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衔接教材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开始接触到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历史基础。
然而,随着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也随之增加和提高。
这就给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出了重要挑战。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兴趣。
而现实情况中,很多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结束后,由于缺乏有效的衔接措施,导致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因此,对初中历史教学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和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以期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帮助。
1.2 问题意义初中历史教学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历史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关系到学生历史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如果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没有有效衔接,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断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将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起来,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
研究初中历史教学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益,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通过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兴趣,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体系,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以统编教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
5、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思考现实问题,例如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推动和平与 发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案例
“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以统编版教科书为基础,通过具体的教 学案例阐述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和提升教学质量。
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 区别以统编教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为例
基本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初高中衔接视角下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以统编教材《辽 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阐述如何实现历史教学的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对不 同历史时期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研究方法上,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通 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具体分析历史教学内容的贯通与区别;并通过访 谈历史教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深入了解他们对历史教学贯通与区别的看法和 建议。
总之,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 明确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希望本次演示的研究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历史 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对 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以统编版教材为基础,探讨初高中 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衔接问题。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
可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三、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重点应侧重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奥苏贝尔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因此,学生必须在有效地掌握初中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高中更加深入的学习。
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和理论等构成。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从上面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教师在讲解新课时,只要是围绕各个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展开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2、初中历史教学着眼于学生历史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初中生要学习大量的史实知识结构,如果仅靠单调的文字说明和教师的照本宣科,难以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因此,鉴于初中生还是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发展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通过学习内容的情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
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对比与教学衔接
高中历史学习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提升。
由于初高中课程标准不同,初高中统编教材的深度、广度以及编排体例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思维特点不同等原因,即使是同一历史阶段的内容,高中历史教师也要重视对初中历史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拓展与思维提升。
本文试从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两个角度对比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不同,并提出教学衔接策略。
一、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衔接从教材内容上看,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以下简称“高中教材”)与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以下简称“初中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有三个重要不同点:一是高中教材容量更大,主要表现为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及其评价更多、时间跨度更大。
二是两种教材对历史事件叙述的侧重点不同,高中教材重概括性分析,初中则重细节性描述。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浅显、直观、形象,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但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多层次、多视角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武文,2020)。
三是高中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常置于世界史背景下进行阐述,注重全球视野下的史观教学。
例如,初中教材将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第18、20课,包括清朝对新疆、西藏、台湾的治理和雅克萨之战,以及军机处、文字狱、闭关锁国等内容。
而同样的内容,高中教材只用一课讲述,文字概括性强,且对该阶段历史知识的容量进行了扩充,补充了康乾盛世、奏折制度、改土归流等。
初中教材旨在让学生学习清朝政策制度,初步了解制度实行的因素。
高中教材则通过清朝的盛世表现与危机处理,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引导学生透视当时的社会背景,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制度发展、民族交融以及潜藏的危机。
由此可知,初中教材内容相对较少,主要以基础知识的识记、了解为主,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述较为细致、篇幅较长、可用课时多。
高中教材内容增多,主要以提升学生的理解、比较、运用能力为主,对同个知识点的讲述概括性强、篇幅较短、可用课时少。
此外,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相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注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力,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拓展,不仅提出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方颖,2020)。
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教育新探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吴平摘要:相较于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拓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中,保持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基于此,本文重点对现行统编版教材的编写背景、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初高中统编版教材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学策略统编版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应用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重要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现代化的重视。
在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背景以及编写目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了解历史知识、能够用唯物史观认识分析历史事件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具备的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灌输式教育,而是要在掌握好历史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学科兴趣,不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高中统编教材的背景及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定位(一)初高中统编教材的编写背景分析统编版历史教材大体于2017年8月开始编写,历经一年于2018年9月完成,随后在各个省份进行推广。
统编版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对中学阶段教育工作改革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特点。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它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其次,明确了历史学科要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目标服务,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再次,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质作为核心要点。
此外,还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必修部分为基础课,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学习。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历史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历史教案标题:初高中衔接课教案——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历史学科与高中历史学科的衔接关系;2. 掌握初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3.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1. 初中历史学科与高中历史学科的联系和区别;2.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3. 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期望。
2. 了解初中历史学科与高中历史学科的联系和区别(10分钟): - 分析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对比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衔接关系。
3. 掌握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15分钟):- 介绍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 分析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如阅读、分析、比较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
4. 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15分钟):- 分析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古代史、现代史、中国史等;- 介绍高中历史学科的重点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 - 引导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5. 拓展与巩固(10分钟):- 提供相关历史学科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活动;-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和探索兴趣。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期望和目标;-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建议。
教学资源:1. 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历史教材;2. 相关历史学科的参考书籍和资料;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问答;2. 学生的课堂笔记和思考总结;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项目;2. 鼓励学生参加历史学科相关的竞赛和活动;3. 定期组织历史学科的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以《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为例
[1][ 美 ] 芭芭拉·A·萨默维尔:《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诸帝国》,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 46 页。
[2]Pierre Briant , From Cyrus to Alexander_ A 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 Indiana Eisenbrauns, 2002. P.165.
3. 互补的地图 虽然学情不同,但在统一的核心素养指导下, 初高中教材中都使用了大量地图,来实现对学生时 空观念的培养。而对比部编版初中教材和《中外历 史纲要》,不难发现,初高中教材在讲授亚历山大 帝国和罗马帝国时,使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帝国形 势图。既然拥有如此相似的地图,初中教师可以通 过这些地图,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亚历 山大帝国或者罗马帝国的疆域有清晰的认识。而高 中教师则可以以这些地图为载体,唤醒学生在初中 阶段的知识记忆。 除了相同的地图之外,在初中教材中还使用了 《古代埃及示意图》和《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 高中教材使用了与初中教材中类似但是范围更广的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 这些地图在事实上让初高中教材中的知识互补且贯 通。 无论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差异有多大,相同的地 图,往往能培养出相同的时空观念。
(二)知识衔接:奠基与拔高 想要实现初高中的教学一体化,从整体上把握 初高中的教材设计和知识点分布是重要的前提。通 过对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和《中外历史纲要(下)》 两种教材的对比,找寻二者的结合点,“初中历史 知识要为高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做铺垫”[7],而 高中教学除了进一步的拔高,还应当对初中阶段的 知识进行回顾和再总结。 1. 农耕与“帝国” 正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2 课《古代世 界的帝国和文明的交流》中的学习聚焦所说,农耕 文明的能力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 大。而帝国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 最终,“无论是在印度,还是苏格兰,农耕文化都 是最终的胜利者”[8]。所以,在初中和高中的历史 教学中,都应当强调“帝国”形成与农耕文明的繁 荣是密不可分的。 在初中教材当中,所有的帝国,从古埃及到罗 马,都没有明确阐述帝国的形成与农耕之间的关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初中教学中,很难让学生理解“农 耕文明的拓展性最终缔造帝国”这一道理。因为教 材在每一课当中都阐述了每一个文明形成所拥有的 地理环境。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 1 课《古代埃及》 为例,开篇即介绍了古埃及所处的尼罗河流域的良 好农业条件。而在课本中专门出现了“尼罗河与古 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思考。 事实上,这一问题的答案,同样也是图特摩斯三世 时期开疆拓土的原因——“尼罗河的赠礼”造就了 古埃及灿烂的科技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古埃及“从 叙利亚高地绵延至苏丹沙漠”[9] 的帝国。 由此可见,在初中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帝国的 兴起,是农耕文明繁荣的硕果,是水到渠成的。 2. 世界的中国
在教材比较中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
在教材比较中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作者:王福生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6期摘要: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高中新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以新的生命力。
初中到高中不仅是知识量的变化,更需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系统的要求。
本文从初高中教材比较的视角探讨高中教学的转变方向。
关键词:历史教材学生能力新课改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78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在学生心中的神圣性不言而喻。
当然,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广大教师应告别“教教科书”的旧认识,树立“用教科书教”的新思想。
但无论如何,初高中历史教材还是存在着质的差距,那么,初、高中历史教材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面对这样的差别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呢?第一,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要求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教材是“通史+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进行编排。
高中历史教材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原则对知识体系进行了组合,以“模块+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
在必修部分,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这种改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深度,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
对知识基础极薄的学生来说,难以有条理、完整地归纳知识,难免觉得零散、混乱。
所以,为了便于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高一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方面、完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按单元构建知识结构图。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发现从未意识到的知识间的关系。
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加强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结构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有利于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普通高中统编版历史教材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研究
普通高中统编版历史教材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研究摘要:在中学教学体系中,历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文和社会。
中学历史课程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初中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高中则以此为基础进行延伸和拓展。
从本质上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教材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有效衔接,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统编版;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安排课程,保障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尤其要针对中考和高考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
很多初中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由于学习量、知识难度等方面都出现变化,难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如果教师没有做好教学衔接,会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脱节的情况,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所以,对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1.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必要性1.教学需求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初中的历史知识是基础内容,不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会增加高中历史知识的难度和知识量,并且与初中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
因为初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多样的历史知识。
所以,初中历史教学更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参与人物等等,而高中教学则更重视意义、作用、影响等方面的教学。
如果没有对初中历史的延展和深化,没有做好衔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难以深入推进,无法满足教育要求。
1.学生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树立良好的品格素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良好公民[1]。
所以,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比较重视试卷分数,忽略了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造成学生缺少社会适应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来强化感性认知,并且从感性认知逐渐转化为理性认知,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
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纽带——“一带一路”战略
历史学科初高中衔接教材之二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纽带——“一带一路”战略安徽省来安中学历史组2021年3月28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纽带——“一带一路”战略1、课时安排:2学时2、教学目标:“一带一路”战略源于古老的丝绸之路,蕴含着中华文化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也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历史启示。
“一带一路”是中国着眼未来打造的国家大战略。
通过本专题的讲授,重点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过程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意义;3、学科素养:①、时空观念:通过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形成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士的史料实证素养;③、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古丝绸之路的作用、影响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4、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难点: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意义;(一)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1、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概念:丝绸之路:是以丝及丝织品贸易为主的贸易路线。
最初,仅指从中国长安出发,横贯中亚、西亚,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
后来又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
如今内涵不断扩大,被视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重要载体。
丝绸之路的兴衰(一)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1、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1)陆上丝路自张骞通西域开通,从长安出发,向西到达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的大秦即古罗马帝国。
丝绸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无尽想象,中国被称为“丝国”。
(2)【思考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陆上丝路为何会走向兴盛?材料1 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斯人;从波斯—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贵霜人。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最全最新)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最全最
新)
背景介绍
升入高中是初中学生继续教育的重要节点。
为了使初中生在历史学科上实现顺利衔接,天津市教育部门制定了最全最新的历史衔接教材。
教材内容
1. 基础知识回顾:教材会回顾初中阶段研究的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等方面。
2. 深入拓展:教材将深入展开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 跨学科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材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如与文学、地理等学科相互关联。
4. 练与评估:教材会提供大量练题和评估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估。
教材编写准则
1. 无法确认的引用:为了确保教材的准确性,教材编写过程中
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2. 简洁明了:教材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法
律术语或概念,以方便初中生理解。
3. 独立决策:教材编写过程中应独立决策,不寻求用户的协助,以确保教材制定的整体策略不受干扰。
总结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是为了帮助初中生在历史学科
上实现顺利衔接而制定的。
教材内容全面,旨在回顾基础知识、深
化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同时提供练习和评估。
编写过程中坚持
简洁明了、独立决策的原则,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最全最新)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最全最
新)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最全最新)
一、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的最全最新版本,以帮助初中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研究。
教材内容涵盖了初中历史的核心知识,并提供了必要的扩展内容,以满足高中历史研究的要求。
二、教材结构
1. 初中历史核心知识
- 汉字文化
- 古代社会
- 中世纪史
- 近代历史
2. 扩展内容
- 世界历史概览
- 中国古代史文化巡礼
- 当代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材特点
1. 系统性
本教材以系统的方式呈现了初中历史的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 扩展性
除了初中历史的核心知识,教材还提供了扩展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历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文化巡礼,并了解当代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3. 贴合高中课程
该教材旨在帮助初中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研究,因此内容的设置和深度与高中历史课程相一致,有助于学生适应高中历史研究的要求。
四、使用建议
1. 阅读教材前,建议学生先了解初中历史的核心知识。
2.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扩展内容,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3. 配合教材进行相关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4. 研究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建议向老师寻求帮助。
五、结论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的最全最新版本,通过系统性
和扩展性的设置,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研究,并满足高中
历史研究的要求。
希望该教材能为学生们的历史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浅议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
由于目标的差异,初高中教学衔接断层的现象也日益凸显。
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机衔接是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任务与责任。
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造成衔接断层的原因1.课程标准方面的因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由于标准的制定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所以,初高中课标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正是造成初高中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功能;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同之处在于,高中历史课程在理念上“不仅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
另外,高中课标第一次提出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历史对于现实生活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课程结构的差异初中历史课程从课程性质上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初中历史课程最终选择“板块+学习主题”的历史课程呈现模式。
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则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的通史体例,对历史知识体系重新整合,采用“模块+专题”的结构,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这种课程结构体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了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
3.学生自身原因学生基础知识储备薄弱,严重阻碍了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
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
其实,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置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从理论上而言,这样的设计是非常理想的,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遭到了挫折!二、解决方法1.教师的衔接长期以来,广大初高中教师由于缺少沟通、缺乏理解,初中历史教师不清楚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高中历史教师也不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特点。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课件2017届
• A 二十年 • C 三十年
B 二十六年 D 三十四年
练一练
• 历史纪年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关于历史纪年的说法,正 确的是 • A、公元前209年是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 B、乾隆四十年,是乾隆皇帝四十岁那年 • C、公元纪年以耶稣诞生那一年为公元零年 • D、农历以干支来纪年,一个周期为六十年
How——(影响)
改革开放具有影响深远的里程碑意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征程, 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 的光辉历程,成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一)生产体系全面建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 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 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 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 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三)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 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 显著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 代。
三、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1.预习教材,有的放矢。 2.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一要“耳到”; 二要“眼到” ; 三要“手到”,记好笔记;记 提纲、要点、问题、提 示 等。 四要“口到”; 五要“心到”; 3.巩固知识,理清每一课,每一单元知识的
熟悉教材板块 ★前言 ★目录 ★单元导语 ★课前提示 ★正文 ★辅栏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发布时间:2022-05-20T06:32:58.26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2月3期7批次作者:张晓祥[导读] 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张晓祥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福建泉州 362000【内容摘要】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教学衔接、适应、认识高一历史课不好上,这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高一历史是一门容易被忽视的学科。
当前各中学高一年级大都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各中学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出”,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
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问题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1、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
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
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
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
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衔接
一 一
这些衔接 资料放在 高一新生 开新课前利 用 2 3节课 与学生  ̄
起梳理 , 帮助学生建立 清晰 的通 史架构 , 为高 中的专题 学习 打 二、 充分 利用初 中教材 的“ 已知” 探 究高中教材 的“ , 未知” 这 。
。
性呢?下面就谈谈个人的思路 和做法 , 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
一
、
这是提 高课 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资料编写建 立在初 中教 材基础上 , 参照高 中教材 ( 以岳 麓版 求 , 对初 中的教材 的“ 已知 ” 做到有的放矢地运用 。本人根据教学 认为初 中教材的“ 已知 ” 知识可 以分为两类运用。第一类 : 作 为例 ) 内容 , 突出时序性和重要 的史实 。如 中国古代史按 照主要朝 实践 ,
逻辑性较强 的知识 。高 中历史教学是建立在初 中通史基础之上的 世界经济危机一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 “ 冷战” 苏 一
深人 。在我们现实的高 中教学 中, 存在两大方 面的困惑 : 一是大部 联“ 三夫 ” 改革一苏联解体 。 分学生对初 中的通史 掌握得并 不扎 实 , 因此经常 出现 “ 篡改 ” 历史 时间 、 历史事件 的现象 ; 二是 由于高中知识重点是理 论性强 的问
国政 策 ) 。
式把要探究 的问题 逐一呈现 , 让学生根据 “ 已知” 究出“ 探 未知” 的
中国近代史主要史实按顺序如下 : 4— 99 鸦片战争 、南 问题 , 1 0 11: 8 《 从而 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任务 。这 种衔 接的好处是导人 自
能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 。如《 鸦片战争 》 这一课 的导人处理如下 : 京条约》 太平天 国运动 、 二次鸦片 战争 、北京条约》 洋务运动 然, 、 第 《 、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衔接的探析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衔接的探析(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从学制结构上看,我国实行的“六三三学制”中,初中与高中之间存在明显的学段断裂,尤其在中等教育阶段。
这种断裂可能导致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连续,影响其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效果。
其次,高中历史老师很难准确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情况,这可能导致高中历史教学重复初中的内容或过于拔高难度,忽略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性。
因此,有效解决和完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是任课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衔接教学在历史学科教学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此外,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目标、学生学情、教材内容以及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要求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教学需要从碎片化向体系化,从浅表化向深层化,从知识识记向迁移运用的转变。
这不仅可以为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育的核心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出具有深厚历史素养的公民。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衔接的难点1. 知识体系的衔接:中学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涉及到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古代到现代都有涉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初中和高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衔接,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历史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
2. 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记忆,而高中更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因此,如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学生学习能力的衔接: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更大,学习任务更重。
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是另一个难点。
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和学 生应 达 到 的能 力体 系来 制 定 的 . 它 是 教学 的依
据 。在 新 的课 程 改革 中 , 中学 历 史课程 出现 了“ 一标
多本 ” 和“ 多标多本” 的问 题 . 也 出现 了初 中和 高 中 历 史 教材 多 样化 的特征 . 这 虽然 给初 中和 高 中历 史 教 学 带 了前所 未 有新 气 象 。 但也 带来 了初 中 和高 中
的初 中和 高 中历 史教 材 的课 程 目标 、内容 结构 、 课 程 内容 存 在 差 异 . 两 种教 材 不 能很 好 地 衔 接 . 导致 中学历史 课程 教学 难 的问题 如何 解决好 初 中和 高 中历史 教材 的衔接 问题 . 对 中学 历史 课 程教 学具 有 重要 意 义 1 钻研 课程标 准 。 衔接 课程 目标 课程 标 准是课 程 目标设 置 的依 据 课程 目标 是
史 事 实进 行 整 理 、 思考 、 解释 、 评价 : 要 求 学 生 掌 握 的“ 技能” 是指 会用 口头 、 书 面方 式或 其 它形 式再 现
这些“ 知识” “ 知识 ” 和“ 技能 ” 是对 学生学 习历 史课 程 的最 低 的要 求 _ l I
育 历史 课程 标 准 》 和《 普 通高 中历 史 课程 标 准》 制定
二 次工 业 革命 两个 学 习 主题 ,重 点 关注 机 器发 明 、 电力广 泛使 用 的基本史 实 … 而《 普 通高 中历 史课程
标准》 中则强 调 了解 两次 工业 革 命 的基 本 史实 的基 础上 , 探 讨它 对资 本 主义市 场发展 的影 响 【 2 I 由此可 见, 《 全 日制 义 务 教育 历 史 课 程标 准 》 要求学生“ 掌 握 基 本 的历 史 知识 。 包 括重 要 的历 史 人 物 、 历史 事 件 和历史 现 象 . 以及 重 要 的历 史概 念 和历 史发 展 的 基本线索 : 在 掌 握 基本 历 史 知 识 的过 程 中 . 形 成 正
初高中衔接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初高中衔接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吴芸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4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阐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时强调“加强了学段衔接”“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这是拓展初中历史教学视野的上位指导。
初中和高中历史,概括来说有三大不同:教科书内容的不同、对学生要求的不同和评价体系的不同。
由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素养的培育又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趋同性、分层性和衔接性具备重要研究价值。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吴芸
【作者单位】上海华育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语言磨蚀视角下的初高中英语词汇衔接教学策略探索
2.在初高中衔接视角下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3.从初高中教材衔接视角谈生物教学策略
4.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取向——以初高中课程衔接为视角
5.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水中学初高中历史衔接教材一认识历史亲近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1)、发现、感受历史之美历史是一幅包罗万象的画卷,是人类甜酸苦辣的发展奋斗历程的浓缩,是一幅以时间为纬,以空间为经,描绘出人类生生不息,时代相延的真实画面。
这幅画卷中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景象。
有驼铃叮当,黄沙漫漫,商旅往来的丝绸之路画面。
还有郑和船队披波斩浪、远下西洋的浩荡长卷。
有希腊罗马的精美艺术,有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奇观,更有文明交融与碰撞。
历史中也有动人的情感,真挚的爱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造就了一曲《凤求凰》,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千古流传,为后人津津乐道。
历史是一首百读不厌的长诗,那是一首饱含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不断失败,不断成功中探索前进的壮歌,赞歌。
发现历史之美,你会找到历史的另一面。
感悟历史之美,能让你赏心悦目。
(2)、体会历史之博①“文史不分家”,文学与历史密不可分。
小说与历史:《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九三年》《飘》等从文学的角度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诗词与历史: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
诗人用诗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形象反映了太平盛世中劳苦大众凄惨生活,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是一部形象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
②艺术与历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影视等都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乐器的交流(丝路开辟后琵琶,箜篌,笳等乐器传入中原),《步辇图》(反映汉藏两大民族的友好交往),敦煌莫高窟(反映中西文明的交融),紫禁城(封建皇权达到顶峰)等。
③生活与历史:服装的变革(回鹘衣装回鹘马,旗袍,唐装,和服,西装;官服)。
饮食的变化(面食,番薯,玉米)。
居住的改变(几案,凳子)。
交通的发展(三次科技革命与火车轮船的变迁、飞机的发明)。
④宗教与历史: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反映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各历史时期国家和民族的特征。
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佛教的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教徒坚定的“朝圣”信念。
(3)、汲取历史之智培根(英):史学是智慧储集的宝库。
阿克顿(英):“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伏尔泰(法):人是什么,只有历史告诉你。
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观;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鲁迅: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克罗齐(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说历史就是说现实,现今许多政治家、领导者都必须学习历史,鉴往知来。
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广博的视野,清醒的思维。
历史上的王侯将相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成功的治国方略,也有惨痛的经验教训。
如:唐太宗知人善任,秦始皇的暴政。
人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人只能在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的基础上“制造”自己的历史,谁又不想以这个基础为跳板,完成辉煌的跨越呢?历史是通往未来的桥梁。
二踏音乐节拍,感历史脉动——历史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身边许多同学感觉自己的历史知识缺乏,把以前初中所学已经忘记了。
其实,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身边不缺乏历史知识,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和随时关注的习惯。
许多音乐作品的诞生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又有很多的音乐本身就以历史为题材。
《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满耳是大众的嗟伤?跟哪些历史史实有关?当时的有哪些国土沦丧?当时的学生选择了什么?从歌曲中能感受当时学生怎样的情怀?你又有何感想?《走向共和》主题歌: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一滴滴水滴石穿,粉身碎骨志向永不舍,一曲曲浩荡长歌,起伏回响,悲壮动心魄 ,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 .思考: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近代史上哪些史实能够说明这句歌词?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指的又是哪些历史?近代史上哪些人又堪称为仁人志士英雄好汉?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这首曲子原是贝多芬为一位心目中的英雄所作的,1814年完成。
当时的欧洲谁最符合英雄的称号?拿破仑。
他为什么能被称为英雄?(列举拿破仑的功绩)但是,1814年拿破仑做了一件事情(加冕称帝),使一生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贝多芬勃然大怒,撕毁了原来写有“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乐谱扉页,后来改为:纪念一位伟人。
历史何止在音乐里?她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如邻水五四路,御临河,邻水中学五四楼,建业大道等,你知道他们的由来吗?银行卡、公交卡、医保卡、饭卡,ic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你知道这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吗?三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1.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
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
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
所谓“记”,是指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或者在书上空白处做听课笔记。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
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
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
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
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记住:不动笔墨不看书。
3.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呈现。
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
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
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4.搜集整理并运用材料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
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整理和使用。
搜集材料。
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
材料整理。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运用材料解决问题。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论证某一问题时候,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
5.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
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例如,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6.记忆的方法。
“文综分数,背背起步”。
历史学习不背是不可以。
背了以后遗忘也是正常。
但是找到正确的方法可以使记忆更有效,快速记牢,减少遗忘。
首先,将历史知识条理化。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条件、原因等)、历史经过(过程、措施、内容等)、历史影响(意义、结果、功绩、作用),历史评价(启示)等。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即超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能灵活运用,得其真意而硬记单个知识点)。
要善于寻找线索,善于联想,由此及彼,以期达到一幅洋洋大观的有机知识体系。
套用一句卖油翁的话:无他,但心熟耳。
再次|,学贵心悟。
学习过程也是创造过程。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进行整理。
如表格法、图示法、漫画法等。
要尽可能地在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整合.7.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
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
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高中历史学习载体——人民版历史必修教材学习例谈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分封制的学习,对事物现象的深入了解,达到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能够自己根据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回归历史,掌握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