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

合集下载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大学》原文及译文【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传5)【注释】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两句。

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②即,接近,接触。

穷: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④益,更加。

【译文】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

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

绘图和体操。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平易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主旨在于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干够志向果断;志向果断才干够沉着不躁;沉着不躁才干够问心无愧;问心无愧才干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干够有所收成.每样器械都有基本有枝末,每件工作都有开端有终结.明确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成长的纪律了.【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世界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世界平.【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世界弘扬光亮正大品格的人,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国度,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先要教养自身的品性;要想教养自身的品性,先要正直本身的心思;要想正直本身的心思,先要使本身的意念真挚;要想使本身的意念真挚,先要使本身获得常识;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经由过程对万事万物的熟悉,研讨后才干获得常识;获得常识后意念才干真挚;意念真挚后心思才干正直;心思正直后才干教养品性;品性教养后才干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治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干治理好国度;治理好国度后世界才干宁靖.【原文】自皇帝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度君王,下至平平易近苍生,人人都要以教养品性为基本.若这个基本被捣乱了,家庭.家族.国度.世界要治理好是不成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颠倒却想做功德情,这也同样是不成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译文】《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有一天改过,就应保持天天改过,永久不竭改过.”《康诰》中说:“勉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固然是古老的国度,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不寻求完美.【原文】《诗》云:“版图千里,惟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稳重;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译文】《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有一天改过,就应保持天天改过,永久不竭改过.”《康诰》中说:“勉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固然是古老的国度,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不寻求完美.【原文】《诗》云:“版图千里,惟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稳重;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原文】《诗》云:“於戏! 前王不忘.”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译文】《诗经》说:“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可以或许以前代的君王为范例,尊敬圣人,亲近亲族,一般平平易近苍生也都遭遇恩惠膏泽,享受安乐,获得好处.所以,固然前代君王已经逝世,但人们是永久不会忘却他们的.【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平易近志,此谓知本.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期近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世界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世界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部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案子,我也和他人一样,目标在于使诉讼不再产生.”使隐瞒真实情形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以大德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理解了基本的道理.说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常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完整研讨它的道理.人的心灵都具有熟悉才能,而世界万事万物都总有必定的道理.只不过因为这些道理还没有被完整熟悉.所以使常识显得很有局限.是以,《大学》一开端就教授教养习的人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用本身已有的常识去进一步探讨,以完整熟悉万事万物的道理.经由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大小都被熟悉得清清晰楚,而本身心坎的一切熟悉才能都得到极尽描摹的施展,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熟悉.研讨了,这就叫常识达到极点了.【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正人尔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正人必慎其独也.【译文】使意念真挚的意思是说,不要本身诱骗本身.要像厌恶腐臭的气息一样,要像爱好英俊丽的女人一样,如许才叫问心无愧.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必定要谨严当心.品格低下的人在暗里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格崇高的人便躲躲闪闪,掩饰本身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他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晰,如许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心坎的真实必定会表示到外表上来.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必定要谨严当心.【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怖,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置若罔闻,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友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世界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成以齐其家.【译文】之所以说教养自身的品性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恼怒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恐怖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爱好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放心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思不正直就像心不在本身身上一样:固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固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固然在吃器械,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教养自身的品性必需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之所以说治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教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本身友爱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厌恶的人会有成见;对于本身敬畏的人会有倾向;对于本身同情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歧视的人会有偏意.是以,世上很少有人能爱好或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陷,厌恶或人又看到那人的长处.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本身孩子的缺陷,人都不知足本身庄稼的强壮.”这就是不教养自身就不克不及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成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正人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恰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尔后平易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克不及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他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教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度方面的教导:对怙恃的孝敬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顺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后代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平易近众.《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稀疏,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气.”让全家人都和气,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兄弟和气.”兄弟和气了,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容貌举止稳重严正,成为四方国度的榜样.”只有当一小我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照样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师法时,老苍生才会去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所谓平世界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平易近兴孝,上长长,而平易近兴弟,上恤孤,而平易近不倍.是以正人有矩之道也.【译文】之所以说平定世界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白叟,老苍生就会孝敬本身的怙恃,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老苍生就会尊敬本身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援孤儿,老苍生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老是实施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矩之道”.【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译文】假如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部属;假如厌恶部属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上司;假如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后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前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左边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矩之道”.【原文】《诗》云:“乐只正人,平易近之怙恃.”平易近之所好好之,平易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平易近之怙恃.《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平易近具尔瞻.”有国者不成以掉慎.辟,则为世界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天主.仪监于殷,峻命不轻易.”道得众则得国,掉众则掉国.【译文】《诗经》说:“使人甘拜下风的国君啊,是老苍生的怙恃.”老苍生爱好的他也爱好,老苍生厌恶的他也厌恶,如许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苍生的怙恃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矗立.卑微的尹太师啊,苍生都仰重着你.”统治国度的人不成不谨严.稍有偏颇,就会被世界人颠覆.《诗经》说:“殷朝没有损掉平易近心的时刻,照样可以或许与上天的请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住天命其实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平易近心就能得到国度,掉去平易近心就会掉去国度.是故正人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效.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平易近施夺.是故财聚则平易近散,财散则平易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译文】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起首重视教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戴,有人拥戴才干保有地盘,有地盘才会有财宝,有财宝才干供应应用,德是基本,财是枝末.假如把基本当成了外在的器械,却把枝末当成了内涵的基本,那就会和老苍生争取好处.所以,君王聚财敛货,平易近心就会掉散;君王散财于平易近,平易近心就会聚在一路.这正如你措辞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答复你;财贿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掉去.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掉之矣.《楚书》曰:“楚国无认为宝,惟善认为宝.”舅犯曰:“亡人无认为宝,仁亲认为宝.”【译文】《康诰》说:“天道命是不会持之以恒的.”这就是说,积德道便会得到天命,不成善便会掉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亡命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秦誓》曰:“如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百姓,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不克不及容,以不克不及保我子孙百姓,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工资能爱人,能恶人.【译文】《秦誓》说:“假如有如许一位大臣,忠实诚实,固然没有什么特此外本领,但贰气量气度宽广,有容人的肚量.他人有本领,就如同他本身有一样;他人德才兼备,贰甘拜下风,不只是在口头上暗示,而是打心眼里赞美.用这种人,是可以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的,是可认为他们造福的啊! 相反,假如他人有本领,他就嫉妒.厌恶;他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抑.排斥,无论若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但不克不及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并且可以说是安全得很!”是以,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赶到遥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解释,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原文】见贤而不克不及举,举而不克不及先,命也.见不善而不克不及退,退而不克不及远,过也.大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正人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掉之.【译文】发明贤才而不克不及提拔,提拔了而不克不及重用,这是慢待;发明恶人而不克不及撤职,撤职了而不克不及把他驱赶得远远的,这是错误.爱好世人所厌恶的,厌恶世人所爱好的,这是违反人的赋性,灾害确定要落到本身身上.所以,正人要有准确的原则:必定要经由过程忠实信义去获得一切,而骄奢放肆便会掉去一切.【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家.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译文】临盆财宝也有准确的门路:临盆财宝的人多,花费财宝的人少;临盆财宝的人勤恳,花费财宝的人节俭,如许,财宝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以财宝来教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吝以性命为代价去敛钱发家.没有在上位的人爱好仁德,而鄙人位的人却不爱好忠义的;没有爱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不当做本身的财宝来爱护的.【译文】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奠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失去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容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窃器械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做了国君却还同心专心想着剥削财贿,这必定是有小人在引诱,而那国君还认为这些小人是大好人,让他们行止理国度大事,成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良的人,却也没有方法抢救了.所以,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剥削之臣.与其有剥削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度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度,灾祸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全文及解释(精品)

《大学》全文及解释(精品)

《大学》全文及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4【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感谢阅览...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6【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原文及注释

《大学》原文及注释

通俗译文:第二章、释“新民”章
1、商汤时期的青铜器上篆刻着警戒的文辞说:“假如能在一天之内洗净自己身上的污垢,焕然一新,那么就应该每日清洗,除旧布新。一日也不间断,永远保持这样清洗,做到天天新,每天新。”
2、《康诰》里说:“鼓励商朝的遗民,使他们悔过自新。”
3、《诗经》里说:“周国虽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不过由于文王禀承天命除旧布新,所以能做到自我更新。”
2、 明白所应达到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可以确定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内心宁静,内心宁静后才能泰然处世,泰然处世之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之后才能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3、 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末梢,天下万物也有结局与开始,能够明白他们的先后顺序,那样,就能够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4、古时候,要想使美德表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的人,先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他自己意念诚实;想要自己意念诚实,先要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推就事物的真理。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注释:
(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2)克:能够。(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原文:

1(必须打印!!)大学原文、译文、注音

1(必须打印!!)大学原文、译文、注音

1(必须打印!!)大学原文、译文、注音《大学》原文–必须背诵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後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音郁)~菉(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呜呼):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音乌)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

为人臣~止於敬。

为人子~止於孝。

为人父~止於慈。

与国人交~止於信。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大学全文及解释,欢迎阅读!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道理,就在于明智正直、亲民和追求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只有懂得适时停止,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有稳定了自己,才能真正保持平静;只有打心底感到安稳,才能开始考虑未来;而只有认真思考,才能以最好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所有的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都有方法和技巧。

只有先后懂得了什么是重要的,才能把握好事物的本质,更加容易走向成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人想要让天下人懂得明智正直,首先需要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就要从家里入手;治理好家庭,就要先修身养心;修身养心,就要真诚待人,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真诚待人,就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刻理解万物;拓宽知识面,进而培养出内心的追求,深刻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强大的价值观,会推动心灵向着更加正直的方向发展,内心越发清晰;内心愈加清晰,便能悉力修身,更好地完成家庭任务;家庭稳定和谐,才能让国家更加治理有方,而较高的国家治理水平则是打造和平稳定的天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舍弃物质追求“大学之道”,这是一句上古经典的名言。

在这个社会,人们尤其不愿看到人们注重外在物质的表象,而对于罕识之道,无视价值伟大的东西,导致弱化了人们的人格品质、个人判断能力和正义感,通过对《大学》这个经典的认真分析和研究,便能发起一阵强劲的文化风暴,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补充说明】《大学》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由于《大学》的内容广泛、内涵深刻,因此多被用于教育、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目,成书于汉代,但其思想内容却源远流长。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解释:《大学》的核心思想在于人的德行,而实现德行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

因此,《大学》被认为是一部教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人的经典著作。

2.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释:这句话传达的是《大学》倡导“仁政”的思想。

政府的治理应该以人民为本,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要追求至善之境。

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对自我修养的思考。

应该在定力的基础上达到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安享生活并能够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成功。

4. 可以勝天下而不可以勝人,可以勝人而不可以勝己解释:这句话强调在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品德——“仁爱”。

人要学习如何谦虚、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人们的敬爱,而这种东西是金钱、权利和地位无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人要学会自我约束和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赢得尊重。

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对于修养和学问上的追求,要秉持刚毅的精神,以便承担重任,成就大业。

6.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错必有一得解释: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或做错决定。

智者在做决定时要考虑到所有因素,但也无法完全做到。

愚者犯错误的次数可能会更多,但他们也可能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重要的是,当犯错时,要认真检讨,总结经验教训并发现问题,才能不重蹈覆辙。

7. 是故非圣人之不变也,安能久居上乎?解释:这句话表达的是改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

在变化如此快速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拥有正确的态度并不断进步,就无法在竞争中立足。

人的不断发展与成长是不变的,这也是进步与成功的基础。

8.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这句话提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方法。

采用“以刑罚治理”的社会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会令民众失去尊严和荣誉感。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大学》的全文及译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大学》的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礼记·大学》原文及注解

《礼记·大学》原文及注解

《礼记·大学》原文及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奥(yù),菉(绿)竹猗( yī)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

赫兮咺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呜呼)!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音乌)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

为人臣,止於敬。

古本《大学》原文、翻译

古本《大学》原文、翻译

古本《大学》全文及译文编辑整理:王俊来1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的途径在于革除物欲。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革除物欲后才能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花力气的地方不见成效,而不花力气的地方反而有效,这样的事是没有的!这就是智慧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大学》全文解释及译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学》全文解释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大学之道Q),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解释】(1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 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大学》全文及其翻译

《大学》全文及其翻译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诗》云:“缗蛮黄鸟,止 于丘隅(2)。”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 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瑟兮(亻闲)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4)兮!”如切 如磋者,道学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闲)兮者,恂栗也(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 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 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2)。大畏民志(3)。此谓知本。 (传4)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盖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 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 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传5)
尧舜(7)帅(8)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9)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最新《大学》原文和译文

最新《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译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除旧的思想习气,以求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前言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

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本栏目的内容由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四个部分组成。

原文方面,主要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为蓝本,同时也参酌“诸子集成”本和《十三经注疏》本等书。

注释方面,本书一律不作考释,基本不引旧注,而只是扼要地直接用白话解释原字原词的意思。

注释的范围,主要包括难字难词的注音释义和人物、典章制度的简介两个方面。

译文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流畅,不为了一字一词的“信”而弄得译文佶屈聱牙。

读解则如上文所说,写出来是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理解原文。

这次编辑此栏目,意在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了解儒学文化,以使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发扬、光大。

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读解】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弘扬光明的品德【原文】《康诰》(1)曰:“克明德。

”(2)《大甲》(3)曰:“顾諟天之明命。

”(4)《帝典》(5)曰:“克明峻德。

”(6)皆自明也。

(7)(传1)【注释】(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

諟:此。

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

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