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12-10
吴忠豪观点
![吴忠豪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31240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e.png)
吴忠豪: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一.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
课文仅仅用于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仅仅“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个“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阅读,学写作。
不过这仅仅我们长期来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理解,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语文课主要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组织教学过程;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
比方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最后教师作总结时问学生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懂得了香港是我国南部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香港很美丽很繁华”,“香港是万国市场,是美食天堂,还是旅游胜地”等等;至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水平方面究竟有何长进,学生包括老师往往都说不清楚。
这样的语文课,其教学效率当然很低,甚至连这堂课上的是否是“语文课”也让人质疑。
全国小语会前理事长崔峦先生曾大声疾呼“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观点得到了绝绝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认同,并且作为近两届全国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评课的主要指标。
遗憾的是当下很多教师主要还是围绕着课文内容分析展开教学,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还是严重存有。
看来语文课“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观点,教师在理论上容易接受,但在课堂教学中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特别是“和内容分析说再见”以后语文课该怎么上?不分析课文内容语文课该教什么?这对早就习惯课文内容分析的语文教师包括教研员来说,既需要澄清很多理论观点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提供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操作层面的方式方法。
二.用具体课例诠释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年秋季,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受国家教育部委托,举办了“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
来自江苏、山东、吉林、安徽四个省的160多名骨干教师分三期汇聚黄浦江畔,沉浸在学术气氛浓郁上师大校园里,在语文教学专家的引领下,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个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低中高年级具体课例展开了专题行动研究。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fb5e4e132b160b4e767fcf65.png)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有人说,成长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需要经历蜕变的煎熬;我要说,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喜欢听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今天听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对自己原有语文教学观念的打破。
我享受这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快乐。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认识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细心解读,就会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1性质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这和原来01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描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比较而言,突出了工具性的地位。
这也是01版课标在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重新定位。
十年的课程改革,编写者看到了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落实课标中重人文性,轻工具性带来的诸问题。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再定位,也向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我们观念的转变。
二、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再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很少去思考这些问题,现成的教参,现成的教材,老师们所要做的只是去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落实就好。
面对语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少,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情况,一线老师更多的是困惑。
吴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结所在。
其实,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2不够合理等等。
而与语文老师最贴切的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教课文是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教语文则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
吴忠豪: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吴忠豪: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5ec88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65.png)
吴忠豪: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名师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
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陆执教《太阳》一课。
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
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
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
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延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
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教读后感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教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47041b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0d.png)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教读后感以前吧,我就觉得语文嘛,不就是认认字、背背课文、写几篇作文。
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去了。
吴忠豪老师就像是个武林高手,一招一式都在点破语文教学的关键。
他强调语文学习得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这就好比是盖房子,你得先把砖头、水泥这些材料备齐了,语言就是那些砖头水泥。
像字词、句式、经典的段落,这些都得一点点积累起来。
而且不能光积累,还得像个巧工匠一样把它们灵活地用到自己的表达里。
我就想起自己以前学语文,光背了不少好词好句,可到写作文的时候,那些词句就像是被封印了一样,根本想不起来用。
这就是只积累不会运用的结果呀。
书中还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这阅读可不像咱平常随便翻翻书那么简单。
那是要带着思考,像个探险家一样在文字的世界里深挖宝藏。
要从阅读中学习别人是怎么表达的,怎么组织语言的,怎么把思想呈现出来的。
我突然就理解为啥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同学,都特别爱看书了。
他们看的可不是故事表面,而是把书当成了学习语文的秘籍呢。
再说说写作教学,吴老师的观点也让我眼前一亮。
他不是只讲什么写作技巧,而是从根源上说起,说要先有内容,再谈形式。
这就像你得先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才能有好看的皮囊一样。
咱们写作文的时候不能一上来就堆砌那些华丽的辞藻,得先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想清楚了,实实在在地把事情、情感、想法写出来,然后再去琢磨怎么把文章写得更漂亮。
这就像是先把房子的框架搭好,再去考虑装修的问题。
吴忠豪老师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以前对语文教学理解的浅薄之处。
它也像是一盏灯,给那些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迷茫的老师们照亮了方向。
我虽然不是语文老师,但作为一个热爱语文的人,也像是找到了一把打开语文大门的新钥匙,以后再看语文学习这件事,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眼光啦。
不过呢,书里有些地方感觉理论性还是有点强,对于一些刚刚接触语文教学或者语文学习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点吃力。
要是能再增加点生动的例子就更好了。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教读后感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教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cbc10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31.png)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教读后感一开始我就想啊,语文这东西,咱们从小学到大,可真要问到底教什么,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吴忠豪老师就像是一个特别有经验的老中医,把语文教学这门“病”给剖析得透透的。
以前我觉得语文嘛,不就是认认字、背背课文、写写作文。
但吴老师告诉我,没那么简单。
他强调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就好比我们练武功,不是光学会几套花架子动作就行,而是要真正有能打胜仗的能力。
在语文里,这个“打胜仗”就是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
书中提到语文教学应该重视积累。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学语文,那时候就是大量地背诵古诗词。
当时觉得好痛苦啊,就像背着重重的壳。
可现在明白了,那些积累就像存钱,你存得越多,到时候用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而且积累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还得理解着去积累,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
就像存钱得知道这钱怎么花才最值嘛。
吴老师对于阅读教学的观点也让我眼前一亮。
他说阅读不能仅仅是为了读懂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这就好比我们去参观一个建筑大师的作品,不能光看这个房子好不好看,还得研究人家是怎么把这个房子盖得这么好看的。
这样的话,以后我们自己盖房子(写作文)的时候,就能借鉴这些好的方法了。
我以前读文章,读完就完了,最多就是记得个故事内容,现在才知道,这是“买椟还珠”啊,真正的宝贝——表达方法都被我给丢了。
吴老师的这本书啊,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语文教学新认知的大门。
它让我明白语文教学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有系统、有目标的。
它就像一个大拼图,每一块内容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
我想,如果老师们都能按照吴老师说的去教语文,那学生们可就有福了,他们学到的语文将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能够灵活运用、充满活力的语言工具。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也知道该怎么在家庭里引导孩子学习语文了,不再是只盯着孩子的分数,而是更关注孩子语言能力的真正提升。
这书真的是读得超值啊!。
基于“慧学单”的“智教
![基于“慧学单”的“智教](https://img.taocdn.com/s3/m/8d81efb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4.png)
基于“慧学单”的“智教•慧学”小学语文教学途径作者:肖莉萍来源:《天津教育·下》2024年第03期吴忠豪教授针对一线语文教学问题大声疾呼“由教课文转向教语文”。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教课文”问题,项目团队从“学习任务单”设计入手,经过十四年的探索,在解读课文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匹配的教学方法,构建了基于“慧学单”的小学语文“三维六方”魔方整体教学新模型,实现了由“教教材”向“教语文”、由“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的根本转变。
成果在赣州市南康区十余所学校协同实践,效果显著,在江西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家省市级媒体对相关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慧学单”的“智教·慧学”教学探索的缘起(一)问题聚焦:小学语文教师“教教材”现象相当普遍,难以撼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试图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展开革命性的变革,力图改变吕叔湘之问中提出的“高耗低效”问题。
但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二十余年来,即使在今天,我国中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没有改变“教教材”的困局,语文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始终将“课文”作为教学内容,围绕“课文”讲授碎片化的知识,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二)追根溯源:“教课文”现象背后是“教师中心”文化,亟待突围透过现象看本质,“教课文”现象背后主导语文教师教学的是“教材中心”理念。
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始终没有摆脱“教材中心”的教学观,语文课堂只见教师的“教”,不见学生的“学”,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相当低下。
(三)靶向突围:寻找一种改变“教教材”问题的方法,持续变革在教学层面,教师“教材中心”观念以及课堂“教师中心”文化是阻碍语文教学改革的拦路虎。
一所学校如何改变上述语文教学的顽疾呢?笔者基于课堂现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只有找到具体可抓、可用的方法,让教师拿来就能用,且长期用,持之以恒,才有可能破解这一难题。
专家讲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吴忠豪讲座整理)
![专家讲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吴忠豪讲座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0897507cd184254b35357b.png)
专家讲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语文、数学、科学、思品四门学科,语文最低有近30%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处于基本合格水品学科合格率数学科学 71思品语文建国以来语文课时数的变化总结:语文成绩跟课时数没有多大关系。
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课程层面。
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一、语文课程的主要问题1.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001版课程标准(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的教学形态——讲读课文课文——→理解思想内容←——理解表达形式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
朱绍禹主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概观》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感悟思想内容——分析理解(教师)课文文本学习语言文字——语文实践(学生)*语文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1.课程结构——阅读与表达失衡2.教学形态——文本解读分析3.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经验化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案例:写作课与阅读课比较中国:阅读3 作文1*语文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2.教学形态——文本解读分析案例:讲读课文强调“两个来回”语言符号——思想内容——表达形式缺点:难以曾雀处理内容与形式关系语文教学内容无序和碎化注重理解,忽视学生实践运用“两个来回”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课例:《呼风唤雨的实际》第一段:1.质疑提问第二三段2.聚焦第一句:比较设问句3.聚焦第二句:近义词比较发现和发明“4.体会重复的作用:”除服医疗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第四段5.用什么方法表现20世纪科学成就理解“举例说明”方法6。
比较用词准确(上百年,百万年)7.小练笔:20世纪,人类——小结:老师教孩子自己学不会的东西。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fc879c941ea76e58fa046c.png)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减法思维,期待转身更美的遇见-----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路走的久了,总要停下来思考,该如何走,往哪走才能见到最美的风景,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从教数年,从一开始的青涩模仿到如今的站好课堂,越来越觉得,思考和学习是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
然,弱水三千,百家之言,该取哪瓢饮,该采何枝艳,总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具体怎么转,从哪下手,如何操作却一直困扰着大家。
吴忠豪教授这本书汇集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给了我们这些迷惘求索的教师们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
只有我们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做到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以课文为载体,抓住语用点,追寻“言”、“意”兼得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才是高效的。
我特别认同书中提到的语文课堂要有“减法思维”的观点:语文课堂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秘妙所在,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做到“一课一得”,唐懋龙老师也提到语文课就是要立足文本,关注‘学情’,寻找具有个性价值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是教“有用的语文”。
当前,我们的课堂中,教师们总是能找到很多“知识点”,一篇文章,既想抓生字词,又放不下写法指导,一句话反复挖掘,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就是什么也没训练扎实。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97ee732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6.png)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通用6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1和这本书初次相遇,单看书名便已满目欢喜,因为知道这不仅仅是本著作,更是吴中豪先生的几十年来的宝贵经验总结,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个个精彩案例的鲜活演绎。
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满心期待,一饱眼福。
翻开这本并不厚重的书籍,便掉进了吴老师清简的智慧旋涡,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自古以来都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一篇课文由薄读到厚,读到作者可能都没想到的想法,并将这些读到的东西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致使语文教学繁琐枯燥。
读完这本书之后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在我一边赞叹一边翻阅这本书时,扑心而来的便是他在教学中清简智慧的运用,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哪些是学生在课堂上非要达到的目标,哪些是对课堂学习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的目标。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标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达到的:①认识课文的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词语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处,激发学生了解网络的兴趣。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想达到种种理想的效果,其结果是全面撒网并为全面开花,也就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内容要简单精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减法为主。
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
这样既能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
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省时高效。
例如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虽然这篇文章的篇幅很长,但我主要让学生紧扣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展开教学,从而化抽象为具象,从而体会时间的珍贵。
这样把原本内容较长的文章给简单化,学生很容易领悟文章的内容及其主旨。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这样一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简单精致多了。
吴忠豪:从“教课文”转为“教语文”.docx
![吴忠豪:从“教课文”转为“教语文”.docx](https://img.taocdn.com/s3/m/a8c06a3ca58da0116d1749d3.png)
吴忠豪:从“教课文”转为“教语文”一、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
课文只是用于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來教学生学语文。
然而这只是我们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认识,令人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血的收获。
比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最后教师作总结时问学生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懂得了香港是我国南部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香港很美丽很繁华”,“香港是万国市场,是美食天堂,述是旅游胜地”等等;至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方而究竟有何长进,学生包括老师往往都说不清楚。
这样的语文课,其教学效率当然很低,甚至其语文课的性质也令人质疑。
二、崔峦老师在2010年宇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來难度很高。
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
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笫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
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
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
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 -篇课文教两个课吋,只够教师讲课文。
三、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來教语文呢?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这篇课文允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
关注丨吴忠豪:重视语言经验积累,凸显语文课的实践性
![关注丨吴忠豪:重视语言经验积累,凸显语文课的实践性](https://img.taocdn.com/s3/m/c761595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a.png)
关注丨吴忠豪:重视语言经验积累,凸显语文课的实践性编辑说现代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是将语文课上成一门学理性课程,将阅读和习作知识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不仅背离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超出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认为,当下语文课程改革更应该强调“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大量读书,强化表达实践,重视语言经验的积累,适当指导语文知识包括学习的方法规律。
一起来看——一阅读的本质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小学生阅读文本,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对词义和句义的理解。
如果不能理解词义、句义,再多的阅读方法也扫除不了阅读障碍。
有一位作家曾说,他在小学五年级时读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句话,因为不理解“而且”的词义,所以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为何“而且”会比“读书”“使用”都重要?其实,“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与“读书”“使用”这类实词不同,在句中只有语法意义。
像这类比较抽象的表达语法关系的虚词,靠老师解释很难说得明白,学生只有大量阅读,不断积累语言经验,才能逐步清晰。
理解词义不仅要了解它的基本义,还要了解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引申义等。
比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里的“意思”是这个词的基本义。
“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这个人真不够意思”“过年啦,送个红包意思意思”“天有点儿要下雪的意思”等。
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中非常普遍,有些词还有比喻义等引申义。
这样的词语该怎么理解?靠老师讲解,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但这是教不胜教的,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不可能做到知识教学的全覆盖。
学生只能靠大量阅读,对各种词在不同语境下辨误、体会,才能逐步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对句义的理解。
同样一句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比如,“中国乒乓球队谁都赢不了!”“中国足球队谁都赢不了!”同样是“谁都赢不了”,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要正确理解句义,必须知道“谁都赢不了”既可以表示“百战百胜”,也可以表示“屡战屡败”。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感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0cdaf27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9.png)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有人说,成长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需要经历蜕变的煎熬;我要说,成长是一件愉快的事,因为我喜欢听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今天听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对自己原有语文教学观念的打破。
我享受这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愉快。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认识2022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言语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言语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细心解读,就会发觉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在言语文字的运用上,这和原来01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描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比拟而言,突出了工具性的地位。
这也是01版课标在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重新定位。
十年的课程改革,编写者看到了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落实课标中重人文性,轻工具性带来的诸问题。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再定位,也向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我们观念的转变。
二、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再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很少去思考这些问题,现成的教参,现成的教材,老师们所要做的只是去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落实就好。
面对语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少,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情况,一线老师更多的是困惑。
吴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毛病所在。
其实,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等。
而与语文老师最贴切的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教课文是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教语文则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感情教育。
教课文与教语文虽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却是语文教学的方向选择问题。
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https://img.taocdn.com/s3/m/e3fe71c77e21af45b207a86d.png)
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初等教育系原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本)主编。
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主讲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项目语文学科指导专家。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
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
然而,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因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效性。
其实发达国家母语课程并不采用“讲读课文”的方式,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是以学语言为主。
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母语课程的主体是英语课、法语课,主要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及训练表达能力。
当然,他们也开设阅读课、文学课,但是阅读课也不是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
据了解,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到阅览室里读书。
日本国语教材每学期只有3~4篇课文,国语课60%以上时间用于听说、写作和语言知识学习。
观照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我们发现“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形态,更不是最佳形态。
因此,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现在,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然而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
第二届全国小语生态课堂—吴忠豪《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儿童知识演示课件.ppt
![第二届全国小语生态课堂—吴忠豪《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儿童知识演示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3ad4aed8762caaedd33d494.png)
努力.幸运
下面带点词语哪些是用对的
• 1、干涸 • 干涸的湖泊( ) 干涸的马路( ) • 干涸的水渠( ) 干涸的操场( ) • 2、急中生智 • 小于连急中生智,撒了像纪念小于
连。( ) • 隐藏的敌人急中生智,想趁人们欢庆胜利时引爆
炸药。( )
努力.幸运
二、为何难以跳出教课文怪圈
• 长期来,我国语文教学五分之四时间用于讲一 篇篇课文,语文教学改革,主要也是聚焦在如 何讲好一篇篇课文,怎样提高讲课文的效率。 语文教学竞赛,也是在比谁讲得精彩,讲得有 深度,有新意,有水平,谁能讲得听课老师佩 服得五体投地。
努力.幸运
词语教学效率
三年级 学校一 学校二 学校三 平均
前测 50.7 41.55 41.51 44.6
后测 50
57.96 42.19 50.05
五年级 学校一 学校二 学校三 平均
前测 55.6 53.5 62.1 57.3
后测 6501 49.1 59.1 57.6
努力.幸运
用圈划出和带点词语意思最相近的 词语
“教课文”效率调查
• 三、布鲁塞尔人民欢庆胜利的因为(勾出正确答案) • 比利时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 ) • 导火线被浇灭敌人阴谋没有得逞( ) • 比利时人民赶走了侵略者 ( ) • 外国侵略者不敢攻打比利时 ( ) • 四、于连的雕像成为布鲁塞尔城市标志的原因是(勾出正
确答案) • 撒尿的小男孩又调皮又可爱 ( ) • 这个小男孩是救布鲁塞尔城的英雄 ( ) • 这座雕像在布鲁塞尔中心广场 ( ) • 到比利时的游客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 )
语文课教什么吴忠豪教授精品PPT课件
![语文课教什么吴忠豪教授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27a8b6de80d4d8d05a4f2e.png)
“教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价值观
渗透
本体性 审美 教学内容
(知识技能方法)
思维
认知
情感
实践
迁移 文化
姥姥的剪纸
• 一、揭示课题,了解剪纸 • 二、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 • 三、品读课文,体会祖孙情深 • 四、课外延伸,总结下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姥的剪纸
5.学生填写:
• 大家听了,都很佩服女主人的镇定。有的
说:“
”。
• 有的说:“ “
”。
”。还有的说:
《詹天佑》教学案例
• 用一句话概括詹天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 詹天佑清朝末年杰出的工程师 • 詹天佑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 • 詹天佑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 詹天佑工作不怕苦不怕累 • 詹天佑技术高超,很有创造性。
《全国语文教学会议·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报告选辑》 教育部小学教育司 1956年
学会语言的标志是会运用
• 理解一种语言的运作规则,与学会如何使
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衡量
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 理解”了多
少语言知识和规则,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
够熟练地“ 运用”这种语言为评价的主要
标志。
•
英国语言学家帕尔莫博士
—— ——
用一句话为总起句,从课文中寻找有关材料说一段 话,要有说服力。
• 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
• 默读课文,找出能够说明材料?
• 帝国主义争夺修筑权 • 京张铁路工程艰巨 • 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
北义的生“把和生国 修工以3西:2程家筑上:北詹师材为权詹的天。料了。天交佑要整控后佑通是求理制来是要爱:成我 清爱道表一国国 政国。达段工的 府工那连话程北 任程里贯,师部 命师、说都。, 詹。有明是京想 天条清詹高张争 佑理天朝山铁夺为,佑末深路京总有是年涧是说张工“帝,联服爱铁程国悬结力国路师主崖华。 峭修壁• 筑生,铁1工:路程詹。非天消常佑息艰是传巨爱出,国,连工帝外程国国师主著。义名京者工张认程铁为师路这也是是不联个敢 轻笑易话结尝,华试说北。能和帝在西国南北主口的义以交国北通家修要为筑道了铁。控路那制的里我中都国国是,工高都程山想师争 夺还京没深张有涧铁出,路世悬的呢崖修。峭筑因壁权为,铁工他路程们沿艰要线巨挟一,清路连政都外府是国,高著如山名果深用 中涧国,工的悬程工崖师程峭也师壁不来,敢修外轻筑国易铁著尝路名试,工。他程詹们师天就也佑不不毅再敢然过轻接问易受铁尝路 的试不修, 怕了 了建中困任气。国难务。后人,,来无不并清论怕且政如 嘲修府何 笑好任完 ,了命成 毅铁詹不然路天了接。佑的受为为。了中总可任国工是务人程詹,民师天并争修佑且筑 铁提路• 前师。四:毅年说然修得接好很受了有了铁条任路理务。。,如并果且能修把好“了帝铁国路主。义
吴忠豪讲座
![吴忠豪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38f0dad9360cba1aa811da8b.png)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忠豪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执教《太阳》一课。
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
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
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
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延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
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一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
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二、抓不和,寻找原因
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
三、看相如,智勇双全
联系。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
的智勇双全,在面对廉颇挑衅 四、学廉颇,深明大义
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 五、寻联系,评价人物
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 六、抓提升,课后延伸
利业为重的爱国之心。
引导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悟教师的感悟
——增强语文课程意识
• 2、从理解到运用
——关注儿童语言发展
· 3、从内容到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 4、从教过到学会
——强化学生语文实践
• 5、从课内到课外
——促进课外阅读课程化
姥姥的剪纸
一、揭• 示一课、揭题示,课了题解,剪了纸解剪纸 二、读姥姥技艺之“神”,学习品读方法
• 二、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
教语文 主要特征
1、以本体性课程 内容教学为主要目标 2、以本体性课程内容 的学习组织教学过程 3、在学习课程内容的 同时完成课文思想内 容的理解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一、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 二、教课文不是语文课教学的最佳方式
《将相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重点
一、解课题,引出人物
• 1、每个人解读文本感悟是不同的 • 2、教师的感悟往往超出学生认知能力 • 3、教师的感悟不一定是最佳感悟
•
牧童
• 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语文课程内容分类
本体性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 语文课程本质特点的教 学内容: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 文技能
• 二、感情朗读,体味“鱼儿在乎”。 1.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浅水洼里小鱼怎么啦
毕加索与和平鸽
• 有一次有位法国老人来找他,涕泪纵横地向他说 了一件悲惨的事:法国当时正被德国人侵占,一 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子放出去玩,但是, 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 惦挂着,就跑到屋顶上面眺望。忽然,他看见蓝 天上有个小黑点。啊,是小鸽子回来了。小孙子 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鸽子认出自 己的家。不幸的是,附近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 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狂似的跑上楼把小 孙子推下楼,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 老人泣不成声地请毕加索给他死去的小孙子画一 幅画。
香港教师阅读课
——《毕加索与和平鸽》 一、观察图片,引入课文。
1、默读思考: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习新词。
二、抓重点段,学习画流程图
1、认识流程图是什么 2、小组合作画流程图 3、小组合作第二次画流程图
三、布置作业:观察妈妈做家务的片段,试画流程图。
教课文 主要特征
1、以课文思想内 容为主要目标 2、以文本解读组 织教学过程 3、本体性课程内 容由教师随机添加。
教和不教有何差异?
样本一
样本二
样本三
平均
81.01
74.51
64
73.17
87.0 样本一
86.87 样本二
78.47 样本三
85.82 平均
71.73% 79.46%
64.47% 55.26%
74.64% 80.36%
70.28% 71.69%
语文常态课教学效率调查
《一尊铜像》选择题
• 于连的雕像成为布鲁塞尔城市标志的原因是 • 撒尿的小男孩又调皮又可爱 ( ) • 这个小男孩是救布鲁塞尔城的英雄 ( ) • 这座雕像在布鲁塞尔中心广场 ( ) • 到比利时的游客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 )
三一、把普运普用通通品的读剪刀方,法一张,普读普通祖通孙的彩情纸, 四剪、猫像运•猫用三,剪学、虎品到像读虎的,课表剪文只达,母方鸡体能法会下写祖蛋,话孙剪情只深公鸡能打鸣。 五、这• 节四课、课你外学延会伸了,什总么结下课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一稿设计)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小鱼海里游) 2. 用“有的……有的……”练习说句子。 3.出示课题(板书:浅水洼里的小 “鱼”)
教师教与学生自学有何差异?
三年级
《智烧敌舰》
教师教学
学生自学
五年级
《月光曲》
教师教学
学生自学
人数 字词正确率 阅读正确率
98
83.81%
99
81.06%
65.31% 68.81%
96
89.8%
67.26%
97
85五.9年%级《月光曲》67.62%
教25篇VS教60篇有何差异?
项目
人数
平均分
60篇
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
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等。
•
•
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
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一、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 二、教课文不是语文课教学的最佳方式 三、怎样用课文来教语文
三、怎样用课文来教语文
• 1、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径
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
十年课改之成绩
• 1、教师教学观念有了明显变化 • 2、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初步转变 • 3、评价方式改革对教学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 4、教师课程开发意识逐步增强 • 5、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课改之现状
• 语文课越教越难
非本体性课程内容
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审美教育 多元文化 ——
“教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零散、 无序、 经验化
知识
课文内容
(非本体性)
技能
方法
初读 精读 总结
深入挖掘
“教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渗透
态度
情感 知识技能方法 (本体性)
认知 实践 学会
价值观
迁移
三年级 前测 后测 五年级 前测 后测
?
• 学生和教师负担有加重趋势
• 学生语文能力无明显改善
一、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 一、感情朗读指导
• 二、如何写批注指导 • 三、代儿子给父亲写信
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 • 四年级《太阳》
大陆老师:
研究太阳的 同课
特点,
异构
太阳与人类
的关系
台湾老师: 学习说明文 文体的阅读 方法
294人
13.5
(实验校)
25篇
282人
13.4
(对照校)
语文问题主要存在于课程层面
• 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比
如如何改革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如何转
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
学的效率等等,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
结所在。其实,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