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语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语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辩证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
(2)培养爱国情怀,热爱祖国,尊敬英雄。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大意理解。
3. 课文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的理解。
2. 怎样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辩证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课文大意、结构分析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提炼观点,进行辩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你们认为谁是最可爱的人?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互相交流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2)讲解课文大意,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3)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
4.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2)总结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5.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
(2)进行辩证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2.品读议论、抒情语段,体会多种抒情方式的表达效果。
3.关注事件叙述,理解直述和引述交替运用的作用。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体会抗美援朝的艰苦,从而更好地理解志愿军战士的伟大。
2.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了解学情,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1.播放影片《长津湖》片段。
师引导:同学们知道影片反映的是哪段历史吗?拍摄的是哪群人?(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2.咱们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是如何战斗和生活的呢?作家魏巍为了向祖国人民报告这些,曾两次深入朝鲜前线,写下了一篇篇感人的通讯,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
(出示作家简介)3.同学们读题目,题目有什么特点?(问句)你会重读哪个音?明确“最可爱”。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资料,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时代背景,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建立阅读基础。
二、预习交流1.字词闯关hàn()然侵略.()鸭绿.()江坚rèn()qiān()逊军隅.()fù()灭掷.()下摁.()倒迸.()裂bāi()断过yǐn()什.()物huò()亮犁耙.()2.内容须知①谁是最可爱的人?哪个段落回答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设问的作用:点题,引发读者的思考)②“可爱”在哪里?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引导学生从修辞、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这组句子。
排比,从四个方面高度赞扬志愿军战士,表明他们实际上不平凡、不简单。
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符合通讯的特点。
顺势出示关于通讯的相关知识。
课件呈现: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新闻通讯。
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全面反映事物本质的特点。
2 体会、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进行报道的方法。
3 根据表达需要和语言环境选用人称、词语、句式和修辞方法。
4 学习志愿军,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因时代不同而形成的隔膜,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应以情为先导。
可通过追溯“抗美援朝”的历史,动之以情,消减隔膜。
三个典型事例是课文的基础,也是本课重点,应首先处理,从而使学生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区分,体会选择典型事例的方法。
对不同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叙,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写法,是本课难点,应在学生理解事例之后处理。
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复述等多种方式,由感知开始逐步加深领会。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 以情导入。
2 三个典型事例及其选择。
教学过程导入、解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是最可爱的人呢?《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同志在“抗美援朝”期间,采写志愿军战士的一篇通讯。
这场战争已过去四十多年了。
我们在历史课上学过这段历史,有些同学还读过一些回忆录,谁来简略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归纳:正如同学们所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燃烧弹、细菌弹已落到东北大地。
朝鲜人民处在存亡关头,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受到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受到严重损害。
中国人民志愿军承担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他们中有在大西南追剿残敌、土匪,征尘未洗的解放军指战员,有刚刚分到土地的翻身农民,还有工人、学生、干部……。
为了向全国人民,也向全世界介绍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魏巍同志采写了这篇通讯。
通讯以一个设问句“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标题,用三个典型事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作者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
他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优秀作家。
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 《第7课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教案(1)

部编版7年级下语文《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教学背景】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教材中的选文页大多是革命传统回忆文。
爱国主义的情感,绝不仅仅存在于战争年代,和平年代里生活的学生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了保家卫国而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先烈们。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作为战地记者沉浸式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时,作为战地记者所撰写而成的报告文学,在中国报告文学史和革命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篇报道,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
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读后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公开场合点名表扬魏巍,谢谢他为人民子弟兵取了“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号。
然后,《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列入了中国教科书,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必读文章。
从此,这篇文章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影响力之大,可以说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物。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这样的一段血泪史,对当下的学生们来说,却是有隔膜的,有距离的。
这里的隔膜和距离,不仅是来自对历史的不清楚不了解,更来自于对报告文学体裁的不明确,对课文内容品味的不到位。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
因为,没有人在狂风暴雨到来时为我们撑伞庇护,就很难有天气放晴后的风和景明。
没有人在灾难战争发生时,替我们负重前行,就很难谈什么但愿人长久的岁月静好。
【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课文,能理清文章主要结构,梳理文章的故事与作者的态度与评价。
2.通过关注课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初步学会用朗读的方式,读出作者心中强烈的情感。
3.通过对人称以及句式的关注,初步学会用批注的方式,结合想象,感知作者笔下的故事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人称以及句式的关注,初步学会用批注的方式,结合想象,感知作者笔下的故事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默读法、朗读法、文章品析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战地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语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最可爱的人”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最可爱的人”的含义。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谁是最可爱的人》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教学素材:相关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
(2)学生分享自己对“可爱”的理解。
(3)教师总结,引出本课课题:谁是最可爱的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工具,自主学习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讲解。
3.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战士们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最可爱的人”的认识。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优秀5篇)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优秀5篇)教学案例,简称教案,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当时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和反思而写的。
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有精彩的评论。
书包范文分享给小伙伴们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他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全文结构特点;训练朗读、复谈、概括能力;理解文中议论抒情语段的作用。
二、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又极富抒情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课文内容感染学生。
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授课时也要有“情”。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范读课指导朗读就成了教学本将课文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
三、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读录音。
提出听读的任务:文中写了几个事例?给每个事例拟定一个小标题。
让学生给文中三个事例各拟一个小标题,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写了几个事例,为每个事例各拟一个小标题。
(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小标题:松骨峰战斗,或书堂战斗;第二个事例小标题:马玉祥救朝鲜儿童;第三个事例小标题:防空洞中的谈话。
)说明:给三个事例分别拟小标题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第一个事例,用提问法。
1.这个案例由哪些段落组成?每段写的是什么?(由6段和7段组成。
第5段描述了战斗的过程;第六段:记下烈士姓名,表示深切哀悼和崇高敬意;第7段描写了营长的感受,突出了战场的可爱。
)2、从哪些叙述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壮烈的搏斗”?(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回答。
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学生应找出有关的语句:时间紧迫,无险可守;敌众找寡,(装备上)敌优我劣)3.总结一下这个案例的内容,拟定一个小标题。
第二个事例:复述法。
提示:复述时,注意描写烟与火的句子,注意孩子的五声啼哭,注意马宇翔救人时的心理活动和一系列动作的关键词。
第三个事例:朗读法。
请两位同学朗读(或分男生,女生)一位同学读“我”的话,一位同学读战士的回答。
提示:注意与战士三问三答的内容,注意这里所记叙的对话的内容与前面两个事例的关系。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梳理志愿军的英雄事迹。
2.精读课文,概括志愿军的丰富情感。
3.细读课文,学习志愿军的优良品质,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概括志愿军的丰富情感。
(重点)2.细读课文,学习志愿军的优良品质,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通过学习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去感受先烈们的一片赤子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并且,我们跟随作者穿越时空,进行了一次次的爱国之旅。
之前,我们感受了中华儿女如黄河一样的伟大坚强,感受了红军战士在长征中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让我们跟随魏巍的脚步,来到朝鲜,看一看这里又发生了什么。
一起走进“谁是最可爱的人”(板书课题)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齐读。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目标,开始今天的爱国之旅吧。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分析课题从同学们清澈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对志愿军战士们伟大精神的崇敬。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篇文章的题目好吗?大家都点了点头,这篇文章的标题叫《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中哪个词和情感有关系?生:可爱。
师:“可爱”是“同学,你好可爱”这个意思吗?在《邓稼先》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个词“可歌可泣”,“可”字什么意思?生:值得。
师:所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意思是“谁是最值得敬爱的人”。
三、整体感知那么到底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还要从文本中去寻找。
老师课前已经批改完了大家的预习单,表扬大家一如既往做的非常优秀。
从预习单中能看出同学们已经认真读了课文,很多同学还能将预习时的感受批注下来。
但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
1.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2.文中写了他们哪些可爱的事迹?默读开始。
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能在阅读的时候圈点勾画,做出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谁是最可爱的人》整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讲故事,理解文章事例的典型性,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2.批注并朗诵,关注人称、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抒情效果,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批注并朗诵,关注人称、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抒情效果,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024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
74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魏巍的文字,拂过战火和硝烟,走近一群“最可爱的人”。
一、我是讲述者——了解最可爱的人读课文,讲故事讲述方式:先概括,再具体讲述。
如:我讲述的是志愿军战士松骨峰浴血奋战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说是“最可爱的人”?友情提示:松骨峰战斗:从一串数字、一串动词、一个镜头等赏析火中救小孩:从人物语言、动作等赏析防空洞谈话:从人物神态、对话等赏析如:松骨峰战斗: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作战时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展示出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匆匆”表明时间紧迫,“很低”“光光的”表明地形不利,“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可见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预示着战斗的激烈、艰苦,烘托了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主义精神。
“摔”“扑”“抱”等动作描写,可见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抱”“掐”“摁”“衔”等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动词,刻画出战士们牺牲的瞬间还做着各种各样与敌人搏斗的姿势,背后是战士们的流血牺牲,是战士们的舍命杀敌,是战士们一颗颗勇敢的赤子之心,让今天的我们深深感到他们每个人的牺牲都是一首悲壮的史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2.分析本文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的表达效果,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概括、分析文中的典型事例,感受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邱少云、黄继光)他们是在哪里英勇牺牲的?(抗美援朝战场)是的,在这场正义之战中,像他们这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人民志愿军战士不胜枚举,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些“最可爱的人”吧!2.知识链接。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同年底,作者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
回国后陆续发表了一批通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初读课文,梳理结构1.速读课文,感知结构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说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结构组织全文的。
预设总—分—总。
2.依据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师:依据本文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说一说文章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总第一部分(1—3):概括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第二部分(4—14):选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三个方面表现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和可爱,具体说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第三部分(15):说明志愿军战士是祖国人民幸福生活的保卫者,从而进一步肯定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3.再读课文,体会严谨结构。
师:本文的结构之所以严谨自然,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过渡性的句段。
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预设【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内容大意,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的特点。
三、细读课文,分析事例1.概括事例。
师:作者在谈写作本文的体会时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几个典型事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述。
预设松骨峰战斗(书堂站战斗)、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防空洞中的谈话。
2.比较事例,体会典型性。
师:作者在第二部分写了三个事例,请从描写对象,时间,地点,情节主体,志愿军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等角度加以比较,体会选材的典型性,完成下表。
预设师小结:这三个事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场所,包括了战士们的主要活动及活动的主要场所。
既写了群体,也写了个人;写了打仗,也写了打仗以外的事;写了战士的行动,也写了战士的思想;而且,这三个事例把志愿军战士对敌人、朋友、祖国的不同感情,以及他们身上不同的精神品质展现了出来。
所以,这三个事例非常典型。
3.分析事例,体会匠心布局。
师:我们刚刚比较了三个事例的不同之处,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分析这三个事例,说说它们之间能否调换顺序。
预设不能调换顺序。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打击侵略者是最重大的任务,而松骨峰战斗正是这一神圣任务的具体表现,所以这个激烈的“抗美”战斗的场面自然应当放在首位来写;同时,这也是在给读者一个英雄的群体形象。
马玉祥救朝鲜小孩这一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战争的另一侧面——“援朝”,它更具体地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援助;同时,这也是给读者一个英雄的个体形象。
而“保家卫国”这一侧面则靠“作者和战士的谈话”这一事例来展现,用以揭示志愿军战士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正是产生前两个事例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原因。
三个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
如果调换,就可能造成层次不清和事例之间内在联系混乱,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师:这三个事例,在人称运用、描写方式上有什么区别?预设松骨峰战斗:写这个事例时,作者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正面描写“战斗”过程,又借营长的话侧面描写“战后”场面,塑造了一个连队的英雄群像。
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写这个事例时,作者结合运用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主要通过肖像、环境、心理、动作等描写,塑造了志愿军战士马玉祥这一个体形象。
防空洞中的谈话:写这个事例时,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主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品质的纯洁和高尚。
第2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描写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品质。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品味语言,感受精神(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战火纷飞的战场,感受“最可爱的人”纯洁、高尚的品质。
1.温习事例,整体感受。
师:上节课,我们概括出了文中的三个典型事例,它们分别突出体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预设松骨峰战斗(书堂站战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国际主义精神。
防空洞中的谈话:爱国主义精神。
2.品词析句,细细体会。
师:阅读这三个事例,从中找出描写志愿军战士的语句,并做简要分析。
运用“我从第___段中_________(词句),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的句式,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预设①我从第5段中“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②我从第11段中“穿过浓烟”“踹开门”“扑了进去”“在地上乱摸”“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奋不顾身的品质。
③我从第13段中“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所以——”“我在这里流点儿血不算什么,吃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哩”,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人民及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先从三个典型事例整体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再结合文中具体的词语、句子,深入体会他们的精神品质。
二、分析写法,揣摩作用1.结合语句,辨析表达方式师: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各句分别运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方式。
(1)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
(2)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3)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4)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预设(1)记叙(2)议论(3)描写(4)抒情2.阅读段落,分析表达作用。
师:阅读文章第一、三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所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预设第一、三部分所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
第一部分以抒发作者的切身感受为主,并通过设问式的议论提出全文的中心,概括地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面貌,对下文所讲述的事例起提示作用;第三部分的抒情和议论,则把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同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奋战结合起来,能深深地感染并打动读者,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文章第二部分侧重记叙,兼用议论、抒情。
哪些段落运用的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预设第二部分在叙述完每个事例后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分别是第8段、第12段、第14段。
这些抒情和议论揭示了每个事例所包含的意义,激发了读者热爱志愿军战士的感情。
3.梳理叙述方式,揣摩表达效果。
师:本文是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使用采访材料时采用了直接记述和综合叙述的方式。
阅读文中三个事例,说说它们分别运用的是什么叙述方式,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第一个事例:松骨峰战斗。
战斗的全过程是综合叙述,营长的话是直接记述。
第二个事例: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
叙事部分是综合叙述,马玉祥的自述是直接记述。
第三个事例:防空洞中的谈话。
三问三答是直接记述。
表达效果:用综合叙述,有利于集中地叙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使语言简洁明快;用直接记述,有利于表现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两者结合起来穿插运用,避免行文呆板、单调,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
师小结: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
他们发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如今这个和平幸福的时代,我们必须要铭记英勇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为换取今日和平幸福而付出的牺牲,铭记并传承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高1.新时代,我们身边涌现了许许多多“可爱的人”,他们是殚精竭虑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是抗击病魔的医护人员,他们是真诚奉献的志愿者,他们是坚守岗位的清洁工……如果让你写一个你心中的“最可爱的人”,你将选取哪些事例?试着列举出两到三件。
2.课外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在风雪里》,尝试从文章的内容、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做一些批注。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按照“梳理文章结构—分析典型事例—品味精彩语言—品析表达方式”的顺序进行设计,由结构到内容,由内容到语言,由语言到写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
在学习文本的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如在“分析典型事例”“品味精彩语言”两个环节中,穿插引导学生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使之得到感染和启示,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