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辨认一切阳虚、阴虚法
试论郑钦安“阴虚证问答”篇学术思想及其治疗特色
试论郑钦安“阴虚证问答”篇学术思想及其治疗特色郑钦安(1804-1901;一说1824~1911),四川临邛人,火神派鼻祖。
重阳扶阳是其重要学术思想,临证以善用大剂量姜桂附而享誉杏林。
近年来,随着扶阳论坛的兴盛,火神热的升温,钦安之重阳扶阳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而其扶阴之道却鲜被道及,其实阴与阳乃一体两面,二者旨归并不相违。
《医理真传》一书中,钦安特将阳虚证和阴虚证分门列出,一一指陈其中的奥义。
笔者不揣浅陋,兹将其阴虚证一门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特色论述如下,祈高明斧正。
1.元阴不足是阴虚证的主脑钦安认为人身立命乃本于一元之气,一切有形躯体皆由之化生,一切生命活动咸赖之维持。
邪之伤人,虽有表里浅深之分,莫不由元气先虚,方使邪由外而入,或由内而生。
但种种滞碍不通或虚损诸象,究竟为一元之损伤。
一元发病,或为不足,或为有余。
气不足即是寒,气有余便是火。
火旺则易伤及阴血、津液,消灼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在种种纷繁的阴虚证当中,钦安将元阴不足之底蕴揭示而出,认为元阴不足是阴虚证的主脑。
元阴虚有几种原因,一由脾胃久伤,生化太微。
一为房劳过度,元阳不足而转运力微,阴精亏耗。
一为素体禀赋虚弱。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又如《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此处指出阴的生成与脾胃功能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饮食水谷入脾胃后,不仅后天之气得以化生,精血津液亦由中焦变化而成。
若有饮食劳倦,水谷精气不足,上焦和下脘的功能失常,致使蕴热于中。
故后天阴阳成也赖脾胃,伤也在脾胃。
故钦安言:无论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力求。
在看待元阴不足导致的病理变化问题上,随着医理的融会贯通,钦安的认识亦是逐渐在改变。
他在《医理真传》中曾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元阴不足,无论在何部,元阳之气,即旺于元阴不足之处而成病。
”他还提出了对“客气”和“客邪”辨识,如指出“二经之元阴不足,元阳之气便盛而为病,即为客邪,不必定要风寒闭塞二作,才为客气。
阳虚阴虚辩证 郑钦安
郑钦安辨认一切阳虚、阴虚法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
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
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
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
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
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阳虚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
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阐释】郑氏在本书序首即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又说:“陈修园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
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
”因此他才写作这《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两部著作。
于“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
郑钦安治疗阴虚咳嗽诸法探析
阴 为 总 纲 1 灭 火 存 阴
此 证 的 结果 之 一 是 “ 移燥 于大 肠 ” I , 出现 “ 肺 【 而 1 泻
痢 ”1 。笔 者推 断 , 果肺 燥 不移 于 大肠 , 仅 在 [ 1 9 如 而
此 类 治 法 是 以 清 热 为 主 , 以 滋 阴 。 过 清 热 肺 , 失 滋 润 , 肃 失 职 , 辅 通 肺 清 就会 出现 干 咳无 痰 , 痰 或
皮 、 骨 皮甘 寒 清 泻肺 热 而 不伤 阴 , 草 、 米 益 胃 强 润肺 。诸 药合 用 , 地 甘 粳 则肺 燥 除 , 咳嗽 止 。
护 津 , 苏 叶 、 子 , 宣 散 于 清 降之 中 , 助 于 清 22 肾阴亏 虚 , 水 育 阴 , 水润 金 《 加 栀 寓 有 . 利 补 医法 圆通 ・
然 阴 亏 . 亏 自然火 旺 ”] 可 见 阴虚 咳嗽 往往 与火 2 壮 水 制 火 阴 【 1 。
此 类 治法 所 用药 物 共 同特 点 是 以滋 阴为 主 , 兼 旺伴 随 。笔 者 通 读 以上 两 书 , 其 阴 虚 咳嗽 的治 疗 对 总结 出 三 大 总 纲 : 以 火 热 为 主 导 时 。 疗 以 灭 火 能 清 热 . 疗 阴 虚证 又 继 发火 旺 , 总 称 为 壮水 制 当 治 治 故 存 阴 为 总 纲 : 阴 虚 为 主 导 时 , 疗 以 壮 水 制 火 为 火 。 以 治 总纲 ; 另外 , 钦 安 崇 尚 阳气 , 为 一部 分 阴虚 的根 21 阴虚 肺 燥 , 甘 化 阴 , 郑 认 . 苦 润肺 清 燥 阴虚肺 燥 这 证在 《 医理 真 传》 中并 未 直 接提 到有 咳嗽 , 提 到 但 本 原 因是 阳气 不 足 , 部 分 阴虚 证 治疗 则 以 阳 中求 这
郑寿全---阴阳为纲,辨证论治
郑寿全---阴阳为纲,辨证论治阴阳为纲,辨证论治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崃固驿镇)人,生于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 87 岁。
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刘氏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关子、史、诗文集等书数十种),教其熟读深思《内经》、《周易》、《伤寒》诸书。
郑氏穷二十馀年之精力,探索三书的精髓,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义。
故其学术思想之基础,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述而兼采其长,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
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兹就其对仲景学术的发挥作初步探讨。
一、阴阳为纲,尤重心肾阳气《医理真传》自序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
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医法圆通》自序亦说:“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
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从这两篇自序可以看出郑氏抓住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核心思想,贯穿在全书之中而大加发挥。
他以《周易》丰富的辩证法和天地整体运动为指导,用八卦原理阐发人体生理病理的阴阳法则,堪称精妙之至。
其中坎卦解、离卦解、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与一切阴虚症法,尤属切要。
他说:“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
中一爻,即天也。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
中二爻,即地也。
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人身之主也”。
从此论点出发,则心肾为人身立命之本,人身赖以生存的元阴元阳,彼此互为其根,相互依存转化,体现出分之则二,合之则一的对立统一观。
他说:“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
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
这也是对《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阐发。
问曰:吐血一症,其阳虚乎?其阴虚乎?(郑钦安医理真传)
问曰:吐血一症,其阳虚乎?其阴虚乎?(郑钦安医理真传)问曰:吐血一症,其阳虚乎?其阴虚乎?答曰:吐血一症,其要有三: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因外邪阻滞者,不可不知,亦不可不辨也。
夫人身不外气、血两字,气为阳,天也、夫也;血为阴,地也、妻也。
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阴、阳自然之定理,气、血相依而行,气法乎上,血法乎下,流通无滞,均平不偏,何吐血之有乎?至于吐血,乃气机之逆也。
阳虚之逆血者,缘由阳气衰弱,不能统血,阴气太旺,势必上僭,渐干清道,以致外越,如今之懦弱丈夫,不能约束其妻也。
阴虚之逆血者,由于阳气独旺,阳气过旺,势必上冲,冲之过节,血亦因而外越,如今人之丈夫酷烈,而妻不敢安其室也。
外邪阻滞之逆血者,或因风、寒之邪,阻其升、降之气机,而循行经络之血液,失其常度,或留胸膈,或停胃口,一触即发,血故外越。
如沟渠之水,流行自如,忽从中闸定,上流欲下之水,势必逆行上涌,亦气机自然之理也。
又曰:吐血三要,已得闻矣,敢问三要之症,如何辨认?如何施治?曰:凡阳虚吐血之人,言语无神,脉息无神,面色无神,气衰力竭,困倦喜卧,不思饮食,咳多清痰,又须审察上、中、下三部,何处病情独见,便可按法治之也。
法宜辛甘化阳之品,调其中土,扶其元阳,如甘草干姜汤、理中、建中之类。
阴虚吐血之人,言语有神,面色有神,脉息有神,吐虽多不觉其病,咳多胶粘之痰,又贵察其上、中、下三部,何处病形独现,便可识其脏腑之偏,而用药自有据也。
法宜苦甘化阴之品,如泻心汤、导赤散、鸡子汤(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之类。
风寒阻滞而吐者,必现发热、头疼、身痛,脉浮或紧,看定提纲,按法治之。
法宜升散清凉为主,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
桂、麻、建中、理中、甘草诸方,见阳虚门;泻心、导赤、鸡子诸方,见阴虚门。
葛根汤葛根四钱麻黄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一钱桂枝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古方分两太重,取其直达太阳膀胱之经输,而祛邪早出也。
若用以治吐血,务要果真有太阳病,项背几几,无汗恶风,与阳明合病,下利方可,不然未可轻试也。
(1)郑钦安的气化思想探析
(1)郑钦安的气化思想探析郑寿全(1824-1911年),字钦安,四川邛洲固驿镇人,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因其擅长应用辛热药物,注重扶阳气,近代称其为“郑火神”,是火神派的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研究伤寒气化学说的大家,郑氏早年师从名儒刘止塘,尽得其传,刘氏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郑钦安“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故他在《医法圆通·伤寒溯源解》中说:“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真机”。
郑氏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气化学说思想,而且在他求学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气化学说。
一、继承发扬“标本中气”学说郑钦安的气化学说思想受到了张志聪和陈修园的影响,郑钦安继承和发扬了“标本中气”的学术观点。
他运用“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研究《伤寒论》。
在传统“标本中气”认识的基础上,郑氏提出了新的见解。
如在《医理真传》一本中指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
客邪入于其中,便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
故入一经,初见在标,转瞬在中,学者不能细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
”从上述可知,郑钦安对六经标本中气的认识不仅限于前人“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少阳太阴从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气”的观点,认为六经各有标本中气的病变。
这样对六经病的规律有进一步认识。
如他提出《伤寒论》的厥阴病“有经症,有纯阳症,有纯阴症,有寒热错杂症,不可不知也。
”的观点。
(《医理真传·厥阴经正解》)其中的纯阴症,他认为是厥阴病从“标化”的结果,他在《医理真传》中厥阴经正解篇里说到:“若纯阴症者何?原由客邪入厥阴,不从中化,而从标化,标为至阴,客邪亦阴,故病见纯阴。
”这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气”观点不同。
这也是对标本中气学说的发展。
而且郑钦安对厥阴病中的“纯阴症”的论述,有助于对《伤寒论》厥阴病篇中的条文的理解。
如何用扶阳理论辨别阳虚
如何用扶阳理论辨别阳虚从阴阳立论,反映了郑钦安立足于生命本体的诊疗观。
他认为,作为人身正气基础的人体阴阳,尤其是元阴元阳的盛衰,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郑钦安所论病证并非只有阳虚,也有阴虚、阳热、湿阻、痰浊、瘀血等,只是阳虚证是认识和辨治的主体。
扶阳的对象是阳虚。
那么,如何识别阳虚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正因如此,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临床辨治把“识证”放在第一位。
《医法圆通》开卷第一句话就是:“用药一道,关系生死。
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
”所谓认证,是以阴阳为界线和标识来辨识临床证候。
《医理真传》序言中就指出:“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
”可知,他把识别阴阳作为辨证的基本规则和最高境界。
郑氏阴虚证、阳虚证再分类从阴阳立论,反映了郑钦安立足于生命本体的诊疗观。
他认为,作为人身正气基础的人体阴阳,尤其是元阴元阳的盛衰,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故他将病症也概分为两类:阳虚和阴虚。
这与传统中医理论是一样的,但郑氏的阳虚和阴虚证类下,还有进一步划分。
阳虚证阳虚证又分两类,一类为单纯阴寒证,如理中汤证、四逆汤证、附子甘草汤证等。
另一类为复合阴寒证,如内虚寒而兼外寒、夹内湿、伴假热的病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姜附茯半汤证、白通汤证等。
另外,阳虚还有定位问题,如上阳、中阳、下阳、脾阳、肝阳、肺阳等。
可见,郑氏的阳虚辨证远不是虚、寒之辨所能包含,涉及病性、病位、病机等方面的证候识别与判断,且常与方证相结合,形成证治对应的辨证模式。
阴虚证此阴虚证与通常的阴虚概念有所不同,其下亦分两类,一类是通常的阴虚证、血虚证和阴虚火旺证,如芍药甘草汤证、六味地黄汤证、当归补血汤证等。
另一类却是实热证、热结证、湿热证、痰湿证、气郁证等,如导赤散证、大承气汤证、泻心汤证、五苓散证、小柴胡汤证等。
前一类符合传统认识,后一类则不容易理解。
其归类不是根据当下病性,而是跟从病机走向,即这些病证可能导致阴虚。
火神鼻祖郑钦安观点,人参重在补阴
摘自郑钦安《医理真传》:按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
今人用为补阳、回阳,大悖经旨,由其不知水、火立极之妙,药性功用之专。
余为活人计,不得不直切言之。
夫人身所恃以立命者,惟此水、火而已,水、火即气、血,即阴、阳,然阳之根在乎坎,天一生水,一点元阳含于二阴之中是也;阴之根在乎离,地二生火,一点元阴藏于二阳之内是也。
水、火互为其根,乾、坤颠倒,各有妙用。
故经云:“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
”今人罕明此理,一见阳虚症,用药即着重心,而不知着重肾;一见阴虚症,用药即着重肾,而不知着重心。
究其所用药品,阳虚重在人参,阴虚重在熟地。
查熟地甘寒补阴,尚不为错,而人参甘寒,近来所出洋参味苦,苦寒之品,皆补阴之品,非补阳之品。
故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症以存阴,如人参白虎汤、小柴胡汤之类是也。
大凡药品,性具苦、寒、酸、濇、咸味者,功专在阴;具甘、温、辛、淡、辣味者,功专在阳。
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
仲景一生学问,即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揭六经之提纲,判阴阳之界限,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阴本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阴阳盈缩,审于何部,何气所干,何邪所犯,外感由三阳而入内,六客须知,内伤由三阴而发外,七情贵识,用药各用实据,如六经主方是也。
然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补离阴之药,以人参为先,调和上下,权司中土,用药又以甘草为归。
此皆立极药品,奈人之不察何!余细维世之用人参以补心,即为补阳也,不知心虽属阳,外阳而内阴,功用在阴,周身阴血俱从火化得来,故色赤。
经云:“心生血”。
又曰:“火味苦。
”以苦补心,即是补离中之阴也,而非补真阳也。
千古以来,用参机关,惟仲景一人知之,而时珍本草云:“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
推斯意也,以为水火互为其根。
经云:“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独参汤是也。
“阴欲脱者,补阳以挽之”,回阳饮是也。
郑钦安阴虚门总结
郑钦安阴虚门总结以上数十条,专论阴虚,指出元阴不足一句,反复推明。
要知元阴即血也、水也,真火寓于其中,则为太极,则为气、血相依,又为水、火互根,又为心藏神。
凡血虚之症,所现纯是一派枯槁、憔悴、燥熯,干粗之火形,何也?血中寓火,火旺自然阴亏,阴虚自然火旺,以此推求,便得阴虚之主脑也。
三阴与三阳,病形各殊,三阳不足之症,所现纯是阴色,为其阳不足,而阴有余也;三阴不足之症,所现全是阳色,为其阴不足,而阳有余也,此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也。
历代以来,著作者数十余家,皆含糊不清,并未将阴、阳底蕴明明指出,一味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论,铺张满纸,究竟人身立极,一元妙义,二气消长机关,全未说透,宗旨不明,源头不澈,故知斯道之精者寡矣。
可惜仲景一生心法,无一人道破,定六经之旨归,罕能了了。
甚至有著瘟疫,著痢症,自诩专家,欲与仲景并驾,不知立法之祖,定六经早已判乾坤之界限,明六气业已括万病之攸归。
六气即是六经之体,外感六气,便是六经之客。
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神奇;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绝妙。
全是活活泼泼天机,绝无一毫碍法。
知其妙者,以四逆汤、白通汤、理中、建中诸方,治一切阳虚症候,决不有差;以黄连鸡子阿胶、导赤散、补血、独参诸方,治一切阴虚症候,定不能误。
虽然阴虚所备诸方,尤贵圆通,有当柔润以扶阴者,独参、黄连、当归补血之类是也;有当清凉以扶阴者,导赤、人参白虎之类是也;有当苦寒以扶阴者,大、小承气、三黄石膏之类是也。
此皆救阴、补阴之要诀也。
补阳亦然,有当轻清以扶阳者,大、小建中之类是也;有当温养以扶阳者,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之类是也;有当辛温、辛热以扶阳者,四逆、白通之类是也。
此皆治阳虚之要诀也。
他如外感六气,按节令,掣提纲,随邪变化,细详六经贯解。
须知仲景伤寒之六经,并非专为伤寒说法,而六步之法已经说明。
即以太阴一经而论,太阴主湿而恶湿,主湿是本经之气,恶湿即外之客气,湿土旺于长夏,故六月末(“末”:原书为“未”)土旺而湿令大行,人之本气弱者,感外来之湿邪,每多腹痛、吐、泻。
郑钦安——阳虚
郑钦安——阳虚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
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
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
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
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
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
用药即当扶阳抑阴。
(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
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
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阳虚症,有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
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
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
阴气指肾水、肾火。
此条言内伤)。
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阳虚症门问答问1问曰:头面畏寒者,何故?答曰:头为诸阳之首,阳气独盛,故能耐寒。
今不耐寒,是阳虚也。
法宜建中汤加附子,温补其阳自愈。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饴糖(五钱)附子(三钱)用药意解按:桂枝辛温,能扶心阳。
生姜辛散,能散滞机。
熟附子大辛大热,足壮先天元阳。
合甘草、大枣之甘,辛甘能化阳也。
阳气化行,阴邪即灭,气机自然复盛,仍旧能耐寒也。
郑钦安——阴虚
郑钦安——阴虚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
(益阴二字,包括六阴在内,照上气血盛衰篇,论气有余便是火一段,存阴、救阴、化阴、育阴诸方俱备,仔细揣摩,便知阴虚之道也)然亦有近似阳虚者,历指数端。
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
)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阳绝者(邪热内伏,而阳气不达于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忽然吐泻,大汗如阳脱者(此热伏于中,逼出吐泻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欲言不能,而若气夺者(热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不过具其一二,余于阴虚证作有问答数十条,反复推明、细玩便知。
按:阴虚症皆缘火旺(火即气)火盛则伤血,此千古不易之理。
后贤专以火立论,而阴虚症之真面目尽掩矣。
仲景存阴、化阴、育阴、救阴之法俱废,无人识矣,今特证之。
阴虚症门问答问1问曰:头脑独发热,心烦热,小便短赤,咽干者,何故?答曰:此心热移于小肠,小肠热移于肾也。
夫肾上通于脑,脑热由肾热也。
肾为水脏,统摄前后二阴,前阴即小肠膀胱,后阴即阳明大肠。
肺与大肠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
今因心热移于小肠,小肠受热,故便短;小肠血液为热所灼,势必乞救于肾水,热及于肾。
肾水为邪火所扰,不能启真水上腾,故咽干;真水不能上交于巅,故脑热。
法宜养阴、清热、降火为主,方用导赤散。
导赤散生地(一两)木通(五钱)甘草(三钱)淡竹叶(二钱)用药意解按:导赤散一方,乃养阴、清热、降火和平之方也。
夫生地黄甘寒入肾,凉血而清热,肾热清而脑热自解。
木通甘淡,能降心火下行,导热从小便而出,故曰导赤。
郑钦安阴阳辨诀
郑钦安阴阳辨诀
郑钦安阴阳辨诀
为简明起见,作者综合郑氏论述,按“舌脉、神色、口气(饮食)、二便”为纲,将其归纳如下:
阳虚:舌——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强调舌润滑不燥;脉——脉浮空或细微无力;神——目瞑蜷卧,无神,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色——面色唇口青白,爪甲青;口气——必口吐清水,饮食无味,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二便必自利。
舌润、脉弱、神疲、色青、食无味、喜热饮、二便自利。
郑氏所谓阳虚,包括虚寒和实寒。
阴虚:舌——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脉——脉息有神,六脉长大有力;神——其人烦躁,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色——面目唇口红色;口气——口臭气粗,口渴饮冷,饮水不休;二便——尿黄便秘,二便不利。
郑氏所谓阴虚,包括虚热和实热。
(虚热有的是真热,有的是假热真寒--自注)。
郑钦安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临证先辩阴阳,万病不越阴阳两法
郑钦安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临证先辩阴阳,万病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阴阳为纲,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等等一切医学问题,由此出发,郑氏所论乾坤坎离、脏腑生克、五行六气、三焦六经、气血水火、外感内伤等均以阴阳为纲,形成非常鲜明而独特的的学术体系和理论特色。
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并把这种观念称之为“阴阳至理”。
1.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以《易经》、《内经》、《伤寒论》为宗,“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
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医法圆通》郑序)。
“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突出阴阳作为辨证总纲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郑氏临床辨证的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这一观点,他称之为“阴阳至理”。
“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在郑氏学说中,“阴阳至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部《医理真传》通篇都贯穿着这一学术思想。
“认证只分阴阳”,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体现了《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和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具有高屋建瓴,执简驭繁的辨证特点,郑钦安在其著作中,反复阐述这一观点:“万病不出阴阳两字”。
“凡遇一症,务将阴阳虚实辨清,用药方不错误。
”“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予治一切病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见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秘法,实度世之金针。
”“万病起于一元伤损。
分而言之,上中下各有阴阳,十二经各有阴阳;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病有千端,漫云易为窥测,苟能识得阴阳两字,而万变万化之机,亦可由此而推也。
对郑钦安阴阳二纲辨证施治法的学习体会
中” 之佳效 。以上 即是 阴阳二 纲辨证施治法 的概要 。
2 阳虚 证与阴虚 证的含 义探析 从 阴 阳学 说 角 度 看 , 病 是 由于 各 种 致 病 因 素 作 用 于 人 疾
习并运用此法 收益颇 多 , 甚感 其 实用性 强 。现 将此 法及 本人 的学 习体会介绍如 下 。
1 阴 阳 二 纲 辨 证 施 治 法 概 要
3 辨 阳虚证 与阴虚证 郑 氏特 别强调 治 病 用药 时 务必 先 要分 清 阴虚 证 与 阳虚 证 。如他在著作 中说 : 医学 一途 , “ 不难 于用药 , 而难 于识 证 ,
亦 不 难 于识 证 , 难 于 识 阴 阳 … … 辨 察 不 明 , 有 不 误 人 者 。 而 鲜 ” 他 说 的“ 阴 阳” 也 就 是 指 认 识 病 者 机 体 出现 的 阴 阳盛 衰 变 识 ,
郑 氏认为 每种 疾病细分之 , 其证 型往往有许 多种 , 但总不
越 阴 虚 证 与 阳 虚 证 两 大 证 型 。 因 此 , 辨 证 并 不 象 极 大 多 数 他 医 生 那 样 , 每 种 病 细 分 成 许 多 证 型 , 后 根 据 证 候 , 每 条 把 然 在 证 型 号 上 细 分 , 号 入 座 , 是 把 所 有 疾 病 只 分 阴 虚 证 、 虚 对 而 阳
从 中, 不难体会 到 明辨 阳虚证 与 阴虚证 的重要 性 。郑 氏为使 后学者 掌握 识辨阴虚 证 与 阳虚 证 的要领 , 总结 了一套 阴虚 他 证与 阳虚证 的辨证 标 准或方 法 , 他说 , 阳虚 病 , “ 其人 必 面色 、 唇 口青 白无神 , 目瞑倦 卧 , 声低 息短 , 气懒 言 , 少 身重 畏寒 , 口 吐清水 , 饮食无味 , 舌青滑或黑润青 白色 , 淡黄 润滑色 , 口津 满
(郑钦安轶事)只从阴阳做文章,吐血也用四逆汤(转)
(郑钦安轶事)只从阴阳做文章,吐血也用四逆汤(转)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
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
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
尤其是善用大剂量姜(生姜、干姜)、桂(桂枝、肉桂)、附(生附子、熟附子)等大辛大热药救人于危而名震一时,被人们尊称为“火神”。
由于年代久远,一般人对他的生平事迹、医学贡献,都不大了解。
但我国中医学界,却根据他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推崇他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肯定了他在医学史上的地位。
郑火神原名寿全,字钦安。
道光四年(1824)生于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
祖父郑守重,是乾隆时的拔贡。
父亲郑本智,屡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遂退而团聚一个私馆,教了二十来个大小不等、程度不齐的学生。
钦安是一个独子,五岁即从父读,稍长,博览群书,年十六已读完四书五经,随父亲从邛崃迁居省城成都。
其父因屡次困于场屋,痛恨科举压抑人才,令其子拜成都德高望重的一代通儒兼名医,号称愧轩教主的刘止唐为师,专门学医。
刘氏见他聪颖异常,好学深思,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大师门,要他熟读《内经》、《周易》、《伤寒》诸书,以明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张仲景(东汉名医,著有《伤寒论》)立法立方的要旨。
到了二十四岁(1848)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
郑钦安在师承刘止唐的医学理论基础上,博览古今医书七十余种,取其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
中年以后,为将艺术传于后代,除诊病外,就课徒著书。
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列举数十条目,详论人身疾病的内因、外因、阳虚、病情实据、用方用药、活泼园通之妙。
其中辨认一切阳虚症法,阴虚症法,及阳虚症问答、阴虚症问答,均有独到见解,极切实用。
五年后,即同治十三年(1874)又刊行《医法园通》,自叙谓:“天地一阴阳耳,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故采取杂症数十条,辨明内外,判以阴阳,经方时方,皆纳于内,俾学者易于进步,有户可入。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十八症状与阴阳
———医书解难问答录郑钦安鼻祖思是说这种反应随时都有可能出现。
但凡是应用附子类药物的业医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因为服药后的反应情况心中无数,而导致手忙脚乱。
因为在服药期间,出现一种症状,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医患都应感到高兴才是;况且,凡是能够表现出来的症状,都必然是邪正相争的结果(《治病书:中医破执(上)》)。
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到心中有数的定律,不要因病人的反应情况而动摇了扶阳定律。
学生(总是有点不太清楚地)问曰:关于郑钦安服药须知这节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最好呢?老师(提起精神)答曰: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尽量能达到热药反应,这是阳气祛除阴邪的标志与表现,这时病人虽然痛苦,但邪病去掉却是快乐的。
另一种是,尽量避免出现热药反应,因为热药反应实际上是病人体内阴寒占据阳气的位置,利用开通、和解、疏理等方法,把这些占据阳气位置的邪气一点点消除掉,这样再去应用大剂量附子就不会出现热药反应;疾病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如果能在比较舒服的情况下让病邪去掉,岂不是更好?因为《孙子兵法》上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我比较认同第二个观点,在能减少病人服药痛苦前提下并使之病愈,这才是最佳的目标。
这个话题比较多,今天先讲到这里,在最后我们再进一步讨论。
162十七、阴虚与辨治学生(心中迷茫地)问曰:老师今天讲阴虚与辨治,关于阴虚问题,从不少资料中看出,多数火神派扶阳医家对于阴虚症问题持有否定的态度。
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老师(沉默片刻后)答曰:关于阴虚症问题,依据阴阳思维方法,肯定有阴虚症的存在。
因为阴阳所谓一气,一气含有阴阳,即阴阳乃为一个整体是无法分割的。
理论上讲,单纯的阴与阳是无法存在的,实际上有些事物可能有阴与阳独立的存在性,但这些独立存在的事物是有可能转化的。
因为阴阳本来就是一气,是不可分的;就像是汽油,蕴含有能量属阳,而有形的液体属阴,无形的能量被燃烧了,有形的油也就不存在了;油如果不存在了,能量必然已消失了;能量怎么会比油还要多呢?(《治病书:中医破执(上)》)学生(仍然不解地)问曰:那郑钦安为什么还要把阴虚症辨识单独列出来呢?老师(想想后)答曰:由于阴阳一体论,一气乃分为阴阳,既然说阴阳是一体无法分开的,那当然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唯一不同的,就是表现症状不一样而已。
扶阳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奇妙的配方,却对心肾阳虚大有奇效
扶阳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奇妙的配方,却对心肾阳虚大有奇效人们时常会说,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的确,做事本应如此。
然而,人们忽略了有一种疾病就叫心病不安,这种情况无法让人心安,要想心安,就得用药调理。
对于心病不安,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各有不同,有认为是心血不足导致的,也有人认为是心气不足导致的。
如果是心血不足导致的,就会有烦躁,小便短赤、咽干,肌肤枯槁,精神憔悴,甚至狂妄喜笑,诊其脉,多见细数或者洪大;如果是心气不足的,就是精神倦怠,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者多说一会儿话多做一点事就会心中潮热而自汗。
但是有些医生见到心病不安,不辨别阴阳,总是以为是心血不足,这样治疗当然有时候也会治好,有时候却治不好。
如果刚好遇上了心血虚的,那就治好了,如果遇上的是心气(阳)虚,那就没啥效果。
一般来说,不少医生在调理心病不安的时候,大多用药无非就是人参、酸枣、茯神、远志、琥珀、龙骨、朱砂、地黄、当归、元肉之类,或者就是天王补心丹等定志宁神的方子,但是这些方药,重在养血,如果是心血不足,自然是可以的,倘若是心阳衰败或者心气不足,那就没啥用处。
清代著名的火神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也正是感念这种情况,“不忍坐视不言,姑酌一治心阳虚方,以补市习之漏”,于是创制了一个神奇的配方。
这个神奇的配方就是补坎益离丹,全方由“附子八钱,桂心八钱,蛤粉五钱,炙甘草四钱,生姜五片”组成(注:清代一钱约等于现代的3克)。
郑钦安认为,之所以给这个方子起名“补坎益离”,主要是用来“补后天之火,以壮君火也”,全方用附子、桂心大辛大热的药物为君药,重点在于补坎中真阳;用具有咸味的蛤粉来补肾,肾得到滋补,阳气就有了依归;再加上生姜、甘草调和中土,且“最能交通上下”,从而使得坎离交泰,自然合一。
从补坎益离丹的名字来看,就知道它能够交通心肾,不仅仅是在调理心阳不足,其实也在调理心肾阳虚,正所谓“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心阳不足自可愈,真气升则真水亦升,心血不足亦能疗”,所以补坎益离丹重在交通心肾、调理气血。
郑钦安苦甘化阴法原理探讨
郑钦安苦甘化阴法原理探讨
清末医家郑钦安是火神派的鼻祖,临证擅于辨阴阳,对于阳虚证的辨治疗效显著,在其《医理真传》中也记载有不少应用苦甘化阴法治疗阴虚疾病的实例。
通过对郑钦安应用苦甘化阴法的实例进行分析,探讨郑钦安苦甘化阴法的原理,其原理可总结为三点:苦寒泻热生阴、苦辛散热生阴和苦温助阳生阴,目的是为临证治疗阴虚病证提供参考。
酸甘化阴
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
其常用药物有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木瓜、甘草、人参、熟地黄、麦冬、山药等,临床可根据病情与各药的归经、性味选择配伍.在具体运用酸甘化阴法时,尚须留意凉润与温润之分,并酌情参入苦味坚阴、苦温燥脾之品.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这是伤寒论里很多用药的配伍思路
------------------------
甘草干姜汤为何又叫复阴汤?
甘草干姜汤温中复阳,无形之阳可以迅速恢复,有形之阴难以快速骤生,故先以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阳生则阴长耳,此即复阴汤之由来也。
从扶阳派的理论来看
离为真阴
坎为真阳
干姜、附子扶的不是火,是真阳,即肾阳
火旺是因为阴虚阳固则阴平阴性平故平则不虚
叫复阴也是有道理的
阴根阳位,一气主降下化阴。
脾阳中转,左旋济肝肾上行,润上清上。
干姜,甘草。
温运脾阳,阳健则阴并行于上而济上焦寒热。
土旺又有气能降下而化阴。
---------------------------------。
郑钦安核心:认病捷要、阴阳辨证、用药金针
郑钦安核心:认病捷要、阴阳辨证、用药金针认病捷要诀发热类发热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
发热而身不疼,饱闷吞酸者,内伤于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气之药)。
发热身疼,不恶寒,舌黄而饮冷者,热伤于里也(白虎汤加桂枝、干葛)。
发热身疼,恶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阴也(麻黄附子细辛汤)。
素禀不足,无故身大热,舌青欲饮极热者,元阳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吴萸四逆汤)。
小儿发热,气粗口热者,表里俱病,内有热也(人参败毒散加芩、连、栀子)。
发热出气微温,而口不热,小便清长,大便不实,素有疾者,元气不固也(理中汤、六君子汤类)。
疟疾寒热往来而有定候者,真疟也。
一日一发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阳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
一日一发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阴为病也(宜理中汤加柴、桂)。
二日一发者,病深一层也(按寒热轻重治之)。
单热无寒,渴饮冷不休者,病在阳明也(宜白虎汤)。
单寒无热,欲饮热者,病在太阴也(宜理中汤)。
饱闷不舒,而发寒热者,食疟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
先吐清水,而后发寒热,欲饮极热汤者,脾阳外越,似疟而实非疟也(宜吴萸四逆汤)。
鼓胀单腹胀而四肢不胀,舌青欲饮热者,阴邪伏于中而闭塞清道也(宜理中汤、或吴萸四逆汤)。
单四肢胀,而腹不胀者,脾阳不固,发散于四末也(宜理中汤加西砂)。
有周身鼓胀,不渴不欲食者,元气涣散也(宜收纳,切忌消肿,如理中、回阳之类)。
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
有胀而皮色如水晶,内无他病者,水气散于皮肤也(宜五皮饮)。
胀病亦多,握定阴、阳辨诀治之,决然不错。
积聚腹中有块,无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无形者,瘕症也(宜活血行气,如当归补血汤,加桂、麦芽)。
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征病也(宜三物厚朴七气汤),有嗳腐,大便极臭,而腹中有块者,宿食积聚也(平胃散加大黄,莪术)。
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觉痛,作水声者,痰湿积聚也(宜桂苓术甘汤、理中汤加砂、半)。
郑钦安辨认一切阳虚、阴虚法
郑钦安辨认一切阳虚、阴虚法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
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
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
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阳虚症,有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
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阐释】郑氏在本书序首即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又说:“陈修园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
”因此他才写作这《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两部著作。
于“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所以他辨认一切阴虚阳虚症法,是积累前人成果,更参以自己临床数十年之经验所形成,颇为全面切当,而便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钦安辨认一切阳虚、阴虚法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
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
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
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
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
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阳虚症,有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
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阐释】郑氏在本书序首即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又说:“陈修园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
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
”因此他才写作这《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两部著作。
于“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
”所以他辨认一切阴虚阳虚症法,是积累前人成果,更参以自己临床数十年之经验所形成,颇为全面切当,而便于应用。
本段所举阳虚病情,笔者多年临床考验,确信其真。
凡有这类病情的几种,即用扶阳抑阴之药加减配伍施治,都能应手取效。
凡没有这些病情可凭的火症,都是实火。
但又有近似实火的阳虚症,如郑氏所举的面赤如朱等几种,外虽现一切火象,却不可误认为实火,必须细心辨认。
只要有所举阳虚病情可凭,仍当用扶阳抑阴之药施治。
郑氏谓: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是有特点的。
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乌、附、天雄皆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以其皆同种而异名,同具辛、热气味而有毒,须制熟始可用,确为治下焦阳虚的要药。
至硫黄亦大热纯阳,能补命门真火不足,龙绘堂《蠢子医》并谓:“硫黄原是火之精,一切湿热它能清。
”但因其味酸有毒,一般少用以内服,惟张钖纯善用之,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十馀年间,用生硫黄治愈沉寒痼冷之病不胜计。
盖硫黄原无毒,其毒即其热也,使少服不会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
且自古论硫黄者,莫不谓其功胜桂、附,惟径用生者系愚之创见,而实由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之治病。
今邑中日服生硫黄者数百人,莫不饮食加多,身体强壮,皆愚为之引导也。
”笔者亦常用硫黄为人治病,凡命门火衰,沉寒痼冷之症,用之特效,惟不用生者,需制熟而后用于汤药或丸药。
其法以萝卜剜空,入硫黄在内,合定,放锅内煮二小时,去其臭气;或用豆腐同煮二小时亦可。
患者刘××,食不下,饮水都吐,经检查为贲门癌,必须手术切除。
笔者诊断为哽噎病,阳虚症状明显,命门火衰,即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入硫黄20克至30克,服药三月而全愈,今已五年未复发,足证硫黄功用,尚可推广。
至于郑氏提到满口齿缝流血,系阳虚不能统血,血盛因而外越,亦属确见。
笔者常本“齿属肾”之义,用四逆汤加上桂以治此等症候,而取得显着效果。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郑氏指为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肾水肾火,确属经验有得之言。
笔者对治此种病症,只要所吐系白泡沫痰或涎痰,略带咸味,气喘促,恶寒,投以附子理中汤加砂仁,无不应手辄效。
至大便不利,有如羊矢,一般都认为火大,郑氏指出有阳不化阴,亦即阴结。
笔者师其意,而用附子理中汤合半硫丸加肉苁蓉、麻仁、杏仁取效。
硫黄性大热,能补命门真火,推动阳气以疏利大肠,又佐半夏之降浊。
故半硫丸向为治阴结之良剂。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
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益阴二字,包括六阴在内,照上气血盛衰篇,论气有馀便是火一段,存阴、救阴、化阴、育阴诸方俱备,仔细揣摩,便知阴虚之道也)。
然亦有近似阳虚者,历指数端。
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阳绝者(邪热内伏,而阳气不达于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忽然吐泻,大汗如阳脱者(此热伏于中,逼出吐泻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欲言不能,而若气夺者(热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此处不过具其一二,余于阴虚证作有问答数十条,反复推明,细玩便知。
按阴虚症皆缘火旺(火即气),火盛则伤血,此千古不易之理。
后贤专以火立论,而阴虚症之真面目尽掩矣。
仲景存阴、化阴、育阴、救阴之法俱废,无人识矣,今特证之。
【阐释】阴虚之人,由于气有馀,则火旺,故多水亏血衰,其所现病情,多与阳虚相反。
阳虚之人,由于气不足不能统血,血行郁滞缓慢,体温常偏低。
阴虚之人,水亏火旺,故体温常偏高而多有各种发热现象。
临症凡见有所举阴虚病情的,用药即当益阴以抑阳。
外虽现阴象,貌似阳虚,如郑氏所举的几种情况,只要有阴虚的各种病情,仍当按阴虚施治。
这两节提出阳虚阴虚辨证纲要,以后第二卷、第三卷各有数十条问答,详加论证,反复推明,最切实用阳虚证之病机与症状总结》一、阳乃温煦之气,阳虚则寒。
故畏寒乃阳虚证之第一主证。
阳虚者,畏冷怯风:稍遇凉风,则易外感,常鼻塞、流涕、喷嚏。
虽夏季,亦不敢迎风贪凉(怕电扇空调),衣着每多于常人。
阳虚者,形寒肢冷: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故手足冰冷较为明显;就人身部位而言,前为阴,腹为至阴之地;后为阳,背为至阳之地,故阳虚者多腹冷、背凉;又:上为阳,下为阴。
肾为阴阳之根,其经脉达于足底,阳虚者,多足冷。
另:天人相应,合于四时。
昼为阳、夜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故阳虚者,症状常在夜晚加重,冬季犹甚。
阳虚者,需保暖,故常关门闭户,厚衣重被,卷屈俯卧。
阳虚者,喜热资助,故饮食喜温热燥辣,恶生冷清稀;喜睛天、白昼、阳光,恶阴天、夜晚、寒冷。
二、“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赤色主火,白色主寒。
气色苍白乃阳虚证之第二主证,望诊时,察颜观色不可忽视。
阳虚者,唇淡、面白、小便清。
舌淡、苔白、爪甲暗。
三、阳主动,阴主静。
观其动静,以别阴阳。
上工守神,精力之强弱,寓阴阳之盛衰。
阳虚者,多嗜卧懒动,神疲乏力,语声低怯。
阴虚者,多亢奋不宁,烦躁易怒,声音清亮。
阳虚之证,根据其不同程度及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可分为四大类,即:阳气亏虚、阴阳两虚、虚阳上浮、元阳外脱。
阳气亏虚者,症状表现最为典型:唇淡面白、形寒肢冷、神疲嗜卧、大便稀溏、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迟紧等。
以上症状虽不一定齐备,但总有二三个症状表现明显,较易分辨。
然而,凡事有常数,亦有变数;知常易,达变难。
阳气亏虚证仅是阳虚证之常态而已!阴阳两虚者,因阴阳互为其根,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俱损。
此证阴症阳症混为一体,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犹难识辩!若单补其阴,则阳不运化,徒生痰湿;其单补其阳,则火上浇油,灼伤津液;必须阴阳双补,才能阴阳互生。
辩证要点有三:1、既有阳虚之神疲懒动,又有阴虚之咽干口渴等症。
2、阳虚者多冬天怕冷而夏天耐热,阴虚者夏天怕热而冬天耐寒,相对于常驻人,阴阳两虚者既冬天怕冷又夏天怕热。
3、阳虚者,但欲寐;阴虚者,易失眠;阴阳两虚者往往神疲思睡,时时欲睡,但又难以入睡,即使用权睡着,也多梦易醒。
虚阳上浮者,寒邪盛而真阳衰也!肾为阴阳之根,元阳本下藏于命门。
若真阳衰,寒邪沉降趋下,直入坎宫,雀巢鸠占,逼迫真阳,真阳难守本位而逃逸上浮,则形成上热下寒之证。
虚阳上浮,客居于头面五官孔窍,而生目赤、颧红、口渴、咽燥、舌疮、齿痛诸症,极似阴虚火旺,实则真寒假热也!然医者常为假热所迷惑,昧误多矣!辩证要点有三:虽热症见于上,但下身多见寒症:1、大便溏,小便清,2、口渴但不欲多饮或喜热饮,3、足冷。
元阳外脱者,寒邪极盛而真阳极衰。
阴寒逼迫真阳,一身元阳尽浮于头面体表,或身热如焚、或烦躁神昏、或面赤唇焦,或咽喉肿痛,或齿缝渗透血,或额头汗出,或喘促呃逆,或便结溲黄,看似实火旺盛,实则阴霾重重,弥漫无边。
若不及时回阳,一旦元阳离体外散,性命乃绝!元阳外脱证,阴极似阳,极难分辩;辩证要点有二:1、其脉或浮、或大,或数,但重按必定无力!2、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若饮犹喜热饮。
阳虚之人,最易产生三大类病症:阳虚不摄、阳虚水泛、阳虚阴凝。
阳虚不摄者,阳气虚,固摄阴液无力,以至阴液易于外泄,其症如下:汗为心之液。
心阳虚,心液不收,胸前、腋下易出汗,汗多则心悸。
泪为肝之液。
肝为罢极之本,肝阳虚,肝液不收,则易劳倦,多呵欠流泪或迎风流泪。
涎为脾之液。
脾阳虚,脾液不收,口水多。
涕为肺之液。
肺主表,主津。
肺阳虚,表不固,易自汗;肺受寒则多涕。
唾为肾之液。
肾主水,司二便。
肾阳虚,肾液不收,多唾,多尿。
凡津液、血液、乳液、精液等皆为阴液。
阳不摄津,则多汗、多尿、多泪、多唾、多涎、多涕。
阳不摄血,则呕血、便血、鼻衄、齿衄、肌衄、月经过多、崩漏。
乳液乃水谷精气所化。
脾阳虚,宗气弱,乳液不收,则产妇乳液清稀,未哺自流。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遗精、滑精,早泄。
阳虚水泛者,阳气温煦气化无力,不能化水生津,以至水饮痰湿滞于体内,成为至病之源。
水饮痰湿同出一源而形态各异,所不同者: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从无形到有形是也。
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则惊悸,失眠、奔豚;水气浸肺则咳喘;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清阳不升则眩晕;阻遏阳气,则恶寒;津不上承则口渴;积饮逆满则呕吐;水饮犯胃则胃痛;水饮犯脾则腹痛、腹泻。
阳虚阴凝,津凝则口渴、便秘;血凝则脉道瘀滞,发为痹证,常见于头痛及颈肩腰腿痛诸症,女子可见痛经、闭经等症。
心阳虚:心下悸,欲得按;胸闷、气短。
肝阳虚:巅顶痛,四肢厥,吐涎沫;少腹及阴部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