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2011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
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
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
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在任何国家,数学教育都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的一个学科,一般在很多国家都把它叫做核心课程,或者说它在某种意义上,和语文、外语等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掌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宽泛应用的过程。
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获取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合适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供应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宽泛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立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连续、友善地发展。
它不但要考虑数学自己的特点,更应依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重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责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讲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取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想能力、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取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表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要的数学;--不同样的人在数学上获取不同样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能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办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供应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所有重要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立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饶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考据、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表现应采用不同样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够单纯地依赖模拟与记忆,着手实践、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初中数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许芬英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
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解读
.
20
2.关于直观与抽象
波利亚:“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 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
21
充分利用图形所具有的几何直观
将复杂的数学对象简明化 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
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
.
22
通过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
以获得数学猜想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
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化
.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 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
28
3.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良好的数学学习过程
.
29
例:《孝义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
30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情境导入
自然、新颖、简洁,用多元化手段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做好新旧知识与方法的衔接。
自主 学习
教师层面: 1.设计好90%能通过自学解决的具有层次性、思维性,突出重点的问题。 2.向学生说明自学的目标、方法、流程与要求。 3、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自主学习结束时及时点评,并出示自学问题的答案。 学生层面: 1.专心致志、独立思考、严谨认真、规范书写、动作敏捷,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完成自学任务。 2.养成爱动脑、勤动手、善发现等良好学习习惯。 3.组长先完成学习任务,并督促本组成员圆满完成自学任务,协助老师完成自学情况的检查工作。 4、组员主动接受组长对自学情况的检查,认真纠正自学中出现的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史宁中、孔凡哲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孔凡哲史宁中*福建教育(A)2012年第6期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动因,一方面在于,使得基础教育能够真正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另一方面则在于,实现每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国家利益、学生需要是改革的根本动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正是基于这两个基本动因,根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根据2001年9月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本着实事求是、严谨科学、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的态度,通过充分的研究与认真的讨论,最终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文详细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特点、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
一、从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看课程标准的特点问: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总是将其与以往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较。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不同作用和不同关注点等方面加以细致分析:首先,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文件之一,教学大纲关心的是应当教哪些内容?应当教到什么程度。
而作为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文件之一,课程标准关心的是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教材如何编写、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在此基础上,教学大纲的考核关注规定的内容是否教了、学生的掌握是否达到了要求。
其次,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维,即着眼于知识、技能,亦即“双基”。
而课程标准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在实践能力、数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也就说,课程标准考核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其课程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理解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必须立足注重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1)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理应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2)数学是一项人类的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也要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对待。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看成是一系列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人类活动,即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持续把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材料实行整理和组织起来的活动。
即: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也要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对待。
3、数学学习(3)强调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4)数学学习活动理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水平。
首先,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实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学生理应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但仅模仿者。
其二,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其三,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动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学过程也促动了教师自身的成长。
5、教师角色的转变数学教学活动理应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动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持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6.优秀教师认定的标准-5个标准:◇要求教师致力于学生及其学习:◇教师熟悉所教学科内容以及如何将它们传授给学生;◇教师负有管理和监控学生学习的责任;◇教师对自己的实践实行系统思考并从经验中实行学习:◇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完整word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十大核心理念及四基四能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及四基四能《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10个核心概念,揭示了课程具体内容与基本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对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加以充分的关注。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一个结论具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的形式。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专题讲座《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话题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
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
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
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学段目标 (5)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9)第一学段(1~3年级) (9)一、数与代数 (9)二、图形与几何 (9)三、统计与概率 (10)四、综合与实践 (10)第二学段(4~6年级) (11)一、数与代数 (11)二、图形与几何 (12)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3)第三学段(7~9年级) (13)一、数与代数 (13)二、图形与几何 (15)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1)一、教学建议 (21)二、评价建议 (25)三、教材编写建议 (29)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3)附录 (35)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5)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6)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专题讲座《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话题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
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
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
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
羼课 程嗣_
学 大 纲 关 心 的 是 应 当教 哪 些 内 容 、教 到 什 么 程 度 。 在 此 基 础 上 ,教 学 大 纲 的 考 核 关 注 规 定 的 内 容 是 否 教
了 、 生 的 掌 握 是 否 达 到 了 要 求 。 作 为 中 小 学 数 学 学 而
( ) 础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创新人才。 2基
教 育 必 须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必 须 从 而
基 础 教 育 抓 起 。 代 需 要 创 新 人 才 , 国急 需 建 立 创 时 我 新 型 国 家 , 有 这 样 , 们 的 国 家 才 能 屹 立 于 高 速 发 只 我 展 的 当今 世 界 。 从 基 础 教 育 阶 段 开 始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
也 是 学 生 发 展 的 需 要 。 来 社 会 是 信 息 爆 炸 、 识 急 未 知
剧 增 长 的信 息 社 会 。 果 学 生 到 了 中 学 毕 业 还 没 有 独 如 立 思 考 过 一 个 问 题 , 未产 生 过 好 奇 心 和 探 究 问 题 的 尚 兴 趣 , 么 , 个 学 生 可 能 成 为 好 的 公 民 , 可 能成 为 那 这 也 合 格 的 工作 者 , 是 很 难 成 为 创新 人才 。 但 ( ) 养 创 新 能 力必 须 具 备 若 干 基 本 条件 。 3培 成 为 创 新 人 才 至 少 需 要 三 个 条 件 ,即 创 新 意 识 、 创 新 能 力 、 新 机 遇 。 新 能 力 的 基 础 在 于 知 识 的 掌 创 创
握 、 维 的 训 练 和 经 验 的积 累 , 核 心 工 作 是 在 基 础 思 其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 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 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 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 在的联系。同时,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这 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 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 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 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段
内容安排强 。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 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 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 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 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 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 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
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 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现行 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 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 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 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 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 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此,《标准》在重新审 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 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 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011版 课程标准总目标
标题:(《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内容:请就课程学习的内容,找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修订版的内容变化的例子(至少找出三处),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内容: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个理念能让我认识到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重新提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里从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过程的特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目标”的修改数学课程标准修改前后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都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
总目标由原来的四条变为现在的三条,总目标由原来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具体阐述变为现在的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具体阐述。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
,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
数学课程标准2011
二、课程基本理念
• 1、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人人获得,不同发展
• 2、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符合认知 规律。
• 3、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 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 教师教师教学。
• 在基本技能教学中,不仅掌握技能操作的 程序和步骤,还要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教学建议
• 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 如何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
• 5、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三、课程设计思路
• 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 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 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 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 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 议
教学建议
• 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教育价值,通过长 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 ...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关于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标准》《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对以往数学教学价值的理性审视和反思。
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
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界定。
从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点:1、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
2、是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3、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
4、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这些给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一,积累优秀案例,注重结论的分析;第二,研究学生。
尤其是研究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第三,探索经验形成的途径。
在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
人们通过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推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结论,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通过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沟通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比如,由数量抽象到数,由数量关系抽象到方程、函数(如正反比例)等;通过推理计算可以求解方程;有了方程等模型,就可以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
处于下位的是与特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话题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
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
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
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在任何国家,数学教育都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的一个学科,一般在很多国家都把它叫做核心课程,或者说它在某种意义上,和语文、外语等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保证人人都得到发展。
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水平。
不是有人可以学数学,有人可以不学数学,而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接受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
因为义务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强迫性”。
良好的数学教育并不是要以分数为目标的。
当然希望学生具有一定的考试能力,也能考出一个好分数,但是这不是数学教育的全部,所以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氛围是特别重要的。
在知识技能方面,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方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样的想法,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一个基点。
(二)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这一条对课程内容做了一个描述,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个基本原则。
另一个基本原则是社会的需求,比如说,为什么在课程要增加统计,原来没有,现在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社会的需求。
当学生迈入社会以后,他所碰到的大量的数据,怎么样能从这些数据里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而不上当受骗,这就需要有一种能力,需要有一种识别和判断的能力。
这样的需求就使得数学课程,在内容上要做调整,要把统计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所以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需要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另外就是数学课程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数学发展的非常快。
一个发展的标志就是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自身的发展很快,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得到应用,在经济、在社会等等方面,所以就出现了一些新的数学,比如说,经济数学、金融数学、社会数学、生物数学等等。
数学本身的这些变化,势必会反应到课程的内容。
所以在课程里就增加了关于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特别是设置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综合的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确定课程内容重要原则。
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结果,也要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它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学生的需要,从数学本身的需要,从数学的结果和过程这两个方面,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都要重视。
标准里后一段在讲述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内容的选择,怎样组织方面,包括在教材中如何去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在内容组织上,强调了三个方面,一个是过程和结果,一个是直观和抽象,一个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标准里边,特别强调了在课程组织上,内容的组织上,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要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这三对是呈现表述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重视,重视结果数学要有结果,要有精辟的结果,要得到一个答案,这个没有问题,但是还要重视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在内容的呈现上,在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呈现上,重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理解数学。
直观和抽象也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数学是抽象的,这个没有问题,抽象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要在数学中培养,但抽象能力的培养,要有直观作为铺垫,作为一个学生,这是思考抽象问题的一个支柱,所以说,重视直观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习的内容,多半是间接经验,这个是没有问题,但是这种间接经验的形成,也需要一些直接经验的积累,所以课程里边特别强调活动经验的积累,其实也是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样的关系。
(三)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应当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进一步阐述了刚才说的这个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样一个理念,现在很多老师也都能琅琅上口,但真正要实践它的,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标准这样明确的提出来,也值得老师进一步的思考,怎样在实践中去践行。
另外这个标准谈到了教学活动,除了刚才谈到的这几个方面,这样一个过程特点,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包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这一点也应该是教学设计或开展教育活动首先要想到的一条。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希望通过的努力,让学生不要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才能够学好数学,才能够有信心。
接下来要讲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有多样的方式,这里强调一点,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赋予个性的过程。
就是要使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在这个标准里边列举了一些学习的方式,比如说接受学习,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同样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灵活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种学习的方式,既有一定的接受式的学习,同时更应该重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近些年来老师在实践中,其实已经探索了很多改进学习方式的很好案例,他们在教学中,开发了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很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合作交流。
这样的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合理的运用,在数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
重要的就是像标准说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他的学习,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中,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等各种活动,这样就使数学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的去听,自己去练,改变这种单调的这种学习方式。
(四)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建立信心。
激励不只是表面的表扬一下,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都是一个激励的过程。
改进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还应该通过学生学的怎么样,来看教师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的效果,透过学生的学来看教师的教,反应了教学过程的效果和效率。
有效的教学,其实更重要的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所以说,这种评价还要看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折射出教学过程是否需要改进,所以说,改进教学这个作用,这个功能是评价中最重要的。
这个意义上来说,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而且是对教师,特别是对教师改进教学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应该特别重视这种评价的目标和功能。
我们强调要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的多元,不仅要指向于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思考等等方面的评价,评价应该指向多元的课程目标,所以说评价目标应该是多元的,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
评价的方法不仅是充分的利用纸笔测验,考试当然要保留,但要改进,同时,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包括智力的评价,成长记录带,课程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的记录等等,这些都应该做一种评价的方法,近些年在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方面,的重点其实做了很多好的探索,这方面其实有非常多的案例,供老师去参考。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