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沉下心在书桌前读《什么是教育》的第二章,看似薄薄5张纸,但是反复品读仍感觉读不透,悟不明,特别是其中四、五、六版块的内容。期待明天的读书会上,通过书友们的“对话”能让我更明晰深入地理解这部分内容。这里只能粗浅谈谈自己对一、二、三版块内容的学习感受。

雅斯贝尔斯认为“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仅就教育本身而言”可以将教育划分为“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这三种基本类型。我想现实中,这三类教育可能并非纯化地存在,更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或者以某一种类型为主导的。

“经院式教育:这种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相当于一个传声筒。如果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上课,再找一个代替丝毫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就是这种不具备不可替代性的教师,本质上是缺乏自己独特的教育魅力的。而学生,作为田中秧苗,谁拿“知识”之瓢浇灌都是一样的。唯一重要的是学习知识,而不管是哪一个在教,哪一个在学。“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学生只要装满教师所认为应该完成的学习进度中的知识就可以了。“经院式的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基础就是理性传统”。

“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就像有不少学生不听家长的话,而嘴上却一直挂着“我们老师说……”,可见“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但我想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师徒式教育其实也很暖心。孔子式的坐而论道的教育也让人羡慕。只是,这样的师徒关系已经偏离了雅斯贝尔斯这里说的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式教育”而逐渐沾染了一些“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了吧。

“苏格拉底式教育: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师生的平等是人格的平等,也是获取知识探求真理姿态的平等。师生在对真理的寻求过程中,结成同盟。我们常说的“学习共同体”就属于这种教育吧。真正的教育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苏格拉底运用催产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教师不是知识之源泉,而是导之引之,把学生带到寻求知识的路途上。教育最大的任务就是促成学生的向学之心,唤起学生对美善事物的欲求。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考,包括反讽(刺激学生感到离真理甚远)、催产术(通过问答逐渐使真理显明),以及探索发掘真理,而非传递真理”。我想苏格拉底的这三种教育方式其实应该是一体的,都是引导人的认识由似是而非转变到似非而是,很多时候最终并未追寻到真理,却给人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换句话说,苏格拉底与人的对话是开放性的,他极力避免灌输,而着意于引导人发觉有路等待我们去走,我们也有能力走得更远。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天生有发展的机会”,所以他总是将别人和自己置于“人格平等的地位”。在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的讨论中,在和他们的对话中,使真理逐渐明晰显现。这即是教学中“对话”一词的由来。苏格拉底不仅是将对话作为他的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作为了一种教育方法。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也就是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同处于平等的地位,师生需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绝不可以高高在上,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二是教师必须具备和学生对话的准备,既有对知识和真理的准备,也有在对话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的策略的准备;三是教师要对话的过程中,担负着引领和促进作用,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并及时指出寻找答案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看似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中,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需做的就是提升自己,有资格和学生对话,有资格引领学生与环境书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为对话是一种资格,更是一种能力。平等的对话,更是如此。

如果我们真正去亲近苏格拉底,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将会发生改变。而教育,在某种层面上说,就是人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一旦懂得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那么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所进行的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正如第一部分提到的那样,二者“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和依赖关系”。通过论辩,师生致力于真理的追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和生长自我。但是这个真理之途是缓慢的,也是充满困难的。

什么是教育?

《雅思贝尔斯》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系列书籍之一。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是雅思贝尔斯个人的人生概述。第二章节主要论述雅思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与其教育观的联系。第三章是雅思贝尔斯对于教育的本真思索。第四章是就如何实施有效的教育做以简单的探讨。第五章表达了作者所认为的大学教育的真谛。第六章节是对全书做以总结并对教育事业提出希望。

雅思贝尔斯主要活跃在20世纪前半期,这是人类历史上惊涛骇浪的时刻,既有人文、科学跨越式的前进,又伴随着刻骨铭心的灾难,这种灾难给那一代人的心灵带来无法修复的创伤,人类的生存状况被空前的扭曲了。很不幸的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已经快要忘记人类曾经最深的沉沦。雅思贝尔斯,他出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德国。他目睹了现代化进程最令人惊悚的时刻。作为一个哲学家,作为一个心理医生,他对教育的探讨透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整个人类前途的担忧。他是在以一个最深刻的生命体验者和我们探讨教育的本质。阅读他的教育观,反观我们国内教育的现状,不得不引人深思。

一、教育的本质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金纳说:Education is what survives when what has been learned has been forgotten(把所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雅思贝尔斯认为:“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比较以上三位教育家的观点,表面上看来有很大差别。而实际上,对于教育的理解,其实都不能离开对人的定义。从这一点来看,以上三种论述的核心是一脉相承的。简而言之,教育就是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诱发创造力,成对真理的皈依。按照斯金纳的说法,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还有什么?或许,我们简单的可以说是性格。性格是无法忘掉的,你的思维习惯是无法忘掉的,你的气质,你的精神,你的信仰,是无法忘掉的。而这些东西才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标志,才是他人掠夺不走的财富,才是我们生命中相对固定的永恒的稳定的东西,我们也是凭借着这些东西,才能直立行走,才与千差万别的生物有了最大的不同。西方名言,“性格决定定命运”充分说明了性格的重要性,一种教育如果不能对人的性格构成影响,那么这种教育的本质就值得怀疑。蒙台梭利所谓的“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本质上就是性格的力量。当然,如果人千篇一律都是一种性格,那么这无疑也是许多个生命的丧失。我们知道,复制来的东西都没有什么价值,我们渴望创新,创新从哪里来,从生命的千差万别开始,这种千差万别则在对真理和价值的千差万别的探索中形成。“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启迪人自由天性的根本动力。这股推动力,一半靠天然的好奇心,一半靠教育的有力引导。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死气沉沉,陷入了功利化,模式化,商业化的恶性循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调教出来的都是模式化的公民,人们都用一种思维方法来考虑事物,人们从不关心自己、不关心生、不关心死;不关心环境,只关心金钱,不关心内在的自我,只关心外在的竞争和享乐;不关心真理,只关心结果,我看,国之大厦将倾矣!我想,这并非危言耸听,教育是长久之计,不是商业生产的流水线,可以立竿见影地看出效果来。然而越是长久之计,越考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耐心。如果要建立一种持之以恒的文化精神,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各种风浪,在任何情况下都镇定自若,那么就应该考虑培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己的性格。教育从小处看来,是培养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大处看,是培养国家民族的脊梁。

二、当前教育的弊病

弄清了教育的本质,反观我们国家自身的教育现状,就会立刻发现,我们距离真正的教育差之千里。鲁迅说,“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达到健全形态的第一步。然而事实是,官方的话语总是全面又动听。一方面取得的成绩如何,另一方面存在的缺陷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贯彻某种方针,实施某州计划。无非就是这样天衣无缝的调子。我很讨厌官方的话语形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话语往往具有很大的蒙蔽性,说了跟没说并没有多少区别,听了不如不听。听了反而会成为真正“不明真相的群众”。我觉得我们面对任何问题,都应该有一点真正“揭开伤疤”的勇气,不然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就无药可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