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V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V1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一、导言安娜卡列尼娜作为著名的俄国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她执着的爱情和最终的悲剧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因此,对安娜这一形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理解整部作品的主旨和思想意义以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娜形象的主要特征1.独立自主安娜是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拥有自己的意志和追求目标,毫不妥协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品开头,她因为不满足婚姻生活而铤而走险,展现了她对权利、自由和个人尊严的坚持。
2.热情奔放安娜的热情奔放是她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都是表现出她强烈的生命力和能量。
3.内心矛盾安娜的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她同时展现出了强烈的情感和矛盾的思想。
在她的内心,爱情和家庭、责任和自由等多种价值观念在不断冲突和激烈碰撞。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三、形象塑造的手法分析1.描写细致入微作家托尔斯泰通过对安娜的身体和行为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将安娜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作品中对安娜整体形象的描写,“她那优美的肩膀、长长的颈项,好像春天里吐露的鲜花一样娇娆可爱”。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安娜的独特魅力。
2.心理描写细腻在作品中,作家托尔斯泰通过多种手法进行心理描写,将安娜内心的丰富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当安娜与文化人列文进行对话时,在她的内心世界中,“在她的心中蔓延着一种甜蜜的激动和柔弱而突破的愿望。
”3.对比手法明显作家托尔斯泰在塑造安娜的形象时,通过与其他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安娜的特点和形象。
如安娜和她的丈夫卡列宁在性格和处事方式上的对比,以及安娜和社交界女性的鲜明区别等等。
这种对比手法使安娜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了她的独特性。
四、结论总体来看,《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这一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形象性格鲜明,扮演着作品的核心角色。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小说中,安娜这一角色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她的形象不仅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让人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就从安娜的角色性格、人际关系、道德取向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角色性格安娜是一个既迷人又复杂的角色,她是一个既有着温柔的一面又有着强烈欲望的一面的女性。
她的出场是在火车站,当时安娜还没有离婚,她和她的丈夫的关系也很和谐。
但随着小说的深入,我们看到了安娜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她经历了婚姻的背叛和丈夫的无情,最终选择了和瓦伦京一起逃走,但是这样的选择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孤独和无奈,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二、人际关系安娜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是进退两难、欲言又止。
她与众多男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她的生命中,有丈夫亚历克谢、青年瓦伦京、律师凯伦斯基等人。
但是,她与这些男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出一种既暧昧又矜持的状态。
她在和瓦伦京的感情中也是如此,她爱瓦伦京,但她也无法逃脱世俗的压力和自己的内心矛盾。
三、道德取向安娜的行为和选择,无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个人幸福而付出的代价。
她在选择和瓦伦京在一起时,当时她还没有离婚,这样的行为无疑触犯了社会道德和伦理底线。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的人生中有很多时候她的行为都是违背自己的良知和社会公德,并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后,可以看出,安娜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主角,更是一个集人性、情感和道德观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她的形象让我们了解到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思考到每个人在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诉求。
通过对安娜这个形象的分析,不仅可以有更深入的文学理解与思考,也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哭了的故事

标题:安娜·卡列尼娜哭了——从托尔斯泰的笔下看情感与人性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在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情感的形象。
她时而高贵优雅,时而情感激烈,是作者用心打磨的一位角色。
在小说中,她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情,还表现出了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的挣扎与矛盾。
其中,她哭泣的场景更是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托尔斯泰笔下的情感世界托尔斯泰以其细腻的文笔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场景。
在他的作品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安娜·卡列尼娜哭泣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情感的描绘和分析,托尔斯泰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与脆弱性。
三、安娜·卡列尼娜的哭泣安娜·卡列尼娜在小说中多次哭泣,她的眼泪是情感的宣泄,是内心世界的显露。
她的哭泣既是对自己内心挣扎的一种净化,也是对生活苦难的一种抗争。
她的哭泣让她成为一个更加丰满和真实的角色,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感人的人物形象。
四、情感与人性的辩证统一通过安娜·卡列尼娜哭泣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情感与人性的辩证关系。
情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而人性又是情感的承载体,是情感的萌芽和生长之地。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哭泣,深刻地诠释了情感与人性的统一,引领人们去思考人生、情感与内心的世界。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安娜·卡列尼娜哭泣的故事深刻地触动了我对情感与人性的认知。
通过托尔斯泰的笔下,我开始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情感对于人的影响。
每一个哭泣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内心挣扎和思考,正如安娜在小说中的情感斗争一样。
对此,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六、总结回顾托尔斯泰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情感、人性的深刻洞察,塑造了一个永恒的文学经典。
安娜·卡列尼娜的哭泣,不仅是一个角色的审视,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安娜的外貌特征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娜的性格特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安娜的爱情观念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安娜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形象的影响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安娜的行为举止所反映的内心世界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安娜的外貌特征安娜是一位美丽而迷人的女性,她拥有着令人倾倒的外表。
她的眼睛深邃而富有魅力,仿佛能够洞悉人心;她的头发浓密而乌黑,如瀑布般垂落在她的肩头;她的肌肤白皙,面容姣好,身材婀娜多姿。
作者通过对安娜外貌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她的迷人魅力,也为她在社交场合中吸引众多目光埋下了伏笔。
111 安娜的眼睛安娜的眼睛是她外貌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之一。
它们时而充满热情和渴望,时而又流露出深深的忧郁和痛苦。
她的眼神能够传达出她内心复杂的情感,让人不禁为她的命运感到担忧。
112 安娜的头发和肌肤安娜的头发和肌肤也是她美丽的象征。
她的头发柔顺而亮丽,展现出她的健康和活力;她的肌肤光滑细腻,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些都使她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12 安娜的性格特点安娜是一个性格复杂且充满矛盾的人物。
她勇敢、热情、真诚,但同时也敏感、脆弱、多疑。
121 勇敢与热情安娜在追求爱情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热情。
她不顾社会的舆论和道德的束缚,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与渥伦斯基的爱情之中。
她敢于挑战传统的婚姻观念,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122 敏感与脆弱然而,安娜的内心又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
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情充满了依赖和期待,一旦感觉到对方的冷漠或不忠,她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她的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123 真诚与善良安娜始终保持着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安娜的性格特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娜的爱情观念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安娜的社会地位与角色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色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安娜的性格特点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具复杂性和魅力的人物形象。
她的性格丰富多样,既有勇敢、热情的一面,也有脆弱、敏感的一面。
111 勇敢与热情安娜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社会的舆论和传统的道德束缚。
她在遇到渥伦斯基后,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段感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她的热情让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不计后果。
112 脆弱与敏感然而,安娜的内心又是极其脆弱和敏感的。
她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充满了不安和猜疑,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能让她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
她的敏感使她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指责时,更容易受到伤害。
113 性格形成原因安娜性格的形成与她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受到了严格的礼教和规矩的约束,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
婚后的不幸生活让她感到压抑和痛苦,当遇到渥伦斯基时,这种渴望被瞬间点燃,从而导致了她性格中的矛盾和冲突。
12 安娜的爱情观念安娜的爱情观念是纯粹而又理想化的。
121 纯粹的爱情追求她认为爱情应该是毫无杂质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
她渴望与渥伦斯基建立一种纯粹基于爱情的关系,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干扰。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安娜卡列尼娜》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安娜卡列尼娜》对人性的深度解读《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通过对主人公安娜的描写,托尔斯泰探讨了欲望、道德、社会规范等诸多人性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心理状态、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深入探讨这部作品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1.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人物形象。
在外貌上,她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女性,拥有令人倾倒的魅力。
内心上,安娜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她行为的指引。
然而,她也展现出对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的挣扎和抗拒。
她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中矛盾的一面,使读者深度思考道德和个人欲望之间的争斗。
2. 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理状态托尔斯泰通过对安娜心理状态的描写展示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在与基伏什夫的爱情中,她一度感到幸福满足,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内心的不安和犹豫。
她尝试逃避这种痛苦,但却发现爱情是一把双刃剑,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逃避对道德和责任的深思。
安娜的心理状态呈现了人性中矛盾情感和内心挣扎的一面,使读者产生共鸣。
3. 安娜卡列尼娜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安娜与列文、基伏什夫等其他人物的关系反映了她对爱情和道德的追求。
她与列文的婚姻是基于家庭、社会地位和传统观念的考虑,尽管她依然对列文抱有感情,但他们的婚姻缺乏精神上的共鸣,使得安娜产生了对爱情的渴望。
然而,在与基伏什夫的爱情中,她又陷入了社会规范和道德责任的纠结。
这些人物关系揭示了人性中对真爱和传统观念的矛盾,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的选择与代价。
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心理状态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对人性的深度探讨。
安娜的形象展示了人性中矛盾、挣扎与迷茫的一面,使得读者不禁深思欲望与道德之间的较量。
通过这个角度来理解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仅可以更好地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也能使我们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
简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形象。

简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列文形象深深吸引了读者。
在本文中,我将就《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形象展开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分析,并结合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为您呈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列文的外在形象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作为一个典型的贵族绅士,他的外在形象展现了俄国贵族阶层的风采与优雅。
托尔斯泰通过对列文的描写,展现了他身材修长、举止优雅、言谈举止得体的形象,使得读者对列文产生了一种亲近感。
列文的外在形象还体现在他的着装品味上。
他时常身着考究的西装,搭配精致的领结和袖扣,展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优雅与自信。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衬托出列文的高贵身份,也为其塑造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外在形象。
二、列文的内在世界除了外在形象,列文的内在世界也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在作品中,列文被描绘成一个内心矛盾、情感丰富的人物。
他既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责任感,又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这种内在矛盾成为了他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列文的内在世界还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反思上。
他对贵族社会的虚荣和虚伪感到反感,对农民阶层的艰辛生活和处境深感同情,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使得列文成为了一个富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三、列文形象的深层意义在整部小说中,列文形象的丰富与复杂体现出了作家对当时俄国社会矛盾与人性困境的思考。
列文所代表的贵族阶层不仅是当时俄国社会的一种典型,也是托尔斯泰对贵族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的批判。
列文所表现出的内在矛盾和追求爱情的坚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形象是一个既有着高贵外在形象,又富有内在丰富性与矛盾性的人物。
通过对列文形象的深度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困境,也能更好地领略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这种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细腻剖析,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人物分析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从出版之日起至今,评论家众说纷纭,读者也是褒贬不一。
这也许正是经典的魅力,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其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有血有肉的思想感情,再加上读者的个性、思想、阅历和审美趣味的不同,结果必然是见仁见智。
本文拟从爱情、婚姻、宗教等多角度加以分析。
一、安娜最基本的形象:美丽聪慧、真诚勇敢安娜一出场每个人都在褒奖,包括渥伦斯基的母亲伯爵夫人、朵丽等;舞会中一连六个“迷人的”描写,托尔斯泰不惜用最华丽的词汇形容安娜。
吉蒂的恋人渥伦斯基也在这场舞会里彻底被安娜给迷倒,之前他在火车站初遇安娜,就被她那股“被压抑着的生气”所吸引;后来列文见到她也有点“魂不守舍”。
小说形容安娜最多的词汇就是“生气”,因为具有这种生气,安娜才具有吉蒂所没有的美丽,因为想要压抑这种生气,安娜才卓然超出于培脱西、莉迪亚之流,更具有一种迷人魅力。
当她遇上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原来被压抑的生气终于爆发了,安娜真诚地面对了内心的真实情感,不顾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公开勇敢地与渥伦斯基同居,保卫自己的爱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却在最后遭到毁灭。
托尔斯泰在卷首语中这样写道:“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除了上帝,谁也没有处置别人的权力,但最后托尔斯泰却亲自处置了安娜,到底安娜在托尔斯泰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托尔斯泰很矛盾很纠结,读者也矛盾也纠结。
二、安娜形象多角度分析1.爱情角度爱情是男女两性彼此之间深厚的交流与真诚的信赖,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初始动力。
马克思说,根据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明程度。
爱情对于女人而言具有一种远比男人重要的意义,一种等同于她生命的意义,而女性也因此可以不惜代价付出全部。
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面前显得最美,因为她把全部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
”安娜对待爱情的态度很真诚很纯粹,也很极端。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分析

论述题{我的版本的答案}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本身是一个美的人物,她的美不仅仅是完美迷人的外表,更重要的在于充溢的活跃的生命力还有优美高尚的激情。
作为一个有高文化素养的贵族女子,她有丰富心灵、热情和灵魂,真诚的追求。
安娜是一个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有觉醒,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美好贵族妇女形象。
安娜和伪善僵化,醉心官场的“官场机器”卡列宁的婚姻是不幸的买卖婚姻,这种表面风光、实则不幸的贵族生活,让安娜那种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本性被压抑和窒息。
也正以为如此,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以后,会义无返顾的投身于爱情——因为她在爱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沉睡的爱的激情、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被唤醒,那是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而这种向往是有合理性的,是个性的解放。
同时安娜是不屈服于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的勇敢女性。
安娜内心充满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关系的追求,这与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虚伪是有着尖锐冲突的。
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觉醒之后,她不能再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不愿意接受丈夫伪善的建议,不愿意像其他贵族一样虚伪的偷情,而是最终选择与丈夫决裂,冲破社会舆论压制,公开爱情。
这种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的直率,正直,勇敢、不屈,是一种对平庸、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安娜也是一个矛盾的形象。
在短暂的幸福后,安娜被贵族社会抛弃谩骂攻击谴责,处境艰难。
她一方面想抓住和保卫自己的爱情,另一个方面内心时时有“犯罪”的恐惧,这种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其爱的追求的脆弱性,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安娜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其特征是“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
她企图通过追求爱情摆脱虚伪的上流社会,但最后就连爱人伏伦斯基也用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冷酷无情,无力承受的安娜选择自杀。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19世纪俄国为背景,以人物安娜·卡列尼娜为中心,展现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在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等方面的挣扎和追求。
本文将对《安娜·卡列尼娜》进行赏析,从人物形象、主题、情节等方面进行阐述。
人物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是本书的主角之一,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人。
她在一个幸福的婚姻中生活了数年,但在与军官弗朗西斯科·维伦斯基相遇后,她的生活就完全改变了。
安娜对维伦斯基钟情,最终选择了与丈夫离婚并与维伦斯基私奔。
然而,她的新婚生活并不如她想象中的那样幸福,安娜感到越来越孤独和沮丧。
最终,她因为无法忍受内心的痛苦而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基里洛夫基里洛夫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丈夫,是一位地方政府官员。
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和父亲,在面对妻子的背叛时显得格外无助和不知所措。
他试图挽回婚姻,但最终无法阻止安娜与维伦斯基私奔。
基里洛夫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家庭出现问题时的无助和困惑。
克里斯琴克里斯琴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情人和维伦斯基的朋友,也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他对安娜的爱情是真挚的,但在安娜与维伦斯基私奔后,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寻求一种更高级的存在,并渐渐走向信仰和宗教。
主题爱情和婚姻《安娜·卡列尼娜》以安娜和维伦斯基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示了爱情和婚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安娜因爱情而背叛了丈夫,但在新婚生活中却感到孤独和不满。
这一主题表达了爱情和婚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俄国上层社会中婚姻制度的问题。
阶级和社会《安娜·卡列尼娜》通过描绘不同阶级和社会群体的人物形象,展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不平等和腐败。
小说中涉及了地主、贵族、农民和城市居民等各个阶层的人物,呈现了分封制度和社会结构的种种弊端。
《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批判

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批判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9世纪末创作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主要女性角色的形象以及对当时社会角色的批判,强调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压力、制约和挣扎。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与角色安娜·卡列尼娜是小说中最重要、最复杂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是一个被两个男人爱着、却又陷入禁忌之恋的深情女子。
她为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而放弃了传统家庭观念,这使得她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极具争议和批判性的人物。
小说通过描写安娜身上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以及她对自由与真实幸福追求的坚定决心,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封建社会伦理观念束缚下女性地位不平等现象的批判。
安娜的形象展现了女性意志的挣扎、人性复杂性以及社会规范对于个人自由的限制。
基丽洛娃公爵夫人:被观念束缚的代表作为安娜·卡列尼娜的好友,基丽洛娃公爵夫人是另一个突出的女性角色,她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传统观念束缚下无法追求个人幸福与自由的大多数女性。
她不顾自己内心真正渴望去经营农业事业,而将全部精力放在为家庭负责和维护家族名声上。
她在小说中逐渐成为安娜思想转变的对立面,强调了社会舆论对女性行动自由和心理解放带来的压力。
维伦斯卡娅和玛莉亚:不同阶层下女性角色小说中还有两位重要但截然不同阶层下的女性角色:维伦斯卡娅和玛莉亚。
维伦斯卡娅是贵族家庭出身,受到传统家庭地位和身份的束缚,但她努力追求自己的真爱并保持独立思考。
玛莉亚则是农村出身的普通妇女,她通过坚忍不拔和母爱之力反抗了社会对底层女性的压迫。
这两个角色展现了不同阶层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限制。
总结《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塑造多个女性角色,以他们的经历和命运批判当时俄国社会中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偏见与束缚。
小说揭示了女性在传统家庭观念束缚下挣扎、受到舆论压力、被剥夺自由选择权的困境。
同时,通过探讨这些复杂而多样化的女性形象,作者呼吁关注女性平等权益以及摆脱传统观念桎梏,为女性开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安娜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美不仅是外表的优雅高贵气质,更是心灵的纯真美。
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她成为了芜草丛中的奇葩。
使得她在任何交际场上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她有一个在政坛上春风得意的丈夫和温顺可爱的儿子,她的生活是舒适安逸的,但却也是缺乏生机的。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单纯、善良、自然、雅致.刚下火车,当她听说一个看路工因喝醉酒而不幸被火车轧死,他家里有一大帮子人全靠他一个人养活时,安娜激动地说:"不能替他想点办法吗?"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跃然纸上。
安娜是一个勇敢、诚实、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和责任感的女性.当她接受伏伦斯基的爱情后,她就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她想离开卡列宁,然后和伏伦斯基结婚,永远扔掉那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拥有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但是她也是一位母亲,她想到了儿子谢辽查,偌大的家庭,卡列宁不能给她爱,儿子就成了她的一切,如果她离开丈夫,儿子怎么办?她想带走儿子,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她为了自己的爱情而离开,儿子将失去母爱,如果这样做了,儿子会怎样对待她这个抛弃父亲的母亲,她爱儿子但却无可奈何,取舍之间难以抉择。
安娜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的人,她缺乏安全感,疑心重,她想超脱自己但生活和社会的种种顾虑让她无法做到这一点。
当她彻底与卡列宁决裂,和伏伦斯基一起生活时,她无法坦诚的面对自己,因为她的心中有太多愧疚和顾虑,当陶丽开导她让她给卡列宁写信要求离婚时,她有些怯懦。
托尔斯泰成功的塑造了安娜这个形象,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矛盾和思考表现了自己对整个社会的思考,这本书深刻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作家自身的深刻的思想矛盾,他的民族主义与他的无政府注意和泛爱论幻想混合在一起;他反对少数人在物质和精神上剥削多数人,但又号召人们以非暴力的方式去求取解放;他自己身上也充满着一种战斗的叛逆精神,但却又用一套所谓“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的枷锁来约束自己和别人;他看到并承认科学与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却又主张回到原始的自然生产方式中去,只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的科学成果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穷困。
安娜卡列尼娜 的人物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角之一。
她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她的形象展现了爱情、婚姻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及其道德议题。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美丽而受人瞩目的贵族妇女。
她的外貌和举止都充满了魅力,使得她吸引了许多男人的注意。
然而,她却对她的丈夫卡列宁农庄的亚历克谢·亚历克谢维奇·卡列宁感到不满,并深陷恋爱的漩涡中。
安娜爱上了弗朗西斯科·卡琳,一位富有魅力的军官。
他们的爱情使安娜陷入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困境中。
作为一个贵族女性,安娜必须忍受社会对她婚姻的维持期望。
她的婚姻生活虽然看似完美,但缺乏情感共鸣和自由。
安娜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最终选择了背叛丈夫,并与卡琳私奔。
然而,安娜以她的行为为代价,失去了社会地位和对家庭的联系。
她破坏了社会的道德规范,成为伦理与道义的争议焦点。
安娜的选择引发了社会的谴责,使她沦为社会和家庭的背叛者。
她不得不面对痛苦的孤独和道德良心的谴责。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也展示了女性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中的地位。
她的举动既是对当时社会规范的挑战,也是对女性权益的争取。
安娜试图表达对对待性别和婚姻的束缚的不满,她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权利。
然而,她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谅解和支持。
此外,安娜·卡列尼娜还体现了俄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道德约束。
她作为贵族妇女,有着特权和地位,但这同时也使她不同于普通人。
她的犯错和不受理解无疑加剧了她与社会的隔离和孤独。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等级制度对个人自由和人性的限制。
总的来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人物。
她的爱情和行动既使她失去了社会地位,也表达了她对婚姻和社会规范的反思。
安娜·卡列尼娜重要人物介绍

渥伦斯基
一、命运走向
1、追逐爱情 2、为爱牺牲 3、悲剧 4、忏悔意识 5、结局
二、形象分析
1.追逐爱情
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黝黑的 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 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容貌和风采,令 许多贵族小姐倾心,他是那个时代那个 圈子里最性感的男子,且风流成性。然 而,一次火车站的际遇让他燃起了爱情 的火焰。在他看到安娜的那一瞬间,他 就被安娜所俘虏,安娜身上体现出来的 勃勃生机让他无法自拔的陷入了爱情。 他希望爱情是自由的。只要爱了就不顾 一切,即使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也不 妨碍沃伦斯基对他的追求。于是,在舞 会上他向安娜大献殷勤,在社交场上他 对安娜热烈追求,凡是有安娜的的舞会 和宴会就一定能看到他的身影。即使这 样热烈而明目张胆的追求引起了上流社 会的流言蜚语,但安娜身上那过剩的生 命力,使沃伦斯基移不开眼睛,那种旺 盛的生命力,那种炙热的感情是他的爱 情追求,他爱安娜,爱她的美丽,爱她 的生命力。
二.形象分析
渥伦斯基并非人们简单理解的“花花公子”形象,他也是一个悲 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人的积极愿望和盲目的奔忙,充满了激情和 迷误。他渴望自由的爱情,也用于去追求爱情,更愿意为爱情做出 牺牲。但同时他身上也有自私自利,热衷名利等性格,这也是导致 他和安娜的爱情悲剧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出身贵族,同时又深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这使他兼有封 建阶级的慷慨和资产阶级的吝啬。它能够为安娜不惜开枪自杀,过 后又可以为自己的独立和地位不顾安娜的悲苦。他的一生动摇于强 烈爱情与习惯的生活准则之间,他是安娜爱情破灭的一个原因,但他 也是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尤其是男女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造就的。 本书写于19世纪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农奴制残 余,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混乱时期,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变革时 期,渥伦斯基属于自我意识清醒的一类人,他试图有所作为。他敢 于践踏就伦理旧文化旧道德,为的是建立新伦理新文化新道德,因 此渥伦斯基不失为一个俄国贵族中的新人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安娜·卡列尼娜赏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世纪末。
该小说以卡列尼娜这个女主角的成长和情感经历为线索,展现了19世纪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画卷,探讨了爱情、家庭、婚姻、宗教以及农民和贵族之间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人物刻画《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拥有独特的性格和多样的命运。
其中,安娜·卡列尼娜作为这部小说的女主角,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物。
她既是一个优雅迷人的女性,又是一个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叛逆者。
通过对安娜的描写,托尔斯泰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挣扎和困惑。
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列文·武陀利安,他是俄国上层社会的代表性人物。
他深情厚意,对待妻子基蒂亚娜全心全意。
然而,他的内心却被一段与安娜的禁果之恋所纠缠。
列文的这种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使其成为小说中备受争议的角色。
二、主题探讨《安娜·卡列尼娜》是对19世纪俄国社会进行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小说中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社会等级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城乡差异等。
通过安娜和其他角色的遭遇和思想斗争,托尔斯泰传递了对社会困境的反思和思考。
爱情也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重要主题,它以多种形式呈现在角色们的生活中。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和娜塔莎等女性角色的爱情经历,细致入微地描绘了19世纪俄国社会中的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呈现了真实而复杂的人性。
三、艺术手法《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手法非常丰富多样,给读者带来了极佳的阅读体验。
首先,托尔斯泰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技巧,让读者深入人物内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独白形式不仅加深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与角色产生共鸣。
其次,托尔斯泰善于运用象征主义手法。
比如,雪和火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仅代表着自然界的美丽,更是反映了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 以其惊人的美貌, 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 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同时,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俄国妇女形象, 震撼着中国读者的心灵, 使多少纯洁、善良、正直的中国读者为之落泪、掩卷深思。
女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往往在爱情生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以其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 在小说开篇便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 令读者深思。
作家试图从家庭剖析入手, 以探索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并努力追寻其根源。
家庭来源于婚姻, 婚姻必然要组织起家庭, 婚姻和家庭的组织形式, 其间必然折射出其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直至社会习俗、道德风范。
安娜与卡列宁所组织的家庭的分裂,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里, 妇女尤其被轻视、被蹂躏、被利用, 她们无权利、无地位、无自由,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一条条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无情地禁锢着她们。
在婚姻问题上, 妇女根本没有自由选择丈夫的权利。
无情的封建包办婚姻, 不知戕害了多少可怜柔弱的女子, 妇女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高级商品。
安娜与卡列宁所组成的家庭就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结果。
安娜16 岁便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
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和缺少生命力的贵族官僚。
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 在他看来, 家庭并非是爱情的需要, 而是他仕途上的装饰品。
安娜曾悲愤地诉说道: “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
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活着的女人”。
在这样的家庭里, 安娜丝毫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也没有精神上的抚慰, 过着毫无感情、毫无自由的生活。
她从丈夫那里也没有得到丝毫的爱情, 而她的感情又那样细腻、那样强烈。
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封建式的家庭里, 于是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从母爱中得到了一点点精神上的安慰, 以填补她那空虚孤寂的心。
但是内心奔涌着强烈情感的安娜,母爱怎能遏制住她对爱情的渴望?长久的压抑却使她感情变得越来越强烈。
她对她的哥哥说: “我不能够, 不能够和他一起生活! ”卡列宁根本不理解安娜这种心理, 他娶安娜不过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社会门面, 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而已。
卡列宁要的只是家庭和妻子, 而不是爱情和女人, 他简直就像锈死的闸门一样, 堵塞了安娜那汹涌奔腾的感情的洪流; 而实际上快到了使这遏止感情的堤坝濒临崩溃的边缘, 他竟还蒙在鼓里。
当卡列宁知晓了安娜爱上青年渥沦斯基后, 他是如何表现的呢? 他发抖地说: “很好! 但是我要求你严格遵守外表的体面”, “直到我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来保全我的名誉”, “否则我就会不得不采用手段来保全我的名誉”。
他到底采用了什么手段呢? 那就是不允许她离婚和断绝她与儿子的关系, 以此对安娜实施了最残酷的惩罚。
然而, 安娜最终并未屈服, 她还是勇敢地冲出了那濒临崩溃的家庭, 尽管这对于她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但她还是勇敢地冲出来了。
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为了取得真正做人的权力, 为了自由, 为了爱情, 她不顾一切地冲出来了。
安娜不愿再做卡列宁这个陈旧“机器”的“附件”。
作为妻子, 她也曾一度产生过恻隐之心, 一度同情起卡列宁的处境, 但她与卡列宁又是那样水火不相容。
她已经无法容忍这个观念陈旧的、封建宗教思想顽固的、代表专制政体的官僚。
作为母亲, 安娜为自己儿子的处境深感痛苦, 忍受了割断母子之情的最大痛苦。
作为女人, 她冲破了封建伦理道德、宗法社会的传统观念, 闪烁着要求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光辉。
如果说安娜破坏了家庭的话, 她破坏的正是“戕杀个性, 禁锢自由, 摧残爱情”的封建家庭。
二安娜的反抗和追求是紧密联系着的, 正所谓有追求必定有放弃。
让安娜长期地忍受卡列宁的压抑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不甘愿做这样一个只接受丈夫费用的附属品和点缀物。
她压抑了八年之久的感情, 在风度翩翩的渥沦斯基出现在她面前时, 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当安娜发现自己爱的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 她那被压抑的感情, 是那样明显强烈地表现出来,已经到了难以遏止的程度,她勇敢地向丈夫和旧生活决裂, 她说: “我不能再欺骗自己, 我是活人, 罪不在我, 我要爱情, 我要生活。
”这一点被细心的渥沦斯基发现了, 渥沦斯基在安娜那“迷人的脸上发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 在她那亮晶的眼睛和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 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 时而在眼睛的闪光里, 时而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
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 但它却违反她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
虽然如此, 而安娜此后的追求, 还是从始至终伴随着恐惧和不安。
为了摆脱卡列宁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 同时为了摆脱强烈的情爱被压抑的缘故, 安娜在追求渥沦斯基的时候,难以认真考察和窥视渥沦斯基的内心世界, 便匆忙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他的怀抱, 以至于不能自拔。
安娜怀着希望, 那是一种伴随恐惧的希望, 而这种希望最终化为泡影。
安娜把爱情寄托于渥沦斯基显然是一个错误; 她所追求的自由、爱情和幸福, 无疑是合理的, 行动也是果敢的, 但她与渥沦斯基的结合又是注定要破裂的。
因为渥沦斯基所追求的不是安娜的心灵, 他也根本不理解安娜的心思, 他追求安娜不是追求爱情, 而是向她施发情欲; 他要的只是情欲和女人, 而不是家庭和妻子。
托尔斯泰写道:“结婚这件事, 对于他是从来当作没有可能的。
他不但不喜欢家庭生活, 而且家庭、特别是丈夫, 照他所处的独身社会的一般见解看来, 好像是一种什么无缘可厌的, 尤其是可笑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 他正好与卡列宁相反。
渥沦斯基的思想性格有着严重的两重性。
一方面他是具有浓重虚荣心的彼得堡花花公子的一个最好的标本,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思潮冲击下要求自由、渴望独立、具有某些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
前者酿成了他爱情的悲剧, 后者则使他获得暂时的幸福。
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和虚荣心, 他全力以赴追求安娜。
而一当上流社会不容忍他与安娜的关系而要将其挤出去的时候, 渥沦斯基便向社会妥协了; 他终于又回到他所不能离开的上流社会去了, 又可以安心在上流社会活动了, 又可以继续追逐功名了。
渥沦斯基最终为了要保住自己的虚荣心, 强烈阻止了安娜一切带有抗议性的举动。
渥沦斯基向上流社会屈膝投降了, 表示了他最终的软弱, 安娜的追求, 也随之终结。
安娜那种近似疯狂的不顾一切的追求, 使她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 于是最终便只有一死, 以示她对渥沦斯基和那黑暗的现实社会做最后的抗议。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是什么撕毁了安娜震撼人心的美?将安娜逼到卧轨自杀之路的,从根本上说是那个罪恶的社会。
安娜的出轨行为,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
她的不同凡响在于她不屈从虚伪的社会,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 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
但是安娜遭到了最严厉的抨击。
心怀叵测的莉姬亚操纵卡列宁拒绝安娜的离婚要求, 使安娜永远失去儿子, 永远失去合法的地位;渥伦斯基的母亲对儿子和安娜的关系由赞许到愤恨, 原因就是安娜所做的不是风流韵事; 渥伦斯基的嫂子可以接待千百个堕落的贵妇人, 却断然拒绝接待安娜。
安娜失去了她所生存的上流社会、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失去了纯贞的名誉, 同时又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儿子。
安娜像一株初春的小草顽强地冲破了坚硬的土层, 她是那么新鲜, 那么富有生命力。
然而, 她刚刚生成不久, 就被无情地践踏和扼杀。
她的死是很悲壮的, 她采用了她曾经亲跟目睹、令她时时感到痉挛、在她心中引起巨大惊悸的死的方式。
她似乎一开始就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结局。
她的死是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抗议, 而绝非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子和爱情。
她最终明白了, 一切一切都是虚伪的, 法律也是虚伪的, 同样也不会保护她。
安娜曾经顽强地活着, 对生活充满了渴望。
然而, 当她看到“全是虚伪的, 全是谎话, 全是欺骗, 全是罪恶”之时, 她不以死做最后的反抗和控诉, 还会用什么方式呢?在安娜整个一生的反抗、追求、幻灭、抗议之中, 是充满着复杂思想矛盾和斗争的。
在她的思想性格当中, 有其不可否认的历史局限性。
作为贵族妇女, 在她思想当中,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
尽管她冲破了思想上的束缚, 但在她冲破这一防线之时, 那种思想还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
所以, 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常常感到羞耻不安, 对追求到的爱情, 既感到幸福, 又感到惊惶, 感到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幸福。
她感觉自己罪孽深重、咎无可辞。
再者, 宗教思想的影响在她身上也有表现。
当她瞬间爱上了渥沦斯基之时, 恰巧在火车站上看到有人卧轨自杀的一幕, 她顿时感到这是不祥之兆, 并且事后时常做起恶梦来。
她把自己生渥沦斯基的孩子时所得的病, 也看成是上帝对她的惩罚。
她还乞求卡列宁宽恕自己, 这实际上就是在乞求上帝对她的宽恕。
甚至安娜就是在临终那一刻, 她还在请求上帝饶恕。
安娜的死, 大量包含了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抗议, 同时也包含了她对所处社会的绝望。
作为安娜, 她感到走投无路, 对于她也不可能有别的什么出路可走, 这是时代所给予她的局限。
在爱情问题上, 她对渥沦斯基的爱情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因为她只爱渥沦斯基的外貌、风度, 却不真正了解渥沦斯基的心灵。
一旦了解了, 命运便将她推上了绝路。
在那个社会、时代里, 作为贵族出身的安娜, 她也只能爱渥沦斯基这类人, 她也不可能爱上下层阶级的人, 正如“黛玉只能爱上宝玉”一样, 这又是她无法摆脱的阶级局限。
另外, 安娜的爱情, 也缺乏理想, 她只追求爱情本身所蕴含的幸福, 而这幸福注定不可能长久。
三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造成悲剧的内在因素。
安娜正直、勇敢、顽强, 她宁死不做丈夫的奴隶, 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 在反抗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方面, 做到了她那个地位上所能做到的一切。
但是, 安娜作为远离人民的贵族妇女, 有明显的自身局限性,她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内容,她为爱情而生, 为爱情而死。
当她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时, 对社会的总结是: “全是虚伪, 全是谎话, 全是欺骗, 全是罪恶。
”所以她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的先进力量结合起来, 只能单枪匹马地孤军奋战。
她又怎能承受住整个上流社会来自法律、宗教、传统道德到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对她的沉重压力? 她的死是必然的!她只能以死来向那个可恶的社会表示控诉。
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就这样被毁灭了, 但留给读者的却是强烈的震撼, 深刻的思索。
安娜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孕育着一种觉醒的、要求个性解放、争取人权的社会意识, 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