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的贡献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费希纳定律:S = K logR,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

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研究,开创了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

创造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变量测量方法:人工材料,节省法.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2、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在实验中需要对其加以控制3、主、被试效应实验者(主试)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罗森塔尔实验”指人类被试者对待实验和实验者的特定态度和动机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4、因素型实验vs函数型实验因素型实验: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的实验。

(what)函数型实验:是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实验,它要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how)5、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1)个体的生长和成熟。

(2)历史因素。

(3)对被试的选择(4)被试的缺失。

(5)前测的影响。

(6)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7)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8)统计回归因素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6、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7、试验方法:(1)被试者:要说明被试者选择的方式,被试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情况,被试者的数目、及如何进行分组的,等等。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精品文档21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精品文档21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二、简答题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实验设计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第四章反应时间第五章视觉与听觉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实验心理学概述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

(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引论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2、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性: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3、观察法与实验法:观察法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实验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实验法的特点:①可控性②可重复性(结果可检验)③可以进行因果的推理(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4、实验范式:以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例】①斯楚普实验②加工水平效应③补笔④记忆研究中对偶联合范式(已经停用)5、心理学规律的性质定量研究:将数据定量表示,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广到所研究的总体定性研究: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6、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伦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7、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②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③保护被试免遭伤害④保密原则8、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每个标题后面要再写一句话解释)(1)确定课题、形成假设(怎么来确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些实际需要、文献综述、理论综述)(2)选择被试: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采用随机化原则,再写几条随机化的方法(3)实验实施:确定实验控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都要进行控制,对随机变量尤其是额外变量进行控制(4)数据处理:不同的实验设计对应不同的实验处理方式,把对应的实验处理方式写一下(5)报告撰写:自由发挥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一、主试和被试(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情况:①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②主试的态度③被试的态度)(一)主试对被试的影响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产生影响2、实验者效应(1)定义: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2)包括:①罗森塔尔效应②实验者的性别、种族、肤色等(3)实验者效应的消除:①双盲:实验者与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处理类型和实验预期结果②实验的自动化: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二)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对实验的影响1、要求特征(需要特征):(1)定义: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2)包括:①霍桑效应:因为被试知道自己处于实验中,是被观察者,所以他们会尽力去做,提高效率②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3)要求特征的消除①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②掩饰情节: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掩饰情节并不常用)二、变量(一)自变量1、自变量的分类:①刺激特点自变量②环境特点自变量③被试特点自变量④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由于不同的指导语/实验任务造成的差别)被试特点有一些可以操纵,有些则不能操纵2、操作定义(1)定义:用可以感知到的事件、现象或指标来对研究变量进行数量化或定性的界定和说明【例】挫折感抽象定义:当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所产生的情绪感觉或反应。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实验心理学时间仓促,有不足之处和需要修改之处请大家提出,希望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第一章绪论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界定)(一)广义: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二)狭义:研究心理学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科。

二、学习实验心理学的意义(一)从学科性质看,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二)从专业知识结构看,是理解和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入门学科(三)从功用性看,是心理学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学科(四)从能力上看, 是培养心理学理论思维的主要途径。

成为批判性的信息消费者。

三、实验法与观察法的比较:相同点:二者都可以使用仪器进行测定;二者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研究计划,包括被试的选择、研究工具材料等;二者都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收集资料和结果的活动。

不同点:1.实验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法的目的是在于获得第一手的经验事实材料。

2.实验研究对实验情景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

3.实验研究的结果记录客观准确,结果可以定量分析;观察法的结果主要是以理论为前提,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四、实验法的优点:1.实验研究要人为创设一定的情景,可以重复检验某些研究结果和理论,以利于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2.实验研究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3.实验研究有严格的研究设计,保证了实验结果的科学性4.实验结果记录可以进行定量分析5.实验研究使用大量的仪器大大提高了刺激呈现和结果记录与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五、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整合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六、撰写实验报告标题作者的姓名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附录七、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问题:变量:指性质或数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特征。

变量的类型:1.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2. 刺激变量:对有机体心理或行为可能会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机体变量:有机体本身对心理或行为反应发生影响的因素行为变量:是指由刺激条件所引起的有机体的行为反应特征3 .性质变量和数值变量八、主试和被试的关系:1.指导语的内容应该以完备的反应向被试交代任务,对被试的行为反应做严格的规定为原则2.相互之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作用:实验者效应: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者通过他无意识的表情和手势影响被试,从而使他们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试验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二、简答题三、试验设计(1)改错(2)设计复习范围:第一章试验心理学讨论的基本问题其次章试验设计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第四章反应时间第五章视觉与听觉第一章试验心理学讨论的基本问题一、试验心理学概述1.试验心理学的概念广义的试验心理学:指应用试验的方法讨论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试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凡是用试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讨论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试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试验心理学:是特地讨论如何进行心理试验的一门科学,讨论对象是心理试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试验学”。

2.试验心理学的任务提出问题一选出被试一标识、掌握和测量变量一试验的支配、操作一处理和分析试验结果3.心理学试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看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洁。

自然观看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化观看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看的事物消失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看。

个案法,是指深化讨论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看法。

(留意无干扰观看:指讨论者为了避开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看,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纳的一种无干扰观看技术)(2)试验法:心理学讨论的主要方法,是讨论者主动掌握条件下对事物的观看,能对所观看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试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试验,即试验者规定了将要讨论的事物,这比起急躁等待自然观看要有效、经济和便利得多;b.试验条件为试验者的观看和纪录制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试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预备后开头试验,并且可以通过掌握大事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全都;c.试验者设定明确的试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试验的结果;d.试验者可以掌握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转变某一条件,用以观看试验结果。

缺点:试验条件掌握有过多的人为性;试验干涉程度高;对于简单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究性讨论。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概说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义: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实验的心理学”。

狭义:称作“心理实验学”更为贴切。

它研究的是如何进行心理实验,既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及与此有关的问题。

二、实验心理学简史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心理实验在这一阶段具有以下特点:应用的方法类似于某些简单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实验法,研究的问题只限于某些简单心理现象的量的方面,如视觉敏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反应时的测量等;实验技术简单,对条件的控制、重复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都还欠缺;被试的自我观察与陈述都带有十分初级的性质,如听见或听不见某一声音,两个刺激强度的差别觉察或不觉察等。

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传播和发展的阶段。

它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和冯特的工作联系着的。

冯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谓纯粹的“直接经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仅仅是进行“科学的内省”。

此时,心理实验的特点是:实验者提出了被试作系统的自我观察的计划,被试起着“观察者”的作用。

艾宾浩斯:运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记忆,开辟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时代。

华生:拒绝使用自我观察法,继而否认意识的存在,主张研究行为。

强调严格的实验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致力于了解心理活动的过程。

这种活动就是传统心理学中称之为认识活动的东西,也就是全部的信息加工活动。

认知心理学把研究重点转到内部心理过程上去了。

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既注重实验研究,又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区别: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认知主义:信号(输入)——信息加工(讯息处理)——行为(输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已广泛应用了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就。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概念和新方法已被引入到心理学领域中,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拓扑学、模糊数学等理论和观点,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实验范围更加扩大,研究水平也大大提高。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概要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概要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老师划)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老师划)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1、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心理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目的性、准备性、验证性、因果性、严密性.实验心理学所讲的实验法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2、自然观察法:使用自然观察法时,研究者只能被动地仔细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有任何干预。

实验则是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

3、实验具有三个优点:(1)在实验的方法中,实验者可以在他愿意时,使事件产生,可以充分地进行精密的观察.(2)实验在同样条件下是可以重复的,别人可以验证它。

(3)系统地变化条件,可以追究与此相随的事件的变化。

4、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放映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自变项).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依变项)。

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而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或无关变项)。

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或外扰变项)。

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5、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称为因变量,也就是反应变量、或反应测量。

对于被试者的反应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测量:(1)反应速度(2)反应的正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次数或几率(5)反应的强度。

6、主试者为交代任务向被试者所讲的话,在心理实验中就称为指示语.主试者在给出指示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严格确定给被试者什么样的指示语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的要求。

2、在指示语中,要把被试者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试者要求被试者所做的事,可能是他从未做过的,要说明将要给他呈现什么,要他怎样做等等。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方法。

在这门学科中,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和实施各种实验来观察和测量不同的心理现象。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和模式,并提供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方法。

本文提供了一份实验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你回顾和巩固这门学科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第一部分:实验设计和方法论在实验心理学中,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方法论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你应该了解的重要概念:1. 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在实验中,独立变量是研究人员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研究人员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2. 随机分配: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需要使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参与者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

3. 控制变量:为了消除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研究人员需要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只有操纵特定的独立变量。

4. 双盲实验:在双盲实验中,参与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他们属于哪个实验组,以减少主观偏见和期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统计分析:研究人员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或关联。

第二部分:经典实验和重要研究实验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实验和重要研究,下面是几个你应该重点关注的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菲利普·齐姆巴尔德教授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监狱环境中的行为和态度。

2. 密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利·密尔格拉姆教授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性的绝对服从程度。

3. 简单反应时间实验: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测量参与者对刺激的反应速度和精确度。

4. 巴兹廷效应:一项关于注意力和集体行为的实验,研究人员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表现如何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第三部分:常见的研究设计在实验心理学中,有多种常见的研究设计,下面是其中一些:1. 重复测量设计:在这种设计中,参与者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被重复测量,以观察他们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差异。

2. 两组独立设计:在这种设计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独立的实验组中,以比较他们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差异。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1.啥是实验心理学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怎么举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要紧目的用以讲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怎么举行的(即经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操纵”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办法的区不)(容易出多选)1、能够制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能够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举行验证。

3、能够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能够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操纵4.实验法的局限性1、有点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2、有点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别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有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发觉咨询题、查阅文献、理论考虑、提出假设、实验设计、举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依照前人的研究和理论举行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发觉新咨询题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能够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办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妨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进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具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艾宾浩斯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1、证明实验法能够用来研究高级心理(经历),预示所有心理现象都能够用实验法来研究。

2、从全然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发明无意义音节)。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集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以上的概念,有时被称为广义的实验心理学。

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法的特点心理实验(psychological experiment),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有系统地对引起或影响心理现象的条件加以变化和控制,根据观察、记录、测量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的实验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

3、实验法的局限性(1)实验所控制的行为与日常的自然行为有差别。

差别的大小取决于控制行为条件的多少,控制行为的条件越多,其行为就越接近于日常的行为。

(2)从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寻找一般性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危险性,必须运用统计学对实验设计和结果的解释进行指导。

(3)有一些心理现象不能通过实验法来研究,需要采用非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非实验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量表法;个案法;作品分析法;比较法;模拟法;生理学方法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方法。

二、心理实验的各种变量变量(variable),指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是由研究者选定并操纵、变化的,能够引起和影响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有时也称之为独立变量、刺激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被试的特定反应,是研究者要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化。

也可称之为反应变量、依变量。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研究的对象与学科地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其核心是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不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简单结合,而是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学科的发展历程从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初创期。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

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

学习理论一直是这一时期主要研究领域。

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派别。

这些理论和派别之争充分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中。

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对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一时期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如维果斯基等强调教育和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移人教育心理学。

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反对机械地把动物学习的研究搬用到人类情境中去,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重视学科心理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布鲁纳、奥苏贝尔、罗杰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一、自变量1、自变量的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自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子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子的特点。

这些自变量都是因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1、因变量的定义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信度指一致性,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一、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科学研究是人们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科学具有客观性和严密性。

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一)世界是真实的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人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推理一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

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偏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

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第二节科学与实验一、科学家的工作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1~8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1~8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1, 实验心理学: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2, 广义: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3, 狭义研究心理学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科,是心理学中有关于试验方法的分支 4, 两大部分内容(1)心理实验的一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和设计(2)实验法在专门领域的应用。

如注意、记忆。

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地位1, 是一门基础性学科2, 心理学的很多分支如认知心理学等都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3, 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是各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础三,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 客观观察:客观的现象观察2, 自我校正:对已有的错误信念进行校正3, 更严格的标准:实验信度、实验效度(一) 何为科学1, 非科学的方法:听信权威、轻信先验、注意凝聚2, 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自我矫正、(二)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本质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一,哲学起源心理学起源于哲学:机械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二,科学起源(一) 心理学与生理学(二) 心理学与物理学(三)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起源1,英国 马斯克林 1796年 人差方程式2,德国 赫尔姆霍茨 神经传导速度3,¥¥德国 韦伯 韦伯定律 I I K /∆= (常数韦伯分数=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强度) 三,¥¥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一) 威廉冯特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贡献(1) 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 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3) 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4) 对现代的贡献:建立实验室(二) 费希纳1, 系统的探讨了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2,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提出测量心理量的方法,建立心理物理学方法3,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4,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1)阈限的思想:费希纳的研究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随后的实验心理学的研究(2)心理测量方法:一方面形成了对心理内容进行科学化和量化研究的量表,进行阈上测量(3)信号检测论:另一方面后人弥补了阈限概念的不足和缺陷,发展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三)艾宾浩斯1,1879年开始记忆方面的研究2,1885年《记忆》----遗忘曲线3,贡献(1)证明了用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第三节,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实验法,广义的是指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是指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是获取客观世界原始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发现一些科学现象的重要方法(二)它是人们搜集、获取、记录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三)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个案法、调查法1,自然观察法(1)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的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2)观察者不操纵、干预、控制任何变量,只是把观察到的自然发生的行为活动记录下来,以供事后研究分析(3)除了研究者有意观察被试者在自然情境下的表现之外,某些不可逆转的研究也必须使用自然观察法2,参与观察法(1)参与性观察是指研究者把自己融入到观察对象群体中去,然后对他们进行观察的方法(2)参与性观察的两个类别:**观察者只作为研究对象群体中的成员,但并不与其他人发生积极的作用**观察者主动融入被研究的群体中去,并与他们进行相互作用3,个案法(1)个案法是指深入的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2)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学说是建立在对个案的临床观察及精神分析研究的基础上(3)由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也只是适用于个别情况4,调查法(1)调查法是指借助于一定的工具(问卷、量表),对于某种现象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资料的分析处理得到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2)问卷法分为:问卷调查法(问卷法)、量表调查法(测验法)(3)问卷法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4)问卷法是调查者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5)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或量表)了解个体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可分为: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6)调查法的优点:1,能突破时空限制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收集资料2,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3,效率高,能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资料,节省了人力、时间、和经费4,减少主试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干扰结果的影响**问卷法是调查者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或量表)了解个体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要求具有信度和效度(7)常见的测量量表可分为: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8)调查法具有的优点:1,能突破时空限制,在更广的范围内收集资料2,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3,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节省了人力、时间和经费4,减少了主试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干扰结果的影响(9)作为观察法的一种形式,通过调查法得到的结果同样是描述性的,不能完全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二,相关研究法**五个特点1,相关研究法是一种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2,进一步描述事物间所存在的共变关系3,对于解决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4,具有预测作用5,相关系数的变化范围从-1.00到+1.006,无法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能揭示变量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二个缺点1,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适用的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2相关研究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一)相关分析法的指标及意义(二)相关分析法的新进展1,变量特性分析(1)是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变量自身的特性进行考察,以对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测(2)当两个变量确定存在相互影响,即确定两者间的相关并非第三因素的作用结果,此时,可根据两变量的性质对其因果关系进行推测,即确定何为因何为果2,偏相关技术(1)此方法主要用于分析伪相关(A、B同时受到C的影响)与中介变量相关(A通过C 影响B)也就是判断两变量间的相关是否存在第三变量的影响(C是协变量)3,交叉-滞后法(1)此方法是一种纵向研究法,通过对两变量在前后两个时间点上进行重复测量,由此计算同一时间点与跨时间点的不同相关,作为考察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依据三,实验法(一)实验法的界定及其要素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科学研究是人们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科学具有客观性和严密性。

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人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一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

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偏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

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第二节科学与实验
一、科学家的工作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

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

(一)发现规则
规则是指人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建构理论
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

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

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

二、实验
实验就是精密地控制各种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一)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
(二)实验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实验,都由以下要素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三)实验变量分析
设计任何一个实验,都需要分析实验所涉及的各种变量。

变量指事物的属性,这种属性在质量或数量上是可变的。

所谓质量可变,例如人的性别(男或女)、宗教信仰(何种宗教信仰)等等;所谓数量可变,例如物体的重量、信仰的坚定程度等等。

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在实验中,自变量是主试所要操纵的变量,它的变化往往构成原因;而因变量则是主试认为可能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它的变化可能构成结果。

控制变量指自变量以外那些可能影响实验中因变量的变量。

为了得到纯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必须采取措施将控制变量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实验研究的步骤
要完成一项实验研究,至少需要以下5个步骤:理论假设、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数据处理和解释结果。

第三节实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一门学科能否成为科学,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是否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否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

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还必须有独特的、适合其特殊研究对象特点的方法体系。

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它是作为哲学的附庸存在的。

其研究的方法也是借用哲学的思辨方法。

从18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心理学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运动”。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这场“独立运动”的酝酿期。

这时出现了实验的萌芽。

在这期间,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开始定量地研究一些感觉和
知觉问题。

例如,1795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克林(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对天体运动的观察记录总是比他慢约半秒。

因而他提出了反应时问题,认为反应时间存在着人际差异。

后来就有所谓的“相对人差方程”(A被试的反应时间一B被试的反应时间=X秒)的研究。

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韦伯根据多年的研究,总结出“韦伯定律”。

而莱比锡大学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描述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关系的对数定律,还制定出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这一套方法是专门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和数学处理方法,标志着心理学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1862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中首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一词。

冯特将它作为自己创建的新心理学的代名词。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结构主义学派,还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由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