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教师分析: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教师分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合作探究: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教师分析: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教师分析: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师讲解:公元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二、讲授新课(一)崛起与并立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1)请问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哪一少数民族?(2)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生活情景?(预计效果,学生回答:契丹;游牧、狩猎)(2)、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契丹族的活动区域与契丹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学生看图片展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选代表回答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直观了解
锻炼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西夏与宋议和作出整体感知
全面看待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议和
(4)出示西夏王陵图并做简单介绍,进入对党项族的学习,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5)总结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治国措施
(6)列表归纳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基础知识。
4.学习第二部分:辽与北宋的和战
(1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分析澶州之战的原因及过程(2)思考:有关澶州之战的知识点
(3)看视频:澶渊之盟
(4)对澶渊之盟作出正确评价
课堂小结
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民族之间友好交往,
民族交融是主流。
板书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兴起及与北宋的和战
兴起: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上京临横府
和战:澶渊之盟后,维持和平局面
二、西夏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
兴起:11世纪前期,元昊(党项族),兴庆府
5.学习第三部分: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6.巩固提升: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学习目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之间地理政治背景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和互动3、懂得不同朝代的对内政治稳定与发展状况4、熟悉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教学内容】一、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二、唐朝的西北地区三、北宋的全面发展四、北方草原的另一种文明——辽朝五、西夏的辉煌与挣扎六、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七、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重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与互动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3、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难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2、辽宋和议以及其对各自朝代的影响3、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在课堂上放映几个片段,考察学生们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
2、讲授与互动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互动的各个方面,了解其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方面的重要性。
3、合作学习根据学科属性的不同,分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关的作业和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相关历史。
【教学过程】第一步热身启动1、学科问答环节- 询问学生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提问环节- 问题一:北宋与辽、西夏有哪些互动和交流?- 问题二:辽宋战争给两国带来哪些影响?- 问题三:北宋经济为何能够繁荣发展?第二步知识梳理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流北宋与辽、西夏为邻,与其之间交往频繁。
例如,北宋曾向辽朝贡纳玉和丝绸,辽朝则向北宋贡献马匹、皮货等物。
西夏与北宋的交往集中在其早期,其中主要经济交流往来是盐和铁器。
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北宋与辽朝之间的战争发生早期,主要包括边界的小规模冲突,以及钦差大使的错误使得双方之间的战争加剧。
后期,战争转入规模较大的阶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会同年宝刀事件”。
最终,辽宋和议的签订结束了局势的恶化。
3、北宋经济的繁荣北宋王朝经济繁荣,区别于唐朝较为集中经济政策模式,采取更为开放的沿海经济社会结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学习目标】契丹与西夏的兴起;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夏间的战与和。
【学习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与发展: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隋唐时,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有了农耕、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辽)政权的建立:时间:10世纪初 民族:契丹族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3)辽政权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货币(银质货币,契丹文字,意思是“天朝万顺”)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
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2、西夏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的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3)西夏的发展:【知识整合】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宋间的和与战(1)辽太宗时(战):辽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宋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和):双方互通使节,宋辽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战):向辽数战,败,转防御;(4)宋真宗时(战):辽攻宋,威胁开封,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胜。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认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认识。
但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关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关系,探讨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的图片、地图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国家并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提问北宋政治的概况(北宋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及巩固统治的措施)讲授新课(学生首先自学,根据多媒体出示的问题结合课本找出答案,并做圈画。
教师注重巡视指导)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的兴起: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西夏的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历程: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友好,互通使节。
战:宋太宗时,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均遭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在澶州城被宋军打败后议和。
和: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影响: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合作探究如何评价正确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争: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相处,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课件。
2.图片、地图:收集与辽、西夏、北宋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音频、视频资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二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形成了并立的局面。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时期。
本课的内容对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文字不多,但是涉及的内容信息量大,空间地域跨度较大。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立意从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的“点”中,寻找这段历史发展的线索,选取了从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这段历史,把契丹和党项族的发展壮大、政权并立和民族冲突放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民族融合的历程中去分析和思考。
因此我整合教材内容,设计为:“交融中的发展”(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壮大及政权并立)、“交融中的冲突”和“交融中的赢家”三大板块。
二.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包括:契丹族与党项族在民族交融中,相互学习,发展壮大以及政权并立;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辽宋夏时期的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为元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三.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了解不多,且理性思维水平不太高,对于历史问题还未能够形成全面的认识,但是我校初一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好,并且能够较好地开展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
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其政权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与战等基本史实。
(3)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10(4)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交流, 培养合作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培养读图能力;(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3)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4)通过比较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措施,认识到少数民族是通过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或者封建化的过程)。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唐朝的历史。
他们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但可能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和参与讨论,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对于这些关系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辽、西夏和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主要讲述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西夏的建立者元昊称帝,以及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在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复杂关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难点: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2.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和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参考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 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现进程中的民族政权关系问题,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民族政权、民族关系上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
2.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如何探究北宋与辽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创设条件,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合作与探究中提升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
第一子目辽和西夏的建立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辽、西夏之间彼此既有有战争,更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学生情况:学生对宋朝历史了解不多,尤其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更是陌生,对与北宋对立的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还有偏见。
在教学中,教师加强这一方面基础知识的指导与教学,通过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分析,增加少数民族政权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
教学方式:1.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多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引趣激疑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地图演示法教学,展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教学;3.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阐述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多样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教学问题,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图片和材料学生能够具有从文学作品和文物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北宋、辽、西夏的关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民族关系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学生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事件、地点较多,需要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细节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关系。
3.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代十国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与发展,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3.史料:辽、西夏与北宋相关的历史资料。
4.课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辽、西夏与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呈现(10分钟)介绍辽、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7课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
第7课《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西夏的建立者元昊称帝,以及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使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
同时,教材还阐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以及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及相互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民族关系等内容感兴趣,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全面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对比分析法:对比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图文并茂。
3.资料:收集与辽、西夏与北宋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4.视频: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
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
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
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
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
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
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
史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
二、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
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三、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1)结合P34《相关史事》中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与图《契丹人引马图》,或介绍关于契丹族的起源的美丽传说。
让学生从诗、图、故事里描写这个民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对契丹有一个感性认识。
(2)契丹的兴起: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
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政权建立: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建立政权(契丹、辽),定都上京。
对课本插图组织学生讨论:“契丹货币”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课本插图组织学生讨论:“契丹货币”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归纳:“契丹货币”反映了契丹族经济的发展;“契丹文字”是学
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
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3.党项族:
(1)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
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有所发展。
(2)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
府,史称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教师总结:西夏文字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両创
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与北宋的前期关系:①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与中原王朝的冲
突加剧。
②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③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澶渊之盟
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
通过故事了解辽攻宋的目的
(掠夺、扩大领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
让学生了解盟约内容。
教师总结:1004年辽军大规模地进攻北宋,寇准主战,宋军在澶州打
败辽军后,于第二年1005年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组织学生讨论:对“澶渊之盟”谈谈你的看法,你怎么评价?教师通
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得到正确认识,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如:
①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
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
②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
加重人民的负担。
③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对
于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
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几个问题: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
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了解到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
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
2.宋夏议和的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四、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少数民
族同汉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是主流,对双方都有好处。
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五、练习
族政权建国时间族杰首领城与的大件
辽10世纪初契丹
族
耶律阿保
机
上
京
澶渊之盟
夏11世纪前
期
党项
族
元昊
兴
庆
宁夏和约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