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汇总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汇总

湛江二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文)必修3提纲(文)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i.i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岀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湛江二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文)(1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2)四大亚区的差异(图))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湛江二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文)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P12图)1、 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 差异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 +内蒙+广西(110 ° E 以西地区)范围:10+2+3 (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 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岀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___________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 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 (2)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 (2)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1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1

必修3提纲(文)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位置、面积东部临海 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自然环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西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东南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境林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山麓山顶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类活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结冰期和非结冰期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华南热带季风雨林、季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气候河流耕地农作物水果建筑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温带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杏山楂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热带亚热带季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差异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高低发展进度快慢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最全面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精华版)

最全面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精华版)

必修 3 提纲(文)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 :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 :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 ;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 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 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 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以 产业结构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 给自足特征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 强 现代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不平衡增长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低水平的均衡状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1、 产生原因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 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 400mm 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 积地形 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平原、丘陵, 水成地貌 高原、盆地 风成地貌 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 力大、太阳辐射强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水 文 特 征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自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 原始土壤(有机质少,盐分高)然植被 北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西东东南西北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 山荒漠环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山麓山顶境南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农业不利条件影响程度气温随纬度变化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人多地少,环境问题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畜牧业、河谷农业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微弱人类活动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深刻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充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 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秦岭—淮河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2)四大亚区的差异(气候P10 图)植被土壤黑土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农作物春小麦、大豆、甜菜农业条件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针叶、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华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华中华南华南补充亚热带湿润季风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平原高原气候温带季风热带亚热带季河流耕地农作物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水果苹果梨杏山楂柑橘荔枝建筑交通方言矿产煤、石油天然气工业重工业为主北方结冰旱地平顶马车较少南方丘陵山地不结冰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水田斜顶船繁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 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2、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带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中部地带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部地带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省区地理区位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发展进度特征高快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产业基地低慢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新兴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 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欧洲的三圃制条件地形:丘陵、平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导语】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学习路上,无忧考网与你共勉!【一】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概念:一定区域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区域的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相对一致,之间明显差异。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综合指标:多重要素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去的划分依据、名称及其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mm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把青藏高寒区东部3000m的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

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东部季风区: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牧业历史悠久。

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有少量灌溉农业分布。

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青藏高寒区:主要是畜牧业,少量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主要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2、交通东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

3、教育和文化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

【VIP专享】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VIP专享】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二、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黑土、黑钙土)肥沃、宜农、宜林、牧等荒地多(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5)其它: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2、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快,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三、农业发展1、熟制:一年一熟黑龙江:春小麦、大豆、马铃薯2、农产品吉林:玉米、高粱辽宁:冬小麦、棉花3、布局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业开发(西部草原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城市周围(郊区农业):副食品基地——市场需求四、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一、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即辉煌的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信贷。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山东半岛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大:①东部西北地区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紧缺,经济优势无法提供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世界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宽广,需求量小,核能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煤能源产业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硫酸盐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西北部战略重点在西部:①燃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健康发展发展的制约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优势互补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纾解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财务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省份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东部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建建设。

【二】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没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发言权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鲁尔区核心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科技化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微电子和高等教育。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开发新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补充: 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
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4、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
,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产业转移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

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洪涝(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 作用:调节水位、蓄洪防灾、保证航运
洞庭湖 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
湿地 可持续发展 原则:退湖还田、营造长江上中游防护林 具体做法:(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 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基本条件 区域位置: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资源等
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 治理措施 看书要具体 懂原理
经 验
启 示
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概况 位置:南疆、内流河、冰川融水补给 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 生态 特点:干旱脆弱
环境 原因: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 问题: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 (1)上游:节水防渗、山区水库 治理 (2)中游:建闸、筑堤、造林 (3)下游:跨流域调水 (4)全流域统一调度和管理 (5)增强节水意识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区域概况:
⑴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 ⑵ 电力先行(水、火、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 (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⑶ 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⑴ 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 ⑵ 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⑶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⑷ 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⑴ 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⑵ 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万KM 2
3、人口:1.2亿
4、地貌特征:
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等)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形成
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黑土、黑钙土)肥沃、宜农、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 ,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 (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 (5)其它: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快,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三、农业发展
1、熟制:一年一熟
黑龙江:春小麦、大豆、马铃薯 2、农产品 吉 林:玉米、高粱 辽 宁:冬小麦、棉花
3、布局变化: 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业开发
城市周围(郊区农业):副食品基地——市场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要仔细看书P52-53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
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仔细看书P54-55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
(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即辉煌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
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
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的的制约因素) 1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1)鲁尔区工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用地紧张(3)环境污染严重 二、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这是结合整治的核心) (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2)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公路、铁路、水运等)
4、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