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女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女性研究
2010-12-08 22:50:36 作者:骆桂花来源:《青海民族研究》浏览次数:147 摘要:回族女性研究是中国妇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回族女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着力于回顾既往回族女性研究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展开历史追溯与反思,就回族女性研究的内涵、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意义与作用、研究的方法、理论构建、学术素养等学术界较为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在追溯中反思我们今后研究的拓展方向,力求为未来回族女性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女性研究是西方国家中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的产物,它最先形成于美国,并快速传播到北美和欧洲的其他国家,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的妇女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8 世纪80年代,但直到90年代妇女研究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论及人们对少数民族女性的研究,尤其是对回族女性的研究,则是近十年或者说是近五年以来才逐渐有所触及,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亦不断扩大,开始从以往比较关注的婚姻家庭、教育等范畴,向社会、经济、政治等层面拓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亮点,同时相关研究的专著、论文相继问世,如2002年水镜君女士的《中国清真女寺史》一书,从清真女寺这一宗教视角,阐释了中原回族女性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内蕴,拓展了回族妇女研究的视域。但总体而言,回族女性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领域,仍可谓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种种,可概括为三;中国回族文化背景下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与实际操作相关的方法及研究梯队问题。
一、回族女性研究的文化背景
回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回族文化的内涵中,伊斯兰教以其幽玄的哲理、
古老的历史和巨大的能量,凝结了现今中国大地上980多万(据2000年人口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回族人口9816805人,其中男性5002072人,女性4814733人)的回族人口,并以其缜密而集体意识极强的宗教文化,成为每个回族心灵的仰止。
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就其来源说,它无疑是从国外移植、输入的,但它作为中国民族化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历史下的产物,是中国回族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可以说,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融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文化的融合,也有民族的融合,前者,保证了回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立足于中华大地;后者则是回族形成、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唐、宋、元时期来华的“蕃客”、穆斯林中,绝大部分是男子只身前往中国,他们散居全国各地,与当地女子通婚、建立家庭。这些嫁给穆斯林男子的女性,绝大多数改奉伊斯兰教并遵守其风俗习惯,成为新的穆斯林成员。这种“通婚”形式,使回族女性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根植于中国封建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次回族形成之初,正是汉族宋明理学中“男尊女卑”观念发展的高峰期,可以说,中国封建礼教的烙印从一开始便相随于回族妇女社会发展的始末。
在回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为了更好地寻到能与中华文化相融的契合点,明末清初以来,回族学者把儒家的纲常名教纳入宗教实践之中,充实和完善了自身信主命、重三纲、守忠孝,提出与“天命五功”并重的“人道五典”(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有别、长幼之序、朋友之诚)为内容的社会伦理观。把“忠”、“孝”、“节”的封建礼教观深植于回族女性文化,使得以男性为中心封建宗法制社会中的回族女性长期处于卑下与服从的地位。这种语境下的回族女性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被轻视、漠视,回族女性文化被置于寂寞的角落,遭到男性文化的无情分裂与驱逐。尽管回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女性的身影历历可见,但无不是作为一个对象化的他者形象而存在,做为回族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意识、社会成员普遍性的经验等等只仅仅是回族男性的价值观和意识,及回族男性的经验,而回族女性的价值观、意识和经
验是被整体社会淹没与深埋的。囿于此,在对回族女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宗教文化渗入回族女性研究的一切领域。使其呈现较强的民族性与宗教性。这一文化现象,是回族女性社会研究的特色所在,但从另一角度,也使回族女性研究在某种层面上举步为艰,成为回族女性问题研究寥落的重要内因。
近年来,随着各民族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运动的深入,及社会性别平等敏感度的提高,回族女性文化偏落的普遍性有所减弱,而这种态势在中国回族聚居区又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弱化的趋向,就总体而言,回族妇女的生存境域仍不失为男性主流社会。
总之,对于中国回族女性,它有三种文化背景:一是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大背景;二是以中国儒、释、道为核心的文化小背景;三是以回族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主体构架。了解西方文化,可以从全新的视角认清女性世界的发展历史,弥补生长在本土区域文化的局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思维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取舍、人生选择定位和心理态势等方面,由反思而开拓未来。了解回族社会文化,则可从民族特色文化的领域,促成回族女性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回族女性研究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三、
四、回族妇女研究,是指以回族女性和妇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上升到大学科体系的“妇女学”,也包括针对社会中各种回族妇女问题所进行的学术理论活动。回族女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解释回族女性现象,解决回族女性问题,预测回族女性发展,推动回族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同步前进。
五、
六、中国回族女性研究是从性别及民族学视角下建立起来的边缘性综合研究视野。其研究内涵应该包括:(1)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回族女性自身特点和行为的女性人类学。具体为:回族女性生理学、回族女性心理学、回族女性生活史、回族女性的生育健康、回族女性的婚姻家庭、回族女性的教育、回族女性解放史、回族女性未来学、回族女性的经济生活、回族女性与人口、回族女性与环境、回族女性与文化、回族女性与宗教等;
七、
八、(2)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回族女性与男性、回族女性与发展、回族女性与社会关系的女性社会学。具体为:回族女性的存在方式、回族女性的社会角色、回族女性的社会规范、
女性社会地位与社会发展等等。回族女性研究是中国妇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妇女研究起步较晚,妇女研究在我国的学科化建设问题上,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而在与之相辅的妇女研究理论体系也只能是“构建”中的理论或“理论的构建”。中国妇女理论的缺失和不足,对回族女性研究在方法及理论应用上无不是一大缺憾。尽管如此,为了使回族女性这一研究领域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仍须依托一个内涵准确、外延严密,具有回族女性特点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相应的学术水准。
九、
十、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女性研究理论领域有两种发展态势:一是西方女性主义不断拓展视野,扩大研究范围,在批判“男性中心”的同时开始反省自己的“西方中心”;另一是非西方国家的女性研究在“本土”化的旗帜下对学科“重建”(中国以李小江等学者为代表)的强调与努力,这些适应了目前社会科学领域对普遍主义的批判和对多元文化的倡导,同时也折射出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中国回族女性做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有着自已的传统历史文化,有着与社会并进的现在和未来,同样有着自已的存在与发展。因此,尽管国外,尤其是西方女性研究的学科化建设走在我们前面,甚至在许多方面给中国回族女性研究以启蒙,但回族女性研究也应该和必须是本土化的研究,而不必成为某种框架的追随者。由此,笔者认为,回族女性与乡土化研究(依不同文化地域、不同经济模式而分),是中国回族女性研究的基本立场与方法。鉴于以上回族女性研究的综合性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它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因素、地域特色和宗教氛围,其研究方法也应有不同的层次。
十一、
十二、回族女性研究是依托回族民族发展而延伸的一个支系。就空间而言,几乎涵括中国全境(据人口资料显示,在我国2000多个市县中,有95%以上的地方都有回族聚居)。并且任何一个地区的回族女性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土壤和空气,载体和灵性,当然也都有它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稚气和成熟。基于此,中国回族女性研究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研究方法上不可以一概全,更难寻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模式。
十三、
十四、回族女性研究在中国是一门新兴领域,现阶段的回族女性研究大体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回族女性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回族女性解放、回族女性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的研究;另一类是应用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回族女性现状和女性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即围绕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中心和平等、发展的主题,研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女性问题,从总体上说,回族女性在地域、宗教、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其研究方法应更加重视应用研究和回族妇女现状的调查研究。其次回族女性研究领域的空白点颇多,为从事回族女性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多维的研究视角,但同时也给这样一种研究提出了挑战。通过对回族现实性的研究,引起回族女性自身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最终对地区有关妇女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回族女性社会学应强调研究的主体化、责任感,关注被研究者的权利、义务、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获利、而是推进回族女性的解放和社会进步。十五、
十六、三、回族女性研究的困境
十七、
十八、(1) 研究客体引发的困境
十九、
二十、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教育造就了女性非独立自主性的存在,因而亦无真正成熟的女性意识。尽管1949年广大的中国女性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解放,但缺乏文化层面的自觉与反醒。长期以来,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回族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致使社会上,包括回族妇女自身,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存在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即将前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