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粽子的历史起源
嘉兴五芳斋粽子的来历
嘉兴五芳斋粽子的来历
据清乾隆年间《古禾杂谈》一书记载:嘉兴粽子,昔日有白水粽、红枣粽、赤豆粽、豆板粽和碱水粽,俗称五芳。
传承悠久的稻作文化和饮食文化,五芳斋粽子于1921年问世。
当时以弹棉花为业的浙江兰溪人张锦泉先生,在春夏季弹棉花生意清淡之时,于嘉兴北大街孩儿桥堍设摊卖粽子。
后在嘉兴当时最热闹在张家弄口,租间门面开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经营火腿鸡肉粽、重油夹沙粽。
事隔数年,嘉兴人冯昌年、朱庆堂两人在这家店对面和隔壁也开设了合记和庆记两家五芳斋。
激烈的竞争,促使粽子选料日益考究,配制方案日趋完善,口味日趋精美,嘉兴张家弄五芳斋由此声誉鹊起,驰名江南。
张家弄是老嘉兴的闹市口,店铺多,戏馆子也多。
五芳斋的创始人很懂得掌握生意火候,每逢戏一散场,店家就把粽子锅盖打开,浓郁的香味四处飘散,直钻鼻孔,行人不由自主地踏进店门品尝一番。
老一辈嘉兴人回忆说,那时候粽子是用桑柴烧的,柴香合着粽香,那香味真馋人,整条街上都能闻到。
经过旧城改造,昔日的张家弄早已不复存在。
56年公私合营当中,三家五芳斋握手言和,走到一起,还吸收了嘉兴东门宣公桥堍的香味斋粽子店,合成了新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店。
嘉兴粽子的典故
《嘉兴粽子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嘉兴粽子的典故。
嘉兴粽子呀,那可是非常有名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伍子胥的人。
伍子胥是个很厉害很勇敢的人。
那时候,他看到国家有危险,就一直提醒国王要小心,可是国王不听。
后来,国家真的遇到了大麻烦。
伍子胥心里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放弃。
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河边埋下很多糯米做的食物,希望能帮助到老百姓。
后来呀,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这种糯米食物做成了现在的嘉兴粽子。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他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特别感动,说以后一定要珍惜每一个嘉兴粽子。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这个典故很有意思呀?《嘉兴粽子的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嘉兴粽子的典故哟!还有一种说法呢,说是在古代的时候,嘉兴这个地方经常发大水。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艰苦,经常没有吃的。
有一次,一个聪明的人想到了用糯米包成三角形的食物,这样方便保存和携带。
大家靠着这些粽子度过了困难的日子。
比如说,小花的爷爷给她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小花听得可认真啦,还说以后也要像古代的人一样聪明勇敢。
从那以后,嘉兴粽子就越来越出名,大家都喜欢吃。
小朋友们,想不想尝尝嘉兴粽子呀?《嘉兴粽子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再给你们讲讲嘉兴粽子的典故。
据说呀,在古代有一个端午节,嘉兴的老百姓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就做了很多粽子扔到江里,希望鱼儿不要吃掉屈原的身体。
后来,这种包粽子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我给你们讲,有个小朋友跟着爸爸妈妈去嘉兴旅游,专门去了解了嘉兴粽子的典故,还亲手包了粽子呢。
嘉兴粽子不仅味道好,背后的典故也很有意义。
小朋友们,咱们要记住这些故事,也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哟!。
粽子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粽子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粽子,又称为“端午粽”,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食品之一。
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经过包裹、蒸煮等工序制作而成。
粽子不仅具有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味道,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介绍粽子的起源、演变以及传承发展的文化意义。
一、起源与演变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据史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诗人屈原因参与江南吴国的政治斗争而遭流放,他在悲愤之中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蛟龙等生物吞食屈原的遗体,纷纷划船撒饭入水,以免屈原的尸体遭到损害。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每年端午节都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示对先贤的缅怀和纪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粽子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成熟的食品。
最早的粽子由竹叶包裹,后来演变为使用芦苇叶或菖蒲叶包裹,再后来发展成为常用的现代粽子采用的粽叶包裹。
从最初只用糯米和粽子叶制作的简单粽子,到现在各种口味、馅料丰富的粽子品种,粽子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二、粽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粽子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在其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注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
首先,粽子凝聚了人们共同的记忆与情感。
粽子的传统制作方法是通过糯米包裹,象征着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
品尝粽子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这一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与友情。
其次,粽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的粽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其中。
广泛流传的《竹林七贤》中,也有关于吃粽子的描写,揭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对于粽子的喜爱。
最后,粽子的文化内涵多样且深厚。
不同地区的粽子具有各自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北方的粽子偏重咸味,有肉粽和豆沙粽等;南方的粽子则更加偏甜,如蜜枣粽和红枣粽等。
无论是咸粽子还是甜粽子,都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和味觉享受,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
三、粽子的现代创新在当代社会,粽子的制作和口味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变化。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粽子的由来,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了解。
【粽子的来历】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嘉兴十大特产美食
嘉兴十大特产美食五芳斋粽子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号称“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而著称。
五芳斋粽子按传统工艺配方精制而成,选料十分讲究,肉粽采用上等白糯、后腿瘦肉、徽州伏箬,甜粽则用上等赤豆“大红袍",通过配料、调味、包扎、蒸煮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嘉兴五芳斋粽子有肉粽、豆沙、蛋黄等几十个花色品种。
杭白菊桐乡素有杭白菊之乡的美誉,其所产杭白菊占全国饮用菊总量的9/10,还畅销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等国,是我国传统出口名特产品。
早在20世纪20年代,桐乡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绝"成为饮用菊之佳品,目前市场上优质的盒装杭白菊,冲泡后不散心、不落瓣,花形完整,素净馨香。
饮用杭白菊能清热解渴,润喉生津,平肝明目,品尝时还能尽观赏之雅兴。
其色、香、味、形堪于西湖龙井相媲美。
近年来,杭白菊袋泡茶、菊花晶、菊花露、菊花白酒以及各种以杭白菊为添加成分的滋补品和护肤品纷纷上市,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南湖菱南湖菱较为特别,因为其它菱一般都有角,而浙江嘉兴城南的南湖菱却是圆而无角,所以又称“馄饨菱”。
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
这种菱皮薄肉白,鲜甜多汁,清香上口。
每年处暑后大量上市,既可生吃,又可熟食。
南湖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浙江省嘉兴市现辖行政区域内,东经120°31′至120°56′,北纬30°35′至30°58′之间的区域。
姚庄蘑菇姚庄镇位于浙江省嘉善县东北部,东邻上海市青浦区和金山区。
姚庄蘑菇单季种植面积1000.71万多平方尺,年产量超过8000吨,是浙北地区最大的蘑菇集散地,姚庄蘑菇畅销江、浙、沪、闵三省一市,姚庄荣获“中国蘑菇之乡”称号。
以蘑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是姚庄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嘉善“白色”产业带的主导区。
嘉兴鲜肉粽子
嘉兴鲜肉粽子嘉兴鲜肉粽子:一道美味的传统食物引言: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传统食物,其中嘉兴鲜肉粽子就是一道令人垂涎三尺的佳肴。
嘉兴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嘉兴鲜肉粽子作为嘉兴地区的传统特色美食,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嘉兴鲜肉粽子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工艺以及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
一、嘉兴鲜肉粽子的起源和发展嘉兴鲜肉粽子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相传鲜肉粽子最早是由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制作的一种食物。
据说,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楚国时期,他因为与君主产生矛盾而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和吃粽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鲜肉粽子作为一种节日食品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嘉兴地区的常见食品,嘉兴鲜肉粽子的制作工艺和口味也逐渐形成。
二、嘉兴鲜肉粽子的制作工艺嘉兴鲜肉粽子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道复杂的工序,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来操作。
首先,选择好糯米,将其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慢火蒸熟。
蒸熟的糯米散发出阵阵香气,颗粒饱满而有弹性。
其次,准备肉馅。
嘉兴鲜肉粽子一般使用猪肉作为主要的馅料,先将猪肉切成碎末,与一些传统的调料混合,如细葱、姜末、盐、酱油等,搅拌均匀后,略微腌制片刻,以便使肉馅更加鲜嫩可口。
接下来,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竹叶,用火焰稍微烤热,这样可以使粽子更加有香气。
然后,将糯米和肉馅包裹在竹叶中,再用细绳子绑紧,以便封口。
最后,将包好的鲜肉粽子放入锅中煮熟,煮的时间一般约为1小时。
煮熟后,取出晾凉,待凉后即可享用。
嘉兴鲜肉粽子的制作工艺虽然繁琐,却是很有技巧性的。
只有掌握了适当的火候和配料的比例,才能制作出口感鲜美、香气扑鼻的鲜肉粽子。
三、嘉兴鲜肉粽子的独特口味和风味嘉兴鲜肉粽子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而吸引了无数的食客。
首先,糯米的口感韧性十足,而且吸收了肉馅和调料的香味,让人咬上一口就能感受到绵软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导读: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粽子的来历一】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通用7篇)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通用7篇)端午节马上要来了,说到端午节小编想到的就是粽子了,中国饮食文化是依附着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的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篇1粽子的来历最早是祭祀食品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
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
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
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
”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
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
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嘉兴粽子的文化内涵-嘉兴粽子的做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嘉兴粽子的文化内涵-嘉兴粽子的做法
导语:嘉兴粽子中最为出名的就要数五芳斋粽子。
五芳斋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
五芳斋粽子按传统
嘉兴粽子中最为出名的就要数五芳斋粽子。
五芳斋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
五芳斋粽子按传统工艺配方精制而成,选料十分讲究。
嘉兴粽子的文化内涵-嘉兴粽子的做法
嘉兴粽子的文化内涵
嘉兴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
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汉唐以来,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被誉为“天下粮仓”。
唐李翰在《嘉兴屯田政纪绩》中云:“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清嘉兴府知府许瑶光重辑《嘉兴府志》卷三十三《物产》中提到:19世纪中叶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有诸如:白壳、乌簔、鸡脚、虾须、蟹爪、香糯、陈糯、芦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几个品种。
同时,嘉兴历史上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肉鸡和鲜蛋产量和质量也很高。
这些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原料,为发展各类花色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也是后来形成五芳斋粽子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嘉兴在每年初夏都会举办中国嘉兴粽子节,全国各地粽子厂家云集,在嘉兴开展粽子文化系列活动,有粽子擂台赛、包粽子表演、百粽宴、参观粽子博物馆和龙舟赛等民俗活动。
嘉兴粽子的做法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粽子的历史和制作方法
粽子的历史和制作方法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形状和口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在中国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粽子,象征着对历史英雄屈原的纪念。
本文将介绍粽子的历史渊源以及制作粽子的方法。
一、粽子的历史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据传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贤臣,他对国家忠诚无私,但遭受了朝廷的冷遇,并最终投江自尽。
当地居民纷纷划船寻找屈原,同时还将食物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啃食投江的屈原尸体。
民众纷纷赶来划龙舟、投粽子、吹龙舟,这些传统活动就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这段历史典故的影响,粽子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敬爱。
二、粽子的制作方法粽子制作的关键在于选材和包裹方式。
无论是甜粽子还是咸粽子,其制作过程大体相同,下面就以咸粽子为例,介绍粽子的制作方法。
1. 准备食材和器具- 糯米:选用优质的糯米,将其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沥干备用。
- 食材: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猪肉、五花肉、咸蛋黄、腊肠、香菇、绿豆等。
- 糖、盐、生抽、酱油、料酒、葱姜蒜等调料。
- 粽叶:新鲜的竹叶或者草叶,事先用温水泡软备用。
- 彩绳:用于绑扎粽子。
2. 处理食材- 将猪肉或五花肉切成小块,用葱姜蒜和调料腌制片刻,增加肉的香味。
- 将咸蛋黄剥开备用,香菇和绿豆也要提前浸泡。
3. 包裹粽子- 取一片粽叶,沿着中间对折,形成一把漏斗状。
- 在漏斗状的粽叶底部放入一些糯米。
- 在米上放入适量的食材,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来选择。
- 覆盖食材上方一层糯米,用手掌略微压实。
- 按照相同的方式加入更多糯米和食材,直至粽叶被填满。
- 最后将粽叶的边缘向内折叠,封口处用彩绳扎紧。
4. 煮熟粽子- 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确保粽子完全浸泡。
- 在大火下煮沸后,调至中小火,慢慢煮熟。
- 通常需要煮至两个小时左右,直到糯米变得软糯。
5. 品尝美食- 煮熟的粽子取出,晾凉待用。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五芳斋粽子及其制作技艺先后获得“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注册”、“中国名 点”等。
谢谢观看
具体做法为:选用香糯米,用温水浸泡糯米2、3个小时(期间挠1至2次,以便米更好浸透),用个小簸箕或 过滤篮滤干水分。取瘦猪后腿肉把肉切成块状,接下来放入调料并拌匀待用。把粽子叶放水里煮,水开10分钟后 即可取出冷水洗净剪两端多余后滤干。把棉线剪若干条,每条长约20cm。腿上(膝盖处)放一条毛巾以备弄湿衣 物。取两张(均为反面)粽叶一头一尾的反方向重叠(不完全),放入料米,用食指在米中间轻轻划一字,放入 肉块,再填米盖住肉块。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样手法完成另一端,绑粽子要 先在中间绑一次后才从一端逐一绑向一端以防变形,绳子紧度不能过紧(煮爆)或过松(进水),以轻扯不移动 即可。绑好后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cm左右,点火……水开15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 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即可。
通过五芳斋粽子的传统制作技艺制作的五芳斋粽子,最终形成了五芳斋特有绝活和独门秘方,造就了五芳斋 粽子“糯而不糊、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的显著特征,成为江南粽子的典型代表。
风味
五芳斋粽子有南味粽,花色多、分甜咸味;北味粽,纯米或加小枣、红豆,甜口或蘸糖吃;西北粽,纯米, 浇蜂蜜凉吃。
现场制作五芳斋粽子(4张)用料
姚九华,男,(1929年6月~2012年11月)浙江兰溪华南乡人。2009年5月,姚九华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嘉兴市申报,申报项目: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姚九华传授裹粽技艺为了宣传粽子文化,展示五芳斋裹粽技艺,五芳斋集团十分重视五芳斋品牌及其文化保 护建设,从集团决策层到一线经营部门,建立了专门机构开展工作,发掘、归纳、研究、总结、丰富、弘扬中华 民族的粽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五芳斋人对传统制粽技艺在选料、配料、调味、包扎、蒸煮等多道工序上十 分讲究,精益求精。保障五芳斋品牌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传播。
嘉兴粽子的由来
嘉兴粽⼦的由来 ■杨颖⽴ 粽⼦古称“⾓⿉”,“⿉”是⽣长在北⽅⾼寒地区的⾕物,这说明古时在北⽅,粽⼦是⼤⾏其道的。
糯⽶⼊粽应该是江南粽⼦崛起、北⽅⾓⿉式微的分⽔岭。
那么糯⽶⼊粽起于何时? 明朝韩奕所撰《易⽛遗意》卷下云:“粽⼦——⽤糯⽶淘净夹柿轧银杏⾚⾖以茭叶或箬叶裹之。
”“⼜法:以艾叶浸⽶裹谓之艾⾹粽⼦,凡煮粽⼦必⽤稻柴灰淋汁煮,亦有⽤些许⽯灰煮者,欲其茭叶青⽽⾹也。
” 韩奕,字公望,号蒙斋,今江苏吴县⼈。
⽣于元朝末年,明初著名医学家。
精于本草,善于饮⾷烹煮。
⼊明后隐居。
因是江苏吴县⼈,《易⽛遗意》的内容都与苏嘉湖⼀带的风物习俗有极⼤的关系。
明朝伟⼤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部》卷第⼆⼗五“粽”⼀节中亦有这么⼀段记载:“糉,俗作粽。
古⼈以菰叶裹⿉⽶煮成,尖⾓,如糭榈叶⼼之形,故⽈糭,⽈⾓⿉。
近世多⽤糯⽶矣,今俗五⽉五⽇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 从以上记载来看,糯⽶⼊粽应是在元末明初,距今约600多年。
由嘉兴⼈项映薇所揖,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杂识》中记录有⼀⾸嘉兴民谣,中有“南门⼤粽⼦”之句。
1913年吴受福在续增《古⽲杂识》时,专门为此注释道:“南市极短,⽌通乡傤,⽆⼤店铺,仅见鬻糕,团⼩经营,⽽某家⾓⿉最⼤,乡下⼈竟趋之。
”这说明在乾隆年间,嘉兴已经有粽⼦卖,⽽且⾮常受欢迎。
乾隆距明末仅100多年历史,由此推断,粽⼦作为商品应是在糯⽶⼊粽之后的明末清初。
这个时间与《本草纲⽬》成书时间相近。
也就是说:糯⽶⼊粽促使了粽⼦的商品化。
嘉兴有史以来就是富庶之地,⽓候宜⼈、⼟地肥沃、⾬⽔充沛、物产丰富。
特别是在嘉兴桐乡⽯门罗家⾓遗址中出⼟的、距今有7000多年历史的稻⾕,更是形成了其他地区⽆法与其⽐肩的稻作⽂化。
《光绪嘉兴府志》三⼗三卷《物产》中“糯”⼀节曾记录嘉兴种植的糯⽶有三⼗余种。
这说明在公元1871~1908年左右,嘉兴已⾮常注重糯⽶品种的选育。
嘉兴粽子介绍
嘉兴粽子介绍嘉兴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作为浙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代表之一,嘉兴有着许多非常有名的美食,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嘉兴粽子。
嘉兴粽子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味道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成为中国传统美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嘉兴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据说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的士兵为了增加体力和精神状态,就将糯米、肉类、豆子等食材包裹在竹叶中,蒸煮后作为军粮食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包裹食物的技术传播到了当地的农民中,并成为了夏季的传统美食。
嘉兴粽子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一般需要精选上好的糯米和特色配料作为主要食材。
首先,将糯米提前浸泡数小时,然后与配料一起拌匀,如猪肉馅、豆沙、咸蛋黄、鲜肉、莲子等。
接着,将浸泡后的竹叶刷洗干净,然后搭配上香叶、枸杞等香料,用特殊的技巧将糯米和配料包裹在竹叶中,铺上蒸锅蒸煮数小时,直到粽子煮熟。
最后,取出金黄饱满的粽子,即可食用。
嘉兴粽子的风味独特,口感鲜美。
糯米的粘性煮熟后具有一定的黏性,肉馅和其他配料的鲜美香味充分融入糯米中,让口中的每一粒粽子都带来浓郁的香味和满满的口感。
不同种类的嘉兴粽子也有各自的特色,如咸肉粽、豆沙粽、莲子粽等,每一款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嘉兴粽子在中国的美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制作和食用这个美食,以纪念屈原的忠诚精神,并祈求健康和好运。
此外,嘉兴粽子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的节庆佳品和馈赠礼品,常常用于拜访亲友、商务往来、喜庆婚礼和重大节日等场合。
其丰富的味道和独特的包装形式,使其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除了在嘉兴本地,嘉兴粽子也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
人们可以在各大超市、传统市场、网上购物平台等地方购买到嘉兴粽子,并品尝到正宗的风味。
此外,嘉兴的许多餐馆和酒店也推出各种风味独特的粽子,让人们在品尝到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嘉兴的饮食文化。
总的来说,嘉兴粽子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深受人们喜爱。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
又,肉丁包粽亦可。
”屈原因为觉得自己活在世上已经为国家做不了什么贡献,心灰意冷投江而亡,乡亲们发现后,急忙下河捞尸,不料尸体已沉入江底,乡亲们怕鱼儿把屈原的尸体吞食,便将米包入叶子投入江中,后人们为纪念屈原,在每年屈原投江的那天,也就是五月五日,包粽子纪念屈原。
原料:猪前臀尖,糯米肉和米的比例是3:5左右(即3斤肉,5斤米的样子),酱油,盐,白糖,鸡精,料酒准备工作:粽叶:如果是新鲜的粽叶洗净,把根部(有两个小尖尖)煎掉一点,煮开水,把粽叶放进去煮3、5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是干的粽叶就先要泡一天,把粽叶泡软,剪掉根部后和新鲜的一样处理米:淘米要快,尽量不要让米吃水。
用萝把米控干,稍微放一会儿(米里会吃进去一点水)。
加酱油、盐(酱油稍多)。
肉:把皮去掉,肥瘦肉分开,切成大约3到4cm见方的肉块,肥瘦肉块数的比例在1:2比较合适。
往肉里倒料酒、酱油、盐和一点糖,鸡精。
酒多一点好吃,酱油少放一点。
用手搓直至肉泛出白沫,说明味道已经完全吃到肉里面去了。
下面就是包粽子了:粽叶分清楚正反面(毛的一面是反面,可以看叶径区分,径往外鼓的是反面),正面朝里,包枕头粽。
这个不好描述阿。
用棉线或者草绳系紧。
粽子包出来好不好吃和系的紧不紧很有关系。
每个粽子都一定要放肥肉哦,不然不好吃的。
嘉兴棕子文化
嘉兴棕子文化
前几年,一个不起眼的嘉兴棕子商店,而今已成为现代化的制造棕子文化的基地。
嘉兴粽子是浙江嘉兴特色传统名点,具有悠久历史。
嘉兴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
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
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
棕子的起源
棕子文化溯源
传统习俗对嘉兴粽子的流播产生重要影响外,嘉兴地区悠久灿烂的点心文化也推动了粽子制作技艺的发展。
嘉兴粽子受“嘉湖细点”茶食的制作技艺影响颇深。
明朝中叶,东吴西浙,饮食丰富奢华,嘉兴湖州一带的茶食品种丰盛而且做得十分精巧细腻,被称为“嘉湖细点”,驰名江南。
周作人《再谈南北的点心》一文记云:“点心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至清朝末期,茶食品种之多不可胜数,粽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棕子的博览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中,嘉兴粽子的飘香美味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淘宝网上不少商家都借此大做宣传:记者搜索“舌尖”二字,结果中居然有超过半数都指向“嘉兴粽子”。
这些粽子通常采用真空包装,保质期多为常温下6个月。
在诸多口味中,蛋黄粽成为销售冠军,豆沙、鲜肉粽紧随其后。
棕子加工场
《嘉兴棕子文化》的照片展示,是华为手机拍摄而成的。
嘉兴越王粽的故事
嘉兴越王粽的故事作为一种口述文学形式,民间故事是由故事文本、作者(讲述者)、读者(听众)、讲述语境等诸多要素共同建构而成的。
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嘉兴越王粽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嘉兴越王粽》嘉兴民间有一种风味独特的粽子——越王粽。
越王粽的馅是把腌制烘干的梅干菜放到上好的肋条肉中,再配上各种作料,文火煎熬。
这中间,梅干菜汲取了猪肉中的脂肪,变得鲜美多计。
猪肉又吸收了梅干菜的咸香味,变得异常可口。
梅菜肉被陈年金黄的箬竹叶包裹进细密厚实的糯米中,浓香扑鼻,回味无穷。
说起嘉兴越王粽,自然是与越王勾践有关了。
当年,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决战,败于夫椒,带领残兵败将逃到会稽。
夫差带兵追到,把会稽城围了个内三层外三层。
勾践听从范蠡和文种的计策,用珠宝和美女求得性命。
他让大夫文种留在国内主政,自己和大臣范蠡作为人质被押送到吴国国都姑苏,替夫差养马。
吴国大将伍子胥多次建议夫差杀掉勾践,灭了越国,以免留下祸患。
可夫差陶醉于眼前胜利的喜悦中,怎么也听不进去。
伍子胥见状,对自己的部下道:“今天不杀勾践,日后取吾等性命者必此人也。
”一日,伍子胥心生一计,叫来每天给勾践和范蠡送饭的狱卒,如此这般吩咐一番。
第二日,那狱卒给他们送去一大盆淡肥肉和一桶白饭。
隔壁牢房里投过来一缕羡慕的眼光,那是一个年老犯人,不知犯了什么罪被关在这里,而今早已白发苍苍。
勾践也疑惑了,因为他自从沦为阶下囚,每日里只能吃些剩菜冷饭,已有半年没有吃到一丁点儿肉星。
“莫非他们在食物里加了剧毒,想置我于死地?”想到这里,勾践不禁回头看看范蠡,心里忐忑不安。
范蠡想了一会儿,道:“大王不必过虑,他们若想害我们,早已经下手了,用不着等到今日。
”说完,他夹起一块肥肉,嚼了几下,一口吞了下去。
勾践摸了摸干瘪的肚子,早已饥肠辘辘,他也吃了一块,接着下筷如飞。
转眼间,一盆肥肉被他们吃了个盘底朝天。
第三日,狱卒又给他们送去一大盆淡肥肉和一桶白饭,他们又很快吃完了。
以后,狱卒天天给他们送肥肉和白饭。
粽子的历史与演变介绍
粽子的历史与演变介绍粽子的历史与演变介绍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积淀了传唱不竭的屈子舍身爱国的情结,它已经超越了饮食的范畴,演绎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和象征。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粽子的历史与演变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由来已久,粽子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着。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亲朋好友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的历史与演变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中经济开发区御庄园食品店
嘉兴粽子的历史起源
嘉兴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
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
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汉唐以来,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被誉为“天下粮仓”。
唐·李翰在《嘉兴屯田政纪绩》中云:“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清·嘉兴府知府许瑶光重辑《嘉兴府志》卷三十三《物产》中提到:19世纪中叶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有诸如:白壳、乌簔、鸡脚、虾须、蟹爪、香糯、陈糯、芦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几个品种。
同时,嘉兴历史上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肉鸡和鲜蛋产量和质量也很高。
这些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原料,为发展各类花色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也是后来形成五芳斋粽子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