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2年中印战争 解放军白刃战消灭印度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白刃战消灭印度兵导语:编者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
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60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编者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
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60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并对照中方资料写成,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边防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同时对入侵印军展开自卫反击作战,其中东线主要反击方向是克节朗地区,盘踞当地的印军第4师第7旅瞬间土崩瓦解。
解放军乘胜渡过克节朗河,突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直取藏南重镇达旺。
尽管印军自1959年侵入达旺并经过长期经营将其变成重要的前进据点,但在克节朗印军被歼后,达旺的印军便如惊弓之鸟,于23日和24日大部逃往达旺河以南的西山口一线,达旺获得解放。
就在解放军攻占达旺的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东线中国部队也集结在达旺河以北休整待命,暂停对印军的追击。
混乱的部署听闻达旺兵败和中国寻求和谈的消息,印度政府不是想着就此罢手,而是谋求在军事上扳回一局。
印军总部紧急抽调部队增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所谓“东北边境特区”(NEFA,即被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由于担心巴基斯坦会借机对印控克什米尔发起攻势,印军不敢从西部调动师级战斗单位。
只好从别的地方调兵。
当时,以第4军第4师为主的印军东北特区作战体系沿从北向南延伸的两个山脊展开。
第一道山脊的主要据点是靠近不丹的色拉(Se La),它的纵深防御依托是东面100千米外的邦迪拉(Bomdi La),它是第二道山脊的核心据点。
在两个据点生活常识分享。
1962年中印战争的启示

1962年中印战争的启示50年前,中印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在今天看来非常有启示意义。
以下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遵循的六项原则。
第一,出其不意。
中国非常重视蒙蔽对手,通过对敌人造成政治和心理冲击,在战场上迅速取得胜利。
这种侧重突然袭击的战术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当时中国的军事家孙子认为,“兵者,诡道也”,并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正是遵循这一思路,中国发起和结束中印战争的时间都在印度意料之外。
第二,速战速决。
中国将军认为,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度打击敌人,中国在中印战争中表现出这一风格,目标是速决战。
第三,先发制人。
北京不惜使用武力来达到政治目的,曾多次“教训”对手,使对手不敢在未来挑战中国的利益。
中国总理周恩来曾表示,中印战争是要“给印度一个教训”。
第四,等待时机。
要选择最佳时机,中印战争就是个典型例子:攻印恰逢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把世界带到核战争的边缘,从而分散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减少了印度能获得的潜在支持。
美国刚释放出与苏联和解的信号,中国就立即宣布单方面停火。
第五,寻找借口。
五角大楼在2010年给国会的报告中说,“中国现代战争史提供了大量案例,表明中国领导人将军事上的先发制人称为战略防御”。
该报告列举了一长串例子,其中包括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政府称之为“自卫反击战”。
第六,敢于冒险。
敢于冒险一直是中国军事战略的重要特点。
中国一向愿意进行军事赌博,而且每次冒险都能带来成功。
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使中国在未来更有信心,且现在中国拥有二次核打击能力和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常规军事力量,敢于冒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中印战争时中国还很穷,面临内忧,又没有核武器。
但那场战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将军们的思维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迅速增强的军事实力正在引发严重关切。
1962年中印激战楚舒勒:中国用火炮摧毁了印军意志

总是中国人主动撤离
楚舒勒是位于中印边界查谟一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处狭长沙质山谷,海拔4 337米,北边是清澈迷人的班公湖,东边和西边是海拔5 700米的连绵山脉。1959年,印军在山谷南面建起简易机场,成为其蚕 食中国领土的重要基地。楚舒勒山谷同时也是从喜马拉雅山通往印控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必经要道,一旦楚舒勒易手,列城将完全暴露。出于这种担心,印军在楚舒勒以东高地上修筑工事,并积极向中国境内渗透蚕食,以期扩大防御纵深。
在对加勒万河谷的印军据点发动攻势时,中国军队遇到较强抵抗。当地山高坡陡,谷深沟窄,悬崖绝壁,河水湍急,交通极为不便。从1962年7月起,印军加强了加勒万哨所的力量,由哈萨布尼斯少校(Hasabnis)指挥的第5贾特营一个连驻守。尽管如此,中国边防军采取标准的“炮火准备,步兵占领”战术,用122毫米榴弹炮和120毫米迫击炮连续射击一整天,随后步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哨所,取得进入河谷的咽喉要道。
抵达前线后,印军赶忙开挖战壕,修筑工事。破天荒的,第114旅此次获得后方补给倒还迅速,而且也挺充足。尽管如此,印军却没有足够人力将补给搬到高地上的据点中。由于害怕中国军队下一步作战会出动装甲部队,赖纳准将亲自监督士兵们在所有可能通行车辆的道路上布雷,在道口安排装在威利斯吉普车上的美制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印军还将英制25磅野战炮和坦克、装甲车进行伪装,不仔细还看不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又将油罐车、卡车、压路车装扮得像坦克一样,迷惑中国边防军。印军似乎做好在楚舒勒同中国边防军决战的准备。但从整个战场来看,第114旅共5个营20多个连队,3000余人分散在北起嘻喇昆仑山口,中间楚舒勒,南至狮泉河谷的近80千米防线上,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一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间空隙大,支援不便,利于中国边防军各个击破。
1962年中国把印度打成什么样子?让其铭记了50多年

[键入文字]1962 年中国把印度打成什么样子?让其铭记了50 多年1962 年,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侵占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发起了自卫反击战争。
印度军队长期没有战争的洗礼,再加上仍处于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
最后印度军队大败亏输,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
解放军开始攻入印度境内,这个印度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致使印度至今仍对那场规模不大的战争记忆犹新。
一、印度举国震惊,首都新德里出现了大量的人口逃亡1947 年,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印度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边国家中没有一个强国。
北方的强邻中国此时正在打内战,根本无暇搭理它。
印度一时之间成了南亚地区的小霸王,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检阅部队时,明目张胆的告诉台下的国民:“印度已经强大到不惧怕任何对手。
”在中印边境战争爆发时,尼赫鲁坚信印度军队必胜,他在国会演讲时说:“让我们高呼圣雄甘地的名字,赶走所有的中国人。
”但是几天以后,前线的战报传来,印度军队已经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尼赫鲁的第一反应是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印度国防部,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
印度全国沸腾了,印度首都新德里人心惶惶,那些富人们已经选择逃离新德里,那些无力逃亡的穷人们跑到神庙祈祷,希望中国人不要打过来。
在新德里的大街上谣言四起,有的说中国军队已经占领了新德里的北大门提斯浦尔,大军即将南下。
还有消息说,中国军队的运输机群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在新德里空降。
印度北部的各个邦政府已经开始组织居民撤退,并且炸毁了发电厂、水厂等机构,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要把任何东西留给中国人。
这一招太熟悉了,俄国有这招拖垮了拿破仑和希特勒。
当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回忆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
”印度的广播电台终止了正常的波音,一天到晚播放印度国歌,印度似乎即将城破国亡。
二、印度为了得到军事援助,放弃了所有的尊严1。
一战被打回原形,看看1962年印度被教训的有多惨!

一战被打回原形,看看1962年印度被教训的有多惨!
展开全文
东方军事网 2017-12-05 16:10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发生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外,其实还有一场战争,那就是1962年爆发的中印战争。
这场战争因为出于一些特殊的原因,现如今很少有看到记载。
但是最终的结果我们是知道的,中国军人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取得了胜利。
那这场战争印度被教训的有多惨呢?
首先,这场战争是1962年10月12日,由印度主动挑起的,所以中国刚开始并不想参与其中。
战争从10月20日,断断续续的一直打到了11月20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印度就宣布投降了。
据资料现实,这场自卫反击战中,印军被歼灭4383名军人,受伤1047人,缴获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其他大炮等军事武器不计其数。
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印度已经被弄怕了!
可以说,虽然当时的印度有着美国,苏联和英国的背后支持,但是与中国的实力仍然不在一条线上。
后来有一名军事专家这样评价了
这场战争,他称印度就相当于甲午战争时候的中国,可见当时有多么的惨!。
1962年中印战争有多难?战前毛主席曾问张国华:我们能不能打赢?

1962年中印战争有多难?战前毛主席曾问张国华:我们能不能打赢?1962年10月18日,面对印度三番五次的挑衅,毛主席紧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对印策略。
当时,毛主席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开展对印自卫反击战;但他同时也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所以他的心里也不是很有底。
于是,他就找到了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直截了当地问他:“我们打不打得赢呀?”张国华信心满满地说:“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打得赢!”印度的真实实力如何?它为何要屡次侵犯我国边境?对于印度的挑衅行为我国为何要屡次退让?对印自卫反击战又是怎么发生的,最后战争结果如何?炮制“麦线”占领土原本中印两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也是印度历代王朝所承认的基本事实。
但到了19世纪末,印度也受到了英国殖民者的无情侵略,并直接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占领印度后,为了长久地统治这颗“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就提出了所谓的“三个缓冲区”计划,而中国西藏就是其中的一个“缓冲区”。
为此,英国先是在1888年,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
袁世凯当时的清政府虽然无力抵抗,但还是颇有气节地在中印边界上树起了界碑,铭文宣告“中国领土自此开始”。
随后,英国殖民者又在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逼迫清朝的驻藏大臣签订了所谓的《印藏条约》。
清庭获知条约内容后,就立即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但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清政府的抗议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为了解决西藏问题,就主动提出要与英国政府谈判。
英国同意袁世凯的提议后,中英双方及西藏地方代表就在印度的西姆拉,召开了所谓的“西姆拉会议”。
但在会上,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却突然拿出了一张地图,随意画了一条线,就我国西藏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划给了印度。
然后又把这张地图作为附件,附在了谈判条约里,逼着中国代表签字。
北洋政府即使再软弱无能,也不会同意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就让中国代表当场拒绝了麦克马洪的无理要求。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横扫印军,打出50年和平!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横扫印军,打出50年和平!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没过多久,西藏分裂势力便在印度等国的私下教唆中发生叛乱,对此我军果断出兵平定,而印军则趁着这个时机向中国境内发兵,直接侵占了我国部分领土。
处于这种情况下,我国边防军暂时选择了隐忍,却不曾想印军更加的嚣张跋扈,开始进一步蚕食中国边境领土。
于是在1962年,我国拍案而起,宣布发动对印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发生在我国刚成立不久之际,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比较动荡,不过我国最终还是取得了一场势如破竹、淋漓尽致的巨大成功,我国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全方位打击了印度,而这段历史经验对今天的中国来讲,具有非凡的意义。
印度在同中国交战的过程中犯下了很多错误,政治方面尼赫鲁误判了,认为中国肯定会一味的退缩,万万没料到中国会反抗;军事方面参谋部的考尔缺乏实战经验,只是一味地奉承尼赫鲁,压根没有考虑到作战环境的复杂,制定了不切实际的作战计划,并且后勤也跟不上,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又因为一直认为中国不会进行反击,所以印军在没有进行战前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入侵中国,导致战争打响后,印军压根没有心理准备,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持续时间还不到一个月,解放军就以极强的攻势猛攻印军,印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但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战争,还是一场关乎政治问题的战争,所以在11月21日这一天,中国政府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以及设立民政检查站,在第二天的零时便已经单方面全面停火,并撤军至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的地方,以免轻易引起军事上的冲突;此外,中国还将所有缴获的军用物资及俘虏归还给印度。
中国获胜之后主动撤军,表示中国这一场战争是一场正义之战,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为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经过这次战争,印军也深受打击,从此,这场战争便成为印军心中的耻辱,解放军也成功为祖国建立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印度军队溃不成军导致整个印度大乱阵脚,美国大使在华盛顿发表的的紧急报告表示:新德里的人们陷入了巨大的慌乱之中,对于一个民族士气崩乱的情景我还是头一次看到。
对印自卫反击战经验教训与启示

对印自卫反击战经验教训与启示
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自卫反击战,也被称为中印战争,是1962年发生在中印边境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和启示。
首先,这场战争告诉我们,边境争端可能会演变成全面战争,因此,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对话和外交手段解决边境争端,避免冲突升级。
同时也需要加强边境防御,以防止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
其次,这场战争暴露了印度军队的一些薄弱之处,包括装备、训练和战术。
这提醒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作战能力,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此外,这场战争也提醒我们,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外交手段,可以避免类似的冲突,并且在冲突发生时,可以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这场战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历史教训。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自卫反击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教训,加强国家的边境防御,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加强外交关系,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
62年中印战争

1962中印边界战争,一仗打出半个世纪的和平来源:铁血个别板块收藏时间:07-07-19 11:24 跟帖:0条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发生的第二次对外战争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已过去40个年头。
尽管今天中印关系已大有改善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那场暂短的战争所产生的误解依然存在,其阴影仍在无形中影响者中印关系的深入发展。
中印两国有着几千年的友好交往的历史和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两国在近代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剥削,在它们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分别获得独立和解放后,本应平等相待,相互学习,互相支持和密切友好合作,以更好地发展和建设各自的国家,使饱受苦难的中印两国人民得以早日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
但是,令人们遗憾的是,由于某些领导人的错误观念和不当政策,中印关系走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
战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1962年的边界战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世界各国,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有见识的学者,诸如印度学者卡鲁纳格尔·古普塔、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和和美国学者史蒂文·霍夫曼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没有必要在这里在多费笔墨。
我只想指出的是,昔日的尼赫鲁government不仅完全继承了英帝国的安全战略思想,多次干涉中国的西藏内政,而且在边界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比英国人有过之而无所不及。
例如,英国人虽然划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他们从来不敢实际占领位于该线以南的由中国西藏地方government长期管辖的中国领土(后来还认真考虑过要在色拉山脉划一条边界线),但是尼赫鲁government却胆大包天地那样做了。
有证据表明,尼赫鲁在印度独立后不久,即在给印度情报局头目穆立克的指示中说,要将中国看作敌人[1]。
正是在他的批准下,印度government于1948年派出边境武装警察强行驱赶中国西藏地方government的官员,占领了色拉,接着又于1952年进一步用武力强行占领了达旺等地。
雪域1962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50年

龙源期刊网
雪域1962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50年
作者:杨旭民
来源:《新西部》2012年第10期
在陕西富平,有这样一群老兵,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珍藏着一份荣耀,因为他们都是50年前发生在青藏高原的那场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者。
1962年10月,中国政府在对印度不断蚕食、挑衅我边境领土的侵略行径一忍再忍10年之后,果断决定进行自卫反击,于是,在空气稀薄的冰天雪地中,一场边境战争爆发了。
在历时一个月的战斗中,中国边防部队在东线很快将战线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在西线,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
共击毙、俘虏印军87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
然而,就在我自卫反击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且可以继续向前迈进,迫使印方开始组织军民撤退的时候,我方突然宣布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
“中国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与其说使人们松了一口气,不如说使人们大吃一惊。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
这一决定,也让当年众多参战的中国官兵无法接受。
但是,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都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决策。
难怪西方外交官将其称做“杰出的外交技术”,就连当年的印度媒体也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骑士行动”。
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原文)

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纪念太原战友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四十八周年赵天贵如今,年长者都知道,一九六二年初冬,在我国和印度边境曾发生过一埸战争,这就是中印边境自卫反战。
但不一定知道在这次战斗中,还有我市八十八名战士参加。
其中有三人荣获三等战功,一人受团部嘉奖,多人荣获五好战士称号,牺牲一人。
中印边界反击战虽然过去四十八年了,但我作为当时参战的一名普通战士仍然历历在目。
一場不该发生的战爭.中国和印度都是几千年来的世界文明古国,从古以来就是友好邻帮,从未划过国境线,双方都是按照传统习惯线管理着自己的国家,从耒没有因为国境线发生过边境冲突。
两國经济文化非常发达,两国相处十分友好,人民往来也十分融洽。
不幸的是一八六零年,印度加入了英法联军,对我国实施了抡夺烧杀政策,对我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才使印度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友好形象发生了变化。
尽管这样,我国人民还是宽宏大度,不计前嫌,仍然和印度人民友好往来。
我们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文化在中国很盛行,人人都爱看印度电影,个个都能哼几句拉兹之歌,但印度的当权者们却不是这样,他们秉承了英国殖民主义侵略政策,忘想接收英国殖民主义遗产。
把英国殖民者麦克馬洪,随意在中国地图上非法划了的一条“麦克馬洪线”强加在中國人民头上,企图霸占我国领土,侵占我国边疆。
. 一九五一年我国刚刚解放不久,正处在百废待兴之际, 又爆发了朝鲜战争,经济十分困难。
中国人民及中国政府,除了应对战争以外,还的应对国际事务,一时无暇顾及中印边境之事。
印度尼赫鲁政府便乘人之危,极力阻挠我进軍解放西藏,派出一百余名军士人员侵入我国西臧达望地区,赶走了当时当地西藏的地方政府,把这一地方变成了印度侵入该地方区的地方政府,积极帮助西藏当时上层贵族组织武装叛乱。
更为严重的是:一九五九年三月,尼赫在给周总理的信中,无耻的赤裸裸地,提出无理的领土要求,不仅要把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划归印度,而且还把要印度人从未侵入过,的三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也划入印度。
浅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

目录绪论 (2)一、中印边界战争过程 (3)二、中印边界战争起因 (3)(一)历史余毒:英国殖民者的卑劣勾当 (3)(二)根本原因:尼赫鲁政府奉行扩张主义政策,妄图称霸南亚次大陆 (4)(三)外部动因:美苏大国的支持和默许 (5)(四)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一再忍让和无果的和平努力 (6)三、结语 (7)参考文献 (7)浅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历史与社会学院摘要:1962年,中印两国发生了一场边境战争,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印友好关系不复存在,这种敌对的双边关系直到80年代末才有所改善,两国爆发战争的原因备受国内外关注。
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印度尼赫鲁政府的扩张野心以及对中国领土的步步蚕食是根本原因,同时战争与美苏两大国的支持和默许也密不可分,中国政府的一再退让更是战争发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印边境战争;尼赫鲁;起因Analysis of Sino-Indian border war causesWei Qi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India has never been officially demarcatedcountry boundary line, but a from both sides has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formed by the traditional line, divided into the western, middle and Eastern, full-length 2000 kilometers. The Sino-Indian border war is not accidental, it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and complex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from the British colonial era left this world in India history, Nehru's expansionist ambitions this fundamental reas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wo big country support and the acquiescence of the external reasons, Chinese government not in th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he Sino-Indian border war.Key word:Sino-Indian border war Nehru cause绪论中印两国之间阻隔着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但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1962年中印战争:新中国对外作战中最响亮的一仗

1962年中印战争:新中国对外作战中最响亮的一仗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
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原第四野战军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
林彪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
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
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
“以雪百年国耻”。
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猛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就把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
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干净的消灭了,无一幸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
印军四散溃逃。
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
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
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
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
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
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
大扬了国威军威。
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故事

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故事印度和中国是两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两国之间的边界争议早在几十年前就存在了。
1962年发生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便是其中一次重要的冲突。
在1962年10月,印度和中国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这场战争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东段地区,被称为“中印边界冲突”。
当时,中方声称在这片争议区修建公路,而印度则坚持自己对该地区的主权。
双方在中印边界进行了长期的对峙,紧张局势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军事冲突的爆发。
印度原本希望通过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但中国却坚持军事行动。
中国军队以数量优势和先进战术装备,迅速占领了印度的一些重要据点。
然而,印度军队并没有轻易屈服。
他们采取了坚守和顽强抵抗的策略,同时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
虽然印度最终无法在战争中取得较大胜利,但他们表现出的坚定和勇气令世界瞩目。
在此次战争期间,印度军队展现出悍勇的战斗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力。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战斗,面对中国的进攻勇敢地抵御,并展示了高超的战术技巧。
最终,中印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结束了战争。
然而,这场战争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战争故事告诉我们,尽管战争带来了破坏和伤害,但军队的勇气和意志力是不可忽视的。
在最困难的时刻,印度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同时,这场战争也提醒我们,对于国际争端,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是最好的选择。
战争只能带来痛苦和损失,而友好合作和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加强国际关系,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
只有通过和平与合作,我们才能实现共同的发展与繁荣。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浅析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浅析摘要:分析1962年对印作战主动撤军的原因,剖析此战对当前中印关系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战略;军事威胁;边境问题1962年,在印度就边界问题步步紧逼挑衅,解放军被迫实施自卫还击,最后以我军大获全胜并主动撤军而结束。
对印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重要对外作战之一。
这次战役对稳定我国周边环境、展示我军作战能力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战役中的宝贵作战经验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主动撤军的主要原因作为战败国的印度,在几年后重新占领了争议地区,这在国际领土争端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言:历史上历来以战争停火线划界或控制领土的,中国的行动,是绝无仅有的。
我军在全胜的形势下主动停火撤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国际战略局势的准确分析把握。
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正值我国国际关系的严峻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打压遏制,苏联与我关系破裂,东南台湾蒋介石扬言反攻大陆,我国与周边很多国家未正式建交,不确定因素较多。
且这一时期,正值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无暇东顾,这也间接为我国提供一个较好的作战大环境。
我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这场作战。
在反美、防苏的斗争全局下,我国必须尽快结束中印边境冲突,不给美苏可乘之机。
二是反击作战现实的综合态势考虑。
一方面,从国家军事战略全局上看,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初衷和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占领争议地区,而是为了积极营造稳定的中印边境,集中力量应对东南沿海方向的军事威胁。
另一方面,对印度实施跨域作战,作战态势也会对我非常不利。
当时印军总兵力达数十万,并拥有大量交通设施,可以迅速调兵至前线地区,且拥有大口径火炮、坦克及作战飞机,从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通盘考虑,均不利于我实施进一步作战。
三是我军综合保障的现实困难所迫。
对印反击作战,是在印军占有局部优势,特别是保障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时国家战略保障能力上比较落后,且中印边境地区作战环境恶劣,后勤补给线漫长而艰险,战役投送十分困难,很多武器弹药和生活给养均需人扛畜驮。
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一些浅见

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一些浅见作者:曾丽虹来源:《金田》2011年第10期作者简介:曾丽虹,女,汉族,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研究方向:世界史—东南亚史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中国与印度在西藏南部边境地区爆发了一场短暂的战争。
中国方面将这场战争称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指导上突出了军事斗争、外交斗争与国际政治斗争的紧密配合,毛泽东曾称这一仗是“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
1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选择在当时与印度交手呢?本文将以中印边界争端的情况和由来为切入点,对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进行一些分析和探索,寻找规律,以此为鉴,更好地展望未来。
一、中印边界争端的概况和由来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缘起是191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炮制的“麦克马洪线”。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因未实际勘测,此数据只是大概数据,也有资料说近20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
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段。
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手里。
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
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
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
1.东线争端的由来中印边境东段争议较大,这一段有“传统习惯线”、“麦克马洪线”,还有“外线”、“内线”等不同的划线。
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确切的说是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脚的地带,是有历史上的治理管辖而形成的,并没有经过实地的勘测。
以此线作为边界,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而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利诱西藏地方代表夏札,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
如何客观评价中印战争的结果

如何客观评价中印战争的结果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
下面是分享的如何客观评价中印战争的结果。
中印战争的结果中印战争结果是中国最后赢得了胜利。
中国部队面对印军的悍然进攻,做出了有力的反击,军事斗争一直都处于有力地位。
在第一阶段反击战成功后,中国政府想要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提出了三项重要建议,双方各自撤离实际控制线。
中国军队不再追击印度,集结休整。
周恩来致电尼赫鲁表明诚意,但是印度悍然拒绝了三个建议,提出这是一种骗局。
印度向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并不断向边境增兵。
在印度政府的鼓吹下,印军对我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中共中央为了能够创造谈判条件,决定再次反击。
印度人嫉妒自大,一直认为中国不敢还手。
毛泽东命令中国军队给印军教训。
中国军队在短短十二天的时间里集结了三万人,引导印军进入了伏击区。
中国小分队翻越了雪山,在极寒气候的环境下,成功拦截了印军的退路。
印军梦想用先进的武器击败中国军队,但是中国军队切断了印军的补给线。
中国主力部队抓住机会,进行了歼灭战。
11月21日,总参谋部致电各部,为了能够促成中印问题的和平解决,我军停止主动开火,并撤回双方实际控制线二十公里内。
中国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明和平的愿望。
中国部队将在中印战争中缴获的所有军用物资全部还给印度,对俘虏给予优待。
中国军队的行为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扬。
中国军队在中印战争中,歼灭印军三个旅,重创印军三个旅,歼灭印军三部。
中国军队一共击毙印军约五千人,俘虏约四千人。
中国军人阵亡七百二十二人,负伤超过一千五百人。
这就是中印战争结果。
中印战争的评价以下是中印战争评价。
第一,这场战争是政治军事仗。
尼赫鲁坚持以武力实现扩张,中国主张以和平友好的谈判解决领土争端。
这决定了中印战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军事战争一向服务于政治。
1962年,罕见对印自卫反击战照片

1962年,罕见对印自卫反击战照片老连环画)中印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在藏南的边境战争。
西藏解放后,西藏与印度接壤部分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
双方在会谈破裂后,发生一连串交火冲突,而印度竟然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
中印战争大多发生在高海拔的地区,战争环境极其恶劣。
本集照片主要是印度媒体拍摄的在战争期间印度政界领袖们为战争奔走的政治活动及出兵入战的场面。
德兰/文1962年,入侵西藏拉达克曲水的印军士兵在战壕中进行警戒。
1962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
1962年11月,印度,印度总理尼赫鲁送走现役军事预备役。
1962年11月,印度,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一个仪式上。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街道。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街道。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街道。
1962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与美国官员讨论中国印度危机。
1962年11月,印度,美国代表参议员麦克菲尔德和本杰明史密斯考虑在印度与中国的军事冲突中给予印度援助。
在印度的英国军官理查德赫尔将军(左一)和美国军人讨论在印度与中国的冲突中给予印度援助。
1962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主席台上讲话。
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印度与中国的危机冲突期间与印度民众。
英迪拉甘地夫人,尼赫鲁总理的女儿。
1962年11月,英迪拉甘地夫人与群众交谈。
1962年11月,英迪拉甘地夫人与印度民间人士讨论当局的观点。
1962年11月,英迪拉甘地夫人在人群众中演说。
........................................................................................................................................在印度与中国的危机冲突期间,印度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与印度军官举行会议。
高原之战:1962年对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毛泽东: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

高原之战:1962年对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毛泽东:对印军的入
侵,决不退让!
尹家民;李达南
【期刊名称】《中国故事》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为促使中印边界问题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的正义战争。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整个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
但是,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
【总页数】11页(P4-14)
【作者】尹家民;李达南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9.13
【相关文献】
1.毛泽东决策中印边界之战前后
2.毛泽东决策中印边界之战前后
3.毛泽东决策对印自卫反击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六二
1962年,在中印边界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俗称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于这场战争,甚至于法国、以色列等国都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以阵亡722人、负伤697人、被俘0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383人、击伤1047人、俘虏准将以下3968人并缴获大量装备;但对于国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为在中国军队成功击溃侵略印军,直逼传统习惯边界线后,却主动无条件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放弃了我们所声称的9.2万平方公里土地。
对于为什么撤军?又为什么撤回至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政府从未给出过明确的解释,唯一的答复就是周总理所说的“显示正义”(详见《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第六个问题);而民间也是众说纷纭。
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国际形势的严峻。
当时我国正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困当中,同时又与苏联关系破裂,可以说是处在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
而我们面对的印度则是得到了美苏两国以及其所领导的两大集团的极大支持,绝不完全统计,截止停战前,印度军队已经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和2个空军师的全套制式装备,以及来自北约的18个步兵旅的全套美式装备,并且仍有装备和物资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印度。
此外,当时美军航母已经开赴孟加拉湾企图干预,而苏联也是重兵压境。
因此如果继续作战,中国将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而通过主动后撤,不仅使印度失去了继续战争的借口,而且也让美苏集团无话可说,避免了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二点,国内局势的困难。
当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的政策性失误,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度下降,市场供应紧张,财政赤字激增;再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中国出现了大面积饥荒,粮食极度缺乏,人口非正常死亡十分严重。
与此同时,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
不断加紧对大陆东南沿海的袭扰,酝酿着大举反攻和东山再起的图谋,造成了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紧张。
此外,中国当时正在全力以赴研制核武器,而美苏都威胁要对中国“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后撤不仅确保了将所有资源用于核武器的研制,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制进程,而且可以减少美苏两大集团的敌视,有助于核计划在较小的风险下顺利完成。
第三点,后勤补给的艰难。
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早已经不需要依靠老百姓的独轮车来运送给养了,但由于作战环境的特殊,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通公路的山区,于是后勤补给又得需要人力来完成了,而当地严峻的地理环境使得依靠人力完成补给变得十分困难;并且作战的主要物资都必须从数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来,路途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可想而知。
而相反的,印度则可以依托平原优势,轻松的通过汽车、火车来运输物资,满足作战需要。
此外,即将到来的西藏的冬季,和由此带来的封山、封路问题,将会使得补给问题更加艰难。
最后,就是继续作战的风险性。
当时我方的参战部队主要是3万人的边防部队,虽然已经成功击溃入侵的印军,但那只是印度军队的很少一部分,如果继续进军,那中国军队在平坦的印度大平原上遇到的将会是人数在中国参战部队总人
数十倍以上的印度军队(不计国防动员部分),且他们装备有更多更先进的坦克、飞机;并且中国军队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战斗,战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继续战斗,对战士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而中国后方虽有百万大军,但真正能够集结到战区的也是寥寥无几,并且后勤补给也无法维持更大规模的部队。
因此,继续作战对我方军队是极其不利的,可能只是白白消耗。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毛主席做出的的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主动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十分明智、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