e o r y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o rt h e c o i n c i d e n c e o f p r a c t i c a li n s t a n c e s:f i e l d,h a b i t u s,c a p i t a l a nd l u s i o[J].T he t r a n s l a t o r,2005:161162.[7]张娜.花园与荒野之间: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照下的科幻叙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 463467.[8]罗峰. 中国风 中的奇幻与温情:美国华裔作家刘宇昆的科幻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动态,2013(5):4445. [9]侯敏.英汉互译中主㊁客观化识解策略的选择与转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777782.[10]黄唯唯.‘三体“的英译研究:让中国式科幻走向世界[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9):125128.[11]刘慈欣.三体:黑暗森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2]L I U C X.T h e t h r e e b o d y p r o b l e m[M].L I U K,t r a n s l a t e d.N e w Y o r k:T o rB o o k s,2014. [13]林嘉燕.刘宇昆:想把‘三体“的妙处带给西方读者[E B/O L].[20190116].h t t p:ʊw w w.b j n e w s.c o m.c n/b o o k/2014/12/13/345580.h t m l.[14]郝景芳.孤独深处[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12.[15]H A OJ F.I n v i s i b l e p l a n e t s[M].L I U K,t r a n s l a t e d.N e wY o r k:T o m D o h e r t y A s s o c i a t e s,2016:227228.ʌ责任编辑祝颖ɔA n A n a l y s i s o n T r a n s l a t o r sB e h a v i o u r o f K e n L i u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B o u r d i e u sT h e o r y o fP r a c t i c eZ HA N GL i n x i(S c h o o l 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H u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W u h a n43006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K e nL i u i sa m o s t s u c c e s s f u l a n d p o p u l a rs c i e n c e f i c t i o n w r i t e ra n dt r a n s l a t o ra r o u n dt h e w o r l d.A s a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i ta i m s t oa n a l y z eh i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b e h a v i o u r i nt e r m so fb o t h i n t r a-t r a n s l a t i o n a n d e x t r a-t r a n s l a t i o n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B o u r d i e u sT h e o r y o fP r a c t i c e.I th o p e s t h a t t h i sw i l l b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s p r e a do f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a n dC h i n e s e v o i c e.K e y w o r d s:K e nL i u;B o u r d i e u sT h e o r y o f P r a c t i c e;t r a n s l a t o r s b e h a v i o r026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观照下的翻译现象剖析——以徐光启、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为例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观照下的翻译现象剖析——以徐光启、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为例

Rethinking Translation from a Bourdieusia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Euclid’s Elements of Geometry Translated by Xu Guangqi and Matteo
Ricci
作者: 辛红娟[1];费周瑛[1]
作者机构: [1]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言与文化
页码: 79-88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 皮埃尔·布迪厄;场域;惯习;资本;《几何原本》
摘要:本文通过细读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关于'场域''惯习'和'资本'的阐述,依托《几何原本》译介个案,展开对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其他参与者(参与集团)之间相互关系与作用的深度分析。

文章立足描述翻译学,深入剖析明末清初这一典型中外译者合作模式,试图从更接近于翻译本质属性的角度揭示翻译与社会、翻译与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译者惯习研究以《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译者惯习研究以《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译者惯习研究以《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一、概述本研究旨在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译者惯习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影响。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特别是其关于惯习、场域与资本的论述,为我们理解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

通过运用这一理论工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剖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惯习、所处的翻译场域以及所拥有的资本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通过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风格进行细致的分析,揭示译者惯习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机制。

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译者惯习与翻译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资本来应对各种挑战。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译者惯习的理解,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也将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科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互融合。

1.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概述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是一种深刻而广泛的理论体系,它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洞察力的解析。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社会实践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不仅受到其主观意愿的驱动,更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塑造。

在布迪厄的理论框架中,社会实践被视为一种具有模糊逻辑和主观性的行为方式,它不同于简单的主体指向客体的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多重关系和互动的复杂系统。

这种实践逻辑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行动策略,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结构本身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布迪厄还提出了“惯习”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和思维模式。

惯习既是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实践。

它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主观性,是理解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动态网络。

这些关系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经济关系,也包括文化、符号等非物质层面的关系。

布迪厄社会翻译学“场域”理论视角下分析许渊冲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以元稹《离思》为例

布迪厄社会翻译学“场域”理论视角下分析许渊冲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以元稹《离思》为例

布迪厄社会翻译学“场域”理论视角下分析许渊冲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以元稹《离思》为例发布时间:2022-07-05T03:20:01.20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3月第5期作者:王伯晟、翟蕾[导读] 西方翻译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者纷纷开始借鉴各种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翻译研究,王伯晟、翟蕾(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拉萨850000)摘要:西方翻译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者纷纷开始借鉴各种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翻译研究,促使翻译研究走向“社会学转向”。

本文借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许渊冲译本中元稹《离思》为研究对象,通过诗歌翻译鉴赏发现许渊冲老先生倾向于使用意译策略;分析 “惯习”“资本”“场域”对译者行为的影响,指出许渊冲的意译策略和韵文风格可归因于其对诗歌翻译“三美”的追求和在场域中积累的象征资本。

关键词:社会翻译学、布迪厄、场域、诗歌翻译、离思、许渊冲一、元稹《离思》诗歌背景《离思》是唐朝著名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而创作出的一首七言绝句,托物言情,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巧妙。

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以壮丽浩瀚之景寄托缅怀悼亡之情,词意豪壮如悲歌传响,有江河奔腾之势。

首句以“沧海”为喻,取自《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暗喻自己和亡妻的感情如苍茫大海,既见大海,便不再会留念其他湖泊江河。

次句以“巫山”为喻,引经据典“巫山云雨”,相传巫山之云瑰丽异常,乃是神女所化,诗人以巫山神女暗喻亡妻,表达了他们之间感情的真挚和美好,抒发了对其妻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的意思是“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取次”意为“漫不经心地经过”,“花丛”暗喻莺莺燕燕的女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女色毫无眷恋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尾句“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人给出解释“这缘由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感情真挚动人。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rdieu's Sociological Theory 作者: 史思琪[1]
作者机构: [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84-8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社会学;场域;惯习;资本;翻译
摘要:在当代社会学思想中,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布迪厄无疑占据着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此文从这三个核心概念出发,探讨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活动,从翻译活动的策略中分析它的社会学价值。

他的思想和理论不仅推动了学术界的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同时也把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社会学视域谈文学翻译

从社会学视域谈文学翻译

从社会学视域谈文学翻译一、引言翻译既是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过程,又是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过程,也是一个深含译者目的、为译语文化带来变革的过程,其必然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和读者等主客体因素。

而不管是影响译文的内在语言因素,还是外在的社会文化规范因素,都必须通过译者的中介作用才能具体体现在译文中。

作为翻译活动的核心主体,译者在翻译对象的选择、作品的理解和阐释、翻译策略的选择、语言文化的创新及翻译产品在译语文化环境中的影响等方面对译文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研究译者的主体作用,必须联系到其在三元(原文、译者和译文)、诸“者”(作者、读者、委托者、译评者、译文使用者等与翻译过程有关的其他人员)关系的视角,及三“规范”(原语、译语规范及译者认同的规范)与规范自身的三层次划分(主导规范、主流规范与支流规范)。

只有正确认清译者在诸环节的位置,才能解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诸种选择。

自系统规范理论被引入翻译研究以来,从佐哈尔、图理、切斯特曼、赫曼斯到勒菲威尔一直在不断拓宽并加深翻译研究,不论是某时期翻译的总体行为,还是译者个体的翻译行为,大部分翻译现象都可以被纳入系统规范的框架中加以解释。

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没有理清文学翻译系统规范理论本身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理论基点和应用范围,这导致其在解释大量翻译现象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不能用其解释的方面,造成了其在应用上的自相矛盾之处,国内已有学者对此做过具体论述。

由此引发的诸种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在不同历史时期,译者的翻译行为是否仅仅受制于外在规范的影响?同一文化语境内部的不同译者基于同一原作的译文彼此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同一译者在受制于不同时期规范因素影响的同时,为什么在译文中表现出相同的语言翻译策略与思想倾向?种种翻译现象都清楚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视域中的复杂多变的翻译行为很难在规范的框架中全部加以解决,这要求我们回归译者,看是否能从译者自身的角度来解释其翻译行为,而不能仅仅止步于分析某一时期文化中的主流规范,并进而将译者的行为简单地认为是遵循特定时期主流规范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义之间的对立。所谓主观主义,就是将社会和
世界看作是个体的经验和认识的结果,例如存在
主义、现象学、人种方法学等;而客观主义,则抛
开个体,认为客观环境独立于个体,将现象看作
是客观结构所决定的,例如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布迪厄认为这
两种思想都走了极端,主观主义不考虑客观环境
物理场,其中的粒子受到场中“引力和斥力的作
用”,是“关系的系统”(Bourdieu, 1992: 106),
研究的焦点是“客观关系的基本作用而非粒子本
身”(ibid.: 106-107)。也就是说,他将社会空间
根据作用和功能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结构系统,
这些系统由处在其中的“粒子”,即“参与者”
象征暴力(symbolic violence) 等概念,本部分将
围绕布迪厄社会学的三个中心术语,联系其他各
种术语,并结合翻译研究,讨论布迪厄的理论框架
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1 场域
人是社会的人,而社会中的人又有地位的不
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误解、冲突、
争名夺利、合作、特立独行等等。为了系统地解
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进行概括梳理,并探索其社
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
2. 关键词解读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术语繁多,但最为核心
的是三个主要术语:场域、资本和惯习(Bourdieu
& Wacquant, 1992: 120)。此外,他的理论里还有诸
如信仰(doxa)、幻象(illusio)、利益(interest)、
注的是客观的社会结构,而场域之中如何产生这些
规则以及产生了哪些规则,这就需要考虑参与者的
行为,参与者在不断的社会互动之中潜移默化、不
约而同地接受了一些不成文的规范(norms),这种
影响本身,也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受
场域的影响同时影响场域继而不断循环而产生的。
人在成长、家庭教育、学校学习、工作、交际等社
学家,但在经济方面可能依然拮据,在国家政界里
没有多少话语权。
权力场域之中的各种场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体现为当外界因素施加影响于某个场
域的时候,这些影响得“通过场域本身的规则转
换之后才能体现”(ibid.: 164)。比如说,如果政
界人士希望进入文学场域,他就必须通过文学界
认可的某种方式来获得文学场域参与者的认同,
探讨过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对构建翻译社会学的
作用,系统地介绍了布迪厄的理论被引入翻译研
究以来的种种成果和贡献。邢杰(2007)则详
细讨论了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和翻译规范概念的联
系。不难看出,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领
域的应用已颇具规模。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是人文学科里存在的重要分歧:主观主义和客观
王悦晨 香港理工大学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布迪厄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其主要特点是同时观察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个体的行为表
现。在翻译研究中,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有助于分析翻译和其他领域的互动和影响以及翻译活动中译者和其他参与者的相互关
系和作用。借助这种社会学视角,翻译研究者可以从一个更接近于翻译本质属性的角度来观察和阐释翻译与社会、文化、全
球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布迪厄;社会学;场域;惯习;资本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 (2011) 01-0005-09
译学研究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6
Jerome)和约翰·本杰明(John Benjamins)出版
射光线一般。但无论如何,场域都不可能铁板一块,
完全独立,而只能是相对独立,例如文学场域里的
参与者们不能总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他们有时候
也不得不考虑市场销量或者社会名声等文学场域
以外的因素。(Swartz, 1997: 126-127)
关于场域的特点,根据布迪厄的论述,我们可
以将其总结为:场域中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场域
“专家推荐”——这就是不同场域之间的互动。
场域所处的社会空间,也可看作是一种场域,
布迪厄称之为“权力场域”(field of power),指
的是在社会中具有分配资本和决定社会结构的
能力的结构空间,比如国家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权
力场域,由统治阶层的关系组织而成(Bourdieu,
1993: 37-40)。权力场域可以看作是一种“元场域”
文化资本概念来探讨翻译现象(Lefevere, 1998:
42)。同年,西米奥尼(Daniel Semioni)在翻译
学术期刊《目标》(Target)上发表的文章中详细
地介绍了布迪厄的惯习(habitus)概念对翻译研
究——尤其是描写翻译学的补充(Semioni, 1998:
1-39)。接下来的几年,古安维克(Gouanvic,
的影响,而客观主义否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两
者都过于片面,而忽略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这
种分歧阻碍了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Bourdieu,
1989: 14-18)。联系翻译研究,可以说特拉维夫学
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与翻译规范理论都是属于客观
主义范畴的研究,具体讨论见下文“翻译的社会
学”部分。
但是,翻译研究的学者们在借鉴布迪厄社会学
2002)、赛拉 - 谢菲(Sela-Sheffy,2005)、沃尔芙
(Wolf,2006)也纷纷借鉴布迪厄的场域(field)、
资本(capital)、惯习(habitus) 等概念,探讨布
迪厄社会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圣·哲罗姆(St.
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
尽管这类主题常常被涵盖在翻译史和文学史的
研究里,但依然是一块未获太多关注的领域。若
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可以建立出一门翻译社
会学(translation sociology)(但考虑到这个领
域既适用于翻译学也适用于社会学,我们或许该
给它一个没那么恰当但更精确的名称:社会 - 翻
译研究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Holmes,
资本”,而权力场域的规则主要来源于“经济资本”
和“社会资本”(对于几种资本的概念及其关系的
探讨见下文“资本”部分),所以文学场域在权力
场域之中属于被支配的地位(Bourdieu, 1993: 37-
40)。具体表现就是在文学场域之中声誉很高的文2011年 第1期 No. 1 2011
77
释这些看起来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社会现象,布
迪厄采用了同时考虑社会客观结构和个人的方
法,他认为社会客观结构既影响人的行为和思
想,而人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发
展。针对客观社会结构,布迪厄采用了场域这样
一种概念,指的是“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
会空间”(Bourdieu, 1993: 162)。他将场域比作
2000: 177)
事实上,在这之后的许多研究者,尤其是操
纵学派和后殖民研究的学者,虽然不是从社会学
的角度入手,但已经尝试将翻译置入社会文化大
背景中进行研究了。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文本,
还有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的制约 / 推动因素,如
经济、政治、性别、种族、宗教等等;以及在这
些翻译活动之中各种参与者的身份、关系和相互
所在的圈子看作是科学场域,商业人士形成的社会
网络看作是商业场域。科学场域里的人具有高等
学府的理工科学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
商业场域里的人具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和丰富的商
业管理经验——这就是不同场域中相对独立的规
则;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可以获得经济利益,或者他
们的研究需要赞助,商人的产品有时需要科学家的
2011年 第1期 No. 1 2011
55
1. 引言
翻译,是在人类社会中进行的活动。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霍姆斯(James S. Holmes)就提
出了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这方面
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
点,哪些文本被翻译过来了(往往同样重要的
是:哪些没被翻译过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知识社会学家提出的行为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简称 ANT),以观察翻译活动
中各种行为者(包括人和非人的行为者)的相
互作用和影响,对翻译活动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见 Buzelin, 2005 ;Chesterman, 2006)。但目前
参考社会学框架进行的翻译研究中,被学者们引
例如参与文学创作、参加文学学术会议、出版作
品、获得文学评论家的好评等等;而非大摇大摆
直接走马上任担任某个文学团体的会长。布迪厄
将这种独立性称为场域的“折射效果”(effect of
refraction),场域独立的程度就是它的“折射率”
(refraction coefficient)(ibid.: 82),就好像三棱镜折
概念探讨翻译现象的时候存在不少分歧;另外,布
迪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这些概念与概念之
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和微妙,有的学者在借鉴他的
理论的某个概念进行研究时没有对其整体框架进
行系统解释,使概念的运用失去了理论背景的依
托,容易使对布迪厄社会学了解不多的读者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