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在高中语文的课程中,古诗文学习是重要的一部分。

古诗文中常常运用到各种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其中,“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进行简析。

一、月的常见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月”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具有丰富的意义。

首先,“月”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和纯洁。

在很多诗歌中,月被形容为清澈明亮,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次,“月”还可以象征温柔和安静。

在一些爱情诗中,诗人常常用“月”来比喻女性的柔情,“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月”还可以象征孤独和无奈。

在一些离别的诗歌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

二、月的多样表达方式在古诗文学习中,诗人们常常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绘“月”这一意象。

首先,“月”可以通过形容词来描绘其不同的特征。

比如,“明月”、“皓月”、“红月”等等,这些形容词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月的美丽和光辉;其次,“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来表达其独特的魅力。

比如,“月亮和花朵”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明亮和花的娇艳,再比如,“月亮和星星”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孤独和星的繁多;此外,“月”还可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比如,“庐山瀑布”中的月落和乌啼可以突出诗人的愁怀情绪,而“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三、月的意象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在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常常与诗人的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月的纯洁和美丽可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达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回避之情。

同时,月的孤独和寂寞也可以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可以成为诗人情感的托底,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

在不同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不同心情下的月的形象,这也丰富了古诗文学习的内涵。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1. 引言1.1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古代文人笔下,月亮象征着高洁、清雅、孤寂、明净等多种意义,常常在诗作中被运用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表达诗人的意境。

月亮在古诗词中往往被描绘得如此皎洁、如此寂寞,让人不由得感叹月光之美,月亮之静谧。

“月光”、“明月”、“弯月”等不同形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每一种形态都能激发诗人对情感世界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通过对古诗词中的“月意象”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情关怀和思考。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魅力的表现方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探讨。

2. 正文2.1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古诗中的月亮意象常常被描绘为孤寂、清冷、高洁、深沉等形象。

月亮是夜空中的主角,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情感寄托和意境表达的重要符号。

在《清平调》中,唐代诗人李白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里的明月被描绘为在天山之巅升起,给人一种高洁、清冷的感觉,展现出李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远方的向往。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被描绘为与诗人对影成三人,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又高洁的氛围。

月亮在古诗中常常被描绘为独自升起,照耀着孤寂的大地,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月亮意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描述自然景观,更是为了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追求高远和追寻真理的情感。

在古诗中,月亮意象常常被赋予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表现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符号。

2.2 月亮象征的意义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被赋予象征性的意义,代表着许多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月亮象征着孤独和思乡之情。

古代诗人经常在月光下感慨人生无常,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月亮还象征着坚强和永恒。

月亮在黑夜中独立高悬,给人以坚定和安慰,寓意着战胜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共3篇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共3篇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共3篇《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1《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2.提高学生诗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授课内容:1)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静夜思》、《登高》、《临安春雨初霁》、《临江仙·满江红》等。

2)古诗词的基本韵律:词牌、押韵、对偶等。

3)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2.课内活动设计:1)学生听课:教师上课讲解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

2)学生朗读:学生在课堂上朗读《静夜思》、《登高》等古诗词,感悟其中的月亮意象,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3)学生欣赏:学生观赏《临安春雨初霁》、《临江仙·满江红》等古诗词,感受其中的美、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

4)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自主创作一首古诗词,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听课法:教师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学生听课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2.朗读法:学生朗读古诗词,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朗诵能力。

3.欣赏法:学生观赏古诗词,理解其中的美,领悟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

4.写作法:通过学生自主创作古诗词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态度评价:以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课堂表现和完成作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习能力评价:以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3.审美能力评价:以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创作评价,识别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引入:讲解月亮的文化内涵和意象,启发学生对月亮的认识和理解。

2.讲解月亮意象:简要讲解《静夜思》、《登高》、《临安春雨初霁》、《临江仙·满江红》等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以及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典诗词“月”意象探析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典诗词“月”意象探析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词“月”意象探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关于以“月”为主要意象的诗歌,探析“月”之意蕴,感受“月”之美。

2、通过主题阅读、专题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自主鉴赏诗歌、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深度思维的能力。

3、积累诗歌素材,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丰厚底蕴,培养文化自信。

重难点:“月”的意象在读懂诗歌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活动过程〗师生探析——学生展示月之意蕴——寓哲之月多情之月意境之月〖情境任务〗一、师生探析情境任务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他想去的地方,想念的人,都由明月代他完成了。

你还知道哪些“寄托之月”?其实月亮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今天我们探讨月之意蕴。

二、学生展示情境任务2:《道德经》中写道“物或损之而益之,或益之而损之”,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告诉我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人生不如意常八九,何不保持一颗“平常心”?你还能从哪些诗歌中找到“寓哲之月”?情境任务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写下一抹轻愁“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女主人公的无尽相思,全附着这月光送到了爱人身边,人间的情,天上的月,因循轮转,从未停歇,你还知道哪些“有情之月”?情境任务4:李白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与青松、清泉、山石一起营造了清幽美好的意境。

你还领悟到哪些“意境之月”?要求:学生从以上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并自定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学习过程〗第一部分:师生探析一、情境任务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他想去的地方,想念的人,都由明月代他完成了。

你还知道哪些“寄托之月”?其实月亮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今天我们探讨月之意蕴。

二、思维指导,思路点拨抓住特点,通过联想,由物及情,由物至理。

第一,从外在形态去联想。

第二,从颜色去联想。

第三,从时间意识去联想。

古诗月亮的意象

古诗月亮的意象

古诗月亮的意象原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衍生注释:“疑是地上霜”中,“疑”表示好像,诗人恍惚中觉得地上的月光像是一层寒霜。

“举头望明月”里,“举头”即抬头。

二、赏析:这首诗语言清新朴素,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但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写主人公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之情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三、作者介绍: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四、运用片段:中秋佳节,我独自一人漂泊在外,望着那轮高悬的明月,不禁想起李白的《静夜思》。

此刻的我正如诗中的游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心头满是对家人的思念,真希望能立刻飞回家中,与他们团聚,共享这温馨的时刻!原文:《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衍生注释:“海上生明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天涯共此时”,远在天涯海角的人,此时此刻也和我一样望着同一轮明月。

“竟夕”指整夜。

二、赏析: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颔联写相思不眠的幽怨,“怨”字饱含深情。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诗词中月亮意象鉴赏》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诗词中月亮意象鉴赏》教学设计

诗词中“月亮”意象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别诗词中的意象2.整体把握意境的特点3.能够结合意象描绘意境4.借意象准确把握作者情感5.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把握意境特点,描绘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准确概括意境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意境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回顾苏轼、范仲淹笔下月色,感受月色之美。

课件上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一、导入人应当诗意的栖居。

听完《月光》,大家回顾着苏轼和范仲淹笔下的月色,久久沉醉不愿醒来。

就请大家继续观看视频《千古绝句——和月有关的古诗词》,思考:古诗词中的月常给你什么感受?看到月,你的心里会涌起什么情感?是的,月带给大家的感觉往往是和谐、静谧,也会勾起大家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这是月,也是今天我们要重点复习的内容——意象。

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意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请大家齐读课件第一行——意象: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的事物。

只有寄托了作者情感的物象才能成为意象。

板书课题:在古诗词中赏月——语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之诗词意象鉴赏复习二、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请对以下诗词鉴赏题目进行总结,说说意象的考点有哪些?板书:找意象抓特点抒情感绘画面(二)活动一:绘月景问:一、对比以下咏月名句,思考:句子中的月色意象有什么共同点,从哪里可以看出?(自主探究)男生读: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女生读:2、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自主思考:3、一()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预设:句子中的月色意象都具有皎洁明亮的特点,从明月的“明”字(形容词)、疑是地上霜(比喻)、月满(动词)等地方可以看出。

追问:第3句中括号里,大家觉得应该填上的词语是?轮。

我看到大家的预习作业里边有同学写到“道”,“道”字可不可以?板书:数量词、关注上下文问:二、请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你最喜欢的一幅月景。

月亮意象鉴赏 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5.6.2

月亮意象鉴赏  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5.6.2

太阴之象大美之形——月亮意象鉴赏【学习目标】1、把握月亮的意象特征。

(重点)2、善用月亮来表情达意。

(难点)3、感悟月亮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一课时,以鉴赏品味为主,兼顾审美能力的提升。

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课前准备:1、课前演讲《我心中的那轮明月》;2、各小组搜集月亮意象作用,为避免杂乱无章,规定分为营造意境、寄托情感、阐明哲理三大类;3、以“月”为描述对象写一段文字。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5分钟)1、学生课前演讲《我心中的那轮明月》(刘媛媛)2、由学生演讲内容导入:感谢刘媛媛同学与我们一起分享她心中那轮善解人意、慰藉心灵的明月。

中国传统文学一贯追求“立象以尽意”,通过蕴含丰富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生命和情感意味。

展开浩如烟海的文学画卷,我们会发现,咏月的诗文俯拾皆是。

古往今来,月亮与无数的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果没有清朗的月光,中国文学史上将会少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诗宋词的意境也会大打折扣。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这人间最美的形象。

【展示教学目标】1、把握月亮的意象特征。

(重点)2、善用月亮来表情达意。

(难点)3、感悟月亮的文化内涵。

二、合作探究 (15分钟)看到这课题,大家联想到了什么?对,太阳!太阴就是月亮。

古人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是天地的本源,阴阳相生相应,涵盖了世间所有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个意象特征,我们先来看看自然之月。

哪位同学能从色、形、质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自然之月的特征?【PPT展示】色——皎洁;形——盈亏;质——莹润。

“太阳”光芒万丈,热情似火,始终圆满,充满阳刚之美,是男性化的。

而“月亮”清幽淡雅,恬静柔美,是女性化的,所以我们总称“月亮婆婆”“月亮姐姐”,从没有喊“月亮大叔”的。

她是人间最美的形象,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明月高悬,心中总是充满了无限遐想。

【道是天地的本源,衍生万物,道生阴阳,阴阳和合交替而有万物(如二进制可以表示一切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

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

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而这一切,皆因月起。

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

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

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

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

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

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

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

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

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

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中国民间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

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

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

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

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又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何等的凄惨悲凉,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