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书信诗词
古诗词:《寄黄几复》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词:《寄黄几复》原文译文赏析《寄黄几复》宋代: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想见一作:想得)【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注释】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蕲:祈求。
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
”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
古代书信的别称
千百 年来 ,通 过 书信 的传 递继 而 发 生 的悲 欢离 合 、爱 恨情 仇 的故 事 多 得不可胜数。尽管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们交流思想 、传递情感的方 式 和 方法 与古 代相 比已经 发 生 了天 翻地 覆 的 变化 .但 书 信 的基 本 功 能未 变 。至 今仍 被人 们使 用
大约在 春秋 战国时代 .人们用毛笔 蘸了墨汁在小 竹 片和木 片上写字 .这 些被写上字 的小竹 片或小木片 叫简或牍 。牍通常三寸宽 、一尺长 。所 以人们就把书信 称 为“尺牍”。“归途限尺牍 。王事在扁舟。山色临湖尽 . 猿 声入梦愁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皇甫冉 的诗作《寄江 东李 判官》。“尺牍”在这里指 书信 。
典故 “鱼 传尺 素”最 早 出现 在汉代 的乐府 诗《饮马长 城 窟行》:“客从 远方来 ,遗我 双鲤鱼 ,呼儿 烹鲤 鱼 ,中有尺 素 书。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 主要意思是讲 自己与久别亲人之 间通 过书信往来表达彼 此 之间的思念 之情 。素 ,白绢。在古代 ,书信的 书写材料 为绢 帛 ,通 常长一尺许 ,所 以古人用 “尺素”来表示 书信 。
一 者猎绑.时著称《射帛汉苏下书武来。.已打苏一经开武只死一传从亡看》北,载.而方是西,飞苏汉匈来武奴使的写单者鸿的于故雁,这欺意说骗雁西专脚明波子一苏 ̄-使打捆武 还活着。单于信 以为真 ,只好放了苏武。后来 人 们就用“鸿雁,,.·雁书,,-·雁足 ·鱼雁”等词语指代书信。如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清平乐 红笺小字》一词中有:“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宋代 女询人李清照词云 :“臃字回时 ,月满西楼 。-'l‘好把音 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 蓬莱远。”大雁 在这皇是传书送信的使者。
我想你了古文表达方式
我想你了古文表达方式
我想你了,古文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思念之情,常常采用古文表达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美妙的诗词和句子,用来表达思念之情,让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来传递心灵的共鸣。
古人常常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念,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木兰诗》),这句话通过山木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还有一些古文表达方式是通过描绘心灵的痛苦和苦楚来表达思念之情,如“落花时节又逢君,袖中箫鼓霜满巾”(《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这句话通过描绘落花时节的寂寞和对君子的思念,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在古代的书信中,人们也常常用精美的语言来表达思念之情。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写给林黛玉的信中写道:“我时常仿佛看见你,但是又一转眼,却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中寓含着作者对林黛玉的深深思念之情,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人对思念之情的表达,不仅仅是单纯的思念,更是一种对爱情的
追求和渴望。
古人用古文表达方式,通过婉约、含蓄的方式,将思念之情传递给了世人,让读者在欣赏文字之余,也能找到共鸣。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来表达思念,然而古文表达方式却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古文的艺术之美,让人在感受思念之情的同时,也能品味到文字的深意和内涵。
所以,当我们想念某人时,不妨运用古文表达方式,用古代的诗句和句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让思念之情在文字中流转,将美好的回忆和爱意传递给对方。
无论是书信、诗词还是随笔,只要用心去写,必能抒发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胡适书信一组
今且用足下之文字以述吾梦想中文学革命之目的,曰:
适之七月廿六日
(注:胡适8月有新文学要点八条件,内有“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避俗字俗语”、“不摹仿古人”,等。)
文献五:
胡适致胡近仁明信片
(1917年9月14日)
胡近仁君:
匆匆一别,已隔百余里。昨夜宿南湾,因途中遇雨,故不及赶到三溪矣。
承赠诗改稿,似更胜,可见诗不厌改也。有、否两韵改作最好。“秉铎”、“附骥”尚属以暴易暴。
胡适书信一组
文献一:
胡适致胡近仁
(约1905-07年)
近仁老叔大人尊前:
半年之中通问殊少,吾叔或能谅我懒也。日前,乃以儿女之私,辱吾叔殷殷垂示,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遵命。实以近状如此如此,致不获已耳。侄尝为吾叔言,生平有二大恩人,吾母吾兄而已。罔极之恩,固不待言。而小人有母,尤非他人泛泛者比,侄乌忍上逆吾母之命,而作此忍心之事。总而言之,予不得已也。侄对吾叔不敢打一诳语,叔宜信我耳。近来心中多所思虑,郁郁终年,无日不病。有最近之照片一帧,在吾舅处,可证吾言也。
美、墨并未开战,美兵在墨登岸,占一城死数十人而已,今已将了结矣。此间并不受影响也。
白特森君是此间商人,业保险,其人极古朴可亲也。其夫人待适真如己子。异乡得此,殊不易也。
承规睡少之弊,极是。适平均睡七八时。去国后身体尚好,数年未尝入病院云。
近颇作诗否?有所作乞寄示一二。近读何书?亦乞见示。
匆匆奉白,即祝
寄黄几复黄庭坚诗词及赏析
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但比较而言,他的学习偏重形式技巧方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而杜甫的杰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穷年忧黎元”的激情,艺术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诗的语言,也丰富多彩,元稹就赞赏“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的一面。当然,杜甫的不少律诗,也是讲究用典的;黄庭坚把这一点推到极端,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其流弊是生硬晦涩,妨碍了真情实感的生动表达。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这首《寄黄几复》,就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处”。但并不觉晦涩;有的地方,还由于活用典故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取《左传》、《史记》、《汉书》中的散文
语言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
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他的不谐律是有讲究的,方东树就说他“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在这一点上,他也学习杜甫。杜甫首创拗律,如“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有时自发钟磐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等句,从拗折之中,见波峭之致。黄庭坚推而广之,于当用平字处往往易以仄字,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等都句法拗峭而音响新异,具有特殊的韵味。这首《寄黄几复》亦然。“持家”句两平五仄,“治病”句也顺中带拗,其兀傲的句法与奇峭的音响,正有助于表现黄几复廉洁干练,刚正不阿的性格。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题解《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关于书信的诗词
关于书信的诗词1.风波千里别,书信二年稀。
——唐·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2.雁飞难度岭,书信若为通。
——唐·贾岛《送人南游》3.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
——唐·杜甫《寄韦有夏郎中》4.雁飞鱼在水,书信若为传。
——唐·鱼玄机《早秋》5.姓名已入飞龙榜,书信新传喜鹊知。
——北宋·黄庭坚《送邓慎思归长沙觐省》6.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唐·贾至《送夏侯参军赴广州》7.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
——唐·白居易《登西楼忆行简》8.先过上苑传书信,暂下中州戏稻粱。
——唐·卢照邻《失群雁》9.怀君在书信,莫过雁回峰。
——唐·许浑《崇圣寺别杨至之》10.青鸟更不来,麻姑断书信。
——唐·鲍溶《怀仙二首》11.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12.故人别来少书信,为问故人今若何。
——北宋·黄庭坚《答王晦之见寄》13.何事经年断书信,愁闻远客说风波。
——唐·施肩吾《望夫词二首》14.秋鸿过尽无书信,病戴纱巾强出门。
——唐·白居易《寄上大兄》15.倩鹤附书信,索云作衣裘。
——唐·孟郊《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16.乡国飘零断书信,弟兄流落隔江淮。
——宋·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若炎字四首》17.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
——唐·鲍溶《赠远》18.林中若使题书信,但问漳滨访客船。
——唐·刘商《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19.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
——北宋·黄庭坚《过家》20.松岛鹤归书信绝,橘洲风起梦魂香。
——唐·赵嘏《句》21.裁什情何厚,飞书信不专。
——唐·元稹《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22.自怜幽会心期阻,复愧嘉招书信频。
——唐·白居易《酬王十八、李大见招游山》23.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书信的诗句古诗
书信的诗句古诗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书信的诗句古诗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有关书信的古诗词1、烽火连3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唐·杜甫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思》唐·张籍3、江水3千里,家书105行。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4、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得家书》唐·杜甫5、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端州江亭得家书》唐·李绅《饮马长城窟行》——汉·无名氏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行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结素鱼贻友人》——唐·李冶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3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家书后批2108》——唐·韩偓4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3千里,家书105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得家书》——唐·杜甫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2毛趋帐殿,1命侍鸾舆.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赠猎骑》——唐·杜牧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渔家傲》——宋·陆游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1万3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际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端州江亭得家书》——唐·李绅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蝶恋花》——宋·赵令畤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佩玉采丝文竹器.愿君1见知深意.环玉长圆丝万系.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物会见郎人永弃.心驰魂去神千里.《蝶恋花》——宋·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2.书信的诗句落花时纳兰容若夕阳谁唤下楼梯,1握香荑。
黄庭坚《寄黄几复》诗词赏析-----兰州成功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甘肃省兰州成功学校高中部高级教师程福如值2013年兰州成功高中应届临近高考前夕,忆以前所学黄庭坚赠友读书的绝妙好诗《寄黄几复》,并附自己的解读及相关资料,以此自勉。
【原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作者】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进士,授叶县尉。
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
《宋史》有传。
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此时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其事迹见黄庭坚所作《黄几复墓志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三)。
【注释】⑴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⑵‚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宋词《清平乐·红笺小字》译文注释及鉴赏
宋词《清平乐·红笺小字》译文注释及鉴赏《清平乐·红笺小字》是由晏殊所创作的,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清平乐·红笺小字》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清平乐·红笺小字》宋朝:晏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红笺小字》古诗简介《清平乐·红笺小字》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念远怀人的爱情词,是晏殊“艳情”词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修书寄情。
“鸿雁在云鱼在水”,表明欲求雁、鱼传信而不可得,是典故的反用。
下阕触景生情“斜阳独倚西楼”,既写“倚楼”人的孤独,又写夕阳“倚楼”的景色,运思佳妙。
“遥山恰对帘钩”,以遥山的兀立,突出自己以远山为伴的凄凉,更突出空间之开阔及缺少“那人”的寂寞。
最后以景物作结而令人回味。
《清平乐·红笺小字》翻译/译文精美的红格信笺写满密密小字,说的都是我平生对你的爱慕之情。
鸿雁飞翔云端且鱼儿游戏水里,这番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在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遥远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
桃花般的人面不知道何处去了,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清平乐·红笺小字》注释①红笺(jiān)声):红色的质地很好纸片或者条。
供题诗、写信等用的小幅纸张。
如:笺管(纸和笔);笺幅(笺纸,信笺);笺咏(在笺纸上题咏诗词)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
②平生意:这里是写的平生相慕相爱之意。
③鸿雁: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鸭科鸟(鸿雁)可以传递书信。
也作书信的代称。
“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
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
④惆怅:失意,伤感。
古诗词积累(答案)
古诗之最最贵的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小妹戏东坡)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最消瘦的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最凄美的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李白)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最长久的恨: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最荒凉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最美的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最难请(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精神最好的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维最乱的人:剪不断,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南唐李煜最痛苦的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最奇特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最荒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最难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白得最快的头:朝如青丝暮成霜。
最强劲的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最奇妙的泉水:山中一夜雨,树上白重泉。
最遥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贵重的酒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眼泪最多的人---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最痴心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大的酒量--烹羊宰牛切为乐,会需一饮三百杯.古诗词运用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鱼雁传书的诗句
鱼雁传书的诗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风吹杨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鱼雁传书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经常会见到鲤鱼、大雁等诗歌形象,这些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大多和书信有关,然而这种象征意义又从何而来呢?今天我们就向大家介绍鲤鱼、大雁这两个诗歌意象。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达极不便利,人们渴望亲人的消息,因此书信便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还是真诚情感的传达,加之古代交通不便,书信往来极为困难,若有战乱阻隔,更是“家书抵万金”。
于是,人们就想象出各种超出人类能力的信使,一种就是可以在水中畅游的鲤鱼,一种就是在天空翱翔的鸿雁。
相传三国吴人葛玄与河伯(水神)有书信往还,令鲤鱼作信使,因此有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鲤鱼也就成了书信的代名词。
其实,鲤鱼传书的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
相传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预告他以后被封在某地。
后来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古人对于书信极为重视,信函的制作也极为浪漫。
最初,书信隽写在丝帛之上,被称为尺素,再以双鱼形的“函”(装信的匣子)封存,以“缄”(丝绳)捆束,再盖以封泥。
因此,书信也被称为“鱼书”。
一封鱼书,字字珠玑,情真意切;因此才有了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信字的诗词
带信字的古诗大全1、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宋·谢枋得《蚕妇吟》2、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清·严遂成《乌江项王庙》3、蜀书秋信断,黑水朝波咽。
——唐·李贺《感讽六首》4、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兵。
——魏晋·张华《游侠篇》5、惟将无住理,转与信人说。
——唐·谢勮《游烂柯山》6、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唐·于濆《古宴曲》7、鹊喜虽传信,蛩吟不见诗。
——唐·裴说《夏日即事》8、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唐·李群玉《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9、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10、寒山出此语,此语无人信。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11、不识心中无价宝,犹似盲驴信脚行。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12、肯信有因果,顽皮早晚裂。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13、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宋·王禹偁《村行》14、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唐·薛涛《送卢员外》15、应为阳春信未传,固将青艳属残年。
——唐·王初《梅花二首》16、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17、青鸟更不来,麻姑断书信。
——唐·鲍溶《怀仙二首》18、玉关芳信断,兰闺锦字新。
——唐·刘允济《怨情》19、为树信可玩,论材何所施。
——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20、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魏晋·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21、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清·袁枚《山行杂咏》22、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其一》23、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唐·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24、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词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词赏析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洒脱、形象鲜明而深受人们喜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是他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自己被贬谪而思念远方的心情,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通过赏析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来品味这位诗人的才华和文化内涵。
这首诗以怀旧的情感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开头便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明了诗人收到来自左迁龙标的书信,引出了整首诗的主题。
接下来,诗人通过诗句“古人江上队弹处,满座重闻皆掩泪”,揭示了自己左迁江上的痛苦经历,并以此来表达对古人左迁的同情和对自己境遇的愤慨。
接着,诗人进一步铺陈自己对贬谪生活的思索:“苦竹篱边抱膝坐,乱山殿上看云起。
开元二十四年后,玉树琼枝入汉庐。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贬谪中的孤独与无助,抱膝坐在竹篱边,凝望着远方山川间升起的云彩,表达了他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
而“开元二十四年后,玉树琼枝入汉庐”则隐喻着诗人对自己回归朝廷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希望。
进一步,诗人以对古人的赞美,展露出自己追求卓越和自由的理念。
他写道:“将军金甲夜不脱,半是新翻旧翻郊。
不似韩王席上客,过从竹里木兰丘。
”这两句写出了将军不脱金甲、新翻旧翻郊的形象,颂扬了将军们的勇敢和忠诚。
而“不似韩王席上客,过从竹里木兰丘”则对照了那些虚伪和懦弱的人,显示了诗人自觉与众不同的气概。
诗的最后,诗人回过头来表达对远方的思念和希望:“愿得此身长报国,一朝红日喜相逢!明朝挂席听残句,欢笑回看成旧曲。
”这里的“愿得此身长报国”表明了诗人追求报效国家的愿望,而“明朝挂席听残句,欢笑回看成旧曲”则显露出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乐观。
整首诗通过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古人的赞美,既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无奈,又展示了他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被贬谪的遭遇和对远方的思念,以及通过对古人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示了王昌龄豪放洒脱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由的追求。
关于书信的古诗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书信的古诗词篇一:(关于书信的古诗词)诗人的书信近来得空翻阅一本《古代散文选》,有幸品读了若干篇脍炙人口的诗人书信。
在含英咀华中,令我怡然自乐,更使我领略到诗人的书信流露出的一股诗人的气韵。
读王维《山中与裴秀才书》,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画意,简直可与他的山水诗相媲美。
读韩愈《答陈商书》,结构严谨,笔力遒劲,设喻精警,说理充分,令人有尺幅千里之感。
读杜牧《荐王宁启》,简洁列举被荐者王宁实有吏才的五大优点,不足百字,却充分体现了诗人杜牧的人才观。
读王安石《答曾巩书》,信中提出由于时代变迁,只有广泛阅读,才能透彻理解古代精典著作的观点,令人由衷叹服用其言而效。
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婆犹解接黑牡丹也。
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这封仅有80多字的短信,是写给政敌章淳的。
虽含有讽刺和怨愤,却写得风趣诙谐。
虽然此时被贬谪黄州,但以耕织自遣,陶然自乐,信中如话家常,显出苏轼那种内在的乐天气质。
语言既不同于魏晋的简约,也不同于唐代古文的典正,运用当时的口语,明白晓畅。
信中既写出自己不戚戚于得失的洒脱,又是与造谣毁谤者章淳之流的当头棒喝。
更值得一读的还有明代宗臣写的《报刘一丈书》,虽然明代的诗歌已走向没落,他写诗的名气也不大,但这封信却写得颇有见地,针砭时弊,一吐为快。
信借上下相孚一语为旨,用漫画手法,着重描写了小官僚们一心跑官、要官,奔走权门、趋炎附势的丑态。
将官场的恶习写得惟妙惟肖,暴露无遗,如一首讽刺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
今日读来,也似乎仍有现实意义。
捧读诗人写的书信,我似乎徜徉于百花园中。
从内容上看,论学术、谈交友、描风物、写性灵,真是洋洋大观,包罗万象。
从语言上看,或骈或散,或雅或俗,轻捷灵活,不拘一格,看似漫不经心,细读耐人寻味。
概言之,诗人的书信有以下几个明显特色:一是富于个性色彩,二是感情质朴自然,三是题材广泛,四是简洁得体。
而浓烈的抒情意味更是诗人书信最富特色的一面。
爱国的诗词或书信
爱国的诗词或书信爱国诗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铭记的,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仍然灿烂!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巨人已站起来了,巍然的屹立在这片土地。
爱国的诗词11、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3、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先是逐臣。
——严遂成《乌江项王庙》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5、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8、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9、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1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1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1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7、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徐锡麟《出塞》1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20、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21、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2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2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2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人书信诗词篇一: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一)杨柳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恋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刘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二)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庚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合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刘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三)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渌,何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
到唐代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四)酒元杨载说:“风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京以兴坏,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一、思想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意人的牵挂)(一)月亮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二)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的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三)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以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之思。
”曾任国民党中央报社长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香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四)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且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五)捣衣(六)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空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就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二、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一)梧桐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
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
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手法。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二)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歌声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杜牧《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琵琶。
”(三)丁香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
如唐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五代李煜《摊破完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诗中的丁香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喻女子自己。
面对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她哀愁无限,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四)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别愁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起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五)落花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六)流水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情情长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刘禹锡《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春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七)猿猴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古诗词中常常借助猿猴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赵嘏《忆山阳》“飞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八)杜鹃鸟杜鹃——(杜宇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朴,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九)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别愁绪。
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十)寒蝉秋后的寒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
刘永《雨霖铃》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十一)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晏殊《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一)梅花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国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二)兰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的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明·徐渭《兰》(三)竹竹——“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君子、隐士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四)菊花颜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以饮露餐花寄托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连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五)松柏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凌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意境高远。
李白《赠书诗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