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口腔颌面部损伤诊疗指南

口腔颌面部损伤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口腔科分册目录口腔颌面外科部分第一章口腔颌面部损伤 (1)第一节软组织损伤 (1)第二节硬组织损伤 (3)第二章口腔颌面部感 (7)第一节智齿冠周炎 (7)第二节眶下间隙感染 (8)第三节颊间隙感染 (9)第四节颞间隙感染 (10)第五节颞下间隙感染 (11)第六节咬肌间隙感染 (12)第七节翼下颌间隙感染 (13)第八节舌下间隙感染 (13)第九节咽旁间隙感染 (14)第十节下颌下间隙感染 (15)第十一节颏下间隙感染 (16)第十二节口底多间隙感染 (16)第十三节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17)第十四节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19)第十五节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20)第十六节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21)第十七节面颈部淋巴结炎 (22)第十八节面部疖痈 (24)第十九节颌面骨结核 (25)第二十节颌面部放线菌病 (26)第三章唾液腺疾病 (29)第一节唾液腺炎症 (29)第二节舍格伦综合征 (33)第三节涎瘘 (34)第四节唾液腺瘤样病变 (35)第五节涎液腺肿瘤 (38)第四章口腔颌面部肿瘤 (41)第一节口腔颌面部囊肿 (41)第二节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46)第三节恶性肿瘤 (54)第五章颞下颌关节疾病 (67)第一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67)第二节颞下颌关节脱位 (69)第三节颞下颌关节强直 (70)第六章神经疾病 (73)第一节三叉神经痛 (73)第二节面神经麻痹 (74)第七章先天性唇、腭裂 (76)第一节唇裂 (76)第二节腭裂 (76)口内部分第一章牙体组织病 (77)第一节龋病 (77)第二节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 (79)第二章牙髓病和根尖周病 (89)第一节可复性牙髓炎 (89)第二节不可复性牙髓炎 (89)第三节牙髓坏死 (91)第四节根尖周炎 (91)第四章牙周组织疾病 (95)第一节龈病 (95)第二节牙周病 (98)第五章口腔粘膜病 (101)第一节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 (101)第二节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105)第三节口腔粘膜溃疡类疾病 (106)第四节口腔粘膜斑纹类疾病 (110)第五节唇、舌疾病 (114)口腔修复、正畸部分第一章口腔修复 (117)第一节牙体缺损 (117)第二节牙列缺损 (121)第三节牙列缺失 (127)第二章口腔正畸 (130)第一节正畸治疗总述 (130)口腔颌面外科部分第一章口腔颌面部损伤第一节软组织损伤一、定义颜面部软组织创伤包括擦伤、挫伤、刺伤、切割伤、撕裂或撕脱裂伤及咬伤等,可发生在口腔及颜面任何部位即唇、额、舌、腭、脸、鼻及腮腺等部位。

口腔科-下颌骨骨折临床路径

口腔科-下颌骨骨折临床路径

下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下颌骨骨折(ICD10:S02、6)行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6、76)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有明确的外伤史。

2、临床检查存在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3、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骨折影像。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适应证为:1、有外伤史,下颌骨骨折诊断明确;2、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和手术,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损伤已经得到有效处置,生命体征稳定;3、下颌骨骨折段错位明显,咬合关系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02、6下颌骨骨折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大便常规+OB;2、住院生化、免疫4项、血型鉴定;3、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全景片;4、影像学检查(颅颌面及全身影像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术前根据病情酌情使用抗生素,抗菌药物选择为第一、二代头孢类+抗厌氧菌类抗生素;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另可根据是否为开放性损伤以及感染的程度决定抗菌药物的选用和预防性应用的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麻2、手术内固定物:骨折接骨板、钉和其他类骨折内固定物。

3、术中用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出血超过1500ml可追加一次抗菌药物。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一般不考虑输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7-8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影像学检查。

2、术后选用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用药时间根据骨折及感染的程度决定。

下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单纯性囊肿,病变累及单牙位)临床路径【2020版】

下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单纯性囊肿,病变累及单牙位)临床路径【2020版】

下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一、下颌骨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颌骨囊肿(ICD10:K09.205)行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ICD-9-CM-3:24.4x00x00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检查存在下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下颌骨囊肿影像。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下颌骨囊肿(ICD10:K09.205)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血生化;(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曲面断层及CT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诊断有疑问时可行活检术;(2)必要时行囊肿累及牙齿的根管治疗。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其适应证为:1.下颌骨囊肿诊断明确;2.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和手术,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损伤已经得到有效处置,生命体征稳定;(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0.5-1小时。

下颌骨囊肿继发感染者按照治疗性用药原则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麻。

2.术前用药: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九)术后恢复为住院4-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细胞分析和影像学检查。

2.术后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不超过48小时。

(十)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口腔科病种临床路径(6个)

口腔科病种临床路径(6个)

口腔科病种临床路径(6个)卫生部112个病种临床路径之口腔科舌癌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舌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舌癌(ICD-10:C01-C02)行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1.舌癌扩大切除术(ICD-9-CM-3:25.3/25.4)2.颈淋巴清扫术(ICD-9-CM-3:40.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局部常有慢性刺激因素(如锐利牙尖或残根);也可有白斑等癌前病损;或无明显诱发因素,病变发展较快。

2.体征:舌体局部溃疡或浸润块,也可外突呈菜花状,常有明显自发痛或触痛。

3.实验室检查:活组织检查病理明确为癌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选择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其适应证为:1.在肿瘤边界外1.5-2cm正常组织内扩大切除肿瘤;2.根据不同情况,颈部淋巴结可予以观察,或行选择性或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3.病理明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建议行术后放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C01-C02舌癌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TNM分类:原发灶T1或T2,淋巴结N0或N1,远处转移M0。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肝肾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

2.根据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必要时行曲面断层、CT、MRI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口腔医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

口腔医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

单纯疱疹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0.0、B00.1、B00.2、B00.9)。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1.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复发性单纯疱疹可见于各年龄组。

2.可有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可有低热、头痛、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与体征。

3.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及口周皮肤可出现成簇小水疱、糜烂与血痂等。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无异常。

5.必要时可根据病损组织脱落细胞光镜检查、病原体检测或分离培养、血清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

6.病程约7~14天,可复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经临床和(或)必要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

2.全身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0.0、B00.1、B00.2、B00.9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1.必须询问的病史:包括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发热史、口腔黏膜病损史、皮肤病损史、本次发病后的就诊、治疗情况等。

2.必需的临床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病损和皮肤病损的检查。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患者诊疗前准备。

1. 患者需提供详细的病史资料,并进行口腔颌面外科相关的体格检查。

牙颌面畸形诊疗指南

牙颌面畸形诊疗指南

牙颌面畸形诊疗指南(2022年版)第一部分总论一、概述由于各种先天及获得性原因导致颌骨生长发育异常而引起的颌骨体积、形态和空间位置的异常,造成患者牙 关系及口腔系统功能异常与颜面部形态异常者,称为牙颌面畸形。

以诊断和治疗牙颌面畸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称为正颌外科。

正颌外科的主要治疗策略是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即结合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通过正颌手术矫治牙颌面畸形。

目前正颌外科已经发展为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分支,也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分支。

二、适用范围本章的内容主要讨论正颌外科临床常见的牙颌面畸形。

三、诊断(一)临床专科检查牙颌面畸形的专科检查主要包括:1.面部正面形态检查:双侧颌面部对称性,瞳孔连线是否水平,双侧口角连线是否水平,鼻背、上唇中线、下唇中线及颏中线是否偏斜,面部上、中、下1/3是否等高,上唇高及颏唇高的比例,唇齿关系,微笑及大笑露龈情况等,颌面部肌肉情况检查。

2.面部侧面形态检查:侧貌面型(直面型,凹面型,凸面型),鼻唇角角度,上颌、下颌及颏部矢状向位置,鼻旁区丰满度,鼻唇角角度,审美平面,下颌角角度等。

3.颞下颌关节关节检查:开口度,开口型,关节弹响,关节区及颌面部肌肉触压痛等。

4.口内检查:牙齿数目,龋齿、牙周病、阻生齿及义齿情况,上下颌牙列中线是否对齐及与面中线的关系,牙齿排列是否整齐,牙弓形状,上下牙弓形态是否匹配, 曲线情况。

前牙及后牙区覆盖覆 情况,双侧上下颌第一磨牙关系。

(二)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牙颌面畸形及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辅助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定位头颅正位片,定位头颅侧位片,曲面体层片,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和/或大视野锥形束CT,颌面部螺旋CT。

基于定位头颅侧位片的头影测量分析及面型预测,是分析牙颌面畸形种类、预测手术效果及评价手术方案是否合理的必不可少的临床辅助资料。

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可通过定位头颅侧位片、锥形束CT或螺旋CT,分析气道二维宽度及三维体积,分析气道阻塞部位等。

口腔医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

口腔医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

单纯疱疹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0.0、B00.1、B00.2、B00.9)。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1.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复发性单纯疱疹可见于各年龄组。

2.可有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可有低热、头痛、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与体征。

3.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及口周皮肤可出现成簇小水疱、糜烂与血痂等。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无异常。

5.必要时可根据病损组织脱落细胞光镜检查、病原体检测或分离培养、血清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

6.病程约7~14天,可复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经临床和(或)必要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

2.全身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0.0、B00.1、B00.2、B00.9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1.必须询问的病史:包括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发热史、口腔黏膜病损史、皮肤病损史、本次发病后的就诊、治疗情况等。

2.必需的临床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病损和皮肤病损的检查。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临床路径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临床路径

第一节炎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cellulitis of mouth cavity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诊断标准]1.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受累间隙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3.脓肿形成的判定。

(1)浅部脓肿:触诊有波动感。

(2)深部脓肿:指压可有凹陷性水肿;穿刺能抽出脓汁;超声波检查出现液平。

4.可并发严重并发症。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1日内完成。

2.凝血四项、血型,抗HIV及梅毒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3.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4.必要时X线摄片,判定有否骨髓炎或确定病原牙。

[治疗原则]1.应用抗菌药物。

2.引流脓液。

3.增强机体抵抗力。

[治疗计划]1.应用抗菌药物,通常采用青、链霉素或其它广谱抗生素。

应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

2.脓肿形成应立即切开引流。

口底弥漫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或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应早期切开。

脓液引流不畅者,引流条可加入少量九一丹或五五丹。

3.进食困难或高烧持续不退者,应补液并给激素及维生素C。

4.体温超过39℃者,应按高热常规处理。

5.急性炎症消退后,去除病灶。

6.切开引流后2周以上仍有大量脓液时,应摄X线片以排除骨髓炎。

[住院日数]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后2~3日或病灶清除术后创口愈合后1~2日。

[疗效判定]l.治愈标准全身症状消失,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

2.好转标准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尚有脓液排出。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jaw bone)[诊断标准]l.急性期(1)起病急骤,体温升高。

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颌骨剧痛。

数个牙齿松动,叩痛。

并可有牙周袋溢脓,发生于下颌骨者可有下唇麻木。

(3)局部及软组织肿胀、充血,可发急性蜂窝织炎。

(4)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2.慢性期(1)多有急性发作或肿胀反复发作史。

29=鳃源性囊肿(鳃裂囊肿切除术)临床路径

29=鳃源性囊肿(鳃裂囊肿切除术)临床路径

鳃源性囊肿(鳃裂囊肿切除术)临床路径一、鳃源性囊肿(鳃裂囊肿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鳃源性囊肿(ICD-10:Q18.002)行鳃裂囊肿切除术(ICD-9-CM-3:29.2 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颌面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临床表现:病史:颈部肿物。

如囊肿继发感染可自发破溃或被切开引流,可反复发作,形成瘘管。

2.体格检查:为囊性肿块,边缘清楚,光滑,较固定,无压痛,可有大小变化;如形成瘘管则在颈部见瘘管开口,时有分泌物或脓液溢出。

3.辅助检查:超声、MRI(必要时),了解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4.当肿块不能与甲状腺特别是异位甲状腺鉴别时,应当进行甲状腺核素扫描和T3、T4等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颌面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行鳃裂囊肿切除术(ICD-9-CM-3:29.2 001)(四)标准住院日:6-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先天性鳃裂囊肿(ICD-10:Q18.002)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如囊肿或瘘存在明显感染,不进入路径,需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后2–3个月后再行手术。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2)影像学检查:超声、胸片(正位)、心电图。

双颌前突畸形临床路径(2021年版)

双颌前突畸形临床路径(2021年版)

双颌前突畸形临床路径一、双颌前突畸形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双颌前突(ICD-10:K07.1)。

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ICD-9-CM-3:76.65),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ICD-9-CM-3:76.65),上颌前部截骨术(ICD-9-CM-3:76.65),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ICD-9-CM-3:76.62-76.62),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ICD-9-CM-3:76.64)。

颏成形术(ICD-9-CM-3:76.68)(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病史:发育性畸形,常有家族史。

2.症状体征:开唇露齿,双唇突出不能自然闭拢,微笑露龈;颏后缩,颏唇沟浅,软组织颏前点靠后;侧貌突面型,双唇突点位于审美平面前方;磨牙正中关系(Angle Ⅰ类),上下前牙唇倾。

3.X线头影测量:∠SNA大于正常,∠SNB大于正常,∠ANB正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治疗原则:全身无手术禁忌证。

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恢复正常上下颌骨比例关系、唇齿关系和咬合关系。

2.手术方案选择:(1)上颌前部骨段后退并上移,矫正开唇露齿和上颌前突,必要时配合上颌整体后退和术前正畸治疗,恢复正常∠SNA、鼻唇角、唇齿关系及上颌切牙唇倾度。

(2)通过下颌拔牙术前正畸或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恢复下切牙正常唇倾度;必要时配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整体移动下颌,恢复正常∠SNB。

(3)颏成形术前移颏部,恢复颏部美学形态(对称性、凸度、颏唇沟形态、面下1/3比例)。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07.1双颌前突畸形的疾病编码。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临床路径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临床路径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临床路径一、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颌第三磨牙阻生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二)诊断依据。

根据《口腔颌面外科学》2008年底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大多数有下颌磨牙后区反复肿胀、疼痛的病史。

2.临床检查有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3.影像学检查可见下颌第三磨牙未萌出或萌出位置不正。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口腔颌面外科学》2008年底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其适应证为:1.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反复引起冠周炎者;2.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本身有龋坏,或引起第二磨牙龋坏;3.引起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食物嵌塞;4.因压迫导致第二磨牙牙根或远中骨吸收;5.因正畸需要保证正畸治疗的效果;6.可能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诱因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四)标准治疗日为≤2天。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个别患者必要时留院观察一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下颌第三磨牙阻生。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 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史2.临床检查:检查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判断下颌第三磨牙是否为拔出的适应症。

3.影像学检查(牙片机全景片):检查分析下颌第三磨牙拔出的阻力。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选用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另可根据是否为开放性损伤以及感染的程度决定抗菌药物的选用和预防性应用的时间)。

(八)手术日为就诊当日。

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

2.术中用药: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3.术后用药:术后选用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用药时间根据手术的难易及感染的程度决定。

(九)治愈标准。

1.全身一般情况稳定。

2.拔牙创无疼痛,口腔内无异味。

腮腺良性肿瘤(腮腺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2020版】

腮腺良性肿瘤(腮腺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2020版】

腮腺良性肿瘤(腮腺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一、腮腺良性肿瘤(腮腺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ICD-10:D11.000)行腮腺病损切除术(ICD-9-CM-3:26.2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颌面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病史:腮腺区肿物。

2.体格检查:为腮腺区肿块,边缘清楚,光滑,固定或不固定,无压痛,可有大小变化;无面瘫表现。

3.辅助检查:超声、MRI、CT(必要时),了解肿物的位置及周围组织的关系。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颌面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行腮腺病损切除术(ICD-9-CM-3:26.2901)(四)标准住院日: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ICD-10:D11.000)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2)影像学检查:超声、胸片(正位)、心电图。

2.可选的检查项目(1)MRI;(2)CT;(3)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项目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并结合患者病情决定选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腮腺病损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引流管负压引流(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2–5天。

1.根据当时患者情况而定:血常规。

2.术后抗菌药物:用于术中发现局部有炎症者,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愈合良好,无出血、感染或瘘。

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发表时间:2017-02-06T14:27:33.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1期作者:潘曦[导读] 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在手术中的配合度,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满意度。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三病区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60例接受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按照相同的比例将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对比组和研究组,予以常规的护理方式和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的依从性、情绪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的依从性高于对比组,组间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χ2=5.45,P<0.05;研究组的焦虑情绪较对比组轻,组间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较对比组的66.67%要高,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9.02,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在手术中的配合度,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满意度,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临床护理路径;配合;情绪;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017-03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the mouth - the value of maxillofacial surgery patients Pan Xi.Oral cavit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three units,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he mouth - the value of maxillofacial surgery patients. Methods Select 60 patients accepted -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bserving these patients are grouped by the same proportion, contrast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respectively, conventional way of nursing and clinical nursing path, 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compliance, emotion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compliance team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hi-square = 5.45, P < 0.05; Team's anxiety light in the contrast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P < 0.05; Team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6.67%,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66.67%,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i-square = 9.02, P < 0.05). Conclusion Clinical nursing path can improve cooperation degree in surgical patients, alleviate the anxiety of patients, improve satisfaction, in -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high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Clinical nursing path; Cooperate; Emotions; Satisfaction 口腔-颌面是人体中对美观影响很大的部位,由于位置较为突出,在意外事故中很容易造成损伤[1]。

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中的效果观察

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中的效果观察

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2018年5月—2019年4月间在我院就诊的76例口腔颌面外科患者进行分组护理,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路径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组开展临床护理路径。

观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路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P<0.05)。

路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7.04±8.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8±6.32)分(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取得了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口腔颌面外科;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0-0148-01口腔颌面外科是临床重要科室,近年来随着口腔颌面部外伤及肿瘤的增多,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量也逐步增多。

如何提高患者疗效及满意度已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共同难题[1]。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比传统护理更加规范化,遵循护理循证理念,能够显著提升护理质量[2]。

我们拟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对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对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间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共76例,排除合并其他器官严重疾病者,排除治疗不合作患者,排除麻醉药物过敏患者。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为(39.4±6.3)岁。

路径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为(39.5±6.1)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诊疗指南(总15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第一节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概述】牙槽脓肿主要是牙髓的炎症通过根尖部牙周组织向牙槽骨扩散。

由于牙槽骨骨质疏松,骨皮质薄,牙槽中的脓液极易穿破皮质到骨膜下形成局限性脓肿。

牙槽脓肿多出现在下颌。

【临床表现】1.脓肿形成前常有牙髓炎和尖周炎的疼痛、牙伸长、不能咀嚼、咬合时患牙疼痛明显、牙松动等症状。

2.脓肿区面部肿胀、压痛,口内脓肿区颊(唇)侧前庭丰满。

3 区域淋巴结,主γ要是下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肿大、压痛。

4可伴发低热及全身不适。

【诊断要点】1.面部不同程度肿胀、压痛。

2 病变牙相应部位肿胀、颊(唇)侧前庭沟变浅、丰满、压痛,有波动感。

3 口内病变处可査见龋齿、残根、残冠等病变牙,伴有明显叩痛。

4 X线牙片检查,可发现患牙根尖部骨质稀疏或吸收阴影。

【治疗原则及方案】1. 口内前庭丰满波动处,行脓肿切开引流术,留置引流条。

2口服抗菌药物。

3 炎症缓解后,处理病灶牙,如需拔除时应刮除根尖病变组织。

4对无保留价值的病灶牙,患者全身情况良好者,也可在抗菌药物控制下拔除患牙同时作脓肿切开引流。

二、干槽症【概述】干槽症,也称局限性牙槽骨骨髓炎,主要病因多认为是手术创伤,操作时间长,拔牙窝无血凝块,食物残渣进人牙槽窝,微生物感染,引发局限性牙槽窝骨壁炎症。

【临床表现】1.牙拔除3-4天出现持续性疼痛,并向耳颞部放射。

2拔牙窝内无血凝块,牙槽骨壁覆盖灰白色假膜,周围牙龈略红肿,可有臭味,用探针可探及粗糙骨面,有明显触痛。

3 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4 可伴发张口受限、低热及全身不适。

【诊断要点】1.牙拔除后3-4天出现拔牙处持续性疼痛,并可放射至同侧耳颞头部。

2拔牙窝空虚,可探及粗糙骨面,窝内可存在腐败、恶臭的分泌物。

【治疗原则及方案】1外科治疗清除牙槽窝内坏死组织,用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擦干牙槽窝,填入碘仿纱条并固定7-10天,达到隔离外界刺激,减轻疼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效果。

口腔科临床路径(16个)

口腔科临床路径(16个)

牙列缺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牙列缺损(ICD-10:Z46.301或K08.102)行牙列缺损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包括:1.牙列缺损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1);2.牙列缺损种植修复(ICD-9-CM-3:23.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牙列中1个或数个牙缺失,拔牙后愈合3个月以上。

2.年龄18岁以上,颌骨已发育成熟。

3.全身健康状况能满足常规牙槽突外科手术要求。

4.口腔软硬组织健康,剩余牙列情况、缺牙间隙大小、龈距离、咬合关系、颌骨形态、张口度等均满足种植修复要求。

5.X线片示拟种植区的牙槽骨量满足种植要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

2.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种植修复治疗。

3.种植修复以单冠修复方式。

4.无手术禁忌证。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次数为≤9次。

1.术前准备2次。

2.种植体植入手术1次,二期手术1次,术后复查2次。

3.种植修复治疗3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Z46.301或K08.102牙列缺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2.全口牙周健康状况检查及基础治疗;3.X线片(曲面断层片、牙片、CT);4.双侧颞下颌关节及咬合关系;5.取研究模型,行模型分析。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建议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炎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 cellulitis of mouth cavity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诊断标准]1 .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 .受累间隙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3 .脓肿形成的判定。

(1) 浅部脓肿:触诊有波动感。

(2) 深部脓肿:指压可有凹陷性水肿;穿刺能抽出脓汁;超声波检查出现液平。

4 .可并发严重并发症。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 1 日内完成。

2 .凝血四项、血型,抗HIV及梅毒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3 .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 日内完成。

4 .必要时X 线摄片,判定有否骨髓炎或确定病原牙。

[治疗原则]1 .应用抗菌药物。

2 .引流脓液。

3 .增强机体抵抗力。

[治疗计划]1 .应用抗菌药物,通常采用青、链霉素或其它广谱抗生素。

应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

2 .脓肿形成应立即切开引流。

口底弥漫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或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应早期切开。

脓液引流不畅者,引流条可加入少量九一丹或五五丹。

3 .进食困难或高烧持续不退者,应补液并给激素及维生素C。

4 .体温超过39C者,应按高热常规处理。

5 .急性炎症消退后,去除病灶。

6 .切开引流后2周以上仍有大量脓液时,应摄X线片以排除骨髓炎。

[住院日数]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后2〜3日或病灶清除术后创口愈合后1〜2日。

[疗效判定]1 .治愈标准全身症状消失,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

2 .好转标准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尚有脓液排出。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jaw bone )[诊断标准]l .急性期(1 )起病急骤,体温升高。

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颌骨剧痛。

数个牙齿松动,叩痛。

并可有牙周袋溢脓,发生于下颌骨者可有下唇麻木。

(3)局部及软组织肿胀、充血,可发急性蜂窝织炎。

(4)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2 .慢性期(1)多有急性发作或肿胀反复发作史。

(2)发生于下颌骨者多有下唇麻木。

(3)多有瘘管存在,长期溢脓。

(4)有时可见死骨排出或探及活动的死骨,严重者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5)X线片显示骨质破坏,吸收现象与增生现象同时存在。

( 6 )临床上分为中央性与边缘性两类。

前者多为牙源性根尖感染引起,后者多继发于冠周炎或嚼肌间隙蜂窝织炎。

增生性骨髓炎多属边缘性。

[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1 日内完成。

2 .凝血四项、血型,抗HIV及梅毒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3 .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 日内完成。

4 。

颌骨X 线摄片,须在2 日内完成。

[ 治疗原则]l .急性期消炎、引流。

2 .慢性期引流、清除病灶、消炎。

[ 治疗计划]1 、急性期。

( 1 )治疗同颌面部蜂窝织炎。

( 2)尽早拔除患牙。

2 .慢性期( 1 ) 局部冲洗、换药、每日 1 一次或 2 次。

( 2) 清除病灶手术:搔刮术、死骨摘除术。

( 3) 抗菌药物:最好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

[住院日数]3 周〜3个月。

[ 疗效判定]1 .治愈标准病灶切除,症状消失,切口愈合。

2 .好转标准病灶基本切除,症状好转。

面颈部淋巴结炎( lymphnoditis of facial and neck regions ) [ 诊断标准]1 .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慢性病灶病史。

2 .急性淋巴结炎(1) 发病急,进展快。

(2) 可有轻重不等的全身反应。

(3) 淋巴结迅速肿大,明显压痛;可粘连或发展成蜂窝织炎。

(4) 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3 .慢性淋巴结炎(1) 病程较长,或曾有急性炎症及反复发作病史。

(2) 应与慢性颌下腺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鉴别。

(3) 一般化脓菌感染者口腔或咽部多有感染病灶,好发于颌下、颏下,常仅为2〜3 个淋巴结肿大,质中等多能活动,有时有压痛。

结核菌感染者可有肺结核史。

好发于颈浅及颈深部,常为多个淋巴结肿大,较硬,质中等,可有活动。

多有粘连,破溃可形成瘘管,排出干酪样脓液,结核菌素试验可为阳性。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1 日内完成。

2 .凝血四项、血型,抗HIV及梅毒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3 .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4 .血沉,须在1 日内完成。

5 .结核菌素试验,须在1日内完成。

[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引流;手术。

[治疗计划]1 .急性淋巴结炎治疗同蜂窝织炎。

2 .一般化脓感染的慢性淋巴结炎去除日内或咽部病灶,如仍不消退,可予观察。

3. 结核性淋巴结炎(1)应用抗结核药物。

(2)局部抗结核药物封闭:异烟肼100mg或链霉素0.5g ,可加入适量普鲁卡因,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

(3)单个活动之淋巴结,肺部又无活动性结核病灶者,可手术摘除。

术后仍应继续服用抗结核药物 6 个月。

(4)已破溃者可行刮除术,创口不愈合用链霉素纱条换药。

(5)凡脓肿接近破溃者,可先行切开引流术,待炎症好转后再行病灶刮除术。

[住院日数]2 〜4周。

[疗效判定]1 .治愈标准(1 )急性淋巴结炎:症状消失,引流无脓液流出。

(2)慢性淋巴结炎:病灶消除。

(3)结核性淋巴结炎:病灶切除或消退,切口愈合。

2 .好转标准(1)急性淋巴结炎:症状缓解。

(2)慢性淋巴结炎:病灶缩小。

(3)结核性淋巴结炎;病灶基本切除,症状好转。

第二节骨折颌面骨骨折(fracture of facial bones )[诊断标准]1 .有损伤病史。

2 .面部畸形,局部肿胀,压痛,淤斑,牙龈撕裂或伴软组织开放性损伤。

3 .咬合关系错乱或开合(上、下颌骨骨折)或开口受限(颧骨骨折)4 .神经压迫症状下颌骨骨折:下唇麻木。

上颌骨折或颧骨骨折可出现复视或鼻出血、结膜及眶周皮下淤血。

眶下区麻木。

5 .X线摄片可见骨折线。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1 日内完成。

2 .凝血四项、血型,抗HIV 及梅毒抗体须在1 日内完成。

3 .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 日内完成。

4 . X线摄片,颌面部CT须在2日完成。

[治疗原则]1 .伴有颅脑损伤、休克、大出血、窒息等严重情况者应先行急救。

2 .软组织损伤先行清创缝合术或同时作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术。

3 .骨折复位、固定。

[治疗计划]1 .骨折复位(1)手法复位。

(2)牵引复位:多用于陈旧性骨折。

(3)手术复位:欲行骨间结扎固定者,或陈旧性骨折牵引不能复位者。

2 .骨折复位后应行固定(1)单颌结扎。

(2)颌间结扎。

(3)骨间结扎。

(4)口外固定:吊颌绷带,不锈钢针外固定器等的固定。

(5)围绕结扎。

(6)其它各种夹板固定器的固定。

3 .固定方法的选择(1)下颌骨骨折:①骨折两端均有牙齿者,行单颌结扎或颌间结扎;②骨折一端有牙齿,一端无牙齿者,骨间结扎加颌间结扎;③骨折两端均无牙齿者,骨间结扎或颌周结扎;④固定4〜6周。

(2)上颌骨骨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骨折固定方法,但要注意务必以颅骨作为固定点,而不能单以下颌骨作为固定点,并要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固定3〜 4 周。

(3)颧骨、颧弓骨折:复位后可作适当固定,但注意局部勿再受外力撞击或受压而致再移位;粉碎性骨折可采用上颌窦填塞复位法固定3〜4周。

4 .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5 .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6 .保持口腔卫生。

[住院日数]10 〜14日。

〔疗效判定〕1 .治愈标准骨折复位良好,咬合关系正常,软组织伤口愈合。

2 .好转标准骨折基本复位,咬合关系欠佳或尚有软组织伤未愈合。

第三节先天性疾病皮样囊肿手表皮样囊肿(dermoid cyst and ipidermal cyst )[诊断标准]1 .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生长缓慢,囊肿小时无症状。

2 .好发于口底中部,眼睑、额、鼻、眶外缘、耳后等处,呈圆形。

3 .肿块质地中等硬度,坚韧而有弹性,似面团样。

4 .与周围组织、皮肤、粘膜均无粘连(继发感染时可有粘连)。

5 .在口底部位于下颌舌骨肌及颏舌骨肌以上者,向口内突出。

体积增大时可将舌推向后上方影响语言、甚至发生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

位于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以下者向口外突出。

6 .穿刺可抽出白色或淡黄色豆渣样脂状半流体,镜下可见有脱落的上皮细胞,毛发和皮脂腺等结构。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问]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1 日内完成。

2 .凝血四项、血型,抗HIV及梅毒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3 .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 日内完成。

4 .额、鼻、眶外缘、耳后等处有时可摄X线片,检查与骨质的关系,须在2 日内完成。

〔治疗原则〕手术彻底摘除。

[治疗计划]发生于口底凸向口内者,在口底粘膜上作切口。

凸至颏下者,在皮肤上作切口。

[住院日数]术前住院3日,术后住院7〜9日。

[疗效判定]1 .治愈标准病灶完全切除,切口愈合。

2 .好转标准病灶部分切除。

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瘘(thyroglossal cyst , thyroglossal fistula )[诊断标准]1 .颈正中线附近圆形肿物,多无自觉状,生长缓慢,直径1〜5cm不等。

2 .肿物质软,周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位于舌骨体附近者,与舌骨体之间可有坚韧的索条相连。

3 .位于舌根附近者,可有吞咽障碍和语言不清,经舌盲孔与口腔相通后可继发感染也穿刺可抽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粘稠液体,甚至可呈胶冻状(感染后可为白色或褐色水样液)5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1〜10岁儿童。

6 .继发感染则愈加肿大,发红、疼痛,周围粘连,界限不清,自溃或切开则成瘘,长期溢出少量粘液或脓性粘液。

1317 .必要时需作同位素碘131扫描,除外舌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或盲孔部)。

8. 甲状舌管瘘可作碘油造影检查瘘管行径。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1日内完成。

2 .凝血四项、血型,抗HIV及梅毒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3 .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1314. 为除外舌异位甲状腺需作碘131扫描。

5 .瘘管碘油造影,须在3日内完成。

[治疗原则]手术切除。

[治疗计划]1 .继发感染者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局部瘘管每日换药,使引流通畅,无急性炎症时方可手术。

2 .碘油造影查明瘘管行径。

3 .手术应彻底切除囊肿,瘘管,同时切除中段舌骨,如瘘管在舌盲孔处出现瘘囗,应连同周围粘膜一并切除然后缝合。

[住院日数]术前3天,术后7〜9日。

[疗效判定]1 .治愈标准病灶连同中段舌骨一并切除,切口愈合。

2 .好转标准病灶未全切除或未切除中段舌骨。

鳃裂囊肿及瘘( branchial cleft cyst and branchial fistula ) [诊断标准]1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在20〜50岁,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绝大多数在20 岁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