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1)请写出图中大运河中心点C的地名。
(2)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有何特点?
【答案】(1)洛阳。
(2)南北走向。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综上所述,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观点2: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观点3:科技水平是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大发明”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根据材料“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宵不绝。”,可知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1.XXX认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他是如何运用这些“镜子”的呢?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同时,他也注意XXX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XXX也“以人为镜”,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听取忠言。

他重用敢于直言的XXX,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到行省的重要性。

在元代之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

虽然这种措施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不协调,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适应形势的较为有效的措施。

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为迫切的任务。

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能够迅速作出决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3)16世纪末期;倭寇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4)福建水师;主帅是XXX;他成功地抵御了倭寇的入侵,保卫了沿海地区的安全。

5)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加强各领域的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一,鉴真东渡发生在XXX统治时期;他东渡日本后,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二,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16世纪末期;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解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故“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科举制?
【答案】(1)明朝。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解析】
【详解】
材料三: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却没有为自己立碑(下图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其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2)材料二的图中反映的是该朝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3)该朝代对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管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简述该政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1)元
(2)行省制
(3)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4)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材料一:秦汉时期。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答案】(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不是。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

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万里石塘。

澎湖巡检司。

【解析】【详解】(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

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1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1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的主要贡献是在日本十年,坚持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青年学生应努力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利用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李冰”“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惊世之作”指的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从材料内容中归纳,符合题意即可。如: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再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来举例论证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史实,如都江堰的建造、造纸术的发明等,最后要注意扣题,写出结论即可。
(2)依据材料信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可知,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 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附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附答案)
(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一一《资治通鉴》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一《资治通鉴》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培根
请回答:(1)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2)加上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经何人传入欧洲的?
(3)谈谈这些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案】(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阿拉伯人
(3)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第一种在文学上,指的是活字印刷术。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第三种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我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此图人物是谁?(2)你怎样评价他的事迹?【答案】(1)郑成功。

(2)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析】【详解】(1)依据图片关键信息:“旗帜上的郑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人物是郑成功。

(2)依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附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

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

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墩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以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1)指出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的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宋元。

(2)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

元朝发明了火铳。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

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

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可以提炼的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如: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附答案)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附答案)
——杜佑《通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实行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答案】(1)表现:物价低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2)措施:任用贤能(统治者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答出2条即可)
(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内容,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
8.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什么?
(2)材料中所说“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是指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3)黄道婆的成就对她的故乡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A.商业贸易
B.手工业
C.农业
(3)阅读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文字信息反映了宋朝的什么现象?该现象在什么时候完成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因素?
【答案】(1)交子
(2)A
(3)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南宋完成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宁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经济哪方面的发展?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指的是宋代哪个部门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4)归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1)农业;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任写两个即可)(3)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经济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农业方面的发展;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依据材料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可知,材料二指的是宋代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的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依据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工商业发达;据材料“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归纳出为了谋求广开财源;据材料“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含答案)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材料一:秦汉时期。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详解】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一一《资治通鉴》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一《资治通鉴》(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 000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

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

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

在位四十三年。

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

死后庙号玄宗。

(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答案】(1)开元盛世(2)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历史】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历史】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

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

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

在位四十三年。

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

死后庙号玄宗。

(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答案】(1)开元盛世(2)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4)依据材料四信息“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是积极(保护、抢救)。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人们在栽种粮食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水又作为动力带动水轮水磨和水碾用来加工各种农产品。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也得以繁荣。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

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4.识图、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B.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 西夏。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A.辽;B.北宋 ;C.西夏.
(2)契丹;党项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兴盛的宋代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制瓷业
造船业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举出来代制瓷业和造船业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哪些重要表现?
【答案】(1)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完成于何时?
材料三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 “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附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二从贞观年间开始,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

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

——新浪网×××博客(1)结合课本与你的课外知识,写出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①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

②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③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是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结合材料二“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

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只要学生能够从史实出发,结合史实总结教训和启示,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例如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得到的启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精编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精编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大运河;隋炀帝.(2)此河开通有什么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3)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北京和扬州.(4)开通此河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先在各郡设置中正,其职权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可以做官.材料二: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

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全球通史》请回答:(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时期?隋炀帝时期.(2)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形成之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古代科举制度有什么基本特征?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一般以什么科最为重要?进士科(4)根据材料二隋朝前后我国选官制度的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制度的变化有何作用?选官依据由门第、家世转为以才能考试为依据;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5)作为一名学生,你对我国目前考试制度有何看法或建议?今天的考试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建议在题型的设计上应该灵活多样,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激活思维,促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等.3.阅读唐太宗的三则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材料论述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

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

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1)材料“三大发明”中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什么?(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答案】(1)指南针(2)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述:中国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商人先传到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促进了人类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综上所述,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观点2: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观点3:科技水平是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大发明”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根据材料“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

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述:中国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商人先传到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促进了人类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综上所述,可知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

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

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

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3.请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大运河的开通与隋朝哪位皇帝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他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写出上图中的A、B、C三处的地名。

(3)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写出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

(4)依据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1)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余杭、涿郡、洛阳(3)黄河和淮河(4)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

图中A是余杭,B是涿郡,C是洛阳。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结合图片内容可知,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黄河和淮河。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

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2)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3)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4)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答案】(1)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

(2)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

(3)人物:鉴真;事迹: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人物:玄奘;事迹:西游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当时日本派遣到中国来学习的有留学生、学问僧、以及遣唐使。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分析可知,材料二说的是唐代僧人鉴真。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

(4)依据材料三“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可以判断与唐朝的僧人玄奘有关。

他的主要事迹是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第一个把天竺的地理、历史、佛教、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

回国后,根据西行的见闻由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

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

”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6.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哪一朝代?写出它们的名称。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

它是用来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3)概括上述工具发挥的共同作用。

【答案】(1)唐朝;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

(2)水稻;背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