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称谓禁忌委婉语

例2
说话人要注意听话人的身 份、地位、文化背景等因 素。
称谓禁忌委婉语
例3
据陈正人回忆,1931年陈担任川县县 委书记时,把拟好的布告呈毛泽东审 阅,毛泽东将“结婚不得收聘 礼”“不许虐待儿童”两条,改为 “讨老婆不要钱”“大人不许打小 孩”。
称谓禁忌委婉语
3.辨清语体
语体,就是适应特定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语言体式。 它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
称谓禁忌委婉语
正确使用称谓语 1、注意谦词敬词,恰如其分
称谓禁忌委婉语
从前有个知县好巴结上司。一天,知 府到他这儿巡视,在宴会上,知县一边劝 酒,一边套近乎。“大人几位公子呀?”知 府伸出两个指头回答,“有两个犬子。” 说完反问知县:“大人有令郎几位呀?”不 问则已,一问把知县问傻眼了。知县心 想:知府大人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我该 怎么称呼我的儿子呢?他想了好半天,才 毕恭毕敬的回答说:“回禀大人,卑职只有 一个5岁的王八羔子称谓禁!忌”委婉语
2、某快餐店店堂告示:衣衫不整,谢绝入内! 请用委婉的方式表达。
3、假如你获作文一等奖,向你祝贺,根据不同语体作 出表示谦虚、上进的回答
使人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的口头语( )
庄重、严肃的正规语(
)
含蓄、富有文采的书面语 (
)
幽默、诙谐的口语 (
)
称谓禁忌委婉语
课堂小结 在交际中,如果我们能学会准确的 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委 婉语,说话就变得更得体,世间必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 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 一分文明。
A、“同志,你不能把菜叶剥掉!” B、“你注意些,不能这样买青菜!” C、“请小心点儿,别把菜叶碰掉了。” D、“有这样的买菜吗?你剥掉的菜叶谁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礼节介绍_礼仪常识_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礼节介绍称谓,也叫做称呼,是现代礼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恰当的地使用称呼,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基本礼貌。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下,使用怎样的称呼是一种讲究。
那么中国的称呼礼节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姓名称谓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
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
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
如:“李大伟”、“刘建华”等。
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
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
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
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
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
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
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
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
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
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
关于称呼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关于称呼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称呼是人们日常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表达对对方身份、地位以及态度的尊重和礼貌。
正确使用称呼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同时也能够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以下是关于称呼的一些注意事项:1. 尊称他人的姓名: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尊称对方的姓名。
使用对方的姓氏加上尊称,如“王先生”、“李女士”。
这样做能够彰显出自己的尊重和礼貌。
2. 注意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当与某个职位、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时,要使用用适当的尊称称呼对方,如“老板”、“教授”、“主任”等。
在正式场合中,使用正确的职称会使对方感到受到尊重。
3. 注意场合灵活运用:称呼的方式也与不同的场合有关。
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或学术研讨会上,可使用对方的职务或职称进行称呼。
而在非正式场合,如与好友或同事之间交谈时,可使用亲昵的称呼,如“小王”、“小李”。
4. 避免乱称或直呼其名:在不熟悉或非正式场合中,直呼对方的名字可能会使对方感到不适,因此应尽量避免直呼其名。
如果对方有明确的尊称,最好使用尊称进行称呼。
5. 注意文化差异:在国际交往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称呼习惯是有差异的。
因此,如果要与外国人交往,最好提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称呼习惯,并根据情况使用适当的称呼。
6. 关注年龄差异:在与长辈或年长的人交往时,要避免使用太过亲昵的称呼,如“哥哥”、“姐姐”。
尊重对方的年龄和地位,使用正确的称谓,如“叔叔”、“阿姨”。
7. 尊重个人偏好:有些人可能对某些称呼比较敏感,比如“胖子”、“矮子”。
在与他们交往时,应该尊重对方的偏好,使用适当的称呼以避免引起对方的不快。
8. 倾听对方自我介绍:在初次见面时,应仔细倾听对方的自我介绍,特别是对方如何称呼自己,以便根据对方的自我介绍来称呼对方。
9. 当面确认对方称呼:如果不确定对方的称呼应该如何称呼,可以适当地向对方询问并确认。
这样能够避免尴尬和不必要的误会。
10. 注意使用谦称:在与长辈、上级或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时,可以适当地使用谦称来表示自己的尊重和谦卑。
下列句中的称谓语,表现的不是亲属关系,使用是不是正确?简要说明原因

下列句中的称谓语,表现的不是亲属关系,使用是不是正确?简要说明原因题目:如何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在日常交往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称谓语来称呼他人,而在一些情况下,称谓语并不表现亲属关系。
那么,在使用这些称谓语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呢?接下来,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 定义称谓语是用来称呼对方的一种礼貌用语,其目的是为了彰显尊重和亲近之情。
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情况下,称谓语更多地承载了一种尊重和礼貌的含义。
2. 常见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在中文社交场合中,经常会听到一些称谓语并不表现亲属关系,比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这些称谓语并不涉及亲属关系,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称呼意义。
3. 使用原则在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环境:要根据具体的社交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不同的场合可能需要不同的称谓语。
- 尊重:要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情。
- 礼貌:在称呼他人时,要用礼貌的语气和态度,避免使用不恰当的称谓语导致尴尬。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是一种社交礼仪的表现,它能够彰显我们的尊重和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他人,以展现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修养。
总结: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交礼仪修养,彰显我们的尊重和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环境、尊重和礼貌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他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相信你对如何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交礼仪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人们对于称谓语的使用也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规定。
比如在中国,人们会用“先生”、“女士”、“老师”等称谓来称呼对方,而在日本则经常使用“さん”、“先生”、“小姐”等称谓。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等称谓来称呼对方。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用语,是交际的先行官。
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又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等。
本文将对社会称谓语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空位困境做一分析解释。
标签:社会称谓语社会成因困境语言的本质是符号系统,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符号。
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职称功能以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某种特殊关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支书等”。
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我们认为,这一界定反映了称谓语的本质特征。
因此本文对社会称谓语的讨论将以此为基点。
一、社会称谓语的定义汉语称谓系统是一个内涵和层次都非常丰富的机构体系,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谓语主要是在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中间使用。
社会称谓语是相对亲属称谓语而言的社会称谓习俗,它是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与亲属称谓语相比,它具有更鲜明的时代、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发展变化相对较快。
同时,社会称谓语更具有广泛性,也更有普遍意义。
按使用范围来分,社会称谓语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亲属泛称)称谓语等等。
下面对其特点和社会成因分别进行简单的解释。
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一)通称称谓语通称称谓语是指适用范围广,不拘泥于特定对象的称谓语,一般适用于社交场合。
特点是:数量较少,使用广泛,频率高。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通用称谓语有“同志”“老师”“师傅”“先生”“小姐”等。
另外,还有一些由亲属称谓语外化而生的“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等,也可以在他们前面加姓,如“李老师”“张师傅”“刘大爷”等。
此类称谓语将在泛化称谓语里单独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1.同志本义为“志同道合的人”,最初用于同一政党的成员之间,解放后,在大陆逐渐推广,成为全社会通用语,适合于各个行业。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a3cd6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f.png)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讲话中的称呼语

讲话中的称呼语称呼是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在讲话稿中必不可少。
恰当得体的称呼既是讲话者良好礼仪形象的展示,也是对与会者的尊重,起到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实现最佳讲话效果的作用。
1.讲话中称呼语的种类称呼一般包括尊称、平称和昵称等。
讲话是一种公务活动,因此多使用尊称和平称,有时也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类对象予以单独称谓。
尊称能最大程度地表示出尊敬和礼貌,比如"尊敬的×××市长""尊敬的×××总经理".由于讲话者的身份一般都比较高,为了消除隔阂、拉近关系、显示平等,也常使用平称,比如"同志们""朋友们"等。
2.讲话中称呼语的位置讲话中称呼语的运用比较灵活,但位置相对固定,一般使用在四个地方。
一是开场,以表现礼仪和礼貌。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形式,在讲话的开头用作开场白。
所有讲话在开篇即用称呼语,其文面格式是顶格书写,后用冒号,以起到统领全篇、提示下文的作用。
二是文中,以引起重视或表示过渡。
文中称呼语常使用在需要提醒注意、表示强调或语义转换、区分层次等地方。
在文面上,这种称呼语可以单独成段,也可放在段落的开头。
文中称呼语之后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感叹号。
比如习近平在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其开篇称呼语为顶格的"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这样的格式,正文中又出现三处,既是强调,也是分层,表示将展开新一层意思的阐述。
三是尾部,提示讲话结束。
在即将结束讲话时用称呼语,这种称呼语有时与文中称呼语的作用相似,表示呼告和强调,也有提醒的作用,引出结语段。
比如李克强2014年12月15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其结尾段为:"各位同事,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亚欧大陆桥上一支重要的和平发展合作的力量。
论现代汉语交际中的称谓语缺环现象

论现代汉语交际中的称谓语缺环现象本人主要讨论在汉语语言交际存在的称谓语缺环现象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缺环的对策。
本人的结构如下:1. 讨论并描述称谓语缺环现象。
2. 称谓语缺环现象的原因:称谓语的困境实质就是文化的困境。
3. 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养成自我介绍的好习惯,这样能减少称谓语缺环现象的发生,采用姓名称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标签:称谓语;称谓语缺环一. 什么是称谓语缺环现象汉语的称谓系统虽然庞大,历史悠久,但是却存在机构性的缺陷。
这在封建社会并没有显现出来,因为人们是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来进行交际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活动日益多样化,特别是语言实践中的生人交往增多,一个人无论工作,学习,一出门就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甚至不出门也要与无血缘的人打交道,这就常常出现称呼尴尬的现象,这种无呼可称的现象被称为“称谓语缺环”。
二. 导致缺环的因素1. 缺乏新的称谓系统和称谓语原则缺环的产生是一个表面现象,它们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称谓语的困境实质就是文化的困境。
现实的称谓语系统受历史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影响,西方国家称谓语的影响等,导致不同道德观念,称谓原则相互冲突,相互碰撞,相互交织,全新的称谓语系统原则始终没有完全建立。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制度被民主制度取代,社会成员间不再是等级关系,而是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关系,男女平等,夫妻平等,官民平等,因而引发了称谓原则和称谓心理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三人为核心的小家庭。
汉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亲情,但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亲属宗族观念正在淡化,亲属称谓语系统出现了简化的现象。
2. 性别因素异性之间产生缺环的可能性要比同性之间大。
在中国的传统中视男女为大防,“男女授受不亲”,女性是禁止与陌生男性说话的,自然就没必要知道如何称呼陌生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内容摘要: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内的泛化缺环现象、使用方法、交际策略及面临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
关键词:汉语称谓语;泛化;缺环;使用方法;问题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
近年来,关于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大量的著作对称谓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汉语称谓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说明不多,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阐述这种语言现象及问题。
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本文将论述二者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汉语亲属称谓可谓是名目繁多,复杂多样。
汉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功能非常细致,可以用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近亲与远亲、长辈与晚辈、已婚与未婚、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甚至生存与死亡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汉语称谓语有逐渐泛化的趋势。
在阐述称谓语泛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通的客观存在。
语言的模糊性同语言的含混性不是一回事。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要消除语言的含混性,力图提高语言的精确性,还要减少某些模糊性。
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
在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模糊性,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
而称谓语的泛化即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
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
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
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
如“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娘”,还有“解放军叔叔”、“大姐”、“大妈”等亲切的称呼。
亲属称谓还可以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如“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甚至扩大到非人称的事物,如“老天爷”、“母校”、“母语”、“太阳公公”等等。
亲属称谓在泛化成社会称谓之后,其使用环境就要受到很多限制。
在汉语称谓的语用功能中,首先要强调的是不同语境中称谓的得体性,这种得体性主要指称谓的选用要符合一定语境下交际双方的身份和社会角色。
比如在街上问路,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人为“大叔”、“大爷”,我们彼此之间并不具有亲属关系,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可我们却不能称其非常亲密的称谓,如“爸爸”。
在中国传统中,对于妻子、丈夫、爸爸、妈妈这类非常亲密的称谓是不可任意运用的。
总之,正如姚亚平(1995)所言:“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
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社会称谓系统是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兼有多种角色、身份,比如乘车时是乘客,购物时是顾客,看戏时是观众,在丈夫面前是妻子,在父亲面前是儿子、女儿等等。
称谓语虽多但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可能只有一两种适当得体的称谓,例如“工人、农民、警察、司机”等职业名称只表示其社会分工,并不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而“教授、高工、院士”等身份名称和“书记、厂长、经理、老板”等身份名称无疑代表着较高的社会等级。
如果用代表较低社会等级的职业名称当面称呼对方,不符合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就会造成称谓的不得体。
所以采用“职业+身份”(如“工人师傅”、“农民朋友”、“警察同志”)或“职业+拟亲称谓”(如“工人叔叔”、“农民伯伯”、“警察大叔”)等称谓并用方式,在职业身份后再加通用身份或拟亲称谓,抵消了职业称谓中蕴含的较低等级意味,对被称者给以足够的尊重,成为得体的称谓方式。
又如中国人有在姓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人的习惯,有时尺度不好掌握。
有人喜欢别人称他(她)为“老某”或“小某”,而某人则不喜欢,其间的心理十分微妙,所以称“老”或“小”有时是敬称,有时是昵称,有时则会引起不快。
中国人还有在姓后加上官衔来称呼人的习惯,如李科长、孙厂长等。
一般来说,在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尊敬。
因此在大众心目中只有较高的职业职称才会被用做面称,而较低的身份称谓,如厨师、理发师、助理工程师、学士等,一般不用作面称。
为了选用恰当的称谓使交际顺利进行,必须掌握好交际策略,而常用的交际策略主要有:1、抬高对方的身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职衔称谓中省去副职中的“副”字,例如把“副部长”、“副校长”、“副主任”直接称呼为“部长”、“校长”、“主任”,或把职业、职称往高里说,例如称护士为“医生”、“大夫”,称学校一般的工作人员为“老师”,称上级机关来的普通工作人员为“首长”、
3
参考文献:
[1]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
[2]周健.汉语称谓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3]袁金霞.中西社会称谓比较及汉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缺环与泛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2,(2).[4]温锁林,宋晶.现代汉语称谓并有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5]张沙林,胡洁明.汉语言语交际中称谓缺环现象小议[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4).[6]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4).
[7]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8]苏静,路佳.论称谓语的泛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
[9]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10]吴晓君.汉语称谓的男尊女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