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 教案
中国气候教案初中
中国气候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 理解中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4.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中国的气候现象。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3. 中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1. 中国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 中国的气温分布的原因。
3. 中国的降水分布的原因。
教学准备:1. 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利用PPT课件,介绍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讲解中国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为例,分析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2. 以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的降水分布为例,分析中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的气候特点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中国的气候现象?教学延伸:1. 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观测及天气预报的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掌握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掌握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能够分析中国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气候的复杂性。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2. 讨论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3. 案例分析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老师展示一张中国气候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鼓励学生回答。
步骤二: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察,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
2. 学生报告讨论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步骤三: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30分钟)1. 老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报告,介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学生利用地图和气象图,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步骤四: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5分钟)1. 老师给学生分发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
2. 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解决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法。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 老师讲述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生进行一项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完成的小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讨论、观察和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教案
中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2)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3)能够分析气候特征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和数据分析,掌握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2)运用气象学知识,分析气候影响因素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情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征(1)气候类型的多样性(2)季风气候的显著性(3)大陆性气候的广泛分布2.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地形(4)洋流(5)人类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的气候特征;(2)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3)气候特征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2)大陆性气候的成因;(3)气候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2. 利用地图、数据和实例,进行直观展示,增强学生的理解;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 结合气象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气候分布;(2)提问:“你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教学环节:(1)讲解中国的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显著性和大陆性气候的广泛分布;(2)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人类活动;(3)通过实例和数据,阐述气候特征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4)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气候特征对地区的影响;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课时)课题: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执教人:胶州市第29中学杨慧英授课地点:胶州市第六中学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2010年10月9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让学生明确我国冬夏的分布特点以及我国重要的温度带,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弄明白我国冬夏的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因。
2.明确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作物熟制及主要作物。
教学难点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分布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附:板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特征原因气冬季:南北温差大纬度因素候气温冬季风温度带复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纬度因素杂多降水样教学反思: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知识进行联系、拓展。
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通过课件音像动画的作用,让学生在视、听、记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还要学会整体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形成对教材知识整体认知。
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并且也要教给学生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方法。
更要把学生已学习过枯糙乏味的内容,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喜欢愿意学。
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应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学生活动和自主学习为主题,教师以引导为主,把老师从过多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中国气候教案
中国气候教案教案标题:了解中国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2. 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3. 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2. 中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中国气候地图和图表。
3. 学生练习册或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制作一个简单的气候调查问卷,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气候相关的问题,如他们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季节变化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教学活动:1. 使用中国气候地图,向学生展示中国的气候带分布情况,并讲解各个气候带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候带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他们了解该气候带的地理位置、气温、降水量、季节变化等,并制作一份小组报告。
3.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图片、图表和文字说明。
4.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报告和讨论,总结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强调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册或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如填空、选择题等,以检验他们对中国气候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再次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旅游、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
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气象专家或相关行业从业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2. 通过观察当地的气象数据和报告,让学生进行气象预测实践,提高他们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现评估。
2. 练习册或活动材料的完成情况和准确度评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观点质量评估。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海报、PPT或视频等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学校。
中国气候教案
中国气候教案教案:中国气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2.学习中国各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3.掌握中国气候区划的基本知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中国气候区划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中国各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2.如何运用气候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气候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特点及其分布。
2.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观察、分析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给学生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2.提问:中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候?二、讲解中国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5分钟)1.讲解中国气候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讲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如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大等。
三、学习中国气候区划(20分钟)1.展示中国气候区划图,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析。
2.讲解中国气候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3.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四、情景模拟:观察和分析气候特点(4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城市,通过观察和分析获得该城市的气候特点。
2.实地观察:学生根据所选城市的气候特点,选择相应的地点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3.分析总结: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出该城市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五、小结(10分钟)1.学生汇报观察成果,分享所得的气候特点以及分析过程。
2.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请学生根据所选城市的气候特点,撰写一篇小结性文章。
2.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描述所选城市的气候特点、原因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的气候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观察和分析气候特点,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中国气候-教案
第三章中国气候(教案)第一部分中国气候概况一、中国的气温(2课时)学习主题一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基础知识】读“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完成下面的要求,学会读等值线图的一般步骤及分析方法。
D EF1、等值线图读图训练(1)等值距:即两相邻等值线的数值差。
上图中的等值距为6℃。
(2)数值范围:①气温由南到北降低;②-30℃~18℃左右,温差高达50℃以上,南北温差大。
(3)极值:中国一月最低温位于漠河,最高温位于西沙群岛。
(4)疏密程度:与中国七月等温线图中南北温差10℃相比,一月等温线较为密集(稀疏/密集)(注意:等温线的稀疏与密集不能单从图中看出,而是因看相同距离内的温差来判断。
)(5)弯曲方向:观察A、B、C三处等温线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①A、B两处等温线向南(低纬/温度高的地区)突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说明此地属于山地,受地形因素影响。
②C处等温线向北(高纬/温度低的地区)突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说明此处属于东北平原,受地形因素影响。
(6)局部小范围闭合①D处等温线形状为闭合曲线,且平行于等高线,中间疏四周密(疏密程度),温度高于-18℃,因为该地处于准格尔盆地,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背景技能补充:闭合等温线区域内温度的判断:位于两条等温线之间的等温线闭合区域,如果其温度值与两侧等温线中的较低温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温度低于其等温线的温度值;如果闭合等温线的温度值与两侧等温线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温度比其等温线的温度值更高(即“高于高,低于低”),例如图中,A的温度低于12℃,B的温度高于15℃。
②E地温度低(高/低)于-18℃,这是因为该地地处祁连山脉,受地形因素影响。
而F地温度高(高/低)于-12℃,这是由于该地位于柴达木盆地,受地形因素影响。
2、知识小结:中国冬季等温线特征(1月):①气温有南至北递减。
②等温线较密集,南北温差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并且日照时间也比南方长,因而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南方少;北方接近冬季(西北季)风的源地,首当其冲受到其影响,南方因有重重山岭阻隔,受其影响小。
我国气候初中教案
我国气候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及其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1.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
2. 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PPT课件。
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气候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新课(20分钟)1. 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如: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等。
2. 分析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如:地理位置、地形、海陆分布等。
3. 讲解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如: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4.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提出课后作业,如: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PPT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素养。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掌握不够扎实。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中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教案
中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2)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表,分析中国的气候分布;(2)运用气象知识,解释气候现象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增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征;2.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难点:1. 气候现象的原因解释;2.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2. 投影仪或白板;3. 中国气候分布图;4. 气象知识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出中国的气候特征;(2)提问:你们对中国的气候有什么了解?2. 教学新课:(1)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2)讲解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3)分析气候现象的原因。
3. 学生活动:(1)观看中国气候分布图,分析气候分布特点;(2)小组讨论,分享对气候现象原因的解释;(3)提问: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4.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中国气候分布图;2. 写一篇关于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短文;3. 调查身边人的气候变化体验,分享发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中国的气候特征;2. 学生能够解释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3. 学生能够分析气候现象的原因;4. 学生能够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3. 学生活动是否充分,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4. 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拓展1. 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及特点;2. 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探究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应用;4. 深入了解气象灾害及预防措施。
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使学生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地图和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2. 结合地图和地球仪,展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3.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如雨热同季、夏季风的不稳定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其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如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气候的特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绘制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2. 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件、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案例分析环节,以河南省为例,让学生了解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和类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讲解:a.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等。
b. 介绍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c. 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 课堂互动:a. 提问学生关于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
3.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
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概况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概况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特点;(2)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3)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我国地理位置;(2)分析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3)总结我国气候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的兴趣和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地理位置及特点;2.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3. 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2. 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在哪里吗?它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2. 引导学生回答: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所以气候类型多样。
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干旱气候等。
2. 展示地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
3. 分析: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广东省等地,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等地,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地。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我国气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类型多样: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非常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季风气候明显。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大陆性特征明显:我国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大陆性特征。
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气候等。
2. 分析:我国气候特点的成因与地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
如季风气候的成因主要是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大陆性特征明显的成因主要是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小。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讨论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作业:1. 研究中国气候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地形地势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中国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内容:1. 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中国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活动:1. 讲解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分析中国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作业:1. 研究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第三章:纬度位置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中国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内容:1.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中国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活动:1. 讲解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分析中国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作业:1. 研究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第四章:大气环流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中国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中国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活动:1. 讲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分析中国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作业:1. 研究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第五章:海陆分布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中国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内容:1.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中国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活动:1. 讲解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分析中国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作业:1. 研究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第六章:洋流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章:气候知识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掌握气候的形成因素;3. 理解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概念。
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气候的形成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3. 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与天气的区别;2. 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气候的形成因素;3. 讲解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作业布置:1. 复习气候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2. 完成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填空题。
第二章:中国的气候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 掌握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3. 理解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
1.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大陆性、多样性、季风性等;2.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3. 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地形、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 通过地图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3. 讲解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作业布置:1. 复习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类型;2. 完成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和特点的填空题。
第三章:中国的主要气候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主要气候区;2. 掌握各气候区的地理特征;3. 理解各气候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的主要气候区:南方气候区、北方气候区、西北气候区、青藏高原气候区等;2. 各气候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类型、降水、温度等;3. 各气候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物种植、农业生产方式等。
1.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主要气候区;2. 通过地图和实例,展示各气候区的地理特征;3. 讲解各气候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作业布置:1. 复习中国的主要气候区和地理特征;2. 完成各气候区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填空题。
“中国的气候类型与特点”教案
“中国的气候类型与特点”教案
“中国的气候类型与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2.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中国气候对农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中国气候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2.中国气候的影响因素;
3.中国气候对农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
1.导入: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带,引出中国气候的多样
性。
2.中国气候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介绍中国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气
候类型,以及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主要特点。
3.中国气候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地形、季风等主要因素对中国气候的影
响。
4.中国气候对农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国气候对农业种植、农
业产量、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5.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中国气候对自己的家乡和生活的影响,分享感
受和经验。
6.总结:回顾中国气候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总结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和
对农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气候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中国气候的影响因素。
难点:中国气候对农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
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国气候基本类型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观点表达,评估学生对中国
气候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中国气候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2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 八年级上册_1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课时2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气候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会分析我国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用冬季风和夏季风活动图,分析冬夏季风的性质、成因影响。
3.学会用夏季风的移动(进退)规律,分析夏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中国的季风、性质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的特征,中国的季风、性质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两则视频,一则是2024年6月河南遭受干旱;一则是2024年7月河南遭受洪涝。
生:观看视频。
师;从抗旱到抗洪,不到25天,河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设计意图】通过今年河南遭遇的旱涝灾害,初步认识我国季风降水不稳定的特点,也意识到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自主学习】结合P39图2-28“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找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生:阅读课本资料并完成思考。
师:中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此外,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生:回答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师:我国的气候类型有5个(3个季风气候,1个大陆性气候和1个高山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年较差大,日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高山高原气候的特点是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师:读图仔细观察秦岭淮河大致是哪两种气候类型的分界线?生: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气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2. 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的理解和记忆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地图和图片3. 教学视频或动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等。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三、案例分析(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各个气候类型的典型地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图片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分布的原因,如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利用PPT或纸质地图,让学生判断各个地区的气候类型。
2.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判断的依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分布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加深对气候类型分布的记忆。
2. 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理解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气候类型图片。
3. 气候现象产生原因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位置和地形。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气候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a.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b.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少雨。
c.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e. 高原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结合地图和气候特点,分析一下这些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吗?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讲解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a. 纬度位置: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导致气温差异。
b. 海陆位置: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导致气温和降水差异。
c. 地形:山脉的阻挡和海拔高度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d. 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吗?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 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b. 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气候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吗?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强调环保意识,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教案
中国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教案一、引言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因此气候类型也相对复杂多样。
了解中国各类型气候的分布,对于学生理解气候形成的原理、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并通过案例、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1.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华南地区等地。
这一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季风明显。
可以通过展示相应地区的气温、降水等数据图表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案例:以上海为例,分析其冬暖夏热的气候特点,以及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2.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国的华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等省份。
该地区冬季温暖,夏季炎热潮湿,季风影响较为明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植被类型、降水情况等,来理解气候对植被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高山气候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地,以及新疆的祁连山、天山等地。
这里气温低,降水量较多,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可以通过介绍珠峰等高山地区的气候数据和特点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高山气候的理解。
4.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的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和重庆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
这一气候类型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潮湿,季风影响较为明显。
可以通过介绍这些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
5. 沙漠气候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大部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这一气候类型干旱,降水量极少。
可以通过引入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等的案例来让学生了解沙漠气候的形成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 季风气候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台湾等地。
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季风影响较为明显。
可以通过介绍厦门、台北等城市的季风气候特点和降水情况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案例学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气候类型地区进行案例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气象数据、图表、图像等手段分析气候特点、季节变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2.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锋面雨带推移规律;3.掌握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划分;4.了解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难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我国有的地方泼水成冰、有的地方春暖花开、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雨水不断,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引出中国气候的学习。
2.我国气候特点: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气候特点评价:有利:①热量条件较为优越。
②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③气候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不利:①干旱和高寒地区面积大。
②水旱灾害严重。
3.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一月份:特点:冬季南高北低、南北温差很大;成因:纬度、冬季风。
七月份:特点: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北方昼长。
4.我国的温度带: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
为此,可把≥10℃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
把≥10℃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
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5.我国降水分布特点:(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雨极”——火烧寮。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C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4)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西北内陆地区。
中国“干极”——托克逊。
(5)为什么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的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
西北内陆受季风影响小。
(6)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降水特点: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是由夏季风强弱所造成的。
降水的地域差异大: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5月登陆6长江,7、8华北、东北汪,9月南撤冬风下,10月锋消雨季亡。
6.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划分依据——干湿度(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
湿润区:年降水量≥800mm,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注意8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走向)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
半湿润区:年降水量400~800mm,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注意4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走向)大兴安岭至张家口、兰州斜向拉萨。
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00~400mm,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注意2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走向)。
干旱区:年降水量<200mm,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注意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约为50毫米。
7.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1)寒潮①形成: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常有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
这种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寒潮。
寒潮的标准各地标准不一,如长泰寒潮标准是48小时内平均气温下降7℃以上或过程降温≥9℃,而且过程中最低气温降到≤6℃,称为一次寒潮。
②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的影响,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
③危害: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它带来的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常造成危害。
一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受冻害,尤以春季和秋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寒潮对南方冬季过冬作物的危害也较大;二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三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④防御:一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二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例如建塑料薄膜温室大棚、田间灌水或制造烟雾、包褁等保温措施。
(2)台风①形成: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副热带洋面的强大气旋。
我国民间习惯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按照国际规定,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不同强度分成几种级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叫热带低气压,8-9级叫热带风暴,10-11级叫强热带风暴,12级以上叫台风(台风又分为12-13级称台风,14-15级称强台风,16级以上称超强台风)。
②分布: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台风从这里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因此,我国每年夏秋季节受台风袭击比较频繁。
(注:亚洲东部其他国家,以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也频受台风影响。
产生于印度洋影响南亚和产生于大西洋影响北美洲东海岸国家的台风称为飓风)。
台风在我国的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我国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
③危害:台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
台风灾害主要是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所引起的。
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达到10级大风就能拔树倒屋,若超过12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特大暴雨(日降雨量可达500-1000毫米),往往造成洪水灾害;特大风暴潮更会毁灭性的灾害。
④防御: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对台风的监测手段,除常规的气象观测外,还有布设在沿海地区的测台雷达网和卫星探测资料,大大提高了台风的监测和预报能力。
⑤评价:台风有过也有功。
盛夏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严重威胁着旺盛生长的水稻等农作物。
这时,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
这是台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
(3)暴雨洪涝①形成: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出现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也是形成水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日(24小时)降雨量50-99.5毫米称暴雨,100-249.5毫米称大暴雨,≥250毫米称特大暴雨)。
②分布: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
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③危害: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水灾往往成为农业生产上的重大威胁,给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④防御:(1)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
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防洪则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2)工程措施包括:①建筑堤坝;②整治河道;③修建水库;④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3)非工程措施是:①洪泛区土地管理;②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③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④实行防洪保险等。
(4)干旱①形成: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分布:常见的有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华北每年春旱(含夏初的干旱)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罕见的干旱我国各地都可能发生。
③危害: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严重的干旱,①会造成粮食减产;②人畜饮水困难;③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④防御:干旱是用多种因素引起的,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
课堂训练:1.我国与一月份0℃等温线相一致的等降水量线是A、1600mmB、800mmC、400mmD、200mm2.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巫山D、雪峰山3.梅雨和伏旱出现的地区在A、南部沿海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4.关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在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垂直B.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不大C.由于地势高,我国青藏高原冬季气温最低D.我国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一淮河一线5.小强今年8岁,从没看见过下雪,小强最可能出生在下列哪个城市A.哈尔滨B.北京C.武汉D.海口6.关于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正确的是A.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北方的雨季比南方长B.夏季风推进迟缓,雨带徘徊在南方,容易导致南涝北旱C.夏季风推进迅速,导致我国南北方普遍多雨D.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答案:BABD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