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画图提高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运用辅助图优化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为例
专题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增添了大量的辅助图,这些辅助图内涵深刻,种类繁多,呈现 形式多样,有助于教师解读教材、用好教材。
但是,很多教师缺乏运用辅助图优化小学 数学教学的意识,即便有,也是用于问题解决,在“数与代数”领域的运用较少,辅助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此,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金奎 老师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活用辅助图优化课堂教学的 实践探索。
课题组先是梳理和分析了十二册小学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涉及的辅助图,包括图形的呈现方式、分类和教学功能。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将辅助图分布的点 串联成线,形成辅助图教学操作序列,并且发现辅助图的演变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 内在的联系,从而增强了运用辅助图优化数学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课题组提炼出了“辅助图”之悦趣激情、嫁接迁移、驱动建模、化繁为简、举一反三的五大教学策略,以及层次性、整体性、价值性的三大运用原则。
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教材辅助图的深刻含义,能够运用辅助图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 学实效;学生通过看图、画图、说图、用图,充分暴露数学思维,从中体会基本的数学思 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可以说,辅助图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中 的运用,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该课题研究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促进、提升作用,而且产 生了区域性辐射效应。
课题组成员在全国范围的教研展示活动中展示教学1次,在浙 江省教研活动中展示课例5次,在宁波市教研活动中展示教学8次,在慈溪市开展教学 研讨活动20余次,撰写刊发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有数十篇,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 家、教研员及一线教师的高度赞赏。
(编者)运用辅肋圏伉化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为例□浙江省宁波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金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 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 的支持,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 事物,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中。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解决问题策略(2)画图法》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解决问题策略(2)画图法》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利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画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1)学习画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画图法,以及如何利用画图法解决问题。
(2)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利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应用(1)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交流分享。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总结提升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明确画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尝试运用画图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画图法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利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在《函数的奇偶性》课程中的体现
核心素养在《函数的奇偶性》课程中的体现一、说教材《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在学习了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安排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的奇偶性,尝试运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二、说道学情: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
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三、说道教法:为适应数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的需求,根据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策略,扶放结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使他们能自主的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道学法:1、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发现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运用观测、猜测、检验方法得出结论,积极探索乘法中奇偶的变化的过程,在过程中辨认出规律。
五、说目标:1、在具体内容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辨认出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直观问题。
2、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并使学生体会至生活中时时存有数学,进一步增强努力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应用领域数学的意识。
六、说重、难点:1、掌控乘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七、说道流程:(一)、旧知回顾:1、什么就是奇数?什么就是偶数?2、下面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课件出示)3、推论: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南方的'水乡,存有很多地方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存有很多人以渡船维生,恳请看看王伯伯的船,最初小船在南岸,从南岸驶往北岸,再从北岸驶往南岸,不断来往。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苏教版
教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的例1、例2的教学和“练一练”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画图、列表、一一列举等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比较习惯用前一条线索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有些问题用后一种思路去解决是比较方便的。
本节课主要学习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倒推”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
通常是已知结果追溯起始状态。
“倒推”策略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教材首先通过两道图文结合的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再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逆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倒推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设计理念:“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是和解决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是策略学习的载体,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因此,教学中应紧紧围绕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策略意识为中心,抓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建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借助图形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经历观察、发现、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3.能应用规律或研究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加强德育教育。
学情分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授课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化繁为简)的思想;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与此具有相同数学结构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小棒等课前互动:1、认识我吗?知道我是谁吗?喜欢老师吗?2、听老师说,咱们班的孩子可聪明了,我考考大家:“人有两件宝,你知道是什么吗?”3、考考大家的大脑怎么样?你会列式吗?为什么?伸出你的另一件宝贝--右手,用数学的眼光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每两个手指间都有什么?(空隙)五个手指间有几个空隙?像这样每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三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2个)几根手指会形成3个间隔呢?(四根)师:你们的两件宝真了不起,希望这一节课大家用手又用脑,大胆去创造。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欣赏与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欣赏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以及利用简单的几何图案设计一些有趣的图案。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几何图案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几何图案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和设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学会欣赏和分析几何图案的美,能够利用几何图案设计一些有趣的图案。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图案,学会欣赏和分析几何图案的美,能够利用几何图案设计有趣的图案。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更具创意的图案,以及如何评价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几何图案,引导学生感受几何图案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际设计一些几何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完成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板书。
小学数学论文:巧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学”海无涯“画”作舟——巧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内容摘要】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更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运用“数形结合”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几何问题明显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数形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又能有效地利用形象化的思维延深学生抽象化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 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正文】曾在网上看到老师们在讨论:运用下图来说明“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是不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因为我同存疑惑,于是就想对这早已流行的词汇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1、利用“集合图”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如上例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数学概念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数学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图”是学习数学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这里老师运用“集合图”来帮助学生区分、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类似案例还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质数合数及1的集合图”等等。
2、“有余数除法”教学时也不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如教学17÷4=4……1, 老师经常让学生用学具先动手操作分一分理解算理,再出示左下图借助“形”来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字及运算符号的意义,建立“形”与“有余数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但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形结合”。
3、(如右图)这一教学目的渗透的是“符号思想”,也不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因为这里并不关注“图形”的几何特征,这里的“小正方形、小三角形、圆形”都只是表示未知量,渗透的是“符号思想”,可以理解为是X 的前身。
以上都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数形结合”。
“数的概念”缘于“数”,“数”源于“计数”。
在古代的各种各样的计数法中,都是以具体的“图形”来表示抽象的“数”,直到出现表示“数”的各种抽象符号,“数”才真正脱去了“形”的束缚,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数”的认识和应用。
画图分析:让核心素养的提升看得见
画图分析:让核心素养的提升看得见斯蒂恩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关于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性质;利用图形分析实际情境与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几何直观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
新教材把几何直观作为一种核心素养,而几何直观的形式也不只限于作图,教师要培养学生作图分析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系统训练,培养学生可以根据数学语言(或题意)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自己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利用图形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
只有学生掌握作图分析的方法,并能自觉运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以模促质,打下基础《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动手画图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在画图操作中理解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让学生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将复杂的抽象思维转化为简单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建构解题思路,掌握替换的方法。
在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画垂线》这一课中,要求经过某个点作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师先示范垂直的画法,就是拿了一副教学用的三角板,先详细讲解三角板的构成,再一步步地教导学生如何用直角边对准已知的点和直线。
让学生跟着教师模仿着画垂直,并一一进行检查与订正,再学生掌握后,然后借课件演示:如何画垂直,画好后,将这个垂直连同直角三角板一起进行旋转,让学生们感受过一点向一条已知直线做垂直,垂直除了像常见的“⊥”,还可以有很多不同方向,具体怎么摆放直角三角板让学生在视觉上先有感受,然后再出示点在直线外的各个方向,让学生们接着模仿继续画,并且还要布置家庭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8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8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三2-一三3页“打电话”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磁性黑板,磁性教具教学流程:xx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壹五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壹五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打电话通知。
)对,打电话通知是一种快捷的方法,但是打电话也是有学问的,那么打电话里有哪些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里的数学问题。
(板书:打电话)二、探索比较1、假如通知一个队员要1分钟,每个队员都在家,那么壹五名队员都接到通知要多少时间?(壹五分钟)2、壹五分钟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老师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3、总结:这种方法怎么样?为什么会慢呢?(太慢了,老师一个人在通知,其他人在听候通知,费时,板书:费时)那么有比较快的办法吗?(分组通知)4、猜猜看,你觉得分为几组通知可能比较快?(学生可能会说三组、四组、五组等)下面大家就在小组合作完成,摆出你们认为比较快的方案。
(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5、汇报结果。
6、和逐个通知比,分组通知如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组长在同时打)7、有没有最优的方案的呢?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最后汇报交流。
三、探究规律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
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有效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有效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在小学数学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现在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看上去文字比较多,读起来比较长,其中的数量关系也相对比较复杂,而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能力不强,对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线段图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通过线段图可以直观反映各个数量间的关系,合理有效的判断,其他能力的拓展。
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这种解题技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十分多样,而小学生的解题大都依赖具体形象思维,而抽象的逻辑思维比较薄弱,对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单纯地讲解,那么可能最后的教学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可能只是一知半解,无法理解全面。
因此,以图解题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其中,线段图在小学阶段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学生借助线段图可以比较轻松、快速地理清题中复杂的数量关系,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学会如何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之,学会画线段图是教学中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线段图在解决问题中的有效应用(一)借助线段图可以直观反映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加以重视,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围绕数学概念、讲解例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练习和总结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帮助学生理解,展开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理解,从而更好地展开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小学数学含有一些内容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点,而且大多是以数学几何图形和代数进行展开,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空间,但是在目前阶段,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不能将数学概念将图形很好地融合,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所以教师数形结合加以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学习兴趣,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一步推动学生发展。
运用画图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研究报告
运用画图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研究报告辅成小学张雅明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改革,把我国小学数学历来以“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传统格局打破了。
《课程标准》把“应用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并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其相应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而呈现。
作为一个一线老师在研读新教材中我发现解决问题(应用题)确实存在许多优点:比如从选材上讲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可探索性,改掉老教材选材的陈旧、没有现实意义、脱离生活等弊病,赋予应用题新的生命。
从题材呈现方式上讲突破了老教材单一的文字叙述,采用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多样化形式,更受孩子们喜欢。
另外新教材应用题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更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但任何改革都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看到它也存在缺点:如把它融合于各领域中有机呈现,虽随处可见,但缺乏系统性,一线教师很难把握在什么时候灌输哪类应用题,另外在每类教学中又有各自的教学重点,教师往往会厚此薄彼,很难把握应用题练习的力度。
新教材没有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教学,对于解题的一些方法、策略教师没有很好或不知道如何系统的渗透和灌输。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发现不少学生(中差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学生读题能力差,往往不能准确的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不够多样、准确,思路不够开阔,等等。
数学是解决问题的科学,即数学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问题,具体解题时选择解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该问题或比较简单地解决该问题,老教材中解决应用题的三大法宝: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和最后的验证,对一大部分特别是后进生是非常有帮助的。
特别是画图对理清题意和数量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五年级数学质量分析及提高措施
五年级数学质量分析及提高措施五年级数学质量分析及提高措施篇一(1)重点考察了学生双基的掌握情景;(2)充分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新课改的要求,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3)比较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如填空题的1,5题,选择题的1,3题。
解决问题1,5题。
(4)比较注重对学生动手本事的情景进行检测。
如第五道题的量一量,画一画。
(5)比较的关注学生所学的知识要结合生活实际,留心观察生活,并解决实际的问题。
如选择题4,解决问题2,3。
(6)此检测试卷,经过减少难题分数值的办法,来到达既不降低检测要求,又能调动师生进取性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这样的检测试题能充分引导教师重视学生本事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充分体现了新一轮课改的方向,高度重视使最基本的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获,人人获得有用的数学。
使素质教育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实际。
很好地避免师生依靠反复练习来提高考试分数,避免了靠难题来训练学生,打消学生的进取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应试教育的危害。
(1)本次试卷的题量相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讲较少,很多同学基本上在40分钟就能完成,一些题的分值较高。
如计算题的4道,第五道题第1小题。
(2)试卷有些题不是很严谨。
如填空题第4小题,解决问题第4、5题。
(一)计算题试卷中的优点:绝大多数的学生具备较好的计算本事,多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令人满意,对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情景较好。
不足之处:我班学生数学素质不高,计算题的失分率仍然较高。
主要失分原因:1、最主要原因是学生职责心不强,藤草数据出错严重,粗心造成失分。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学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还不具备较好的检查本事。
1、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职责心,认真审题,从根本上避免学生粗心造成的失分。
2、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帮忙学生养成:看对、抄对数字和符号,先审题再计算,用好草稿本等良好的`计算习惯。
3、成绩越差的学生计算题的失分率越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_1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教学完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以后,感觉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思考“策略”曾经听过专家这样解释策略:“策略”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
还有一位教材主编这样解读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通过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思考“起点”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调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
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我想,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
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三、思考“过程”在导入时,我借助游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
接着出示例1,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画图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而我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关键词,我有意识板书这三个关键词,强调学生要做好并注意这几个问题。
还有一点自我感觉有所改进的地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一定的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只不过解决问题的工具还局限在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内,所以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很广泛,但学生心里已经存在种种疑问,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适时给予启发,就能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能让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过程中体验 在思考中升华——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为例
在过程中体验在思考中升华一以《解决问题的獭8》为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中的知识板块。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发展。
面对这一知识模块,一线教师应该对这类课题的教学采取一定的策略,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感受经历中顿悟,在参与探讨中升华,从而形成学科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内容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内容。
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书中都安排了一种策略,并以单元的形式出现,其教学任务就是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教材编排来看,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从条件想起,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从问题想起,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从条件想起或问题想起的综合运用,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画图,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列举,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转化,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假设,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综合使用不同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引导学生体验和思考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一)创设情境:在呈现问题中揭示策略策略的形成基于问题的解决,而问题源自于学生熟悉的情境。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在呈现问题中为学生揭示策略、呈现策略,唤起学生的策略意识。
案例一:在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画图”这一策略,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利用游戏导入,为学生揭示课题。
游戏要求,男生和女生各选一人参加比赛,看哪个选手的反应最快?老师给出文字材料“语文书有15本,数学书比语文书多4本,英语书比数学书少2本,数学书比科学书多5本,哪种课本的数量最多?”两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文字材料进行画图,谁画出的图像既标准又清晰明了,谁获胜。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学期公开课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市级公开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4-95页例1、改编练习。
【教材简析】一一列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等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知。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一些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而增强根据需要解决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经验,会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本节课教材提供的情境问题中涉及的相关知识也都是学生已有的,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很好的准备。
本课“一一列举”的策略也是学生有过往学习经历的,但思考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比较薄弱。
此外,动手操作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列举要按顺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能灵活应用列表等形式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准确理解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一列举的策略。
【教学方法与工具】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启发学生用表格等形式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对折线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预测。
(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经历分析、判断和预测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体验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参与统计活动,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不断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使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教学用具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图例四、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选修课有舞蹈课、足球课、书法课、篮球课、象棋课、手工制作课。
老师把我们学校选修课各科人数统计了一下,做了一个我们之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折线统计图生:学象棋的人数最多,55人,足球和书法的人数一样多,都是50人。
师:也就是我们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的高低可以清楚得看到每一个项目它所对应的人数的多少。
高的说明数量多,低的说明数量少。
师:同学们看这个条形统计图的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纵轴又表示的是什么呢?生:横轴表示的是项目,纵轴表示的是人数。
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够清楚的看到每个项目的数量多少。
同学们,现在老师又对我们学校六学期内打篮球的人数做了一个统计表,请看。
折线统计图师:用什么统计图可以把这个统计表里数据变化情况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生:条形统计图。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生:画出条形统计图就可以把它们的数量多少给表示出来。
师:说的有道理,有自己的想法很好,那同学们,除了条形统计图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吗?请看老师做得一个统计图。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3、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于图形变换的深入理解和探究,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空间与图形”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流程:1、引入活动:通过展示各种轴对称和平移的实例,引导学生感知图形变换的特征和应用。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操作练:通过在方格纸上进行轴对称和平移的操作练,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4、思考探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5、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2、作业评价: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3、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形式,评价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资源:1、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2、教具:方格纸、彩笔、图形卡片等3、多媒体课件:PPT等十、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较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和操作练,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准备全班汇报。
他们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
学生还动手画出了对称轴。
在巩固发展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书后练题。
“动图”在“数与代数”中的应用
“动图”在“数与代数”中的应用作者:吴慧婷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7年第11期[摘要]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解决问题教学,教师以几何直观理念为指导,眼中动图、脑中动图、胸中动图,用形助数贯穿教学,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将识图、析图、画图、创作图视为一种常态,通过丰富“形”数量,完善“形”品质,提高师生学习力。
[关键词]几何直观动图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难懂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几何图形结合起来。
通过“以形助数”,在“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解决问题等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动图”指以“几何直观”理念为指导,在“数与代数”教学中识图、析图、创作图,在低年级开始启蒙,中高年级逐步深化,教师不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化知识。
为探究“动图”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应用,笔者做了一些实践。
一、现状三启示(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几何直观”这一核心理念,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明确要求,第一、二学段的学生,要求掌握视图和画图的技能。
可见,创作图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策略,它有利于学生运用直观的图来思考问题。
(2)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动图”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甚至缺乏培养的意识。
一方面教师认为“动图”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作图时随意性强,缺乏精确度和示范性。
(3)在“数与代数”学习过程中,学生读图能力弱,有学生看到图示信息无从下手,有学生不擅于运用“作图”来表征信息或解决问题。
学生作图能力的缺失,对于“作图”策略的选择还存在困难。
基于上述原因,教师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识图、析图、创作图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图”意识,养成“动图”的习惯,感悟“动图”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画图提高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中“解决问题”列为数学教学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须达到的“解决问题”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课改以来,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出现了不少的偏差。
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
面对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随着年级的增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认为,这跟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都有关系,在低年级的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是直观而有趣的图表,小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
到了中高年级纯文字的应用题,很多学生看不懂,一碰到解决问题就烦,加上一部分学生认知水平的落后,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会越来越困难。
导致对这一类问题失去了兴趣。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他们对一些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理解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画图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这些方法中,线段图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总之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出利用画图提高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方法,使学生能辨别哪些问题适合用图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1、使学生了解什么样的情景需要画图。
(1)题意不清借助简图帮助读懂题意。
(2)数量关系不明借助画图,提高问题的分析能力。
2、怎样运用画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生看图培养识图能力
(2)学习用画图法解决问题。
四、课题界定
画图:数学中的画图法是指解题者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画图的方式,画出与题意相关的图形或图案,借以帮助解题者观察、推理、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手段。
数学是门抽象的学科,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有些数学问题抽象度较高,因此画出图形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通过画图的方式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找出解题的途径。
可见教师解题时可以通过画图说明,也建议学生运用画图方法于个人解题活动中。
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新课标对第二学段解决问题的目标定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五、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建构主义理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读书学习,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利用作图策略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研究工作中,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画图的方法,学会用画图发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
七、实施步骤及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XX年9月)。
主要工作是:
①调查、收集相关课题材料;②确定研究方案与步骤③学习画图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和反思阶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月)。
主要工作是:
整理五年级上册中适合用画图法解题的课题,并认真备课总结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并进行反思整理归纳。
第三阶段:方案再次实施和反思阶段(20XX年2月至20XX年5月)。
主要工作是:
整理五年级下册中适合用画图法解题的课题,在课题第二阶段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改进方法,进行备课并在课堂上实施,然后反思并进行第二次的整理归纳。
第四阶段:总结归纳阶段(20XX年6月)。
主要工作是:
①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归类、总结工作;
②相关研究论文的整合工作;③完成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及呈现形式
1、《利用画图提高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论文《利用画图提高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