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经典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经典法则
——记同济大学设计管理开放式课堂感悟
4月中旬在上海同济大学综合楼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参加了一个由同济大学中意学院举办的“同济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管理开放式课堂”活动,同济大学俞泳教授对建筑设计中的设计思维进行了剖析讲解,个人感觉深受触动,特别整理此文与大家共享。
观点一:建筑形态生成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俞泳教授指出:建筑形态生成有其内在原因,而不是依照个别人的喜好或者美学来反向构思的。或者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群体文化的原因,但是这些建筑形态的生成绝不仅仅是根据设计师个人的想象设计的。比如苏州的园林透着江南水乡的文化气息;又如每一个朝代的建筑都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历史片段。
观点二:建筑设计不是艺术设计
很多朋友将建筑设计与美学艺术设计混在一起,追求外观的最佳效果。而许多客户也认为艺术美感是第一位的。实际上,建筑设计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个人表现,其创造思维离不开理性基础。建筑设计是在他人、社会、技术、材料、基地等现实限制基础上的个人创造,是功能性、实用性、艺术性、经济性的完美结合。
观点三:现代建筑设计强调参与性
这里的参与性有几个类型。其一:设计者参与。现代建筑几乎没有哪一个依靠一个设计师就可以设计完成的。如北京的鸟巢,上海世博园。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要求设计者群体的协作合作,否则很难凭一己之力完成复杂的建筑设计。其二:使用者参与。这种参与形式比较有趣。实际上这也是尊重使用者,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体现。即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将使用者本身及其使用过程作为建筑设计的元素加入设计构思之中。如康奈尔大学的草坪走道。虽然是不规则的,但并非人为设计,而是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之后的经典设计。类似的案例还有巴黎国家图书馆。其三,是设计工具参与。这个大家也很熟悉。现在大家都在说电脑辅助设计,而我们这里要谈的不仅是辅助设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站在辅助的位置,甚至有一天,电脑可以代替设计师进行设计。
观点四:动态建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筑设计和研究上广泛出现一种追求动态性空间和形式的运动。当
代建筑师已经不再认为建筑是一个纯粹的,自治的,仅仅为人类提供栖息的物体。相反,它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结构”,来促进交流,提供互动和激发创造。这个系统和设计中的功能、形式、结构、地形、类型、心理、文脉、都市主义等多种因素密切关联并相互融合;整个设计过程带有很强的理性和系统性分析。但是它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一种全新的都市景观——动态建筑,并以此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代生活中推动一种在环境上与周边文脉高度呼应,在社会上与周围群体高度互动,并在美学上充满动态的建筑形态。艾默里大学艺术中心就是其中的经典案例。
观点五:建筑设计强调多学科融合
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许多学科已经融合进建筑的设计之中,许多知名的设计师将音乐、数学融合进建筑设计之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贝尔蒙德所言:与20年前相比,与事物是如何构成这个命题相关的生物学、宇宙学和经济学,都进入了崭新的思维方式的时代,而建筑学界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似乎完全不知道世界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不知道如何看待这些领域内的组织问题。多学科融合将赋予建筑更多的变化,甚至达到创意上的突破。运用这一理论,贝尔蒙德成就了库哈斯、伊东丰雄等诸多国际明星建筑设计师。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与其说是艺术美学,倒不如说是理性科学。建筑设计“理性大于想象”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建筑设计基本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就是我在这个开放式课堂一些学习感悟。据组织者说,这个开放式课堂活动是一个经常性的项目,半个月一次,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题,建筑、工业、室内各种议题都有,在这里把这个活动推荐给不同设计方向的朋友,希望对大家的设计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