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表
初中体育课运动负荷判断方法及有效控制
![初中体育课运动负荷判断方法及有效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1d821b4e7375a417876f8f1d.png)
14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预判
初中学生(12~16岁)的身心特征 骨骼快速生长,有机物含量高,弹性大,硬度小,易形变, 过大负荷可影响骨骺正常生长。
关节面软骨厚,关节囊和韧带薄且松弛,灵活性好,牢固 性差。
肌肉快速增长,特别是躯干肌、屈肌、大块肌肉领先发育。 肌肉纵向发展较快,但仍落后于骨骼,力量和耐力较差。
例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 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 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 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 等。
2020/12/7
20
(三)通过测试学生的机能指标进行判断
1.心率检测 测定: 运动后即刻,测10秒×6。将一节课中测定得到的
心率相加,除以测定次数,得平均心率。
2020/12/7
26
生理负担量指数评价表
生理负担量指数 2.0-1.8 1.8-1.6 1.6-1.4 1.4.1.2 1.2-1.0
2020/12/7
运动负荷等级 最大 大 中等 小 最小
27
评定:
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应随着课的进行呈 上升趋势,到基本部分(中期或偏后)达 到最高峰;
生理负担量指数应适中;
17
初中学段身心特点、教学要求及负荷量
学龄阶段 初中阶段
身体
青春发育 期,适合 发展速度, 有氧耐力 和灵敏性
心理
教学要求
兴趣开始分化,
情绪稳定性差、 意志薄弱、自 我意识初步形
成
培养速
度、有 氧耐力 和灵敏 性,意 志力
课的负荷
强度和密度要适宜, 负荷稍有提高,从 而磨练学生意志, 即:课的平均心率 中等,负荷中等
评定方法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 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价值不大,当心率达到130次/分时, 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正常人的最佳状态,故这种程度的 负荷健身效果明显。当心率达到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 开始缓慢下降;当心率增至160~170次/分之间时,虽无 不良的异常反应,但也未出现具有更好健身效果的迹象。
体育实践课密度与生理负荷测定 课件
![体育实践课密度与生理负荷测定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2ffc5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04.png)
课的各项活动时间的界定
❖ 2指导时间
❖ 凡教师有目的地用于讲解、示范、演示、纠 错、保护帮助、个别指导等时间均为指导时 间。
❖ 一般是从开始一直到结束均为指导时间。
课的各项活动时间的界定
❖ 3观察与帮助时间 ❖ 凡学生用于相互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保护帮助的
时间均为观察与帮助时间。
❖ 4组织措施时间 ❖ 凡课中整队、调动队伍、交换场地、搬运安装分发
❖ 体育课生理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 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
❖ 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增 进健康、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防止伤害事故等,都具有重 要意义。
(二)体育课生理负荷测定与评价
❖ 1、教育观察法(教师) ❖ 2、学生自我感觉(学生) ❖ 3、生理测定法(脉搏测定法)
3、生理测定法(脉搏手工测定法)
❖ A、准备工作 ❖ B、实际测量 ❖ C、统计与制图
A、准备工作
❖ a 熟悉所测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 过程及教案
❖ b 准备好测量工具 ❖ c 确定测定人员的分工(2人一组,1人测量,
1人记录) ❖ d 选择好被测对象(班级中等水平,男女合
班,男女各选1人)
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录表
课的部分或顺序
测定时间
测定时的活动内容
心率(次)
备注
学校: 上课教师: 课的平均心率: 运动负荷变化曲线图:
班级: 测量时间:
受侧者: 测量者:
性别: 记录者:
B、实际测量
❖ 每次课的测量次数不应少于20次(每次测量 10秒或6秒的心率次数)。
❖ 主要采用定时测(2分钟测1次)和练习前后 测两种方法相结合。
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e310d10740be1e640e9ab0.png)
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1)量和强度是构成生理负荷的两大因素.负荷量是指有效练习总的时间、总的次数、总的距离、总的重量等.负荷强度是指练习对机体刺激的程度,或者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或者做练习时机体的紧张程度.在一般情况下,强度对机体的刺激敏感性更强些,在安排与调节负荷时,既应注意负荷量,更要注意负荷强度.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生理负荷的总体,就一般来说应成反比关系,即负荷量很大时,负荷强度应减小;反之,负荷强度较大时,负荷量应减小,其中时间长短是一个重要因素.
(2)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是生理负荷的两个层面.学生做完身体练习之后,心率、血压等都会发生变化,测得这些变化的数据,称为负荷的内部数据,而学生做练习的次数、总时间、总距离等,则称为负荷的外帮数据.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负荷的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是相对的.不同的条件,负荷外部数据相同,内部数据可能不同,反之也如此.在安排和分析负荷时,既要考虑外部数据,又要考虑负荷的内部数据
(3)休息的量和恢复的强度.①休息的量是指在负荷后机体体力恢复前休息时间的长短.例如,在体育课、上跑60米×3,跑完第一次休息2分钟,跑完第二次休息3分钟,跑完第三次休息4分钟等.休息的量不同,对机体的影响明显不一样.恢复
的强度是指在休息间歇时间内,机体恢复过程的水平.例如上述实例中学生跑三次60米,跑完第一次后休息2分钟,心率从140次/分降到110次/分;跑完第二次后休息3分钟,心率从145次/分降到115次/分;跑完第三次休息4分钟,心率从150次/分降到100次/分,可看出机体恢复水平是不同的..。
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https://img.taocdn.com/s3/m/9e08c6a3f121dd36a32d824d.png)
计算课的运动负倚的方法很多,但最经常用的是通过课中脉搏数据的计算来评定运动负倚是否合理。
运用脉搏测定,是用来测量心跳次数的:(220-年龄)×60%~85%,例如:40岁的男子运动后适宜心率为(220-40)×60%~85%,即运动后每分钟心跳次数为108~134次比较合适。
如果超过上限,说明运动负荷偏大了。
运动量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做练习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
合理安排课的运动量,对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培养优良品德都要重要的意义。
因为运动量过小,就不能使有机体得到必要的锻炼,也不利于技能的提高,甚至会产生松懈情绪。
而运动量过大就会有碍机体的正常发育,甚至有损健康,使学生产生畏难、丧失信心,降低对体育的兴趣,有时还会导致伤害事故。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体质和课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条件,合理确定和安排运动量。
一、体育课运动量安排的方法:1.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量开始要逐步上升,从整个课的结构来看,以基本部分的后半部出现运动强度的高峰为宜,然后逐渐下降,到下课时恢复到相对平静的状态。
2.运动量应以中等强度(一般认为心率约在130—170次/分)、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为主。
因为这种强度正是人体处于需氧量和吸氧量相等的稳定状态。
最大血输出量和最大氧摄取量的限度,属于有氧代谢过程的适宜强度。
对发展身体效果最好。
二、调节运动量的方法:要掌握适当的运动量就要善于调节运动量。
决定运动量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和质量等。
数量:练习的次数、重量、距离的综合。
强度:单位时间的生理负荷。
密度:练习之间间隔的长短和课中练习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时间:一次课的总时间。
质量:技术的正确规格和要求。
以上诸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和时间与运动量成正比。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因素的增减来调节运动量。
如增减练习的重复次数、增减练习的时间改变练习的速度和幅度、改变练习间隔的时间、增减器材的重量和采取专门的休息等,来调节运动量。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12bcb1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5.png)
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
一、每周最少应安排3次体育锻炼,每次不少于45分钟。
二、在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量应逐步增加,以适应其不断增强的心理和生理能力。
三、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运动量要根据年龄、性别及个人特点考虑。
对于6-7岁的孩子,可以安排一些有益的休闲运动或者室内外竞技性运动。
8-9岁的孩子可以安排一些中等强度或者中高强度的竞技性运动。
10-11岁及12-13岁的孩子可以安排一些中高强度或者大强度竞技性运动。
14-15岁以上年龄组合也可以安装大强度竞���性运动来促使其心理与生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四、在体育课上要注意避免出现“太早”“太快”“太重”三大问题:即不要将本来不适合当前年龄水平承受能力的过重运加负担早早给下学生,也不能太快太高的速度,太多量的训练,也不能夸夸其谈,浮夸,本来本年龄水平承受能力之内耗时耗己都是很好的.。
[教育学]体育课密度与生理负荷的测定
![[教育学]体育课密度与生理负荷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f5956e3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0.png)
第三节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一、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一)概念体育课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每次课中的教学活动有救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练习、观察与休息、学生互相帮助与保护等5项(表8—4)。
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专项密度,如教师指导的密度、课组织措施密度、学生练习密度等。
1.教师的指导:包括教师的讲解、示范、纠正错误、演示教具和个别指导等。
2.组织措施:包括整队、调动队形、搬运安装、分发和收回器材等。
3.学生练习:包括教师规定的练习和自我练习。
4.学生间相互帮助、观察、讨论、分析等。
5.休息:指学习后必要的休息和必要的等待时间。
对于体育课而言,上述五种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并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各种活动分别占有不同的份量和比重。
一般是教师指导约占15-20%左右;学生练习约占30-50%左右;组织措施约占10-15%左右;学生的观察、帮助约占12-25%,但这只能作为参考,不可照搬。
应注意根据课的具体目标、教材性质、学生人数、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
课的密度安排是否合理,即是否有效、合理地使用体育课的时间,直接影响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控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下列要求:1.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教学条件等情况,合理地确定和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如新授课,教师指导的比重就相对大一些,而复习课则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多一些;再比如,强度小的教材(武术、技巧、长跑等),要比强度大的教材(短跑、投掷等),练习时间相对长一些等等。
2.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水平,严密教学组织,对场地器材设备摆放要便于教学,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中各项教学活动的队形变换和分组方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和队伍调动。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小学三年级]体育课运动负荷与密度测定与分析报告
![[小学三年级]体育课运动负荷与密度测定与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ee3177d0b1c59eef8c7b4e8.png)
教师常规
(1)课前要求
1.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安排好教学计划,写好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四个计划。
2.按课时计划布置好上课场地,准备好教具,搞好教学环境卫生。
3.做好自身的准备活动。
4.穿整洁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带好口哨,保持仪表端正,提前15分钟到达上课地点,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体育课运动负荷与密度测定与分析报告
一、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课堂要求
1.认真检查学生的出勤,着装情况,明确宣布本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要求,安排见习生,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
2.通过教学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范和耐劳毅力的锻炼。
3.讲解语言清晰简洁,示范动作力求准确规范,老年女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做示范,合理组织课堂练习。
4.各种类型课都有适宜的运动量和密度,加强安全教育,采取有利的安全防护措施。
2.有伤病或女生的例假等情况,课前须向任课老师请假后参加见习。
3.课前3分钟应按教师制定地点站好队,并保持安静准备上课。
(2)课堂要求
1.专心听课,认真思考,认真观察示范。
2.遵守纪律,注意安全,按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练习,不得自行变换联系内容,不开玩笑,练习中应有秩序,听从小组长指挥。
3.不随便移动器材的位置的高度,不得坐在器械上,注意保持场地。器材的卫生整洁。
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计算
![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e992e3bcb8f67c1cfad6b8cb.png)
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计算作者:李健莹来源:《体育师友》2009年第03期计算课的运动负荷的方法很多,但最经常用的是通过课中脉搏数据的计算来评定运动负荷是否合理,笔者据个人长期经验与实践总结,下面介绍三种脉搏数据的计算方法,以期与各位从事体育教学的同行共勉。
1 平均心率计算法计算课的平均心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面积计算法,另一种是点算法。
面积计算法比较准确,但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现重点介绍点算法。
点算法是要求各点数据的平均值。
将所测课中各次心率相加,除以测量次数,即得课的平均心率。
计算公式是:X= X1+X2+X3+¨+ Xn/n注:X、X2、X3代表课中各次心率数, n代表测量总数。
如根据脉搏测定曲线表中课中脉搏测定数据,用上述公式计算,是平均心率为:x=(90+96+114+126+114+131+120+138+126+144+132+144+126+156+168+162+156+144+132 +108+96)/21=130(次/分)2 运动负荷指数计算法运动负荷指数计算法是在计算出课的平均心率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计算公式如下:运动负荷指数=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课前安静状态每分钟脉搏数例如:课中每分钟平均脉搏数为147次/分,课前相对安静状态时每分钟脉搏数为84次/分,则:运动负荷指数=147次/分÷84次/分=1.853 百分率计算百分率计算法是在测得课前相对安静脉搏数和计算出课的平均心率以后,计算出心率增加的幅度(即百分率)。
公式是:心率增加幅度=课的平均心率-课前相对安静心率/课前相对安静心率×100%例如:课中平均心率为147次/分,课前相对安静心率为84次/分,则:心率增加幅度=(147次/分-84次/分)÷84次/分×100%当然算无定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运动负荷计算方法,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学校体育 测负荷、密度表
![学校体育 测负荷、密度表](https://img.taocdn.com/s3/m/556d9b60ce2f0066f4332222.png)
学校体育测负荷、密度表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表组员:胡X 谢 X 黄X 课的部分测定时间测定时练习内容脉搏次数备注课前 5 安静时 623 整队 66 准备部分 5 慢跑 7810 徒手操 7812 徒手操 8414 讲解、示范 9417 8字绕膝练习 9620 运球练习 10823 纠正错误 96 基25 练习 114 本部 26 练习 126 分 27 讲解 9630 开始行进间运球 9632 行进间运球 11435 教师讲解 9637 完整技术练习 13240 整队 120 结束部分 41 整理活动 10845 下课 90 课后 5 恢复脉搏 84次min 140 132 114 130 108 126 120 110 96 96 100 94 78 97 90 80 70 6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min体育课运动负荷脉搏测定曲线图体育课:篮球为复习课授课者:马X 受试者:谢X 平均脉搏:97次/min 根据曲线图波动状况分析运动负荷为一般水平,作为复习课来说并没有有效的达到增强体质和掌握体育技能技术的目的,脉搏曲线波动过大,说明每次练习的间隙时间过长,所以任课老师应该更注重合理分配练习与间隙时间,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组员:胡X 谢X 刘X 黄X各项活动名称顺活动结束合理不合理备部分教学活动内容指练措互休序时间时间时间注导习施帮息1 整队 ? 31s 开始2 慢跑 ? 3min09s 部分3 徒手操 ? 7min51s4 教师讲解、示范 ? 12min32s5 纠正错误 ? 12min52s6 教师组织 ? 13min12s7 学生观察 ? 13min50s 10s8 带球上篮 ? 16min9 整队 ? 16min10s 10 观察 ?16min25s 11 带球上篮 ? 17min54s 12 换队形 ? 18min24s 5s 13 观察 ?19min1s 3s 14 带球上篮 ? 20min52s 基 10:15 集合 ? 20min57s 本 00 部 16 教师讲解 ? 21min12s 20s —分 10:17 正确示范 ? 21min34s45 18 讲解 ? 21min50s 5s 19 变换队形 ? 22min13s 10s 20 观察 ?23min28s 15s 21 整队 ? 23min33s 2s 22 教师讲解示范 ? 26min10s 40s 23 布置场地 ? 26min47s 24 教师讲解 ? 27min14s 10s 25 观察 ? 32min54s 1min 26 练习 ? 34min22s 27 纠正错误示范 ? 34min55s 28 教师讲解 ? 35min58s 29 集合 ? 36min8s 结束部分 30 放松 ? 39min5s 31 总结 ? 41min38s1、学生练习 31%练习 31%2、组织措施 12%指导 17%3、保护帮助 12%帮助 12% 4、教师指导 17%休息 21% 5、休息 21%措施 12% 6、浪费 7%浪费7%学校:山西师范大学班级:体教0703班任课教师:马X 受试者:刘X 测定者:胡X 谢 X 黄X 测定时间:2009年11月26日制图:黄俊芳气候:温和课的主要教学任务运球属于复习课 11人参加虽然每人一颗篮球但是根据课的密度分析其练习占的比例仅为31%,对于复习课来说其密度达不到,而休息的时间和浪费的时间太多,因此我建议授课老师要充分的利用场地器材,充分收获到复习课应有的效果。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5aa1bfd14afe04a1b171de2e.png)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佛山市第十三小学李英涛通过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可能了解运动量的大小,观察机体对体育课的反映和评定学生身体功能水平,为改进体育课教学提供依据。
同时也是评价一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一、测量生理负荷量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将被测者安静时、准备活动结束时、基本部分结束时、整理活动结束时和课后5的脉率绘成曲线图,根据曲线图的变化,分析体育课的负荷量是否合理。
例如,某次体育课中各部分的时间和脉率测定情况如下:安静时脉率(课前)为80次;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占时9,测得一次脉率100次;基本部分占27,共测6次脉率,分别为128、130、142、158、178、140次;结束部分占4,测得的脉率为100次;按照上述顺序绘出的脉率曲线图(图1)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图。
从图中难以分析该次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是否恰当,因为既不能以某一次脉率,如100次,断定本次课的生理负荷量不大;也不能以某一次脉率,如178次;而断定本次课的生理负荷量过大。
这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通过计算出本课次平均脉搏:128次来进行确定本课次的生理负荷量是否恰当。
但是,为了更科学地得到结论,下面让我们对测定的数据再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与分析。
表1.某次体育课中脉率变化曲线图首先,将图中各点(即脉率数)与横座标之间作一垂线,这样就把这次体育课分割为8个小区,然后用下列公7090110130150170190051015202530354045式计算各小区的生理负荷量:∑其中∑表示各个小区的生理负荷总量,N 表示各个小区中的最低脉率,t 表示各小区所占的时间(分),d 表示各小区中最高脉率与最低脉率之差。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结果为:∑X 1=80×5+20/2×5=450∑X 2=100×5+28/2×5=570∑X 3=128×5+2/2×5=645依次分别计算为∑X 4=680、∑X 5=750、∑X 6=840、∑X 7=795、∑X 8=600。
中小学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判断方法与有效控制
![中小学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判断方法与有效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58ec6705964bcf84b9d57bbb.png)
注1:进行测定时,要特别注意课前安静时的脉博, 要尽量排除各种外界因素,否则,计算出来的生理负 担量指数可能偏低。 注2:有实验证明, 脉博超过每分钟180次, 运动
时间达到20分钟以上,T细胞免疫功能即下降, 约
12小时才能恢复。因此一般学校体育课中的最高脉 搏不超过每分钟180次为宜。
(二)评定:
若出现对运动不感兴 趣,表现冷淡或厌倦,不服从
教师或教练 员的指导,情绪容易冲动, 可能是教学和 训练不当或出现疲劳,也可能是早期过度训练的征象。
根据个人的运动心情,可填写为很想训练、愿意训练、
不想训练、冷淡或厌倦等。
③不良感觉:
指运动训练或比赛后的不良感觉,如肌肉酸痛、关节 疼痛、四肢无力等。 一般来说,在强度较大的训练或比赛后,由于机体疲 劳,大部分人会产生二些不良的感觉,但这些现象经过适 当休息后就会消失。
中小学体育课中运动 负荷的判断方法与有效控制
余志琪 教授
副理事长 常务委员 副理事长 会 长 书 记
中国体育卫生保健学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 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甘肃省体育文化促进会 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党总支
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
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包括体育教学和课
外活动的医务监督,体育课的医学、教育学观
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应根据人体生理和功
能活动变化的规律,逐步加大运动量,到课结束
时,又逐步减少。按照一次体育课的结构来看, 生理负担量的高峰应控制在基本部分的中期偏后 为宜。
三、自我监督
㈠、概念:
在体育锻练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功能状 况,经常进行观察,并定期记栽在自我监督记录表上的 一种方法。
等级为中等。
10、百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